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鄉氣象

    說明時代在變遷,人的精神需求也在改變。魯迅先生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也是必然。

    什麼是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而編寫的教學材料。

    所以,教科書從來都是為一定社會服務的。魯迅先生的作品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無疑是一道道閃電,照亮了每一個黑暗角落;他的字裡行間充滿著對黑暗統治的蔑視。讀他的作品,晃如進入一個黑白世界,難有風和日麗、鮮花掌聲。這與我們今天的和平富裕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

    其實,在教育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的作品理所當然要更多地吸收進教科書;另一種觀點認為,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學生們應吸收更新鮮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我相信魯迅先生泉下有知,他會理解的,他不僅是位偉大的文學家,更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者,面對時代的蓬勃發展,他該倍感欣慰。

    對於影響過時代的人,歷史不會忘記。

  • 2 # 一半秋色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的文章,再到初中、高中、大學。

    咱們最早接觸的應該是《少年閏土》。說起閏土,還有一則笑話:

    回家的路上,魯迅忽然聽見有人叫他:“迅哥,等等我!”,魯迅轉過頭去,發現是個少年,魯迅問道:“你是誰呀?咱們認識嗎?”

    魯迅恍然大悟,拉著少年說道:“哦,你是閏土!”

    少年搖了搖頭:“不,我是猹!”

    魯迅暈倒!

    讀魯迅的文章,第一感覺是言語鋒利,像刀子似的,刀刀見肉,字字見血。

    第二感覺是晦澀難懂,魯迅非常喜歡用“似乎”、“好像”、“大約”這些模稜兩可的詞語。

    比如《孔乙己》結尾:

    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

    孔乙己到底死還是沒死呢?既然“的確”死了,為何又用“大約”呢?前後矛盾,是個明顯的語病呀,要是我們寫作文這樣寫,估計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再比如《故鄉》裡: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寒噤”就是冷顫,打就是打了,沒打就是沒打,怎麼還“似乎”起來了呢?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他大約未必姓趙。

    阿Q,到底姓不姓趙呢?誰能告訴我魯迅要說啥!明明很簡單的敘述,魯迅偏要搞彎彎繞,把讀者搞暈。

    第三感覺是通假字多。

    當年,“通假字”讓學生頭疼不已,到底什麼是通假字呢?長大後我們才知道,所謂通假字,其實就是錯別字。

    魯迅,一介文化大師,寫了這麼多錯別字,居然沒人敢站出來批評指正,這是對文化應有的態度嗎?

    這兩年,語文教科書中魯迅文章越來越少了,這是事實,之所以如此,並非因為晦澀難懂,也不是由於現實不需要了,更不是因為批判性太強了,而是因為教科書就那麼點地方,需要給當代的優秀作家留點地方,譬如鄭淵潔、韓寒、賈平凹、金波等等,這叫與時俱進。

    魯迅是民族之魂,民族的戰士,社會的鏡子,他的文章需要繼續繼承和發揚,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

  • 3 # 袁君保

    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為什麼?

    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科科書,為什麼一一

    第一,不是否定魯迅先生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而是教材改革的需要。

    從建國以來,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一直在教科書中排上座,且佔一定比列。那是由魯迅先生民族精神、文化成就、歷史貢獻、作品風格、旗幟形象、匕首雜文的文學歷史地位所決定的。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文豪。魯迅先生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撼動的。

    第二,為了繁榮新時代與時俱進的特色文化,教科書必須陸續移出與之不相適應的作品,上架一部分體現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

    在教科書中的魯迅先生的大量文學作品是從2O12年開始被陸續移出的。這是教科書更新換代、知識更新、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教科書中出版、發行、使用了六、七十年,傳播夠遠,夠久。魯迅先生的作品,如《阿Q正傳》、《祝福》、《雜文》、《吶喊》、《徬徨》、《二心》,都帶明顯時代特性,以針貶時弊為主,現在確實過時,應作陸續移出處理,以利上架時代精品。教科書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豐富、發展、昇華。

    第三,近代文學作品與當代文學作品語言表達方式有一定區別,近代文學作品列入教科書中,現在的學生難於接受、理解、消化。

    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數深奧,學生難於理解。那時的語言表達方式與今天語言表達方式大不相同了,如今的學生學起來真的很費勁,必須儘快移出。這對魯迅先生的歷史地位絲毫沒有影響,教科書與歷史、文學史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

    第四,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這是正常現象,移出既是為上架作準備,也是為充實與提升教科書作鋪墊。

