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宗歷史
-
2 # 南朝居士
趙括一仗打三年,對手還是如狼似虎的秦軍,統帥是白起。
而且,趙國軍隊45萬,秦軍百萬,這樣的情況下,趙括扛了三年,這如果是紙上談兵,那項燕不也是紙上談兵?
-
3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大拙:馬,趙,懂得多,不靈活,智慧,胸襟,還是不如韓信。韓信活用兵謀戰策。料敵於先,大略高明。戰略眼界,胸襟超凡。
-
4 # 博物歷史觀
不同之處在於一個“變”字。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光飽讀兵法沒用,關鍵要隨機應變!
(接下來我們坐下來喝口茶,慢慢聊~)
什麼是紙上談兵,想必大家都懂。首先我們來具體回顧一下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後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於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三國馬謖紙上談兵失街亭其實歷史上的馬謖,確確實實是飽讀兵書,一直在諸葛亮手下當參謀。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物件。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 ,馬謖計程車兵敗逃四散。
李贄:“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待救兵而已。極以今時說大話秀才,平時議論鑿鑿可聽,孫、吳莫及也,及至臨事,惟有縮頸吐舌而已。真可發一大噱也。”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國士無雙——韓信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 ,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善變者,順時應物,常立於不敗之地 -
5 # 大嘴說貴陽
趙括、馬謖確實是紙上談兵了,而韓信做的是情報工作,並不是紙上談兵,所以他是兵仙,趙括、馬謖只好淪為笑話了。
我們用韓信著名的背水一戰來分析一下看看他是不是紙上談兵?
井陘之戰絕不只是“背水一戰”,如果僅有背水一戰,韓信取勝的機率其實很低,被趕下水去自相踐踏的機率卻很高。而“背水一戰,兩面夾擊”才是完整的井陘之戰,很多人對此都有誤解。包括那位馬謖。歷史上和井陘之戰很類似的是 拿破崙的三皇會戰,如出一轍的背水一戰,背靠湖水,吸引敵人傾巢出動,進入狹小的預設戰場。然後埋伏已久的預備隊出動,佔領敵背後的高地,兩面夾擊。
背水一戰,作用有二。
第一,陷自己於險地,看似劣勢,這樣才能讓敵方輕敵,傾巢出動 搶奪戰果。以自己為誘餌,吸引地方進入預設戰場。
第二,讓自己的兵也退無後路,勢必死戰。(更何況韓信的老兵都被劉邦抽調走了,井陘之戰都是剛招募的新兵,毫無忠誠度可言。)只有這樣,才能讓士兵們不至於四散而逃,只能拼命。敵人久攻不下,為後續部隊贏取時間。更重要的是伏兵,這才是最關鍵的。從敵背後突然出現,佔領敵老巢或高地,敵方必軍心大亂。
可見,韓信和拿破崙背水一戰的首要目的是作為誘餌,誘敵,所以他們不會真正把自己置於死地的,放心,不會像馬謖那樣作死。韓信和拿破崙並未將所有兵力放在水邊。伏兵才是關鍵一招。
此所謂“守正出奇”,水邊的正兵,背後埋伏的奇兵。
背水一戰,兩面夾擊,兩者缺一不可。最後,項羽的破釜沉舟 鉅鹿之戰,確實是小機率事件,像項羽這樣的猛將,確實少見。而且必求速戰,務必速戰速決!不然超過三天,不等敵進攻,自己先餓死了。就像李左車預設的那樣,敵方堅壁不出,打消耗戰,則必死無疑。(而且以項羽當時的處境,真的別無選擇了,早死晚死都得死,不如自斷後路,拼死一搏。)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而背水一戰的反例,就是斯巴達克斯起義,被剿滅在海邊。當然,斯巴達克斯是被動一方,被圍逼至海邊。這可是真正的被“置之死地”了。
因為你全部兵力,都被圍在一處啦,不死才怪。像項羽那樣創造奇蹟的人,少之又少,不然就不叫奇蹟了。無論“背水一戰”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光看這一個詞,這一句話,而不聯絡實際,不看《孫子兵法》的上下文理解,是很片面的。很多人都被它誤導,有名的如馬謖,真的是斷章取義了。
所以,只看一句話,一段文章,按照圖紙辦事,不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得出正確的對策,才是趙括、馬謖這種考試型人才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
-
6 # zdwhly
馬謖確無指揮經驗 但讓你率兩千去擋張郃五萬試試 諸葛判斷失誤是主因 趙括打得並不差 在兵力處於弱勢糧草將盡 主動出擊擊敗王齕 秦這才換將 即使被白起包圍 也給了秦軍最大的傷亡 死傷過半
-
7 # 大河橋下流
人才和天才是有區別的,韓信無疑是幾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馬謖和趙括則是死讀書的典型例子,這倆人的特點是腦子挺聰明,書背得不錯,嘴皮子也利索,能言善辯,誇誇其談。天文地理諸子百家文韜武略都能講得頭頭是道,給人很厲害的感覺。但由於這種人除了會背書,根本不具有過人的戰略眼光與隨機應便的臨陣指揮能力,如果決策者被他們的嘴上功夫所迷惑,輕率委之以重任的話,導致的後果將十分嚴重。
趙括酷愛兵書,把每個字都刻在腦子裡了。他的父親趙奢卻認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適合作為主將去領軍作戰,所以臨終前一再叮囑老伴:"趙括把用兵作戰看得太兒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如果用他為將,趙軍定會失敗,一定要阻止趙王起用趙括為將"。所以,當趙王決定用趙括換下廉頗時,趙母請求趙王不要使用趙括,但沒腦子的趙王拒絕了她。
滿肚子武功套路的趙括一出場就被散打高手白起打懵圈了,不按套路出拳的白起,用一套組合王八拳讓鼻青臉腫的趙括明白了誰才是真正的王者。趙國的四十萬大軍也為趙括的紙上談兵付出了全軍覆沒的代價。
馬謖同趙括十分相似,都是理論很厲害,沒有單獨領軍作戰的經驗。兩個人既不知己,更不知敵。只憑讀過的幾本兵書來指揮作戰,還做不到靈活運用,隨機應變,打敗仗是再正常不過。
這類人的迷惑性極大,即使睿智如諸葛亮,也不免著了道,何況那個才智平庸的趙王。一旦這種人走上了領導崗位,輕則敗軍,重則亡國,後果將極其嚴重。
韓信也是隻讀過兵書,但他卻是這類人中的另類。出場即開掛,身經大小數十戰,百戰百勝,一手打下光輝燦爛的大漢江山。
韓信的成功一方面得益於天賦,另一方面有賴於他對彼此雙方的深刻了解。韓信先是在項羽帳下做事,他那敏銳的眼睛準確的觀察出了楚軍的優缺點。他正是得出了項羽難成大事的結論,才果斷的離開了當時還是如日中天的項羽,轉投不被看好的劉邦。韓信從不死套兵書,而是能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來找出正確的應對之策,善於隨機應變的韓信成為歷代兵家學習的楷模。而死練花拳繡腿的馬謖和趙括卻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
8 # 春秋硯
趙括、韓信、馬謖都是有理論基礎的人,兵法熟稔於心。這也使得他們能夠"紙上談兵",運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對戰場態勢、發展方向、應對方法進行預演,從而指導實踐。但談兵的效果是誇誇其談、脫離實際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結果天差地別。
趙括出身貴族,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但沒有經過實踐的鍛鍊,驟臨大任,長平大敗,使趙國喪失了與秦對抗的能力。
