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總有人一直不斷髮朋友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忍不住的發?
10
回覆列表
  • 1 # 空度668

    每天都會回答各種問題,今天允許自己說一些感想……

    有人會說,喜歡寫可以設定不公開,

    我的地盤我做主!如果別人不喜歡看,完全可以取關。

    因為你,只是自己!

    因為你,也只能做自己!

  • 2 # 炸場舞臺

    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被別人關注,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希望有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成就,希望有人在意自己的存在,在意自己的痛苦,這也是大部分發動態的人的心理。

    當然也有一些病態心理的,比如炫富的,哭窮的,曬病的,這類也沒什麼,大不了不搭理。

    還有幾類就是招人煩了,比如,微商,要紅包的,還有廣告號。微商大家基本拉黑就好,廣告類的也不用搭理,最噁心的就是要紅包的,在朋友圈發紅包截圖的,遇到這類的女號,我從來都是教訓拉黑,這類女的秉承的是賣窮不賣身,打車沒錢,買包沒錢,吃外賣沒錢,而且九九八十一難得經歷,就一個宗旨哥哥發個紅包吧,而且加上你不用多久就會過生日。遇到這類千萬不要試圖用你的魅力打動她,也不要發紅包,因為你紅包發出時就是你被拉黑時

  • 3 # 三里田高橋涼介

    因為孤獨的靈魂渴望被理解。

    我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情形。一個人,自有記憶起就獨自一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他不認識任何人,一輩子沒有見過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見過他,記得他。這麼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去都沒有另外一個人知道。那麼對於整個世界而言,這個人存在過抑或沒有存在過,有什麼區別呢?

    又或者是這樣一個情形。他死了,但是他身邊的人還記得他。就算他的一切舊跡都被消磨,對他的記憶即使漸漸沉澱,也不會完全消失,在特定的情形下還是可以再次啟用。那麼他的存在就是有證明的。

    又或者,人類光輝燦爛的文明,有一天被外星人(比如三體人_(:3」∠)_)完全消滅了,甚至連瑪雅人遺蹟或者埃及金字塔之類的痕跡都不存在了,完全徹底的消滅了。那麼從今以後,對於其他本來就不知道人類存在的文明而言,人類等同於從沒存在過。

    這種思考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我來過。我總有一天也會離開。在離開之前,總得留下一點痕跡,不然就像白來了一趟。所以我非常渴望被理解。而當每天做的事情,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一個人知道的時候,或者受到的委屈,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一個人可以傾訴的時候。那種孤獨感,是一種鑽心的煎熬。

    靈魂是孤獨的,因為不被理解是常態。一個靈魂願意理解另一個靈魂,是非常難得的際會。一個靈魂能夠理解另一個靈魂,是百裡挑一的緣分。然而在通常情況下,靈魂與靈魂蜷縮在各自的外殼中,在光天化日之下擦肩而過,彼此只是交換一個茫然的視線,又繼續忙碌。你就算把自己的靈魂攤出來,放在空氣中讓大家觀賞,然而最終的結果只是被太陽曬得脫了水罷了。大家都是很忙的。沒有人會在乎你。

    然而愛情是昂貴的。它要消耗人的精力,時間,生命。盲目的愛情是必要的,它能讓人看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然而人總要學聰明,舊錯不能再犯。於是要求越來越高,選擇越來越難。然而靈魂的孤獨不會停止。於是在這種不上不下的困頓之中,朋友圈成了唯一的方式。

    或許,這是天賦的差異罷。 拋開社會的物質吸引,人性的虛榮。不可否認人是群居動物,有些人依靠內心一些細小的元素就能自娛自樂一整天,有些人則需要不斷與外界溝通,不斷得到外界的回覆和肯定,才不至於感覺到孤獨。所以他們會充分利用網路這個平臺來與外界進行交流,進而充實自己空虛的內心。

    也許我們會指著這樣空虛之人的鼻子大罵“裝逼”,或是“炫富”的標籤,但他們內心是缺乏著,渴望著存在感。

  • 4 # 使用者情感導師zmj

    你為什麼總是忍不住發朋圈?我覺不外乎這麼幾點:

