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一縷清風飄散
-
22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這是歷史旋渦中的雜學家在2020年6月21日寫下的問答。
結論:在經過一小段時間的安定期之後,隨著蘇聯完成動員,大雷雨計劃發動,德三被淹沒在蘇聯的鋼鐵洪流之中。
這個問題本身給了大家一個遐想的空間。即德國不先入侵蘇聯,充分消化了歐洲這個大蛋糕之後,養精蓄銳,勵精圖治,然後把蘇聯一波推平。可這樣的事情真的有可能發生嗎?答案是絕對不會,因為在德國準備入侵蘇聯的時候,蘇聯也正在準備入侵德國。
關於德軍閃擊蘇聯德國閃擊蘇聯的計劃叫做《巴巴羅薩計劃》,該計劃要求德軍於1941年6月22日,動用300多萬的德國軍隊,憑藉德軍裝甲力量的優勢,出其不意地橫掃蘇聯。德軍總參預計,以德軍的力量,在突然襲擊的情況下,足以橫掃蘇軍佈置在道加瓦河和第聶伯河以西的部隊。在失去這些主要力量之後,莫斯科的大門將向德軍敞開。
事實上在作戰過程中,德軍也確實比較順利地橫掃了道加瓦河和第聶伯河以西的蘇軍,可德軍萬萬沒想到,蘇聯人的動員能力如此強大,通過源源不斷地動員農兵,蘇聯人成功地將戰爭從閃擊戰便成了消耗戰,並通過西伯利亞的寒風徹底摧垮了德軍。
關於蘇聯的準備對於德軍的入侵,蘇聯人真的一點準備都沒有嗎?事實上蘇聯是有一套方案的,只不過這套方案是一套入侵方案,斯大林也絕對沒有想到德中國人會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不到兩年的時候就這麼搞,因此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斯大林的野心不比希特勒要小,如果說推動德意志戰車不斷前進的是納粹主義,那麼推動蘇聯前進的就是有著解放全人類需求的共產主義。而要解放全人類,德國必然是要被解決的物件,因此蘇聯人制定了入侵德國,一統歐洲的《大雷雨計劃》。
《大雷雨計劃》要求蘇軍在1941年下半年做好動員準備,一旦德國方面出現合適的契機,就立即對德國採取行動。不同於《巴巴羅薩計劃》極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雷雨計劃》作為一個常備計劃,在時間要求上比較寬鬆。
同時,由於大清洗運動的影響,雖然蘇軍在歐洲方向的戰線上佈置了大量的部隊和武器裝備,但部隊缺少訓練,缺少老兵,也缺少基層指揮官,反而多的是隻會誇誇其談和搞政治鬥爭的政委。至於武器裝備,大部分被封存在軍火庫中,沒有下發裝備部隊。這也就導致了當德軍開始入侵的時候,蘇軍既像無頭蒼蠅,同時又“手無寸鐵”,這才被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分割包圍,最終損失慘重。
德軍無法不在1941年入侵蘇聯的內因敦刻爾克戰役之後,英法在歐洲大陸的主要力量被徹底瓦解,但撤往英倫三島的英法有生力量使得英國在之後與德國的對抗中依然有著消耗得起的骨血。
同時由於海軍的劣勢,以及已經出現短缺跡象的資源造成的影響,使得德國徹底失去了在短時間內征服英國的可能性,只能通過接連不斷的戰略轟炸和潛艇戰試圖拖垮英國。
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需要燃料,但這恰恰是德國的短板。雖然已經一統西歐,但關鍵的戰爭資源,比如石油和橡膠依然短缺。
為了獲得更充分的戰爭資源,蘇聯成為了德國唯一能夠下手的目標。戰爭資源背後其實對映的是另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德國的經濟問題。
德國的經濟實際上是不健康的,希特勒上臺之後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挽救因經濟危機和猶太高利貸帶來的德國經濟,採取了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的方式。這一舉措在短時間內迅速取得成效,解決了德國社會的失業問題。
但是軍工產業支撐國家經濟的關鍵在於對兵器的不斷生產和消耗,對兵器的需求和消耗只能在戰爭中完成,所以德國不能停下戰爭的腳步,否則短缺的資源造成軍工減產,減產導致工人收入降低甚至事業,這就又回到了戰前的經濟死迴圈中去。一旦這個死迴圈開始,到了德國政府資金鍊斷裂的時候,就是德國崩潰的時候。
