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向敬之

    天授元年(690),武則天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建立了著名的武周政權。

    此前幾年,她兩廢唐帝李顯、李旦,獨掌朝綱,並大興酷吏政治,受到了李唐宗室和忠唐分子強烈抵制。武則天決意盡除李唐宗室,為全面謀奪李唐社稷鋪路。

    她的計劃,得到了武氏族人的支援。武氏族人甘當武則天排除異己的急先鋒,與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對李唐宗親展開了血腥的殺戮。

    李唐宗親單兵反武,最終紛紛陷入謀逆的罪行,死於非命。而武氏族人在武則天稱帝后,成為新朝的宗親,侄兒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他不少男女被封為親王和公主。

    儘管如此,武則天仍以幼子李旦為皇嗣,封李旦諸子為郡王。她在擇子還是擇侄作為接班人的問題上,不免有顧慮。

    武承嗣、武三思等不以為然,夥同來俊臣等誣陷皇嗣李旦、廢帝李顯謀反,妄圖以武氏侄兒的身份,謀奪儲君的位置。

    結果,狄仁傑說:“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

    武氏以家事,不許狄仁傑多言,而狄閣老據理力爭,最終打消了武則天傳位武承嗣的念頭。她還是要傳子不傳侄兒,致使武承嗣抑鬱而終。

    武則天稱帝后,不但給自己的皇帝加號,同時為自己的曾祖、祖父加諡,其父武士彠也被追尊為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武三思為其異母兄武元慶之子,武承嗣為其異母兄武元爽之子,以充當武皇的打手而被封王。而武則天與他們的父親,兄妹的關係並不好,武元爽曾夥同堂兄弟欺辱武則天的生母,只不過武氏封后稱帝后,雞犬升天而澤惠家人。

    狄仁傑的提醒,也是對武則天一個警示。倘若傳位武承嗣或武三思,必然導致武氏家族內爭,同時他們也會追尊自己的父母,而改變武則天在太廟的位置,同時也會對武則天剩餘的子孫誅殺殆盡。當然,武則天也明白,狄仁傑、張柬之等重臣對她是忍辱負重,但絕不會接受武承嗣或武三思繼立為帝,只會帶來武氏家族的滅頂之災。

    只有將江山還給李家,既可以成就武則天曲線救唐的豐功偉績,也可以保住她在太廟的位置,同時有可能保護武氏族人的平安。

  • 22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武則天早在臨死前,其實就已經想通了,與其死了排位被扔出宗廟,還不如把皇位傳給自己那個不爭氣的兒子李顯。

    李顯的確夠不爭氣的,第一次登基就提拔自己的外戚力量,結果被武則天給廢了。第二次登基把大權都給了韋后和上官婉兒,結果導致自己失去權力之後,被老婆女兒給毒死了。

    這麼一個人,肯定是不會進入武則天繼承人的考慮範圍的。那麼武則天為什麼會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選擇讓李顯登基呢?

    82歲的武則天已經是老朽,經不起張柬之這幫人的折騰。

    要說武則天完全是主動傳位給李顯,那麼神龍政變這些主角兒肯定是不會答應的。因為神龍政變的主要作用就是奪取武則天的權力,改立唐中宗李顯為皇帝。

    並且覆滅武周王朝,重造李唐江山。這場政變的主角兒是宰相張柬之、前任宰相姚崇等人作為領導,各路御林軍將領為其開路。

    最終成功逼迫武則天下崗,李顯再次登上皇位。這一次政變並沒有多少流血事件發生,被殺的只有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倆兄弟。

    本身政變的由頭是,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誅殺他們以後,張柬之覺得還不過癮,又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武則天已經無人可以依靠。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資治通鑑》

    所以張柬之帶著人馬衝到了武則天的住處,將武則天拉下神壇。逼迫武則天傳位給李顯,由此可見,武則天從始至終,並沒有真正表態。

    她是否真的願意將皇位傳給李顯,從神龍政變中,我們完全看不出來。因為政變的直接結果是導致李顯登基,而政變中武則天的態度,絲毫沒有體現出來。

    武則天當時已經82歲了,她的男寵們也都被張柬之給誅殺了,這個時候讓武則天拿什麼跟張柬之和御林軍鬥呢?