馬謖在蜀漢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主要從事的是行政工作。在軍事參謀上高屋建瓴,受到諸葛亮的賞識,但他沒有帶兵的經驗,街亭之戰死套兵法,使蜀漢喪失了北伐的大好局面。
韓信卻不同,似乎是天降神兵,在沒有軍功、沒有資歷的情形下,劉邦登壇拜將為大將軍,隨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收三秦,敗魏、滅趙、平燕、破齊......,直至亡楚。開了掛的韓信貢獻了一系列經典戰例,被稱為兵仙。
韓信與趙括、馬謖究竟有什麼不同?韓信當然有天才的成份,但他並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沒有實踐經驗,韓信經歷過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在戰爭中使自己的理論得到了昇華,才有了後來的戰無不勝。
一、韓信經歷過戰場生死,間接經驗豐富秦末起義,項梁起兵反秦,韓信加入了這支路過家鄉的軍隊、仗劍從軍。項梁並沒有注意到這個落魄的年輕人。軍中的生涯,韓信是從兵做起的。
很快,韓信就經歷了戰爭的洗禮,開始幾仗,順風順水,打勝仗似乎很簡單。項梁也因此輕視秦軍,輕敵就要受到懲罰,在秦軍的反擊中項梁戰死,韓信等少數人逃了出來,這次失敗也讓韓信認識到戰爭的殘酷。
在項羽麾下,因為有文化,韓信被提拔為"執戟郎中",官不大,卻能時常在項羽左右,項羽的戰略決策,戰役部署,戰術安排都看在眼裡。我們知道項羽也是軍事天才,韓信有機會將看到的、聽到的,與心中的兵法相互印證,舉一反三。
在項羽身邊,韓信還參加了鉅鹿大戰,這是決定秦朝命運的大決戰。在各路諸侯都畏懼秦軍、隔岸觀火的情況下,項羽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只帶三日口糧,直衝秦陣。
楚軍士氣高昂、以一當十,經九場血戰,大破秦軍。在韓信主導的戰例中,也有項羽用兵的影子,"背水一戰、置於死地而後生;拔旗易幟;四面楚歌"等。韓信與項羽用兵的方法可能不同,但他融會貫通,兵法的運用更為靈活。
二、改換門庭後,繼續成長的過程因為始終不受項羽重用,韓信轉投劉邦。在劉邦手下,他當過兩個小官,先為"連敖",這個職位的作用不明,也許是個馬官。後任"治粟都尉",官也不大,但是負責軍需、糧草的供給。
有些知識也許當時看著沒用,但作為主將,又怎麼能不知道後勤如何運作、軍需如何供給等流程呢?這也是知己知彼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勤由蕭何分管,由此他認識了韓信,深談之下,驚悉此人國士無雙,已將兵法融會貫通。
蕭何反覆推薦無果,韓信逃離,蕭何得知後立即追趕,這才引起劉邦重視,築壇拜將,韓信成為大將。
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韓信只是輔佐劉邦用兵,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三秦,東出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昂,直到佔領彭城,軍隊的指揮權始終在劉邦手裡。
直到項羽反擊,劉邦彭城潰敗,韓信收潰敗之軍 ,與京、索之間擊退楚國追兵,才開始獲得兵權,統兵作戰。不久後,韓信又擊敗、俘虜了反叛的魏王豹。獻戰略包圍項羽之計,踏上了輝煌的北伐之路。
結語:趙括只有書本知識,馬謖富有的是行政經驗,二人都無從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只是憑著一廂情願指揮作戰。
韓信則不同,他在獨自掌兵之前,經受了戰火的洗禮,有著大兵團作戰的經歷,又儲備了後勤保障等相關的知識,韓信的兵法理論因此發揮出了最大的效能,成就了兵仙之名。
-
9 # 峰峰說史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的馬伕子趙括是成語紙上談兵的代言人,長平之戰斷送了趙國40萬將士的生命,同時也把趙國拉下了強國的位置。三國時期的馬謖,也因為街亭之戰戰敗導致蜀漢部隊受到嚴重挫傷,最後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那為什麼同樣是紙上談兵之輩,韓信最後的結局結卻和這兩位完全不一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天才,與旁人不同,他似乎沒有經過歷練,從名不經傳的投靠者,到一躍成為大將軍,差的只是一個蕭何的推薦。但是事實上,蕭何也只是與韓信聊得過來,認為韓信是個大才,這個時候韓信根本沒有證實自己,所以一開始劉邦根本就不在意。而韓信與趙括、馬謖不同的是,他做到了活學活用,而其他兩位只能死讀兵法。韓信幼年時家貧,甚至一度還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捨,但是儘管如此,他還是苦讀兵書,這樣他日後才有機會折服蕭何,才有機會一展才華。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寧願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動手反抗。
而且韓信比趙括和馬謖更加幸運,我們一般衡量一個將領的能力,都得看他的對手是誰。而韓信之所以能一路開掛,除了本身的能力外,還與他的對手非常弱有關,而正是由於韓信的對手相對較弱,才讓韓信得以施展計謀,從而收穫經驗一路開掛,越戰越強。他的對手首先是魏豹,魏豹是原魏國的貴族,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依靠借來的數千士兵,佔了原來魏國的一些地區,魏豹基本就是牆頭草一樣的存在,劉邦強就投靠劉邦,項羽強就投靠項羽,你要說魏豹多麼有才能,恐怕誰也不會相信。而韓信破魏豹用的就是聲東擊西之計,把重兵陳與一處假意要渡河,然後以奇兵從另一處渡河,魏豹就上當了,然後大敗被擒。
再來看韓信的第二個對手陳餘是個什麼人,陳餘是原六國中魏國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參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趙國的上將軍,後來因為鉅鹿之戰未主動救援鉅鹿城與張耳鬧翻,兩人互相攻擊。陳餘身上有很多戰國時期的貴族行為,例如陳餘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死記硬搬照抄兵書的計謀,不是說陳餘是個庸才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陳餘有一定的侷限性。而韓信破陳餘是用背水列陣和奇兵易幟,陳餘完全沒有察覺韓信的計謀,因此大敗丟了性命。
再來看趙括面對的卻是秦國戰神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趙括本人卻是初出茅廬的新手,並沒有單獨率軍打仗的經驗,白起則是身經百戰的名將,對付一個新兵蛋子趙括,白起可以說是綽綽有餘的。毫無帶兵經驗的趙括第一次率大軍單獨作戰,就遇到了戰神白起,這是何其不幸。
馬謖也是一樣,當時他的對手是魏國大名鼎鼎的張郃,張郃是當時魏國“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名將,也是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多年。若單論兵法,馬謖不輸蜀國的任何人,不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也不會讓他鎮守街亭,但是馬謖則只有軍事理論,沒有軍事實踐,再加上馬謖在戰場上犯了很大的錯誤 ,最終被張郃抓住機會一舉擊敗。
綜上所述,韓信運氣也確實好,遇到的對手都是一些超級弱的對手,如果韓信遇到白起和張郃這樣的名將,這些計策就不一定會這麼輕易成功了。說白了,計謀的使用是要看對手的,但我們不否認韓信確實是天下奇才,善於使用計謀,其實韓信在兵法上未必就比趙括和馬謖強多少,但他能夠做到活學活用,不只是一味地死讀兵書,因此才能成功。其實,韓信的事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想要成功還是要經過歷練的,不然驟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們,就比如趙括和馬謖。
-
10 # 御前帶刀侍衛
