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睿實
-
22 # 老邢呀
各有利弊,但個人推崇老一輩和自己在一起帶孩子。
自己帶孩子的好處是思維比較接近現實,能夠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習慣養成等比較有利。
但是自己帶孩子會給家庭的經濟造成壓力,同時由於利益相關,望子成龍心切,管理過於嚴格,往往造成家長脾氣暴躁,或者家長工作或者生活的壓力無意中轉嫁到孩子身上。
老一輩帶孩子的好處是生活經驗豐富,責任心更強,願意學習帶孩子的一些方法,事實上有些老一輩的育兒經驗比年輕人還要前衛。
但是老一輩帶孩子容易慣孩子,會養成一些不良習慣。
如果是老一輩和自己一起要多費心帶孩子,不耽誤工作,不用辭職,經濟壓力小,同時能夠提升大家的家庭歸屬感。老人同時也得到了照顧。
但是由於人多,所以會在帶孩子和其他生活問題上難免有分歧,所以處理家庭關係方面多費心。多溝通。大家慣孩子要求要一致,不要各按各的標準,那樣孩子會養的非常難管。“家庭會議”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法,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
23 # 淅雨育兒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一起教育,沒有哪個父母和孩子能全天待一起,大部分需要工作,就算全職帶娃也有事情不能陪孩子的時候。所以需要家人對於孩子的問題達成一致,這樣孩子才會教育的好。
比如吃飯的問題,父母大部分會要求孩子自己吃,鍛鍊獨立能力,但老一輩怕孩子吃不飽或者弄髒衣服就喜歡餵飯。如果家人沒有達成一致,孩子容易變成兩面派,在父母面前就自己吃,老人面前就餵飯,不肯自己吃了。
當然這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很多老人不容易接受現在的養育方式,容易產生矛盾,需要父母和老人多溝通,為了孩子好還是得改變老人的想法。
-
24 # 蒲公英媽媽的愛
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有很多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教育能達成一致,也有很多家庭再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是很大的分歧的
在我們家就是個鮮明的例子,老人很寵孩子,不準罵,不準打
所以我的觀念裡面就是自己帶孩子,教育孩子,自己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教育孩子的各種習慣
當然也不外乎有很多家庭,爸爸媽媽兩個人都在上班,這種情況也是沒辦法,孩子就必須爺爺奶奶帶了
-
25 # 長城數學思維講堂
對於小孩教育問題,由父母帶孩子,還是由老人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我認為孩子教育問題由自己父母帶,我覺得這裡面有幾個主要觀點:
第一,孩子從小性格、習慣的養成,由年輕的父母帶親身經手,一絲不苟,這個時期是性格形成關鍵時期,如果任由孩子性格發展,將來一發不可收拾;如果孩子由爺爺奶奶奶帶,年齡大容易形成隔代親,養成驕生慣養的壞習慣,包括吃飯,禮貌知識和動畫,普通話也不好形成,到了上幼兒園時,幼兒園很難糾正,孩子有時髒話連篇或者是禮貌衛生問題,與現代年輕人還是有不同之處。
第二,孩子在小時候性格形成影響將來世界觀的形成。我們不否認老人有經驗,有知識,但是隔代教育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畢竟過了二三十年了,這時候再由老人帶孩子,他們的知識經驗也很難適應現代5g時代的節奏。特別是電子產品的應用,對孩子的視力,智力影響比較大。能不能正確的灌輸現在知識的,是考驗老年人能否帶孩子的關鍵因素。
第三,孩子在小時候最需要是父愛和母愛,這時候母親父親一個小動作,孩子便會領會達意,同時孩子需要學習好多動畫知識,小孩禮貌知識,科學輔導等等,自己的親身父母知識比較全面,容易給孩子做到輔導,而且知識比較全面,比較先進,理念比較超前,這次的孩子智力開發容易做到,而爺爺奶奶不容易做到,即使做到也是不很全面,跟不上時代要求。
第四,父母帶孩子不會矯生慣養孩子,而且是寬嚴相濟,有些犯錯誤的小問題,父母會立刻糾正,而且相當嚴厲,如果有爺爺奶奶去帶,這些小問題,可能也就不了了之,孩子容易形成判斷錯誤,將來對孩子人生觀的形成達成障礙。
第五,我覺得父母帶孩子是責任,不要把自己的責任推到孩子爺爺奶奶身上,孩子爺爺奶奶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為你帶孩子,首先要明確這一點,雖然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但是你要搞清法律關係,如果任由孩子由爺爺奶奶帶著,3到7歲或八歲以後,孩子的性格習慣行為基本上已經形成,這時候父母在帶孩子學習輔導,有些習慣已經形成,不好改正,這時候你想起了孩子不聽話,知道原因嗎,一直找不出什麼原因造成的,其實就是由老人帶孩子形成的,有些孩子就不會聽話,因為這次爺爺奶奶教他們多年形成的。我自己的孩子都是我一手帶起來的,孩子好多小時候的習慣行為都教他們一一做到,至於孩子上小學交朋友,有時候沒法選擇的問題,我們也教他怎麼交朋友,該交哪些朋友,之前都要給孩子說清楚。
總之,我奉勸年輕的父母朋友們,即使自己上下班也一定要親自帶孩子,父母只是協助你帶孩子,做飯,不要把主體責任搞反了,孩子一定要親自帶管教。這樣有利孩子,也能減輕將來父母的負擔,這樣的孩子將來有出息。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使你滿意,謝謝,歡迎留言交流!
