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透過樹稍的一縷Sunny

    以勝敗論英雄,只顯得你是人云亦云,一點意義都沒有。趙括被圍46天,彈盡糧絕,軍隊還能保持不亂,這在所有戰爭史中已是奇蹟,如果趙國不是缺糧缺得嚴重的話,以及廉頗連輸幾仗損兵折將,防線被破步步被壓縮,趙括也不會被逼會決戰,還有46天裡趙國後勤但凡能補充少少糧草,估計戰爭形勢不會是那樣。

  • 22 # 漁耕樵讀

    我非常不贊同有些答案說韓信遇到的對手太弱的看法,韓信面對過秦國名將章邯,也面對過千古名將項羽,怎麼就對手弱了?

    韓信

    有人說那是韓信在優勢兵力下包圍了項羽,那你怎麼不說在彭城之戰後,劉邦一敗塗地,韓信收攏了一幫殘兵敗將,經過京索之戰劉邦穩定了局面後,為劉邦制定了一個非常宏大計劃:“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這個計劃就是韓信透過消滅楚國周圍其它的國家,來包圍項羽。看到沒有,事實上垓下之戰從這裡已經埋下了伏筆,或者說是戰爭從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了。所以說並不是韓信擁有比項羽多很多的優勢,而是韓信透過自己謀劃把弱勢變成強勢。兵法的精要就是強弱之勢轉換,難道韓信後來包圍項羽的的優勢是靠想出來的?人家是一步步做出了的。

    趙括

    我們再說一下趙括,有人說趙括背黑鍋了,其實這點我也不贊同。首先我們應該明白,秦強趙弱這是一個共識。面對弱勢的時候,韓信都沒有選擇硬碰硬,他總是一點點把弱勢轉為強弱再正面抗衡。趙括有選擇嗎?很顯然有。因為我們明白兩點,第一,秦國最終沒有能消滅趙國。第二,秦國和趙國一樣也拖不起。秦國也是舉全國之力來應對這場戰爭,徵調了全國年滿15週歲以上的男子,悉數調到了戰場。

    秦國為什麼沒有能消滅趙國,當然是其他國家出手了。在秦國圍邯鄲的時候,楚國和魏國都派兵來救援了。其他國家不來救第一是懾於秦國的強大,第二是希望看著秦趙兩國兩敗俱傷,但是無論哪種原因,他們最終也不沒有坐視趙國的滅亡。所以趙括在沒有其它強弱轉換的妙計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拖,拖得越久,其它國家出兵救援的可能性就越大,別管什麼原因最後秦國是沒有能消滅趙國,那拖到最後趙國士兵一定還有退路,至少不會敗的那麼慘。

    你可以說這是根據事後的推斷得出的結論,但是廉頗雖然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是他至少選擇了一個最穩妥的方案,也是最接近這個結果的方案。所以秦國才不得不反間計,把廉頗給換走。如果這個方案不湊效,秦國何必廢那麼大力氣,一定要把廉頗調走呢?

    所以不要給失敗找藉口,不是說你消滅很多秦軍,很能打,就用兵很好。最終還是要看你有沒有把勝利的天平一點點的傾斜過來。韓信就能在弱勢兵力的情況下,一步步的運用各種方法變成強勢。井陘口之戰他依靠地形,拖住趙國士兵,然後又改旗易幟,造成趙國軍心渙散,最後滅了趙國二十萬大軍。濰水之戰,他利用濰水,滅了龍且率領的二十萬楚軍。人家都一步步的謀劃好的,難道只有你認為的硬碰硬才算會打仗?