    一、好事,新鮮事。

    有覺得有些好事,新鮮事自己看了很受感動,發朋圈與朋友共分享。

    二、氣憤事。

    三、散佈一些廣告。

    比如釋出一些尋人啟事,尋找孩子和老人的。還有一些替自己開的門市打廣告的等等。

    四、分享自己的事。

  • 5 # 十分悠閒

    謝邀 我也是會每天更新我的朋友圈的有時二條有時四五條 ,不是因為孤獨不是因為無聊只是想發就發囉!早上會發晨跑後的配速和晨曦的風景以及大汗淋漓後的自拍(每次可以對比進步一丁點了沒)。白天有時也會發自己做美食的圖片,也會發和朋友暢飲聚會的圖片 ,純粹地娛樂自己娛樂朋友!出去旅遊也會發各種美不勝收的風景照 自拍照來分享旅途的樂趣。事隔幾年後看看還是會興奮不己, 做個記念一樣的日記方式吧!心情鬱悶以及身體不舒服也會發朋友圈我沒有任何顧忌總覺人活的真實點兒挺好!但我從不發工作從不發廣告也很難得才會轉發次心靈雞湯(深度好文才會)沒必要處處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吧,隨性隨興隨心把生活和心情以及狀態發朋友圈,哈哈不喜歡的可以取消關注呀!我只做自己喜歡的自己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 6 # 好片兩部半

    最近國慶我好多朋友旅行都不發朋友圈了,因為太多微信爆文說,「真正有品位的人不需要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凡事都發朋友圈炫耀是最低階的行為」,「發沒營養的朋友圈簡直low 爆了。」所以現在的朋友圈流行清湯寡水,有人乾脆空空白白,儼然大方告訴大家「我跟這個世界不熟」。有人幾乎把日常狀態刪光,放幾張濾鏡冷淡的照片,營造一種「我藏在你捉摸不到的背後」的氣質。

    但真的沒必要太提心吊膽。

    我並不覺得這些展示是炫耀。一個坦蕩純粹的人,會把展示生活看成一種真誠的分享,同樣也不會把別人的展示看成炫耀。如果有人用惡意揣測你,那他要麼狹隘,要麼根本不是你的朋友。​

  • 7 # 果果愛生活

    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做宣傳。

    第二個是簡單的記錄自己做了些什麼,或者簡單記錄自己感受感謝,方便自己日後寫日記,或者寫廣告軟文。

    第三個是刷存在感。。。。。。

  • 8 # 瘋言心語

    人是社會性動物,群居而生,內心總有想與人交流的慾望,這是人的本質決定的,但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地為生活打拼,身邊能說話的朋友越來越少了,似乎沒多少人在意你的感受。而網路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平臺去表達自己的這種孤獨,儘管在別人看來是一些瑣事,儘管是一些無足輕重的小情緒,但有時候有些事情只想要在當時那個境地裡說出來,朋友圈就是記錄當下心情的一種載體,讓我們自由地表達自己。

  • 9 # 過河鶇

    當人的某些行為成為習慣之後,那他將會保持這個習慣很久,有一些甚至是可以是堅持一輩子的事情。

    三、為朋友創造新鮮,價值觀輸出。這樣的人發的多東西如果真的對其他人有用還好,如果是那種心靈雞湯、算命八卦,那就讓人大跌眼鏡了,有很多的東西都是看似有用,但是一無是處的。對於這種願意分享的人,我只能說,別再好心辦了壞事就好。

  • 10 # 騎著毛驢看世界

    2.還有一種人是希望把生活的點滴都記錄下來,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情,那些事情是刻骨銘心的,當很多年再回首的時候才會想起,當時的心情是多麼五味雜陳。

  • 11 # 嗝屁鏟屎官

    有人幾乎把日常狀態刪光,放幾張濾鏡冷淡的照片,營造一種「我藏在你捉摸不到的背後」的氣質。

    如果有時候遇到慘淡的兩條橫線,心裡是會失落的,心想這個傢伙要麼內斂要麼有提防心,太難走進他的世界。因為他不想讓你看到有關於他的一切,

    我並不覺得這些展示是炫耀。一個坦蕩純粹的人,會把展示生活看成一種真誠的分享,同樣也不會把別人的展示看成炫耀。如果有人用惡意揣測你,那他要麼狹隘,要麼根本不是你的朋友。

    是薛之謙對著鏡頭犯傻說胡話,是大張偉碎嘴不拘小節,是明星們把生活裡的小窘迫和小情緒都原貌展示給你,是你看到了生活不加粉飾的多面性。

  • 12 # ChemWhat人文

    讓我們先從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現象說起。我們都知道“龍”這種動物並不存在,但它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呢?它由蛇的身體、鹿的角、鷹的爪子、魚的鱗等組成。正因為人們對組成它的各個部分都帶有一種崇拜、欣賞或者恐懼的心理,於是便希望組合之後的物體能擁有某種完美的特質,滿足我們對於圖騰的精神需要。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中國所獨有,西方也有飛馬、獨角獸等組合物,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也屬於這類心理機制的產物。

