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秉燭讀春秋

    “空印案”是明朝洪武四大案之一(洪武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

    “空印案”是明初經濟大案,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懲罰作弊違法行為而誅殺相關人員,據說殺死了上萬名官員。

    其實沒有這麼多,“空印案”殺死官員最多不超過1000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咱們先從這個案件說起:“空印案”的案情並不複雜。

    話說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以後,朝廷運轉需要財政支撐,這就需要各地府、縣上交稅賦,這項工作由戶部負責完成。

    明初所交的稅賦都是糧食,這樣一來,在運輸過程中肯定有些損耗,到了年終,各地州、府、縣地方官員要到南京和戶部核對賬目。

    由於運輸過程中有些損耗,戶部的數字和地方報上來的的數字有些小出入,出現這種情況,地方官員要到南京重新核對修改數字,其實就是按照戶部的數字重新填寫,只有這樣才能上交賬目。

    問題出現了,離南京近的府、縣還好說,到南京重新修改數字並不成問題,但是離南京遠的府縣就成問題了,比如雲、貴、川等地,路途遙遠,來回折騰誰也受不了。

    這時官員就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從戶部多領幾張蓋有朝廷印章的空白文書,到時候戶部發布了數字,就直接寫上數字上交,這樣一來數字相符合,地方官員省得來回跑路,戶部也就很快完成了任務。

    講真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其實這也不是明朝官員的新發明,這個辦法前朝(元朝)一直在實行,明朝官員只不過是繼承了這一慣例。

    從法律角度來看,在空白文書上填數字肯定不合法,這容易發生上下勾結貪汙腐敗的現象。

    你說這事朱元璋事先一直不知道,我估計沒人相信。

    到了洪武15年,朱元璋突然對這件事忍無可忍發起了飆,下令把掌管大印的官員處死,副手因為沒有盡到監督和諫言的作用,重責100大板然後充軍。

    從朱元璋最初發出的旨意來看,明朝官員總數約2萬人,真正掌握稅賦大印的官員不超過5%,按此計算,殺死的官員不過1000人。

    之所以說“空印案”殺了上萬官員,我認為是往朱元璋身上潑汙水。

    由於朱元璋出身低微,他了解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所以對貪汙腐敗深惡痛絕。

    多領空白文書可以隨便填寫數字,使他聯想到上下級相互勾結進行貪汙的現象,為了堵住漏洞,朱元璋使出霹靂手段懲治這些違法官員。

    汙衊朱元璋殺了上萬名官員,是因為老朱懲治貪官腐敗的手段很殘酷,處死後還要剝皮食草以儆效尤。這勢必會引起一些官員的不滿,造謠汙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歷史不要帶著情緒去解讀,大家冷靜的想一想,明初官吏總數不會超過2萬人,朱元璋怎麼會殺死上萬名官員呢?

    朝廷一下子去了一半的官員,朝廷還能正常運轉嗎?再者說了,培養一個官員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難道朱元璋傻到像割韭菜一樣割一茬又一茬?

    懲罰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能起到警示的作用足矣!這也許是朱元璋對貪官剝皮實草的初衷吧。

  • 22 # 炒米視角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為什麼會牽連那麼多人?據說有上萬官員受到牽連。現在看起來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但實際上大家忽略了朱元璋對此案“介意”的根源。

    每年年終,大明各地、府、縣要針對當年的錢糧賦稅,到南京找戶部核對賬目。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可以統一網上申報。

    那個時候就必須專門負責稅賦的官員帶著寫著上繳朝廷稅賦確數並蓋了章的公文,押送稅賦,近的走幾天,遠的走幾個月甚至小半年,到戶部去核準這個數字無誤,這套程式才算完。

    有人就說了,萬一這個數字合不準呢。說到點子上了,明初的稅賦內容,大多數是以糧食、布匹、其他如絲茶類實物。不是你想象的,後來“一條鞭法”以後的那種全部以銀子結算。

    所以這個過程當中,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比如2萬斤糧食你從雲南運到南京,你能確定運到是幾萬斤麼?能說個確數出來嗎?很顯然不能。

    所以數字對不上,那就又要等到明年,再返回來重新換公文。

    有人說,我不能把印章帶過去嗎?現填現蓋印不就得了麼?可是問題來了,一個縣才一個印章,你帶的印章一走就是半年,請問縣太爺還要不要上班了?再說了你拿著印章到處亂蓋,出了問題,縣太爺也得跟著吃瓜落。

    所以有人就比較聰明,直接拿了一張空白的蓋了大印的公文帶著,到了地方,一核對稅賦,把數字一填,交差,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實這個方法在朱元璋時代真的挺好的,因為當時老實人多,沒有太多的人敢鑽這個空子來短缺貪汙稅賦。