    其實大家就是看武則天老的不中用了,所以紛紛更換門庭。這場政變中,哪有什麼真正的忠臣,全都是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罷了。

    狄仁傑對武則天的影響,或許改變過武則天的想法。

    狄仁傑一直以來都是武則天時期最重要的大臣,就連武則天本人,對狄仁傑也是恭敬有禮。因為狄仁傑是一個是非分明的人,誰來做皇帝並不重要,能夠保證國家穩定,那這個皇帝就是好皇帝。

    狄仁傑肯定是做出過分析,武三思登基能夠保證國家穩定嗎?他是武則天侄兒,跟武則天有血緣關係,在朝中也是權傾一時。

    可是武三思不是李家的人,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服眾。他登基以後,一方面會再次引發李家人的反對,必然又是一場血腥的屠殺。另一方面忠於李家的那些人也會伺機而動,總之武三思上臺,李唐江山必然千瘡百孔。

    所以狄仁傑認為,只有李顯登基,才能穩住國家內政。他是李家子孫,又是武則天的兒子。不管是武則天的忠臣還是李家的忠臣,對李顯都不會有任何冒犯之心。

    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資治通鑑》

    只是李顯的能力也不行,跟武則天比起來,在座的各位,都沒有勝任皇位的可能。只能說狄仁傑是權衡再三以後,覺得選擇李顯是最佳方案了。

    所以狄仁傑告訴武則天,如果選侄子做皇帝沒什麼大不了,只是從古至今,沒聽說過侄兒會把姑姑供奉在宗廟之中祭拜的。

    武則天恍然大悟,她認為自己死後,也必須要得到後人的祭拜,這麼一來,選擇李顯做皇帝,就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所以李顯被召回,重新做了8年皇太子。

    神龍政變,或許就是一個爭寵的笑話。

    從狄仁傑對武則天的影響來看,武則天的確有傳位給李顯的想法。而且武則天也付諸實踐,將李顯立為了皇太子。

    那神龍政變這是要幹嘛?難道沒有這場政變,武則天就會改立武三思做皇帝了嗎?光靠張易之張昌宗倆兄弟,真的可以改變李唐江山的未來?

    我覺得並不能,只能說這兩位男寵當時掌握著宮中部分禁衛軍,可是他們翻不起什麼大浪來。李顯始終是皇太子,始終有資格繼承皇位,沒有任何明詔是讓武三思登基的。

    那麼我們就要思考一件事了,神龍政變是為了什麼?唐中宗李顯事後為什要打擊幫助他上位的五位功臣呢?

    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於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侍衛。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守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洩,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資治通鑑》

    這並不是貶低張柬之等人的為人,而是我發現,張柬之就算不發動神龍政變,也不會改變歷史。這場政變唯一改變的,其實只有他們幾個人的命運。

    在神龍政變過後,武則天宣佈禪讓大位給李顯,而李顯為了彰顯這些功臣的功勞,將其中五位主要領導者封為了王爵。比如說張柬之就是漢陽郡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郡王。

    可是這些人在不久之後,全部被貶謫到了外地,有些甚至被一擼到底,什麼官職都沒了。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就是李顯的能力所在。

    總結:李顯從來不是個廢人,只是被周圍的強人給弱化了。

    李顯掌權以後,十分清楚神龍政變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極有可能不是武則天親自選定的接班人。就算他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現在也失去了這種名正言順。

    而這一切,其實都是這五位所謂的幫助他奪位的功臣,所帶給他的。這五位功臣表面上對李唐王朝那叫一個忠心,實際上卻為自己贏得了擁立之功。

    李顯恨透了這五個人,可是在表面上還要將他們各種嘉獎。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李顯不會讓他們真的憑藉擁立之功就奪取朝政大權。

    這一出手,便將這些所謂的功臣,全都給趕出了朝堂。對於神龍政變的定性,其實自古以來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這只是我的一種看法罷了。

