回覆列表
  • 1 # 螞蟻觀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親信宦官王振的話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大明朝亂成一團,瓦剌更是有揮軍進攻大明京城的準備。這個時候大明王朝沒有君主可能要毀於一旦了,當時孫太后無奈才會想要立朱祁鈺為君王,朱祁鈺當時非常惶恐不肯接受帝位,是于謙力勸朱祁鈺並且擁戴他登基,等於告訴蒙古人,你們抓的那個皇帝已經沒用了,我們有了新皇帝,想憑藉一個過時的皇帝要錢要物休想,所以于謙對朱祁鈺有擁戴之功。

    後來在對抗瓦剌的北京保衛戰中,也是于謙奮勇在前線,對危難之中的大明確實是有大功的。瓦剌人事後發現,手中的砝碼失效了,想要放回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明代宗朱祁鈺是有些牴觸的,于謙勸誡朱祁鈺,跟他說他的帝位已經非常牢靠了,所以不用擔心明英宗朱祁鎮回來後會有什麼變動,就這樣明英宗朱祁鎮才得以回到大明。

    後來,明代宗朱祁鈺病重,這個時候,就有大臣擁戴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位。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後重登帝位,明英宗朱祁鎮非常猶豫要不要殺于謙,當時就有大臣告訴朱祁鎮,如果不殺于謙,那麼“奪門之變”就會變得師出無名。所以沒過多久,于謙卻被定了“意圖謀逆”的罪名,後被處死了,史書記載“天下冤之”。其實人心是有幽暗之處的,在人性幽暗的操縱下,才有了于謙的悲劇。

  • 2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謙有“救時宰相”之稱。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被瓦剌胡人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

    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朱祁鈺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並以錦衣衛對朱祁鎮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七年(1456年),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英宗一上臺,就開始清算于謙,于謙與大學士王文等被下獄,急急地斬殺了。罪名是“迎立外藩”,是為謀逆。

    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事實上,于謙並沒有站隊,如果非要說站隊,于謙是站在了國家大義的隊伍上。于謙曾經提出“社稷為上,君次之”。可見於謙是一個志向遠大,矢志為國的忠臣。

    朱祁鎮之所以要殺于謙,不僅僅是感情的好惡,更重要的,還是權力鬥爭。

    朱祁鎮重新當了皇帝以後,就要對權力進行重新分配。以前是于謙等人掌控朝廷,不管從哪個角度,都不能再讓于謙掌控朝廷了。于謙不死,朱祁鈺不死,英宗的心中是虛的,他害怕重新奪來的皇位再失去。把他給殺了,這樣就再也不存在這些麻煩了。

    其實,想對權力進行重新分配,慾望最強烈的,還不是朱祁鎮。而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因為是他們在朱祁鈺病重,又沒有後代的情況下,投機取巧,復立朱祁鎮為皇帝。他們無非是想攫取朝廷中的權力,分得一塊大蛋糕。既然他們想上位,想獲得大蛋糕,怎麼可能還容忍于謙等人在臺上呢?

    也就是說,可能朱祁鎮並沒有一定要殺于謙等人的願望,但是石亨、徐有貞等人反覆說,朱祁鎮架不住,只好同意了。畢竟他能夠再當皇帝,都是這些人幫的忙,所以不敢違逆他們。

    總之一句話,朱祁鎮殺于謙,根本原因就是兩個字:權力。

    關於于謙,《明史》稱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于謙的死,史書記載“天下冤之”。于謙死了,他留下了千古名詩《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3 # 峰峰說史

    土木堡之變,導致皇帝明英宗成了俘虜!

    皇帝都被抓了,太子尚且年幼,一時間朝堂內外,天下百姓都是人心惶惶,沒了主意。于謙這個一心為了國家,為了百姓的人,怎麼能放任國家繼續這個樣子,他和文武百官商量了之後,決定另立一個皇帝,把朝堂穩住,畢竟一個國家哪能沒有一個掌握大權的人,於是郕王被推出來做了皇帝,史稱明代宗,將明英宗稱為太上皇,于謙也是盡心盡力的輔佐他,漸漸的將國家穩定了下來。

      敵人本想用明英宗來要挾明朝,結果沒有想到人家又另立了一個皇帝,明英宗就沒啥可利用的價值了,就把他放了回來,明英宗回來一看,自己被尊為太上皇了,朝堂現在是明代宗當政,心裡也不是滋味!意外的是明代宗生病去世了,一群擁護明英宗的人又將明英宗推上了皇位。明英宗上位之後,立馬用謀逆的罪名將於謙一家抓進了大牢。

      據史書記載,負責抄家的官員去到于謙家裡的時候,都震驚了,家裡真的是家徒四壁,什麼都沒有。被斬首的那天,街上圍滿了為他傷心落淚的百姓,劊子手在斬殺了于謙之後,內心愧疚不安,覺得自己殺了一個好人,實在過不去良心的譴責。唉,一代忠臣的下場,真是讓人惋惜心痛。

    作為于謙來說他是大明的救國者!救國救民於危難之中!但是對於明英宗來說,他是謀逆者,因為當初不顧他的死活發動戰爭,還把自己拋開立了一個新皇帝!只能說于謙的下場讓人心痛惋惜!

  • 4 # 花繁柳密LZK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兵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于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明英宗朱祁鎮歷盡磨難回京於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發動奪門之變,奪回皇位。兵部尚書徐有貞進讒言,誣陷於謙不願何談,欲置朱祁鎮於死地。也為了證明“奪門之變”的合法性,朱祁鎮下來於當年正月二十三日,在崇文門外將於謙斬決。

    于謙清正廉明,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拯救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正如他的《石灰吟》:

    千錘百煉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 5 # 想做老鷹的小家雀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于謙考取進士,從此踏入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在樂高洲的起兵反叛,時任御史。在朱高煦出降後,因怒斥朱高煦的不臣之舉,使朱高煦戰戰兢兢,頭不能抬,渾身發抖,乖乖服罪。宣宗非常高興,委派于謙為江西巡按,視察民間疾苦,平反了數百起冤情。此後又巡視晉豫等地。

    正統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也先大舉進犯。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反對無效。最終鄺埜隨明英宗親征,留于謙主持兵部工作。待土木堡之變的訊息傳回京都,舉朝譁然。當時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令眾臣商討作戰和防守的方案。侍講徐珵(即徐有貞)以星象有變為由,主張遷都南京。而主張抗戰的于謙當場指責,“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援。郕王也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在於謙的主導下,京都人心逐漸的安定了下來。之後于謙又剷除了宦官王振一黨。並奏請太后,與眾臣一道,扶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皇帝的確立,也粉碎了也先想利用明英宗要挾明政府的企圖。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素與于謙不睦,政見不合的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求和歸來的明英宗朱祁鎮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並捏造了種種罪名施加於謙身上。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于謙與萬曆首輔張居正有些相似,都是一心為公,一心為國。之所以處死於謙,只不過是明英宗朱祁鎮及其黨羽掩飾自己奪門之變的一個說辭。同時于謙手握兵權,坐擁人望,身居高位。景泰一朝的官員,大部分都與于謙政見相合,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也迫使明英宗不得不處死於謙。

  • 6 # 94310417小云

    朱啟鎮南宮復辟成功後將一切怨怒和慘忍加蓋到了于謙頭上,非於謙站錯了隊,乃奸硬小人徐有貞,石享所為,徐有貞在土木堡事件中狂枉的鼓惑太后及朝野南遷到南京為眾大臣不恥,信有兵部尚書于謙處驚不亂鎮定自若,堅決的搏斥了逃跑派的軟弱行為,國一日不可無君,力請太后立朱啟鈺監國理政,又下令各州府急速勤王,從牢獄中.釋放了總兵大將石享,重新劃分了城防要衝,以大炮神機營為鎮城之銳化解了一時之危,可謂力挽狂瀾對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事後徐有貞之遭貶外州,多年後又改名換姓重回京機,時朱啟鎮被囚於南宮身不如死和皇后度日如年的生活著。~~~~時以過了六七年朱啟鈺身患重疾朝堂上下幌恐不安,徐有貞見有機可乘便連和大將石享發功了南宮事變,僅成功反轉。因復辟有奇功徐有貞被委以大任,張開了忍耐以久的報仇之路,他嫁禍於謙於王氏重臣蜜謀反叛另立皇位,加上于謙大人忠正無私剛正不阿得罪了不少王公貴戚,和在立太子事上不偏不倚得罪了英宗,於是皇帝下令抓捕了於大人,太后大悲奮怒的斥罵英宗無情無義不可枉殺于謙,但在徐有貞和石享的反覆發燒攻擊下,英宗下令處斬了于謙大人於午門外,當錦衣衛去操家時僅吃驚的發現身為一品大員的於大人如此貧寒,一貧如洗潔簡粗室並無貪汙腐敗之實,有一件御賜的錦衣貢與廳堂之上,回命吿上英宗不免心聲凝重之感。但亂臣賊子徐有員。石享由於分贓不均欺上瞞下壞事幹淨為眾大臣而共怒。英宗招親王巡問當年往事,親王說出了實情,英宗不禁大怒,再次罷免了徐有貞這個狗雜種,石享因侄子犯了大罪被打入天牢死於驚恐中,英宗在歸天前叮囑太子一定為於大人平反招雪善待其子孫。