韓信的一生可謂是艱難險阻,韓信出生於平民家庭,一生酷愛兵書,父母早亡,差點餓死,一直是淮陰縣的一個亭長接濟他,後來因為亭長的老婆嫌棄他,最後被趕出了亭長家。來到河水旁,一個老人家接濟他,他才得以活下來。
韓信最開始從軍投奔在項梁軍下,項梁被圍定陶之前,韓信還出言提醒,但是因為項梁的自大,所以最後被章邯圍殺在定陶。後來被困在秦軍的包圍圈之中,也是韓信想的辦法帶領楚軍十幾人穿越秦軍的包圍,成功回到項羽軍中。在項羽的作戰中,韓信兩次三番的闖入項羽軍帳,給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項羽從來不聽取韓信的計策。直到後來,韓信圍困項羽之後,項羽才派人去找韓信,但這時已經是悔之晚矣。
韓信投奔劉邦之時也是不得重要,還負氣出逃,最後還是被蕭何苦苦的勸說回來了,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徹徹底底的施展了他在軍事上的天賦。劉邦為了能夠讓韓信徹徹底底的掌控軍隊,還把自己的佩劍贈給了韓信,這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信任。再者這也是劉邦用人的手段,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就是會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等到開國之後,劉邦所封的八大異姓王基本被剷除,就留下了一個不爭於世的長沙王吳芮。
韓信為什麼能夠從紙上談兵而毫無阻礙的過度到帶兵天才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韓信在參軍之前就飽讀兵書,有古代所有大大小小的戰役理論做支撐。
二、韓信在項羽軍中雖然沒有資格參與策劃,但是作為執戩郎中也是對范增項羽等人的作戰是耳濡目染,給了他充分的見習機會。
三、這就是源於劉邦的信任了,能夠充分的調動軍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打,隨心所欲,沒有人在旁邊指指點點,阻撓,所以打起仗來也是無往不利。
韓信在軍事上的天賦卻是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例如蕭何天生適合管後勤,張良天生適合當謀士,而韓信天生就是帶兵打仗的料。
-
11 # 衣賜履讀通鑑
韓信正式拜將後,劉邦與他交談。劉邦說,蕭丞相屢次向我稱道你,但不知你有什麼可以教導我的?
韓信簡單謙讓了一下,就直奔主題,說,如今爭奪天下,老大你的對手不就是項羽嗎?
劉邦說,是啊。
韓信說,你自己掂量一下,勇猛剽悍,你比項羽如何?
劉邦沉默了許久,說,我不如他。
韓信向劉邦拜了兩拜,說,我也認為你在這些方面比不上他。不過我曾經跟項羽混過,我向你說說他的基本情況。項羽發火怒喝時,有如雷霆,幾百上千人都嚇得不敢動一動,但他卻不能任用有真本事的將領,因此,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別人生了病,他會心痛流淚,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病人;但當有人立了功,應該賞封爵位時,他卻把刻好的印捏在手裡,把玩得磨去了稜角還捨不得授給人家,這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項羽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卻不佔據關中而是建都彭城;背棄義帝懷王的約定,給自己親信和偏愛的將領封王,諸侯忿忿不平;他驅逐原來的各國國王,而讓那些國家的將相為王,又把義帝放逐到江南;他的軍隊所過之處,一片狼籍;老百姓都不願依附他,只不過是迫於他的威勢勉強歸順罷了。如此種種,他名義上雖然還是霸主,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人心,所以他的強盛是很容易轉化為虛弱。現在老大你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那還有什麼對手不能誅滅掉啊!把天下的城邑封給有功之臣(此處,埋下了向劉邦討要齊王的伏筆),那還有什麼人會不心悅誠服的呢!用正義的軍事行動去順從惦念東歸故鄉的將士們,那還有什麼敵人打不垮、擊不潰呀?況且分封在秦地的三個王(章邯、司馬欣、董翳)都是過去秦朝的將領,他們率領二十多萬將士向項羽投降,結果全部被項羽活埋,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得以脫身不死(可參閱拙文《劉邦、項羽各對秦人做了一件什麼事,結局竟然如此不同?》)。秦地百姓對這三個人恨得痛徹骨髓。現今項羽倚仗自己的威勢,強行把他們封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愛戴他們的。老大你進入武關時,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嚴刑苛法,與百姓約法三章,百姓們沒有不希望你在關中做王的。而且按照原來與諸侯的約定,你本來就應當在關中稱王,這事兒地球人都知道啊。你失掉了應得之位而被髮往漢中,對此秦地的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只要你向東起兵,三秦之地只要釋出一篇檄文就可以平定。
韓信一席話,劉邦笑得牙花子都露出來了,感到相見恨晚,隨即就聽從韓信的計策,準備出征。
衣賜履說:這就是著名的“漢中對”。有了這場談話,增添了劉邦奪取天下的信心,開啟了韓信戰無不勝的神話。我們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劉邦並不是笨蛋,你們說韓信能打仗我就讓他去打仗啊!實際上,雖然韓信拜了將,但劉邦並沒有立即讓他帶兵,而是把他帶在身邊,一邊歷練一邊觀察,直到確實放心之後,才放韓信單飛的。後面韓信正式單獨帶兵時,劉邦封他為左丞相,灌嬰、曹參為副手,此時,應該是在與項羽作戰過程中,劉邦發現韓信確實能夠獨當一面,才放心把軍權交給了他。後來,韓信帶兵滅代、滅趙、滅燕、滅齊,幾乎佔了楚漢時期一半以上領土,尤其是最後一仗幹掉項羽,真可謂是百戰百勝。劉邦手下其他大將,沒有不服氣的。韓信由楚王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有一次去見樊噲,樊噲跪在地上迎接,口稱大王,自比臣子。這可是樊噲啊,立功無數,封舞陽侯,尤其是,他是漢高祖劉邦的“擔挑兒”誒!可見,韓信厲害,別人是從心底裡服氣的。劉邦用韓信,與趙王用趙括,諸葛用馬謖是完全不同的。
-
12 # 野釣涵子
第一 韓信的出生不一樣,韓信是從最底層一步步上來的,他在早期為了活命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在他的未婚妻被抓去活祭時,他也不說一句話,這就可以看得出韓信有著非常人的城府,他不是沒骨氣,而是在計算利害關係,他是個精打細算的人,為了自己的目標,他可以什麼都不顧,往往這種人是非常可怕的。
第二 趙括和馬謖一個是名門之家,一個是諸葛亮的徒弟,他們一直被光環所包圍,只要說的有一點道理,別人就是習慣性的認為是對的,再加上阿諛之人的奉承,這就導致了他們的個人才能與外界傳聞形成了誤差,其次他們面對的環境不一樣,趙括是跟誰打?是白起,殺神白起,白起身經百戰,而趙括卻是第一次打仗,這根本沒法比。而馬謖也是一樣,雖然一直跟著諸葛亮,但從未自己帶兵打仗過,第一次帶兵就碰上了司馬懿,就跟趙括面對的情況是一樣的,一個小白懟上老江湖,根本沒得對比性。
第三 韓信處的時代不一樣,在早期韓信投靠項羽不被重用,自己的一身才能無法發揮,跟著劉邦後還是不被重用,他就改變了策略,他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能,最後被蕭何發現,這時的韓信知道機會來了,就跟蕭何講了很多自己的策略,後來被蕭何推薦為將,這才開始他的逆襲之旅。
也就是說一個最底層能有這麼大的謀略,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這是實打實的,而趙括馬謖本就在高層,他們的才能大部分是靠捧起來的。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衡量一個將領的能力,得看他的對手是誰?
