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小趣看劇
在實體書店紛紛倒閉的今天,誠品書店是個奇蹟。它甚至成為臺北一道不可錯過的人文風景,無數旅人和文學愛好者千里迢迢為它到來並駐足。其實,誠品書店開張之初,曾有過15年的鉅虧期,出版界的同行都好奇誠品是怎麼熬過來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的一席話卻讓大家釋然了:“人的生命裡有很多偶然,偶然就是一種機緣。我相信每個生命一生下來,都有他命定的功課,其實也沒有所謂偉大不偉大。在我賠錢的時候,我把痛苦變成修行,看看自己的耐力,因為這是你當年許的願,不是別人要求你做什麼。”
吳清友曾言並沒有把書店當成是一個純粹買賣的交易空間,而是希望把它當成是個心靈可以停泊、可以得到慰藉的場所。我們不是把每一位顧客當成消費者,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誠品跟傳統書店有個最大的不同在於誠品書店的場所空間裡面,舉辦了很多文學、藝術、建築甚至於生活、旅遊、烹調等各種活動。我們希望誠品能成為一個平臺,讓創作者和欣賞者,或者是顧客能夠熱情地參與,積極地互動。不管是誠品的一場展覽、活動,是靜態的、動態的,是文學的、藝術的,是你聽別人講、或者是別人聽你表述,都可以參與進來。
我認為誠品的路走到現在如果算是成功,這成功不易複製之處,不是商業模式,而是創始人本身。所謂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誠品書店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創始人吳清友對文化的尊重、敬畏和覺察,以及執行上的堅持和對信譽的堅守。
-
3 # 動漫萌宅腐
還沒等到上海分店開幕,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就於18日晚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67歲。
龍應臺寫道,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但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而背後的所有辛苦,也只有朋友們知道。
“我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尊敬他對華人世界的貢獻,但是更心疼他白了頭髮的辛酸。”
截圖自龍應臺臉書
吳清友出生於1950年10月,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1988年曾進行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生前共經歷了3次大手術。他於1989年3月創辦了誠品書店。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7月18日訊息,吳清友原定19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描述他一手打造誠品事業的心路歷程。
他在序言裡提到,“逐漸理解了上天給我這個創辦誠品的好因緣,是要我珍惜生命的每一種時刻”。
誠品書店的在大陸第一家分店開在蘇州,對於家在蘇州的我來說,實在是幸運至極。
我曾多次去過誠品書店的蘇州分店,誠品書店的佈局呢,地下一樓和一樓都是吃的和服裝為主的百貨,二樓都是些文具向的雜貨和書,三樓全部都是書。
一樓有服裝傢俱還有各種物品,但是就是很貴( ﹁ ﹁ ) ~→
二樓的有各種主題店,一個區域如果是飲食類的書就會有很多零食跟書放在一起,旅遊類的書邊上直接安了一個旅行社( ̄▽ ̄),音樂電影類書籍邊上有cd,還有黑膠哦……真·主題分佈。我是文具控,但和紙膠帶不多,沒有什麼限定款,本子也就算是價格合理,鋼筆沒有代購划算我看了看就走了,文具控去了應該不會很激動,嗯,就是這樣。
三樓就是按照書的種類分佈了,純書,接近傳統書店,經常會有臺版書英文書中文書混雜著排列,我很喜歡!那些臺版書,很漂亮,但是看到價格吧,我這個還沒有收入的窮學生還是不能輕舉妄動的。
(手機裡的照片刪了,圖源網路)
這個牆當時看到覺得很震撼,直接通向二樓的販書區域。
吳清友先生對在大陸經營誠品書店一直懷抱使命感。臺版繁體字書在蘇州店並不好賣,但誠品大陸資深營運總監郎正中去年曾轉述,吳清友認為,要有能為臺灣出版品發聲的平臺,從兩岸交流的角度來看就有重要價值。
當時吳清友說,分店的選址除了上海,深圳也在計畫中,更希望有機會能到北京開店。
2014年,吳清友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做了一場題為《我與誠品書店25年》的演講,回顧了自己創辦誠品的經歷,分享了誠品15年賠錢的經驗和如今的商業模式。他再三強調,“誠”是自己一生的信仰。
我也希望,吳清友先生的遺願能夠實現,而誠品書店將會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
4 # 拿98K的河蟹老闆
2017年7月18日晚9時31分,誠品書店公告,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病逝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年67歲。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生前一共進行過三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聽聞這個訊息,作家龍應臺在社交網站上發文,感謝吳清友對文化事業的付出,稱他把書店做成生活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因心臟病創立誠品書店,連續虧損15年
從臺北工專畢業後,吳清友進入專賣觀光飯店餐廚裝置的誠建公司做業務員,31歲時便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隨後他又投資了房地產和證券公司。在掙得人生第一桶金後,吳清友在臺灣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當時,一位風水先生告訴他:“吳先生,你要賺錢,那房子要朝南;你要健康,那房子要朝北;但如果你希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吳清友選擇讓房子面向東方。