    但是為什麼朱元璋會對這件事情揪住不放呢?因為想出這個辦法的不是明朝人,而是元朝人。

    這個方法不是明朝首創,而是在元朝就已經流行了很久很久了。元朝一大批色目人的這些貪官汙吏,正是鑽了這個空子啊,巧取豪奪。

    而大明雖然說起來是朱元璋的天下,但是朱元璋剛坐天下的時候,百廢待興。很多地方的治理實際上換湯不換藥,很多人還是按照元朝時候的制度和風俗習慣去處理事情。

    在《大明律》尚未完全深入民心,成為地方辦事的標準的時候,“託舊俗,依舊律”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朱元璋年幼的時候,是深受大元腐敗吏治所害的,所以對基層官員是極度缺乏信任的。所以發生了“空印案”,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實施了對基層稅務官員的大清洗。他就是想借這件事情重新再換一批人,讓新的一批人在這事情上引以為戒。

    當然歷史記載是很難有確數的,由於當時“瓜蔓抄”的流行,肯定會有很多的冤案。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講,在他那個特定的年代,只有殺人,成本最低。

  • 23 # 無根樹花正孤

    大家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的前半生可謂是窮困潦倒,因此在他做皇帝以後,也是最討厭貪官汙吏的而對貪官汙吏所執行的法律,也是整個明朝最為嚴格的。那歷史中記載明朝初期的空印案,因為經濟貪汙而牽連上萬名官員,那麼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嗎?

    朱元璋時期天下賦稅徵收方式

    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並且最後由朱元璋重新統一了天下,恢復了漢人的王朝。他和普通人不同,別人確立國家都是以北統南,而他建立國家卻是從南方出發征服北方,最後定都南京建立了空前絕後的大明王朝。

    當時各地官府縣衙繳納的賦稅都是一層一層的上交,最後由戶部統一管理。可以說是戶部管理著整個大明帝國的財政收入,而大明帝國因為國土龐大,每個地方到來所運的糧食都有損耗。

    所以運到南京之後,這筆數字又要請重新進行核算。 主持這個工作的主要是戶部,他們會派出專門的官員進行監督,而填報這筆數字的則是地方官員,他們會把一路上人口消耗的,還有馬匹吃掉的以及發黴爛掉的糧食如實上報。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系統的賬簿。

    空印案事情由來

    俗話說的好,剛開始創立的王朝難免會有些漏洞,而這些漏洞都是需要時間和經驗來彌補的,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沒有多少經驗,如此被一些貪官汙吏所鑽了漏洞。

    當時從邊疆地區來到南京運輸糧食十分麻煩,中途損耗也十分嚴重,而一些官員便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南京和地方都十分方便。他們就到南京的戶部多拿幾單空白文書,把這些運輸所繳納的賦稅填上去,然後再按照國家所需要的糧食去上交,中間差異對比就出來了。

    這辦法本來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卻讓一些貪官汙吏把它變成了一個壞事情,當時雲南,貴州,四川等邊遠地區的官員,他們認為天高皇帝遠,皇帝也管不到他們,所以往往上報的時候選擇多填一些數字,然後自己在中間中飽私囊,這樣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而朱元璋又是一個疾惡如仇的人,剛開始他對這些小打小鬧還沒放在心上,畢竟國家剛剛創立也不好動搖,但後來這些貪官汙吏越來越放肆,動則幾萬兩白銀,幾十萬兩白銀的貪汙不把老百姓的血汗放在心頭,朱元璋便對此展開了調查,並處以極刑。

    朱元璋對空印案的懲罰

    到洪武15年的時候,朱元璋對這些事情實在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下令把戶部掌管大印的官員抓起來。後來發現他接受賄賂直接將其處死,而護手也沒有起到監督的作用,下令剝奪官職並流放3000裡。

    自從明朝整個行政機構來看,所有的官員加起來也不過是兩萬多人,整個明帝國,當時百姓都只有幾千萬人,不可能把一半的官員全部殺死,這應該是後來修築撰史書的人往朱元璋身上潑髒水,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

    朱元璋真正懲罰的都是一些貪官汙吏,他自己來自民間,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為老百姓著想,他從來都是看不慣這些貪官汙吏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是會讓真相變得撲朔迷離。

  • 24 # 風動隨心22

    張嘴就來,明初總共才2萬多官員,一次幹掉了上萬,政府還不得癱瘓了,就算要黑朱元璋也得用點腦子,別把其他人當白痴。

  • 25 # 清風畫院

    洪武九年(1376)發生過一個案子,叫空印案。

    什麼叫空印案,一說大家就能明白,就是在空白文書簿冊上加蓋官印,待需使用時再在上面填寫內容。 明朝時期,地方每年呈送戶部的錢糧財政賬目,必須與戶部賬務資料完全相符。若有一個數字不符,賬冊會被駁回,需重新填報,並蓋上地方衙門印章。而印章不能隨身攜帶,只能回原地重修賬冊。

