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米八的皮卡丘

    公元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拉攏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等一眾小弟,調集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從北、中、南、三個方向大舉進攻蘇聯。

    歷史沒有假設,在當時的歷史形勢下,希特勒發起的法西斯戰爭是不具備正義的,當然會遭到世界主要國家的反對。所謂邪不勝正,希特勒終究親手埋葬了德意志第三帝國。

  • 2 # 寧伏飛

    元首準備登入英倫的時候美帝參戰,戰事在英吉利海峽膠著,雙方空軍相互轟炸,德國海軍在在港口間轉進,陸軍相互進行了小規模試探登入。

    大林按照計劃越過波蘭進攻德國,沒有閃電戰的加成,面對一個有準備的蘇聯,德國打的相對吃力,蘇軍推不動,步步後退,最終在國境線附近擋住德軍。

    感覺最終結果是一樣的,只是蘇德戰場更多的擺在東歐,美英蘇聯合大勢所趨。

  • 3 # 小雪歷史微鑑

    假定一下希特勒如果轉戰歐洲,那首先會面對日不落帝國-英國。在早期和英國的交戰中,希特勒認識到,英國背後有美國的支援,這是毋庸置疑的,多次攻打英國都沒有打下來,所以首先得穩住英國。

    歐洲基本已經飽和,除了英國以外的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已經被德國佔領

    歐洲各國的綏靖政策也並沒有讓希特勒改變主意,歐洲的戰火早已經遍及各地,焦土政策讓希特勒的部隊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 4 # 心心念念好久不見

    那就失去他的夢想違揹他多年的意願了!!!多看看歷史你就知道,希特勒最痛恨的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就是蘇聯人!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清除他們!!

  • 5 # 荊州紅星

    當時,蘇聯和德國開戰前,戰爭能量都很大,,一戰戰敗國德國基本佔領了整個歐洲,,,蘇聯卻正積蓄著並保持強大軍事力量,,這同樣給德國巨大壓力,,在與英國對峙情況下,,德英同族,,,開弓之箭,沒有回頭,,只能消滅蘇聯,,才能安心整合歐洲,,二戰後,,據歷史資料反映,,蘇維埃有與德國打戰預演方案,並己做好軍事裝備大量蓄積,,只是蘇德誰最先開槍而己

  • 6 # 觸手可及的夢幻祖國

    希特勒是輸在了資源枯竭上的,歐州沒有石油,沒有金屬礦產。旁邊的蘇聯什麼都有,而且地廣人稀。原本計劃是德國和日本同時從兩個方向進攻蘇聯,但日本卻進攻了中國,被中國拖住了關東軍。讓西伯利亞近200萬的軍隊撤防去抵擋德國,因戰力太強既然反攻德國去了。更邪門的是日本心太大了,同時進攻幾十個國家。亞洲,澳洲,美國,最終打亂了希特勒的部署。

  • 7 # iTheVoice

    如果德國不去進攻蘇聯,蘇聯恐怕會在合適的時機去進攻德國。

    大家可以想一想,德國突襲蘇聯,背後捅刀子的結果都是德國戰敗,如果等到蘇聯完全準備充分,蘇德戰爭很可能變為一邊倒的戰爭,就和二戰後期蘇聯完全反應過來以後一樣,德國節節敗退再也沒機會了。

    那樣的話蘇聯大概會佔領整個歐洲大陸,世界形式也可能從原本的美蘇聯合對抗德國變為德國被蘇聯滅國,美英聯手去對抗擁有整個歐洲大陸的超級蘇聯。

  • 8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既然題主這麼問了,那我們就按照這個思路去想想。

    斯大林一直認為蘇德必有一戰,因此在邊境的蘇軍一直在做攻擊準備,甚至攻擊計劃已經發到前線指揮官的密碼箱中。以至於德國突然攻擊的時候,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前線指揮官開啟密碼箱還指望有錦囊妙計,結果居然是一份攻擊計劃。

    所以,即使希特勒不主動進攻蘇聯,而是就此收手,蘇聯也會主動進攻的,戰爭,還是會爆發。

  • 9 # 珞珈山的貓

    儘管納粹德國在戰爭早期階段如摧枯拉朽之勢統一了歐洲大陸,但是許多被佔領的國家和地區依然存在著反抗勢力,比如說法國流亡政府便前往英國繼續反抗希特勒的入侵,而孤懸於大西洋英格蘭島之上的英國也一直與納粹德國進行著戰爭。畢竟英國與法國之間簽訂了軍事互助條約。