1988年,吳清友因為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病發,進行了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5個小時的手術中,心臟一度停止跳動,經過大量輸血搶救,才從鬼門關走出來。與死神擦肩而過,他下定決心,選擇喜歡而且有意義的而非賺錢的行業。從小就喜歡看書的他,覺得書店的事業符合理想,於是就創立了誠品書店。
“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在成立之初,誠品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誌,購書環境精緻而講求品味。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書店與商場,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並且力爭每一家誠品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不僅如此,書店還逐漸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成為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座標和訪臺遊客的必去景點。
創辦誠品時,吳清友準備了一筆錢,打算賠5到8年,沒想到誠品書店一虧損就是15年。吳清友為此不但在外募資,而且還賣家產投資誠品,為家人不解,但他從沒有想過放棄,而是說,“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2012年,誠品在香港銅鑼灣的希慎廣場成立分店,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英尺,成為了當時香港最大、書種最齊全的書店。2015年,大陸首家旗艦店在蘇州開業。有人曾問臺灣作家楊照,誠品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楊照回答說,“誠品的成功,就是從未想過成功。”
退居幕後,用減法看人生
2004年,吳清友女兒吳旻潔從英國畢業,隨即進入集團,2007年底成為執行副總。2014年誠品25歲時,吳清友將公司交給吳旻潔,自己不再幹涉。但此舉引起了一些誠品員工的不滿。“吳旻潔較為務實導向,以積極作風貫徹父親對於複合式文創通路的想法,但這卻讓許多堅持理想的老臣感到不甚舒服!”一位誠品老臣表示。
吳旻潔接棒後,誠品書店極速改變。她積極調整經營體制,結束部分營運較弱的分店,經營重心轉向百貨與書店合一的複合型商場。但吳旻潔的一些做法也引起了不少批評,因換執行倉促的會員卡風波導致會員流失嚴重,又因強硬要求出版商買回庫存書的交易條件而引起出版界的震撼,並一度引發媒體關於“誠品風格變得更商業了”的議論。
誠品書店敦南店誠品書店敦南店
如今,誠品已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文化場所,擁有21萬種書目,逾40萬種文具、影音等各式非書商品,旗下有誠品兒童書店、誠品文具館、誠品音樂館、誠品知味等11個自營品牌。在其門店裡,圖書銷售區通常只佔到總經營面積的20%到30%。臺灣《中國時報》曾發表評論說,誠品不只是臺灣的一家書店,它已經發展成與商場結合的一個新經營模式。它與臺北人的生活同步呼吸,已經成為了臺灣文化的一部分。
吳清友將公司交給女兒後,自己接受了臺灣天下文化的邀請,經過近兩年半的採訪過程,即將出版記錄自己人生經歷與誠品成長曆程的《誠品時光》。這本書原定於7月20日於誠品書店信義店三樓召開新書釋出會。這幾天,吳清友一直在關心出書的進度和品質,7月17日印刷廠印好後,出版社立刻把書送到他的手上,沒想到吳清友竟在釋出會前過世。
社交網路上,人們在紀念吳清友的同時也感嘆人生無常,但吳清友卻曾經發表過這樣的演講。“生命第一個是無常。”他說,“要用減法看人生,人其實來空空,去空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得到和失去,正是吳清友的一生。
-
5 # 何殊我
昨天傳來訊息,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猝然離世。享年68歲,這個年紀不算長壽,在企業家群體裡面也正是結果收穫的黃金年齡。可惜,天不假年,只能祝願他一路走好!
先盤點他的遺產。創辦誠品書店並找到了有效的商業模式,是其最大貢獻。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將書作為核心產品,鋪排開文創售賣甚至百貨經營,把出版物的商品屬性在最大可能範圍內啟用,稱得上開風氣之先。
而誠品書店在臺灣敦南店開創的24小時營業模式,將書店的功能擴充套件為文化活動場所,增加了顧客的停留時間,既可以傳播口碑,也可以為顧客創造更多可能。想想,午夜街頭,除了各種KTV酒店飯館,還有一個書店在營業,對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文化消費的擴充套件,觸動心靈是最重要的。這個創舉,也算得上引領潮流。
吳清友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大陸、臺灣、香港的書店文化,讓書店不再是冷冰冰的場所,成了有咖啡有音樂有沙龍的活動中心。而誠品書店可以賠本經營十六年,這種咬牙堅持的執著,也是他留給世界的最重要的遺產。
前幾年大陸的三聯書店、單向街書店等等書店都開始24小時營業,形成潮流。
再以後,書店與商超與地產融為一體,文化消費成為都市生活標配,這種變化,對變革中的中國來說,難能可貴。雖然,不能避免過度商業化的嫌疑。
前幾年因為工作關係,先去了香港銅鑼灣的誠品書店,雖然之前有所耳聞,但是面對七層圖書館一樣的規模,還是感嘆不已的。面對各類書籍,尤其是“你懂得”的各種書,有如老饕面對美食,一路狂採購。後來去了臺灣的誠品,新奇感下降,而臺灣書的品類比之於香港不多——可能是社會文化不一樣吧,再加上商場氣氛過於濃烈,隨便走了一下買了幾本書。不過,即便如此,臺灣的誠品比大陸的也要好很多。
希望以後的誠品書店可以更好的走下去,所有的書店可以越來越好!
