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芊微生活

    我們人類是不可能永遠存在的。不論如何,人類終將從宇宙中消失。但是,在我們消失之前,我們的計算機能力或許已經足夠強大,能夠極盡詳細地模擬人類的經驗。一些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開始思考,我們是否早已走到了這一步。或許,我們正身處一個計算機模擬中,我們體驗到的現實只不過是該程式的一部分而已。

    現代計算機技術極其複雜,而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的出現使其更加複雜。透過這些強大的機器,我們將能夠大規模地模擬更加複雜的物質系統(physical system),其中可能包括完整的生物體,甚至人類。但是,為什麼要在這裡止步不前呢?

    這一想法並沒有它聽起來那麼瘋狂。最近,兩位哲學家表示,如果我們承認電腦硬體最終會變得極為複雜,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已經是一種“先人模擬”(ancestor simulation),即未來人類對過去的虛擬重現的一部分了。同時,三位核物理學家以“所有科學程式都要做出簡化假設”(simplifying assumption)這一觀念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檢驗這一假說的方法。他們認為,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之中,那麼我們可以透過實驗來檢測出這些簡化假設。

    然而,這兩種觀點,無論從邏輯角度出發,還是從實證角度出發,都只是留下了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之中的可能性,無法指出真實生活和模擬生活的區別所在。不過,即使我們不生活在一個模擬世界中,核物理學家們提出的模擬實驗的結果也依舊可以得到解釋。因此,這一問題仍懸而未決:是否有方法判斷我們的生活真實與否?

    我們都知道,在未來的某一時刻,人類會不復存在。或許我們會完全滅絕,沒有進化的後裔,也可能會有一種或多種後人類(post-human)物種作為我們生命的延續,但是我們人類終會消失。然而,如果未來我們確有後裔,他們或許會有興趣創造先人模擬,即由有意識的人類居住的虛擬宇宙。如果創造這種模擬的技術足夠普及,模擬人類便會大幅激增,以至模擬中的第一人稱經驗(first-person experience)會比在現實中確實存在的第一人稱經驗要豐富得多。

    如果你偶然發現,你自己有親身意識經驗(first-person conscious experience),一個有趣的問題便產生了:你如何才能知道你到底是人類本身,還是一個先人模擬,尤其是在後者大大多於前者的情況下?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Nick Bostrom)提出了一個思考這一問題的框架。他認為,以下三種可能必居其一:第一,人類或者類人物種在取得模擬技術之前就滅絕了;第二,“後人類”文明對創造或使用這一技術興趣寥寥;第三,我們“可能”就是一個模擬的一部分。我說“可能”是因為,在同等條件下,一個意識經驗就是模擬經驗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其他兩個可能性(滅絕說和缺乏興趣說)不成立,那世界上就會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模擬經驗。

    當然,在博斯特倫之前就有人思考我們感知到的現實可能是虛擬的,雖然人們提出的模擬器的性質各不相同。人類意識是模擬的,這一觀點不但是哲學和科學思考的問題,還是科幻領域的主打題材。在駭客帝國三部曲的第一部,《駭客帝國》(The Matrix)(1999年)中,觀眾所知的世界就是一個電腦模擬,目的是在保持人腦繁忙工作的同時,利用人體裡的化學反應來創造能源。在《駭客帝國》中,人類在一個完全沉浸式的虛擬現實環境裡,以計算機化身(avatars)的形式體驗著這個世界。但是,這套模擬有著諸多缺陷,讓一些覺醒的頭腦可以發現這一系統中的小故障,而“真實世界”中的人類也可以侵入名為“矩陣”(Matrix)的模擬現實。

    博斯特倫的觀點略微不同:他認為,不僅僅是人類,整個宇宙都是模擬的。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意識,以及與程式中無感知部分的互動,都是程式碼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倫也承認,即使是對一個強大的計算機系統而言,要完全模擬現實的各個層面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正如我們的科學模擬包含一些不要求冗餘細節的抽象層面,模擬系統也可能會藉助某些規則和假設,使一些細節不用被模擬出來。而當我們做實驗時,系統便會補充細節:例如,博斯特倫在其2003年發表的論文,《你活在一個計算機模擬中嗎?》(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裡寫道:“當[模擬系統]發現一個人正準備觀察微觀世界時,它可以根據需要,在一個[恰當的模擬領域]中填充足夠的細節。”這樣一來,系統就不用準確無疑地追蹤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軌跡。當需要這些資料時,程式中的宇宙會提供足夠的細節,來呈現毫無破綻的現實。甚至,人類也不需要每時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擬出來;我們對“自我”的主觀認識會隨環境變化。

