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曉話文史
-
22 # 書章精點
一、韓信因為功高蓋主,居功自傲,不注意謹言慎行,招來了殺身之禍。呂太趁著劉邦不在皇城時,將韓信殺死。後來劉邦也默許了,相當於借呂后的手除掉了心腹之患。
二、據說韓信的小兒子韓瀠,在韓信被殺的當天,正好在蒯通的家裡玩,蒯通非常同情韓信的遭遇,對帝王的無情心懷憤怒,他就將孩子藏了起來。
三、蒯通因為也是劉邦呂后打擊的物件,在他這裡孩子也有危險,因此,為了保住韓信的孩子,他又將孩子就給了同樣同情韓信的蕭何。蕭何作為韓信的摯友,對韓信的死更是心有愧疚,如果不是他,韓信也不會被引誘到長樂宮被殺。因此,他決定保住韓信的這個兒子。
四、蕭何覺得孩子在自己身邊也不保險,他想到了遠在南越國的國王趙佗,趙佗是蕭何的好友,可以託付重任,於是就將孩子秘密送到了南越國。
-
23 # 魯江散人
《史記》記載韓信被殺是被誅三族的,沒有後代留下來,但野史裡卻說韓信有一個兒子被蕭何保護下來,並派人送到南越國交給了趙佗。趙佗善待了韓信的兒子,為了躲避漢朝的追殺,也為了不給南越國惹麻煩,趙佗讓韓信的兒子取韓字中的韋為姓。韓信的兒子就一直待在了南越國,並做了南越國的官。
韓信的死是必然的,作為功高鎮主的功臣,本可以享受勝利的果實。但韓信的性格和情商的不發達造就了韓信悲慘的命運。本來攻取了齊國,韓信可以坐山觀虎鬥,看著劉邦和項羽拼殺的兩敗俱傷,然後攻打任何一個慘勝的對手,最壞也能三足鼎立,如果運氣好還能一統天下,但韓信沒有聽手下的勸說,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選擇了助漢。
早在韓信請封假齊王時,已經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劉邦當時是很震怒的,但為了穩住韓信而選擇了安撫。韓信當時也確實沒有反意,只是太重功名,他最大的願望也只是為王,而沒有爭天下之意,他只是想保住王位。後來當意識到危機時,他也是處在反和不反的矛盾中,下不了決心,他收留項羽的大將鍾離昧,已經觸動了劉邦的底線,而非要等到劉邦知道了才殺鍾離昧表忠心,但為時已晚。
劉邦其實並不想殺韓信的,但也感覺到了韓信的威脅,他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只是想警告韓信,同時也能瓦解韓信根據地的勢力,但韓信沒有造反,而是選擇服從。就算後來感覺到了劉邦的殺意,依然猶疑不決,殺了好友鍾離昧?如果聽了鍾離昧的勸告造反,還是有希望隔江和漢朝鼎立的。劉邦捨不得殺韓信,但不代表呂后不殺,劉邦封過他見天地不殺,見刀劍不殺,但還是被呂后巧妙偷天換日的擊殺,可惜一代戰神死於一群婦人的拳打腳踢手裡,實在可悲可嘆。
結語:一代戰神韓信缺少的是霸主的當機立斷,和在大事面前的猶豫不決,情商更是不發達,雖然劉邦不殺他,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回覆列表
“兵仙”淮陰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樣一位開國功臣在漢朝建立之後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而是被貶官軟禁,後直接被殺滅門。
“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人民對韓信的評價,這恰恰也是韓信的罪名,功高震主,莫須有之罪何患無辭。中國古代處理功臣,常常不需要什麼理由,只要一個藉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那被誅三族的韓信還有後人嗎?從正史和劉邦性格雙重考究:韓信應該沒有後人,劉邦狠辣的性格不會讓他心生憐憫之心,他要麼不做,要麼就是趕盡殺絕,斬草除根。
司馬遷為了寫淮陰侯列傳,親往淮陰,觀瞻韓母墓,探訪韓信少年時代垂釣鄉下、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等事蹟,所以司馬遷對韓信的記載應該是相對真實值得采證的。
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沒有看到司馬遷對韓信後人的任何記載,而在網路上所謂韓信兒子逃到廣西改姓韋的說法應該是嚴重的謬誤。而在歷史上對韓信有後人的記載出現於明清,時代相距如此之久,而且並不是嚴格要求的史書,其記載真實性大大存疑。
曉話觀點:結合正史和劉邦個人性格,韓信應該是不存在後人,而歷史上出現有關對韓信後人的臆測恰恰是對韓信之死的一種惋惜和懷念,然而歷史不能虛無,未有證實便暫時存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