回覆列表
對於小孩教育問題,個人認為自己教育是比較好的,主要是小孩0-3歲是大腦發育的活躍期,會出現很多敏感期,敏感期我的理解就是佳教育期,錯過就無法彌補,老一輩教育思想主要在於不敢管教問題,一旦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就不容易改正了,不管對孩子教育怎麼看,自己起碼要知道孩子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做哪些引導,主要是做好孩子的行為習慣教導,老一輩在教育孩子時,灌輸的思想和父母有些衝突,主要是老一輩年代不同,受苦較多,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總之一句話,自己有時間自己帶,如果自己沒時間可以讓父母帶,自己一定要抽出時間每週不低於3次和孩子進行交流和陪伴,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
老一輩教育又稱為隔代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重要性日益突顯,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隔代教育:
1.什麼是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又稱“祖輩教育”,是指年輕家長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外出務工,或者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推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
2.隔代教育現狀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隔代教育的時代。據一項關於“隔代教育”的全國範圍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農村高達90%以上。這種大比例的隔代教育與中國特定的國情有很大關係。
首先,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日趨激烈,年青人肩負成家立業的雙重壓力,年輕父母大多出門在外,東奔西波,一般缺少時間和精力進行親子教育,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自己父母來帶,這是隔代教育現象日漸增多的主要原因。
其次,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一大批老年人退休或清閒在家,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孫輩,而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隔代教育隨即成為讓年輕父母放心的一種家庭教育方式。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隔代教育為年輕父母解除了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事業、工作上,同時也緩解了老年人的孤寂,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然而,由於祖輩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帶有老年人的特點,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有差別,成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
1.監管看護不力,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及失足犯罪事件
孩子由祖輩代為監護,照管孩子的老一輩大都是年齡偏高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大都行動不便,反映遲緩。而託給其照看的孩子都處於生長髮育的黃金時期,好動、貪玩,二者相比,形成了明顯的反差。這必然導致各類兒童意外事故事件的頻繁發生。
2.教育內容陳舊,難以適應時代發展及孩子成長需要
由於老一輩生活的時代不同,一般存在著知識水平偏低,不能勝任對孩子的教育,在農村尤為突出。據調查,農村75%以上的老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由於文化素質低,見識淺薄,與現代社會少兒教育水平很不相適應。
3.教育方式不當,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及健全人格形成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愛孫輩,過分關注,以至於事事代勞。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任性、自私、唯我獨尊、甚至為所欲為等一些不好的性格和習慣。過分保護又扼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容易使孩子變的更加嬌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老年人教育方法的不當使孩子錯失了形成諸如愛勞動、謙讓等優秀品質的良機。
4.教育理念落後,妨礙孩子個性發展及創新潛能激發
許多老年人教育理念相對傳統、落後、保守,不能跟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於孩子的拆卸行為、嘗試行為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往往加以阻止,以求穩求平,這種落後的教育模式就會導致孩子缺乏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意識。
5.教育觀念衝突,容易導致親子隔閡及引發家庭矛盾
從小就跟祖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可能養成一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習慣,當父母在某個時間段內接管孩子,他們可能就會急於去扭轉孩子的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為,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極容易出現對立情緒。因此父母往往把此問題歸咎到祖輩身上,矛頭直指他(她)們,從而使祖輩和父輩之間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易引發爭吵、鬧派性、形成對立面等家庭矛盾。從而使祖、子、孫之間無感情而言,更談不上家庭和睦了。
三、應對隔代教育應採取的措施及對策
1.孩子父母和祖輩應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家教環境
兩代人往往對教育孩子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年輕一代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和個性發展,而祖輩家長們則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艱苦奮鬥精神的教育,這就需要兩代人相互溝通,統一認識,擇善施教。
年輕父母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與老人溝通,千萬不要放棄自已職責。同時要做到尊重老人,經常和老人聊天,講科學養育的新經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買一些科學讀物與老人交流體會,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溝通時的語言應儘可能地簡化語言,適時改變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儘可能減少溝通障礙。
而老人也應該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觸,疏通感情,做好親子之愛的潤滑劑。只有兩代人統一認識、明確目標、步調一致,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孩子的教育才會通向成功,孩子也會從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2.祖輩家長應提高自身素質,用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本來是一門科學。據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在數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95%以
3.政府部門應制定合理政策,創造有利於隔代教育的巨集觀環境。
總之,孩子教育是件大事,教育好了,我們稱之成長的故事,如果教育不好,就成了成長的事故,教育本身是讓孩子走在正能量的人生道路上是最最關鍵的,望各位家長不要忽視了孩子的性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