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千陌
-
2 # 甘埠大叔
生不忘恩,死不忘本。我們的民族也是感恩的民族。清明上墳祭祖,緬懷逝去的親人,追思祖上先人的豐功偉績,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和道德修養的體現。作為節日的清明,與節氣時序的體現不同,節日包含了風俗禮義。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流行漢代。據歷史記載,西漢以前的山西、內蒙一帶,人們要在農曆二月吃一個月的冷食,寒食節之後即是清明節。唐宋時,寒食節減為清明節前一日。也有史記載清明禁火寒食是紀念介子推。(這裡就簡略不述,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介子推查閱)。
清明節大致始於周朝,至今已逾2500年,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沉綻出獨特的清明習俗。如:禁火寒(冷)食、踏青春遊、折柳插門、上墳掃墓等。還有盪鞦韆、放風箏、鬥雞等各地不同風俗。
為何要在清明祭祖?華人自古以來以宗族為基礎,以家族為中心,撫今追昔,光宗耀祖,對於宗廟、祠堂、祖墳的祭祀,歷來被看作頭等要事。清明掃墓有傳盛於唐朝。唐明皇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曾下令:寒食(清明)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應允,使之永為常式。舊時,每逢清明,人們不僅祭拜自己的祖先,還祭拜歷史上的名人,如上關帝廟拜關帝等。掃墓,也叫祭墓,其活動包括為墓添土、獻花,豎立墓碑,剪除雜草雜木,修剪墓地樹枝,在墓前焚紙錢祭拜祖先。人們選擇清明節上墳祭祖,為的是在萬物復甦蓬勃向上的日子,緬懷祖先的優秀品質,沿續家族的傳統信念,告誠後人不忘先輩,子子孫孫,生生不息,萬代香火不斷。
-
3 # 書香弟子
清明為什麼要祭祖?
從理智上來講,人是知道親近的人死後就變成了死人了。但從情感上來說,我們都希望死去的能夠復活,希望靈魂能在另一個世界長存。因而人們給死亡加上了特殊的儀式,能讓內心的那份緬懷、感恩得以安放。
給予姓名,才成為自己。
人類社會最初是沒有故鄉概念的,所謂故鄉,是祖先漫長遷徙的最後一站,從此在此地繁衍生息。祖先們代代相承,才有了自己的家族,才有了自己的親人,才有瞭如今的你我。世代相隨,每一代人都在這片故土上發揮熱量,每一代人都親近故土,更親近在這片故土上奮鬥的祖先們。
前聯合國執行主席特委叟.萊特說:“華人並非沒有信仰,只是他們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所以‘落葉歸根’就是華人的精神信仰,‘不給祖先蒙羞’就是華人的奮鬥目標。”
緬懷先人,珍惜眼前人
華人內心到現在都覺得,不誠信祭拜祖先,祖先會用厄運懲罰後人;對祖先好的話,家族也能興旺發達。
其實祭祖,除了給冷清了一年的墳頭添點香灰寒衣,更是趁著少有的機會能陪一陪身邊的親人。
清明祭祖,彷彿並不是祖先在保佑我們,而是我們一代傳一代的信念,讓我們生生不息。
-
4 # 靜心觀
祭祖是一項古老久遠的儀式,各個民族都有祭祖的傳統,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的程序,發展到了現在的時代。
古人說,天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說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生活中有兩件大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打仗。
尤其是祭祀之齋,隆重而考究。所獻祭品,必須得是最好的食物。聖人孔子有一次準備祭祀,讓弟子顏回去拿米飯,顏回說在做米飯的時候,房頂上掉下來一些灰塵,汙染了米飯,所以這一鍋米飯不能用做給祖先祭祀了。由此可見,古人對祭品的重視,反應出了祭祀的盛況。
隨著文化的不斷髮展,人們逐漸的把祭祀活動固定在了一些重要的節日上,因為清明節是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的時期,農諺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農業社會種地是最重要的生產,為了保障一年的農耕收穫,請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就選擇在清明節祭祀祖先。
這個傳統一直傳承到了現在,發展到了近代,已經是祭奠前輩,緬懷英烈的傳統節日了。
-
5 # 何苦來
很榮幸解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清明節掃墓祭祖主要有這四個方面的原因。
(1)添土掃墓。墳墓一般都在山野田地中,清明時節雨水多,為了防止墓穴塌陷、雜草叢生、墳墓土堆減少,所以應當清理墳墓周圍雜,為祖墳添新土。同時也避免或狐兔穿穴打洞,體現對祖先的尊重。
(2)追思感恩。做人首先要學會感恩,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不能忘了祖先養護、蔭庇之恩。要常懷感恩之心,去感恩致謝自己的所有饋贈。同時也是發願行善積德光宗耀祖給自己一個心理的慰藉。