-
6 # 商業匯評
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走了,昨天晚上,他68歲那年。
他的自傳體新書《誠品時光》要在今天釋出,他就走了。有時候我覺得,命運是故意的。
帶走他的,是跟他廝磨了一輩子的心臟病。
而當年把誠品帶給他的緣起,也是這顆殘破的心。
吳先生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擴大症的,生前動過3次大手術。1988年,38歲的他經歷了第一次開胸手術,隨即在1989年創辦誠品書店。
他說,當生命被迫歸零時,他才重新思考“假如還能重見陽關,什麼是生命最重要的選擇”。
創立之初,吳先生說,誠品的理念是人文、藝術、創意、生活。
這些詞很美,許多商人都會說,但說的時候不過是為了把你口袋裡的錢掏出來。
誠品虧損了15年。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悲哀。這是個被擠壓到多麼變形的世界,能證明真誠的最好維度,是一個人願不願意為了自己想做的事,站到錢的對立面。
誠品初期,賣藝術和建築類的書籍。後來品類擴充套件,卻也只與那些平靜的美好相關。在誠品書店,有400多個公共座位,安靜舒適。
這些事兒,都離錢挺遠的。
吳先生說,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先生還說,“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如果誠品的故事,是以虧了許多年錢結束的,那麼我的唏噓會和敬意一樣多。
這個故事的精彩之筆在於,誠品後來賺錢了,且挺賺錢,且是站著把挺多錢賺了。
我不這麼想。也許在商業變現的路上,大家碰了個面。但大家走過的是不同的路,帶給世界不同的,是不同的色彩和溫度。
吳先生說過,KPI很容易比較,但DNA很難追尋。我們會面對現實經營的壓力,但我曾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講真,我想不出今天有哪個地產大佬走了,能有這麼多的人,如此謙卑、溫暖地懷念他。
我第一次去誠品,是大三那年。那時候我有些怕,大家都在談外面的世界的血腥不公,每個人都在講他的野心勃勃、部署精密。我加入了一場一步都不能被落下的比賽裡,卻沒人知道終點在哪裡。
我討厭學校的書店,我能默唸出左起一架的四六級輔導書,擺在正中央的考研政治必看30題,依次向裡延伸的考研數學,這跟我高中時候去逛的書店沒啥區別,換了一批都會被忘掉的知識而已。
在臺北,我去了那家聞名的24小時不打烊的敦南店。那家把書店與商場結合在一起,淌出了誠品書店文化的敦南店。
我只記得邁入的瞬間,便不自覺地小心翼翼,因為從每束光、每個擺設、每個表情都感受到了被善待,便也想善待回去——不大聲講話,輕拿輕放每一張專輯、每一本書。
講真,店裡的書好多是繁體字,還是豎排排版,我識字少你們懂的,看的並不舒服。但我在那家店呆了挺久,後來買了一張專輯,店員幫我包好,遞給我的時候表情很溫暖,又不卑不亢。
挺感謝吳先生的,因為那家店,因為在我特別害怕、又不夠勇敢的時候,我知道了世界上並不是只有緊鑼密鼓的競賽,有些人是不一樣的。
感謝吳先生,敦南的商場好像是工作10小時的,書店卻是24小時營業的。燈火酒綠有時歇,有些東西卻可以一直亮著。
感謝吳先生,上帝給了他一顆生而殘破的心,他帶著它,完整了許多人的生命。
附上一篇吳先生2014年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實錄,他的故事,總要聽他娓娓道來。
我與誠品書店25年
文 | 吳清友
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那個年代,臺灣很貧困,父親經歷了非常大的風波。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愛人。他把生命定為「留得清白在人間」,雖然沒有錢,但很有骨氣,希望他的小孩將「誠」字作為生命的信仰,「財物有時而盡,惟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所以我有機會成家立業,所有公司全部以誠為始。
我經歷了年少的貧困,但運氣很好,工作十幾年積累了很多財富。1980年代左右,我經營一家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它讓我自問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
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這就逼迫我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作者陳慧劍(1925-2001),最初由臺灣三民書局、東大出版先後出版,國內商務印書館國際出版公司有新版)和史懷哲先生的《文明的哲學》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了,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了斷。他三十多歲時,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卻選擇了佛教中最嚴厲的律宗,以追求生命的完成。史懷哲先生對基督教很有研究,還研究巴赫,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風琴演奏家。一天早上,他讀到一份報道講剛果有很多黑奴病痛無人照顧,就立志此生都要奉獻給黑奴,花了五六年時間去學醫,然後跟太太去了非洲。這本書讓我大受感動。
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位在西方,一位在東方,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決定此生要度己度人,這種生命的壯闊實在是非我們所能及。我的學問不好,但從小就喜歡思考。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臺灣誠品書店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透過各類藝術活動,透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我在香港、臺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麼是我?其實,為什麼不是你?只問「為什麼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願,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麼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麼,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麼?對不起,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
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誠品是服務業。但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上過很多美式、歐式商學院的課,至今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商學院舉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錢有關,和得到客戶的歡心有關,和職位升遷有關。但很多從事服務業的人不是光要這些的。誠品有很多同仁,大學畢業、碩士畢業,願意站在結賬櫃檯用恭敬的態度、兩手遞一本書給讀者,他們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每一個從業人員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更精彩。能不能把所有陌生人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顧客只不過是在分享我精進過程當中某一個當下。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了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
