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愛偉
-
2 # 唯一的道
自古就是讀書,非要聽書,聽書學不會,正常的不能在正常了。
讀書時會調動視覺,觸覺,聽覺,意識,甚至還要做筆記,自己說聽書時,調動了幾個感官?
-
3 # 水青的元心
我個人覺得,聽了很多書和講座卻感覺沒有學到東西,大概會有以下三個原因:
1.聽書和講座確實是目前唾手可得的獲取資訊的方式。拿起手機,開啟app就能得到,快得幾乎不用思考。而對於書和講座內容的選擇,可能大多數人都是憑藉聽書和講座的播放量來判斷的,並不真的是自己的需求。有時候從眾心理的作用,也就是讓自己陷入了人云亦云的迷霧裡。
2.書和講座的選擇,最好根據自己內心或者實際的訴求。因為需要,我們才會在聽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判斷、乃至覺悟——那個時候才能說,我們是在有效地聽書和講座。
3.聽書結束,講座散場,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學到了東西。我覺得,還是那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還需要把聽來的資訊在生活中印證,並指引我們去解決自己的疑問。如此,才算是學到了東西。
-
4 # 秋秋碎碎念
因為碎片化的學習不能代替系統的學習。
我們通過聽書、看新聞、刷抖音微博等也能看到聽到很多內容,但這些內容很大程度上只能稱為資訊,並不能作為知識。而學習是需要系統的知識的。
如果我們只是碎片化的學習,可能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我們接受到的資訊不是完整系統的,這可能導致我們的理解有斷章取義之嫌;第二個是我們會講這些碎片化的資訊和我們原有的體系結合去運用,而這個過程取決於我們之前學習了什麼經歷了什麼,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瓶頸,也可能讓我們感覺無用或者是不合適。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聽了那麼多書卻感覺什麼都沒學到的原因。
-
5 # 早晚聽書
第一,聽書是讀書的補充。
第二,讀專業書與雜書完全不同。
第三,讀雜書不只是為了記憶,還有豐富思考和賞心悅目。
-
6 # 情趣帶班
錯亂——
資訊那麼多,資訊太多了,所以,都是過眼雲煙。
現在很多人都感覺到自己記憶力不如以前,什麼事兒明明剛唸叨,轉眼就忘了。就是因為資訊刺激得太頻繁,機體麻痺或自我保護了。
這是很正常的。
[害羞]放緩——
真正的學習在於內心。慢一點,再慢一點。哪怕是看書看得很慢。好多天,可能只看了一本書。
[靈光一閃]對話——
每讀一頁,思緒翩飛。這種對話的感覺很美妙,也很實在。
[愛慕]寧靜——
人都有意識無意識追求幸福,在這匆忙的時間流裡,淺嘗輒止的學習讓人虛浮,慢而深入會帶來心的寧靜,更接近幸福。
-
7 # 善知識
關鍵是把書讀活。用到實處。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有強烈的目的,這樣的情況下去讀書,並立刻去應用。讀書的道理就會自然而然讓自己受益無窮。打個比方吧,有個理工男,懂一些電工基礎,他要自己裝修房子卻沒有親自幹過電工的活兒,就買了一本家裝電工操作技能的書,邊看書的時候就很想去試試,做好了後自己很有成就感,就越喜歡去做。不知不覺,讀書就成了必須去做的,喜歡去做的。
這就是把書讀活。
-
8 # 志陽小青年
書還是要自己讀,自己思考消化形成自己的一套,樊登是他讀過書後把自己形成的感悟分享給你們,本質上還是估計大家多讀書,如果只看現成的,不去自己思考,看再多也沒用
