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維伱剪輯

    純粹個人意見:

    1.電影稽核應該放寬一些,很多題材拍成電影會給人們預警,哪怕國內不拍,通過口碑大家還是可以欣賞到他國的影視作品。

    2.追求表演功底,不要讓流量明星毀了好的劇本,追星沒錯,可追了這麼久和曾經早起作品真的沒法比,可能會戒掉大部分觀眾追劇的念想,我說的是可能。

    3.劇本,欣賞南韓的一些尋思不光是他們的演技水平,還有很多好的劇本,部分電影南韓拍過後國內買過版權一樣拍,一對比差距是真的大,可有些還火了,雖然跟南韓拍的愛起來很尬,依舊火了,是演員的演技麼?我猜或許更多是因為劇本的緣故。

    4.只有尊重作品,把電影當做藝術品才能做的更好,商業電影過多,吸金沒錯也沒錯,但不要讓中國電影倒退太多,特效比不過歐美,演技比不過日韓印,這是可悲的。

    5.尊重歷史,稽核題材很嚴格,拍抗日題材也沒錯,但請尊重歷史別太誇張,細節不說了,我們都不能正視歷史,怎麼讓人承認歷史,怎麼拍出來的,怎麼稽核過的。

  • 22 # 惡霸影視廳

    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發展有待進步

    如果要分析中國電影與南韓和好萊塢電影的差距,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詞,叫“電影工業化”,南韓和好萊塢電影已經進入了電影工業化,不管是在製作環節的細密分工還是全產業鏈的整體發展,中國電影需要成長的空間還很大。

    目前的中國電影雖然好評不斷,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事實,目前中國生產熱賣影片的能力不足,行業發展參差不齊,首先從電影製作的目的來看,投資人基本上都是看如何快速盈利、短期賺錢,這種風氣不僅會影響中國電影的大局觀,並且也製造了浮躁的市場氛圍。

    應運而生的問題就是中國影片過度依賴知名導演、流量明星以及製片人的知名度,然而電影本身的深度並沒有得到成長,不利於長期穩定發展,因為過分浮躁,也應運而生了很多“爛片”,電影輸出質量不穩定。

    比如我們拿《阿修羅》與《流量地球》做對比,同樣都是科幻片,而《阿修羅》在還未上映時就已經打出了“最強特效”的口號,然而一上映就被貼上了爛片的標籤,因為內容問題,導致緊急撤檔。

    而同樣是科幻型別的《流量地球》,還曾被某特效公司嘲笑因為經費不足,掏不起製作費,然而這部影片則站在人類共同體的角度,利用故事發展來引起大家的共鳴,好評不斷,兩部影片的對比就能看出,要做有深度的電影,而不是花裡胡哨的各種特效,花錢多還不討好。

    好萊塢工業的特點

    有句話說好萊塢不是美國的,而是世界的,就能看出影響力有多大,直到現在每次好萊塢上映大片,很多影迷寧可看凌晨檔都要調整時差去捧場,並不一定特效就真的比中國的好,而是影片整體的觀影感。

    好萊塢電影高質量影片的持續輸出,主要體現在型別成熟、規模龐大以及完備的產業鏈。好萊塢電影的好評率一直都很穩定,並且不管是動作片還是故事片,從未讓我們失望,這也能看出好萊塢電影工業化的成熟。

    好萊塢電影型別片的完成度高,比如《教父》系列、《速度與激情》、《英雄》系列等等,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看點,拍了多部之後,依然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然而中國的系列電影,能拿得出手的屈指可數。

    中國電影需要個性化

    提到南韓電影,我們往往會想到“社會為題”,提到印度電影,我們就能想到“歌舞”,而提到好萊塢電影,不管是故事性電影還是科幻類大片,都算是招牌,而曾經的中國電影,功夫類也盛名海外,但是現在的功夫類電影產量偏低。

    如今的中國電影,一味的順應觀眾的口味,比較浮躁,尚未打造出電影的品牌感,缺乏弘揚我們文化的型別片,而這一類的影片,對電影工業化的成熟度要求比較高。

    縱觀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我們的電影生產水平確實在大跨越進步,但是關於電影工業化的問題,還需要向南韓、好萊塢等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學習。