    在這個現象中,我們會發現人兩個特別有趣的傾向:

    一是,人喜歡組合並不存在的事物;

    二是,人喜歡傳播這樣的組合事物。

    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的第一個傾向也沒有大的改變,這個稍後我們詳談,而第二個傾向的傳播途徑卻有著突飛猛進的進步,甚至具有著某種以假亂真的能力。想想看,如果各種媒體每天都在你耳邊宣揚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你會怎麼想?我可是確實看到過有自媒體寫這樣的文章,說龍並不是虛構的。

    也許你會問,這和今天咱們要討論的韓劇和朋友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相信聰明的微思考讀者已經發現了,韓劇和朋友圈訊息不也是某種組合嗎?只是組合的目的、主導方、手段、影響不大一樣而已。並且這兩種組合藉助現代全方位、全覆蓋的傳播方式甚至讓人真假難辨。接下來,我們就從組合方法和傳播手段兩個角度來分別談談韓劇和朋友圈。

    韓劇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為精神匱乏的現代人尋找新的圖騰,只不過這種圖騰不是什麼動物或者抽象事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想想劇中的完美男女主角就明白了,我們身邊當然有具有帥的或美的、富有的、才華橫溢的、愛自己的、隨時陪伴的某一種或者某幾種特徵的男人或女人,但全符合的卻一個都沒有。而韓劇中虛構的“組合完人”不僅能傳播,甚至還能走出銀幕,加以包裝走到你面前。你說我們見到能不尖叫嗎?!

    這裡我必須說,偶爾滿足我們的完美主義心理和幻想並不是壞事,但問題在於,我們不能太當回事,而是應該像對待龍的態度一樣。不然麼......?我們最後總結好了。不過,現代的媒體和商業卻透過反覆覆蓋,想方設法讓你把它當真,以便達到盈利的目的。

    接下來咱們說說微信朋友圈。朋友圈是什麼呢?也許發明者沒這種期待,但現在卻變成了展現人生低頻、美好活動的競技場。美食、美景、美人、美事、美麗心靈充斥滿滿,讓我們誤認為那就是其他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殊不知那隻不過是每個人佔極小比例精彩瞬間的組合而已。這就好像我們在童話裡只看到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卻沒有後面的柴米油鹽,因為那些故事不值得一寫嘛!但要記得,那才是主要的和佔絕大部分的。

    就像前面談到的,偶爾和淺層地擁抱幻想和完美不但無害、反而有益。但如果長久暴露於這種虛構和低頻組合的狂轟濫炸之下會有什麼反應呢?很可能會信以為真,然後就會產生如下的心理變化:

    自我懷疑

    把朋友圈太當真肯定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生活方式,就好像沉溺於韓劇的俊男美女會對自己的長相感到失望一樣。常用美圖秀秀的人甚至會厭惡自己的真實長相。微思考之所以堅持撰寫思考類短文並建議大家讀那些寫的好的人物傳記,其目的就是讓大家看清人從內到外的各種矛盾和不同維度,從而使讀者能客觀地地進行自我評估而不是妄自菲薄,當然也別妄自尊大。

    對生活的認知偏頗

    在另一篇關於《孫子兵法》的微思考《細思恐極的大道至簡》中,我們曾說過孫子的一個觀點,叫,“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什麼意思呢?“善於打仗的人取勝時,沒人說他聰明,也沒人說他勇敢。”原因是他們的取勝主要靠的是訓練、行軍、宿營和後勤等行動。這些行動雖然佔到各種戰爭絕大多數的比例,但卻因為缺乏吸引力而很少被關注和記載。而我們最常看到的流傳下來的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鬥故事其實只佔微不足道的比例,不過因為它們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鳴,所以便被後人所熟知了。