-
9 # TswDoud
沒有經歷,就無法感受。當你某天突然經歷了某事,想起某本書的某句話,當下便是開悟了。其實一本書,有用的也就那麼一兩句話,這一兩句話跟人的經歷有關,而這一兩句話,足以影響我們的一生。或者,這便是需要我們博覽群書,共勉。
-
10 # 樂美心理成長
曾經也是這樣,淺嘗輒止,沒有真正用心學。後來放下理論,把一本書反覆吃透,用心體驗,感受,實踐,分享,才感覺多少有一點改變。
-
11 # 吧嗒閒人徽派心理哥哥
前言
大學生活,是我們最輕鬆的美好時光,而職場生活,則沒那麼簡單愉快了,常要解決棘手的問題,甚至問題會有龐大複雜的結構。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知識,自然也擔心知識不夠用。
大腦“頻寬”我們懷念大學時光,在輕鬆環境裡學習著知識。而在職場生活中,我們發現學習的知識已經消耗殆盡。我們渴望讀取更多的知識,將它輸入大腦,變成知識儲備。然而大腦和電腦一樣,有頻寬限制,儲存的數量級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我們面對枯燥的學習,會產生牴觸心理。這時,知識付費產品就應運而生了,它讓知識海量的聚集,也讓深奧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但是,知識付費產品只是滿足了我們的想象,感覺輕鬆地獲得了知識。而真相卻是,它讓你看見了知識,最撫媚動人的一面。
就如同看見走在街頭的美女,“養眼”滿足了我們,但我們沒有因為看見了美人,就能擁有她。知識付費和美女在這角度下,別無二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是人之常情。但是,求索的過程,並不會輕鬆簡單。即使,知識全被放到眼前,人類大腦可以接受的數量是有限的,接受知識的頻率也是有限制的。
知識焦慮商家提供知識付費,在銷售知識的需求下,催生出收割的利刃是——知識焦慮。當一樣東西可買,可不買,那大多數的我們,會選擇不買。那如果想要將東西賣出去,就要令人產生非買不可的焦慮。
知識付費是個好的趨勢,但它終歸是產品,產品具有:更專業的、更權威的特點。但是隨著內容深度的增加,實用性就會遞減。不一定是不好用,更多時候是用不上。知識產品淪為大腦的按摩器,看完產品很驚歎。
大腦爽了一下,就沒有然後了。渴望知識的焦慮感,被暫時性地撫慰。等到下一次的焦慮,就會像吃食物一樣,購買更多的知識產品,直到撫平知識焦慮。
碎片時間在職場的我們,覺得生活中工作多、時間少,應對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習。快節奏的生活,加劇了焦慮的產生。但是,有限的、碎片時間裡,想要學習,往往很容易墜落到娛樂中去(包括知識娛樂)。
當我們開啟知識付費的時候,首先,會根據感覺隨意選擇。其次,當一份知識產品用完,又會迫不及待的選擇下一份。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我們在用知識娛樂的證明。
“有用、有深度、學到了”等等讚歎背後,是求知慾被滿足的體驗,也是,內容有“知識感”刺激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知識感”滿足了我們的求知慾,也抑制了繼續深入學習的動力。
捫心自問:碎片時間想要滿足求知慾,如果我們是商家,會交付什麼給顧客?答案:一定是娛樂性知識。
知識付費的深入類比比如:以前大家喜愛電視,更有甚者,覺得電視可以承載所有文化,也正因為有很多人對“電視可以學習”,抱有幻想,所以,電視也出現了知識的倩影。可電視業發展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成為教育的重要手段?