  • 23 # 電影叫個鴨

    從2019年中國電影的發展來看,較往年已經實現了質的改變,比如賀歲片《流量地球》,以及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引人思考的《少年的你》,中國電影不管從視覺衝擊還是故事敘述,獲得好評不斷,但是相比南韓或者好萊塢電影,確實還存在差距。

    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發展有待進步

    如果要分析中國電影與南韓和好萊塢電影的差距,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詞,叫“電影工業化”,南韓和好萊塢電影已經進入了電影工業化,不管是在製作環節的細密分工還是全產業鏈的整體發展,中國電影需要成長的空間還很大。

    目前的中國電影雖然好評不斷,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事實,目前中國生產熱賣影片的能力不足,行業發展參差不齊,首先從電影製作的目的來看,投資人基本上都是看如何快速盈利、短期賺錢,這種風氣不僅會影響中國電影的大局觀,並且也製造了浮躁的市場氛圍。

    應運而生的問題就是中國影片過度依賴知名導演、流量明星以及製片人的知名度,然而電影本身的深度並沒有得到成長,不利於長期穩定發展,因為過分浮躁,也應運而生了很多“爛片”,電影輸出質量不穩定。

    比如我們拿《阿修羅》與《流量地球》做對比,同樣都是科幻片,而《阿修羅》在還未上映時就已經打出了“最強特效”的口號,然而一上映就被貼上了爛片的標籤,因為內容問題,導致緊急撤檔。

    而同樣是科幻型別的《流量地球》,還曾被某特效公司嘲笑因為經費不足,掏不起製作費,然而這部影片則站在人類共同體的角度,利用故事發展來引起大家的共鳴,好評不斷,兩部影片的對比就能看出,要做有深度的電影,而不是花裡胡哨的各種特效,花錢多還不討好。

    好萊塢工業的特點

    有句話說好萊塢不是美國的,而是世界的,就能看出影響力有多大,直到現在每次好萊塢上映大片,很多影迷寧可看凌晨檔都要調整時差去捧場,並不一定特效就真的比中國的好,而是影片整體的觀影感。

    好萊塢電影高質量影片的持續輸出,主要體現在型別成熟、規模龐大以及完備的產業鏈。好萊塢電影的好評率一直都很穩定,並且不管是動作片還是故事片,從未讓我們失望,這也能看出好萊塢電影工業化的成熟。

    好萊塢電影型別片的完成度高,比如《教父》系列、《速度與激情》、《英雄》系列等等,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看點,拍了多部之後,依然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然而中國的系列電影,能拿得出手的屈指可數。

    中國電影需要個性化

    提到南韓電影,我們往往會想到“社會為題”,提到印度電影,我們就能想到“歌舞”,而提到好萊塢電影,不管是故事性電影還是科幻類大片,都算是招牌,而曾經的中國電影,功夫類也盛名海外,但是現在的功夫類電影產量偏低。

    如今的中國電影,一味地順應觀眾的口味,比較浮躁,尚未打造出電影的品牌感,缺乏弘揚我們文化的型別片,而這一類的影片,對電影工業化的成熟度要求比較高。

    縱觀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我們的電影生產水平確實在大跨越進步,但是關於電影工業化的問題,還需要向南韓、好萊塢等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學習。

  • 24 # 學長映畫

    對比南韓和好萊塢電影,中國電影需要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雖然中國的電影發展比較迅速,但是還與其他國家有些差距,從特效來說:南韓大片,好萊塢大片的特效更多的是從氣勢上展現,特效也更加酷炫。我們國家的電影從特效發麵還要多加改進。2、中國的影視業除了特效外,還有就是影片種類發展不全面。南韓和好萊塢電影涉獵各種電影,而且拍攝的都非常好。而中國電影種類有自己的短板,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產恐怖片和中國產奇幻片,很多都是特效和劇情都沒有看點,中國產恐怖片更是全篇靠化妝。雖然中國最近幾年動畫電影做的比較不錯,像《大魚》,《姜子牙》等拍攝比較好,但是還是發展比較不平衡的。3、除了特效和電影種類看,中國電影主要都是以普通故事為主,以小人物展現時代背景。而南韓電影和好萊塢大片很多都有教育意義需要我們借鑑,像可以從影片中體現人性的弱點,不要只是藉故事來抒發感情,可以從電影中的劇情就體現教育意義。