    韓劇、朋友圈、媒體傳播的同樣是類似於戰鬥故事這樣的低頻資訊和虛構資訊,把經過各種剪輯組合的海市蜃樓呈現給我們,讓我們誤認為那些才是真實的世界和生活。比如,奢侈品的使用範圍其實很窄,頻率也很低,但廣告商卻試圖給大眾造成這樣的印象:奢飾品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提到以色列,你會有什麼印象?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別猜了,還是親眼去看看吧!中東包括以色列確實戰火頻發,但遠沒那麼嚴重。我們之所以認為很嚴重是因為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只報道衝突類資訊。而真正戰火紛飛的一些非洲國家根本不報道這檔子事,因為習以為常嘛、根本算不上新聞。所以說,無論明星大款還是社會名流,其光鮮亮麗地亮相於世界各地的時候只是工作狀態,平時也不過柴米油鹽的普通人而已。韓劇和朋友圈讓我們看到的不過都是些虛構的人物和低頻次的活動。看看無害,千萬別當回事、也別當真,否則就會帶來下一點要陳述的心理扭曲。

    對環境的焦慮和苛求

    如果我們把虛構的、理想的、提純過的人物和生活當真會怎樣呢?當然就是拿來和自己周圍的人、平時的生活做比較,然後就會感到無比焦慮,接下來就是借假修真地苛求周圍的人,順便再把自己低頻的活動拿出來給別人施加壓力。“為什麼別人那麼帥、那麼美、生活那麼好,我周圍的人和事都如此慘淡呢?”受毒害最深的就是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居然拿韓劇中的男女主角作為擇偶標準、拿朋友圈的低頻活動作為生活參照。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隻能嫁給虛構人物、過著想象中的生活。

    我們存在於一個被過分媒體化的社會中,經常分不清楚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被加工過的,因為二者混在一起,同樣地影響人的心靈。甚至後者因為有人刻意為之、有利可圖而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希望,讀過這篇微思考的讀者能夠看清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控制投入媒體化生活的時間和精力,秉持正確的態度對待韓劇、朋友圈等媒體現象,安然地度過主要“平凡”但少數精彩的人生之路。

  • 13 # 寒冰流星雨

    以前一不高興有心事就想發個圈圈,也不是希望有人安慰有人同情,算是釋放一下心情!有時轉發一個好文章或者心靈雞湯類的,都會引來朋友的追問,而如今智慧手機的普遍,家裡親戚就連老爸老媽都有微信,不加不行,加了他們只要看到我發的心情,就開始電話不斷詢問,搞得我現在只報喜不報憂,甚至不輕易髮圈圈。

  • 14 # 豆乾姑娘

    ???型:最後一種,雖然總是一本正經地傳播謠言,但偶爾也會出現午餐晚餐和一臉懵逼的你自己。沒錯,你的母親大人。

  • 15 # 廢材少女

    一、網紅型別的人

    二、做微商,刷單,開網鋪一類的人

    他們每天都會曬自己的貨物,寶貝,還有今天出了多少單,獲了多少利潤,有多少人購買了這款商品,而且偶爾會發些文字說說來吸引顧客,會找些模特來幫助推薦自己的衣服,曬各種美照,每天都會更新只要她還想賺錢。

    1.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上大學之後天天發自拍,搞直播?難道真的是因為你長得很美很帥嗎?別人可以認為你是在找存在感,因為寂寞嗎

    2.你是否有過那麼一段時間,一遇到什麼事就想發說說,一點情緒也發?那是因為你還不夠成熟

    3.你是否是為了讓某人關注到你,所以經常更新動態讓她感受到你的存在?其實你想多了,他可能會遮蔽你

    不管是因為什麼,就是那句話所說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想發條說說"

  • 16 # 閱人不如悅己

    除了感覺爽,更重要的是,分享是一種美德。

    分享文章和獲得金錢、美食一樣開心

    其實,分享資訊本身就能讓人愉悅。哈佛大學神經學家簡森·米歇爾和戴安娜·塔米爾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兩人給被試者裝上腦掃描器器,隨後向他們發問,“是不是願意分享自己對喜歡的滑雪板或者喜歡的小狗的態度”。

    結果,那些“有話要說”的被試者在滔滔不絕地自由表達和分享資訊時,他們的腦電波和獲得金錢與美食時的一模一樣。

    甚至有人為了“說”個痛快,放棄到手的銀子。

    兩位科學家在上述實驗基礎上,將被試者分成兩組,每組成員都可以自由選擇——是閒呆一會兒,還是告訴別人自己喜歡吃什麼三明治。不同的是獎勵方式。在第一組成員中,選擇什麼都不做獲得獎勵多一些,第二組剛好相反。

    然而結果卻出奇的一致。無論哪一組被試者,都是選擇分享觀點的人多。人們分享觀點、自由表達的慾望並不能被金錢“收買”,即便閒著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人們也更傾向把話說出來。

    現在,可以理解身邊的“刷屏黨”了嗎,錢都可以不要,刷個屏算什麼。

    雖然人人愛分享,但每天接受海量資訊,總不可能見一篇轉一篇。除了話題有趣、文章好看,就沒別的因素了?