  • 7 # 滄海一粟7528

    于謙真的是民族英雄,正是因為他的力挽狂瀾,才讓明朝續命一百多年說他對明朝有再造之功一點也不為過,而且這樣一位大功臣並沒有居功自傲,在打敗瓦拉後,輔助景泰帝逐步走出土木堡的陰影。他為官清廉,沒有任何不法,可是這樣一代賢臣最終卻含冤而死。

    于謙的死,不能簡單歸類為站錯了隊,因為他沒有站隊,他的死是封建王朝的罪惡和人性的自私。

    于謙擁立朱祁鈺登基完全沒有想過要有什麼擁戴之功,只想避免國家陷入萬劫不復,可是這卻成為他必死的罪過。

    朱祁鎮在徐有貞等人的策劃下,透過南宮之變,重新登基為帝,雖然他再次坐上了皇位,但他為國家帶來災難的事實就擺在那裡,國家已經擁立朱祁鈺為帝,如果他再登基外稱帝就是造反就是不法。這樣最終會成為別人討伐他的口實。

    為了坐穩皇位,他必須推翻朱祁鈺皇位的合法性,而於謙作為擁立朱祁鈺的中堅力量,必須被歸入叛逆,就這樣朱祁鎮一夥就罔顧于謙這個一代忠良,為了一己之私把他冤殺了。

    于謙的死於對國家的忠心,是封建皇權鬥爭的犧牲品。

  • 8 # 李老師歷史課

    謝謝邀請,我來回答!其實于謙之死是大明文武內鬥之下的悲劇。

    表面看來,于謙之死是因為明英宗、徐有貞、石亨等人的陷害,因為“奪門之變”師出無名,於是徐有貞等人誣陷於謙準備迎立外藩繼承帝位,所謂的就是襄王朱瞻墡的世子。這樣一來,明英宗才有殺于謙的理由,本來明英宗是不想殺于謙的,可是在“奪門功臣”的爭相構陷之下,明英宗下令處死了于謙、王文、範廣等景泰帝的心腹大臣。

    可以這麼說,是因為發生了奪門之變才導致了于謙的冤死。

    奪門之變不是軍事政變,它是宮廷政變,但是與歷代王朝發動的宮廷政變不同的是,這次政變的主力不是文官,也不是宦官,反而變成了武將集團!比如石亨、曹吉祥、王驥、張輒兄弟等等,這些人清一色的都是武將或者靠軍功起家的,至於文官徐有貞竟然是被臨時拉來當參謀的,當然徐有貞一經加入立刻就變成了主要決策成員。可見這場政變的主力絕對不是文官,否則不至於連個參謀都找不到,畢竟石亨是個武將、曹吉祥是個太監、張氏兄弟都是靖難功臣後裔,這些人文化水平太低,策劃政變這樣的高智商運動實在是玩不轉!

    為什麼武將集團會主動策劃這麼一場宮廷政變呢?主要原因還是待遇降低的事兒!

    大明開國初期,武將地位很高,比如開國公侯中大概也只有李善長等個別文官,其他的全都是武將,這些開國勳貴權力極大,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武將勢力也迅速坐大。朱元璋廢除丞相後,文官集團在武將面前更是抬不起頭來,靖難之役後,武將集團再次迎來巔峰,剛剛因為朱元璋殺戮功臣而得以抬頭的文臣再次被打壓下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英宗時期發生了戲劇性的反轉!

    土木堡事變的發生,導致了大批武將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的陣亡,軍權在此後易手了!

    軍權,這是之前武將集團一直能壓制文官的不二法寶,大明軍制與宋朝相同。文官掌握的兵部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武將掌握的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沒有調兵權,但是兵部的調兵權一般都是跟皇帝共同享有的,因此皇帝與五軍都督府只要一聯手,兵部基本就沒啥權力了,而文官們也只能任人擺佈,明英宗貿然親征就是例子,文官集團壓根兒沒能力阻止!

    現在好了,皇帝被俘了,五軍都督府的頭頭腦腦基本死的差不多了,文官集團趁此良機一舉把軍權都收歸兵部了,並且成功完成了對朝廷的控制!不信您看土木堡之變後面發生的事兒,北京保衛戰是在誰的指揮下打贏的?文官兵部尚書于謙;明代宗朱祁鈺是誰擁立的?于謙、王文等等一幫文臣。這樣一來,文官集團直接反殺了武將集團,徹底把武將集團壓了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眾多武將能沒有怨言嗎?我認為奪門之變就是在這種氛圍下產生的報復行為。畢竟,奪門之變發生後,全國上下竟然沒有一支軍隊對此表示不滿或者反抗行動,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 9 # 碼字的蝸牛

    不是站錯隊!應該說是于謙他在最後一刻選擇了獻祭自己,保住大明皇朝。

    事情前因

    公元1449年,正統皇帝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不顧群臣勸阻,將年幼的兩歲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明朝精銳出征瓦剌。軍事上全權交給王振,行軍路線屢次更改,致使後勤混亂無法跟進。

    最後行進到土木堡時,軍士飢渴難耐,軍心動盪之時,瓦剌也先趁機進攻,一舉殲滅了明朝幾十萬精銳,以及將明朝朝堂之中的菁英一掃而空,皇帝被俘。

    就在此時,于謙作為留守人員,力排眾議,說服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以避免也先借用正統皇帝朱祁鎮(明英宗)來要挾明朝,即若是皇太子即位,那麼是同意也先的條件來換取父皇朱祁鎮,還是為了保國而拒絕?這可是一件兩難之事。

    同時作為兵部侍郎的于謙(兵部尚書已經戰死在土木堡),率領京師還僅存的十萬老弱病殘(其中大部分是京城居民),加強京城內部的防禦,同時向河南、山東、南京等地區調遣勤王兵馬;又將儲存在通州的糧食全部搬入京城。

    京城保衛戰中,于謙率領的軍隊先是擊敗了也先的先鋒隊,又在德勝門設伏,陣斬也先的兩個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隨後又挫敗了也先的多次進攻。最後在各地勤王部隊快要趕到京城之時,也先害怕被圍殲,因此被迫選擇撤退。

    而在也先撤退之時,于謙又命令明軍追擊,在固安、霸州等地多次擊敗斷後的瓦剌軍隊,俘虜了瓦剌部多名將領。

    京師保衛戰的後果

    一、于謙完全得罪了正統皇帝朱祁鎮

    《明史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中的記載:

     初,也先深入,視京城可旦夕下。及見官軍嚴陣待,意稍沮。叛閹喜寧嗾使邀大臣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復邀謙及王直、胡濙等出議。帝不許,也先氣益沮

    明史中說,也先提出需要金帛過億,並讓大臣們來迎駕,是郕王朱祁鈺(這時應該叫做明代宗)直接下令拒絕了。可是明眼人就能看出來,這個時候的大明京城裡,說一不二的人才是于謙。

    而且就算是朱祁鈺不同意任何的和談,作為掌控京城防禦的于謙也完全可以不接受命令。施行緩兵之計,只要接回正統皇帝(這個正統是年號,也就算明英宗),也是可以的。

    當然前提是也先好騙,但明英宗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會優先去考慮到也先的智商,而不是自己的安危?有些難度!

    第二點就算追擊戰中,將瓦剌打得太狠了。

    若是之前的保衛戰,進行固守和拒絕合議確實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後來的追擊,就是不顧正統皇帝的生死。兵法有云,窮寇莫追。可明軍追了,還將瓦剌打殘了,阿歸等瓦剌將領被俘虜。

    于謙不怕也先惱羞成怒,斬了明英宗給死去的瓦剌將士們獻祭嗎?