實際上,知識付費和電視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要手段,為什麼?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說電視性質:在電視上,話語通過視覺形象進行的,也就是說,電視上會話的表現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語言。(是感官刺激的娛樂,而不是內含價值。)
同理,知識付費的表現形式是獵奇、打破思維定勢,而不是以知識為主的表現形式。知識付費是一個個補丁,不可能建構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系統。
電視就是有這種魔力,好像讓我們靈魂出竅,走上街頭,看我們沒看過的、甚至一輩子都不可能看到的熱鬧景象。喧囂之下,不可能學習,更不可能學到知識。
知識付費只會引發我們的求知慾,再將它滿足。我們沒有獲得知識,收穫的只是“知道”。而我們從知識付費中,得到最多的,只是用時間貨幣,買來的體驗。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根據讀過幾百本書籍,提出三點方法論。(極其中肯,建議您收藏)1,我們只學習自己立馬能用的知識,避免獵奇,也因,人類大腦頻寬的限制。
2,我們擁有知識的多與少,無所謂。進步一點,有一點的喜悅,適時地稱讚自己。這對於學習高精尖的專業知識,尤為有效。
3,我們不需要知識付費,也能過好這一生。因為,普遍適用的知識,早就在大腦潛意識中,我們只需將它調取出來。
總結知識是完整的系統,一切便利的得到知識的方法,我們都要保持戒心,因為,它可能是對於知識的誤解。獲取知識的時間總量,一分一秒都不曾改變。
我們對知識產生興趣後,應該要長時間對一個或一類知識,保有持續的熱情,不但能真正獲得知識。而且,在我們使用知識時,還能產生收效和利益。
回到題主的提問聽了很多書和講座,感覺沒學到什麼。
是時候問問我們究竟要什麼了?學習也好,成長也好,只有,我們自己能提高速度。您應該聽過一句話,“飛輪在飛速運轉前,我們只能用盡全力地推動。只要飛輪突破臨界點,“飛輪效應”就會發生。”
祝我們不再焦慮,也祝我們心情變得更加美麗。
-
12 # 意針見血
以前的我一樣。現在找到了好方法,分享出來,我相信這是你見過最好的學習方法。只要你去做了,肯定能夠幫助你改變人生。
1.輸入知識。學習首先是把有用的知識輸入到自己的腦子裡。這裡建議你先學對自己急迫有用和認知方面提升的課程和知識。不要看到這也想學,那也想學。另外在學習中建議你用蘋果學習法,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學會分辨,不要什麼都學,有些知識沒什麼用,但浪費了你很多時間。
2.儲存知識。這個建議你做手寫筆記,或者是印象筆記。手寫筆記的優勢,方便你查閱攜帶。而用印象筆記同樣方便,你在電腦上查詢。
3.當你做好了筆記之後,一定要記得經常去複習,加深印象。因為這些都是你經常要碰到的知識,可以學以致用。
做到了以上3點,或許很多人就能夠用得上一些知識。但是還是不能夠很方便的調取出來,一碰到問題就能夠隨時用得上我們所學的知識。
所以還有一個特別特別重要的建議就是你把這些方案 轉換成公式 使用。
比如培養人,帶學徒就是用16字方針,分4步:我做你看,我說你聽,你做我看,你說我聽。
比如如何提高一個店面的銷售額?或是如何提高一個公司的銷售額?你就記得: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然後再去拆解這每一步,這裡的每一步提高都能夠給你帶來銷售額。要是你不按這種公式來分拆,你的記憶肯定是零零散散,或許從你腦子裡面調取的是發朋友圈,開網店等等這些讓對方沒有辦法實施的建議。
這種公式化的方法是最有效,最能夠讓你學以致用隨時能夠調取出來的方案。
本人之前花了至少十幾萬的錢在學習上。但是也幾乎沒有效果。痛定思痛,最後花了一個多月專門去總結如何高效學習這方面上。當然,如果更詳細,肯定不止這些,限於篇幅,只把大概步驟說了一下。
若是你覺得有用,也可以跟我交流,我毫無保留跟你分享。如果你覺得付費的資料很貴,也可以找我目前全網各大平臺的收費資料,我幾乎都有。