  • 25 # 壹號軍粉

    一、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突出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業的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電影體制改革進入攻關階段,已經觸及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權力格局改變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某種意義上,電影業已成為整個文化產業改革的先行者,但是,改革的程序並不順利,離電影業發展的需要還有較大的距離。業內有識之士已認識到,中國電影發展正面臨著體制尚不完善,良性機制還沒形成,投資方式有待優化,中介體制梗阻不少,優秀節目依然短缺,捐稅負擔仍是過重,競爭還很不平等等問題。

    這諸多矛盾未能解決,主要的問題在於,對電影的管理還是處於有待於進一步規範的狀態,電影市場依然是無序和雜亂。此前,中國電影行業一直以影片發行為紐帶來貫穿整個行業,但由於各級發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區域設定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分別屬於各級政府管轄,這不可避免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係,特別是利益機制。行政區域和電影企業的自我利益保護機制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良性執行。比如,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一直在嚴重製約著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正常發展。這些狀況的集中表現就是最近的發行商與院線分賬比例的矛盾,

    上月,中影、博納、星美、光線、華誼五大電影發行公司向院線發出通知,要求賀歲檔9部電影分賬比例不低於45%。大家都知道,電影票房的分賬,就是製片公司、院線公司、發行公司、影院一起分淨票房,即在總票房扣除電影專項基金和稅費後的票房收入之後進行分賬。通常,淨票房佔總票房的9成多,參與分賬的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共同分享淨票房的大約43%,院線和影院分淨票房的57%。這回,製片方和發行方主動出擊了,要求分賬比例提高2%。上述5家公司,是既製作又發行,他們要求從院線那邊多爭得兩個百分點。說來,這也是有點道理,原來是鼓勵電影下游發展,支援影院建設,可是現在電影銀幕躍進式進展,上游製片、發行行業有些困難,想多掙得2%,假設中國電影年票房為150億,2%是3億元,對於重點電影企業來說,也不算多。

    可是,在下游院線看來,這百分之二,是被白搶去的,你盈利,我損失,對於票房較好的影院而言,損傷不大,而對於一些經營不容易的影院來說,是夠嗆,除非轉嫁給觀眾,而久而久之,更是困難。雙方爭執不停,在觀眾看來,電影業為何不把蛋糕做大,大家多分點,為何這麼急著分錢呢?

    還好,上月25日,華誼兄弟公司全國30條主力院線就《一九四二》、《十二生肖》、《西遊降魔篇》等3部影片達成階梯式分賬協議,廣東省電影公司總經理趙軍作為院線方代表宣佈,萬達、新影聯、上海聯等全國30條主力院線與華誼兄弟展開全新合作,華誼與院線實行階梯式分成:3億元票房以內按43∶57分成,超過3億元票房的部分按照45∶55分成,超過8億元票房的部分按照47∶53分成。星美影業總經理覃巨集也宣佈,《王的盛宴》將按照首周43∶57,次周41∶59,再次周39∶61的比例與院線進行分賬。

    不難看出,這種階梯式分賬是適應市場機制的發展趨勢的,這也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分賬新方式正在往適應市場機制的成熟方向發展。這也有利於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市場化程序。製片、發行、放映業的矛盾以適應市場機制的方向,得到暫時較好的解決,這是可喜的。

    片方與院線利益之爭的矛盾雖然在嘗試著協商解決,但這一矛盾反映出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的悖論:少數影片盈利而多數影片不盈利,而多數影院盈利,其矛盾的深刻原因不在於分賬比例的切割,而在於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長期處於依靠產品驅動而獲利的單一模式中,這迫切需要行業各方建立共同交流溝通的平臺,行業協會該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便科協規範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二、社會資金進入電影業與當前市場機制較不完善的影業在資本與產業的對接上存在突出問題

    從2010年開始,一些中國產大片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推動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突破了100億元,中國電影產業展現了迅猛發展的趨勢,這給影業界人士和電影產業投資者帶來驚喜、振奮和投資熱情,在製片、院線、電影植入廣告和貼片廣告、發行與營銷、網路視訊等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更是喚起了影業投資人的巨大興趣。隨之,影業投資基金也迅速興起。可以說,電影投資基金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必然的產物,社會資本通過專業化團隊運作,投資於高風險、高回報的電影產業,這將是資本和產業對接的最佳發展模式之一。這幾年,中國的影視基金逐漸興起,2009年一壹影視投資基金成立,2010年匯力影視投資基金、星空大地文化傳媒基金等也相繼成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在設立或計劃設立的影視產業投資基金多達十餘隻。影視投資基金的介入無疑將給中國電影產業帶來巨大影響,而電影企業的融資和上市更是大大加快資本影響影業的程序,當一批既熟悉影業的運作又有著嫻熟的資本技能的專業人士攜帶大量社會資金進入電影業時,他們是將資金投向哪裡呢?當然,是投向能帶來利潤最大化的電影企業。