    張柬之的為人我們不清楚,可是政治手段比較低階。李隆基登基以後,將排擠張柬之等人的罪責,全都賴給了武三思和韋后,其實這是不對的。李顯真的就那麼沒用嗎?李顯當時已經死了,歷史就隨李隆基怎麼書寫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

  • 23 # 坐看東南了

    有一則故事:女兒出嫁前,叮囑父親,男方沒有補齊的彩禮,以後一定要讓他補齊,父親點頭稱是。女兒出嫁後不久,對男方也就是現在的老公說,你欠我爹的那些彩禮不要再給爹了,如果他找你要,你就說現在實在拿不出,能拖就拖,不了了之。

    我覺得武則天的心理大概也是這樣,兒子畢竟是兒子,哪有好東西不給兒子給侄子的道理?

  • 24 # 錢多多讀文史

    有個通俗的說法是:狄仁傑勸服了她。

    說是狄仁傑勸女皇:

    陛下請想,百年後您的香火是兒孫來供奉還是侄兒來供奉?天下有給姑母立祠的嗎?

    據說武則天聽後恍然,就此絕了立武氏為嗣的心思,把李顯從廬陵召了回來。

    傳說當然是傳說,武則天也未必不知道姑母難受供奉,也未必把這個事放在心上。

    她為難的是:武氏無力把控全域性,李唐尚有餘望。

    女皇雖登大位,武氏卻是無人,光憑武三思一己之力難掌全域性。

    反觀李唐宗室,李顯雖弱,卻擁法統,自有人望,李旦雖仁,兒子剛強。朝堂諸人,視她為李氏兒媳。

    還未等她撒手,張柬之等發動政變,容不得她不還政李氏——況這李氏子也是地兒子!

    所以,武則天是不得不這麼幹。

  • 25 # 八卦歷史課

    看到時,這個原問題是“武則天為什麼要還政給李家,而不傳位給武大郎?”比較有趣。

    哈哈,如果這個武大郎指的是武則天的大兒子,那麼武則天不傳位給他,是因為她當時還在不擇手段集權當中,而她大兒子十分賢明,態度可能也不怎麼贊成她稱帝,所以在675年一次隨行洛陽途中,暴斃於合璧宮綺雲殿。具體死因現在還是個迷,一般的說法是他阻擋了武則天掌權的道路,所以這個“武大郎”便被毒死了。

    如果說這個武大郎指的是武氏家人,那麼武則天不傳位給他,那是因為李昭德和狄仁傑的斡旋。特別是李昭德對武則天說的一番話,深刻洞察人心,十分具有說服力。

    他說:不管你立誰當天子,只要是武姓的人,你死後都不可能再享受祭祀了。因為他們都是你的侄子,從古至今,從來都沒有侄子為姑姑立廟的啊!他們要立廟也是為了祭祀自己的父輩啊!所以立太子一定要立自己的親兒子,而不能是親侄子!武則天恍然大悟:哦!

    洛陽人王慶之率險佞數百人請以承嗣為皇太子,後不許;固請,後遣昭德詰其故。昭德笞殺慶之,餘黨散走。因奏曰:“自古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當傳之子孫為萬世計。陛下承天皇顧託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見天皇不來食矣。”後乃止。(《新唐書·李昭德傳》)

    之後狄仁傑又以“反周不反武”的大方針,和武則天取得了默契。

    698年3月,武則天召狄仁傑議事。狄仁傑像往常一樣,勸說武則天把三兒子李顯接回來(二兒子李賢已經在680年被武則天流放並且最後逼殺,想想還真有點像犯了罪流了放的武二郎。。。)

    史書記載,狄仁傑“慷慨敷奏,言發涕流”,說得越來越激動,武則天笑了笑,突然從後面拉出一人來,推給狄仁傑,說:“還卿儲君!”正是三兒子李顯。狄仁傑倒下就拜,當日就送李顯出了城,然後第二天又以盛大禮儀再迎了回來。不久後,李顯被立為太子,而原本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武承嗣憂悶而死。這樣,武則天還政李家就只差最後一步了。