    結果納粹德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爭進展十分不順。主要是因為德國和英國之間隔著一灣英吉利海峽。因此德國最引以為傲的陸軍派不上用場,只能依賴實力較弱的空軍和海軍與英國展開海空戰爭。結果德國與英國形成戰爭僵持狀態,遲遲不能夠登陸英格蘭諸島。

    儘管蘇德之間曾經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德兩國各懷鬼胎,縱使納粹德國不率先發動對蘇聯的戰爭,蘇聯在完成對東歐國家的統一之後也在積極備戰,伺機加入到二戰歐洲戰場這場軍事遊戲中去。

  • 10 # 國畫丹青

    德國戰略目標有進攻蘇聯計劃。但當時與英國交戰中,並沒想打蘇聯。國德與蘇聯反而有條約。

    反而蘇聯正在準備進攻德國。情報己表明要進攻德國。要武力推翻資本主義世界,這也是蘇聯的全人類戰略目標。

    德國瞭解蘇聯進攻意圖後,先下手打得蘇聯措手不及。

    其實,如果德國忍一年後,或等蘇聯先下手後再動作。在國際上會有更好的局面,但希特勒不是這樣性格的人。所以先動手打蘇聯了。

    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德國與蘇共己經建立了表面友好關糸。二戰前能與蘇聯簽約,也是一戰未期培養的表面友好關糸的延續。

  • 11 # 老威觀史

    其實二戰的全面爆發,是以希特勒進攻波蘭為標誌開始的,當時的德國一時間無人能敵,很快就攻佔了波蘭、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法國這些歐洲大陸國家,並在擊敗法國之後稱霸了整個歐洲大陸。

    在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之前,整個歐洲來說與德國抗衡的強國就只剩下了英國,雖然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遠超英國,但是奈何德國海軍不強,用空軍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又遭到了失敗,一時間也就沒有了進攻的方向,最終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選擇了進攻蘇聯。

    當然蘇德戰爭成為了二戰的轉折點,德國陸軍基本在蘇聯消耗殆盡,並被蘇聯反擊了回來,最終德國被打敗,主要還是在於蘇聯。

    那麼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在擊敗法國之後將主要精力放在固定歐洲,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其實情況會非常複雜,以下是我的分析,當然前提是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

    如果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德國將稱霸歐洲大陸,英國和蘇聯也不會主動進攻德國

    如果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那麼德國的陸軍主力就會一直留在歐洲,之後德國鞏固歐洲的既得利益是妥妥的,畢竟當時沒有國家的陸軍能抗衡德國。

    而英國是不會對德國妥協的,即便德國向英國發動了大規模的空襲作戰,英國也還是挺了過來,德國要進攻英國,海路是行不通的,因為海軍不如英國,而空襲也不成,所以德國基本會與英國長期對峙。

    另一方面在北非,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那麼北非戰場上獲勝的會是德國。當年隆美爾只帶了幾個德國師就一度把幾十萬英軍打的找不著北,如果是德軍主力過去,英國陸軍根本不是對手,在北非戰場上德國將會獲勝。當然,在拿下北非後德國會繼續往東打,在外交上來說德國與土耳其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一戰期間曾經是同盟,德國會聯合土耳其一舉拿下阿拉伯半島,因為德國非常缺石油,阿拉伯半島是產油地區,那會在阿拉伯半島也沒什麼強大的勢力,德國聯合土耳其拿下阿拉伯半島沒有問題。由此,德國就獲得了大量的石油戰略資源。

    而對於蘇聯來說,在二戰之前就有個“大雷雨”計劃,其計劃就是讓德國和英法死磕,等雙方死磕的差不多的時候,蘇聯東德國東部發動進攻,一舉拿下德國,運氣好的話再拿下英法,一舉稱霸歐洲。但是蘇聯也沒想到法國這麼不扛打,兩下就玩完了。德國拿下法國也沒付出多少代價,所以在德國沒有死磕英法的前提下,蘇聯也不會對德國主動發起進攻,會與德國長期對峙。