總結蘇德戰爭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一件兩國都不可能拖延以尋找“更好的時機”的事情。在這一點上,相比起經濟制度更加適應當時世界形勢的蘇聯來說,德國有著無法彌補的缺憾。這倒逼著德國先動手。
因此對德國來說,入侵蘇聯相當於“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若不搏,原地等死。”一樣的事情。蘇德戰爭不可避免,無法拖延。
-
23 # 飯總的微波爐
看來大家都認為這樣德國必敗,這一理論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希特勒崇尚種族主義,認為低劣的民族沒有資格生存下來,因此必須攻打蘇聯。
但是拋開這一基礎,或者更徹底些,拋開希特勒這個人物,僅考慮德國佔領歐洲後戰略發展方向,攻擊蘇聯並不是唯一選項。蘇聯可以不打,那固守歐洲是否可行呢?以下僅僅是個人的一點猜想。
首先,歐洲大陸雖然其他資源儲備尚可,特別是德國的煤炭資源豐富,但缺少工業社會最重要的血液—原油。這也是歷史上德國為何急於攻打蘇聯的重要原因,蘇聯烏拉爾山西側是世界聞名的大油田,希特勒三路大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就是衝著那兒去的。
西歐原油儲備主要集中在英國和挪威,且儲量無法與世界大油田相比,因此德國如果不攻打蘇聯,那第一步就是將重兵放在北非,橫掃英法軍隊,奪取北非大油田,作為德國的能源中心和戰略後方。
在奪取了北非油田後,必須要進一步穩固德國在歐洲的佔領,英國可以不用攻下,防止刺激美帝,同時繼續保持和蘇聯的互不侵犯條約,其實這時候已經有能力與蘇聯一戰,但保險起見,還是多聚幾次餐吧。
如果奪取北非還比較容易,那這一步看似平常,但存在萬難凶險。首先,美國允不允許德國獨佔歐洲。其次,蘇聯是否會坐視德國強大。如果以實際情況是基本不允許的,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臺戰爭機器,但也不是百分之百沒有可能。除非開啟第三部。。
3、改變獨裁統治,開啟現代民主
先別說這不可能,歷史告訴我們,除了中國,所有國家的強大其實都是一部侵略史。美國把北美印第安土著基本屠盡才有了現在的強大,英法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哪個不是靠殺戮奪取的,蘇聯經歷過多少次殘酷的爭奪才能保持強大。因此,德國也有可能做得到。
首先,就是停止擴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奪取中東,因為中東石油是世界的生命線,開戰中東就是與全世界為敵。
其次,在內部國情比較穩定,能源供給有保障的前提下,開啟外交攻勢,努力保持周邊和平,發展工業經濟,以歐洲強大的工業實力,從戰爭中恢復應該困難不大。中東土豪,只要給錢,歐洲石油空缺可以買來補充。這時候德國和美國應該都是有核國家了,互相不會開戰,保持互相的戰略威懾。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進入了核子時代,再打仗就沒有人類了。。。因此從時間線上來看,德國最多也就到這一步了,獨佔歐洲,或者同美國一樣實行聯邦制。
最後,歷史沒有如果。。。
-
24 # 雲中子196788055
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進攻蘇聯,現在的整個世界都將在法西斯納粹黨的旗幟下!如果他的部署以穩固歐洲為重點,不與蘇聯發生戰爭,並積極與美國結盟,勝利的天平就會倒向他。
而美國在我們抗日戰爭前期一直出售鋼鐵、石油、煤炭支援日軍入侵中國,那就想辦法調動日軍北進而放棄南下的意圖,並取得美國政府支援,讓日軍與蔣介石暫時合解,全面進攻蘇聯,而後坐收漁利!最後在迫使美國投降,爭奪世界霸權。二戰德國名將古德里安在回憶錄裡早就說明了,他是支援元首對英法開戰的,但是堅決反對與蘇聯開戰,他很清楚對蘇聯的進攻根本沒有勝算,因為戰前他作過詳細的調研,而元首根本不相信他,所以最後即使戰功卓越也還是被解職了!希特勒是偉大的演講家,是納粹黨第三帝國偉大的政治家,但卻是一個軍事庸才,軍事戰略上一塌糊塗!