    當博斯特倫熱衷於向人們說明,我們活在一個模擬世界裡的可能性更大時,面對這一難題的科學家們則需要回答另外一組問題。存在這一主要區別是因為,科學關心的是可以被實驗或觀察檢驗的事物。而且,事實證明,不論我們活在一個怎樣的模擬系統裡,我們都能從中推斷出各種模擬之間的共性。

    首先,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模擬系統中,這一系統要遵守一套明確的法則,這些法則的動態變化(dynamic changes)是相對較小的。科學方法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取得的巨大成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模擬假說有一些潛在的解釋力:我們的宇宙之所以遵從相對簡單的法則,是因為這都是設計好的。至於模擬器在程式運轉過程中做出的修改,研究人員指出:模擬程式中存在錯誤,我們又測量到了以這一錯誤為基礎的現象,但隨後這一漏洞得到了修正。

    或許,真相是,我們確實活在一個模擬中,但是,就像假如世上存在一個不通人情的神一樣,模擬世界也不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生活的主導。

  • 2 # 陳泳佳

    生活在虛擬世界裡,有一個典型的感覺就是你會被你所感受得到的某種未知力量所控制。坦誠說,人類目前是不是這樣子,不好說。也就是說,人類其實是有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裡的。而要淡化這種感覺,就必須強化自主意識,拜託未知力量,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去得到結果。如果這個自主意識強化了,你就不會感覺到你是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 3 # 首席科技官

    我拋個磚吧。有一個叫做莊周夢蝶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大意是說莊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很生動逼真的一隻蝴蝶,在山水間愜意遨遊甚至忘了自己真實的身份:”一個人“。夢醒時分,他才在亦真亦幻的感受中回想起自己是人而不是蝴蝶。但很快,莊子又陷入了迷惑。夢與真,蝶與人,哪個才是真我?我是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的人,還是夢見自己變成人的蝴蝶呢?而我們生活的本身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舉例來說,當你限於網路遊戲中不能自拔時,你會離真實生活漸行漸遠,久而久之,虛擬成了真實,真實成了虛擬。所以我認為虛擬和現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辯證的無解問題,仁者見仁。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活在一個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世界”裡,我想這才是真相。至於其他,任何沒有目的性的神秘主義都是無意義的。

  • 4 # 物質從何而來

    虛擬世界是什麼?假的世界。比如電子遊戲裡被操控的人就是虛擬的。比如電影裡的人是假的,他們只是光的儲存,一旦膠片損害,假人也就永遠消失了。

    再說假的與真的比較。假錢與真錢製作物質不同。假樹與真樹,一個死的,一個活的。

    最後如何分辨真假世界。從上述問題找證據。假的東西是死的,假的東西會消失,假的與真的世界物質不同。真的世界就是有活的生命,不會消失,物質組成相同。

  • 5 # 真妄合一

    我們生活的世界萬物眾生都是虛假的影像。目前科學界看到物質都是原子構成,而原子核至最內圈電子空間佔到原子空間的99.99999%!如果再進一步放大原子核,看到夸克粒子組成。再放大反而看不見了,虛無縹緲。量子有波粒二象性。也可以說都是量子微小能量團組成。所有物質就是振動頻率不同的量子組成的波能。

    量子力學疊加現象說明了組成物質的量子態是多種機率波存在,只有意識觀察,量子才會塌縮為一種狀態。所以沒有意識參與,真實世界狀態不確定。說明了萬物唯心造。唯心所現,唯心所變。我們看到的物質現實不過是心識全息投影。至於我們為啥感覺是真實的?眼耳鼻舌身五觸形成腦電波神靈突起放電。變為電磁訊號導致意識感覺真實。實際都是幻化的影像。主要是意識程式的設定讓人感覺真實。如果意識程式脫離身體,則為植物人。

    沒有了思維,世界也不再存在。宇宙萬物唯一存在的是能量變化。能量高低組合不同組成不同物質。佛學說的萬法唯心造,色即空空即色。是有道理的。佛國也是存在的。都是唯心所現。雖然佛國也是虛擬幻化的。但那裡眾生也會感覺是真實的。就像我們感覺我們的世界也是真實的一樣。

    六道輪迴之不同時空境界也是一個道理。都是心識幻化出來的世界。每個世界物理性質可能不同。但數學是通用的宇宙數學。我們的物質都是陰陽電荷合和產生。總之整個宇宙都是虛擬的能量波團。宇宙的根本就是能量的因緣和合產物。都是虛幻的。唯獨意識程式是真實的。

  • 6 # 網際網路觀察家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

    其實,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當年莊子有曉夢迷蝴蝶的故事,不知道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

    這種相互分不清的狀態耐人尋味!

