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金墨香
-
2 # 科技嶺
談不上還,那是迫不得已,武則天為了穩固江山,可是殺了不少人的,李家人都快被她殺光了,大臣就不說了,牽連進甚至自己兒子女兒,所以怎麼可能還?做夢。武則天后期,已經考慮把江山傳給武家了,雖然表面上看著像狄仁傑勸說,但真實情況顯然不是,只因李家人氣太旺,神龍政變一發,武則天知道人心所向,就只能被迫退位了。
-
3 # 華喆易學講堂
主觀因素,神龍政變,但根源還在武則天后嗣問題上,武則天絕非看不到此,而神龍政變武也剛好還政去帝號入乾陵保全了最後自己也保全了武家,這是必然,畢竟李唐根基還在,正統繼承者也還在……這是唯一的必然,也是政治勢力角逐妥協的結果……
-
4 # 剛子聊歷史
首先要明確一點,武則天后期確實有想把江山還給李家,但真正意義上李顯最後是通過“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傳位給自己的,下面聽小編慢慢訴來。
-
5 # 雲的思緒
其實武則天也看得出來,武家後人沒有堪當大任之人,而當時朝中大臣和天下百性仍然秉持著女不可當政的觀念,認為應該還政於李家!她的武周王朝是靠耍手段得來的,是大逆不道的,儘管她的統治能力和水平也算不錯。當時李家的勢力也仍然強大並且時有發難,就算武則天免強把大位傳於武家後人,一旦自己駕崩,政權就會被輕而易舉地奪去,非但如此,還會給武家帶來滅頂之災。
在中國悠悠歷史長河中武則天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
6 # 歷史小掌櫃
首先肯定的說武則天是一個明君。
武則天當政時,唐朝的國力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又向前推動了一大截。
武則天末期,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李冶後人幾乎被誅盡,武氏後人中又盡是些“鼠蛇之輩”。
唐朝遺老們大力逼宮,使武則天不得不還唐於李。
-
7 # 使用者3331029181283
因為做皇帝難,做女人更難。再說。之前都是男人統治的。而且啊!如果下一任皇帝還是女人的話,那可能 會發生政變。多少人凱旋這皇位呀?畢竟這江山以前也是李家的江山。物歸原主罷了。
-
8 # zy清說歷史
最初的時候,武則天不想還政於李唐,她則是想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然而她內心又什麼猶豫,因為她這樣做其實是不得民心的。當時雖說她是皇帝,但是其實天下百姓還是最認李唐的。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一點都不錯。像武則天前期嚴刑峻法任用酷吏,那麼就會自取滅亡。而她的遲遲猶豫不決,更是讓她的侄子武承嗣有點焦急。於是便慫恿人勸說武則天立他為太子。
而她最信任的一個人就是狄仁傑。於是便詢問狄仁傑的意見。狄仁傑這個人也是相當聰明,他知道武則天的意圖,也明白人心向背。於是便反問武則天,侄子和兒子哪一個更親?
雖說當時李家人被她殺的差不多了,但是虎毒不食子,她還是有兩個兒子。狄仁傑的一番話讓武則天陷入了沉思。所以他就繼續說,百年之後,你的侄子可願意讓你進宗廟祭拜你?你的兒子卻會。
-
9 # 鷹在翱翔到天黑
貞觀遺風說的是唐高宗李治永徽時期,和武則天沒有關係。
唐朝的根基很深的,武則天是被逼退位的。
武則天的成功是唐高宗一手栽培起來的,在唐朝人的眼中他只是唐高宗的妻子,未來皇帝的母親而已。
武則天如果把皇位傳給武家的人,問一下三代以後有誰會記得她啊,還有能不能傳下去都是問題。
傳給她兒子就不一樣了,她還是唐高宗的妻子,繼承皇位人的母親,還可以得到後代子孫的祭祀,這不兩全其美嗎。
現在我搞不懂的是為啥以提道乾陵,大家都說這是武則天的陵墓,直接把唐高宗忽略掉了,哎!!!!