1936年德軍佔領萊茵非軍事區時,中國的抗戰領袖就已指出,希特勒未來將會兵指蘇聯,而一旦入侵蘇聯,他的輝煌將終結,他的帝國必將滅亡!因為中國偉人知道希特勒極端仇視共產主義制度,極端仇視紅色惡魔,極端仇視紅色蘇聯,是一定要消滅這個歐洲幽靈的。因此希特勒一旦在歐洲得手,必然發動進攻蘇聯的戰爭,所以其必然逃脫不了滅亡的結局!
-
25 # 天際123a
這麼說吧,如果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二戰時期,德國的所做所為確實如此。那麼它即使不打蘇聯戰敗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同日本一樣。有不少人說日本戰敗是因為美蘇兩國導致的,實際美國也罷蘇聯也罷只不過加快了它戰敗的速度而已。不說其他國家,就咱們來說打敗它也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兒。
-
26 # 全城探祕
如果說希特勒進攻蘇聯,是從九死中博取一線生機的話,那放棄進攻蘇聯而固守歐洲,就是十死無生的必亡之局!
為什麼呢?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
整個歐洲,只剩下葡萄牙、奧斯曼帝國、英國和俄國等四個獨立國家。
這一年9月,志得意滿的拿破崙集結數十萬大軍進攻俄國,慘敗,他一手締造的法蘭西帝國瞬間解體。
此時的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是其同盟國,自身實力也早已經超過英國、法國等老牌強國,隨著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德國像二百年前的拿破崙帝國一樣,再次東征俄國。
最終,德國也戰敗。
回顧歷史我們就能發現,西歐崛起的強國,只要取得對西歐的統治或優勢地位後,幾乎都會第一時間掉頭東征,進攻俄國。
而希特勒進攻蘇聯,不過是歷史的重複而已。
那為何西歐的強國,都如此熱衷於進攻俄國,真的是因為俄國好欺負嗎?
顯然不是。
群山環繞之中,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東歐平原組成的一個超級大平原。
這個超級平原從法國西海岸經過德國腹地,一直延伸到蘇聯的烏拉爾山,一馬平川沒有任何障礙,如果有一支軍隊從東歐平原出發,基本上可以千里奔襲德國柏林和法國巴黎城下。
哪怕蘇德已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這畢竟只是一張隨時可以撕掉的紙,雙方都心知肚明,德國也不可能當真。
瓜分世界、征服全球?任何一個正常點的人都不會有這種中二夢想吧。
-
27 # 軍武小咖
如果希特勒不拿軍隊進攻蘇聯,英美蘇三國也不會放過希特勒。希特勒征服法國之後,整個西歐大陸幾乎都落入了希特勒的手中,如果讓希特勒穩固了這些佔領的地盤,那麼蘇聯和英國的處境就會十分的危險,美國也不能繼續搞“孤立主義”。因此即使希特勒不去進攻蘇聯,英美蘇三國也肯定不會看著德國一步步強大起來,更不會給希特勒喘息之機。