    這最後一步是張柬之推動的。張柬之也是狄仁傑所舉薦。當初武則天問狄仁傑有什麼人才,狄仁傑便舉薦了張柬之。之後,武則天又問狄仁傑還有什麼人才,狄仁傑說張柬之。武則天說,張柬之我已經用了啊,他去當洛州司馬了。狄仁傑說,我舉薦的是能做宰相的人才,不是什麼司馬。從此武則天便真正留心起張柬之,並最終讓他繼狄仁傑之後成為宰相。

    705年,張柬之聯合一幫朝廷重臣發動奪權政變,羽林軍從玄武門入宮,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並且逼迫武則天退位。武則天垂垂暮年,已是將死之身,便順坡下驢,傳位給太子李顯,最終完成還政李家。大唐國號恢復,武則天則又從皇帝變成皇后,與高宗李治葬於一處。

  • 26 # 潯陽鹹魚

    第一個原因,是武氏兄弟惡貫滿盈,人心喪盡。

    在武則天的晚年,繼承人的問題首先擺上了桌面,她作為一代女皇,到底是選親生兒子還是選擇武姓侄兒,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她當時可以選的兩位侄兒當中,武承嗣此人貪婪殘暴,差點害死狄仁傑,他有做太子的野心,但是滿朝文武都反對他,甚至連張昌宗、張易之都反對,最後他被罷免了相國之位,抑鬱而死。

    【《武則天》中的武承嗣】

    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兒武三思和武承嗣不同,他略懂文史,性格狡詐,能言善辯,所以深得武則天的重新,但他和武承嗣一樣,也是一個妒賢嫉能的人,凡是不依附他的,他都要找機會將之整倒,在武承嗣失寵之後,他便讓一些人勸武則天立自己為嗣,武則天不置可否,但朝廷重臣狄仁傑、李昭德等人紛紛勸阻武則天,並以當時非常重要的立廟和祭祀的問來反詰武則天,武則天意識到武氏兄弟作惡太多,人心已喪,從此放棄了立武氏為太子的想法。

    【《大明宮詞》武三思】

    第二個原因,是天下人仍不忘舊主,懷念李唐。

    李顯在被廢為廬陵王,他的復出全靠狄仁傑等大臣的支援才得以實現,其實在武氏兄弟爭奪太子位的時候,當時的太子是李旦,那麼群臣為什麼不擁立李旦呢?

    因為李顯現在是長子,他的影響力要遠遠比李旦大,在武氏當權的時候,徐敬業起兵,契丹、後突厥的輪番侵擾,都是打著匡扶李顯的旗號,李顯自然就成了李唐王朝的象徵,他的上位,可以說是天下人的共同期盼。後來李顯被立為太子,這也正是李唐王朝後來得以恢復的起點。

    【《大明宮詞》中的李顯與韋后】

    第三,武則天貪戀權位,放縱二張,被逼下臺。

    在武則天已經做好了要把皇位交給李顯的準備之後,她知道要保住武氏家族,就必須彌合武家和李家的矛盾,她首先解除了李旦等人的囚禁狀態,恢復了李顯兒子的爵位,還促成了李武兩家的婚姻,最先聯姻的就是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當時武攸暨有妻子,武則天處死了他的妻子把太平公主嫁給了他,另外就是把李顯的兩個最寵愛的女兒嫁給了武家。在聖歷二年,武則天還讓兩家人在明堂立誓,永不爭鬥,當然這肯定是沒用的。

    【《大明宮詞》張昌宗、武則天、張易之】

    那既然武則天已經要還政了,怎麼還要用政變來推翻她的統治呢?

    究其原因,她太貪戀權位了,李顯再次被立為太子已經四十三歲了,天下豈有四十三歲還不能親政的太子?