乾陵是唐高宗的陵墓,武則天是以皇后的身份進去的,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葬在裡面的,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
10 # 澀澀的虎虎
在古代,配享太廟,是一個人莫大的榮耀,武則天也為把帝位給誰猶豫不決,狄仁傑就說只聽說母子親的,沒聽說姑侄兒親的,你把皇位傳給侄兒,他會把你供奉在太廟嗎?武則天這一下下定決心把皇位給自己的兒子,就有了後來的唐中宗李顯。
-
11 # 夢話春秋
關於武則天治國,給予好評的是民間,在《二十四史》中,基本看到都是讓人不齒的一面。武則天治國真的能有與唐太宗的遺風嗎,這個存在爭議。個人認為,她的治國沒法同唐太宗比較。
在她當上皇后時,曾經向唐高宗提出十二條建議。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簡單的說,就是鼓勵農桑,減免稅收,停止戰爭,廣開言路,德化天下,減省開支,學習老子,為母守孝,增加工資,官員晉升。這些建議比較有些實用的。但不能作為她治國的政策,她只是建言者。
在她執政後,最大功勞是改革科舉制度,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此次改革科舉主要為了打擊舊的貴族門閥,因為她要為自己的執政尋求新的支援力量。
最後為何她要把江山還給李唐?沒有把周政權傳武家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最主要傳聞是,狄仁傑勸說還給的。當今皇帝死後,只有兒子把母親供在廟堂之上,那有侄兒把姑母供在廟堂之上的。在《舊唐書·狄仁傑列傳》中,有這麼一句話,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在武則天的晚年,只有狄仁傑能說上話,每天都勸武則天把江山還給李唐。看樣武則天聽進去了。
二,李唐的江山是政變得來的。不存在武則天還給的。《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裡記載,神龍元年,太后有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張柬之等建策,請中宗以兵誅易之、昌宗,於是羽林將軍李多祚等帥兵自玄武門入,斬二張於院左。太后聞變而起,桓彥范進請傳位,太后返臥,不復語。這裡講的比較明確,宰相與將軍聯合,把武則天的老情人張易之、張宗昌全殺了。然後逼武則天退位。武則天沉默不語。沒有說同意,也沒有說不同意,大勢已去,她無能為力了。
三,武則天主動把江山給的李唐的。武則天的王朝最大的困惑就是繼承人的問題,如果把帝位傳給兒子,自己苦心經營的周王朝將不復存在。如果傳武家,可以儲存周王朝,但在感情上與武家沒有兒子血親。她的心情很複雜,她害怕她死後,武家與李家再開展大規模殺戮。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李姓與武姓兩族人弄到神廟裡盟誓。在權力面前,連親生的兒子都殺,這樣盟誓騙鬼。大家都在等著她死,好掀開一場血雨腥風。她害怕自己的死亡為兩家帶來滅頂之災。在她臨死之前,必須要下決定,因為她看到下面大臣那種復國的慾望,從她執政起,幾乎每年都有為李唐復國造反,她用高壓政策才算平復。如果選擇武家,天下大亂,武家將會滅族。她最終選擇自己的最仁慈懦弱的兒子李顯,可以平天下人的心,也保證武家安全。
武則天中國王朝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都是充滿傳奇,在都是男性執政的世界裡,她的出現,會讓中國帝王們汗顏。她的權力靠自己努力得來,她是一個傑出的女人,有著絕頂的聰明和智慧。在儒家封建思想裡,男權至上。她當皇帝就是反社會傳統,是人們不能接受的。她自己心裡當然明白,可是她太愛權力,太相信權力,她想用這權力向世俗挑戰,可惜,她最終敗了。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雖然她不想看到,但必須接受。就像她自己的陵墓前的無字碑一樣,豎立千年,就是有力的證明。
參考書目《新唐書》《舊唐書》
-
12 # 讀學思悟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建立大周取代唐朝,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近代學者郭沫若稱其治國“有貞觀遺風”。然而人生在世多無奈,在主觀感情因素和客觀條件兩方面的共同影響下,她最終還是選擇了還政於李唐,沒能避免武周的一世而亡。