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霸主,肯定不會允許德國獨霸歐洲。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即使英國不進行登陸作戰,也會對德國進行狂轟濫炸,不讓德國能夠安穩發展。再加上希特勒新佔領的幾個國家都有流亡政府和游擊隊活動,希特勒想要真正吞併這些地方並不容易。如果希特勒坐以待斃,等待著蘇聯和英國來進攻自己,那麼德國的結局可能會更慘。
納粹德國實力最強的時候,也沒有在工業產值上超過美國。美國一直都在關注著歐洲戰事,如果美國發現歐洲地區的勢力平衡被打破,出現了一個無人能夠撼動的德國,那麼美國即使不親自動手,也會通過代理人戰爭的方式,為英國和蘇聯提供武器彈藥,讓他們阻止德國的崛起。可以說從希特勒閃擊波蘭開始,納粹德國就已經沒有反悔的機會,要麼稱霸世界,要麼就最終失敗,根本沒有第三條路能走。
-
28 # 費電鍵盤俠
德國進攻蘇聯的確是一次冒險,結果也失敗了。
納粹德國希望推翻英法對世界的統治,德國成為世界霸主。
美國雖然強,但推行孤立主義,想獨霸美洲。所以一開始並不是納粹的目標。
而蘇聯國土面積巨大,但相對落後西歐。在德國眼裡是奪取霸權後可以經略的地方。
所以納粹的主要目標是富饒發達的西歐,次要目標是東歐和南歐這些落後但資源豐富的地區,然後以此為基礎爭奪全世界的資源和領土或殖民地。
德國第一步和義大利日本簽訂同盟,再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就猛攻西歐!但是蘇聯趁這個時機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入侵芬蘭,入侵羅馬尼亞。而這些國家親近德國,並給德國提供石油等物資。納粹當然不能忍,出動大軍全面進攻蘇聯,這些國家也都加入德國作戰。在幾次巨大勝利厚,消滅了蘇聯幾百萬軍隊。然後,德軍遠征莫斯科失敗,就此陷入蘇德戰場泥潭,耗盡了最優秀的軍人。英美在義大利和法國登陸後,納粹迅速敗亡。
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假設:如果納粹不進攻蘇聯,專心進攻英國,經營西歐和中歐。
這其實是有機會的,在德軍消滅蘇聯西方面軍後,和蘇聯和談,扶持那些東線國家獨立,做為緩衝區,建立一個軸心國版的北約圍堵蘇聯。即使這樣德國足以成為世界霸主。但巨大的勝利後,消滅了蘇軍主力,誰能忍得住不進攻莫斯科呢?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德國版北約應該是最佳模式。而且以雙方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差距,蘇聯必然被德日拖垮經濟。而美國這個投機主義者當年還跟在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後面,英國失敗後,他當然沒機會跳出來摘桃子,只會安心經營美洲。
所以德美日瓜分世界,但日本如果進攻美國的話,美國會聯合苦撐的蘇聯。美蘇打歐日,打打停停到現在!
-
29 # 行成於思故我在
假如希特勒能鞏固歐洲,那麼歐盟已經在二戰的時候成立了。那個時候希特勒假如成立歐盟的話,那他鞏固三到五年的話,他是無可匹敵的,為什麼說是無可匹敵的呢?因為他的軍工技術就有了時間去鞏固,有了軍工技術的保證,他統一西方就是相當簡單的一件事。
-
30 # 從耗子胖成豬
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拿來進攻蘇聯,而是固定歐洲會如何?