    在現實的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會越來越接近這樣的生存狀態,尤其到十年後VR/AR大量普及的時候,人們的生活虛實界限其實並不那麼明顯了。

    那這個時候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第一個方式,且由他去吧,人生苦短,歲月流金,懵懂無知並非壞事,分得清又如何,分不清又如何?關鍵看你的人生態度。

    其次是遠離高科技,放下偽裝,尋找真實的自己,真實的環境。

    第三是難得糊塗,也就是說既要適應環境,又要對環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個有點難,我暫時難以回答,但這種東西是我想追求的。

  • 7 # Unknownplayer

    我真的只想說,若果我們真的是活在虛擬世界中, 那我們就是在虛擬世界中爭論自己是不是活在虛擬世界中,不是很傻嗎?

  • 8 # 曉天之匙0909

    就像漫畫中打破第四堵牆一般,會有人發現這個秘密,但大家都會認為ta是瘋子。譬如說我現在告訴大家其實大家生活在一本小說中,又有誰會相信呢?還不如在這個世界中過好每一天。說真的,再想下去回瘋掉的-=͟͟͞͞( °∀° )☛

  • 9 # 全村的糧票

    什能叫虛擬呢?我真的搞不懂。按照人的活經驗,過去的事都可是真實存在的,一天一天過來的,沒吃飯就上學,小時候別欺負,那件事是假的?現實中的每一刻都是實實在在的,未來的事誰知道會是怎麼樣。如說現實是虛擬的,讓我揍你一頓,疼不疼?還不信?把你所有錢都轉給我,誰敢?餓你幾天就知道什麼是虛擬,什麼是現實。又是說這種無聊的話題,出這問題的不是白痴就是精神病。

  • 10 # 短笛2

    虛擬是被計算出來的,所以不能有無限不迴圈。所以虛擬世界一定有bug 真實世界無bug。舉例來說如果 大鏡子前放小鏡子。虛擬世界一定會導致系統崩潰,真實世界則因物理限制有窮盡

  • 11 # 蝴蝶渡滄海1

    關於我們是虛擬的,還是物質世界的,主要看載體,沒有載體的存在,一切無存,而載體是物質世界的,假如我們現在是物質世界的,現階段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肉體,而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是超級電腦。在未來我們終將以程式在網路中儲存自己的意識,形成意識人與肉體人雙態共存。假如我們是虛擬的,那麼必然存在一個終極載體,來承託我們這個虛擬的世界。而這個載體終將會被發現的,甚至我們也會用這個載體去建立虛擬世界。所以我們不但是製造者,而且還會成為造物主的。是不是虛擬的有一個驗證方法就是驗證未來現在過去是否同時存在,可以藉助條件穿梭其中。但目前階段,我們尚無法判斷我們是不是虛擬的。

  • 12 # 靈遁者國學智慧

    關於生活哲思,這是個答案。

    我給你答案

      ——靈遁者

      你如何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你如何證明自己是個女人?這個乍一聽,是個很傻的提問。但很多很傻的問題,引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的理論。

      正如牛頓問:“蘋果為什麼是向下落的?”愛因斯坦問:“如果我能以光速運動,看待周圍的事物,會發生什麼呢?”魏格納躺在床上問:“世界地圖的輪廓怎麼那麼相像?”

      所以當一個人在生活中提出了一個看似很傻的問題,請大家不要噴,對他要寬容。

      你如何證明自己是個男人或者女人?是個邏輯問題。倘若世界上只有男人,你如果證明自己就是男人。

      偉大的數學家哥德爾給出了答案。男人要想證明自己是男人,不能從男人本身【本身這個系統】來證明,是從女人出發。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哥德爾。美國《時代》雜誌曾評選出20世紀100個最偉大的人物,在數學家中,排在第一的不是別人,就是哥德爾!