主觀感情因素的影響1.與唐高宗李治的真摯感情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如意娘》是唐太宗駕崩後,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時寫給唐高宗李治的,寫出了她悽婉而又執著的相思之情。
詩中的“看朱成碧”可不是說武則天有紅綠色盲的症狀,而是出自南朝梁代的王僧儒《夜愁示諸賓》中的詩句“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講她對李治的相思之情達到了心神紛亂、紅綠不辨的地步。後面幾句更是將她憔悴、恍惚的狀態以及對李治毫不掩飾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出來。
後人多推測她作此詩有博取李治的感情、助自己脫出當尼姑的困境等目的,但武則天若是沒有相應的人生經歷和真情實感,即便文才再高妙絕倫,也難以寫出這首令詩仙李白聽了都“爽然若失”的情詩。
此外,在丈夫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為他親筆撰寫了充滿哀痛的《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及歌頌其功德的述聖紀碑碑文。她在稱帝后也未修建帝王陵寢,而是要求死後與李治合葬。
由這些點點滴滴之事看來,武則天與丈夫李治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她而言,李治是丈夫,也是解救她脫離青燈古佛命運的貴人,還是此後最為親密的政治夥伴。
因此,她對傳位舊怨難消的武氏族人、而讓李治這位影響自己一生的貴人香火斷絕之事,在感情上會有一定程度的抗拒——尤其是在她晚年也常常吟誦《如意娘》的時候。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記載,鳳閣侍郎李昭德對武則天說道:“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且陛下受天皇顧託,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
這裡的“天皇”是李治的尊號,武則天為“天后”。
武則天對李侍郎所言的反應是什麼?“太后亦以為然。”
她的心裡依然還是為李治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2.與武氏族人的刻骨仇怨
武則天的父親是李唐開國功臣應國公武士彠,母親是有隋朝皇室血統的楊氏。有這樣的家世,武則天本應度過一段舒適富足、無憂無慮的少年生活。
殊不料,自武士彠死後,武則天同父異母的兄長武元慶、武元爽掌握了家產,與族兄武惟良、武懷運等人對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有失禮不敬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作為楊氏的女兒顯然也吃到了不少苦頭。走投無路之下,她只得隨著母親背井離鄉,一路顛簸遷居長安。
待武則天一飛沖天,成為母儀天下的大唐皇后,她立刻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報復行動:流放武元慶、武元爽並致二人憂懼而死,設計嫁禍武惟良、武懷運並將他們處斬等等。
作為一個在政治上需要武氏親族支援的皇后,竟能對可以倚靠的助力們狠下毒手,箇中緣由除了減少丈夫李治和大唐朝臣的猜忌,也有武則天與武氏族人,尤其是這幾位“好大哥”的深仇大恨。雖然史書未有記載,但也不難推測武則天小時候受到了他們多麼嚴重的傷害。
等到武則天為帝之後,難免會時常想到當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武元慶的兒子武三思中的一人繼任為帝之後,自己痛恨的兩個“好大哥”之一必然會昂然入主宗廟,享受身為先帝的香火和榮耀。而自己這個武周的開國之君,怕是要與故去的唐高宗李治一樣,被扔進遺忘的角落,旁觀著“好大哥”子子孫孫的祭拜表演。武則天怎麼能容忍昔日的仇人身後如此風光呢?