利益也有近利、遠利、短利、長利之別。我對事業的經營關照幾個面向——對社會、對文化、對城市、對讀者的全面關照。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有的誠品書店開在醫院裡。我看到,病人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跟他在購物中心吃一碗麵的感動是不一樣的。我有機會在醫院服務一個有病痛的人,讓他有那碗牛肉麵的滿足感,這是非常好的。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在誠品書店,我們擺了差不多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復制」。複製可以快速發展、成本降低,但我們不復制,每一家誠品店都不同:書的組合不同,裝修的空間和氣質不同。在大學,我們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因為那裡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後,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要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誠品希望在書店環境的設計中,將顏色、燈光、佈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慮進去,甚至還有烹調分享,都是為了人。我們準備了一個30平方米的獨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去進行實驗性的裝置或者其他創造性表現;最近我們開了一個音樂廳,我們知道一年就要賠400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家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誠品辦的活動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2010年,到誠品書店看書的人次超過了1億次。2013年,誠品書店營收是130億臺幣,會員98萬,書店營收佔30%左右。
信守25年的願許
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全球化是一個災難,導致強者更強、富者更富、大者更大。絕大部分人要在商場一爭長短,100個人當中贏家不會超過10個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類可能開始要轉變了。無論如何,人是城市當中最珍貴的資產;人最重要的素養是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素養,就是善、愛和美的素養。
書店行業,大家都在講網路化、電商,但誠品講的是人和人之間、人和空間之間、人和書本之間、人和講座、表演等之間的互動。誠品出版了幾本刊物,用的名字都與此有關。
當你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必須要改變自己,要釐清自己的價值,保有心靈層次的安寧。臺灣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曾經講過,活在當今社會,假使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涵養,日子是很難從容過下去的。生命終究是我們最重要的關口,而不是生意和錢。
誠品在商業經營上備受批判,但我至少信守當年的信諾,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築與空間,都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家的精神與心靈。25年來,我陸續實現了這些願望。現在我們有電影院、音樂表演廳、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在蘇州建造了未來誠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個專案。我真的覺得奇怪,好像上天在冥冥之中促成了很多好的因緣。
一個企業真正的創新是在價值和理念部分。假如把事業和人生做一個整合性的思考,以生存、生活、生命,或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三層次,對應到經營上來,就是先求生存,再求領先,領先之後,有的人要成為產業的第一,而誠品希望讓顧客滿意。在繁忙的都市當中,希望書店成為城市人的客廳。到書店裡可以放鬆,可以從容。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
2011年,我到北京和很多官員見面,他們問我對北京的意見,我很坦率地講,北京的讀者值得書店的經營者給予更好的待遇,給他們更好的空間、更多元的選擇、更親切的服務,要讓更有靈魂的活動注入書店的氛圍。
當代大陸的企業家要有更好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關懷這個社會,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過度精明取得的利益是一種掠奪。商業認為你的KPI好,經營效益好,從人文觀點來說,實質是在衍生成強弱貧富。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慾。
有一位建築評論家說過,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這段話,誠品同仁感受最為深刻,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信守25年的願許。在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作者 | 林默
-
7 # 會好健康匯
臺灣媒體今晚最新訊息,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今日晚間在誠品位於松德路204號地下一樓的辦公室突然昏厥,雖經救護員施以心臟電擊、心肺復甦術,急送北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仍不幸病逝,享年67歲。
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誠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自從1989年創辦誠品以來,他結合書店與商場,開闢的由品牌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 模式,形成了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更成為中國書店業的學習模範。其活動行銷上的創意,多元的、動態的文化影響力,早已成為中國文化零售業的標杆。
或許,從商業的角度,虧損15年的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他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在《誠品時光》一書的序文中,他曾回憶創辦誠品的初衷——1988年他深覺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無常,想追尋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所在,將活了38年的生命歸零,創辦誠品,人生重新啟程。當年他沒多想,心念也很單純,就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
吳清友說,他因誠品充實了生命,過程中,有浪漫、有現實、有美好、也有苦澀、有天真、但也帶來覺知的驚喜。
-
8 # 老李有刀
昨天夜裡看到吳清友先生去世的資訊,看到一些媒體朋友在做相關的紀念文章,早上就有了大大小小的紀念專題紀念文章。如果是之前在媒體工作,我應該也會做一篇以“吳先生留下什麼?”這個問題為主幹的紀念文章。現在在出版行業工作,我結合自己與書,與書店,與誠品書店的“交往”,來寫一點個人對吳先生,以及他所創辦的誠品的印象,以作紀念。