    在這之後數年,武則天都沒有歸政的意思,甚至連生病了都不讓太子監國,這是李顯以及他的擁護者所難以容忍的,加上二張跋扈,不把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以及群臣放在眼裡,因此最後軍事政變爆發,逼迫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在無奈之下,被迫先下詔讓李顯監國,第二天就下詔傳位於李顯,兩天後她被送往上陽宮,三百天後去世。

  • 27 # 紅辰夢劫

    說起武則天,我們只是驚歎一代女皇威名遠揚、大權獨攬、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從一個區區5品才人到皇帝的過程該有多麼艱辛,作為一個女人能在古代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脫穎而出,牝雞司晨。

    武則天14歲被太宗李世民看上了,李世民摸了摸下巴“這小妮子長的不賴”,於是武則天被召入宮,接近了國家至高權利(皇位)的中心。

    武則天在太宗時期只是才人,得了個賜號“武媚”,史稱武媚娘。媚娘長的好看,水靈水靈的,但是李世民知道越漂亮的女人鬼心眼越多,勾心鬥角、鬼蜮伎倆都不在話下,於是擬旨在自己死後將後宮的嬪妃們全部發配至尼姑庵。

    為了權力不擇手段,不惜摒棄親情與人性

    讓武則天事業騰飛的契機是遇到高宗李治,李治智商高、情商低,對於女人不夠了解,涉世未深的李治去感業寺進香,被還是尼姑的武則天制服誘惑,之後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裡,便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

    從此武則天如魚得水,打敗蕭淑妃,又把目標指向了王皇后,為了皇后之位不惜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後來為了權力廢了3個兒子的皇位,自己登基稱帝。

    晚年的武則天決定還政於李唐

    有些人覺得武則天的侄子們會繼承大周皇位,畢竟武則天要是把皇位傳給兒子,那麼大周的國號就不復存在了。

    個人觀點,讓武則天選擇侄子繼位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她與兄弟侄子們的關係並不好,而且親疏有別,和兒子親還是和侄子親顯而易見。

    且武則天要考慮後世的評價,還政於李唐她還有大唐皇后的諡號,要是讓侄子繼位,那武則天還能有什麼歷史地位?

  • 28 # 上班族聊歷史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雖然後世也有許多女性達到了臨朝稱制,但是無人能夠再達到武則天的高度。那麼為什麼古代只有武則天一個女皇帝呢?

    第一 社會風氣

    唐朝開國皇帝具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我們都知道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規矩不太一樣。

    例如:昭君出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但是沒過多久單于死了,於是他的兒子接替了單于的位置並且娶了他的後媽也就是王昭君,而且還生了孩子,當時的少數民族對女性並不是如同中原一般束縛女性,

    所以當時唐朝的王室能夠接受武則天繼位。

    第二 唐高宗死的早

    這一點好理解假如唐高宗一直活著那麼基本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了。正是由於唐高宗因病去世才給了武則天處理朝政的機會。

    第三 武則天的身份

    武則天后來是皇帝,但是以前她只是唐高宗的老婆,唐太宗的媳婦兼兒媳婦(武媚娘就是李世民給取得名字),上文已經提到李氏王朝具有胡人血統所以唐高宗李治能夠娶他老爸李世民的老婆,再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娶他兒子壽王李瑁的媳婦,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言歸正傳正是由於武則天作為李唐兒媳婦的這個身份,在唐高宗死後大家普遍的認為就是一個兒媳婦替他兒子管理家庭的一個問題,因為古代是家天下嘛!

    第四 武則天有群眾基礎

    從武則天做皇后一直到武則天稱帝中間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另外在唐高宗在位期間武則天開創了“二聖臨朝”的局面使廣大群眾潛移默化接受了她的統治,所以武則天在稱帝時期大家都能夠接受。

    綜上種種原因武則天能夠登基稱帝,並且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武則天稱帝時已經六十七歲了,在現代看來也算是老年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則天慢慢的發現有一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接班人的問題。

    武則天反覆琢磨應該立誰為自己的接班人呢?她猶豫不決,從她立自己的兒子李旦為皇嗣(注意這裡的皇嗣不等同於太子)就能看出她的糾結。那麼他為什麼糾結呢?

    根據當時的情況,有資格做接班人的有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兒子―皇嗣李旦,廬陵王李顯,女兒―太平公主。

    到底該選誰呢?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裡面就涉及到古代的文化:

    第一自己的侄子武承嗣

    武承嗣最大的優勢是他姓武。

    武則天辛苦一世,不想自己的周王朝一世而亡,那麼選自己的侄子無疑是最佳選擇。

    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祭祀問題。

    我們都知道皇帝死後都會有廟號牌位,那麼武則天百年以後誰會祭祀她呢?