    還真不怕,因為已經做了。但是這根刺足夠讓明英宗記住了。

    二、于謙得罪了保英宗派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是一個固執又有主見之人。而史實上他也確實如此!

    明英宗九歲登基為帝,正統十四年被俘。作為正統皇帝的他,被俘後,除了于謙之外,就連郕王朱祁鈺在內都想的是怎麼將他贖回。甚至是皇太后也做出了另外一個抉擇來確定明英宗的正統身份,那就是“皇太后詔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當時朱祁鈺已經登基為帝)。

    其實若是一定要深究的話,郕王朱祁鈺登基稱景帝也是一次政變,是違背了“父死子承”“長幼有序”的原則。因此在京師保衛戰時,城內依舊流傳著一種千年來都在運用的骯髒政治手段——童謠:

    雨滴,雨滴,——予弟,予弟

    城隍,土地。——郕王,土地。

    雨若再來, 謝了土地。 ——御若再來,卸了土地。

    看起來像是給郕王朱祁鈺登基所作的準備,可是若是深思這就是一場政變。所以就連皇太后雖然承認了朱祁鈺為帝的選擇,可那也是一種妥協的手段,所以有了一邊是弟弟登基,一邊又立侄子為皇太子的場景。

    不務正業又陰險狡詐的明英宗

    雖說“螻蟻尚且貪生”,可作為一個帝王的明英宗應該在土木堡之變時自殺成仁。但是他沒有,所以作為北方防線最重要的重鎮——大同被也先的騎兵”攻破“了,紫荊關也被”攻破“了。

    這就是他偷生的結果,也是他為了前半生貪玩、不務正業的代價。所以最後雖然和談了,換回了他。可是當景帝將他關進南宮之時,于謙沒有為他說話。

    七年了,就這樣關了七年。門鎖被用鉛水灌死,宮外的樹木全部被砍伐殆盡,就是防止有人和他朱祁鎮串聯起來。他的前半生毀了明朝的精銳和菁英,關了七年,反而鍛鍊了他的內心,他在彷徨中反而更有時間去思考,去探究什麼才是政治。

    固執又忠於大明的于謙——這是一個死局!

    前面說了,明景帝(又稱代宗)朱祁鈺的即位只是一個妥協的產物,但是朱祁鈺並不認為。在獲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他也開始作手鞏固屬於他的皇朝——”廢皇太子見深為沂王,立皇子見濟為皇太子。廢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為皇后“。

    這麼做無可厚非,可是才七個月,他的兒子見濟就突然病死了。其實這個時候的景帝朱祁鈺年輕力壯,只需要再努力幾年,完全是可以有後代的。

    但保守派又或者是堅持”正統“思想的大臣們可不這樣想,於是乎景帝朱祁鈺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間裡,不斷接受到大臣們的摧殘——那些堅持正統的大臣們紛紛寫著奏摺,請求再次立廢太子見深為皇太子。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認可景帝的行為,也說明了朝堂之中,依舊有人堅持明英宗才是正統!

    而作為景帝的”權臣“,于謙在這個時候做了什麼?

    什麼都沒做,如同看戲一般。其實不是于謙不做事,而是他內心也在做出了抉擇,若是明景帝真的沒有子嗣,那麼明朝的血統依舊是明英宗那一脈的。

    所以”奪門之變“時,于謙是提前知道了,可他並沒有選擇派兵去鎮壓那群由家丁組成的”烏合之眾“。因為于謙他也認可明英宗是正統這一行為準則。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景帝病了,連子嗣都沒有,若是景帝突然死去,該怎麼辦?

    難道去鎮壓徐、石他們,若是鎮壓了,誰來做皇帝?

    而且奪門之變中,皇太后的家人也參與其中了,難道作為明朝最高統治者,也是正統的存在的皇太后也要算為奸邪一方嗎?

    因此若是于謙真的鎮壓了奪門之變,他就必須將皇太后也列為奸邪之輩,那麼不管是太上皇朱祁鎮,還是皇太子朱見深都是叛逆的一部分,都要被貶廢為庶民,或是殺死。

    唯一能解開局面的就是景帝朱祁鈺,可惜的是他病重了,他還沒有子嗣……

    所以于謙若是敢鎮壓了,那他就是明朝的董卓,就是明朝的曹操,就是奸邪,是梟雄。而不是大明的忠臣!

    所以于謙只能在府中坐著看”奪門之變“,看著太上皇朱祁鎮再次表演。

    前面提到了,朱祁鈺的登基也算是一場政變,而奪門之變,也是一場政變。

    在中土,政變失敗者很少有能活著的……

  • 10 # 小編虎哥

    大明王朝第一能臣于謙,明明成功延續了明朝的生命,但是卻被以謀反的名義被殺。對於于謙的死,史書上只記載了四個字:天下冤之。

    還記得初中時候學的一首古詩,也是一首想測千古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覺得這首詩就是對於謙他的高尚人格的最好的詮釋。

    歷史上的于謙也並不是貪生怕死之人。他可以犧牲個人保全大局。

    明朝是漢族人們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關於這個朝代後人的爭議是非常大的,有人說過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什麼叫三無朝代了?也就是說明朝還沒有一個賢明的皇帝,也沒有著名的大臣,更沒有名將。我覺得這個說法的話對於明朝還是有很大的偏見的。你們可以說明朝沒有賢明的皇帝,但是明朝卻有很多著名的大臣,更有很多名將。今天我們就單純的來說一說一位昏庸的皇帝是如何對朝中忠臣的。

    指明朝的朱祁鎮。這個人據歷史上記載確實對朝中奉獻也是極少的。他繼位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他留下了很多的人才,而且他即位的時候國家也是比較強盛的,當時還處於仁宣之治,當時的明朝還有三楊這些能臣,要想辦些大事兒是絕對能夠辦到的。

    然而這麼一個如此強大的時期,卻被朱啟正玩的什麼都不是了。本該親賢臣遠小人的,可是朱祁鎮卻親小人遠賢臣。在大太監王振的忽悠下,他親率大軍進攻蒙古,最後被瓦斯擊敗,明朝積累數十年的灰飛煙滅,而且無數的人才成為了炮灰,就連朱祁鎮本人也成為了俘虜。

    這個時候大明開國80載,那個時候的局勢對於明朝來說是非常嚴峻的,很多大臣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都被俘了,大明朝應該另立新主。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呢,一個大臣就站了出來,他建議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皇帝,之後和瓦刺開戰,於是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開始了。而這位力排眾議的大臣就是于謙,于謙率領的軍隊,成了明朝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他成功的延續了明朝的生命。在於謙的努力下瓦刺一無所獲。瓦刺戰敗後,成為俘虜的朱祁鎮就沒有最後的利用價值,被放了回來。然後那個時候朱祁鈺已經登基了,所以說朱祁鎮回來後就成為了太上皇。

    景泰八年的正月,朱祁鈺病重,將石亨召到病榻前囑咐了遺囑。石恆答應了下來。但是他看到了朱啟玉的病態,心裡打起了歪主意。就跟徐有貞曹吉祥等人預謀。並且將賭注壓在了太上皇身上,準備擁立朱祁鎮復位。正月十六,政變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也就是‘奪門之變’,短短几個時辰,不但改變了明朝的歷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清晨,紫金城內突然鐘鼓齊鳴,等待上朝的文武百官正在疑惑間,徐有貞高聲宣佈“上皇復辟矣”,然後催促群臣入賀,復辟的朱祁鎮在接受百官朝賀後,下旨將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當場逮捕。

    朱祁鎮知道于謙並不是忠於某個帝王,而且忠於明朝,只要是明朝在位的皇帝,他都會忠心扶持,並且太后也曾跟朱祁鎮說過“于謙殺不得,萬萬殺不得。”在朱祁鎮動搖的時候,徐有貞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對朱祁鎮是“不殺于謙,奪門無名。”就是這樣一句話,觸碰了明英宗最脆弱的部分,也就是歷代皇帝最為看重的——名正言順的皇位。