最早知道誠品書店,是在大學期間聽聞去臺北的同學說到誠品24小時書店的魅力,在網上看到誠品24小時書店的照片,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的樣子一下子呈現了出來,很是憧憬能去誠品看一看感受其中營造的氣氛。去年十一有機會匆匆去臺北一趟,抽出時間去敦化誠品看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看過一些書店,對誠品已沒有太多奇妙的感覺,但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印象依舊非常清晰地存在。
最近做了一本資中筠先生的新作《有琴一張》,還做了五百張編號限量黑膠版本,得了這個機緣,蘇州誠品書店訂了一些黑膠版本,並且邀請資先生去講座。資先生代表的這種讀書人的骨氣,也若一盞明燈,接著過往的傳統,又給後來人以火苗以光亮。誠品這種燈火通明的形象,在我個人的印象中就顯得更加清晰。
就像很多出色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一樣,誠品也必然有個人精神、追求乃至意志信仰的痕跡,誠品的這個個人很可能就是吳先生。雖然未曾見過吳先生,但誠品,以及他個人帶來的這種理想主義落地紮根的形象肯定會給讀書人帶來長久的啟示與光亮,這種啟示與光亮的彙集才是人的“萬物性靈”滋長的重要一面。
-
9 # 會星座的兔子
第一去香港的誠品書店是大一的時候,那時大陸還沒有誠品書店。但那時香港臺灣的的誠品書店真的很出名,身邊很多的同學都會慕名而去。當踏進那裡的時候,第一感覺的就是:好美好大的書店!
可以說,一直到現在,誠品書店都是文學青年、小清新嚮往的地方。它代表了一種文化符號、一種信仰。
吳清友,1950年出生,臺南人。在1989年3月創辦誠品書店,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書店與商場的複合式經營模式等,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
香港專欄作家馬家輝眼中的吳清友有三個特質:思慮周到、有勇氣、有意志力。“這些特質,或許是誠品做出重要招牌的原因。”
2012年,誠品香港銅鑼灣店開幕,吳清友請馬家輝來主持。“那時我們談得比較多,多是誠品以前咬牙堅持的經歷。”
“我個人感覺他很熱情,熱情中還有企業家的特質。他對辦什麼活動、活動如何進行、成本計算都有自己的判斷和意見。那一次開幕,他不管對企業家還是文化人都彬彬有禮,不像有的臺灣企業家財大氣粗。”馬家輝回憶,當時吳清友已強調儘量不說誠品“書店”,而是一個“文創企業”。
“他把誠品熬出來了,還有所轉型,不容易。誠品也是虧了好多年才開始賺。其實誠品的每一個階段,包括進軍香港、蘇州,都需要付出勇氣和意志力。”
同時,誠品也是馬家輝在臺灣讀書時代珍貴的回憶。“誠品開創了24小時書店,對我們這些文青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天堂,大大開了眼界。而且誠品的文化是比較活潑、有創意的。它賣書,也賣其他文創,可以用 ‘組裝’這個概念來形容。它的能量更大了,變成1+1+1+1大於4,可能等於14,甚至等於40。 我們那時不睡覺,騎著機車(摩托車)去誠品。誠品對我們是很大的頭腦啟蒙,我非常懷念。”
“誠品書店應該算是臺灣書店的第二次革命,它開創了一個書店的全新空間,給臺灣書店一個全新的氛圍。”趙政岷說,誠品的出現完全是吳清友個人的意志、遠見和理念所貫徹的,“我記得在誠品書店剛剛創立的時候,很多朋友也都勸他,事實上誠品書店也賠了好多年。臺灣的文化圈其實認為誠品是臺灣之光,它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形態。”
“儘管這幾年誠品不只是書店,它是一個綜合的文化空間。這其實對於出版、對於文化商品和文化活動的營造都帶來了很好的正面影響。”
在趙政岷看來,誠品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繼續發展。“臺灣的出版業其實這幾年情況並不太理想,書店的發展和繼續成長對我們是個很重大的力量,對臺灣的文化和文創相關活動也帶來好成績。”
“今天很遺憾聽到吳清友先生去世的這個訊息,這是臺灣文化界、華人文化界的一個損失。吳清友在過去立下了一個標杆,我個人非常敬仰他,佩服他。我覺得他能看到和別人不一樣的眼界,創新,更了不起的是他執著、堅持,一路走下去。我想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繼續去追隨,希望誠品有一個更好的繼續,更好的發展。”
-
10 # 哎呀個趣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創立的誠品書店1989年成立於臺北市,之後發展為綜合型書店,結合商場經營模式,開創文化創意趨勢,並以24小時不打烊特色吸引觀光人潮。
誠品書店2004年獲《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11年獲選為“臺灣百大品牌”文創服務類別企業,2015年8月4日臺北敦南誠品書店被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選“全球最酷書店”。
臺灣地區文化部門負責人鄭麗君對吳清友的離世表達震驚於哀悼。鄭麗君表示,吳清友所開創的誠品書店,為臺灣人文及閱讀環境帶來典範性的改變,不僅成為30年來臺灣日常重要的人文風景,引領生活美學風格,也成為國際矚目的文化品牌。
鄭麗君代表臺灣地區文化部門對吳清友表達由衷的敬意。
-
11 # 胡涵marvin
大概六年前,我在臺北待了兩個月。期間每次經過鬧市區,都會去誠品書店坐坐,看看書。誠品的書不是最有品味,器物不是最精緻,但勝在一點:處處都有文化的影子。直到今天再來看,誠品書店是以經營上的虧損,為臺北換回了文化的氣味。
要知道,早年的臺北也是以沒文化著稱的,想想當年羅大佑負氣離開臺北,就是反感這座城市沒有文化只有流行。而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提起臺北,除了大都市,還會想起誠品書店,這就是一座書店所能賦予給城市和大家的。
如今再在臺北的商業區閒逛,你多半會迎頭碰上誠品書店。這種感覺很特別,光怪陸離的時尚商店之中,人很容易陷入物慾無法自拔,而在鬧市區碰上書店,你會下意識地注意到,原來,生活不只有物慾。
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書店。因為書店不是商業,而是一種象徵。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裡,我們除了朝九晚五地鐵公交之外,還有個地方,能不斷提醒所有路過的人,這個世界還有書和文化這回事。
誠品書店完成了一種商業和文化的均衡:比起大陸,南京的先鋒書店太小眾,永珍書店太學術,都太精英而無法接近,但誠品書店把時尚氣質和文化感覺結合了起來,拉近了普通人和文化的距離。這才是誠品書店和吳清友的最大價值。
-
12 # 木有同學
吳清友,臺南縣將軍鄉馬沙溝人,知名臺灣企業家,誠品書店的創辦人。吳清友臺南高工機械科畢業後,因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故免服兵役。工作幾年之後再進入國立臺北工專就讀,1972年從二專機械科畢業。2017年7月18日晚9時31分,吳清友病逝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享年67歲。
中文名
吳清友
出生地
臺南縣將軍鄉馬沙溝
職 業
知名臺灣企業家,誠品書店的創辦人
畢業院校
國立臺北工專
逝世日期
2017年7月18日
誠品書店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書店,首家店於1989年開張,自創立以來,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目前已經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座標之一,至今已經在兩岸三地開了49家書店。大陸首家旗艦店位於蘇州,2015年有訊息稱上海分店也將落戶上海中心,但至今仍未開業,原規劃誠品書店用地現在已花落方所。另有訊息稱深圳分店將於2017年下半年開業。
取名“誠品”,代表著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復制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
-
13 # 易卜生小棧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去世了,在看到這個新聞以前,我真的不知道吳清友是誰,知道了我去問了百度之後,才知道了這個神奇而偉大的人。昨晚10:00左右,這個訊息便在微信群裡中刷屏,看到有些人在朋友圈裡感嘆,吳清友的逝去,讓很多迄今還沒去過誠品書店則悔之晚矣,對於很多書蟲來說,誠品是他們人生中美好的記憶,更多人感動的是,這愛書的男人最終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自己建立的書店。
