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聰慧天使

    這是國情,進入小學以後的各個階段也都是老老實實坐好聽老師講課,所以這有助於孩子提前適應學習。他們是課堂上聽話的好學生,也是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個性不足的孩子。

    活波好動畢竟是孩子的天性,這麼小的孩子受到這樣的限制,幼兒園肯定還有很多其它的各種各樣的限制,必定讓孩子感到很壓抑難受,再加上孩子剛上小班,沒什麼朋友,不願意上幼兒園就難免了。

    如果在幼兒園就不讓孩子“亂說亂動”,那就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壓抑孩子的天性,不僅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自由和快樂,影響孩子的價值觀,讓孩子變成一個只知道順從和唯唯是諾的人,而且會讓孩子養成以收束性思維為主的思維模式。如果孩子養成了以收束性為主的思維模式,那孩子平時就會過於關注事物的細節和區域性;關注事物的細節和區域性雖然有利於孩子認真學習,特別是有利於孩子做作業和考試,但孩子也會因此缺乏大局觀和從長遠看問題的眼光,長大以後就會容易變成一個膽小慎微墨守成規的人~

  • 22 # My涯堂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全職爸爸,我反對這種模型化的管教方式。

    規則還是規矩?

    ”兩手放到膝蓋上,不要亂動!”“拍照的時候不要動,小手比劃個V字型!”可愛的孩子在這樣的規矩培養下,喪失了個性,個個都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除了長相不同,看不出其他的區別和特點。

    有的老師會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更想說,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規則意識的建立更重要。這裡的區別,就是規則和規矩。規則,是事先制定好的,大家在一個框架下執行的,就像打牌,鬥地主的規則牌友都懂,但是怎麼打就因人而異了,有的搏命、有的穩健、有的投機。給孩子的規則,就是事先在溝通的基礎上確立的,是尊重小朋友、尊重老師而制定的。但是給小朋友立規矩,卻是根據育兒者的個體需求而設定的,是為了達到目的而要求,沒有個性發展的前提。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

    從心理學上來說,任何一種情感和情緒的壓制,對人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而且這個影響會伴隨終生。作為多動、好奇、探索慾望強、專注力低的孩子,壓制性的規則是建立在違背孩子天性的基礎上的,孩子的不配合是肯定的。當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大聲喝止、懲罰、甚至體罰等情形。不管是對“殺雞給猴看”的那隻小雞,還是其他坐在位子上觀望的孩子,心理上都會蒙上一層陰影,這層陰影,會跟隨著孩子很久很久。

    我們聽到過不少孩子說“不想上幼兒園”,可是家長有沒有真正關切過,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這麼說的呢?孩子表達能力弱,無法說清楚,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幼兒園是溫暖的、親切的、關心他的、能夠讓他心靈自由的,孩子會說“不想上”嗎?

    到底是誰覺得不自在?

    有的老師會說,孩子不立規矩不好管,孩子不聽話沒法教學。這讓我想起來我在輔食講座中常提的:父母為了孩子不弄髒地面、餐桌和衣服,為了自己少打掃一點,就喂孩子吃飯,忽視他的自我能力發展。這種思想和行為,都是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難道不是一種自私和懶惰嗎?

    我剛開始給麥芽讀繪本的時候,麥芽聽的很不認真,沒聽兩句就跑了,我一度認為他不愛看書。有次在繪本館,有專門的老師講繪本,聲情並茂、顧盼生輝,麥芽聽的特別認真,甚至結束了還要再聽。那時候我才明白,不是孩子不喜歡,而是大人做的不夠好。

    在幼兒園也是這樣,如果老師能夠順應孩子天性,如果能夠更細緻的備課,如果能夠更用心投入的去和孩子互動、讀書、唱歌、跳舞、做遊戲,孩子會不專心嗎?只有自己做的不夠好,才會用手中的權力去強迫下面的孩子必須接受自己的教導。

    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而不是刻模子做月餅!

    (麥芽和外教老師)

  • 23 # 心理諮詢師趙迪

    現在的幼兒園還這樣教育孩子嗎?我就這完全是泯滅天性啊。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好奇。我能理解幼兒園老師要教孩子規矩。可是關係並不是表面化的,手放好不許動就是規矩嗎?規矩完全可以是你可以選擇你的手放在哪裡,但不能影響到別人,想說話的時候也一樣。如果需要要獲得別人的允許。

    規矩不應該以捆綁和控制為方式,應該是示範,讓孩子去體驗這樣做的好處,模仿等等方式。而且規矩不應該以泯滅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為代價。

    也許傳統幼兒園孩子和老師的比例比較高,我是想用這種方式來管理孩子。現在好一點的幼兒園普遍老師比較多,而且老師會用更吸引人的方式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這樣簡單的約束。

  • 24 # 辣媽萌寶成長經

    傳統幼兒園的教育模式一般是灌輸式教育,對孩子的控制比較大,不許孩子動,不許說話這些都是幼兒園老師為了方便自己而要求孩子所做的。現在的新教育都是遵循孩子本身的心智發展去做引導,使孩子產生內驅力去自主地學習知識探索世界,而不是灌輸式、強制性地去教育孩子。

    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著。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這種教育不注重具體的知識,即使到了小學,它也注重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實際上很多家長已經發現,有了創造性的思維,掌握了生活的規律和準則,孩子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如果0-6歲的孩子用強制地灌輸式方法來教育,遏制孩子的這種對世界的探索所做出的行為,凡事都壓制孩子的行為,長此以往,則會傷害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他就會被困在瑣碎事情與物質利益之中,一輩子跳不出這個圈子,就像被困在一堵圍牆裡面。圍牆之外是美好和科學,但是他們卻穿不出去。人的一切努力就在於要超越物慾本身而達到一個神經的狀態。

    所以對於傳統教育方式這種遏制孩子行為的方式,是不贊同的。

  • 25 # 楠得有你

    很高興能解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我曾經困擾很久,基於生活條件,我不能把孩子送去蒙氏幼兒園,目前我認為最適合孩子發展的自由之所。附近考察後,優先選擇一家較為自由,老師親和力強的幼兒園。我不在乎是否是雙語,設施有多齊全,伙食有多好,我在乎的是幼兒園能不能給孩子尊重和自由!秩序的建立並不是強迫捆綁孩子的雙手,三週左右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任何的一點聲音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讓孩子不許動,不許說話,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難題,他們卻不得不在強權下妥協,這樣做真的有用嗎?限制孩子自由的同時,也限制了孩子的思想!如此下去,便有了這樣的現象,孩子們在幼兒園都特別聽話,回到家卻翻了天。是啊,被束縛了一天終於回到自己最安全的地方,當然要釋放本性了!如果家長在家繼續給孩子樹立秩序,做錯一點事就責罵,那孩子的思想完全沒有了反抗的空間,只會變得唯唯諾諾,不自信,善於取悅他人。這樣的幼兒園你願意去嗎?蒙氏幼兒園倡導自由,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不逼迫孩子走進教室,新來的小朋友不進幼兒園,老師就帶他去附近轉悠,慢慢熟悉園裡的環境。園裡一定會有一片沙地,孩子們不用擔心衣服會髒媽媽會生氣,可以選擇自己的興趣去剪紙,工作(操作蒙氏教具),孩子們得到了充分尊重,玩耍期間和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秩序,沒有一個孩子捨得從這裡離開。

    自由和尊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營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過度依賴電子裝置,家長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