-
13 # 葉上風荷
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讀書”。
大詩人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對話。這個“高尚的人”他不會說話,不會告訴你本書的精華智慧是什麼。他需要你自己在書裡尋找,探索,思考,從而提煉出一本書的精華,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思想存貯在自己的腦袋裡,這才完成了整個讀書過程。這是一個主動讀書的過程。
為什麼聽了很多書,參加了很多講座,卻感覺到沒有學到什麼呢?現作以下分析。
一、選擇不容易。
現在社會是資訊裂變時代,各種形式的培訓非常多,各個方面的專家非常多。我們在這麼多的培訓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非常難。火眼金睛不是一天煉成的,所以選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選中許多對自己沒用的課程。這就成雞肋了,吃了沒營養,不吃心疼錢。
二、很多課程包裝精美,過於注重形式,沒有有趣的靈魂。
現在各種各樣的課程非常多,競爭非常激烈。為了吸引廣大的聽眾,學生。老師和作者們往往為他們的課程披上華麗的外衣,丟擲驚天地泣鬼神的觀點,譁眾取寵,標新立異。
雞湯端了一大鍋,喝到最後,發現這湯不是雞肉熬的,甚至裡面根本沒有肉!簡直是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呀,得不償失,太不划算了。
三、“速成式”培訓容易消化不良。
主講的老師講課的時候往往拋論點,擺證據,總結結果一氣呵成,我們沒有思考空間,被動接受了很多資訊。這些資訊沒有經過過濾,思考,一股腦堆在肚子裡,既佔地方,又不被身體吸收,太難了!
我們應該怎麼辦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呢?
我認為首先應該多讀紙質書,多讀經典書。紙質書經過篩選以後才能出版,相對質量更高一些,也更容易讓人靜下心來閱讀。
第二點,要保持平常心,不焦慮,不著急,不要讓成長過於用力。
今天老闆說你的專業能力要提高,於是馬上去報名考證照;明天朋友說你說話太直接容易得罪人,於是又趕緊上說話藝術的課程;後天鄰居說你沒有興趣愛好不行,於是又去買了一把吉它……
你想迫切地改變自己,活成更好的樣子,這種內在動力非常珍貴。但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弦繃緊了容易斷,內在動力容易變成壓力。所以我們要保持柔和的狀態,不拔苗助長,靜待春暖花開,慢慢活成更好的自己。
-
14 # 蘋果樹下講故事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書和講座,卻感覺沒學到什麼?怎麼辦?我幫你的情況分析了3點:
1、“知識消化不良”症狀你這種情況是得了“知識消化不良”,這種講法來自《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
“知識消化不良 ”的症狀是 ,得到回答跟沒得到一樣 ,讀了書跟沒讀一樣 ,記了筆記跟沒記一樣 ,參加了培訓跟沒參加一樣 。想不到和自己的聯絡 ,加工不出自己的應用 ,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 ,轉變不成自己的能力 。
再對比我們現在快節奏的社會,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人一焦慮,就想著要多讀書,要多聽課,要多培訓,就以為會緩解這種症狀,可其實你會發現並沒有。
這正好跟吃東西一樣,你把大家說這個好那個好的東西都一股腦拿下,卻沒有先認識自己到底缺什麼,需要補哪方面的不足,沒有自己的判斷,只是盲目聽別人說這個好,那個好,最後也跟食物一樣,腦袋裡過了一遍,沒留下任何足跡。
2、盲目相信乾貨我們發現現在不管什麼課程、講座都喜歡稱自己的東西為“乾貨”,可乾貨到底是什麼呢?