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誠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
15年虧損,堅持誠品
1950年代,吳清友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因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雖然小時候非常調皮,卻得到父親的包容,那個年代,整個臺灣都籠罩“白色恐怖”中,這股風暴也波及到了父親,但是生命是“粉身碎骨都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他告訴吳清友要把“誠”當做生命的信仰,這是吳清友的誠品書店最早的種子。
經歷了少年的貧困,工作十幾年後卻攢下了一筆財富,由於一直處在病痛之中,所以和大多數天將降大任的人一樣,不免思考人生,直到有一次,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臺北仁愛路圓環第一家誠品書店
他自己問了自己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
吳清友說,身有病痛,無法像《靈機實務》裡講的將自己的事業規劃5年、10年,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
但是,2015年的時候,吳清友在外演講說到,臺北101旁的信義誠品,是誠品書店在臺灣的旗艦店,每年造訪該店的消費者高達1.2億人次,名副其實地成為了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書店。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這15年中,投資人對吳清友失望之極,妻子不停跟他吵架,在實現盈利後,也沒有把賺錢作為經營宗旨。他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因為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誠品書店24小時不打烊
誠品不是來賣書的,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吳清友走了,但是他的誠品精神還在。
-
14 # 雲UNIQ
1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年,臺灣的股市首次突破了一萬點。幾乎所有人都把錢和精力投入金錢和數字的遊戲中,瘋狂程度絕不亞於後來的滬深股民。在人人逐利的大環境下,很少有人注意一間剛剛誕生的、叫誠品的小書店。
十年後的921大地震,讓很多臺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得以改變。金錢不再是唯一或首要的追逐目標,文化和心靈生活越來越受到重視。同一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成為亞洲唯一的24小時營業書店。
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吳思華,陪同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深夜十二點在臺北街頭閒逛。逛到誠品敦南店,大前研一發現通宵營業的書店中,居然滿滿都是看書的人,令他大驚失色。他留下的感嘆是:“原來文化就是臺灣的希望。”
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表示,她曾考慮搬到臺北長住,因為東京沒有誠品這樣猶如城市文化地標一樣的書店。
誠品於這一年3月12日創立,創辦人叫吳清友。那一年,他39歲。
2
吳清友出生在臺南的一個小漁村,父親叫吳寅卯,接受過相當於高中程度的教育。吳寅卯當過小學老師、開過私塾,後來獲得大片農田和魚池而致富,後來又因為替他人擔保而破產。從小康回到赤貧的挫折沒有打垮吳寅卯,他告訴吳清友:財物有時而盡,而終生受用無盡的,只有唯一的“誠”。
吳清友刻苦、積極、講義氣,但成績一般,前後考了三次才考入臺北工專機械科。畢業後進入賣廚具和咖啡機的誠建公司工作。他工作認真,把老闆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來投入。結果是1981年誠建的老闆移居香港時,把股份都賣給了吳清友。吳清友口才好,善於站在對方立場說服別人,做成生意。在臺灣的大型觀光酒店的餐具裝置市場,吳清友一度佔有80%的市場份額。
但讓吳清友暴富的並不是鍋灶。80年代初期,他在臺灣房產市場低迷之際大量購進房產。1987年臺灣房價如脫韁Mustang一般上漲,吳清友在極短時間內,賺到了天文數字般的財富,住進了臺北最頂級的陽明山豪宅區。
但財富卻讓吳清友感到不安,他覺得自己並沒有付出對等的努力,卻得到了與此不相稱的財富。他看著自己的豪宅問女兒:“別人沒有比我們更努力嗎?為什麼我們可以住在這裡?”
1988年冬,吳清友的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病發。在5個多小時的大手術期間,心臟一度停止跳動,經過大量輸血搶救才重新復甦。
從死亡邊緣回來之後,吳清友對家人說:“我賺到了很多錢,但吃和穿都一樣,生活沒有改變,財富也不會讓我更加快樂。我不害怕死亡,怕死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來。”
他想選擇自己喜歡做而且有意義的行業,於是他決定開一家書店。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
第二年的3月12日,誠品誕生。“誠品”源自希臘文的“eslite”,原意為“精華”。
3
經營書店的壓力,並不比其他的行業小,尤其是像誠品這樣不以賺錢為目的的書店。從開業之日起,吳清友準備的是虧5~8年,結果誠品經受了長達15年的虧損。
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吳清友在誠品書店裡留出一塊很大的畫廊區,可並沒有多少顧客願意去看畫展。
臺北的誠品松煙店,有一個室內樂演奏廳,也是全臺灣地區唯一達到國際水準的古典樂室內演奏場所。光是為了維護這個只有368個座位 演奏廳,每年就要虧損300萬人民幣。
誠品書店還不惜成本地為顧客提供各種福利,包括演講、座談、表演、展覽等活動,內容則涵蓋文學、戲劇、舞蹈、美術、環保、烹飪等領域,這種活動目前每年大約會舉辦4500場。
雖然口碑一直高高在上,但因為長期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誠品也一度慘淡經營。最困難的時候,吳清友甚至變賣家產投資誠品,連妻子都忍不住問他:“你真的不準備給兒女留點東西?”
2001年,由於颱風造成臺北大雨,誠品被水淹,一度面臨倒閉的命運。吳清友一邊吃心臟病藥,一邊召開緊急會議應對困境。不到兩年,2003年的SARS危機也讓臺北街頭門可羅雀,誠品一度瀕臨倒閉,靠著誠泰銀行融資才奇蹟般地存活下來。
2006年,吳清友再一次經歷心臟大手術。麻醉後20小時他醒來,醫生讓他寫幾個字,以便了解他意識是否清醒。吳清友拿起筆,寫下的是四個字:
誠品萬歲。
4
2009年,吳清友的長子吳威廷突然去世,死因沒有過多透露,只是表示“由於董事長和家人相當傷心,因此不便多做說明”。坊間傳言吳威廷是因壓力過大而自盡,誠品方面對此予以否認。
無論如何,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都讓吳清友悲傷難抑。誠品的重任,慢慢移到了女兒吳旻潔的肩上。在26歲之前,吳旻潔過得都是公主般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在29歲那年,她成為了誠品集團的執行副總。吳清友曾公開讚揚女兒“她浪漫起來比我還浪漫,務實起來也比我還務實。”
吳旻潔進入誠品核心之後,積極將誠品轉型為“複合式文創產業”。靠著高利潤的文創產業、餐飲和不動產,來維持低利潤的書店事業。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但沒有商業,誠品也不能活。2014年,吳清友將誠品正式交給女兒全權負責。