    所以,于謙在奸人的陷害下冤死,其子于冕流放。雖然最後朱祁鎮的罪名是意圖擁立藩王即位,視為謀反。我們都知道在古代,謀反是要被誅連九族的。可是于謙雖然被殺,但是他的兒子卻不曾被殺,而只是流放。證明於謙謀反之罪名不正言不順。對於于謙之死,文武百官皆是敢怒不敢言,百姓更是憤怒無比,但是卻也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于謙被殺害。

    徐有貞因為自己的個人恩怨,不惜去謀害當朝的棟樑之才,確實是罪大惡極。而朱祁鎮卻被奸人利用,身為帝王卻不會識人用人,此乃帝王之大忌,不可原諒。雖然事後朱祁鎮幡然悔悟,但是卻也沒用了。

  • 11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于謙如果不死的話,明英宗朱祁鎮奪權那就存在實實在在的阻礙。因為于謙輔佐明代宗朱祁鈺登基,而且明英宗被囚禁的7年內,于謙也沒有想辦法搭救過明英宗,可以算是站在了朱祁鈺這一邊。

    01明英宗朱祁鎮本身就不配再做皇帝。

    朱祁鎮是個紈絝子弟,他喜歡太監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慫恿下,主動挑戰瓦剌大軍。結果自己不懂指揮,王振也是半吊子,所以導致20萬大軍死傷殆盡。

    若干猛將都死在這一場戰爭中,就連明英宗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人給抓走了。瓦剌人本打算搶掠一番就回家,沒想到居然抓了大明朝的皇帝。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明史》

    這喜從天降的感覺說來就來,明英宗被抓去瓦剌以後,明朝這邊可就亂了陣腳了。皇帝沒了,在這多事之秋,讓年幼的皇太子朱見深繼位,絕對不利於大明王朝的發展。

    這個時候明朝必須要考慮一件事,那就是瓦剌人會利用明英宗作為要挾,割地賠款可能成了在所難免的事情了。如果換成其他朝代,皇帝被抓了,傾家蕩產也要贖回來,可這是大明王朝。以于謙為首的一干大臣們,決定擁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已經21歲,是可以親政的了。一旦朱祁鈺親政做了皇帝,那朱祁鎮的利用價值就蕩然無存了。果不其然,瓦剌人以朱祁鎮作為人質,敲詐大明王朝。于謙嚴詞拒絕了瓦剌人的所有請求,並且告訴瓦剌人,大明王朝已經有了新皇帝。朱祁鎮是在沒有利用價值的情況下,被瓦剌人在一年後放回來,故意搞亂明朝內政的,他哪裡還有臉面再做皇帝?

    所以說朱祁鎮能夠活著回來,其實是瓦剌人的一種謀略。他們渴望兩個皇帝內鬥,從而讓瓦剌人坐收漁翁之利。

    02于謙抵擋住了瓦剌人的進攻,保住了大明王朝。

    當明英宗朱祁鎮被抓了以後,瓦剌大軍兵臨城下,就打算要跟大明朝拼了。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個皇帝並不能主宰大明王朝的命運。

    謙之為兵部也,也先勢方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擁眾僭號;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後徵調,皆謙獨運。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號令明審,雖勳臣宿將小不中律,即請旨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明史》

    朝中一片混亂,不少臣子主張明代宗朱祁鈺南下避難,這就等於是把北方的半壁江山讓給瓦剌人了。可於謙知道,一旦北方丟了,南方早晚也要被吞併。

    自古以來,北伐的難度係數就是最大的。所以于謙堅持要留守京城,並且主動帶兵擊退了瓦剌大軍。

    從這一點上來說,于謙對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平息了外患以後,得到了朱祁鈺的重用。說實話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願意聽從於謙這樣的賢臣的建議,所以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上有明君,下有賢臣,大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中,居然呈現出中興之勢,可見明代宗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可惜的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死了,自己本人又身染重病。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這一脈是靠不住了。所以不少大臣們就開始投機,再次選擇投靠明英宗朱祁鎮。

    那麼于謙是什麼態度呢?其實當時留給於謙的路並不多,要想活下來,只有投靠朱祁鎮,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加合適的選擇了。可是于謙認為,朱祁鈺身體只是不好,還沒有到要病死的地步,所以他寧可做一個忠君愛國之士。

    03朱祁鎮奪門之變,註定了于謙必須要死。

    朱祁鈺的身體每況愈下,以石亨和徐有貞為代表的投機分子,認為朱祁鈺必死無疑。所以他開始了自己的盤算,打算改立朱祁鎮重新做皇帝。

    朱祁鎮得到這個訊息當然十分興奮,他們透過武力奪取了政權,朱祁鎮再次坐上了皇位,大臣們默然不語。

    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逾年,歸葬杭州。逵,六合人。故舉將才,出李時勉門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當時朱祁鈺還在病榻之上,得知朱祁鎮已經坐上了皇位,心裡說不出的味道。僅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朱祁鈺就莫名死去。對於他的死,歷史上眾說紛紜。不過極有可能是朱祁鎮的黨羽將其害死的。

    石亨等人必須要斬草除根,以免再有一次奪門之變出現。朱祁鎮之所以能夠重新奪權,那是因為朱祁鈺有良心,沒有害死他哥哥。可朱祁鎮吃了那麼多苦,知道留下禍患會有多大的危險。

    除了朱祁鈺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巨大的禍患,那就是于謙。當時的于謙總領群臣,是地位相當高的,相當於明朝大臣的擔當。

    這麼一位位高權重之人,如果他支援朱祁鈺或者說不支援朱祁鎮的話,將來也會是一個重大的威脅,既然是威脅,那就必須要清除掉。

    只有殺了于謙,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的這件事,才能算是師出有名。這是徐有貞為了給朱祁鎮下定決心,所提出來的理由。

    其實徐有貞等人,其實是擔心於謙這種權勢達到巔峰的忠臣在朝中,那他們這些奸佞小人會沒有好日子過。

    總結:于謙必須死,但的確比較冤枉。

    于謙為大明王朝所付出的辛勞那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要起來去上朝,簡直就是一個勞模。

    在朱祁鎮被抓的時候,于謙能夠穩定朝政,保住大明國土,對大明王朝功不可沒。在朱祁鈺做皇帝的時候,于謙兢兢業業,為大明王朝的復興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鎮當然知道他不該殺。但是朱祁鎮是透過奪門之變成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奪位變得名正言順,那就必須要殺掉于謙。因為是于謙,親手將朱祁鈺扶上皇位。承認于謙的合法性,那就等於是承認了朱祁鈺的合法性。我們知道朱祁鎮上臺以後,將朱祁鈺的皇帝稱號給廢掉了。

    並且給了一系列非常惡劣的稱號,不承認朱祁鈺當皇帝的那8年,在朱祁鈺死後,也不准他安葬在十三陵,是明朝遷移到北方後,唯一一個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由此可見,朱祁鎮要想坐穩大位,就必須要把跟朱祁鈺相關的所有人物都給清除掉。而於謙就是頭號需要清除的大臣。可憐于謙為大明王朝殫精竭慮了這麼多年,最終卻落得這麼個下場。

    參考資料:《明史》

  • 12 # 遊史無終

    導語:

    于謙的死確實是挺悲慘的,雖然這段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人們每當想到于謙仍然會對他投去憐憫的目光。于謙作為景泰朝的股肱之臣,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挺身而出組織北京保衛戰打退了也先的部隊,保衛了京師。如果當時沒有于謙,北宋的靖康之恥有可能會再一次上演,明朝也有可能就此而分為北明和南明兩個時期!

    但是縱使于謙的功勞再大,最終還是死在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刀口之下。這難免會讓人產生疑問,為什麼戰功赫赫的于謙,卻遭受如此的待遇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明朝和于謙的那些事兒!

    一、救時宰相於謙――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舉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明史》

    以上是節選自《明史》的一段對於謙年幼時期描述,雖然其中有一部分是誇大的成分,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清時期以前是一個非常聰明伶俐能幹的人!于謙在年幼之時,就得到了當時人物的一致好評。而且有學識,在永樂19年就成為進士!