“乾貨像是把鮮魚晒成鹹魚幹——脫水的同時破壞了細胞,轉換了性質,改變了味道。”
說穿了現在得到知識是輕而易舉的,但是把這些知識轉化成自己的並不容易,有些人看似讀了很多的書,可是思維邏輯卻依然一片混亂,就像是打結的毛線團。
現在乾貨很多,但都是一些知識碎片,如果你不能把這些知識碎片拼接起來,那他們也只是一堆沒用的東西而已,只有把這些碎片加工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那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
3、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德·費曼,他曾經因為一句話,讓自己的妹妹成為了天文學家。
“你從頭讀,儘量往下讀,直到你一竅不通時,再從頭開始,這樣堅持往下讀,直到你完全讀懂為止。”
費曼的學習方法就是最簡單的不斷重複,讓知識循序漸進地累積,這種看似最笨的方法其實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為什麼我們對於10以內的加減乘除,或是說100以內的,可以隨便出題,隨便解答?那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經過了大量的練習,倒過來倒過去的不斷練習,這在小學的時候就是基礎,看現在四、五歲的孩子算起來這麼費勁,可我們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
而到我們越來越大,要學的東西變多,科目變多,三心二意的學這個學那個,很多知識都沒經過重複訓練,導致基礎不穩,越讀上去就越吃力。
有些東西我們以為懂了,卻並沒有真正的懂,要想讓自己掌握某個知識,就去教會別人,在教別人的過程,你才會發現自己到底哪裡沒有掌握,才能讓自己的知識更加穩固。
-
15 # 心感知技術
這個問題很有共性。下面從心理諮詢的角度談談跟教育相關的認知。眾所周知,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想解決問題,首先一定要把問題背後的原因分析清晰,如果歸因錯誤了,解決方法有可能是南轅北轍的。比如孩子的教育,一個固執、聽不進去道理,非得需要家長提高嗓門大聲吼的孩子,他的防禦性一定是很強的,嚴重的會聽覺關閉。那這一類的孩子就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他們早期成長經歷(3歲前)的養育、教育方式。一般成長經歷中有“四不一多”(又叫生命創傷)的孩子,越長防禦性會越強,越不好教育。同樣的教育方法,在別的孩子身上有效果,但對有生命創傷的孩子就很難。這一類的孩子必須要進行心理修復,修復好了,教育起來自然就輕鬆、順暢,再談教育方法才會發揮出作用。其次,教育的硬核很多家長還是沒能搞清楚。很多孩子學習專注力差、不會自主學習、磨蹭……往往是因為家長的關注點不到位、不夠重視。家長們把教育的焦點都放在興趣班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會出現已經付出那麼多,但孩子的學習還是不能自主的問題。而學習能力的培養僅僅靠聽講座是不能解決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需要科學的引領,需要正確的標準,不能只憑一己之見,就認為是科學的教育。有了科學的標準引領,再加上“知行合一”的過程,才能逐步解決問題。
-
16 # 生活情感日記
為什麼感覺沒學到東西?
你以為你是在學習,其實是在自我安慰。
時下的人們,都患了一種病——焦慮症。比自己成功的人,還比自己更努力,這可怎麼得了。於是,自己也開始謀求進步,怎麼辦呢?已經工作了,重返學校有些難度,那就上各種課聽各種書吧,於是“販賣焦慮”的羅胖火了。
然而就是這個形式上的學習,使你的身心得到了解脫,人生獲得了一種虛假的勤奮感,然後其他時間心安理得地墮落。
你以為你是在學習,其實學的都是雞湯。
現在網路上充斥著各種心靈雞湯和洗腦文,自媒體氾濫,是個人就可以講講成功學和勵志故事,可,他們所說的道理,真的是真理麼,真的對每個人都適用嗎?