(3)供奉祖先。作為後輩晚生當然要不能忘本,時常惦念緬懷先人。給祖先送貢品、燒紙錢讓祖輩得到後代的供養,讓祖先在天有靈開心快樂,贏得神靈讚歎、祖輩加持對自己的護佑。
(4)請求保佑。感恩祖先的同時,也請祖先冥冥之中保佑自己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富貴吉祥。
基於以上四點,我認為清明祭祖十分重要,只要有時間,最好回家祭祀,給自己的心靈一個慰藉,讓自己的感情有一種寄託。讓祖先們保佑家族,體現自己的孝心、體現家族的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
6 # 呱唧呱唧痘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發生宮廷鬥爭,晉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一路上僅有十來個忠心耿耿的家臣跟隨。一路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 。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餓,暈了過去。他的家臣有個叫介子推,居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淚流滿面,立下誓言,他日若能當上君王,定當報答。
介子推跟著重耳整整漂泊了十九個春夏秋冬。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上君主,成為了一代霸主晉文公,他重賞了與之同甘共苦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裡當然不舒服,背起母親隱居綿山。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提起舊事,晉文公這才想起介子推,心中有愧,派人進山,無果。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逼著他出來。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滅後,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柳樹而死。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規定每年燒山這一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故名寒食節。第二年,寒食節的第二天,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祭奠介子推,見墳頭老柳樹死而復活,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當然這是一種傳說,清明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之說。人們在這個時節拜祭祖先,能保佑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齋戒,以示對祖宗的崇敬。它帶有典型的農業社會的色彩。
在商代,也存在祭祀的這一現象,商人崇信各種鬼神,把占卜、祭祀作為與神靈溝通的手段,負責通神事務的是商王和巫師,它還是以巫術文化為主。這其中的原因,林漢達先生明確指出過,商代經濟基礎還是以遊牧為主。
從商到西周社會是個巨大轉變,西周建了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社會架構及其文化。清明節的歷史可以溯到西周初年,《周禮》已有暮春禁火的記錄,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這表明中國古人已經從最初畏天敬神發展到了對人自身的認識,開始注意人與自然關係,認識清明節正是春種的好時機,後來,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就成了華人祭拜先人傳統的節日了,祭拜的禮節也是寵西周開始的,這表明了炎黃子孫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態。只不過晉文公把這個節日法定化了。
當人類已經步入現在文明社會,清明節中企盼保佑保佑豐收的農耕文化色彩早已淡化,但不變的是我們對祖先的緬懷之情。
這一點讓西方人很不理解,明朝後期,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發現異常艱難,讓他們不理解的就是華人不會崇拜單一的神,信仰多神,但都不如祖先崇拜。
那麼華人信仰祖先崇拜呢? 其實這是我們務實的表現。
當我們呱呱墜地之時,是誰在整夜不睡,把我們抱在懷裡?
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誰又在守護在我們的身旁,伸手隨時預防的我們跌倒?
當我們步入學校時,是誰又為我們的成績而揪心?又是誰為我們的吃穿而整天的操勞?
