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希望星晨58298869

    于謙是忠誠大明的人,見風使舵根本不是他的風格!他被處死,是因為他始終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的!他根本不是政治投機商!土木堡之變時,貪生怕死的明英宗朱祁鎮沒有殺身成仁,給大明留下了一地雞毛。為了他能南返,大明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當他迴歸後,景帝朱祁鈺將他關進了南宮。于謙也許是受儒家傳統薰陶的緣故,骨子裡根本看不起沒有捨生取義的朱祁鎮,他並沒有為這位先皇說話。

    朱祁鈺呢?在權力面前變得利慾心重,他是不會再還權力給朱祁鎮了。為防止舊臣與哥哥竄通,他派人把南宮的門鎖用鉛水灌死,宮外的樹木也全部砍伐殆盡,就這樣軟禁了他哥哥七年。這位有點不懂得廉恥、好大喜功的哥哥,因聽信奸佞之言,毀了明朝的精銳部隊與軍中的精英將領,讓他與世隔絕、閉門思過,也有點罪有應得的意思。我猜想:這個時候,朱祁鎮可能對正直的于謙已經恨之入骨了、巴不得將他碎屍萬段了。

    朱祁鈺在獲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開始為他這一脈永得大明江山而做大動作了,他直截了當地廢除了前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皇子朱見濟為太子。皇帝一言九鼎,這麼做沒有人敢於反對。出乎意料的是,僅過了七個月,他的皇太子朱見濟就突然暴病身亡。朱祁鈺沒有其它子嗣能再被立為皇太子。這樣,問題又來了。

    相當一部分舊臣歡欣鼓舞起來,認為這是上天對朱祁鈺的報應,原因是英宗對他哥哥有點狠!朱祁鈺本來因白髮人送黑髮人變得哀傷不已,精神上已幾近崩潰了。而這些“居心叵測”的大臣們在堅持正統觀念鼓舞下,又來個雪上加霜———他們爭先恐後地寫起了奏摺,乞求復立廢太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代宗不是傻瓜,自然知道再立侄兒為太子,意謂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大明江山又拱手相送他人了。而且,自己百年之後,還有可能身敗名裂!所以,他堅決不同意!估計他認為自己還年輕,來日方長,自己努力一下,再造個皇太子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他不願妥協。

    于謙呢?是最苦的一位。他自然知道朱祁鈺的皇太子朱見濟一命嗚呼後,能延續大明血統的依舊是明英宗那一脈了。所以,儘管他提前獲悉了奪門之變的訊息,手握京師兵權的他並沒有派兵去鎮壓那群臨時拚湊起來的隊伍。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如果於謙及時發兵鎮壓奪門之變的武裝力量,自己的命是能保住的。但,這就意謂著要將朱祁鎮與朱見深定為謀逆之人。那麼,病重的朱祁鈺一命嗚呼後,誰來繼承大明皇位?關鍵是,自己如何向天下蒼生交待?他于謙是愛國愛民的人,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不能為保命而導致天下動盪!

  • 22 # 婉兮歷史

    其實不是于謙站錯了隊,而是于謙得罪了人,于謙一生為國為民,並且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把大明朝從危險的邊緣拯救了回來,于謙功不可沒,當時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訊息傳來震驚朝野,是于謙當機立斷扶明代宗上位,並且組織北京保衛戰逼退了也先,于謙功在千秋。

    明代宗在位期間于謙都受到重用,並且凡是于謙提的建議都被明代宗採納,但是于謙個性太直得罪了太多的權貴與官僚,這才是後來明英宗復位于謙被殺的原因,對於于謙之死正如那首詩一樣,“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23 # 西門不帶刀

    明英宗沒打算用於謙站錯了隊伍去殺他,而於謙也沒打算自己的擁立之功而求活。他們倆之間是歷史上皇權與國家利益唯一的一次統一。

    1.明英宗朱祁鎮對於謙是有感激之情的,就算于謙曾經擁立他的弟弟篡奪了自己的皇位。

    大明歷史上唯一一個被俘虜的皇帝就是朱祁鎮。當也先的大軍入侵邊境之後,英宗敢領兵,親自領兵去打。這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值得我們每個人中國人驕傲的。

    但光有戰鬥的勇氣,卻沒有戰鬥的技巧,導致了自己被俘虜了。大明王朝的皇帝被人家俘虜了。接下來的故事很多人都可以想到:本來應該是也先以明英宗為人質要挾大明朝投降或者割地或者賠款。但縱觀整個大明王朝不稱臣,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這是始終貫徹的方針,所以這一招得破。

    但國不可,一日無軍,北京城內亂成一團,這個時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讓英宗兒子朱見深繼位。二讓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當皇帝。

    于謙選擇了朱祁鈺,兩個原因:

    1.太后同意的。2.英宗的兒子太小。但是有個條件:就是明代宗死後,皇位要還給英宗的兒子朱見深?