姑且不說很多人壓根就沒有成功,只是靠販賣成功籌謀生計,就是那些成功人士,說出來的道理也不一定對。他們只會告訴你比爾蓋茨輟學創業,但他不會告訴你比爾蓋茨輟的是哈佛大學法學專業,更不會告訴你比爾蓋茨父親是律所老闆,母親是IBM董事。
你所聽過的雞湯,又有多少值得相信?一味聽信,只能是南轅北轍。
我們應該學什麼東西?(What)要讓讀書、聽課變得有效果,我們首先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對職場人的知識結構組成有一定的瞭解。
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職場底層技能+專業基礎技能+專業高階技能(底層技能+中層技能+高階技能)
個人建議在你想要讀書、聽課的時候,先確定自己要努力的方向,然後圍繞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來選擇要看的書,要聽的語音和要看的視訊。
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實在太多了怎麼辦?你可以試試先學習自己比較薄弱的底層技能,先圍繞職場中碰到的實際問題來挖掘學習資源。
.聽不如讀。舒晗有段時間拋開了音訊,直接拿得到的文稿來學習。發現明明昨天才聽過的專欄文章,今天讀的時候,裡面有很多內容竟然完全沒有印象。這就暴露出了“聽”這個方式,其實會漏掉很多資訊。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聽的時候,往往自己也沒閒著,要麼是順便刷一刷別的內容,要麼是乾乾家務,要麼是路上邊走邊聽。看似是很好地利用了碎片時間,實際上是一心多用,學習效果實在有限。
其實得到的專欄裡的一些內容是很成體系的,如果系統學習下來,能夠增長不少知識。但問題是我們學的時候往往就滿足於“聽”這一步,有些內容聽的時候覺得很有啟發,但沒有及時和自己的原有知識體系進行連結,久而久之,這些啟發也就一閃而過了。
解決方案也不難,你可以和舒晗一樣,試試直接拿文稿來讀。遇到有啟發的內容記下來,整理成學習筆記。這樣雖然很慢,但積累下來的效果,絕對比走馬觀花要強。
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想要把別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就要學會覆盤,把學到的知識總結規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也可以說是知識晶體,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碎片化知識有目的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穩定且互通的體系。
《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中說,知識體系不是點,不是線,而是網,是立體的網路。
-
17 # Allen158439841
因為你學習的內容超綱了,學習只能解決怎麼做的問題,解決不了做不做的問題。 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你抖音上看了一個吧釘子和錘子組合在一起加快速度的視訊,自以為學會了。現在有4種情況。1.你根本不去訂釘子,那你肯定覺得這個知識一點用沒有。2.你只需要訂幾根釘子,你會覺得這個知識有用,但是不實用,有改造的功夫,我活都幹完了。3你需要訂1000根釘子,你會覺得,哇,這個工具好有用,好順手。4,你需要訂10000根釘子,你會覺得,這個辦法好是好,但是不如我去學個射釘槍的技巧。
這就是你覺得沒用的原因,那些內容,有些適用於創業初期,有些適用於創協後期,有些是高階職業技巧,有些能幫你看透大盤。等等等等,適用的場景不一樣,當你自己的段位越高,你會覺得越來越多的內容有用。至於怎麼提升段位,請從嘗試負責一塊自己之前不負責的工作開始,當你能搞定的東西越來越多,做的越來越好,你的段位就會越來越高。
-
18 # 經商有道
我忍不住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些內容才是直面問題的關鍵。
你聽了那麼多的課程,為什麼會感覺沒學到什麼?你有沒有反思過,為什麼同樣是小學生或者中學生大家都一起坐在教室裡由同樣的老師教授同樣的知識,但是考試的時候卻是每個學生得到的分數不一樣?有人會回答,那是因為每個學生努力學習的程度不一樣。
曾經有人問過樊登,為什麼我聽了你那麼多課,感覺和沒聽一樣?樊登就問他,那你聽完以後用了嗎?結果那人回答說,沒有用過。樊登說,那就對了,這就是根源。你聽了那麼多的講座,看了那麼多的書籍,請問你用了嗎?古人說,要學以致用,如果你僅僅只是學了而不去用,你又怎麼能學到東西嗎?如同正在上課的學生,每天都在學習新的知識點,但每天學習完新的課程後而不去做練習題,他又怎麼能學會舉一反三,怎麼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呢?因此,是否做到了學以致用是關鍵。
努力的去學習吧,但切莫只是為了學習而不去實踐,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你每學習到的一個新技能你都應該及時用筆記下來,然後及時去運用,我相信這樣的學習才會讓你不斷的得到收穫,獲得新技能的提升。
努力的去學習吧!