當我們走向高考的考場是,是誰在考場外備受煎熬,焦急的等待?
即便我們長大了,又是誰為我們的婚事煩惱操心?
等我們自己有了孩子了,又是誰毫無怨言的承擔起照顧嬰兒的責任?
是我們的父母,是中國式的父母!也是全世界最累的父母!
中國父母太累了,自從有孩子的時刻開始,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大多精力無私奉獻給孩子?
信真主,信上帝真能給解決實際問題麼?當然不能。
所以,我們不崇拜自己的父母,不崇拜自己的先人,難道還會崇拜各種神明麼?
在上個實際八十年代,隨著西方觀念的傳入,社會上普遍出現這樣的說法:我們中國父母和爺爺奶奶太愛孩子,這樣的“溺愛”無法讓孩子成熟起來,以後能力不足,而且缺乏社會責任感。
在1992年,曾有一篇《夏令營中的較量》文章瘋傳全中國。說在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因為父母的過分愛護在生存能力嚴重缺失,暴露了中國青少年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引發整個中國社會對下一代的擔憂。
但是整整25年過去了,如今在那個時代成長的起來孩子,早就擔當起社會的重任。作者的擔憂非但沒有成真,反而恰恰相反,中國已經超越了日本。
同一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中日年青人,長大以後表現迥然不同:
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年輕的解放軍、及其志願者挺身而出!
2011年日本,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而洩漏事故",年輕的自衛隊卻百般拒絕接近核反應堆。當被問及:"是否願參戰為國捐軀",有些日本青年人的回答卻是:"要人家為它而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
在中國式父母關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就無法成熟堅強起來麼?
答案是否定的,這反而正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優勢!
我們為什麼要崇拜自己的父母和先人?
因為他們無私付出,才能造就我們民族下一代的輝煌!
從德國接受中東難民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們民族的蘊含巨大能量。
讓我們看“德國線上”一個旅德華人和德華人對話:
華人問:你德國是不是傻呀,招來那麼多難民?
德華人答:我們德國需要低端的勞動力,德國生育率低,沒有人是很恐怖的。
華人問:那還不如把華人接過來,我們幹活勤快,無縫融合。
德華人答: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低端價廉的勞動力,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肯定都是。而你們華人,全世界都知道你們非常勤勞,可是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你們這一代是低端的勞動力,可是你們會為下一代受苦受累,一定會讓下一代成為精英,如此下去,將來就沒有我們德華人什麼事情了……
德華人的擔憂是沒有錯的。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經濟凋敝,民眾生活困苦,加上太平天國起義,東南地區滿目瘡痍。此時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急需大量勞工,於是千百萬華人就當成 “豬仔”賣到了南洋和美洲,成為所謂“契約華工”,屬於當地社會最底層的人,從事最下等的勞動,過著非人的生活。
但,還沒有過上百年,第二代華人就在東南亞各國發展起來。到抗日戰爭時期,東南亞華僑為國捐錢出力。如今,東南亞的華人更是主導了當地的經濟命脈:馬來西亞10大富豪, 華人獨佔8席;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統計,印度尼西亞華人約600萬,佔印尼總人口的2.5%左右,控制印尼近80%財富。
如果沒有先人父輩無私的付出,華人下一代能成長起來嗎?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崇拜我們的父輩?
我們的身上承載著厚厚的歷史,承載著西方人是看不到祖先崇拜的力量!
“在外表上,華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要求的低微。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
10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寫出來了《華人的性格》一書。書中指出:華人祖先崇拜正是那些死氣沉沉的保守思想的最佳狀態和保證。只要逝去的幾代人仍然被華人奉若神明,中國怎麼可能真正向前邁出一步呢?
這正是當時外華人看待華人的觀點,如同螻蟻一樣的麻木的中國貧民,對發生周圍世界如此的麻木不仁,不信仰宗教,沒有文化,但是卻熱衷於談論歷史和自己祖先,是多麼愚蠢,不可理喻,不切實際。
但是他們意識不到在卑微的軀殼之下,有一種高於生命東西的莊嚴傳承著,那就是華人的歷史使命感!