    但是,中國的電影體制原本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當時的主要考慮的是政治宣傳和教育效果,而不是商業利潤,1993年,電影業進行面向市場的行業機制改革,打破了電影業壟斷的局面,但是,當時業界各方面準備不足,初期改革曾造成電影市場的無序和混亂,後來,行業機制改革進一步推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至今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原來藉助體制優勢的一些大公司,雖然經過改制,但仍佔據著優勢,在競爭上佔上風;一些發展較快,較早積累了大資源的電影公司也佔有優勢;一些有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大牌導演藉助於外國資本及老道的商業化運作,用超常的炒作來保證和獲取高票房收入;發達省份、大城市、大院線、大影院、大影片佔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這些優勢公司、大牌導演、大城市、大院線、大影院等自然成了投資資金的主要流向,資本投向這些機構,獲利大。同時,資本的投入又強化了這些機構的更大影響力。而二級電影公司、二線導演、二線城市等很難吸引大資本的投入,只能進行低成本的製作,而低成本影片幾乎不大可能進入主流電影院線。中國電影家協會《2012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電影故事片產量為558部,雖然從總體上看,電影投融資呈現較熱的態勢,但有近300部電影投資規模在100萬元以下,在技術、導演、演員、場景、服飾等方面很難上檔次,優勢很難體現,電影質量偏低,所以大多數影片在市場上很難取得成功,有的根本無法進入市場,據說有一半以上的影片製片投資無法收回,這種狀態,造成了目前國內電影投融資領域相當突出的“虛火”現象。這顯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電影業的健康發展趨向。這說明,當下中國電影以及中國電影產業化的運作模式,依然存在著體制、機制以及電影市場本身的結構性矛盾,在業界市場機制還較不完善的狀態下,電影在製作、發行和放映方面都存在兩極分化現象。而且,這種兩極分化現象還造成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繁榮,每年有五百部電影在拍,大家都在爭搶導演、演員、編劇、製片人,甚至攝影、副導演等,大公司先聲奪人,但奪的老是那些人,業界嚴重缺少創新機制。很明顯,當前電影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不相匹配,在數量增長的同時,缺少質量的提高,這不可避免出現了很多影片的粗糙化、非專業化。

    所以,務必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創造條件促成平等的競爭機制,出臺相應的政策,為二線企業、二線導演、二級院線、中小城市等積極創造環境和條件,調動電影資源對電影產業政策的傾斜,吸引更多的資本力量投入到這些二級、二線的方面,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社會資金進入電影業與當前市場機制較不完善的影業在資本與產業的對接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使中國電影產業更健康優化地發展。

    三、電影技術迅猛發展的應用與電影內容所表現的精神高度形成突出的反差

    隨著國家逐步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電影技術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3D立體技術、電影特效、後期製作、4K放映技術等創新技術逐漸應用於國內電影產業中。膠片影片攝製、洗印加工技術質量穩步提高;在影片的技術質量方面,採用SRD數字立體聲的影片如今已佔總數的50%左右,採用SR模擬立體聲的影片約佔總數的36%,採用單聲道的影片數量繼續減少;在拷貝技術方面,多數送審拷貝達到了標準拷貝的技術要求。電影技術的研發和科研成果快速增加,創新水平穩步提高。隨著電影數字化的快速發展,電影產生了新的市場應用空間,藉助數字技術,電影多媒體、新媒體市場正逐步得到深度開發,在傳統城市影院、電視、家庭音像之外,社群、農村流動放映,特種電影放映,以及利用網際網路、移動終端等形式的商業細分應用模式開始出現。影院設計及裝修施工、影院放映機、功放音箱、銀幕、座椅、裝飾材料、流動放映伺服器等裝置、設施,其水準也不斷提高。顯然,中國電影進入了高技術時期。