從來不會有無回報的付出和努力。早在2011年,每年誠品的到訪人數就已達到1.2億,遠超臺灣地區2300萬的人口數量。2012年,香港銅鑼灣出現第一家誠品書店。而後大陸的蘇州等地,也都有了誠品書店。誠品,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華人文創超級品牌,它的廣告語這樣寫道:
“你不在家,就在誠品,你不在誠品,就在往誠品的路上。”
但在創店1萬天的感恩分享會上,吳清友曾哽咽:“從誠品的第1天到1萬天,這條路萬里迢迢,卻不是晴空萬里。”
5
《誠品時光》由作家林靜宜執筆,紀錄誠品創立以來的初心、挑戰、變革與核心價值,堪稱吳清友自傳性質的著作,也是誠品第一本品牌專書。這本書原定於7月19日出版,吳清友會將一生的誠品歷程,以這本書與讀者共享。
就在出版前一晚,吳清友在臺北辦公室中昏迷,送到醫院之前已經沒有了呼吸心跳。這本書竟然成為了他一生的終章。他把一生給了一間書店,然後在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時刻離去。
1985年,吳清友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後,在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風水先生告訴他:“吳先生,你要賺錢,那房子要朝南;你要健康,那房子要朝北;但如果你希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吳清友選擇了讓房子面向東方。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數。
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誠品正在路上,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
15 # 楊早講史
誠品是一個代表性的書店,其代表性不僅在於華人世界,也可以推廣至整個世界,它完全改變了書店的形態。
如果我們說喬布斯重新發明了手機,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吳清友重新發明了書店。
在吳清友創辦並完善誠品之前,不管是什麼樣的書店,它的主體都是書。但是誠品書店出來以後,把書店變成了一個城市地標,變成一個多元文化場所,甚至變成了大家流連忘返的一個城市空間。
我去誠品的機會並不多,大概去了兩三次吧。後來有很多外形類似誠品的書店出現,也是這種複合的文化空間,但是我的感覺都不如誠品好。
這個不如在於第一,後起的書店不夠獨立,往往是放在一個大的商場裡面,獨立性不如單獨當街的誠品這麼明顯。獨立的書店如涵芬樓或韜奮中心,多樣性又不如誠品。
第二,後起書店,書的專業性不如誠品,特別是你有新書、暢銷書之外的需求。對書店的儲書量、儲書品種、店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非常的高。這一點很多書店都跟不上。
應該說,雖然成品是一個複合的文化空間,但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書。而很多書店讓人在裡面什麼都可以幹,但是反而沒辦法買書和讀書了。
在把握商業和文化的結合方面,或許誠品無與倫比,就像誠品書店自述的那樣: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
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
16 # 悅讀能量師開心
在誠品的第1萬天致辭中,吳清友曾寫道,堅持不過是為了初心:
人們都說我承受誠品賠錢十五年的重擔,於我而言,既然下定了決心,就應誠懇面對自己的信念,就算在最艱苦時,也不改其志,只是明白了自身的不自量力與無可救藥的樂觀,仍願意迎向諸多困境與挑戰,把負面扭轉成正面,感謝光明的火光,更感謝為誠品點燈的貴人、同事、家人、朋友,以及每一位來到誠品的讀者,聚光燈雖是在我身上,實則有一大群在燈暗處努力不懈、辛勤耕耘的執燈人們。
在臺灣,有這樣一種說法,誠品書店是臺灣的文化座標,甚至有不少人去臺灣是奔著誠品書店去的。
不怕你免費看,只怕你沒時間看。這種用心鼓勵閱讀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因為繁忙生活而差點忽略閱讀的人們。
如今,這位創始人走了,留給了我們:
1.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文化之旅,也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
2.人的生命要用減法看人生,人其實來空空,去空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命的無常,我們已經見識到了,來去空空,我們還需要慢慢體會。
-
17 # 娛樂小傻喵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吳清友1950年出生,臺南人,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1988年曾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正是手術的危險讓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並因此契機創立誠品書店。20多年來,誠品書店已成為臺灣最著名的文化品牌。
據悉,吳清友5月底才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預計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此次病逝,據推測也跟他的心臟病史有關。
誠品書店
聞此訊息,作家龍應臺寫道“今晚我為他流下眼淚。有些人飛揚跋扈,其實貢獻很薄。有些人默不作聲,做的卻是靜水流深的事。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他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可是也只有朋友們知道,在幕後,他堅持得多麼、多麼辛苦。我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尊敬他對華人世界的貢獻,但是更心疼他白了頭髮的辛酸……”那麼吳清友到底給我們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呢?一、首先是不惜快虧損支撐著誠品書店這個陶冶情操的地方。經營書店的壓力,並不比其他的行業小,尤其是像誠品這樣不以賺錢為目的的書店。從開業之日起,吳清友準備的是虧5~8年,結果誠品經受了長達15年的虧損。
二、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吳清友在誠品書店裡留出一塊很大的畫廊區,可並沒有多少顧客願意去看畫展。
三、臺北的誠品松煙店,有一個室內樂演奏廳,也是全臺灣地區唯一達到國際水準的古典樂室內演奏場所。光是為了維護這個只有368個座位 演奏廳,每年就要虧損300萬人民幣。
四、誠品書店還不惜成本地為顧客提供各種福利,包括演講、座談、表演、展覽等活動,內容則涵蓋文學、戲劇、舞蹈、美術、環保、烹飪等領域,這種活動目前每年大約會舉辦4500場。
吳清友作為一個商業家他是失敗的,但是作為一個文化者他是極其成功的。他為愛好文學的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儘管他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她也心甘情願。
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誠品正在路上,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
18 # 李大招
今年6月第一次去到臺灣,藉著出差的機會逗留了不短的時間,誠品書店是早就計劃的必去之地,實際上還去了不止一兩次。昨天半夜新聞裡出現吳清友先生去世的訊息,躺在床上翻出在誠品的照片,覺得在吳先生走之前能去到誠品,也算是少了一些遺憾。
讀那段新聞,被一句話扎到——說起文化和商業的關係,吳清友說:「我們會面對現實經營的壓力,但我曾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仔細想想,這是做任何事情哪怕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在內心的一份最底線的堅持。由此想到,小時候也有個開書店的夢想,現在覺得,是不是應該像吳先生一樣,賺夠了錢再開書店。(我不知道吳先生開書店之前有沒有料到會虧損那麼久,當然賺夠了錢這種事也只是說說而已)