現在很多影視劇都會出現一個這樣的鏡頭:帝王失去江山時,哭訴無臉見列祖列宗呀;文人失意時,哀嘆有何臉再見爹孃?普通人在一事無成時,會感慨愧對兒孫呀!
對於最近發生的“辱母殺人案”之所以成為熱點,是觸動了中國儒家文化核心信仰。
我們華人不是沒有宗教信仰,我們的宗教信仰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宗!我們不為自己而活著,擔負父輩和兒孫之間傳承的歷史使命,時刻記著自己身上的血統,讓這血統能夠繁衍不止,世代不息。所以,我們能夠承受苦難,所以,我們能夠忍辱負重,所以,我們能笑最後!所以,華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能夠延續三千年的民族,這就是我們民族性格中最強大的生命力!
如今我們在清明節祭祖,就是傳承家族的血統和信念;清明節我們華夏兒女祭祀炎黃,就是繼中國的文明和民族精神。
正是祖先的披荊斬棘、艱苦創業才有後來的昌盛繁衍。所以我們祭拜黃帝炎帝,也祭拜自己姓氏的始祖。
也是有著祖先的在無數次失敗與挫折中的失敗和教訓,才會有今天的智慧。一代代傳承的厚厚文化的積澱,無疑將是我們今後最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可以不信上帝,不信真主,因為我們有先人的遺留的智慧。
我們不是沒有信仰,我們信仰是自己的家族!當有整個民族受到外強欺辱,整個民族就立刻有強大凝聚力,華夏就是我們唯一的名字。所以,我們能生生不息。
我們真的有理由相信,將來中華民族一定會在世界上屹立起來!
所以,清明節,我們一定要祭祖。
-
7 # 學佛導航
說到清明節,大家都會想起一個詞—“慎終追遠”。《論語·學而》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文化傳承,使我們能夠獲得面向未來的信心與力量。
清明祭祖,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漢書.嚴延年傳》就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
清明節也是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國家層面認可清明節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一個國家與文明的歷史,是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這樣的文化符號,正是每個生命個體與歷史連線的精神臍帶,幫助我們找到了自己與所身處時代的歷史位置,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
冬去春來,草木萌生,清明時節人們到先人的墳前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即使我們因各種因緣無法親往祭拜,而發願在佛前燃燈祭祀,都是情感的一種寄託方式。只要能升起這一念至誠心,同樣能夠表達人對父母,對先祖,對天地,乃至對宇宙萬物的敬仰和感恩。
透過這種表達,返璞歸真,融入天地大道,讓各種浮躁,喧囂,歸於平和與本真,漸漸調順自己,調順和他人的關係,調順環境,明確人生的方向,從而使身心、家庭、事業,諸事祥和。
清明節,是追宗思源推廣孝道的好機會。祈願“先祖為主的六道所有一切如母有情眾生,早日脫離輪迴苦海”,並修諸功德,這樣對自他都會收穫殊勝的利益。
對於一個學佛人而言,清明是對亡者的一種祭奠,更是對無常的一種表達。死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情,是人生真正的轉折點,來生的何去何從在死亡到來之時會變得明瞭。
人生中最為痛苦的無非是陰陽兩隔的離別之苦,透過清明應該認知到有漏法皆苦的自性,提起壽命無常,人必有一死,且死期不定的知見。對於修行人而言,正視無常,珍惜當下的每一段善緣,就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
8 # 家有盲母
馮友蘭說,人理智上知道親愛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們希望死人能夠復活,希望有個靈魂會繼續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
有時祭祖就像寫詩,給“死亡”這件事加上了一個詩意的儀式,好讓心裡那份懷緬、感恩得以安放。
-
9 # 老仲聊齋
再過兩天,清明節就到了,清明為什麼要祭祖呢?我以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叫清明節?
