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奇正國學
-
22 # 觀象齋主人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再來說說寒食節與清明節的聯絡
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
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寒食節已由原來的一個月或五日改為三日。後來又由三日減為兩日或一日。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漸漸就合二為一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離得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了。
最後再說說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漸漸就合二為一後,寒食節(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粳飯等)飲食陋習也變成了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鬥百草等習俗。知道和了解傳統節日,有助於人們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這是人類歷史上風俗習慣的一大進步,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程度的一次大提高。
-
23 # 七月的奇蹟174
我是江蘇南通所屬的如東縣。
個人認為祭祖還是為了懷念先人,不忘初心!給下一代培養孝道、感恩,讓一些優良的革命傳統繼續傳承下去。一般小學清明節前都會組織一次祭掃烈士墓的活動,讓他們從小就接受這種生動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清明節鄉村都會去自家的主墳上去雜草,給墳頭添土,燒紙錢等等,並且在家裡還要擺貢品紀念!除清明節,還有過年、冬至、農曆七月十五一年中四次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已久。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古時中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中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古時中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朝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唐代是中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相傳迄今。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節本屬“祭祖節”,在後世發展演變中才被冠以“鬼節”之名,古時人們祭祖是為了表達孝道、感恩追始,並不將祭祀自己祖先的節日以鬼節稱之。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的方式或專案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