客觀條件的影響1.宗法、祭祀制度的影響
古代宗法、祭祀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強勢如武則天也難以抗拒。皇位繼承自古傳子不傳侄,且歷任皇帝皆於太廟祭祀先祖,供奉香火血食。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繼位為君後必然會將武元慶或是武元爽作為太廟中的先皇祭祀,而武則天這位跟他們一家頗有仇怨的姑姑就顯得地位尷尬、前景不妙了。
若是以親生兒子李顯、李旦等為嗣,則武則天至少不失以皇后身份入太廟享受代代祭祀的待遇。以古代人“事死如事生”,對待身後之事極為看重的態度而言,選擇讓親生兒子繼位顯然是更令人心安的選擇。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記載,武三思、武承嗣兩人謀求儲君之位,以“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為由多次給武則天做思想工作。名臣狄仁傑則一方面搬出唐太宗、唐高宗,另一方面則用“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袝姑於廟者也”這一句話,將武則天心中的顧慮直白的講了出來,進一步令她堅定了想法,召回了兒子廬陵王李顯。
2.民心所向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帝王的統治使大唐日益強盛,國泰民安,為李唐皇室贏得了民心,受到天下人的廣泛支援。
武則天自登基以來,打著復李唐神器旗號公然和暗中反對她的人數不勝數,迫使她不得不費盡心力平定各路叛軍,並啟用周興、索元禮、來俊臣、丘神勣等酷吏大肆清除異己。
然而民心所向,不是她區區十幾年的高壓統治就能扭轉的。武則天任用的有能之士如狄仁傑、魏元忠、李昭德、張柬之等人皆是李唐擁躉,其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也為避禍而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嗣。
《資治通鑑》還記載,有一次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河北道元帥,討伐突厥。此前周軍一個多月募兵不滿千人,等百姓聽說太子為元帥後,應募者頓時雲集而至,很快便達到五萬之數——李唐之得民心,可見一斑。
在群臣、百姓甚至枕邊人都是李唐的支持者的時候,武則天也認識到立武氏族人為嗣是逆勢而為,風險巨大。
3.武氏家族“後繼無人”
武氏子孫大都文不成武不就,且多有品行不端、人格卑劣之徒,在朝在野都不得人心。
武則天堂弟武懿宗心思陰險、殘忍狠毒。他在討伐契丹叛軍的戰爭中狼狽撤軍、盡顯怯懦,對待幽州難民卻殘暴無比、肆意殺戮,在朝廷和民間聲名狼藉。
侄子武三思、武承嗣把精力都放在阿諛奉承、勾心鬥角、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之上。他們二人身居高位,在治國理政方面卻毫無建樹,反而搞得朝堂烏煙瘴氣,被武則天打下了“承嗣、三思,是何疥癬”的差評。
武則天的堂侄武攸宜被封王拜將,盡享榮華富貴,結果在討伐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等人的戰役中漏了底子。他充分展現出了一名紈絝子弟的風範,“輕易無將略”,導致“前軍敗,舉軍震恐”,最後靠著突厥人的神助攻才好運過關。
著名詩人陳子昂在他麾下屢次請戰,不但不被允許,還被他一怒貶職,憂憤之下作出了千古名詩《登幽州臺歌》,無疑也是對他的一種另類的嘲諷。
相較於上述幾人,其他武氏子孫就更是無所作為。面對這樣一群無才無德的親戚,武則天不但不放心將政權相托,更不放心自己死後他們的自保能力——忠於李唐皇室者對他們的清洗,一定會非常殘酷。
所以,人到暮年,武則天還不得不想方設法讓武家與李家通過聯姻等方式交融合流,來保障自己家族的存續。
結語從主觀的感情傾向,以及宗法、祭祀、民心等等客觀條件來看,比起強推武家不肖子孫遺禍家族,武則天立親生兒子為太子、還政於李唐是更佳的選擇。她的選擇,也為大唐邁向未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
13 # 歷史神預言
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各方面擁護李唐,不斷施壓,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危險;
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和武氏家族,名不正言不順,眾人不服。
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
自此後,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並將李顯祕密接回洛陽。
之前,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於李顯。
而在後來一次徵兵中,“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
此事更加說明李唐才是眾望所歸。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
當初,“容止美”的武則天被唐太宗召入宮,賜號“武媚”(後世稱武媚娘),然而並未得到李世民的寵愛,一直做了十二年的才人。
就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眉來眼去,互生情愫。
李治即位後,王皇后因無子而失寵,武則天在回宮後生下兒子李弘,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李治的寵愛,引得王皇后、蕭淑妃經常與其爭寵,三人互相讒毀。
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哭訴控告王皇后殺死自己的長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勃然大怒,打算”廢王立武“。
當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而元老李勣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為由,說服唐高宗李治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
武則天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后,加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崩於貞觀殿,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武則天以此為藉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改東都為神都。
-
14 # 睿智的大白
很多人都覺得武則天能把皇位傳給李家主要是歸功於狄仁傑的作用。不是這樣的,正常人都清楚兒子肯定比自己的侄親,武則天這麼一個人精她能不清楚?她需要狄仁傑來告訴他這些問題?