    沃頓商學院的營銷教授喬納•伯傑和助手凱瑟琳·米克曼一起就“內容分享”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還有讓人生氣和擔憂的話題,也能引起公眾的注意。你一定見過《震驚中國的XXXX》, “不轉倒黴三年”之類的文章。

    其實,這說明你正處在“喚醒”狀態。人們處在喚醒狀態時,自律神經會被啟用,更能促進傳播行為。簡單來說,正是喚醒決定了一條資訊是否會被傳播。

    除了生氣與擔憂具備較高的喚醒性,能有喚醒效果的情緒也有積極向上的,比如敬畏、和幽默等。

    炫富可以理解,那自黑呢?

    在伯傑看來,這是人們在努力獲得網路環境中的社交貨幣。社交貨幣就像現實生活中買商品或服務的錢,能幫助人們獲得家人、朋友和同事更多好評和積極印象。

    出乎人們意料的資訊就很容易“賺”得社交貨幣。假如你發現了什麼違背常理的新事物,你是保守這個秘密,還是會告訴朋友呢?比如“每個人一生平均會花兩週的時間站在交通燈前”,“你知道微笑時皺眉能夠消耗卡路里嗎”,你是不是也覺得有趣,希望轉發給朋友,告訴他們自己是冷知識大王呢。

    人們都喜歡被讚美,所以,秀智商、秀閱歷、甚至秀顏值、秀土豪、秀貼心都可以理解。

    可為什麼有人偏偏不做英雄也不做美人,專門自揭老底,在朋友面前分享糗事?誤航班、坐錯車、出門忘帶錢包鑰匙,低頭認慫裝小白?

    千萬別被騙,自黑也是為了贏得社交貨幣。自我貶低說到底還是為自己服務——獲得更多的同情、安慰,甚至是讚美。

    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社會心理學》中給出明確解釋。如果一個人的人緣並不是太差,當他自嘲“我很笨”時,沒有人會真的白目到回覆“是的,沒錯”吧。畢竟還是好人多,大家會安慰說,“你很好,你很棒,你很聰明的”。

  • 17 # boxxl

    因為此刻很想跟大家分享呀!

    特別想得到別人的回覆和點評。

    你說無聊也好,寂寞也好,反正我就想和大家有互動

  • 18 # 瘋子小草

    《哈佛最受歡迎的營銷課》一書中對此有透徹解析:“當我們獨自一人消費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滿不在乎。但是,一旦我們知道有人在注意我們,我們就會開始注意自己的消費行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都有可能成為展示自己的一扇窗戶。”“還沒到青春期的少年群體試著透過接受或者拒絕同齡人的消費習慣來尋求身份認同。”“消費行為已經進化成一種不折不扣的表演”。“當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大舞臺時,人們就只做‘印象管理’這一件事情,現代人做的事情都是在回答‘我希望這個世界怎麼看待我’這個問題。這也是網際網路成為商界無價珍寶的原因之一,它變成了一個公眾聚集在一起,向這個世界推銷自己的場所。”“你要記住,網頁上的文字之所以會出現,都是為了塑造這個人在你心目中的印象。”

    大家說我說的對嗎?

  • 19 # 蔣小志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覺得是為了刷“存在感”。

    類似地,QQ空間,微博等交友平臺也是如此。

  • 20 # 麥兒

    認識的人,會對比!父母常說"鄰居家的孩子……"這就是事實,不會去比較離你遠的,越是近,越有"說頭"。你會看看認識的人的生活怎麼樣,比自己的呢?哪個結婚了,哪個外出旅遊了,哪個炒了個菜,背後展現的生活狀態會不自覺地和自己的比較。(比較不一定壞,有時激發去調整自己的生活)假如你的朋友釋出了這樣的生活動態,他的生活你也想要,是不是既為有這樣的朋友驕傲,又很激勵自己。

    認識的人,要關注!因城市化、現代化等,不再是一村一街的都認識,認識的人住得不近或日常交往還未必多。哪怕小的動態,認識關心你的人都會覺得有趣。

    認識的人,好奇有新事!懷著"朋友最近發生了什麼,最近有哪些事呢"的好奇心理,就點進去,即便發現好像也沒啥太大的事,但下次一樣有這樣的好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運動後喝什麼水即能快速補充能量又能起到減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