而韓信之所以能一路開掛,除了本身的能力外,還與韓信的對手非常弱有關,而正是由於韓信的對手弱,而讓韓信得以施展計謀,一路收穫經驗,一路開掛,越戰越強。
趙括的對手是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趙括本人卻是初出茅廬的新手,白起身經百戰,頗有才能,對付一個新兵蛋子的趙括,白起綽綽有餘。
馬謖的對手是張郃,張郃是當時魏國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良將,當世名將,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多年,而馬謖呢?只有軍事理論,沒有軍事實踐,再加上馬謖在戰場上犯了很大的錯誤 ,馬上被張郃抓住機會擊敗。
而韓信的對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國的貴族,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依靠借來的數千士兵,佔了原來魏國的一些地區,魏豹基本就是牆頭草一樣的存在,劉邦強就投靠劉邦,項羽強就投靠項羽,你要說魏豹多麼有才能,恐怕誰也不會相信。
韓信破魏豹用的就是聲東擊西之計,把重兵陳與一處假意要渡河,然後以奇兵從另一處渡河,魏豹就上當了,然後大敗被擒。
韓信的第二戰是陳餘。
陳餘是什麼人?陳餘是原六國中魏國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參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趙國的上將軍,後來因為鉅鹿之戰未主動救援鉅鹿城與張耳鬧翻,兩人互相攻擊。
陳餘身上有很多戰國時期的貴族行為,例如陳餘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死記硬搬照抄兵書的計謀,不是說陳餘是個庸才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陳餘有一定的侷限性,至少陳餘不如李左車。
韓信破陳餘是用背水列陣、奇兵易幟擊敗陳餘的,陳餘完全沒有察覺韓信的計謀,因此大敗丟了性命,如果換做李左車,估計韓信就不一定能贏了。
計謀的使用是要看對手的,從不否認韓信確實是天下奇才,善於使用計謀,但韓信運氣也確實好,遇到的對手都是一些超級弱的對手,如果韓信遇到白起和張郃這樣的名將,聲東擊西和背水一戰,能成功嗎?我看不能,在名將面前,那些計謀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戰取勝的,計謀的使用還要看對手和當時的環境,不能照搬硬抄,韓信是謀戰派的傑出代表,和別的武將不同,不會出現在戰場上和你硬拼的,韓信總是使用各種各樣的計謀來取勝,想想看,如果韓信遇到一個精通計謀的名將,這些計謀如果被看穿,那麼韓信如何取勝呢?
韓信打龍且也是這樣,不跟你力戰,而是使用半渡而擊的計謀,如果識別不了韓信的計謀,基本上就會失敗的。
韓信就是這樣靠計謀一步一步打出經驗,一步一步一路開掛,再加上韓信遇到的對方都不夠強,才讓韓信成就了千古名將,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代那個人才輩出、名將如雲的時代,韓信能不能取勝就難說了。
就是在楚漢戰爭中,重大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劉邦領導的,如還定三秦,是劉邦領導的,彭城之戰,也是劉邦領導,另外劉邦是在正面戰場對抗強大的項羽,而韓信則是偏師,對付一些弱小的對手,如果一開始就讓韓信去打項羽,很難說韓信打得能比劉邦好多少,因為對手太強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時勢的,當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強大的能力,韓信能夠成就軍事大的巨大聲望,一是本身能力出眾,二是對手太弱,時勢對韓信有益,原來的六國各自為戰,也是讓韓信一一擊破的原因。
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期,那麼韓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國名將之中一員,成就不了大的事業,因為時勢不同。
-
14 # 這些歷史要讀
題主也不看看韓信一開始遇到的對手是誰,趙括一開始遇到的對手又是誰!
首先,趙括也並非真的只是紙上談兵之輩;實際上,當初廉頗的固守之策,雖然能擋住秦軍的進攻,但卻把長平之戰拖入了更為煎熬的秦趙之間的國力消耗戰。這對於國力更弱的趙國來說,無疑就是一步死棋。最終,在長期固守的情況下,趙國內部的糧食很快就被消耗殆盡。
更可怕的是,由於長時間的被動防守和缺糧,使得趙軍不論士氣還是補給,與秦軍的差距都不斷在拉大,局面對趙軍是越發的不利。因此,等到趙括統領趙軍時,趙軍已經錯失了從軍事上擊敗秦軍的機會了。也就是說,長平之戰中,趙括其實是替廉頗背黑鍋的!
的確,趙括最後是戰敗了,而且還葬送了趙軍46萬將士的性命。但是趙括率領的趙軍,同樣也給不可一世的秦軍造成了二十萬人的巨大損失。而且,趙括在深陷絕境之時,依舊能統兵固守40多天而不亂,最終力戰而死。
須知道,趙括當時所面對的對手,可是秦國戰神、素有“人屠”之稱的白起,還有他手下的六十萬虎狼秦師。如此可怕的對手,就連身經百戰的趙國名將廉頗也打不過,更何況趙括呢。所以說,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將帥,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已經算很不錯的了。至少,不應該落得“紙上談兵”的評價。
至於韓信,算是得到上天的眷顧,畢竟一開始沒遇到楚霸王項羽;其實,韓信比趙括要幸運得多了,他一開始沒遇上項羽和他的主力楚軍,讓他有機會不斷的在戰場上刷經驗。
實際上,在楚漢戰爭的四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劉邦的本部漢軍,在成皋滎陽一線與項羽的主力楚軍死扛。而韓信則率領另一支漢軍部隊北上,逐一消滅實力更弱的北方諸侯,進而完成對項羽的戰略迂迴。因此,這段時間裡,韓信更像是在打野升級,不斷積累作戰經驗。
而如果,讓韓信一出來就直接和項羽以及他所指揮的主力楚軍對決,那麼韓信還能如此輕易的還定三秦嗎?