    建國以來,中國文化日益繁榮,湧現了不少反映時代精神風貌的優秀文學作品,必須有選擇、有計劃、有步驟地走進教科書,讓新時代的學生去鑑賞、去仿效、去研究。學習無止鏡,發展不停頓,知識日新月異。

  • 4 # 給歷史卸妝的畫者

    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是不合時宜,是太合時宜了。時代在變,歷史在發展,唯有人性不變。魯迅鍼砭時弊的文章,適合現在,但讓不諳世事的學生來讀,無疑對牛彈琴,所以不合適。與其當神一樣供在課本里,不如給一些膚淺的文章騰位置。

  • 5 # 綠筆尖學堂

    魯迅的作品真的被移出教材了嗎?這是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個誤傳!而很多人還信以為真,這真的是很滑稽的一件事。

    我是一名初中語文老師,教了三十幾年書了。對教材可以說非常的熟悉。魯迅的作品何曾被移出了課本?

    《社戲》、《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孔乙己》、《中中國人失掉自信心了嗎?》,請網友們看看,這些適合初中生讀的文章,幾十年來何曾離開過教材一天?

    而且,教育部還把魯迅的《朝花夕拾》作為名著必讀推薦給全國的中學生。

    至於魯迅作品中的有一些小說,篇幅比較長,本來也不太適合初中生讀。但是有些編入了高中教材。

    個別篇幅的調整,其實不能夠說是什麼趨勢,比如《風箏》、《一件小事》。

    大家可以數一數,有哪位作家的作品入選教材能超過魯迅?

    沒有,可說是空前絕後。

    所以拜託有的網友不要再毫無根據的造謠了,魯迅的許多作品,永遠不會移出教材的。

  • 6 # 詫寂說史

    魯迅先生是少年的記憶,他的文章從小學伴隨到中學!

    相信每一個80後90後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會接觸到很多魯迅先生的文章,記得小時候課本中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閏土》《紀念劉和珍君》等等都是必讀必備的文章。

    魯迅先生的文章

    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寫出來的,會帶有當時時代特有的特徵。比如《記念劉和珍君》就是紀念劉和珍犧牲的時候寫出來的,揭露了當時北洋政府的黑暗與無情。

    現在還記得背誦的名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每次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就讓人充滿了力量,這不僅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直精神意志的傳遞。

    雖然小時候很討厭背誦魯迅先生這種枯燥的文章,但是如今回想起來真的是精品,可以永久的流傳下去。這些文章直到進入社會後,有了閱歷才慢慢體會出那種味道,就像美酒一般,越久越香醇。

    移除魯迅先生的文章

    近年以來,關於移除魯迅先生文章的言論此起彼伏。其實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首先就是我剛才說的那樣,魯迅先生的文章需要社會閱歷才能讀書其中的味道。當很多學生都處於少年階段,在品讀魯迅先生文章時,難免覺得苦澀難懂,不利於理解。

    那麼對於義務教育的時候,或許會存在提前灌輸的意圖。所以,等到成長後再去翻讀這些文章可能會更合適一些。

    2、魯迅先生文章的背景歷經北洋時期和抗日時期,那時候社會的人處於一種壓抑黑暗的狀態,寫出來的文章也透露著這種氣息。

    對於現階段成長的孩子而言,從小品讀這樣的文章或許對成長不利,這些孩子們需要更多積極Sunny的讀物來充實自己。

    所以,時代的改變也使得魯迅先生的文章無法符合現階段的社會環境,做一些移除也是有必要的。

    當然,隨著我們的成長,社會閱歷的豐富,我們會擁有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到時候我們再去品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想必會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 7 # 鍋子哥掃芒

    鍋子哥觀點:魯迅被移出教科書,不是對魯迅地位的否定,也不是對其文學作品的否定,而是隨著時代進步,課程與新時代相適應的表現。

    但作為我們平頭百姓,不太關心什麼課程應該拿進教材,什麼課程應該移出教育領域,總之,只要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有利的,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三觀”的課程,我們就支援進教材。

    話歸正題,從我們角度看,為啥周老師的作品被移出教科書呢?