    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電影在迅速提高技術,畫面、音效日益精美化的同時,卻無法掩飾電影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正停步不前,甚至水準在下降。電影對文化精神的追求很難令人滿意,甚至被認為在日益墮落。有人說,近10年的中國電影,無論是大片還是藝術片,大多數都和現實越來越遠,失去其精神高度。還有人說,中國近幾年的電影有較嚴重的景觀化趨勢,導演熱衷於讓人們用旅遊的方式看電影,引導人們看電影中的奇異景觀,而不關心電影所表現的文化和精神,這是影業市場化之後中國電影面臨的大危機。

    電影是需要有文化精神的,謝晉導演曾說:“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同時也應該是一個思想家,應該通過他的影片對一些社會問題發言。”而當下,忙著以精美畫面和大型炒作來吸引觀眾進影院的導演們,習慣於戲說,不習慣於思考,所拍攝的影片缺少精神,缺乏文化,缺乏對深刻人性的思考。其實,觀眾對於一部電影,不僅要求能感受到視聽奇觀,而且也要求有審美文化因素,要求表現文化精神的高度。正如電影局副局長張巨集森先生所說的:“中國電影必須要攀登精神高度,這是中國電影無論是大片還是中小影片當中都不可或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或者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條件。”在張先生看來,當前電影,“往往是以娛樂的形式出現,因此它就讓一切的公共內容、一切的文化內容都披上了娛樂的外衣,於是文化內容和精神生活成為了娛樂的附屬品或者附屬物。”張先生強調:在複雜的急劇變化的時代氛圍中,中國電影要建立精神座標,尋找精神高度。他說,“如果我們普遍性地、規模化地都去放逐精神,降低高度,普遍化地去遠離心靈,尤其是遠離在複雜的急劇變化的社會形態當中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對中國電影的前途我們將會感到一片茫然。”

    說得非常好,電影光有高技術而沒有精神高度,光有精美畫面而沒有文化內涵,即使有高票房,也只能是“虛火”上升,不能算是健康發展,這就不能怪觀眾會對電影提出各種尖銳的批評和嚴厲的挑剔,如果電影的精神因素甚至還達不到觀眾審美精神的品位,能不受觀眾的指責嗎?能稱為是電影的健康發展嗎?

    不久前,著名編劇王興東在接受專訪時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認為中國當下影視圈“重導演、重明星、輕視編劇”的現象已經使業界嚐到了苦果。在他看來,中國電影很難開啟國際市場,就在於原創不行。很多導演、製片商,“掛羊頭賣老鼠肉”,拿了編劇創作的劇本,卻不按照劇本去拍攝。他認為,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影視市場首輪競爭就是內容的競爭,核心就是原創的競爭。

    其實,對編劇的不重視正是當前中國電影忽視精神高度的突出表現,而對編劇的輕視,又進一步加劇了電影內容和精神的膚淺、貧乏,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當前,繼續採取措施,儘快改變中國電影缺乏精神高度的狀況,正如張巨集森副局長所強調的:電影業界要“檢點自身,清醒自我”,“在中國電影當中去樹立攀登精神高度的信心、勇氣和力量,這迫於眉睫,勢在必行。”

  • 26 # 拉著板車看電影

    好萊塢比起中國電影產業最大的優點可以總結為三點:型別成熟、規模龐大、產業鏈完善。 首先說說型別成熟。中國電影至今還在尋求製作新型別的影片,比如前幾年的奇幻片,近兩年的現實主義片。這個方向沒有錯,畢竟我們還在探索階段,但就是很看運氣,不能保證一個型別片中一定能出爆款。而好萊塢讓我們羨慕的是他們在型別片的模式上面已經做到了面面俱到,所有型別都能製作出爆款。

     ▲從《教父》系列就能看出好萊塢型別片生產的完成度極高 好萊塢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就為每部要上映的影片指定嚴格的型別分類,這也讓不同的影片有了不同的標準化規格,致使影片能夠像商品一樣在流水線上製作與包裝,從劇本創作開始一直到最後上映,最大限度的提高票房收益。所以我們看到早期好萊塢從西部片到音樂片再到黑幫片都能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影史上的經典作品。近十年超英電影火熱,也和好萊塢型別標準統一,能夠針對觀眾愛好用固定規範製作超英電影有關。與之相比,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型別片沒有固定的模式,甚至很多影片連自己的型別都沒有明確定位。 