當初,韓信憑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計,助劉邦走出巴蜀,一戰成名。但是,當時漢軍的對手可不是項羽的楚軍,而是雍王章邯、翟王董醫、塞王司馬欣。這三人過去是秦將,本來就是喪家之犬。而且他們投降後,眼巴巴看著項羽坑死二十萬秦軍,自己卻苟活於世,秦地百姓對他們更是恨之入骨。結果,項羽又故意把他們分封回秦地,讓他們備受煎熬。
因此,韓信所面對的章邯,早就不是往日的秦朝名將章邯了。加上劉邦先入關中,廢除秦國酷法,與百姓約法三章,而且“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這些舉措使得劉邦在秦地深得民心。也就是說,韓信能輕易還定三秦,其實也是建立在劉邦的民心基礎和對手的孱弱實力之上的。
實際上,韓信真正意義上擊敗項羽的戰役,就只有垓下之戰。在此之前,韓信基本上沒啥機會和項羽硬碰硬的對決。再說,韓信在垓下之戰中,也是依託漢軍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才能擊敗項羽。而如果楚漢兩軍兵力為一比一,估計韓信還是打不過項羽的。
-
15 # 剛日讀史
韓信一開始打動蕭何確實是靠紙上談兵,但他之所以不像趙括、馬謖一樣,是因為他有真才實料。
畢竟有能力的人是不用開掛的。 一開始沒有人會相信這個看倉庫的能當上大將,所以聽說劉邦要登臺拜將時: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淮陰侯列傳》)韓信是誰?此人又沒有輝煌的履歷,也沒用過硬的後臺,現在的職務也是個看倉庫的。何況他還差點被劉邦處死過。
要不是對著監斬官夏侯嬰喊那一嗓子:
“漢王不想爭奪天下了嗎?為什麼殺壯士!”早就人頭落地了。 韓信對治粟都尉這個職務肯定是不滿意的,蕭何就在這時發現了他。但是劉邦不肯重用他,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樣一出歷史喜劇。
拜了大將的韓信,告訴劉邦“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並且用實際行動表明他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坐談客。
在破代,趙,燕,齊之戰中,韓信靈活用兵,率軍東向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牽制、分散了楚軍,減輕了漢軍正面戰場壓力,同時也獲得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為劉邦獲得楚漢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做到了“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之後以十面埋伏之計,逼得項羽自刎烏江,為劉邦贏得了天下。 從結果上看,不得不佩服蕭何毒辣的眼光。
他透過觀察、交談了解了韓信的能力,並且對這隻“潛力股”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真的做到了“識人之明”。
趙括和馬謖是歷史上兩個紙上談兵的典型人物。他們和韓信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他們都是世家子弟,年紀輕輕就擁有了很多人一生都不能擁有的東西,屬於年少成名。
這樣的環境造成了他們眼高於頂,自以為是的性格。趙括和父親談兵法,經常能讓趙奢詞窮;馬謖的很多建議也受到諸葛亮的肯定。所以他們非常自負,總認為別人不如自己,聽不進不同意見。
韓信是從底層屌絲一步步走上來的,他的性格中有著堅忍的特性。這種性格正是一個指揮官所必須的。
趙括面對的,是殺神白起;馬謖面對的,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相比之下,他們的對手太強大了。對付兩個初出江湖的雛兒,白起和司馬贏得不要太輕鬆。
韓信的對手是項羽,勇則勇矣,但在戰略戰術上,項羽差白起、司馬太多。這是韓信不同於趙括和馬謖的客觀因素。
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能力。後人對韓信的評價是
“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人物誌•捲上•流業第三》說韓信“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而趙括和馬謖被證明沒有這種能力。戰爭不是開玩笑,也容不得吹牛皮,能力不夠就是不夠,失敗就是在所難免。
所以韓信的成功,固然有偶然因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的能力;趙括、馬謖之敗,固然有種種客觀因素,最根本的還是能力欠缺。
-
16 # 品點歷史
歷史上的名將有兩種,一種是經過不斷學習,在戰爭中總結經驗,最後成為名將。這條路也是大多數名將走過的路,這裡就不舉例了,因為例子實在太多了。另一種就是戰爭天才,這類人似乎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他們一出山,就能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這類人比較少見,歷史上也寥寥無幾。霍去病,韓信,就是這種人。
的確,韓信也熟讀兵書,但是,與趙括,馬謖之流不同的是,韓信從來不把兵書奉為圭臬,在他眼裡,所謂兵書,陣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孫子兵法”這樣偉大的兵書,雖然裡面教授了很多面對不同敵人、地形、環境的應對之法,但是也沒說這些應對之法是可以機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句話才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將領並不能達到這麼高深的境界。
下面,為了更好地說明韓信的用兵藝術及其與《孫子兵法》之間的關係,我們以其指揮的井陘之戰作為經典戰例,進行深入分析。這一戰例之所以堪稱經典,是因為韓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條件都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取勝的,此戰中,他的軍事天賦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達到了其用兵藝術的巔峰狀態。
01 用探子摸清趙軍情況,知己知彼當時趙軍的統兵將領是陳餘,陳餘賬下有個謀士叫李左車。陳餘並沒有什麼厲害之處,但是李左車卻通曉兵法,頗有謀略。當得知韓信要來北上攻趙時,李左車就建議陳餘在井阱口設伏,伏擊韓信的後勤,讓他不能深入作戰,然後在一舉擊之。這也是韓信最擔憂的地方,如果陳餘按照李左車的計劃行事,那麼歷史有可能要改寫了。但是陳餘仗著自己兵力遠多於韓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會李左車的建議,準備把韓信放進井阱
通道,直接從正面擊垮韓信。韓信派探子查明這一情況後,才大鬆一口氣,令全軍向井阱口進發。其實,韓信每次用兵前,都會做足情報工作,這也是他能取勝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陣誘敵,轉化攻守形態韓信北上擊趙,是典型的進攻作戰,趙軍駐防井陘口,是防禦作戰。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則,進攻作戰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對方兵力,孫臏說的 “客倍主人半”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從當時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韓信軍約3 萬人, 趙軍 20 萬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韓信軍隊多是剛招募的新兵,既無作戰經驗,也缺乏作戰能力。顯然,如果韓信作為攻方對趙軍發起強攻,其結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麼辦呢?