    很明顯是他兒子而不是他侄子,大家應該沒聽說過侄子給姑姑燒紙錢吧!

    其實在大臣當中狄仁傑就看出武則天為接班人發愁的問題,也曾從繼承人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親情角度、祭祀角度勸說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

    所以武則天對武承嗣猶豫不決。

    第二 武則天的兒子

    武則天如果立自己的兒子,那麼就代表著武則天所建立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武則天不甘心啊!!!但是武則天百年以後她同樣不願意做孤魂野鬼沒人給他祭祀。如果給兒子那麼武則天死後,繼承人肯定還會恢復以前的李唐王朝,所以對自己的兒子也是猶豫不決。

    第三武則天的女兒

    其實這個不用考慮,女兒本來就姓李,更何況封建王朝屬於男權社會。

    所以武則天假如給侄子那麼她的武周政權就會延續下去,但是武則天恐怕要做孤魂野鬼了,逢年過節沒人給磕頭上香燒紙錢了,假如給兒子那麼自己辛苦一世建立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所以武則天在兒子和侄子二者之間搖擺不定。

    最終武則天向中國古代的宗法妥協了選擇了自己的兒子廬陵王李顯,那麼為什麼武則天會選擇遠在天邊的廬陵王李顯呢?而不是自己身邊的皇嗣李旦呢?

    其實道理也簡單,因為武承嗣為爭奪繼承人視皇嗣李旦為對手,既然是對手那麼難免會有政治鬥爭。

    再一個李旦一直在武則天身邊戰戰兢兢害怕武則天會除掉他,假如李旦繼位以後那麼很有可能報復武式一族,武則天當然不希望這些事發生。

    所以為了保護武式一族,只能選遠在朝堂之外過著百姓生活的廬陵王李顯了。

    既然都確立了繼承人問題而且朝中大臣也都支援還政於李唐,為什麼還會發生神龍政變呢?

    這就要說到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昌宗 張易之兩兄弟。

    晚年的武則天經常臥病在床,而且對朝政的把控有所下降。

    於是二張兄弟打著武則天的旗號禍亂朝政,以張柬之為首的大臣害怕“沙丘政變”(秦朝時期秦始皇死後太監趙高秘不發喪,趁機假傳詔書殺死原接班時公子扶蘇,改立胡亥這裡不在詳述)再次發生。於是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二張兄弟,並且迫使武則天退位。

    至於武則天的無字碑並不是武則天“任由後人評說”,而是武則天死後至唐玄宗繼位期間不斷的發生政變,不是不刻文而是大家都很忙,忙著權利追逐沒時間刻碑文,所以一來二去就給耽擱了。

    綜上所述:武則天還政於李唐事實上武則天還是敗給了中國的文化,她始終扭轉不了男權社會這個局面。

    我是趣味史書一名愛好歷史的上班族。

  • 29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武則天依靠唐高宗李治軟弱無能借機上位,使用的手段也是心毒手辣,為了奪皇后位,不惜殺了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后!為了奪取帝位,李弘,李賢都是被武則天殺死,而李顯李旦如履薄冰,心甘情願的做傀儡才得以保全性命!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而請君入甕就是來俊臣設計對付周興,開闢了舉報制度,讓天下官員人人自危,一時之間,大家都是守口如瓶,不敢對任何人說任何不放便的話,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被舉報而受到滅門之禍!武則天又是非常淫蕩,廣畜面首,張昌宗,張易之,薛懷義等!到了武則天晚年,對於傳接班人也是非常糾結,到底傳位兒子?還是武家的娘姪?還是狄仁傑相勸,歷史上只有兒子為媽媽立宗廟,沒有姪子為姨媽立宗廟,才使武則天迴心轉意,終於決定回李家做媳婦,把權力交給李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抽菸喝酒的行為可以和女生化妝做同等對比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