  • 23 # 正史漫談

    同樣理論知識紮實,但為啥獨當一面後,韓信一鳴驚人,趙括、馬謖卻“見光死”?他們之間,存在三點不同。

    成長的環境:順境與逆境

    如果一個人一直在奉承、肯定的環境中生長,也許他會很自信,但極有可能會對真實的世界形成誤解;相反,若一個人接受了足夠的挫折教育,那他對殘酷的現實必定更有體會。

    韓信就是一個飽受挫折教育的人。他出身布衣、生活貧寒,長成大小夥子後還四處混飯吃,飽受人們的冷眼、嘲諷與羞辱。好不容易遇上亂世、終於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時,卻由於沒背景、沒組織,常年淪為邊緣人。跟著項梁,“無所知名”;成了項羽的郎中,卻壓根不被搭理;逃到漢王劉邦這邊,也只能當個底層小官吏,甚至還差點被連坐殺頭。

    身懷絕技卻懷才不遇、飽嘗人間疾苦,韓信對人情冷暖的認知、對人性醜惡的洞悉、對改變命運的渴望可想而知;對於這類人,只要給一絲機會,他就一定會打起十二分精神,以最縝密的思維、發揮最大的能量奮力衝殺,甚至會為了勝利不惜任何代價。

    相反,趙括、馬謖卻是另一種閱歷。

    趙括稱得上是出身貴族、將門之家。他的父親趙奢曾經在野戰中重挫虎狼秦軍,一舉名震天下,並因此獲封馬服君。生在這樣的家庭,趙括過著富足、有尊嚴的生活,而且還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軍事理論知識無人能比。而這種經歷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把殘酷的現實看得太容易;就像他父親說的那樣,連九死一生的戰場,他也“易言之”。這種在保護傘下形成的盲目樂觀,一旦遇上硬茬,極可能無法應對。

    馬謖的出身也不差。所謂“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見當時的馬家在襄陽堪稱大戶。馬謖的兄長馬良是劉備的近臣、諸葛亮的好友,這種強大的人脈關係,為馬謖的職場鋪平了道路。因此,即使劉備臨終前指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仍不以為然,給予了朋友的弟弟常人難以比擬的信任與關照,“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莫把資源當能力,仕途一帆風順,並不意味著馬謖具備了對應的能力。

    在獨自領軍前,實踐經驗如何、老師是誰?

    韓信、趙括、馬謖的軍事理論知識都沒問題,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統帥,實踐經驗、業務上的帶路人也很重要。

    韓信在這方面的優勢就很明顯:他不僅常年混跡於戰場,而且先後跟隨了當時一流、超一流的統帥。首任領導項梁,雖然最終敗給了章邯,但與同時期的其他各路義軍首領相比還是高出了一截;至於第二任上司項羽,更是千年一遇的軍事奇才。跟著這二位大佬打仗,韓信的軍事理論知識得到了很好的印證機會,讓他揚名立萬的井陘之戰,是否就有鉅鹿之戰的影子?

    趙括則不一樣,他雖然是趙奢之子,但根據史料中透露的情況來看,他並沒有多少上戰場實踐的機會,不然為何趙奢會感嘆:“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經常上戰場的人,不可能會把戰爭視為兒戲。

    至於馬謖,在街亭之戰前一直是個地方官、軍事上的理論派。首次跟隨丞相北伐,就獲得了獨當一面的機會。諸葛亮也許是為了幫助其立功,但這更像是拔苗助長。

    面臨的壓力、敵人不同

    凡事都有第一次,但打仗這事非同小可,畢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此,對於首次帶兵的菜鳥將領而言,對手的選擇也很重要。如果對手比自己弱(或者跟自己半斤八兩),那這可謂是一個理想的實踐機會,不僅風險不高,而且還能培養信心、有助於自身成長;相反,如果一上來就碰上個高段位大咖,那十有八九會是個悲劇。

    韓信的成功,得感謝英明的劉邦。在慘烈的彭城之戰後,劉邦意識到沒人能當面硬碰硬打贏項羽,於是便自己帶領主力在滎陽拖住對方,而讓韓信、張耳前去捏軟柿子、開闢第二戰場。假如劉邦腦子一抽、讓韓信直接對位項羽,相信我,以那時的雙方實力對比,未來的兵仙同志極有可能剛出道就慘被拍死。

    相比之下,趙括、馬謖就太悲催了。前者遇上的是戰國頭號殺人狂白起,後者的對手則是身經百戰的戰場老油條張郃,這就像讓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對陣行業的頂級大咖,這等同於把他們往火坑裡推!

    所以說,“紙上談兵”真的算不上是笑話,而應該是個悲劇。嘲笑趙括、馬謖時,咱們可以想想剛畢業步入社會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許多動漫的角色戰鬥中出招時都會說絕招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