-
19 # 五十知閒
缺乏目的性,以及沒有學以致用,導致遺忘。
記得讀書的時候,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最愛說的一句話是:“大家帶著問題去讀。”
這就是目的性。
同樣的,聽書也是這麼個道理。你有疑問,有目的去聽一本書,它才會被你的大腦吸收,放進記憶裡,成為你的東西。而不是聽了兩三句就開始走神甚至打瞌睡。
我從去年開始接觸樊登讀書,最開始是因為育兒問題,所以聽了熱搜榜第一的《正面管教》。這本書我至今為止聽了十遍。
首先說有沒有用?有用。
聽一遍,恍然大悟,頭頭是道。
聽第二遍,開始有意識的記住其中的方法論,然後付諸行動。
聽書的前半年,我和寶寶重新建立情感連線,我開始有技巧的和孩子相處,孩子開始變得溫和,我們互相傾訴對對方的愛和在乎。我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幫助他順利度過trouble two
後來,我一旦有焦慮感出現的時候,一旦開始為孩子頭疼的時候,我就會重新聽這本書。這是我為什麼聽了十遍的原因。
這是帶著目的性去聽去學習。他能解決你的困惑和難題,你自然聽的認真,學的深刻。
如果你覺得沒學到東西,
首先考慮你是否帶著目的去學習?
其次他是否解決了你的疑問?
最後你是否將他應用到實踐中?
-
20 # 李美萱2020
1.用費曼的一句話給你回答: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就是說你聽了就只是聽了,根本沒有輸出,那只是過過耳朵的癮,以為自己學習了,實際上啥也沒學到。
那要怎麼做呢,當你聽完一篇文章時,你覺得有用的地方,寫下來,為什麼有用,你有什麼感想,今後如何應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分享出去,也可以自己寫在本子上,不要為了聽多少數量而聽。
讀五本書不如一本書讀五遍,把它吃透,然後再聽別的,就像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哪怕就拿一條道理去實踐,也會有成功的一天,不求廣而求精。
2.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道理,買了許多課程,聽的時候再心裡說,就是就是,老師講的很對,聽的時候激動,過後不動,越學越焦慮。
“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這句話印象深刻,輸入然後輸出,輸出之後就成為我的,如果不能創造出來,那麼我輸入的東西就是沒有理解。
就像我們看一本書,如果你沒有創造出來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這一本書對於你來說,就是沒有理解,看了也是白看。
這句話對我很受益,我之前也是經常學習了東西,聽聽也就過去了,其實是沒有實質性的輸出,那麼這些學習的東西就如過眼雲煙,不僅浪費了我的時間,也並沒有價值,只是讓我看起來很努力罷了。
我會時刻用這句話激勵自己,不斷去輸入再輸出,我們總是不斷強調輸入,其實輸出才是很重要的,只有輸出了,這些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3.我用費曼讀書法重新讀了席慕容的《歲月》的文章,雖然很短,但是不斷去讀,發現理解的更為深刻,突然能從這些句子裡延伸出我自己經歷的很多畫面。一遍一遍的去讀,之前讀了也就過了,今天不斷去讀,卻發現簡單的句子卻有不同的深意,對於人生的理解也更深刻。
就像對於人生一樣,我想起了.《賣油翁》裡的“無他,唯手熟爾”,我們做任何事也一樣,也是不斷去練習,重複,堅持,只要是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量變一定可以達到質變,就跟我平時鍛鍊一樣,做不到一個動作,就重複去練習。
總有一天會有被打通的感覺,就像一個高手一樣,也是經過日積月累不斷的積累,他才稱為高手,世界上沒有什麼速成的,有的只是不斷去練習而已。
回覆列表
學的是知識,知識如果不能拿來用就等於沒學,而且知識是別人的,適合他不一定適合你,適合他的行業不一定適合你的行業,適合那個當下不一定適合現在。你只能拿過來模仿。要記住你學的再多都沒有用,只有你自己悟到的,生髮到的,能從你嘴裡講出來的才有用,所有的老師都是引路人,讓你開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