    那為什麼太子太小就不能繼位?因為當時的環境不允許,也先的大軍已經打到了北京城。一個小皇帝根本就撐不起這天大的重任。

    於是朱祁鈺登基了,準確的說是攝政監國,就是明代宗景泰帝。在於謙和朱祁鈺的共同努力下,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從這一點說,英宗對於謙是沒有恨的。因為皇太子還是英宗的兒子。

    2.當明英宗這個太上皇從也先處回來後,過了八年被囚禁的生活,于謙犯了一個錯誤:這才是導致他日後必死的主要原因。

    造成明英宗日後日後不得不殺于謙的主要原因就是:皇太子位置的傳承。

    我們知道朱祁鈺是從攝政監國而做皇帝的。當時太后也是同意的。因為當時約定:明代宗死後,皇位依舊傳給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廢掉了英宗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位置,換成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這就破壞了當時的約定:明代宗死後,皇位依舊傳給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而這個時候掌握朝廷大局的于謙竟然沉默了。

    如果說于謙擁立明代宗繼位是完全是為了國家,是值得包括英宗在內的所有人尊敬的話,那于謙在換皇太子這個問題上的沉默,就是英宗心裡永遠的刺!

    沉默就是曖昧,曖昧就不是無私,既然不是無私,那殺了于謙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3.所以明英宗復辟後,忍痛殺了于謙,不是因為他站錯了隊,而是因為他在朱祁鈺換太子這個問題上的沉默。

  • 24 # 二辻四畫生

    于謙功勞很大,大到救過一座城的程度。于謙的命又很渺小,小到整座城的人都忘記了他的救命之恩。他親臨前線,誓師六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卻依然救不了自己的命。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隨著景泰帝朱祁鈺身染重病,被軟禁七年之久的太上皇朱祁鎮發動政變。次日凌晨,當時來運轉的朱祁鎮重登大寶時,曾為大明王朝扶大廈之將傾的兵部尚書卻遭到逮捕,5日後處以死刑。

    于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

    同朝為官,你上我下,位置總共就那麼幾個,皇帝崇信的也就那麼幾個。而於謙,卻是最受朱祁鈺器重的一個。

    “用一人,必密訪謙,謙具實對,無所隱,不避嫌怨。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

    朱祁鈺將於謙視為國之柱石,任何任命都要和于謙商議。而於謙是何人?他既有才能又為官正直,即為皇帝信任,自然是知無不言,毫不避嫌,可以說是一心為了皇帝,對自己卻毫不在乎。也正如此,由不得那些官員對於謙又嫉又恨。

    于謙不畏權貴,不趨炎附勢

    于謙做官和做人一樣,力求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可是社會是個大染缸,政壇更是黑的發紫的地方,由不得人不妥協。同為參加北京保衛戰的總兵石亨志大才疏,為了巴結于謙推薦其子于冕回京做官,于謙並不領情,駁了石亨的面子。除此之外,還有徐有貞,當年力主要往南跑的,被于謙罵的狗血淋頭,從此對於謙懷恨在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祁鎮的復辟成功,註定了像于謙這樣的景泰朝的重臣的悲劇。當年朱祁鎮被俘,是于謙等人將朱祁鈺推上的皇位。如果這是迫不得已的話,那麼朱祁鈺廢掉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改立子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的時候,于謙並沒有表示出明確的反對。這些事情,怎麼可能不讓朱祁鎮懷恨在心?

    再者朱祁鎮是復辟的,那麼他就要考慮給自己正名,只有將於謙打入深淵,才能讓他的復辟名正言順,如此他才能有統治的合法性。為了這一點,也非得殺了于謙不可。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謙自己

    于謙當時在任兵部尚書八年之久,手中沒有實權嗎?我看不見的吧。史載:

    謙之為兵部也,也先勢方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擁眾僭號;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後徵調,皆謙獨運。

    而石亨、徐有貞密謀發動奪門之變時,于謙也並不是不知道。他當時手握兵權,要調兵反抗也不是沒有機會。可是于謙不幹,因為這樣他就是逆賊,就要發生流血,所以他願意一死來報朝廷平穩。

    有的人,明知道自己的性格過於正直,卻還是不願變通。也許有很多人能在朝中斡旋的比于謙好十倍甚至百倍,做事比于謙不擇手段,但這樣的人,也就沒有了捨身忘死的勇氣,力挽狂瀾的氣節,敢於帶領大軍出城應敵,將大門關在身後,捨去生路。只是讓人遺憾的是,朱祁鈺死的太少,朱見濟也死的太早,保不住這個力挽狂瀾的英雄。

  • 25 # 二戰英雄連

    因為朱祁鈺是于謙立的,朱祁鎮要維護自己復辟的合法性就是要否決朱祁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就在於此。所以政治是最骯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百合食用前怎麼高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