武則天考慮過武三思,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如果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兒子肯定是要把國號改回去的。那自己的武周的事業就完蛋了。如果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兒,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但是如果真的把皇位傳給武三思,武三思會不會把自己當成武則天的繼承人自居?會不會把武則天當成武周的太祖皇帝呢?肯定不會。
當了皇帝是要給祖先立廟祭祀的。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當了皇帝要追封自己的七代祖先為皇帝。而且都是自己的男性直系祖先。這樣的話如果武三思繼承了皇位,武則天是沒有位置的。
相比之下,把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則是最好的結果。即便武周國號沒有了,但是武則天作為他們的親生母親,就算不能享受武周開國皇帝的祭祀,但是可以和唐高宗合葬,享受皇后的祭祀吧。
所以說,把皇位傳給誰,我們作為普通人都能想清楚,更何況是她被稱之為人精的武則天了。
-
15 # 清山雅舍
前言
武則天這位一代女帝確實是驚豔了整個中國歷史。作為頂尖的人傑做事情往往都有著諸多精細的考量。她最後沒有把江山傳給武氏,而是還政於堂,倒不是沒有想過改換傳承,而是諸多不利因素使得武則天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她死後,武氏皇族傳不下去,還會徒遭反噬。
△武則天劇照
主觀原因——武則天往事感慨云云在我看來,武則天實在是歷史上的異數,在諸多機緣巧合之下方能孕育出這一人。
說來也是可憐,她原本並非生來就想做女皇的,怎奈命運坎坷,事不由人,好似這世間的一抹浮萍:
她原本是李世民的妃子,和別的女人一樣,一心想著討李世民的歡心,但是李世民卻對她不感冒,因為年輕的武媚娘表現得工於心計了,不自然,李世民不喜歡這種型別。
等李世民死後,按照當時的規矩,她便和其他妃嬪一起被送入了感業寺當起了尼姑。有人或許覺得這種規矩是不是太不合理了?嗨,哪來的那麼多合理?古代還有陪葬的制度呢,這武媚娘沒死都算是趕上好朝代了。
要說武媚娘人生中的最大貴人,便是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了。早先他便和武媚娘有情意,後來在他繼位後更是將武媚娘從感業寺接了出來,納為自己的妃子。
△武則天和李治劇照
從此武媚娘就開啟了驚心動魄的宮鬥之路,贏了就華麗蛻變,脫穎而出,輸了就跌入深淵,一去不復。好在她贏了,最終做到了皇后的寶位上。李治也算是對她恩寵有加,竟然出現了“二聖臨朝,垂拱而治”的局面。雖說這裡面有李治身體不好的因素,但也絕對有著李治的深情夾雜於其中。
所以說啊,李治與武則天是真的有感情的,武則天還政於唐,有一部分原因是要還李治的情義。
客觀原因——時不利兮騅不逝,則天則天可奈何當然,如果只有主觀原因那是不夠的,如武則天這樣的帝王是不會全部以感情來主導政治的,那太小兒科了。客觀原因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1、擁唐勢力太大
別看武則天臨朝稱帝成功了,但是不代表唐朝就沒人擁護了。恰恰相反,唐朝依然是正統,受到廣泛的擁護支援。只是武則天在任上實在幹得不錯,功遠大於過,手腕也厲害。所以保唐派就當是太后專政,類似呂雉那樣,先捏著鼻子忍一時,待到時機成熟再反擊。
結果不出所料,武則天快死的時候,一個朝臣百官蓄謀已久的“神龍革命”就將唐朝復辟了。唐朝得人心如此,哪裡有武氏改朝換代的機會。武則天也就佔著自己是唐朝皇后的便宜,否則也是沒戲的。
2、武氏家族太弱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是唐初開國功臣,但是家族根基太淺,武士彠死得又早,武家在武則天少女時期就已經中落了。武家這樣的小家族是要能量沒能量,要人才沒人才,武則天死後要依靠什麼來取唐而代之呢?