所謂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大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正是春耕春遊時節。所以,古代的人們利用春祭時春遊踏青。
除了祈願上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外,還要請祖國先保溼佑子孫幸福快樂健康。清明節在發展過程中,又融合寒食、上已等節習俗,在宋朝時期逐漸形成以察祖為中心的一個節日。杜牧的《清明》則真實體現當年遊子在清明時節的惆悵傷感心情。
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清楚明祭祖活動。早在大唐時期,因為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唐玄宗頒佈政令:“(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
宋朝時期,假期為️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1中華民國政府,在民間國24年,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9年,又改為三天。
為什麼歷代統治者都如此重視清明節這個假期?我想不外乎是:一是清明節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諺語云“清明前後,種瓜種豆”,就是這樣子的道理,二是清明節已逐漸成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人們對長輩總要有一個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精神寄託。
一年一度的祭祖,不僅寄託哀思,更面過祭祖,傳承孝道。古人有云:百善孝為先,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無論身處何處,他一定會在清明節這一天來祭奠自己的父母祖先,同時也給後人輩做出榜樣,培養他們的孝心,把我們的中華孝道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
10 # 為一天
古人為什麼要祭祖?
在古代中國,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禮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涵蓋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按照周禮說法,禮分五種:吉禮指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禮;凶禮是指悼念、喪葬、哀悼之禮;軍禮是關於軍隊的操練等;賓禮是指賓客間交際的禮儀;嘉禮指的是人生的各個階段,如成人禮(冠禮、笄禮)、婚禮、賀禮、宴請等。這五類禮中,吉禮,也就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禮排在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
上面這塊牌匾寫著:“敬天法祖”,敬天,代表著對古人對天地的敬畏;法祖,意味著對祖先的崇拜。
對天地、祖先的敬畏、崇拜也體現在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口頭禪上,如我們碰到令人驚訝或者驚喜的事情會說“我的天呢”、“老天爺呀”。
荀子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意思是古人感恩的物件有三類,天地是生存的本源;祖先是種族的本源;君師是太平的本源,也就是要感恩天地、祖先、君師。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追遠,就是對已經故去的祖先,要不斷得去懷念,不斷地去追思,這種禮節就是祭祀之禮,透過祭祀之禮,教化人們懂得感恩,報恩。
古代家裡的牌位一般會寫著天地君親師.
人們對天:天神、天帝,地祇:河神、土地廟、山神廟,人鬼:自己祖先,國家祭祀(聖賢、英烈)等的祭祀,由祭祀到尊敬,感恩,並內化於心,從而內心世界更加溫厚,淳樸,這就是民德歸厚。
今天清明為什麼要祭祖?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到了清明,祭祖活動就風風火火,更有海內外炎黃子孫不遠千里、萬里去黃帝故里尋根問祖。機關單位,更是會去烈士陵園掃墓,為先烈獻上花圈。
我們祭祀的祖宗都有哪些呢?為什麼呢?
1、共同的祖先——黃帝,因為人文始祖給我中華兒女扯不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都是自稱炎黃子孫;
2、自己的祖先,我們都是從祖先、種族那裡延續下來,祖先、種族是生命的本源;
3、國家祭祀系統的祖先,如嶽王廟、關公廟,英烈先烈等,英烈、先烈的精神需要我們去傳承。緬懷先烈,致敬為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正因為他們這些不屈的脊樑,才為我們驅散了烏雲,我們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4、為了傳承,我們也會老去,我們也終將成為祖先。
總結:祭祖是為了寄託哀思,感恩祖先,緬懷先烈,傳承文化,珍惜現在,開創未來。
-
11 # 三一文史
為什麼清明要祭祖?這是我想到的最好答案
華人真的很重視祭祖。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這四個節日肯定要隆重祭拜一番。還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節、下元節……華人好像一年365天都在祭祖。
華人的祖先到底有什麼法力,讓子孫們如此惦記?