    1、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為于謙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一個舞臺。

    1448年,也先率領瓦剌軍隊攻略大同,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的建議,親自率領數十萬大軍攻打瓦喇,結果明朝軍隊一敗塗地,在也先率領著瓦喇軍旅面前不堪一擊。最終導致了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也損失了數十萬的軍隊,這次戰爭明朝的主力部隊消耗殆盡。

    在這種情況下也先率領瓦喇軍隊,乘勝追擊。企圖一舉攻佔北京滅亡明朝。在當時的情況下整個北京城都陷入一種非常緊急的狀態。明朝的一些大臣,有的主張遷都,放棄北京遷都南方。而有的則主張投降和瓦喇軍隊議和。而且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軍隊俘虜了,出現了群龍無首的局面。面對這種情況,于謙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為了穩住當時的局面以前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擁立景泰帝,穩住人心。因為朱祁鎮被蒙古軍隊俘虜了,明朝在當時群龍無首。各方勢力各有各自的主張,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也缺乏主心骨。在這種情況下於謙決定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景泰帝。以此來穩住人心統一意見!反對投降,抗戰到底!于謙作為當時的兵部侍郎。他據理力爭反對和蒙古軍隊議和,主張組織軍隊重新汲取力量和蒙古軍隊抗戰到底。反對遷都,全力保衛北京!面對當時也先率領的瓦喇軍隊,明朝的很多大臣認為應該避其鋒芒,他們認為應該放棄北京遷都南京。以此來保全明朝。一切站出來堅決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為如果一旦放棄北京,就會使軍心渙散,失去民心。他認為應該以宋朝為鑑,如果南遷就會再一次上演宋朝的悲劇!在於謙的據理力爭之下,朱祁鈺同意了于謙的意見,決定全力守衛北京!經過這三項措施之後,處在危險邊緣的明朝迅速穩定住了局勢。以前也開始逐漸成為解決這場危難的主要人物。成為景泰帝的股肱之臣。明朝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組織了北京保衛戰。

    2、北京保衛戰于謙初試鋒芒。

    在穩定住局勢之後,于謙迅速組織軍民,囤積糧食,補充兵員。為即將到來的北京保衛戰做好了準備。于謙對北京保衛戰的準備工作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穩定內部力量。在組織北京保衛戰期間于謙成為兵部尚書,在增強權力之後,于謙透過各種方式來打壓政府內部的各種投降派和反對派。比如對於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決定抄沒王振的家產。對於朝廷內部的各種反對派也進行了誅殺!積極籌劃作戰部署。景泰帝任命于謙為提督各營軍馬。在此之後以前有積極的呼應各地方組織勤王軍隊!而且對各地趕來的勤王軍隊進行統一的改編。還命令精誠內部的工匠迅速趕製兵器。重視對各路軍隊的訓練,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籌備戰略物資。于謙知道一場大戰將要到來,他知道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因此于謙命令在各地緊急徵調糧食,而且將糧食分別放在不同的地方,以此來應對不時之需! 發動群眾。于謙清楚地認識到,要想擊退瓦剌的軍隊,緊緊依靠明朝的正規部隊是很難實現的。因此于謙將目光轉到了百姓身上。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前透過國仇家恨的方式來發動民眾讓他們來積極的支援北京保衛戰。軍民一起努力共同抗擊敵人!經過這些準備之後,于謙對於能夠守衛住北京這個問題上信心十足。在北京保衛戰上,于謙石亨等人身先士卒,先是採取堅壁不出的策略,在趁敵人不備的時候又迅速出擊。成功的擊退了也先的部隊!透過北京保衛戰解除了明朝的緊急狀況,明朝也因此而又存在了200多年。如果沒有于謙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恐怕明朝的歷史走向就要發生改變了。明朝也有可能就此而亡國了!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朱見深二、奪門之變――改變于謙命運走向。

    因為景泰帝是于謙擁立的,而且於謙也是景泰帝的股肱之臣。如果沒有于謙,也就不會有朱祁鈺這個皇帝。在完成北京保衛戰之後,于謙的仕途是非常順利的,用官運恆通來形容絕不誇張。本來以前就可以透過組織北京保衛戰,來確定他在明朝的地位。然而不幸的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朱祁鎮被也先放了回來,從此也就開始改變了于謙的命運!

    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迴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鹹冤。――明世宗

    也不知道是因為朱祁鎮的行為感動了也先,還是因為也先想要透過朱祁鎮來搞亂明朝,總之在朱祁鎮被俘一年之後,也先把他放了回來。朱祁鎮被放回來之後,景泰帝對他嚴加看管,把他關在東宮,基本上處在軟禁的狀態。明英宗朱祁鎮的一切行為都在景泰帝的監視之下!

    後來因為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貞,這些人為了自己的仕途,發動奪門之變擁護朱祁鎮再次為皇帝。朱祁鎮再次成為皇帝之後,開始對反對自己的勢力進行清算,他首先廢除了朱祁鈺的皇帝名位。然後又逮捕了于謙,因為于謙是景泰帝的股肱之臣。隨後不久便殺害了于謙。

    我覺得於謙的死,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擁護朱祁鈺,從而導致了朱祁鎮的不滿,使得朱祁鎮認為如果不出點于謙,景泰帝的勢力有可能會死灰復燃,他認為這樣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此下命令殺死了于謙。

    總結:雖然站錯了隊!但是最終沉冤昭雪終得善果!

    其實在明英宗朱祁鎮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了于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由於于謙朱祁鈺與扶植起來的勢力,儘管不想殺死他但是也沒有辦法。後期明英宗朱祁鎮也非常的後悔殺死於謙!其實朱祁鎮對於謙還是非常認可的。下邊是朱祁鎮于謙的評價,透過這些評價就可以看出,朱祁鎮對於謙持肯定態度的:

    于謙實有功。于謙始終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無餘貲。――明英宗

    在明英宗之後,明朝的皇帝給於謙平反。于謙以前的名號可以再繼續使用,而且給予于謙的後果很的待遇,叢明英宗之後的皇帝對於謙基本上都是非常認可。他們都認為于謙是一個大忠臣。只不過是因為跟錯了人,站他的隊,才導致了自己的殺身之禍。

    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明史》

    我們都知道明史是清朝修的,可見明史對於謙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這說明即使到了清朝,當時的皇帝對於謙的行為還是非常贊同和認可的!文章的最後讓我們引用一下於謙的《石灰吟》,來紀念下這位民族英雄!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參考資料:

    《明史》

  • 13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富貴不超過三代,老子英雄兒好漢,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後代會打洞,那也不一定,朱元璋的後代卻是一代不如一代,簡直就是弱智皇帝,非常奇葩和奇怪,又可氣又可笑又非常任性,可以說土木堡壘之變,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一頁,大明的精銳軍隊基本被全殲,精銳盡失,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至1464年2月,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同父異母兄弟,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至1449年,1457年至1464年兩次在位,朱祁鎮先後在位二十二年,朱祁鎮是明朝最奇葩奇怪的皇帝,可以說朱祁鎮表現很不好,一生經歷被瓦刺囚俘,由囚俘回國當上太上皇,又由太上皇復辟當上皇帝,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要學先祖朱棣親自率兵殺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明朝軍隊戰鬥力早就今非昔比,明英宗朱祁鎮對瓦刺軍隊的數量戰鬥力,火力配備早就超過明朝軍隊,明朝的火槍火炮弓箭弓弩早就被走私到瓦刺軍隊,火力配置遠超明朝軍隊,明英宗朱祁鎮完全可以不必親自出徵,讓兵部做好戰前準備,不打無準備之戰,明朝軍隊沒有準備好,明英宗朱祁鎮就命令親率十萬大軍,加上其他軍隊幾十萬人,慘敗於土木堡,逃回當事大臣在日記寫道,主戰場20萬明軍戰死三分之一,傷過半,幾乎全軍覆滅,總計傷亡近30萬人,是大明開國以來最為慘痛的失敗,明英宗朱祁鎮就是罪魁禍手元兇,弱智昏君罪大惡級就是明英宗朱祁鎮,而且難辭其咎,直接導致明朝武官勳貴集團實力遭受重創,從此武官勳貴集團從此退出淡出明朝政治舞臺,直接導致文官集團一家獨大誤國誤民,罪魁禍手元兇昏君弱智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大明王朝配置最先進火器最精銳三大營毀於一旦,以後雖重建,戰鬥力遠不如從前,胡人得騾馬二十多萬頭,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歸,前所未有,大明王朝文臣武將被一掃而空,京師危在旦夕,京城門戶洞開,大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關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俘獲,對明王朝構成重大威脅,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力推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組織京城保衛戰,打退了胡人也先,朱祁鎮廢除嬪妃殉葬制度,朱祁鎮是一個好人,但是好人不一定是一個合格皇帝。于謙和朱祁鈺就是心慈手軟,就應該除掉太上皇朱祁鎮,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給果被朱祁鎮內外勾結毒死朱祁鈺的兒子,朱祁鈺痛失愛子,也失去未來皇位繼承人,還在追查是誰毒死太子,其實太子死了,最大受益人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朱祁鈺應立即剷除太后,太上皇朱祁鎮,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于謙保朱祁鈺為皇帝,他己經沒有退路,還在幻想幼稚認為朱祁鎮不會殺他。還要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 14 # 沉墨I方之城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帝位,首先殺了朝中重臣于謙和王文,重掌朝中大權。從根本上來說,于謙並不是死於站隊,恰恰是因為他的不站隊最終落得忠臣冤死的下場。