    其實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那麼歐洲基本是定數,德國稱霸歐洲大陸,兩邊的英國和蘇聯都不會對德國主動發起進攻,哪怕是同時發動進攻德國也不懼。

    最大的變數在於日本

    最大的變數其實在於日本,其實現在分析日本為什麼會在二戰期間,明知打不過美國(雙方實力差距太大)的情況下依然要去偷襲珍珠港,其實當時日本的高層都知道如果真的跟美國打,是打不過的。後來經過分析才知道,原因讓人哭笑不得,當時日本高層中沒人敢提出反對對美國開戰的意見,一個個都沉默不語。天皇讓東條英機上臺,是因為當時東條叫囂戰爭是最凶的,於是讓他上來看他敢不敢真的跟美國開戰。東條上臺以後發現還真的打不過美國(經過各種分析),但也架不住手下一幫軍國主義分子的狂熱,如果他表示妥協了,是下不了臺的,於是就真的跟美國開戰了。

    所以在德國不進攻蘇聯的情況下,日本還是會偷襲珍珠港,然後因為日本與德國是同盟,所以德國也會同時對美國開戰。

    那麼蘇聯會如何呢?其實蘇聯會出臺一個升級版的“大雷雨”計劃,將先前德國與英法死磕換成了與英美死磕,蘇聯會希望德國與英美死磕後,雙方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所以最大的變數還是在於日本。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最終會戰敗,然後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會逐步打到日本本土,畢竟日本面對的強敵太多,除了美國以外,中國的陸軍也會跟日本陸軍死磕到底,其實磕到後來,日軍戰鬥力逐漸與中國軍隊戰鬥力接近,在中中國人口優勢明顯的情況下,中國戰場上中國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也就是說,日本最終會戰敗,如此以來,世界上的法西斯國家就只有德國和義大利了。

    三方勢力冷戰

    接下來,世界就會進入冷戰期,因為德國陸軍主力完好,英美不會發動諾曼底登陸作戰。蘇聯不會主動進攻德國,因為蘇聯想坐收漁人之利,不過也是因為德國陸軍太強,蘇聯知道死磕德國的後果。

    而德國因為一直沒有進攻蘇聯,所以歐洲大陸的勢力得以鞏固,但因為海軍實力不強,所以也無法發動對英美的進攻。

    所以我的判斷是,接下來世界就進入了新的冷戰期,只是真實的冷戰是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冷戰,而在這個假想版本中,是德國義大利一方的法西斯勢力,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三方之間的長期冷戰。

    接下來就看誰的經濟能夠持續穩定發展了,當然,推演到這裡,我也無法推演了,不知道各位是怎麼看的呢?

  • 12 # Crazy灬歷史

    1940年,希特勒的德國軍隊橫掃西歐,除了中立國,只有英國還在苟延殘喘。一場蘇德戰爭之後,德國實力大不如前,直線衰退,德國肯定考慮過先將英國拿下來再去打蘇聯,但這個方案很快就被否決了。

    早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海軍已經開始在準備“海獅計劃”了。法國投降之後,德國當然是想要一鼓作氣以鷹計劃或者海獅計劃拿下英國的。那時候的德國實力已經到達了巔峰,從法國掠奪來大量軍事資源,當時美國還沒有參戰,德國的阻力並不是很大的。希特勒這個時候第一想要的就是可以跨過英吉利海峽,直接滅亡英國。但是海獅計劃實施起來難度太大,後來海軍元帥雷德爾又提出了地中海計劃,同樣也是困難重重。

    而英國呢?英國有天然的保護屏障英吉利海峽,德國最為驕傲的鋼鐵洪流在這場對戰之中沒有用武之地,不可能空降英國。希特勒也想要以空軍轟炸取得突破口,英國這邊的空軍數量確實不及德國,但在空中作戰之中,希特勒也沒有佔到好處,炸死基本上無辜的平民,希特勒消耗巨大,收效甚微。無論是空襲還是海戰,德國都沒有撈到好處,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突然調轉方向,朝著蘇聯發起了進攻。

    希特勒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僅僅在於英國太難打,還考慮到美國、蘇聯兩個國家的勢力,以及德國自身現在所要面臨的危機。