過兩天即是清明,不少人趕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隊伍。我們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卻又真的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
馮友蘭說,人理智上知道親愛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們希望死人能夠復活,希望有個靈魂會繼續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
有時祭祖就像寫詩,給“死亡”這件事加上了一個詩意的儀式,好讓心裡那份懷緬、感恩得以安放。
圖片|我是菜鳥之巔-攝
圖片|王嘚兒WonG-攝
有了姓名,我們才成為了自己
人最初沒有故鄉,所謂的故鄉,不過是祖先漫長流浪的最後一站。他們把定居下來的地方名作為自己的姓,有的將讓自己生存的職業作為姓。
於是,我們才有了自己的家族,有了自己的親人。我們學會了用祭祀的方式,感恩先人給了我們今天這個家。幸福地活在這片故土上,是祖輩們對我們的最好祝福。
圖片|捉影-攝
圖片|拉風曉光-攝
前聯合國執行局主席特委叟·萊特說:“華人並非沒有信仰,只是他們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所以‘落葉歸根’就是華人的精神信仰、‘不給祖先蒙羞’就是華人的奮鬥目標。”
圖片|EasonLiu-攝
圖片|緘默時光-攝
以前只覺得那些傳奇的故事有趣,但也不懂大人為什麼要講。
後來離開家,到了很遠的城市生活。換了好幾次工作,每天也還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慢慢就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每天討好上司、應酬形形色色的客戶、奔波在各種社交場合,有時我會忘了自己是誰。
城市很大很繁華,但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容下我的地方。下班後只能躲回自己的出租屋裡,吃著一個口味的外賣,看著大同小異的綜藝節目。
圖片|EasonLiu-攝
圖片|緘默時光-攝
常年漂泊人容易忘了自己從哪來、可以回哪去。這些時候卻會想起那些故事。
現在每當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時,心裡總會充滿力量,因為這個名字帶著祖先的祝福;又會感到有種使命在召喚自己,因為不想讓祖先的期盼落空。
圖片|熹遊跡-攝
不是祖先有法力,而是他們的愛在我們心中
《麥兜我和我的媽媽》裡有句話我記在心裡很多年。麥兜的媽媽去世前跟他說,“我沒有離去,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愛我的人心裡。”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網友她說,每年清明給外公掃墓,旁邊那一家的墳,草總是長得比墓碑高。
圖片|影如心華仔ly-攝
圖片|捉影-攝
她外婆會讓舅舅給那家的墳清乾淨草,拿用剩下的紅漆順手塗一下碑上的字。走之前,外婆會把帶來的花送到旁邊那家墳上,在點上一炷香。
她問外婆為什麼要這樣做。外婆說,“如果你外公在的話,他也會這樣做。他總想看到每個人都好。”
圖片|小小帥-攝
華人祭祖,或許相信的不是鬼神靈魂,而是相信親人對我們的愛是不會消失的,他們在我們心裡留下的回憶,也不會消失。
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麼都不知道了,還是希望自己的親人在別的地方活得好。
圖片|力京行攝-攝
懷緬先人,珍惜眼前人
祖先最早在華人心中的形象,跟他們生前一樣,對我們有時嚴厲、有時疼愛。從前的人相信,不誠信祭拜,祖先會用厄運懲罰後人;對祖先好的話,家族才會興旺。
所以每年祭祖,人聚得特別齊,例如春節也未必能見到面的親戚,好久沒聯絡的兒時玩伴……這一天再忙,大家都回來了。
圖片|梁苑雪-攝
圖片|梁苑雪-攝
在豐子愷記憶中,他幼時每年祭祖就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墳。第一天上自家村裡的“楊莊墳”;清明正日,同族五條村,租上兩條大船,上“大家墳”;最後一天才是他們一家幾口上“私家墳”。