    于謙的功績就不說了,明朝第一名臣,古往今來莫不承認于謙的偉大和對國家的忠貞,“土木堡之變”後,于謙作為一個侍郎能夠挺身而出,力王狂瀾,這不是單純的忠君的思想,更多的是他把國家大義始終放在首位。

    北京保衛戰有兩個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個是于謙,一個就是景泰帝朱祁鈺。

    于謙在朝中頂住壓力,堅決不遷都,堅決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登基,這兩件事情其實只有一個目的,確保大明根本不失,快速穩定民心,重塑皇權強勢。在當時于謙完全可以立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登基為帝,很可惜朱見深只有九歲,九歲的幼年天子不但達不到穩定朝臣的效果,反而加深朝臣對於謙以及內閣重臣的猜忌,難道你們要挾天子當權臣?

    主少國疑,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擁立成年的朱祁鈺登基,才能在危機的時刻給天下人信心,更重要的是,于謙及重臣擁立朱祁鈺繼位得到了當時的皇室首腦太后孫氏的首肯。

    景泰帝朱祁鈺和于謙不負眾望,與瓦剌也先部血戰北京城,確保了北京城不失,立下了不世之功,朱祁鈺和于謙的君臣搭配可謂珠聯璧合。很可惜明英宗朱祁鎮被送回來了。

    根據史書的記載,于謙在迎回明英宗朱祁鎮的問題是持贊同態度的,作為國家大臣,為民族大義考慮,哪有一國之君在外被俘受苦更國家屈辱呢。

    朱祁鎮回來後,景泰帝並沒有殺他,也沒有流放他,甚至安排到了皇宮內進行軟禁居住。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由於沒有子嗣承繼皇位,政局不穩,讓一幫政治投機份子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鑽了空子,復立了明英宗朱祁鎮登基稱帝。

    朱祁鎮在登基稱帝后,甚至在景泰帝都還沒有斷氣的情況下,第二天就下令逮捕了于謙、王文等重臣下獄,沒過多久,就下令處死。

    于謙是幾朝忠臣,這是天下共識,朱祁鎮也不是昏庸之輩,為什麼非要殺了于謙呢?這也于謙的站隊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因為于謙在皇權爭鬥中採取的態度是——完全不站隊。

    “土木堡之變”後擁立朱祁鈺為帝其實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相當於于謙作為朝中大臣徹底的背叛了還沒死的明英宗,但是國勢如此,于謙為國家計,只能立朱祁鈺為帝,更何況有孫太后的支援。

    于謙為國家考慮,不計個人榮譽和政治得失,但是朱祁鎮不行,他要考慮所有人的態度和站隊。

    徐有貞等人在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于謙是知曉此事的,徐有貞甚至已經得到了孫太后的默許復立親兒子朱祁鎮再次登基。于謙知道太后的意思,但是作為朝中的重臣,兵部尚書,他完全有能力撲滅此次政治事變,而於謙什麼都沒有做,任由那群投機份子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位。

    于謙此時的不表態和不站隊對他來說很重要,對朱祁鎮來說更重要。

    于謙的不站隊,於己表明了自己不參與皇室爭鬥,不做權臣,一門心思為國家,如果朱祁鈺有太子可繼承皇位,于謙絕對不會允許政變發生,但是景泰帝無子可繼,皇位大機率會回到明英宗朱祁鎮一系手中。

    于謙的不站隊,於朱祁鎮卻是相當大的威脅,在明知道得到孫太后默許的情況,于謙雖然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的進行,卻也沒有參與進來,任由事態自己發展,如果有當時的兵部尚書保駕護航,明英宗朱祁鎮的復辟簡直是輕鬆加愉快。但是于謙並沒做任何的舉動,于謙對朱祁鎮是有不滿的,埋怨自己“土木堡之變”給國家丟了臉。

    這樣的于謙既有權,又對自己充滿了蔑視,朱祁鎮內心很憤怒,必須要殺之。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朱祁鎮復辟登基後,要想穩定皇權,坐穩龍椅,就必須剪除景泰帝一朝時期的權臣,至於這些重臣是忠是奸,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于謙的被殺非常的冤枉,甚至明英宗朱祁鎮沒過多久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于謙是真正的忠臣,不會因為龍椅上坐的是誰而改變對國家的忠誠和大義。悲哉,於少保。

  • 15 # 歷史縱橫帝

    導讀:于謙從個人操守上來說完全沒有問題,可為人臣榜樣。最後奪門之變後於謙被處死既有私仇的理由,更多的是政治生態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的說雖然英宗朱祁鎮和代宗朱祁鈺是親兄弟,但是英宗的身體遠好於代宗。所以從正統的角度來說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復位是順理成章的,對江山社稷來說也是最恰當的。而作為于謙來說也未必沒有這個想法,但是代宗在位也沒辦法實施啊。然後奪門之變提前爆發,英宗復位後為了政變的“師出有名”不得不按照石亨等人偽造的政權處死了于謙。于謙不是不知道石亨等人的貓膩,但是為了穩固的江山傳承從容赴死堪稱人傑。

    今天我們不談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的過程,因為大家都耳熟能詳。土木堡之變的爆發是大明王朝盲目忽視草原的苦果,結果就是大明20萬精銳陣亡。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張輔等名將被一掃而空,這給大明造成了嚴重的人才斷層。按照瓦剌太師也先的打算,就是憑藉英宗在手攻破京城掠奪財富。甚至妄想對大明取而代之,恢復蒙元。

    這個計劃被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打破了,在孫太后的支援下擁立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鈺(庶出)為帝史稱明代宗。在於謙的堅持下大明放棄南遷打贏了京城保衛戰,成功的挫敗了也先的企圖。這是于謙的高光時刻,受到代宗的重用。也先在拘禁代宗一年後發現也沒有特殊的作用,於是包藏禍心的把明英宗朱祁鎮釋放回國。英宗回國後一些列的因素雜糅,造成了于謙的悲劇。

    明代宗朱祁鈺太子早夭以及盛年病重引發的皇室嫡、庶之爭是造成於謙被殺的第一個原因

    如果按照歷史的程序看,代宗朱祁鈺其實是沒有帝王命的。但是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後,也先妄圖以英宗朱祁鎮為人質威脅大明江山的時候出現了奇蹟。經孫太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同意,以于謙為首的重臣擁立朱祁鈺登基。大明有了新的擁護物件,眾臣有了主心骨。所以取得了京城保衛戰的勝利,大明王朝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轉危為安。

    明代宗朱祁鈺能力不差,但是做人可能差了點。當時孫太后有言在先,就是可以擁立他做皇帝但是太子必須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規定,大明王朝是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而明英宗朱祁鎮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所以朱見深是根紅苗正的帝二代。只不過由於土木堡之變,于謙和孫太后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推盛年庶出的朱祁鈺做皇帝。PS:朱見深還是個娃娃,不能擔當抵禦也先保衛京城的重任。

    但是在英宗朱祁鎮回國後,這一切都變的微妙起來。首先被尊稱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鎮回國後沒有具體記載,史書上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然後太上皇開始了被鎖在南宮,囚禁七年的經歷。所以說代宗朱祁鈺不講究,不但囚禁而且派錦衣衛看管。太上皇英宗不但不能出來,就是吃穿都不能保證。所以說代宗如果是狠人,就學習唐太宗李世民除掉朱祁鎮;如果沒有這個心思,就乾脆點學習雍正徹底嚴格圈禁老八胤禩一樣圈禁至死。結果是四不像,奪門之變被明英宗朱祁鎮成功翻盤。