我個人傾向於一個觀點:希特勒進攻蘇聯是無可奈何的被動決策。
1、希勒特的如意算盤是拿下法國之後與英國媾和。二戰初期,德國迅速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戰果,幾乎整個西歐都納入了納粹德國的魔爪,但接下來德國如何鞏固戰果是一道大難題。英國的人口規模與領土雖然都比法國小,但英國強大的海軍卻是德中國人短時間內無法抗衡的。所以德中國人很清楚德軍並沒有拿下不列顛三島的實力。
德中國人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對英軍放水,其實就是釋放媾和的善意,希望英中國人可以預設德國吞併西歐。但關鍵時刻,英中國人的戰爭意志卻是非常堅定的:他們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強國!也正是英中國人(丘吉爾)的決策,希勒特的如意算盤徹底破產……
2、希特勒要破解兩線作戰的局面就必須解決英國或蘇聯從戰略上看,德國的優勢是陸軍與空軍,這兩個軍種的實力遠超英國、蘇聯。但德國海軍遠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
那麼簡單分析一下:
如果希勒特想先打垮英國,他就必須用弱勢的海軍對抗強大的英國海軍,而且東線還要提防蘇聯人的軍事壓力。這麼一看,西線是“以短擊長”,很難有勝算。東線則是壓力巨大,非常危險。事實上,當德國與英國媾和失敗之後,德國曾經試圖利用空軍優勢直接掩護陸軍登陸不列顛,但在損失1500多架戰機之後,依然未能打垮英國,只能宣佈推遲計劃。
反之,如果德國先解決蘇聯的話,優勢的陸軍、空軍都可以發揮作用,而且英中國人的海軍再強,也不能把軍艦直接開上陸地,西線採取守勢,壓力不會那麼大。
3、蘇聯很有可能是蘇德戰爭的真正發起者二戰早期,蘇聯與德國瓜分了波蘭,入侵芬蘭,攻佔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也是妥妥的好戰分子。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德中國人一門心思對付英國,按照正常思維考慮,德中國人實在沒有撕破臉皮發動蘇德戰爭的必要。
1993年初,俄羅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大雷雨”戰爭計劃。這個軍事計劃的思路是趁德國與英國死磕的時候,蘇軍在1941年對德國發動總攻,實現稱霸歐洲的目標。
對於“大雷雨”計劃是否是蘇聯的真實戰略策劃一直都有爭議,但二戰的時候,蘇軍把大量重兵屯集在蘇德前線區域,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從蘇軍重兵前置的部署上看,蘇聯對德國並非沒有想法!
-
31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德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那天起,德國的戰車就已經註定無法停止下來。要麼德國統一歐洲成為全球霸主,要麼德國窮兵黷武滅亡,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假如希特勒不把軍隊用來進攻蘇聯,那麼德國不僅守不住西歐的地盤,德國還可能會被蘇聯滅亡。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性希特勒在擔任德國元首後,通過擴充德國軍隊的方式,幫助德國暫時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困境。希特勒每擴充一名國防軍戰士,德國就減少一個失業人口,同時國防軍的裝備和軍需還能夠促進工業的發展,進一步減緩德國的失業率。
然而在和平的背景下,德國軍隊不可能永遠的擴充下去,武器也不可能永遠的擴充下去。因此希特勒為了讓德國的繁榮持續下去,就必須要發動侵略戰爭,來進一步“刺激”德國經濟的發展。
戰車開動就無法停歇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主要有三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德國通過對外戰爭,擴充了軍隊的人數,促進了軍工業的發展,減緩了經濟危機造成的失業人口。第二個好處是希特勒通過侵略戰爭,搶掠了被侵略國家大批的物資和財富,進一步增加了德國的“繁榮”程度。
第三個好處是希特勒通過侵略戰爭,完全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一旦德國停止侵略戰爭,那麼德國通過侵略戰爭來減緩經濟危機的手段就會失效,希特勒稱霸世界的野心也無法完成。
其他國家也不會善罷甘休希特勒通過侵略戰爭佔領了大半個歐洲,打破了歐洲傳統的戰略平衡。英美蘇三國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德國強大起來,因此即使希特勒放棄繼續侵略,英美蘇三國也會對德國進行打擊,收復這些被德國佔領國家的領土。