孫子兵法又講到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形篇》)。既然形勢對自己不利,那就創造形勢,變易主客、化攻為守。於是,韓信背水列陣,引趙軍前來進攻,這樣一來,自己就變成了守方,而趙軍變成了攻方。這顯然是違背兵法常識的,所以趙軍看見韓信的列陣後,都哈哈大笑。當然,如果只是這樣,那遠遠贏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馬謖之流的水平,那麼韓信還做了什麼呢?接著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後隊壓陣背水一戰,其實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首先,韓信已經知道了陳餘的意圖,那就是要從正面一舉擊垮自己,所以,韓信充分利用了這個資訊。在韓信與井阱口之間有一條河,叫綿蔓水。韓信先派一萬人過河,當然,這一萬人肯定是萬分不情願的,脫離了大部隊,明擺著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韓信跟他們說:我留在最後渡河,你們先過和,放心,在沒看見我的旗號之前,趙軍肯定不會向你們發起進攻的。果然,事情就像韓信預想的那樣,趙軍沒有發起進攻,而是在靜悄悄的等待韓信的大部隊全部過河,然後一舉殲滅。韓信殿後,在所有的部隊都過河後,他馬上下令原先過河的一萬人原地不動,然後帶剩下的人衝殺過去。陳餘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動來打我,於是率軍出戰。正面接敵後,韓信軍隊畢竟數量、士兵素質都不如趙軍,很快落於下風,於是,韓信命令往回撤退。由於有之前的一萬人壓陣,退兵會並沒有陣腳大亂,被衝到河裡。這,正是韓信想要的結果。
04 神來之筆,偷襲後方韓信背水列陣的同時,派出兩千輕騎,各持漢軍赤旗一面,埋伏於敵人大營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陣的部隊,用以正面防禦,是謂“正兵”,預先埋伏的兩千騎兵伺機出擊,是謂“奇兵”。當趙軍全軍追擊韓信部隊時,原先埋伏在山上的兩千精銳迅速出擊,一舉奪下趙軍此時已經是空蕩蕩的大營,拔下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而那邊,由於韓信的軍隊已經被壓縮到了河邊,退無可退,韓信高聲大喊:“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二戰”。於是,全軍死戰,趙軍始終不能擊垮韓信。終於,趙軍沒有耐心了,準備收兵。但這時候回頭一看,頓時呆住,大營怎麼被漢軍佔領了。
而這邊漢軍看到這個情況,頓時信心大增,奮勇追擊,一下趙軍變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兩千漢軍也趁勢出擊,陷於兩面夾擊的趙軍終於崩潰,被韓信擊潰,隨後,趙國滅亡。
結語縱觀整個戰役,各個環節可謂是環環相扣。首先,在探明瞭趙軍不會攻擊後勤部隊後,韓信才敢進軍。其次,韓信背水列陣之處,左右兩面皆是河流,背後是綿蔓水和太行山,這就使周圍的地形成為輔助韓信防守的有利條件,即趙軍無法從側翼和背後迂迴進攻,而只能強攻正面。再者,韓信背水一戰前,是留下了一萬部隊留守岸邊,以便接應退回來的大部隊,韓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敵肯定頂不住趙軍的攻擊,正是由於這一萬人,韓信的部隊才沒有敗沖垮。最後,派出兩千奇兵襲擊趙軍大營,最後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大敗趙軍。
-
17 # 葉子寫實
有時候我們真的應該相信有天才,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成就了華夏的歷史。
漢初三傑中韓信就是其中一個,韓信在跟隨劉邦之前,的確是沒有帶過兵。他曾經在項羽的軍隊中,也只不過是一個地位很低的兵。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時,正值劉邦入川。然後韓信採用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迅速佔領了三秦之地,讓劉邦反擊成功。
接著韓信一路東進,打敗魏豹,陳餘,最後又平定齊國,攻打齊國時並不光彩,是犧牲了酈食其換來的勝利。接著韓信又戰勝了項羽最得力的助手龍且,然後揮師垓下,四面楚歌,最後逼得項羽自刎烏江。說句實話,漢朝的江山真的是靠韓信打下來的。
而在戰國時期的馬伕子趙括,成為成語紙上談兵的代言人,最後卻斷送了趙國40萬將士的生命,同時也把趙國拉下了強國的位置。而三國時期的馬謖,也因為街亭之戰戰敗導致蜀漢部隊受到嚴重挫傷,最後被諸葛亮正法。
那為什麼同樣是學兵法,紙上談兵之輩。最後的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呢。這跟“天才”有的絕對的關係。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在軍事方面的確有著天賦,一生無敗績。暗度陳倉出關中很快就戰勝了秦末名將章邯,佔領了三秦之地。接著又戰勝魏豹,陳餘奪得了魏地和趙地。平定齊國,又戰勝了項羽軍中著名的大將龍且,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讓項羽的實力不能再翻盤。接著韓信又參加了該下之戰,採用四面楚歌的策略讓項羽的部隊迅速的瓦解,最終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韓信成功絕對不只是好運氣,首先,韓信不是一個死讀兵書的人。兵書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韓信在用兵時這一點就做的絕對到位。就拿背水之戰來說,韓信只有新招募來的一萬餘人,(經過訓練的3萬人馬,剛被劉邦帶走)而且經過長途奔襲,人馬本身就很疲憊,當然處於劣勢。而陳餘卻是率領著20萬趙國精銳部隊。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紮下來,反覆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餘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半夜時分,韓信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之後又派出一支萬人的隊伍在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
第二天趙軍來進攻,要活捉韓信。韓信則帶領兵士背水一戰,韓信的兵士因為被水而戰,沒有退路,個個奮勇廝殺,殺了半天,趙軍沒有佔到便宜。這時趙軍的營壘已經空虛,韓信事先派去的部隊卻在趙軍的營壘內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趙軍見後方都被漢軍佔領,不戰而自亂,韓信就這樣殺的趙軍大敗,斬首陳餘浮虜趙王歇。
戰後,漢軍將士們飲宴相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兵法的啊,為什麼竟然能取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說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而我的部隊都是些沒怎麼經過訓練的新兵。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拼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背水列陣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由此可以看出韓信對對手和自己分析到位,對兵法的運用也是機動靈活,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天才——兵仙。
戰國時期的趙括,在剛替換廉頗的時候,你也曾經打了幾個漂亮的勝仗,於是秦昭襄王把主將換成了白起,並封鎖了訊息。趙括死時都不知道自己的住對手是誰。而三國時期的馬謖,更是不值一提,他只是一味的迷信兵法。
戰國時期戰爭,主要還是在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上。例如秦國戰神白起的一生就曾經斬殺100多萬人。韓信卻認為上兵伐謀,他曾經說過,白起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值得提倡。他認為最好的勝利是用最小的損失取得最大的成果,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他一生中也都遵循著這樣戰爭的謀略。
-
18 # Mer86
韓信、趙括、馬謖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首先,趙括和馬謖對戰爭的心態不端正,韓信沒有這個毛病。
這裡要先糾正一個錯誤的觀念:趙括和馬謖不是沒有作戰經驗,而是沒有獨立領兵作戰的經驗。趙奢的兩場著名戰役,閼與之戰和麥丘之戰,趙括都有參與,甚至在麥丘之戰中,趙括還獻計取城,立了大功;諸葛亮平南中,馬謖也隨軍參加了,也獻計立了大功。所以他也不是沒有戰場經驗。
趙括和馬謖的問題,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他們在獨立領兵作戰之前,沒有受過挫折,順風仗打得太多了,心態過於膨脹,以至於他們把戰爭視為了兒戲。總以為對手一定會跟著自己的節奏走。
相比之下,韓信就沒有心態不正的毛病。他打仗的作戰準則就是必須要先保證自己處於不敗的境地,而後尋求與敵軍作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就拿井陘之戰來說,很多人認為此戰是韓信軍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險,但其實井陘之戰跟長平和街亭相比,還真不算上是冒險。