結語綜上所言,武則天曾有武氏代唐的心思,但之所以最終還政於唐,是因為她在權衡了主客觀兩方面原因後,不得不選擇放棄代唐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順勢而為罷了。
-
16 # 書古論今談史官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她690年自立“武周皇帝”,705年退位,共在位15年,後傳位與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
不存在還政李家,江山本就是李家的其實這個疑問本身就有問題,因為並不存在還給李家一說,天下本來就是她兒子的,她只不過是代她兒子做了幾年皇帝而已。無論是從血緣關係,還是她同兩個侄子的關係來看,武則天都不可能立侄子為儲君。
不否認她考慮過武家,但她決不會選擇武家,因為她與孃家兩個哥哥的關係並不和睦,她們並非一母同胞,而是同父異母的兄妹。入宮前,兩個哥哥對她們母女並不好,甚至還受到虐待。為了報復,在她當上皇后不久就把她兩個哥哥,就是她這兩個侄兒的親爹給害死了。
武家人沒有能力繼續大周江山反過來說,就算她有意立侄為太子,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來延續大周江山。武家除了她這個出類拔萃的的女人外,其他的無不能力平庸,朝中沒有幾個真正的支持者。
如果把江山交給武氏兄弟,不但會遭到朝中大臣們的反對,天下也勢必大亂。以當時的局勢,選擇李家無疑是明智之舉。李顯是她的親兒子,也是李家的後人,繼承李家的江山名正言順。
立李顯為儲君主要還是武則天的意思有人認為是狄仁傑的一番話:“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讓武則天最終下定了立李顯為儲君的決心。
立子還是立侄只是武則天對外放出的煙霧彈她所以問別人,只不過是對外做做樣子。甚至不排除武則天是在故意試探百官的態度,將支援武三思的人徹底暴露出來,然後再加以清除。為李顯即位掃清障礙。
而朝中文武大臣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武則天壓根就沒有傳位給侄兒的意思,所以才敢在武則天面前大膽直言,都明白,江山自古哪有傳侄不傳子的道理?於是,也就有了狄仁傑那番“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話。
-
17 # 青史回聲
原因很簡單,因為武則天再怎麼厲害,她畢竟還是個女人,還是李家的媳婦,這不是她改朝稱帝就能改變的。否則她怎麼會在死後要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這不就作為李家媳婦的最好證明嗎?
中國歷史上有權勢的女人並不少,西漢的呂雉、清朝的慈禧,這些人,哪一個本事沒有武則天強,可為什麼只有武則天能當上皇帝呢?因為武則天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俗話中的氣運。
可能過不了幾年,武則天就要考慮皇位繼承人的人選了。
這個人就是狄仁傑。
狄仁傑就只說了一句:皇帝陛下,若你傳位給武家人,你百年之後,能進武家宗祠嗎?換而言之,你見過有侄子給姑姑建宗立廟的嗎?