    希特勒的空軍在英國受挫,與此同時,美國出手了,正在向英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幫助。希特勒眼看著美國的商船一艘艘駛向英國,他根本不敢阻攔,他也怕觸怒了美國,將美國拉進二戰之中。希特勒是個急性子,如果能夠一舉將英國拿下,他怎麼可能打到一半去挖別的坑。

    最重要的是,德國的石油已經告急,就算打下了英國,英國也沒有油田。如果想要將戰爭一直進行下去,必須消耗資金和資源,為了維持納粹軍隊的需求,戰略物資必須充足。所以希特勒才一直希望利用閃電戰術,對目標國家進行快速進攻,趕緊侵佔土地和資源,以供養自己的軍隊。在德國一直找不到龐大的石油資源之時,蘇聯的油田被希特勒盯上,在資源即將枯竭之時,一直讓希特勒感覺到如芒在背的蘇聯就提前進入希特勒的戰鬥計劃之中。

    據統計,二戰時期德軍進攻波蘭、法國、英國等國家之時所造成的人員和經濟損失,只有蘇德戰爭的十分之一。蘇德戰爭對於德國軍隊的毀滅是巨大的,可以直接說德軍就是敗在了蘇軍的手中。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德國攻打蘇聯失敗的歷史事實,所以我們可以以上帝視角分析這件事,覺得希特勒的選擇是愚蠢的。希特勒攻打蘇聯確實有狂妄自大的成分在,但也是無法選擇的選擇。

    這邊和英國還不知道對峙到什麼時候,那邊蘇聯和美國已經在蠢蠢欲動。而在希特勒的印象之中,蘇聯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官員愚昧無知,軍人的素質差,和英國根本不能比。所以希特勒才會非常樂觀地認為可以在兩個月之內攻下蘇聯,所以根本就沒有準備冬裝,更沒有考慮到嚴寒對武器的影響。

    另外,當時蘇聯軍隊之中正在進行大清洗運動,希特勒看到百萬蘇聯軍隊在進攻波蘭的時候,顯示出的戰鬥力並不是很理想,損失慘重。所以從希特勒角度上來看這個時候攻打蘇聯是不可錯過的良機。其實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個時候希特勒不去打蘇聯,等蘇聯緩過氣來,軍隊恢復了元氣,裝備也已經更新換代,德國那個時候和蘇聯對抗,所要面臨的阻力會更加大。

    其實不僅僅是希特勒自己,當時其他國家的主流媒體都認為德國肯定會碾壓蘇聯。希特勒收到情報,說蘇聯只有200個師,他沾沾自喜。他們都低估了蘇聯的潛力。到了蘇德戰爭後期,德國消耗越來越大,想要抽身去對付英國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本和軍隊可用了。

    退一萬步說,如果希特勒就此停手,就算他停止攻打的英國,英國也不會輕易放過他。還有美國、蘇聯,這兩個國家正在以他難以琢磨的速度在成長……他們不會讓希特勒安穩地佔領著這麼大一片領土而不出手。當然希特勒的目標,也不僅僅是這些土地,他想要的,從來就是全世界!在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之中,他明確表示過,自己發動戰爭最開始的目標就是蘇聯,而不是英國和法國。

  • 13 # 呵筆尋史

    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只是鞏固歐洲勢力的話,恐怕納粹德國滅亡的會更快

    首先,德國如果不進攻蘇聯的話,那麼他不可能去打邊上的盟友義大利,只能和英國死磕。但是英倫三島有英吉利海峽保護,德國的陸軍根本過不去。而德國的海軍發展很差,根本不是以海軍起家的英國的對手。那麼雙方只可能是互相空軍對打了,但是在遠端轟炸機發展方面,英國要遠遠領先德國的,所以空戰方面,德國也不是英國的對手。

    其次,德國自身的資源並不多,石油,橡膠都得靠國外進口。同時,德國的軍隊和民眾的福利非常高,德國是靠著掠奪猶太人和被征服地區才能以戰養戰,即便是德國攻下了英國,他也沒有辦法獲取什麼資源(因為英倫三島上的人也得靠著殖民地的人養著)。所以德國在殖民地都被拿走的情況下,窩在西歐是沒有啥發展的。所以希特勒才會如此執著地要進攻蘇聯,因為蘇聯是他理想的農業基地,只有佔領蘇聯才能建起自給自足的千年帝國。