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蘇聯已經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先下手為強進攻德國。而英國和美國一直都是戰略同盟的關係,英國通過空戰不斷騷擾德國後方,美國通過其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背後給予了英國大量的物資援助。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從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那天起,德國就已經走上了一條法西斯的不歸路。即使希特勒願意放棄攻佔的領土,將德國領土恢復到二戰爆發前,英美蘇三國也不會允許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德國存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德國在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了硬著頭皮打完這場戰爭外,根本沒有中途停戰的選擇。
-
32 # 海洋377791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發起國是德國,同時德國的戰力也是最強的。
有人甚至做出這樣的評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負分,原因很簡單30萬義大利軍隊在非洲被兩萬英軍打垮了,最後不得已求助於德國於是,德國派出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擊潰了英軍。最後英國不得不在非洲增兵,由最初的兩萬英軍增加到30萬英軍,可是當時非洲的德軍卻只有兩萬即便這樣,隆美爾還是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給英軍重創,由此可見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是個菜鳥。
至於日本,那就是典型的坑神,希特勒原來的設想是從西往東,而日本從東往西兩面夾擊進攻蘇聯,蘇聯一旦被滅。他們便沒有敵手可是日本並沒有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去打仗因為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的慘敗加大了日本對蘇聯的恐懼,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日本將有限的資源全部消耗在了中國,不光如此,當時美國本來是隔岸觀火,可後來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不得已對日宣戰因為日本和德國都有協定所以德國也只能對美宣戰。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於是一個大神(德國)帶著一個菜鳥(義大利)外帶著一個坑神(日本)。來挑戰全世界其結果可想而知。
下面正面回答小編的問題當時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除了賠償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資源特別是石油如果沒有石油的話,德國的飛機坦克就全部變成了廢鐵所以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他也會失敗。
-
33 # 新知傳習閣
其實德國軍隊內部一直有人是有清晰的頭腦的,比如一戰的老毛奇和二戰的小毛奇。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儘量避免兩線作戰。這個道理希特勒也未必不明白,一方面當時已經狂妄到不自知的程度了,另一方面也有不得已。
在德國進攻蘇聯前,二戰已經持續了兩年多了。德國手中的石油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但在海軍方面不佔優勢,英倫三島還沒有拿下來。
當時的中東是英國的殖民地,德國的海軍不佔優勢,很難輕鬆地跑到地中海的對面。就算過去了,也依然要面對英國的挑戰,沒有海軍的絕對優勢,石油也運不回來。
況且德國和日本結盟的時候,原本就有從東西兩線夾擊蘇聯的計劃。只是在諾門坎戰役中,日本的軍隊受到了重創,早已經魂飛魄散,這個計劃實際上就破產了。但希特勒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完成這個計劃,這才有了德國的戰敗。
二戰結束後,蘇聯侵佔了周邊國家的領土。這正是德國當時希望完成卻沒有完成的事,如果德國沒有進軍蘇聯,蘇聯肯定也不希望把德國當成對手。
以希特勒的軍事動員能力,鞏固當時的形勢綽綽有餘。只要德國不會那麼快滅亡,研究出原子彈是沒有問題的,當時已經研究出了導彈,只是效能差了點。
只可惜希特勒的夢想太大了,前期的勝利讓他衝昏了頭腦。這次的希特勒已經發狂了,上帝要毀滅掉它,才會讓他發狂。
-
34 # 公元前
有人認為,如果希特勒在吞併捷克後就立即收手,他將是德國曆史上的偉人;如果希特勒在攻打波蘭後立即撤兵,德國還有一線生機;如果希特勒在佔領法國後立即撤兵,德國的結局會更好。
然而,佔領法國後,希特勒推出了巴巴羅薩計劃,全面發動蘇德戰爭,最終是蘇聯慘敗。事實上,當德國戰爭機器啟動時,很多事情是無法控制的。
特別是在襲擊了波蘭、英國和法國之後,作為波蘭的盟友,英國和法國已經向德國宣戰。顯然,和平解決這一問題是不可能的。在佔領法國之後,雖然表面取得了勝利,但是包括波蘭和法國等國的流亡政府都在英國開戰復國運動。希特勒想要結束戰爭,他必須用武力來解決英國問題。