當時韓信軍三萬,攻打附屬項羽的趙國。前往趙國,韓信要經過井陘隘口。而在井陘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趙軍統帥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守候在井陘,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如果趙軍正面堅守不戰,派兵繞到韓信背後,切斷韓信糧道,然後再前後夾擊,韓信必敗。
從戰局上看,韓信的處境和趙括當年在長平的情況很像,並且事實上,趙軍的軍師李左車也向陳餘獻上了這樣的計謀。
但是,韓信就是韓信,他不是趙括。他在對形勢做了基本瞭解後,沒有采用“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口號來激勵士兵一鼓作氣衝出井陘,擊敗趙軍,而是在離井陘很遠的地方駐紮下來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這就是韓信的高明之處,打不過敵人,就先不打,即便對手是陳餘那種二逼,他也不能輕視了對手。
後來,當韓信得知李左車的計謀沒有被陳餘採納後,他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30裡遠的地方紮下營來。但韓信還是沒有發動進攻,而是繼續等。(害怕被趙軍伏擊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再後來,韓信確認了趙軍沒有伏擊後,派出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而後,韓信在反覆探明井陘隘口附近確實沒有埋伏後,他才迅速指揮部隊透過井陘隘口,在河邊背水列陣。
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了。背水一戰的漢軍和趙軍主力死磕,先前被韓信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趁趙軍營壘空虛時,順利攻入趙軍大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旗幟。趙軍見大本營被抄,且營壘插滿漢旗,頓時軍心大亂。韓信見勢,指揮漢軍發動反攻,將20萬趙軍殺得丟盔棄甲。
此一戰,韓信背水列陣固然是冒險,但他派出奇兵偷襲趙軍營寨,用換軍旗的方法來動搖趙軍軍心,這才是取勝最重要的一招。
慢慢下套,讓對手失去主動權,把對手帶入自己的節奏,這是韓信;完全不管對手是怎麼排兵佈陣,自以為是的認為對手會按照自己的設想來行動,這是趙括和馬謖。
如果說趙括和馬謖是紙上談兵,韓信還真不是紙上談兵。
第二,對手不一樣。韓信的首戰對手是閹割版的章邯,而趙括、馬謖的首戰對手是處於巔峰狀態的白起和張郃。
有很多人說章邯也是名將,不能因為他被漢軍消滅了,就否認他的軍事才能。
這裡我強調一點:我不否認章邯很厲害,但是高手和高手,是有差距的。
就拿諸葛亮和司馬懿來說,都是高手吧?司馬懿只要不跟諸葛亮打,不管是伐吳,還是伐遼東,他簡直就是戰神。沒吃過虧。但他只要跟諸葛亮打野戰,那就是被暴打。
同理,章邯是高手,王離也是高手,但他們碰見“我是高手高高手”的項羽,那就是被項羽一通暴打。
所以不要因為章邯是名將,就把他捧到跟白起一個水平。事實上就以他的戰績來說,他跟白起的差距還真不小。
(鉅鹿之戰前,別看章邯把起義軍打的雞飛狗跳,但其實他的勝仗大多都是擊潰戰,沒有多少殲滅戰。他到處給秦二世撲火,表面上看,好像很忙,然則起義軍數量不僅沒減少,反倒越來越多,他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無用功。等到鉅鹿之戰敗給項羽後,他就徹底涼了)
並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項羽分封后,章邯其實是個被“閹割”的廢人!
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多萬。儘管這事不是章邯乾的,但這筆爛賬被算在他的頭上,秦地父老沒有不恨他的,他在秦地就跟過街老鼠一樣,沒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當劉邦和他決戰時,韓信面對的章邯,早就不是當年追著起義軍跑的章邯了。
另外,韓信也沒有跟章邯硬碰硬,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是把章邯調走後,才策劃了漢軍入秦。並且入秦之後,韓信玩的是運動戰,沒直接跟章邯決戰。待把章邯累了個半死,才突然開戰。相當於是遛狗一樣,用套路把章邯打蒙了。
蒙了之後的章邯退守孤城,心態加上實力的總崩盤,最後被徹底擊垮。
最後說說馬謖。
馬謖這個人其實挺有能力的,他比趙括那種人要強。他的問題主要是兩點:一是搞錯了自己的定位;二是運氣不好。
先說定位問題。馬謖的理政理能力很強,作為隨軍參謀也非常稱職,統籌軍中事物,出謀劃策都非常優秀,是個人才。但是他非要揚短避長,不當參謀,要跑到一線部隊指揮作戰,並且首戰對手還是身為“五子良將”的張郃,真是想不輸也難吶。(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未必就能勝任掌握戰場態勢,隨機應變的將領工作。讓張良去一線部隊指揮打仗,估計也跟馬謖一樣)
再說運氣不好。漢末三國,打敗仗是很正常的事,當時根本就沒有常勝將軍。
曹操、司馬懿、關羽、張飛,包括張郃,都打過敗仗。敗了沒事,以後找機會補回來就可以了。但馬謖點背,他在街亭兵敗,直接就輸掉了整個人生。諸葛亮需要拿他的人頭穩定漢軍軍心。於是乎,他想找機會證明自己,都沒有機會了。
如果說韓信是千年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後天又透過嚴謹的態度,在實戰當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兵仙”;那麼趙括就是先天條件很好,但態度不端正的浮誇之輩;而馬謖則是手上一把好牌不打,自己把自己作死,而且還沒有翻盤機會的倒黴蛋。
-
19 # 夜航船水手
韓信沒有一步登天
傳統的看法以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就一步登天掌握了兵權,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韓信真正作為獨立一方的主帥開始掌握兵權,是一年以後討伐魏豹時開始。
韓信曾經被夏侯嬰舉薦,劉邦然他做了掌管糧草的小官,與蕭何有交集,糧草本是軍政結合,雖然不顯名,但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才華,因為糧草是軍隊的重要命脈,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韓信的出色,具體的軍務,他非常熟悉,而且透過交談讓蕭何發現在其戰略戰術上的造詣。蕭何也是久經軍旅,不完全是個文臣。所以一眼就看中了韓信的才華。後來,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極力舉薦韓信做大將軍。
但是,劉邦是個帶兵的老大,韓信做大將軍就是一個高階參謀的角色。說起暗度陳倉,其實開始並不順利,章邯也是有實力的老將,已經把陳倉古道佔據。但是,這時候韓信所屬的劉邦得道多助開始發揮 威力。所謂得道多助,就是不僅僅高層有蕭何舉薦韓信,遇到困難時,小小一個底層士兵也會提供解決方案。這時候有個漢中參軍的趙衍,指出了一條人所不知的小道,道通。於是劉邦率兵出其不意,陳倉、好畤大敗章邯,此後很快打敗司馬欣與董翳。得了關中。
出關中,攻彭城,韓信也不是軍事主力,
劉邦統帥鬆散的諸侯聯軍打下彭城之後大敗,
據漢書記載:
信復發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間,以故楚不能西。此後,張良又出來,建議劉邦將韓信單獨使用。也就是說,韓信得到了漢初三傑中的兩位鼎力舉薦,在參謀有功,實戰有功之後,才獨立領兵的。劉邦對韓信的啟用是逐步的。不是一上來就面對分量很重的敵人做主力對決。
韓信的用兵本來就強悍,手下將領的更令他如虎添翼韓信為人很狂妄,但是用兵時往往以示弱作為開始。比如井陘之戰先詐敗,引出敵軍;濰水之戰,又是詐敗引龍且追擊。整個過程奇思妙想有,更為重要的是他一直保持冷靜的頭腦,使對方失去冷靜。井陘之戰,更是在聽說李左車的意見不被採納之後才出兵,說明他時刻在注意戰場局勢的變化。這樣的特點,就是敗,也不會有打敗。
我們再來看看輔佐韓信的將領。聲東擊西,攻擊魏國,與他配合的是曹參和灌嬰。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兩個人的分量。不多說了。
攻擊趙國的時候,井陘之戰前,韓信手下沒有強兵猛將,但是有個熟悉趙國內情的張耳,趙國的主將正是張耳曾經的跟班兒--陳餘。井陘之戰,主要是韓信的智慧,但是也有靳歙等人在河內策應。到井陘之戰後,靳歙等加入韓信的佇列之後才採取進進攻趙國國都的行動,此時面對趙國殘部、項羽騷擾,歷史明白記述的戰鬥不多,但是應該也是相當慘烈,在《史記》的《高祖功臣年表》中,有相當多封侯的將領中有參與平定趙地的功勞。
攻擊齊國時,曹參、灌嬰、傅寬都是韓信手下。龍且雖然勇猛,曹參已經在劉邦東進的戰鬥中擊敗過他。面對猛將龍且,顯然僅以奇謀能削弱他的力量,必須有一個攻城拔寨的猛將才能打滅他的囂張氣焰,置之於死地。
-
20 # 芒果論史
這篇回答下的分析已經夠多了,我想換一個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不是韓信,不是趙括更不是馬謖,而是從君主,從劉邦的角度來談一談。
這是一個假命題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假命題呢?因為韓信和趙括、馬謖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漢中對”的紙上談兵根本就沒有令劉邦重用韓信。韓信被劉邦敗為大將軍並非因為其兵法,而是因為蕭何力薦,但此時的大將軍韓信並未進入劉邦集團的權力核心。
一.韓信為何被拜為大將軍?