      哥德爾以其驚人的才智,提出了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數學的範圍。它不僅使數學、邏輯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引發了許多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而且還涉及哲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甚至宇宙學。

      哥德爾定律的基本表述為:第一不完備性定理

      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第二不完備性定理

      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就是這樣簡單的語句,它的威力卻讓很多數學家嘆息。哥德爾讓大數學家希伯特的“公理完備性”計劃徹底流產。悖論的陰影將永遠伴隨著我們。無怪乎大數學家外爾發出這樣的感嘆:“上帝是存在的,因為數學無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為我們不能證明這種相容性。”

      可能看到這裡,不熟悉的人,並沒有意識到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魅力。

      吃瓜群眾的困惑,和當年羅素的困惑是一樣的。比如有這樣一句話,讓你判斷真假。“我的這句話是假的。” 你會怎麼判斷? 這就是說謊者悖論。提出者是西元前6世紀克里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

      即使過了幾千年,這句話依然困擾者很多智者。羅素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我的哲學的發展》第七章《數學原理》裡說道:“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無論哪一個學派的邏輯學家,從他們所公認的前提中似乎都可以推出一些矛盾來。這表明有些東西是有毛病的,但是指不出糾正的方法是什麼。在1903年的春季,其中一種矛盾的發現把我正在享受的那種邏輯蜜月打斷了。”

      我們的問題是:“理髮師應該給自己刮臉嗎?”“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存在嗎?”這些看似奇怪的問題,折磨了我們幾千年。

      直到哥德爾出現,問題才有了答案。答案是——不能證明!也就是說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的存在證明,不能給出! 但哥德爾證明了,不能給出!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問題,總會歇斯底里道:“到底能不能,你給我答案!你證明給我看!”現在我們終於可以長長的出一口氣,讓自己放鬆下來。

      而且非常巧合。我查詢他們出生的日期。羅素比他的學生維特根斯坦大17歲。而維特根斯坦又比哥德爾大17歲。

      我之所以將兩個人聯絡起來,是因為維特根斯坦有句非常著名的名言:“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要保持沉默。”

      其潛在的邏輯是——有些問題是可以證明的,有些是不可以證明。在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中,尤其提到倫理問題是我們應該保持沉默的。

      維特根斯坦這句名言,在我看來甚至可以稱之為:“維特根斯坦定理。” 那麼何謂沉默?什麼時候應該沉默?

      維特根斯坦認為當物件是無法言說之物時應保持沉默。比如一個簡短的哲學理論,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但即使用成千上萬的字去解釋它,也難以把它說個透徹和明晰。

      因為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心裡雖然對它有個瞭解,但無從尋找合適的字眼去把這個理論解釋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導致沒有辦法把這個理論清楚地解釋出來。如談論人生和理想這類的事物,即使口若懸河,也難以說個明白、道個清楚。每個人的思想各異,導致不同的人對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人生”或者“理想”的暢談也將各式各樣,沒有一個準確、統一、清楚的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遇到倫理問題,維特根斯坦總是閉口不言。

      不知道大家意識到沒有,維特根斯坦的這種表述和哥德爾定理暗合,一點也不排斥。所以我覺得兩個偉大的人在這個問題上是“心有靈犀。”

      從哥德爾提出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再往前推幾年,還有海森堡提出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該原理指出在描述微觀粒子運動時候,我們無法同時得到粒子的準確位置和速度。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和“波爾互補原理”構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支柱。細細思考,這兩大定理與哥德爾定理,也無衝突。對於哲學來說,也深有啟發。

      總體來說就是——我們不能確定很多東西,但很多東西在整體上又是一致性的,可以理解的。

      我不知道我說的夠不夠直白。我也是文科生,我也不懂那些繁複的數學公式。但我一直對物理,哲學等有興趣。曾經最大的夢想,還是做一位科學家。現在想想,也不覺得可笑。人生,有好奇不是挺好的嗎?

      我的好奇,你們肯定也有過。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幸福是什麼?孤獨是什麼?自由是什麼?我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就是告訴你,在生活中對於一些事情我們能說的清,而還有一些事情,我們應該保持沉默。

      當然我也在詩歌中寫過:“堅持自己不是一句話,是血淋淋的戰鬥。” 總之你還是要做你王國裡的國王。

      現在是一個資訊氾濫的社會。你寫什麼都會有人罵你。比如我根據王寶強離婚新聞,寫了一篇《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文章。結果被罵是馬蓉的槍手等等。後來我發了一篇之前寫的科普作品《引力量子化》,這樣的文章竟然也被罵了。說我不自量力,一個搞玄學的人,敢談科學。