為此,希特勒制定了攻擊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這個計劃主要是以空襲為主,英國空軍遇襲後,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登陸作戰計劃,一舉拿下不列顛群島。
然而,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實際上只是一個恐嚇英國的計劃。憑藉當時德國海軍的力量,不可能實現針對英國本土的登陸作戰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甚至沒有航空母艦,海軍主要使用潛艇,攔截攔截貨船,偷襲偷襲軍艦還行,真正大規模海戰上,還是有所欠缺。
如果想奪取對海洋的控制權,就必須奪取空中控制權。在“海獅計劃”的前奏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終究未能擊敗英國,,以致德國不得不放棄攻擊英國本土的計劃。
事實上,希特勒制定的“海獅計劃”,發動了英國空戰,除了恐嚇英國,試圖與英國達成和解外,還刻意癱瘓蘇聯,製造蘇聯一直在與英國作戰,根本無暇東顧。
事實上,這正是希特勒用兵的高明之處,出其不意才能取得閃電戰最大的效果,當時英國已經覺察出德國要進攻蘇聯,並且將訊息通報給了蘇聯,蘇聯方面並未予以重視,認為這是英中國人採取的“禍水東引”之策,想要把蘇聯攪入戰爭。
事實上,對於德中國人來說,他們也非常擔心英德全面決戰的時候,蘇聯從東面向德國發動進攻。1993年,俄羅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宣佈1941年加入蘇聯,陸軍總參謀部的完整戰爭計劃,也被稱為“大雷雨計劃”,蘇聯正計劃攻擊英國本土。
當然,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為德國規劃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德國實現健全領土政策的唯一希望就是在歐洲獲得新的領土”。在希特勒看來,東歐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資源。“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繼續向東推進,必須把俄羅斯從歐洲國家名單中劃掉”,這也就是希特勒的以劍犁地策略。
希特勒不會冒險帶著強大的軍隊橫渡英國海峽登陸英國本土。向東擴張一直是德國發展的方向。
-
35 # 使用者50315498337
不怎麼樣,首先你要搞清楚希特勒為什麼發動戰爭。再有要搞清楚歐洲的歷史,知道了這些你就明白了為什麼英法俄總是和德國過不去。只有德國分裂成東西德了,英法才覺得太平了。現在德國統一了,英要被趕出歐共體了,法極力阻止英加入歐共體,又極力推進英脫歐。二戰後英法德三國幹蘇聯,現在蘇聯解體了,被幹的國弱民窮了,那就該換個國家了。俄窮了,和德掛上鉤了,德富了,該搞英了,法樂了,快把英幹了……這就是歐洲史,四國鼎力歐洲,怎麼幹都是不想讓一家作大,誰大就幹誰!所以希特列不打蘇聯也沒用,到一定時間蘇聯肯定幹他,當時蘇聯不干他是有很多原因,一是國內肅清運動,二是考慮怎麼霸了荷蘭,三是東面小日本想北上幹他等等原因造成斯大林騰不出手先幹希特列。所以今後的歐洲是英法德三國極力讓俄窮下去,德國強了英法對德就一條,拆臺,就不讓你成為歐洲的領袖。法對英那就是別看我個小,歐洲的事最好是我說了算,你英國最好滾出歐洲,只管你三島上的事。所以歐洲就是歐洲版的四國演義,今後還要繼續演下去,出了個希特列沒有用,要等司馬懿!
-
36 # 莫地方
戰爭開始以無迴旋之地,這個時候希特勒沒辦法主導戰局。
希特勒發動二戰,雙線作戰,犯兵家大忌,戰爭發動後希特勒無法很快就發現自陷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這個時候打誰不在是他可以決定,只能根據戰局發展決定。
希特勒之所以發動二戰,德國經濟雖復甦,為保住這個局面,必須以戰助經濟增長,可以說希特勒一旦動起來就根本停不住,只能不斷奪取資源擴大資產,才可以確保政權穩定。
希特勒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舉動,英法並沒有反對希特勒舉動,希特勒很滿意。
希特勒就敢大舉進攻波蘭,英法無法忍受,只能跟德國宣戰。
希特勒奪取波蘭,又敗法國,這個時候歐洲只剩英國、蘇聯才是他真正敵人。
丘吉爾並不吃希特勒那一套,並打算和希特勒死打到底,可以說英德之間只能以戰爭解決矛盾。
希特勒又沒做好同英國開戰準備,他決定對英國實行空襲,最終還是失敗。
美國不斷對英國支援,要希特勒感覺英國不好對付,他只能先對付蘇聯。
蘇聯同德國領土相連,蘇德邊疆部有重兵,蘇聯如果有打算打德國,德國必然損失慘重,希特勒一定不能等到蘇聯自己進攻德國,他必須先發制人才可以獲得優勢。
希特勒想要戰爭繼續下去,就必須奪取蘇聯石油和煤炭等戰爭資源,這樣才可以保障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希特勒奪取法國後,想經營好得到一切,可時局不由他,英國、蘇聯他的敵人,他只能繼續繼續戰鬥,解決敵人,才好好休息。
-
37 # 詩泉虎詠
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讓打慣了閃電戰的德軍,放棄進攻,畫地為牢?