    應該注意的是于謙雖然是代宗朝的重臣,但是他更正忠誠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而不是那個人。所以擁立代宗朱祁鈺是形勢所迫,孫太后也表示了支援。而代宗接下來廢棄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濟就不對了。更可氣的是新太子朱見濟早亡,而代宗朱祁鈺病重依然不肯立朱見深為太子就更不對了。這就是典型的嫡、庶之爭,從於謙內心了看代宗去世後當然皇位要回到嫡系來。也就是說要麼朱見深繼位,要麼太上皇復位。

    但是明代宗還沒死,這事于謙也沒法說。沒等到代宗去世,奪門之變就爆發了。于謙作為兵部尚書會不知道石亨等人的小動作嗎?肯定是知情的,他沒阻止就是代表了自己的態度。其實英宗復位後也沒打算殺于謙,但是石亨的“師出有名”的補充導致了于謙的悲劇。

    《明史》記載: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丙戌改元天順,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大明王朝的政治生態鬥爭導致于謙作為文官集團的犧牲品被放棄了

    在我們前文很多文章中反覆強調過大明皇權、武勳、宦官、文官的權力的衍變過程。文官相對保守的國防政策直接導致了土木堡悲劇的發生,不能都推到宦官王振的頭上。如果不是文官集團在宣宗、英宗時期保守的國防政策放任草原十年不聞不問,瓦剌也先部也不會迅速整合蒙古各部的勢力形成瓦剌帝國。

    依靠明成祖朱棣時期對草原各部扶弱抑強的措施,怎麼可能就讓瓦剌部脫歡、也先父子做大。草原上十年的時光足夠戰士的成長,各部資源的整合。文官集團不想戰爭只想過小日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並不純粹,他們本來就是透過減少戰爭減少朝堂上武勳集團的話語權。在文官權力壯大的同時,草原上瓦剌部也完成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整合。雖然文官一直打著好戰必亡勸誡帝王減少征戰,但是還有一句話是忘戰必危。土木堡之戰就是忘戰必危的直接結果。

    武勳集團勢力受到嚴重削弱,明代宗一朝文臣執政的現象特別明顯。我們來看奪門之變的三個關鍵人物:于謙、石亨、曹吉祥。于謙是文官,石亨是武將,曹吉祥是宦官勢力代表。我們不討論三人的人品好壞,無論是石亨和曹吉祥和偉光正的名臣于謙一比都沒法說。石亨和曹吉祥為了奪權(實現自己的利益)與嫡長子繼承製堅定踐行者孫太后一起實施了奪門之變。于謙作為文官集團一元人品端正,所以明知這二人的行徑也沒有去試圖改變和約束。

    所以石亨憑藉一千私兵就完成了政變的過程,太上皇明英宗復位。復位以後石亨和曹吉祥偽造證據一定要把于謙這個文官首腦拉下來處死。所以于謙最終被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派系傾軋。

    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

    小結:

    綜上所述,于謙被殺絕對不是簡單的站錯隊。因為名臣于謙忠誠於大明江山而不明代宗朱祁鈺,擁立代宗也是形勢所迫。大明王朝皇權的嫡、庶之爭和派系傾軋才是于謙被殺的原因,所以到明憲宗時期于謙就得到了平反。

  • 16 # 追逐歷史的光

    于謙站隊了,客觀上他站在了朱祁鈺一邊,但他的站隊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大明朝的國運,如果再來一次,他還會這樣選擇吧。于謙的死因為他站錯了隊,但絕不僅僅如此,他的一生得罪了太多的人,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我們一起來了解于謙,瞭解這位明朝的脊樑。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官任御史隨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嚴詞斥責朱高煦(謙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明宣宗龍顏大悅,命于謙巡按江西,平反了數百起冤案,百姓歡呼雀躍。宣德五年(1430年),官升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他在任期間轄區內積累了數百萬斤糧食,同時他興修水利,加大邊防開支,保一方平安。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因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如果歷史這樣平靜的走下去,于謙會一路升遷,造福百姓,最後告老還鄉,但是他人生的轉折,就那樣到來了。

    土木之變,于謙擁立明代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聽從宦官王振讒言,不顧朝臣反對御駕親征北征瓦剌。此次出征,由於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伏擊,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四位尚書具於土木堡葬生。史稱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

    在明朝政府幾乎處於癱瘓的情況下,于謙站了出來。當時,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而後,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援,而後經過數次戰爭,終於打退了瓦剌。

    擁立明代宗。明英宗被伏,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年幼,大敵將至,于謙帶頭請求立郕王為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明朝擁立新君後,瓦剌手中的明英宗就失去了要挾大明意義,加之於謙帶兵拼死反抗,瓦剌只好退兵,為了噁心明朝,還把明英宗送了回來,回來後明代宗講其囚禁,直至自己病危。

    奪門之變,英宗復辟

    1457年,獨子夭折的明代宗病危,石享等人連夜抬出明英宗搞復辟。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在毫無抵抗力的情況下,就被他們打敗,英宗重新登基大寶。

    一夜之間,天地變換,于謙也從救國英雄變成階下囚,可悲的是,整個官場,幾乎無人為其申冤。

    于謙擁立了明代宗,在明英宗看來此為無可饒恕之罪(我還活著就換皇帝,你這是盼著我死啊),同時他是明代宗最得力的手下,想要復辟,必須除了于謙。于謙一生清廉,但他的做法確斷了太多人的財路,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明英宗需要他死,大臣們希望他死,一代名臣被處極刑。明朝的脊樑,就這樣被打斷了。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17 # 這個歷史很正

    在根本上于謙和明英宗就是處於對立立場的。

    于謙是明英宗重登帝位的阻礙,所以明英宗想坐穩皇帝的位子就必須要出去于謙,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加上于謙的聲望和實力太大了,所以明英宗勢必要除去于謙,儘管揹負大殺功臣罵名也要殺于謙,也要穩固自己的皇位。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幾乎傾全國之力征伐瓦刺,以王振指揮五十萬大軍,結果全軍覆沒,明英宗亦被俘,土木堡之戰標誌著明帝國開始由盛轉衰。

    于謙正是在這樣的危機時刻上位,擁護明代宗繼位,穩住局勢,對外率領群臣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才得以瓦解北京危機。

    可是在明代宗去世後,明英宗復辟,于謙這樣一個大功臣卻被明英宗殺害。

    于謙被殺害的根本原因是與明英宗處在對立的立場上。

    首先,于謙事擁立明代宗繼位的大功臣,也是明代宗的絕對心腹,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明英宗復辟的話于謙勢必也是要退位讓賢的。

    其次,于謙在明英宗被接回來之後,多年裡都沒有希望明英宗復辟的意思,甚至還但對明英宗重新繼位皇帝。

    當時明代宗是不願接回明英宗的,于謙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于謙幾乎是明確表示了不會讓明英宗有機會當皇帝的。所以 此舉也被明英宗所記恨。

    而最終決定殺于謙的還是于謙當時聲望太大了,大到了已經要蓋過了他這個皇帝的聲威,對於皇權有一定的威脅,所以這幾乎是必殺于謙的。

    當時北京保衛戰,于謙統轄全城居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打敗了瓦刺,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這場戰役使得於謙獲取了北京的軍事大權,而且其聲望高漲,幾乎就要壓過了皇帝。

    所以明英宗有見於此,所以在其復辟後立馬就決定逮捕于謙,六日後監斬,于謙被殺,天下百姓為之大慟。

    明英宗實乃明朝第一昏君,在位二十多年,文治武功沒一樣拿的出手,明朝基業幾乎被他毀於一旦,而且被俘後自己還給蒙古人做了漢奸,幫蒙古人來明朝搜刮財產,真的是史上第一漢奸皇帝,相比崇禎帝死的剛烈,這位真是不忍直視。

  • 18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歷朝歷代中,站隊正確絕對是最最關鍵的,一旦站隊不正確,有再大的功勞都有可能腦袋搬家。于謙作為大明朝的功臣,在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之後,他事實上已經處於必死的狀態了。

    因為在土木堡事變之後,作為兵部尚書的于謙當時堅決支援皇弟朱祁鈺為新的皇帝,從而斷絕了瓦剌也先的野心。因為開始也先擒獲了朱祁鎮,把他當做奇貨可居,準備從明朝敲詐一大筆收益。如果當時明朝畏手畏腳,滿足也先的一些野心的話,也先說不定會得寸進尺,說不定江山滅亡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人知道立新皇帝是正確的決策,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也沒有人敢正確的站出來去承擔這個責任。于謙在這個時候勇敢的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最終使朱祁鈺當上了皇帝,從而使也先手上的明英宗朱祁鎮成了沒用的東西。後來也先帶著朱祁鎮殺到北京,而於謙堅決抵抗,不給也先任何機會,最後也先兵力太少,不得不退出塞外。

    于謙這麼做對大明朝來說絕對是大功一件,但是對明英宗朱祁鎮本人來講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朱祁鎮一旦復辟之後,于謙恐怕就很難有好果子吃。于謙未必不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已經無路可退,畢竟當年是他做的主,讓朱祁鈺登上了皇位。照說他為大明朝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朱初鎮不應該殺他才對,但是在那種封建年代,誰都把皇位看得那麼重要,所以于謙這樣做自然讓朱祁鎮不可能放過他,于謙只有死路一條。

  • 19 # 一半秋色

    最近《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裡面的于謙頗有魏晉名士之風,放蕩不羈,又嗜酒如命,整天爛醉如泥。

    後來,于謙中了進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進士們一起覲見朱棣,朱棣瞧見了醉醺醺的于謙,譏諷道:“你是不是想當李白?”