      我其實想說,正是因為對人生的好奇,我才看這麼多書。而看了這些書之後,從哲人們那裡,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這些答案,本就不屬於我。大家就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但資訊氾濫時代,你不一定檢索到你想要的答案。我希望,我給你的是你想要的。我肯定還有很多問題不知道的答案,如果你知道,也希望你告訴我們。

      現在請長長的舒一口氣,放鬆下來。人生的答案其實都在人生裡有了,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累。如果你很累,換一種方式看問題吧。

      2016年12月4日晚。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

  • 13 # 源66547100

    人類是很難理解自己身處的世界相對其外部是怎麼回事的,你其實想知道的是

    自己會不會突然被世界外部的力量影響 比如突然被拔電源弄消失之類的吧.為這種事擔心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 首先人類創作的作品中的角色所思所想都是人類賦予他們的 無論是所謂打破第四面牆的死侍還是其他 都是創作者賦予他們的 他們自己也不理解自己說的話有什麼意義 所以如果咱們是被更高等存在設計出來的 也不可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意識 你問這個問題 我回答這個問題都是他們讓的 其次 二次元作品中的角色確實會隨著他們在外界人氣的提升而改變命運 這一點也不完全由創作者決定 如果我們擁有自我意識 那我們就應該多做那些另自己在外界人氣提升的事 但以我們的能力無法考慮全面各種情況 比如你喜歡賣萌的狗狗你家的狗狗賣萌可以得到好吃的 但還有的飼養者只喜歡看家護院的狗狗 他們的狗狗賣萌也許會被打死 所以最後結論 知道不了 就算知道也沒p用 還是瞎幾把活吧!

  • 14 # 洋蔥圈之體

    肯定不是呀,微粒的性質是隨機的,不過也不一定,或許這些隨機只是一個有規律的有周期的活動的一個週期之內,我們的世界是反覆在反覆,但我們處在反覆之中,呵呵你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你一發呆,上帝也得發呆

  • 15 # 使用者146534707

    其實這個很難說,可以關係到玄學和科學,其實人生可以說成是虛擬的,也可以是現實,就看自己怎麼選擇了,有的人領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可真正懂得的又有幾個?或許我們所在的宇宙包括我們,都是一串程式碼構成的,按我們人類的大腦思考問題永遠也不會有答案。

  • 16 # 行耳

    如果我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裡,那麼我要向程式設計師提出質疑~你為什麼要把我的生活設計得一團糟?為了孩子我不想離婚但你為什麼讓我非離不可?為什麼要讓孩子忍受這樣的痛苦?如果是遊戲你覺得好玩嗎?還有你為什麼要設計那麼多的人類災難?難道好玩嗎?

    真希望一切是場遊戲,請重新設定程式,讓世界不再有痛苦。

  • 17 # hgdgjgffj

    如果我們真的生活在虛擬世界的話,虛擬現實的創造者們或者說系統程式設計師肯定不允許我們產生這個疑惑,除非系統還有漏洞,如果有系統漏洞的話,肯定不僅僅只是導致我們產生這種疑惑,應該還有一些超自然的奇異現象。

  • 18 # 琴棋書的大雜燴

    一個簡單的方法,取大量的單個人類對多個隨機問題進行回答,如1到5的數字中由被測試主體按個體意識選取一個數字,將測試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如果是真實世界,那麼這些被測試主體是有自由意識的,所以整體的測試結果應該是不均勻分佈的,如果最終結果是呈現普通機率分佈的,那麼這些被測試主體沒有自由意識,所在的世界也是虛擬的,參考以下影片:

  • 19 # 明洋之路

    我傾向於認為這個世界是虛擬的,不過即使是虛擬的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虛擬世界是被操控的,另一種是這個世界自動執行,我覺得我們的世界屬於後者,因為如果我們被時刻被操控,是一定會顯示出被操控的痕跡的,比如操控我們的玩家可能會操控我們畫一幅畫,洩漏一些外面的真相等等……所以,虛擬的、自動執行的、虛擬的、更符合這個世界是描述。

  • 20 # 萬物簡史與未來簡史

    瀕死體驗者有這樣的感受,看見原來的人和物一觸控卻是空的。而我們活著的人一觸控卻是真的。夢裡的人觸控夢境裡的東西是真的,醒來再觸控就是空的。一樣的道理。人死了,夢就醒了。很可能是這樣。印度教好像一直認為我們的世界,就是某個神仙的一場夢,他一醒,一切就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信不過是個執戟郎,為何卻可以直接向項羽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