德軍防禦能力太差,與日軍比完全是個渣!十大打擊,一次都沒防成功,被推到柏林。
在小編指揮下,第三帝國提前三年滅亡,東方神盾牌山寨莫德爾喜獲諾貝爾和平獎。
-
38 # 觀察者73748247
之前有人分析過的,世界戰爭都是圍繞資源打的,以前是人口、土地,二戰時期是能源等物資,德國佔領區只有羅馬尼亞有油田,蘇聯於1940年6月中旬強並波羅的海三國,接著又佔領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沒有油打什麼閃電戰,所以向蘇聯開戰是必然的。
-
39 # 跨海佔領60962376
肯定歐洲大部分都屬於德國了,和日本一樣,如果不侵略中國只侵略亞洲其它國家預計也屬於日本了,關鍵是打錯了物件!自找死路!
-
40 # 朱淵源1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希特勒過於進攻,擴大了佔領慾,最終失去了自身的強大沖擊力,倒在了蘇聯腳下,如果先把歐洲拿下,事情會順利於希特勒下來呑掉蘇聯的戰略。
回覆列表
德國二戰期間,絕對是有機會成為戰勝國的。甚至概率還不低。
核心轉折點在敦刻爾克和大不列顛空戰兩個十分嚴重的戰略失誤。
1-敦刻爾克,如果希特勒沒有抽風聽戈林的話,暫停裝甲部隊圍攻,只派空軍轟炸。那麼敦刻爾克30多萬英法經歷過戰爭的成熟即戰力將遭遇滅頂之災,絕大多數會覆滅。
2-大不列顛空戰。
武器可以造,部隊素質短期提高不易。
敦刻爾克的部隊退到英國後成為防禦德國進攻的主力。
如果沒有這些即戰力,英國很難在本土抗住德國進攻,哪怕是空戰。事實上,如果希特勒不是因為柏林被誤炸,又一抽風,暫停了對英國雷達和空軍基地的襲擊。
實際上,當時英國空軍已經是崩潰的邊緣。再過幾天也未必抗的住。必將全面崩潰。
就這歷史轉折關頭。德軍轉而轟炸倫敦及各大城市,讓英國空軍和雷達基地挺了過來。大大加劇了德軍傷亡,在加上東線對蘇的巴巴羅薩計劃已經開始準備,西線被迫陷入拉鋸戰。再無徹底解決英法抵抗勢力,喪失了大好良機。
3-東線戰場。
兩線作戰大勢已成,迴天無力。
哪怕不把中央集團軍群,2個裝甲叢集來回調。圍攻基埔。浪費石油和時間。可以集中力量順利拿下莫斯科,進而日本出兵遠東加攻蘇聯。結局已然無法避免。
因為此時美國已然參戰。軸心國綜合國力已然比不了美國加入後的協約國。
工業第一的美國的暴兵速度是碾壓般的,如發育良好的蟲族一般。神族的德國兵再精也會被淹沒。
至於隆美爾的北非,本身就是戰役級別,對整體不夠成決定性影響。
核心依然是,先徹底解決歐洲英法。
徹底解決後,不必100多萬軍隊防守登陸,擊敗英國後也能掌握歐洲治空治海權。集歐洲之力全力進攻蘇聯。無兩線作戰之憂。可勝蘇聯。
最後,可惜了,德國軍人的優秀素質,戰術戰役大師層出不窮。給世界軍迷奉獻了無與倫比的演出。
再幾次改變歷史關頭的重大戰略失誤,葬送了可能到手的勝利。
如曼施坦因“逝去的勝利”回憶錄所言,結局本可以是另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