    再次,因為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都是同盟的,當日本對美國宣戰的時候,德國也對美國宣戰。雖然美國一直信奉著孤立主義,但是他們也不是傻瓜,像是德國這種可能統一歐洲的強國,怎麼可能坐視它壯大起來呢?所以美國必然會加大對德國的打擊。如果德國在軸心國中堅持到了最後,那美國的原子彈就是為德國準備的。

    最後,據說當時蘇聯已經做好進攻德國的準備了,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進攻德國的。這個說法我認為不太可信,如果蘇聯做好了戰爭準備,絕不可能在蘇德戰場初期被打的那麼慘。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德國越晚進攻蘇聯,它的勝算就越低。當時蘇聯正處於工業化轉型階段,之所以蘇聯和德國講和,目的就是給自己多爭取一段時間。以蘇聯的資源,德國比發展是比不過蘇聯的。

  • 14 # 點綴凡塵

    結果很明顯,納粹德國可能敗的更快。

    英國方面,對付英國兩條路,一是直接登陸佔領,二是不斷施壓迫使英中國人投降。

    空軍方面德國憑藉數量優勢,在不出爛招的情況下勉強可以打贏,優先製造戰鬥機消耗英國飛行員和戰鬥機,奪取制空權後再轟炸或者登陸。

    關鍵問題在於海軍完全不夠看的,根本無法掩護陸軍登陸,登陸這條路基本沒戲。所以最好辦法就是破交戰,慢慢讓英中國人失去補給,然後屈服投降。不過這個需要一段時間,英國不是短期內可以快速解決的。而美國海軍一旦介入,德國的潛艇部隊明顯是不夠拼消耗的。

    蘇聯方面,雖然進行了大清洗,但也制定了相關計劃準備攻擊德國。如果德國不能趁蘇聯不備而突然攻擊,那麼德軍與有準備的蘇軍交戰,即使憑藉優秀的指揮能擊敗蘇軍,損失也是德國難以承受的。而德國最大短板無疑就是後繼無力,人口、資源相比於蘇聯差距太大,最怕的就是這種拼消耗。

    最後最關鍵一點,歐洲雖然有極強的工業基礎和各種財富,但是資源並不十分豐富。尤其是石油,整個戰爭期間納粹控制的油田都屈指可數,用的緊緊巴巴的。不擊潰蘇聯,就無法獲得大量的石油。而沒有石油的德國,戰爭潛力非常有限,坦克、潛艇、飛機沒有油可不能作戰。

    總的來說,就是納粹德國停下侵略腳步而經營歐洲與找死無異。解決不了英國,還錯失攻擊蘇聯最佳時機,而且解決不了最緊迫的石油問題,得不償失。

  • 15 # 伊馨憐

    希特勒就是個殺人魔王加政治軍事白痴,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比蔣介石強不到哪去,他一開始的軍事優勢全是多年暗中積蓄髮展的成果,他的軍事亮點也就在法官,聲東擊西繞過馬奇諾防線打垮當時自稱歐洲第一路軍強國的法國,但是在隨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希特勒屢出昏招,命令裝甲部隊按兵不動休息了三天三夜,導致其他陸軍進攻受阻,讓33萬英法聯軍逃出生天,在空襲英國的時候,本來連日的狂轟濫炸已經讓英國疲憊不堪支援不住了,希特勒卻奇葩的下令讓空軍開展夜襲,給了英中國人喘息的機會,在決戰中給不可一世的德國空軍沉重的打擊,原本可以勝出的空虛硬生生打成了僵持戰,並且在這頭遍體鱗傷的約翰牛在西線咆哮不止的時候,卻掉頭東進攻入了比自己大幾十倍的蘇聯,結果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擊的不利局面,並且還在佔領區內大肆屠殺無辜平民,實施野蠻的種族滅絕政策,被所有歐洲人視作公敵,而且在經歷一系列失敗的打擊後死性不改,繼續昏招迭出,斯大林格勒戰場上德軍死傷累累,彈盡糧絕早已無力再戰,稍微有一點軍事常識的指揮家都會選擇放棄斯大林格勒收縮兵力,厲兵秣馬以作後圖,但是希特勒卻下令缺衣少食的德軍與穿著皮大衣彈藥充足的蘇聯紅軍決一死戰,結果把精銳的第九集團軍的數十萬人馬拱手送到蘇聯包圍圈內,全軍覆沒,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兵160萬,幾乎血流殆盡,再也無力東進,只能勉強防守,但是面對幾百萬蘇軍,那樣的防守是徒勞的,蘇聯紅軍一路高奏凱歌,如入無人之境,僅僅兩年就徹底打垮了德國,讓德中國人跪在了蘇聯紅軍腳下請罪