韓信本是項羽手下計程車兵,逃到了劉邦手下試圖出人頭地,但無親無故又無軍功可證明自己的情況下,韓信連和劉邦搭話的機會都沒有。韓信並非恃才自傲的榆木腦袋,在這種情況下,他找了兩個人為自己代為引薦,一個是滕公夏侯嬰,還有一個是蕭何。
夏侯嬰是劉邦的馬車伕,在整個《史記》中他的出場次數極為頻繁,是劉邦從沛縣到巴蜀的老下屬,深得劉邦信賴。蕭何是劉邦的左膀右臂之一(還有一個是張良),在巴蜀之地時期,蕭何有所作為,把窮困的巴蜀之地也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劉邦手下的二把手。也就是說,韓信找了兩個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來引薦自己。那麼,引薦的結果如何呢?夏侯嬰引薦韓信後(這是第一次引薦),劉邦給了韓信一個小官,蕭何引薦韓信後(這是第二次引薦),劉邦對韓信不做處理。由此可見,劉邦是不吃裙帶關係這一套的,不拿出真本身受不了重用。
在蕭何引薦之後,韓信深感在漢王手下也無出頭之日,於是決定連夜逃跑,換一個“有眼光”的老闆,蕭何得知此事後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趕緊去追韓信了。劉邦手下的人就給劉邦報告,“丞相跑了!”,本來就被封到了窮鄉僻壤,子房回去找韓成了,蕭何又半夜跑路了,劉邦這漢王做得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沒多久,蕭何就又回來了,劉邦那是一個又氣又喜,追著蕭何一頓打罵,才知道蕭何是追韓信去了。這韓信究竟是何方人物,能讓我的丞相不顧一切去追他?劉邦此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意識到了韓信的不一般之處,但仍然不太重視。蕭何告訴劉邦,封韓信為將軍仍然不夠,要封大將軍才行,而且得沐浴更衣,把排場弄大一點來拜將!
劉邦聽得是不以為然,但看蕭何一本正經的樣子,也就照做了。此時的劉邦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實力再擊敗項羽,封韓信為大將軍也不過是為了穩住蕭何罷了。
二.被封為大將軍後,韓信受到重用了嗎?
很遺憾的是,雖然韓信的“漢中對”讓劉邦感到非常驚豔,但劉邦的性格註定了他不會相信別人的空口白話。“還定三秦”的過程中,韓信唯一的作用就是出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至於具體實施,都是由劉邦親自帶兵完成,換句話說,劉邦根本就沒打算把兵權放給一個毫無戰績的年輕人,可見韓信雖然頂著大將軍的名號,但仍未被重用。彭城之敗後,劉邦深刻的認識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論打仗,他真不是項羽的對手!”這樣的情況下,劉邦想到了用分天下的方式來徵募可以擊敗項羽的人才。張良為劉邦推薦了三個人,韓信、黔布和彭越,得此三人可得天下!到了這個時候,劉邦才真正的放了兵權給韓信,讓韓信自己帶一隻軍隊作戰。
三.劉邦把獲勝的籌碼都壓在了韓信身上嗎?
答案又是否定的,楚漢戰爭的籌碼,劉邦一直都押在自己身上。楚漢戰爭有兩條線,第一條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對峙,從滎陽到南陽,劉邦雖然總是被擊潰,但他確實是一直在和項羽的主力部隊作戰,牽扯住了楚國的大部分軍事力量。
另一條線是韓信滅魏、代、齊、燕、趙,開闢第二戰場,與劉邦、彭越、黔布一起對項羽形成包圍夾擊之勢,最終奠定楚漢之爭的勝利基礎。乍一看,韓信似乎很受重用,但實際上劉邦仍不相信韓信。韓信每一次打了勝仗,劉邦就收走其精銳,令韓信用新兵繼續進攻。
井陘之戰,韓信用三萬新兵擊敗趙國二十萬大軍,濰水之戰,龍且帶著他的二十萬大軍被韓信打得潰不成軍。從魏國到齊國,韓信的軍隊從三萬打到三十萬,還不包括抽調出去支援劉邦的軍隊。換句話說,劉邦就沒想過韓信能贏,本來韓信只不過是劉邦的一招後手,沒想到這傢伙太能打,把暗棋活生生給打成了主線。
劉邦的與眾不同劉邦善於聽取意見,但不代表他會盲目聽從,韓信從被夏侯嬰舉薦開始,到蕭何,再到張良,三個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先後舉薦韓信,劉邦仍然只給了韓信一隻偏師,這說明,劉邦從不把勝利的希望全放在他人身上,他信任的始終是自己。即便後來,韓信展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但在和項羽正面對抗的戰場上也始終是劉邦自己在堅持。所以,韓信就算是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的庸才,劉邦也不會一敗塗地,至少不會被庸才拖後腿。“不要試圖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他人身上”,這就是劉邦啟用韓信的過程中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相比較之下,趙國君主就是將整個趙國希望全交給了趙括,結果最後一敗塗地,一無所有。諸葛亮過於信賴馬謖,雖然劉備死前多次告訴他馬謖不可重用,但他還是重用馬謖。如果是劉邦,那麼可能就不會輸得這麼慘,因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是為愚蠢。
小結韓信的軍事天賦不可否認,歷史上可以稱之為兵仙的也僅此一人。但趙括、馬謖的失敗導致國家整個一蹶不振,除了其個人的能力不足之外,統治者和領導者的識人、辨人能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回覆列表
因為想象跟實際不一樣,馬謖和趙括都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人。韓信從青年時期就有抱負,注意觀察思考戰爭,所以才能一鳴驚人。雖然都是靠嘴說,不過真正懂的人應該能判斷誰有真本事。至於普通人是看結果,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