    于謙答道:“母親去世了,思念母親就多喝了兩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隨母親而去了!”

    朱棣無語了,哪來的狂小子,大手一揮,就讓于謙隨軍出征了!

    這是電視劇中的于謙,有點愣,有點狂,有點二。真實的于謙肯定不是這樣的,要不他活不過五集。

    于謙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沒有他,明朝或許會步南宋朝的後塵;沒有他,中原會再次陷入水深火熱。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卻慘遭屠戮,殺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到底有何過錯,卻遭慘死?

    這要從頭說起!

    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成了俘虜,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國不可一日無君,可太子只有兩歲,還是個小寶寶。這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被逼著當了皇帝。

    要在太平歲月,誰都想當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殘,可現在,強敵壓境,江山搖搖欲墜,這個皇帝誰都不願當。

    因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黴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許能活命,運氣好的還能繼續當官,但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黃泉路。

    所以,朱祁鈺死活不願意幹。

    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大臣們也站了出來,黑壓壓跪倒一大片,最後孫太后出來說話了:“我兒啊,你怎麼這麼慫包軟蛋呢?丟祖宗的臉啊!”

    朱祁鈺臉紅的像下蛋一樣,嘆了口氣:“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機解除了,誰愛幹誰幹,反正我不幹!”

    後來,在於謙的運籌帷幄之下,京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瓦剌撤軍了,不用遷都了,天下太平了!

    這時候,朱祁鈺過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麼就怎麼,沒人敢說半個不字,權力的滋味那叫一個爽。

    朱祁鈺皇帝當上了癮,早忘了當初的承諾,皇位坐的很舒服,讓他挪一下屁股都不願意!

    然而,幸福總是很短暫。

    一天,朱祁鈺收到了瓦剌的來信,大意是:“朱祁鎮我給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給我糧食,我保管以後不騷擾你了!”。

    朱祁鈺驚呆了,連夜寫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別,人就留您那吧,我給你雙倍的糧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鈺的信還沒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鎮就回來了,很快,整個京城都知道先皇回來了!

    朱祁鈺傻眼了,怎麼辦才好呢?後來,朱祁鈺把朱祁鎮監禁了起來,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許出來。

    就這樣,朱祁鈺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後的一天,朱祁鈺突然得了怪病,氣若游絲,幾天之後,石亨、徐有貞等人帶兵開啟長安門,救出了朱祁鎮。

    太上皇成功復位了!

    朱祁鎮復位當天,下令逮捕了于謙,並廢掉了朱祁鈺,並將其軟禁了起來,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死去。

    不久之後,于謙被處死。

    朱祁鎮為何處死於謙呢?是因為于謙站錯隊了嗎?

    其實,于謙沒有站隊,如果非要說他站了隊,那麼他站在了百姓這一隊,他心懷天下,心向百姓,在於謙的心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當年,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天下社稷而想,當朱祁鎮復位之時,于謙未有任何動作,同樣是為了社稷。

    其實,石亨、徐有貞謀劃政變之時,于謙早得到訊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動,假如他有所動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為了天下,于謙選擇犧牲了自己。

  • 20 # 音樂小妖

    逗比年年有,明朝特別多,尤其是明朝的天子更是逗比中的戰鬥機。也不知道明朝的天子為何會如此熱衷於戰場上面立功,你已經是大明王朝的天子了,還能有什麼樣的功勞讓你更上一層樓的呢?

    朱祁鎮也不知道腦子是怎麼想的,統率二十萬大軍直接親征瓦剌,說實話紙上談兵的趙括可能都比他技術好,最起碼人家戰死沙場了,而朱祁鎮卻是被俘了。

    不管怎麼說,大明王朝是出了名的硬骨頭,瓦剌想拿明朝的天子來要挾大明,只能說他們想多了。

    當時的大臣于謙直接跟皇太后等人講明瞭情況,然後立了朱祁鎮的弟弟代王為帝。

    說實話朱祁鎮其實是立了太子的,可問題是自己的父皇被捉了,萬一剛即位的小皇帝不聽話,非要讓朝廷出兵去救自己的父皇怎麼辦。

    如果能打得過人家的話,也不會被人捉了大明王朝的皇帝,為了杜絕這件事的發生,于謙才會跟皇太后商量著直接繞過了皇太子,立了朱祁鈺為帝。

    這件事於情於理都相當的正確,就是希望大明王朝不會受到瓦剌的威脅。

    可是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哪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鎮在位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幾乎都是由朱祁鎮扶起來的。

    現在朱祁鈺即位後,是不是要把這些大臣們全部清理一遍了,雖說話難聽,可是事就是這麼一個事。

    於是朱祁鈺就打算好好的清理一下大明的朝廷,把以前的舊人全部換掉,然後換上聽自己話的人馬。

    然後矛盾就產生了,人家當臣子的,本來開開心心的,可新皇帝即位後,就要把他們全部給換掉,雖說只是外圍一點一滴的開始轉。

    大家又不傻,誰還不知道你最後的路會怎麼走嗎?所以當朱祁鈺剛有了替換自己人的想法,這些朝中的老油條們就開始跟朱祁鈺鬧意見了。

    原本這件事正處於各種矛盾之中,而此時朱祁鎮卻又被瓦剌給放了回來。

    這下矛盾更深了,以前是沒辦法,現在朱祁鎮回來了,當然還是讓朱祁鎮來當他的皇帝了,畢竟這些臣子都是朱祁鎮一手提撥的。

    之後就是各種的矛盾與糾結,最終“奪門之變”發生了,朱祁鎮再一次登上了自己的寶座。

    然後就到了算總賬的時候了,其實朱祁鎮相當的小心眼,也可以理解為性格比較鮮明,屬於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哪種人。

    從朱祁鎮把自己的原配老婆直接弄成皇后就可以看出來,誰對他有恩,他一定會有所回報,誰對他有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雖說當時土木堡之變是自己作死,但是你們這些人不是應該積極的想辦法救自己回到大明嗎?

    直接把自己扔到一邊,重新弄了一個大明的天子是幾個意思呀,尤其是這個叫于謙的,朱祁鈺的即位跟他有關,派兵把瓦剌打得找不到北的還是他。

    這幾乎就是打算置自己於死地,雖然在理論上這個方法也救了自己的命,畢竟對於瓦剌來說,大明的天子在自己的手上沒有用了,殺又不能殺,所以才會被放了回來。

    可是在朱祁鎮的內心當中很不爽,就好像一個富商的情人被人綁架了一樣,對方要求出重金來贖人,而富商直接表示自己不會出一毛錢的,並且這個被綁架的女人跟自己滑一毛錢關係,而對於綁匪來說,自己求的是財,在得不到贖金的情況下只能放人。

    當然了也有可能直接撕票,而朱祁鎮就是這樣的一個感受,大明王朝的威嚴不能在自己身上丟失,可是自己又相當的不爽。

    於是身為當事人的于謙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反正朱祁鎮內心當中的這口惡氣是一定要釋放出來的,而於謙又是最好的背鍋物件,他不死誰死呢?

    可以說于謙的死跟站隊沒有什麼關係,只是朱祁鎮單純的內心不爽而已,自己可以把原配的老婆提撥為皇后,就是因為她對自己有恩,也能把于謙給斬殺,就是因為他得罪了自己,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讓朱祁鎮出一口氣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百合食用前怎麼高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