  • 16 # 昏昏與昭昭

    即便希特勒不去打蘇聯,他的日子也不會安寧。當時英法的綏靖政策就是希望禍水東引,叫他去打蘇聯。英國的離岸平衡戰略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統治歐洲的強權,這樣他就會失去歐洲的資源,成為離岸孤島,被邊緣化,所以他不可能和希特勒篝和,歐洲要亂下去,才符合他的利益。所以英國會聯合別的國家繼續打擊德國,分裂歐洲。

    蘇聯的態度不明確,他們肯定會感到威脅和不安,提防面前這個強大的鄰居,但是不一定會主動動手,因為外部也沒有他信任的國家。他自己去拼強大的德國沒有必要,但肯定也希望德國削弱和分裂,降低對自己的威脅。

    別忘了還有美國,域外的大號英國,一樣不希望歐洲統一做大。一定會聯合歐洲大陸兩強中的一方對付另一方,至少把一方打散,把歐洲仍舊變成很多國家,互相牽制,美國可以從中取利,控制歐洲。當時的形式,很有可能聯合蘇聯打擊德國,把同宗同族的西歐各國解放出來,收至麾下再一同去對付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這樣,這些國家只能對美國俯首聽命,達到控制歐洲的目的。

    所以,希特勒的外部是有強大的敵對勢力隨時準備消滅他的,而英國由於海峽天險,他暫時過不去,只有迅速的打敗蘇聯,消滅了歐洲大陸上最後的對手,才能去的戰略上的安全。

  • 17 # 1398360

    希特勒進攻蘇聯是意識形態立場不同的結果,太急於求成。如果不進攻蘇聯,避免雙線作戰,也許歷史會被改寫。與蘇聯繼續保持互不侵犯專心對英,可以得到蘇聯的默許,實現歐洲一統的戰略意圖。直下英國的同時與美國、蘇聯保持外交,並進行相關利益分配與許諾。可積蓄力量適時發動對蘇戰爭,實現徐徐而圖之——效法秦之滅六國!但是一切已成事實,天欲亡之,必先令其瘋狂,瘋狂則亂方寸!(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8 # William21057894

    歐洲石油在俄羅斯,沒有石油德國坦克飛機就是廢鐵,當時全世界都在封鎖德國,所以戰略上必須拿下俄羅斯的油田才能日後持續消耗

  • 19 # 景元君

    德國侵佔了荷比盧法丹挪之後,除了需要佔領意以外,還要與英國長期對峙,海岸被英國海軍封鎖。這導致一個後果,就是石油產量小於消耗,石油存量迅速減少。特別是美國通過了援助法案之後,英國得到了物質支援,而歐洲大陸基本被全面封鎖。這樣拼消耗的話,德國撐不了幾年。縱有百萬雄兵,最終都得趴窩。而佔領區外最近的煤炭產地在第聶伯河左岸,最近的石油產地在高加索。同時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以後,當時的計劃是三個月之內佔領南京,結束戰爭。結果佔領南京之後,中國沒投降,又被美國禁運了。苦苦支撐了四年,實在撐不住了。然後最近的石油產地在印尼,中間隔著菲律賓,那裡有美軍。

  • 20 # 驀然匪首

    蘇德必有一戰,雙方心知肚明,只是早晚的問題,越晚可能對德國越不利,因為如果等蘇聯戰爭準備就緒後,從綜合國力來看,德國沒有蘇聯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犬夜叉中神無說的一句話“不愛紅塵誤、偏得命苟延。今宵何所戀,夜半月中天。”這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