他和其他小孩都不太懂祭祖的意義,覺得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樂事。他說別人借佛遊春,自己是“借墓遊春”。可以一整天在鄉下游玩,一路採桃花、偷蠶豆,最快磕上頭的小孩,大人會獎他一個雞蛋,晚上跟大夥在船上吃上墳酒。
圖片|子非魚780-攝
圖片|風輕輕吹-攝
有時候會想,“祭祖”也許在慢慢失去最初的意味,但我們依然不問究竟地一年一年地堅持回家祭祖,相聚在祖先前聊著家長裡短,嘻嘻笑笑地分吃著祭拜完的貢品。
這不就是先人們想看到的光景嗎?家族和睦、子孫滿堂。
圖片|影如心華仔ly-攝
圖片|無意苦爭春-攝
彷彿並不是祖先的靈魂在保佑我們,而是一代傳一代的信念,讓我們生生不息地生活在這片故土上。
其實祭祖,除了給冷清了一年的祖墳添件寒衣,更是想趁著難得的機會,陪一下還在身邊的親人。
每年我在奠酒時
總會想起那句詩,“一滴何曾到九泉”
鼻頭會感到遺憾、眼眶會有傷感在打轉
當我放下空酒杯、抬起頭
可愛的親戚圍在一起聊著家長裡短
心又暖了
大家在一起的感覺真好
-
12 # 聖恆標
《——清明》
清明時節掃墓墳,
朦朧細雨淚水生。
緬懷親人病故離,
陰陽隔世又一春。
-
13 # 標峰理論評
清明一指節氣,一指節日。作為節氣的清明,春暖花開,綠草如茵,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春光明媚,生機勃勃,正是種瓜種豆、植樹造林的好季節。《歲時百問》中解釋清明:“萬物競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清明。"
作為節日的清明,與節氣時序的體現不同,節日包含了風俗禮義。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流行漢代。據歷史記載,西漢以前的山西、內蒙一帶,人們要在農曆二月吃一個月的冷食,寒食節之後即是清明節。唐宋時,寒食節減為清明節前一日。也有史記載清明禁火寒食是紀念介子推。(這裡就簡略不述,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介子推查閱)。
清明節大致始於周朝,至今已逾2500年,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沉綻出獨特的清明習俗。如:禁火寒(冷)食、踏青春遊、折柳插門、上墳掃墓等。還有盪鞦韆、放風箏、鬥雞等各地不同風俗。
為何要在清明祭祖?華人自古以來以宗族為基礎,以家族為中心,撫今追昔,光宗耀祖,對於宗廟、祠堂、祖墳的祭祀,歷來被看作頭等要事。清明掃墓有傳盛於唐朝。唐明皇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曾下令:寒食(清明)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應允,使之永為常式。舊時,每逢清明,人們不僅祭拜自己的祖先,還祭拜歷史上的名人,如上關帝廟拜關帝等。掃墓,也叫祭墓,其活動包括為墓添土、獻花,豎立墓碑,剪除雜草雜木,修剪墓地樹枝,在墓前焚紙錢祭拜祖先。人們選擇清明節上墳祭祖,為的是在萬物復甦蓬勃向上的日子,緬懷祖先的優秀品質,沿續家族的傳統信念,告誠後人不忘先輩,子子孫孫,生生不息,萬代香火不斷。
生不忘恩,死不忘本。我們的民族也是感恩的民族。清明上墳祭祖,緬懷逝去的親人,追思祖上先人的豐功偉績,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和道德修養的體現。
-
14 # 使用者6862910784067
希望文明祭祖,可以放花之類的方式,看看那麼多年輕的消防人員因為你的失誤失去了生命,假如是你家孩子你們有何感想
-
15 # 放歌聲野老梁
緣由春秋時期,介子推割肉救重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是怎回事,不再詳述。)因重耳獲救,後為晉文公。但凡忠臣總被遺忘,也有為介子推打不平的。十九年後的綿山發生了文公燒綿山,介子推母子被燒死在老柳樹懷中;並有血書一封: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這位忠臣,晉文公下令改綿山為介山,封老柳樹為清明柳;將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下令不準生煙火要吃冷食,定為"寒食";而在寒食後緊定為清明節。一直延續至今。
因此,寒食祭奠,清明掃墓已形成中華文明傳統習俗。