    再說產業規模,好萊塢確實比我們大多了。現在最詳細的營業收入可以查到2016年,那一年的好萊塢,光是迪士尼一家公司的年收入就達到556.32億美元,淨利潤為93.91億美元(按2016年的匯率換算成人民幣約為3700億元和620億元)。而中國的2016年,上市公司裡萬達電影(002739,股吧)收入112億元,華誼兄弟(300027,股吧)收入35億元,光線傳媒(300251,股吧)收入17億元,作為國企的中影收入77.6億元。由此可見,中國電影業整體還不足以滿足中國電影消費市場的潛力,儘管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在縮小,但這個差距也仍然較大。 同時好萊塢每個型別電影的票房十分穩定,大都接近平均值,但是中國的電影兩極分化就很嚴重。2018年年度票房20億+的影片佔了全年總票房的30%,而單片票房低於1000萬的電影有331部,佔全年總票房的0.9%。這樣的票房結構失衡也導致了電影投資的高風險,使其虧損率極高,也讓許多銀行和基金公司不敢涉及到電影行業中來,形成了惡性迴圈。

    最後再說產業鏈的完善。好萊塢一直以來注重人才培養和產業鏈的協調匹配,從最早的“明星中心制”到後來的“製片人中心制”,這樣的住那邊也體現了好萊塢培養人才、發展人才與制度調整的不斷進步,因此在近百年的歷史裡才能不斷地出現大量電影專業的人才。不止是編劇、導演、演員,包括攝影師、剪輯師、錄音師、美術師等也能夠絡繹不絕。人才的湧現與好萊塢製片公司細密分工和產業鏈完整息息相關。即使是出現改革和轉型,但一直以來人才的細緻分工這個傳統都被好萊塢各大公司保留,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好萊塢重視每個職位的人才 而中國電影現在就是缺乏製作環節上每一環的專業人才,很多時候還是依賴於導演、演員和製片人的個人名氣,這其實就是產業鏈不完整的體現。

    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方向

    在國外網際網路上有一句說“好萊塢不是美國的,是世界的”,這一語道破了好萊塢在文化輸出方面的分量。的確,我們現在一提到某個型別的影片,比如超英電影,比如科幻電影,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好萊塢,這個型別幾乎已經與它繫結。由此可見型別化電影的重要性,而中國也需要製作出只有自己才能做出的型別片。 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現在提起南韓電影就想到社會問題影片,提起印度電影就想到歌舞片,甚至以前提起香港電影就想到功夫片,這都是一個型別片做到的文化輸出與意識共鳴。中國電影現在雜糅類影片太多,一直沒有做出一個傳揚我們文化的型別片,而這種型別化就需要產業鏈的完整和健康的市場來得以保證。 

    ▲功夫片之後,我們的下一個自己獨有的型別片是什麼? 而市場如何做得更健康同樣也要關注,中國電影現在的收入還是過度依賴票房,而版權貿易、衍生品銷售甚至電影肢體公園等這些在好萊塢發展的很好的電影盈利模式都沒有被推廣,這也只是電影產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足,各種投融資不敢輕易進來。未來應該完善和擴大電影的產業鏈,從策劃、製作、營銷等多方面促進廣告種植的多元,加大電影版權和品牌贊助的投資,重視電影衍生品的開發和營銷,最大限度地發揮一部電影的商業價值。

    ▲衍生品不規範,盜版橫行,一直是電影業的痛 ,另一方面,我們的律師事務所、銀行和基金公司也應該大力支援電影產業發展,幫助電影保護版權,建立完整的基金鍊,這樣才能讓整個行業裡的從業人員得到保障和基本權利,電影製作才能穩定。 誠然,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我們的電影工業化還在起步探索階段,距離好萊塢那般成熟完整的體系還有距離,不管是影片質量、人才質量還是產業鏈完整度方面都還有很長路要走。因此中國電影工業化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段任重而道遠的艱難跋涉。但是我們相信隨著製作技術與內容創作的不斷進步,再加上中國的文化內涵與底蘊,未來一定能把中國電影工業化做到成熟穩定,讓爆款不斷,讓觀眾有眼福。