    古代的通訊遠沒有現代發達,地方官員們帶的賬目第一次到京城就核對通過了還好,假如出現一點紕漏,官員就要馬不停蹄的往回趕,離京城近的地方還好說,遠在千里之外的兩廣、西南、西北的官員可就要命了,這一去一回半年過去了,再折騰一下一年過去了,任務沒完成可要下罪的,苦不堪言的地方官們發現,關鍵問題出在蓋大印這個環節,賬目隨時可重修,大印只能回地方蓋。為了避免這種無謂的折騰,報稅的官員便在進京時攜帶多份蓋好了公章的空白報表。如果跟戶部對不上賬,需要返工,就拿著空白賬簿就地填報,從而省去了不少麻煩,也免了舟車勞頓之苦。而從戶部大員的角度考慮,這麼做也可以讓自己儘早完成彙總工作,何樂而不為。因此這“空印”之法,朝廷上下是人盡皆知,且人人默許的。逐漸成為官場的潛規則。但是這樣搞肯定是不對的,讓朱元璋知道了是要殺頭的。所以,官員們彼此心照不宣,誰也沒有告訴皇帝。

    所以,朱元璋知道後勃然大怒!他認為自己成了冤大頭,這是極其嚴重的“欺罔之舉”,是上下各級官員在共通作弊,與他整飭吏治的要求背道而馳,其中必有腐敗。於是,他迅速成立了“空印案”專案組,下令嚴肅追查,嚴懲不貸。

    史學界對空印案所殺的人數一直有爭議,那麼朱元璋透過空印案到底誅殺了多少人呢?

    第一,《刑法志》中記載,說郭桓案“系死者數萬人”,裡面還提到這樣一句話,說“二獄(空印案和郭桓案)所誅殺已過當,而胡惟庸、藍玉兩獄,株連死者且四萬”。按照《刑法志》的記載,空印案與郭桓案被誅殺的人數大體相當,應該是數萬人。

    第二,歷史學家吳晗同志在《朱元璋傳》一書中也說到過空印案與郭桓案一共殺了七、八萬人。郭桓案大致誅殺三四萬人,如果按這種說法推算的話,那麼空印案也被誅殺了三四萬人。

    我個人不是很贊同上面兩種說法,我個人認為此案誅殺的人數大約幾百人吧。主要理由有三點。

    第一,需要重典(殺頭)警示其他官員,整治官場不正之風,但是沒有必要牽扯很多人。畢竟朱元璋並不糊塗,他是想用空印一案殺殺官場的不正之風,所以必須用重典(殺頭),對其他官員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可是,根本沒有必要牽扯上萬人。如果真的殺了誅殺了上萬官員甚至是數萬,那麼別說整個大明朝的國稅系統癱瘓掉,而且沒人管理,如何維持社會穩定?我想這也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吧。

    第二,《葉鄭傳》中也只是記載了數百人,並沒有談起其他擴大事件。方孝孺在《葉鄭傳》中記載,“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繫御史獄。獄凡數百人。士利兄亦以河南時空印繫獄中。”意思是說只要掌管印章的官員和署字有名的人全部逮捕入獄,大概有幾百人。鄭士元是河南懷慶府同知,也牽扯到空印案。後來鄭士元出獄,鄭士利上疏替獄中的死囚申辯,可惜失敗入獄。方孝孺在《葉鄭傳》文末也提到鄭士利的失敗,說朱元璋“竟殺空印者”。意思是說朱元璋殺光了印空印案的入獄者,並沒有提到其他逮捕行動和擴大化事件。

    第三,透過《明史·刑法志》中推測,也是幾百人。《明史·刑法志》記載:“主印官員(即掌握印章之人)一律處死;輔助官員(副職)杖責一百,發配充軍;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因為監督不力,也要問罪。明初官員本來就不多,經手蓋印空白文書才會被逮捕,有些也只是充軍並非處死,我個人覺得此案誅殺的也就幾百人了。

    那麼此案為什麼那麼多人說是數萬人呢?

    因為空印案”與“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並稱為明初四大案,或是洪武四大案。而其他三案被誅殺人數都是數萬人,所以許多人根據其他三案的誅殺人數而推測出空印案也被誅殺了上萬人。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空印案與明初其他三案不一樣,並沒有牽扯到那麼多人。但是由於此案與其他三案並列,被合稱為明初四大案,造成了許多人對它的誤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型商場是如何進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