又回想起誠品本身,它在我心裡絕對是個成功的品牌,不只是企業品牌,甚至是一張臺灣名片。我甚至不曾想過它是如何贏利的,也許在內心深處,從未覺得文化和商業二者應該有所聯絡。
在吳先生去世的同一天,看到了亞馬遜Kindle Oasis下架的新聞,文章裡說在2010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兼執行總監Nicholas Negroponte曾預測,5年後紙質書將消失。我想說,如果紙質書消失,那一定是人類的倒退,科技的進步。這二者之間由如一個蹺蹺板,平衡非常難以拿捏。
書本對於人的影響不止於內容,就像教育對於人的影響不止於知識。我想這是在網路小說隨處可見、電子書觸手可及的今天,仍然會有很多愛書之人去線下書店逗留的原因。因為真正的滋養不是線上聊天和影片對話、不是觸控電子書硬冷的螢幕,不是在微信中留言說“我愛你”,而是與書面對面、與人面對面的觸碰和交流。
由此又想到網際網路教育,古人說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缺一不可。我更喜歡“教育”一詞的來源educare(拉丁語)所代表的含義——“引出”。不止是要透過教育傳授知識,為社會選拔人才;更重要的是,透過教育啟迪心靈,讓每個人都擁有探尋自我的能力。而這,恰恰是隔空打牛的網際網路教育不能做到的。所以,它只能作為技術手段存在,去輔助教育者,例如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智慧機器可以代替老師去做一些基本的審閱、判斷工作,可以為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的課程建議等等。
以上這些,並非是說我們所經歷的時代是一種倒退,相反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等創新技術帶來的能量是巨大的,是顛覆性的,科技讓我們和身邊的一切都變得更緊密、更高效。只是在這種快速移動中難免有一種丟失本心的惶恐。
吳先生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他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我想在商業時代,企業家的精神體現在很多面,為了生存也許無法做到純粹。即便如逝者吳清友,想必也會在商業和文化之間做過哪怕一點點妥協,努力求得二者的平衡。所以我們不如退一步 —— 無論為商為人,如果純粹不得,起碼有底線不可動搖。
-
19 # 沒八卦的娛樂圈
吳清友,知名臺灣企業家,誠品書店的創辦人。昨晚,吳清友因病猝逝,吳清友雖然死了,但誠品的精神還在,並會一直流傳下去。
因為熱愛和信仰,他創立了誠品書店吳清友在1989年3月創辦誠品書店,他堅持自己的文化理想,樹立誠品書店的書店文化:尊重走進書店裡的每一個人。他精心挑選每一本書,專賣藝術類與建築類書籍,與當時流行的成功學、股票理財等書籍形成巨大反差。在誠品書店開始經營的前16年,都是賠本的狀態下,吳清友依然主張創業時專賣藝術與建築書籍的目標,並規劃出有別於同業的經營模式(如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商場模式銷售等),使得誠品書店在臺灣有相當的重要性與知名度。
誠品書店不僅僅是書店,更是一座文化座標很可惜,他已經見不到心心念唸的目標成真:誠品作為一股華人的文化力量,成為世界性的文化品牌。
創辦於1989年的臺北誠品書店,已經成為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地標
他經常引述黑塞的這句話:"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誠品書店給當時消費主義盛行的帶來了一股文化清流,洗滌了人的心靈,傳播了文化。
1989年1月,在年屆不惑的吳清友先生一手籌辦下,誠品書店在臺北市敦南圓環邊開幕,從此傳播文化成了他一生的志業。如果按照計劃,今天他應該出席他的自傳新書《誠品時光》的釋出會,繼續分享他的誠品生涯和文化理想。
他一直希望把誠品打造為一個顧客可以擺脫喧囂塵世的精神聖地,一個心靈港灣。他做到了。
-
20 # 休談
先生千古!據報道,自從1989年創辦誠品以來,吳清友先生結合書店與商場,開闢的由品牌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 模式,形成了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更成為中國書店業的學習模範。如今,24小時的誠品敦南店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座標,更是訪臺遊客的必去景點之一。在誠品走過的28個年頭裡,其對文化的執著追求始終被現實的經營壓力所牽絆。
在一次來大陸的演講中,吳清友面對當時誠品15年虧損的局面,十分坦誠地說道:“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訊息,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今天(7月18日)晚間在位於臺北市的辦公室去世,享年66歲。
他這一生,最偉大的作品是誠品書店嗎?
回覆列表
剛剛看了一篇吳清友關於誠品書店的文章叫《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有錢人真任性。要知道,誠品書店的模式是無法複製的,因為我們再也沒有像吳清友這樣的商人對文化和書店情有獨鍾,可以忍受書店十五年的虧損——對一個商人而言,這種長期的虧損模式,當然是失敗的。但是正是吳清友作為一個商人的失敗,成就了一個書店品牌的成功。
吳清友說,“誠品在商業經營上備受批判,但我至少信守當年的信諾,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築與空間,都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家的精神與心靈。25年來,我陸續實現了這些願望。現在我們有電影院、音樂表演廳、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在蘇州建造了未來誠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個專案。我真的覺得奇怪,好像上天在冥冥之中促成了很多好的因緣。”
他還說“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慾。有一位建築評論家說過,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這段話,誠品同仁感受最為深刻,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信守25年的願許。在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現在知道了吧,誠品書店的存在當然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吳清友給我們的震撼在於,他是一個完全理想主義的商人,這種理想主義貫穿始終,直至他的去世,他依然在堅守這種文化人的理念,並且將這種理念應用到自己的商業實踐中去,他是用理想主義來經商的,他的理想主義建立在自己龐大的商業帝國基礎之上,沒有這種龐大的商業帝國的支撐,他無法如此任性地去經營一家十五年都在虧損的書店。當然,他的理想主義值得我們敬佩,因為他始終把文化滲透在自己的商業理念當中。但是,我們要對這種經營理念報以警惕,不能只看到誠品輝煌的表面,不能只看到誠品模式的成功之處,而看不到他的根基在於一個具有自己商業帝國,並且把商業帝國完全投身於文化建設中去——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就好比古代中國,無論你是一個多麼成功的商人,你都覺得身份卑微,上不了檯面,只能用掙來的錢,買房置地,讀書,進入仕途,才算光宗耀祖。吳清友大概把誠品書店看作是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而其他書店的經營者,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你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如果你沒有龐大的經濟基礎,或者說沒有天落橫財,繼承一筆遺產之類的,最好不要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