  • 27 # 大靚哥說電影

    1、電影和電視主題的改進。一個好的電影和電視主題決定了電影的內在品質以及它能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後觀看意義。美和韓劇本有相當成熟的分工。它們種類繁多,非常優秀。雖然好萊塢劇本現在不太好,但至少相當標準。然而,中國的限制相對較大,大部分劇本是歷史龔都電影或抗日戰爭電影,型別相對較少。此外,由於中國缺乏一個成熟的劇本創作體系,所有經常出現的糟糕的劇本根本沒有引起觀眾的重視。他們只是想散散步。

    2、美和韓的大多數演員都致力於他們的工作。例如,在《碟中諜》系列中,阿湯哥,所有驚險的動作都是親自表演的,比如不安全的攀巖、徒手刨削和戶外爬迪拜塔,然而,與中國演員相比,差別實在太大了。僅僅拍攝一部沒有什麼動作的戲需要替身或者鋪墊。作為一名50歲的演員,阿湯哥親自上陣,而我們的年輕演員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依靠替身。我們國家的演員確實不如老一輩的演員。

    3、後期製作和道具。中國的特效水平還不錯。然而,由於演員的工資佔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在所有特技效果上的投資較少。因此,中國的特效質量看起來很低。美和韓的電影資金安排合理,特技效果一點也不馬虎。它看起來相當光滑。好萊塢擁有一支成熟完善的道具製作團隊。例如,《指環王》中的一些場景是用道具製作的,具有逼真的效果。除了《權力的遊戲》,路人的服裝也是特製的,符合現實。然而,我們國家的這方面確實是完全空白的。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道具,服裝也是亮閃閃的,這是完全不現實的,也很容易讓人看。

     

  • 28 # 麥田X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在電影行業不能說沒有進步,隨著電影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電影行業,想要從中分一杯羹。而我們作為觀眾來講,就越來越感受到電影還是以前的的電影好看,儘管拍攝技術更好了,每年那麼多電影上映,但是我們記得的卻只有那幾部。相對於南韓和好萊塢,我們還需要有改進的地方。個人認為可以簡單從從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一、導演的水平

    二、編劇的地位

    現如今越來越強調智慧財產權的時代,編劇反而在國內的話語權越來越低,一個主演覺得自己記不住臺詞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就可以隨意改動臺詞和刪減劇本。編劇是從整個大局在想臺詞和劇本結構,而演員隨意改動自然會影響到整體的呈現水平。南韓就是一個編劇責任制的制度,編劇地位高。話語權重,由編劇來挑選他認為合適的演員來出演,臺詞就更不會去輕意改動。這樣就最大化的保證了劇本的故事性,也就能更好的拍出優質電影。

    三、投資方的博弈

    投資方的博弈包括演員的選擇和資金的用途。在南韓和好萊塢,一個電影的資金絕大多數都用在了製作上,演員的酬勞佔比很低。而在國內。投資方對於演員的選擇更願意去選那些突然爆紅的流量明星,不管他演技如何,只要有粉絲來買賬就行。而這些流量明星片酬動輒過億,這便會壓縮整個電影的製作費,而大多數流量明星的演技有待提高。製作粗糙。演員演技不夠好,電影質量也就不高。而電影對於宣發這一塊的資金也是過多,有的在同一城市要辦多場,請一些紅人站臺,更別說一整個宣傳下來的費用了。

    四、電影工業的不完善

    一個電影從前期的劇本創作到選角、拍攝到後期製作,包括剪輯、特效和配樂等等,中國目前來看很少有公司可以做到。大多數都是在某一部分外包給某一家專業的公司,這樣就會做不到一個統籌的效果。儘管各家水平不錯,可是合在一起卻又有那麼一些不是最好的狀態。這就是中國目前電影工業發展不完善的後果,達不到一個產業鏈的完整性。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中國電影要想取得長足發展的一些簡單的看法。

  • 29 # 林先生看電影

    美國好萊塢作為成功運作的電影產業模式,已經幾乎成了現今商業電影的標誌和標準。中國電影雖走過百年,同時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市場仍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本文力圖通過對美國好萊塢模式的探討,分析中國電影可借鑑的方面,並結合中國國情和現有狀況,探索中國電影產業未來路線和發展方向。