祭祖是人類文明的傳統,沒有祖宗也就沒有我們大家;沒有先祖,何來子孫?敬祖尊祖祭祖是人類傳承的體現。只有不忘本,不忘祖宗,才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清明,正是花開的季節,尤如人在生命的旺盛中成長;用春天的繁花似錦來追思祭奠先人,是再好不過盛大節日。一邊是慎思追遠,一邊是遊園(踏青)春天。兩相宜彰,寓意人類幸福美滿,生生不息,繁衍萬代。
所以,祭祖也是祖輩流傳下的繼承傳統,世代不能忘記。
逝者安息,生者當強。清明,清明。這就是清明為什麼要祭祖的根本原因。
-
16 # 善解人意越南仔在廣西
清明要祭拜祖先是中華民族特有文化傳統,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
因此每年清明我們都要拜祭先人,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
17 # 心有千秋
“遺忘,是大腦的預設功能。”
意思是說,遺忘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為了記住,華人發明了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還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節、下元節……
每一個祭祖的節日,都是為了不遺忘。
清明祭祖,是讓我們學會以愛告別,以愛相處。
-
18 # 龍騰7566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統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緬懷親人,祭拜祖先是華夏兒女的一種優良的民族傳統風俗。我老家的風俗是在清明節當天,攜帶水酒,熟雞,熟肉,糕點和水果及紙錢供在親人們的墓地前,將紙錢焚化,灑上酒水,將墓地周圍的雜草清除,添上新土,將黃色紙條和白色紙條用小石塊壓在墓地前沿,折幾根綠樹葉(枝)放在墓上方,點燃鞭炮,叩拜完畢就回宗族祠堂祭拜列祖。
-
19 # 梅州尋葉
清明節掃墓祭祖,主要是因為華人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有著很深的家庭觀念。他們認為,清明節回鄉掃墓和祭祀先祖,實際上是對已逝之人的緬懷。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掃墓祭祖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華人民十分重視大家庭觀念的思想,而且清明節掃墓祭祖是延續了很久的習俗。
-
20 # 周鑫宇178
一、清明掃墓的由來
掃墓起源於古代帝王“墓祭”之禮,墓祭是貴族活動,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沒有墓的。到了秦漢時期封建等級沒有那麼森嚴,老百姓有墳地後才仿效貴族舉行祭奠活動以緬懷先人,稱之為家祭。到漢代以後,墓祭才逐漸形成風俗。
二、清明掃墓的意義
1.緬懷先人
自古以來,我們都非常注重孝道,而掃墓又是和孝道相掛鉤的,所以清明掃墓是慎終追遠、孝敬先人的一種表現,是人們藉以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的一種活動。
2.銘記傳統
清明掃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傳承。掃墓也是盡孝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孝”的精神,代表不忘本分。先人們所創造的傳統文化,是萬不可忘記的。
3.尊重歷史
清明掃墓的傳統是個體與歷史連線的精神臍帶,緬懷先人是人們尊重生命的表現,同時也是對過往歷史的一種敬畏,對先人奮鬥和辛勞的敬重。我們應當尊重歷史,切莫留下人為的缺失。
三、延伸感悟
清明節的寓意凝聚在祭祖掃墓的儀式中,“儀式”往往包含了許多意義,“儀式”之所以能歷久彌新,原因在於它鐫刻著生命發展的烙印,這些烙印是無論滄海桑田、人世更迭也久久留在人們心底的。“儀式”隨著血脈傳承穿越時光,讓後輩與祖先建立起聯絡。如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人會感到莫大的恐慌。生活中的“儀式”,就是為了確立我們並非獨自一人。
回覆列表
祭祖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是中華文化的傳統文明。當時也是為了告慰死去的親人的一種方式,對靈魂的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