潛臺詞就是說,侄子再怎麼親,也不如自己的兒子親。兒子登基,你這個做母親的還能夠進宗祠,但是換成侄子就不一定了。
這番話驚醒夢中人!武則天這才祕密派人接回了李顯,並立他為太子。至此,武則天還朝於李唐。
-
18 # 帽兒郎閒侃歷史
謝謝邀請。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這簡直就是奇蹟中的奇蹟,就武則天當皇帝這件事來說,有著特殊性,也有唯一性。她當皇帝之後,大力整頓朝綱,選賢舉能,不拘一格把人才推到需要的崗位上,使得貞觀之治得以延續發展,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但她最終又把江山社稷還給李唐,確實為何?個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武則天本人一路走來,她深知這條路的艱難崎嶇和酸甜苦辣,殺伐太大,付出的東西太多,不管怎麼說她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這也就夠了,千秋功過,留一無字碑,任由後人評說。
第二:家族中沒有合適的繼承人選,要麼學疏才淺、要麼胸懷不寬廣、睚眥必報,難成大事。武則天選的是一個可以繼承她的大業的人,而不是隨便選一個就可以,她要把大好河山託付給後來者,可惜,家族中能擔此等任務者,沒有。
第三:李唐勢力始終存在,加之武則天暮年臥病在床之際,朝中擁護李唐的重臣對武則天施加壓力,武則天不得不做出讓步。
第四:武則天能夠登上地位,本就得益於李唐,所以從個人情感上來說,她有負於李唐,最後讓位於李唐,也算是一種彌補吧!
-
19 # 暮時飲茶
首先介紹一下武則天,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1] ),自名武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想當太子,幾次去和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聽了也是很猶豫,當時的繼承人基本上有四個,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還有兩個兒子李顯、李旦。
武則天猶豫不決的時候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關係和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陛下歸天之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的話,從未聽說過侄子當皇帝之後把姑姑供奉在太廟的。”又勸武則天將李顯召回,自此以後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又將李顯祕密接回了洛陽。而且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之下,武則天也認識到李唐才是人心所向,兩個侄子的能力確實也不足以將武氏千秋萬代。經過利弊權衡之後,才最終立李顯為太子。而且勸服武則天,也成了狄仁傑的主要成就。
-
20 # 小鵬微世界
武則天在營州之亂時曾經讓武氏子弟帶兵鍍金,好傳代,但是武氏子弟大多紈絝,殘暴弒殺,讓百姓和士民非常反感。黃河以北有民謠說殺人之多,唯此二何。(武則天的侄子武懿宗和叛軍將領何阿小)
武則天的寵臣也都被人稱為酷吏和佞臣,名聲非常不好,因為武則天本人的聲望就不是很高。她無法確保死後能保住武家的天下,因此在營州之亂後開始召見太子反京。
總結來看原因有四點點。
一是武家子弟沒有成器可以繼承大統的。
二是朝廷內沒有穩到可以用託孤大臣傳代。
三是李家聲望很高,武則天來不及慢慢剷除了。
四是在人的世界裡,沒有什麼親情能高過父子母子。
史書上說,武帝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問計於狄,狄仁傑說了十六個字:“立武,未常聞帝供姑姑之靈位於太廟矣”。
據說武則天乃下決心還政於李,其實武則天在問狄仁傑這個問題之前,還有一句話告誡狄仁傑:如果你說的人選符合我的心意則罷,否則你和你說的人一起去見閻王。
這就說明了武則天其實早就下定決心要傳位與兒子而不是侄子。狄仁傑何等智商的人,他只不過說出了武則天心裡的話。也有可能是武則天故意試探狄仁傑,實際上是在給傳位給她兒子掃清障礙
回覆列表
古人是非常看中“香火”的。
我們的古人行事是有自己的規則的。這之中,有一條,就是要對得起先輩,對得起後代。這樣,才可以享受後代的“香火”了。
狄仁傑戳中了武則天的肺管子。
這是第一層。
還有一層,做為一位政治家,武則天明確的知道,武家是不具有繼承的正統性的。她當然可以不管不顧,把帝位傳給武家人,大不了,死前,下個聖旨,要求繼承者祭祀的時候加上她就是。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武家斷子絕孫。
同時,帝國會再次陷入動盪。
要知道,狄仁傑做為一個全心全意為她考慮的臣子,都說出了這樣的話,那麼,那些朝堂上的臣子有多少會在動盪中站在武家一邊?
從這件事,也非常清楚的看到了,武則天不愧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稱帝的女性,
她也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