    一、好萊塢的發展及現狀

    好萊塢,本是一個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西北郊區的僻靜村莊,因其優越的電影外景拍攝條件,1908年後美國各地的製片商陸續向此處集中,遂逐漸成為美國電影製片業的中心(美國八大影片公司均創辦於此)。因此,習慣上把“好萊塢”作為“美國電影業”的同義語。進入20世紀後期,傳統的好萊塢八大製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產業的調整和組合,形成了一些規模更大的產業集團,進入了一個所謂的 “巨獸時代” 。正是藉助於這種優化組合,好萊塢電影企業加速了資本的積聚與集中,擴大了資產規模,依靠發達的資本市場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例如,時代華納(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等集團先通過控制生產、發行和放映完成了縱向整合,繼而又通過跨媒介經營、硬體和軟體經營共同開發進行了橫向整合,同時通過國際分工靈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使用資本、勞動力,進行了全球範圍的整合。

    如今,面對全球電影業的總體不景氣和來自歐洲、澳洲及亞洲電影的挑戰,好萊塢電影在國際電影市場依然獨佔鰲頭。好萊塢2006年已創造了超過90億美元的年度國內票房價值,而海外市場更創造了3至4倍於國內市場份額的佳績。目前,緊排在美國出口產品第一位航空業之後的電影產業所創造的出口收入達到近700億美元。

    二、好萊塢模式及其主要特徵

    好來塢模式是對好萊塢電影產業的一種概括性的統稱,它涵蓋了電影的投資、生產、發行、放映及其後產品開發的各個相關環節和領域,是一種高度整合的電影產業運作模式。下面,我們主要從高度商品化、產業系統化、資本國際化和風險投資四個方面對好萊塢模式進行觀察和分析。

    (一)好萊塢模式的高度商品化

    高度的商品化和高效的商業運作方式,是好萊塢的最基本特徵。我們常把“好萊塢”稱作“夢幻工廠”,“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的老頭目威廉?海斯曾經說過:“商品跟在影片後面,凡是美國影片深入的地方,我們一定能夠銷售更多的美國貨物”。因此,好萊塢就是華爾街全球金融戰略的文化代言人。好萊塢是將文化變成商品的典範。慾望故事、明星制度、高投

  • 30 # 展蟄

    在過去的2019年,是電影行業爆款連連的一年。從年初口碑炸裂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到暑期檔裡引來全民關注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國慶檔為祖國生日鉅獻的三部主旋律大作。一部部爆款電影讓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如今已經十分成熟。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電影市場巨大,觀眾基數也足夠多,這些都是製造爆款電影的絕對優勢。不過要承認的另一個事實是,我們的電影工業化目前仍然還處於探索階段。不管是在專業化的細密分工上,還是在全產業鏈的發展上,都還有需要完善和加強的地方。儘管現在每年不乏好作品誕生,但我們還是與標準的工業化水準有差距,尤其是和好萊塢的分工模式與全產業鏈製作流程對比,我們的前路仍然漫漫。

    ▲先有故事,再談技術

    好萊塢工業化的優點

    好萊塢比起中國電影產業最大的優點可以總結為三點:型別成熟、規模龐大、產業鏈完善。

    首先說說型別成熟。中國電影至今還在尋求製作新型別的影片,比如前幾年的奇幻片,近兩年的現實主義片。這個方向沒有錯,畢竟我們還在探索階段,但就是很看運氣,不能保證一個型別片中一定能出爆款。而好萊塢讓我們羨慕的是他們在型別片的模式上面已經做到了面面俱到,所有型別都能製作出爆款。

    南韓近些年制來拍的電影都特別真實,他們有很多打動人心的電影,都是通過真實事例改編的。比如說《百素媛》,《素媛》真的看得人特別揪心,本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就被一個惡人給毀掉了。素媛那個小女孩兒,本來應該好好上學度無憂無慮的年紀,可是卻要因為他的貪念,整天待在醫院,一直知接受治療。這部電影也是在呼籲大家都關注戀童癖。他們特別敢於把自己真實的狀況展現給全世界看,我覺得這就道是他們最強的地方。

    我們的電影工業化還在探索階段,距離好萊塢那般成熟完整的體系還有距離,不管是影片質量、人才質量還是產業鏈完整度方面都還有很長路要走。因此中國電影工業化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段任重而道遠的艱難跋涉。但是我們相信隨著製作技術與內容創作的不斷進步,再加上中國的文化內涵與底蘊,未來一定能把中國電影工業化做到成熟穩定,讓爆款不斷,讓觀眾有眼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10Xpro爆出的配置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