    難道是因為他“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的“病句”?當然不是。

    鍋子哥觀點

    一、時代背景。

    隨著時代越來越久遠,當時的社會背景或許越來越難以理解,魯迅的文字帶著濃厚的時代印記,他的思維與時代是緊密掛鉤的,但與現在的民主、和諧、自由似乎已經脫離開來。另外,他文章中政治觀點也很突出,與現在的普及教育或許有些不掛鉤。

    二、學生的理解有難度。

    結合我們自身來想想吧。小時候最鬱悶的就是要學魯迅的文章了,因為的確是理解上有難度。

    另外,讀到魯迅的文章時,總是感覺有種灰濛濛的壓抑感。因為他的文章手法,就是通過文章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諷刺,如“孔乙己”。而我們當今時代灌輸的都是正能量,與教育的方向有差別。

    當然,也不是他所有的文章都要移除,魯迅的文學影響了我們幾代人,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藤野先生》,也給了我們童年的樂趣和尊師重道的啟迪,所以,魯迅的地位不會變,他的影響不會變,只是時代變了,我們的教育也要與時俱進。

  • 8 # 寒梅落雪

    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我上學的年代極富盛名,廣為流傳。

    文章裡塑造的祥林嫂、阿Q、少年閏土、孔乙己等人物形象極為符合當時的社會i現狀。

    魯迅先生的作品帶有鮮明的社會特色,深刻的政治烙印。既有對當時政府黑暗統治的挖苦諷刺,又有對普通人民大眾深陷水深火熱生活的深切同情。

    並且,魯迅先生的寫作手法比較獨特,不易理解,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壓抑的氣息。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孩子們更適合學習真善美的作品,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不適於現在的社會。

    當然,不可否認,魯迅先生的作品在當時那個年代,有很大的影響。

    魯迅的妻子朱安寫的一篇文章,有魯迅和學生的愛情,有魯迅偷窺弟媳洗澡被弟弟發現兄弟關係決裂,讓魯迅高大上的人設崩塌。不得不說魯迅對朱安是非常殘忍的,朱安終其一生都在等待,最終孤獨至死。

  • 9 # 小路118

    魯迅是我們國家的民族魂。他的錚錚風骨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一直傳承的精神。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直是做人的標準。他的文章像匕首一樣無情的刺向社會存在的醜惡現象,揭露那些誇誇其談的衣冠禽獸毫不留情。

    魯迅為了拯救迷迷糊糊得過且過的民眾,棄醫從文,用犀利的文字來和那些假聖人偽道學家做著不懈的鬥爭,併為此英年早逝。

    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們知道:咱們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大寫的人。

  • 10 # 拓展新視界—樑教練

    一提及魯迅,我們90後的人總忘不掉這位大文豪在語文書裡“發表”了太多的作品,最近為什麼會出現移出教科書,主要還是因為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決定的。

    也有很多喜歡魯迅的作家認為這並不好,因為魯迅本身就是一個正面教材,用他的文章影響新時代的青年,也是很好的事情。不過,文學作品有極強的時代感,這樣的原因既現實又無奈,不論是誰的作品,所表達的思想也是侷限於當時的年代,步入到21世紀,青少年需要塑造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魯迅的作品逐漸被“趕出"教科書,這也能從另一方面看得出決策層對於教育的重視和改革,是一種極好的現象。

  • 11 # 青門紅江

    作為一個北京的初中的老師,我真的很想說一下,咱能不能不要再傳謠了?

    我就很想知道你真的去查過嗎?你真的去了解過嗎?你真的看過現在的孩子在學什麼嗎?你真的看過現在的課本上都有哪些文章嗎?

    我去網上搜了一下,那些被你們說的移除課本的文章:

    《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和<山海經>》、《魯迅自傳》、《中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故鄉》、《藤野先生》、《孔乙己》、《吶喊》、《祝福》、《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藥》、《阿Q正傳》。

    非常遺憾,我要告訴你,上面提到的這十六篇文章,一篇都沒有刪。我所比較清楚的,就是《少年閏土》從小學的第9冊轉到了第10冊,但是根本就沒有刪。

    所以說我就很好奇你們的這些謠言到底是從哪裡聽來的?是不是看某個小視訊上說的?比如這樣的?

    大哥,這根本就是營銷號蹭熱度好嗎?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喜歡一邊說著我們要抵制謠言,一邊又瘋狂的傳播謠言呢?為什麼現在的人寧願聽這種謊言,也不願意聽一句我們這種專業的人說的話呢?為什麼現在的人就喜歡憑一句話就判斷是非呢?

    這個問題一共1000多條回答,我基本都翻了一下,沒有一條是去真正瞭解過實情的。我就想知道你們這些人說這些話的底氣在哪裡?憑空想象都這麼牛*嗎?一點分辨能力都沒有嗎?

    就為了把現在的學生說得越發的不堪,然後長嘆一聲“現在的年輕人啊”,去裝*,裝得自己憂國憂民?一個個的簡直就是蛇精病!

    是覺得把年輕人貶得一文不值很有優越感嗎?

    是不是因為看了這樣的視訊?你是不是一聲長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自以為聰明,覺得00後都廢了,其實自己才是大傻子!

    你知道現在的課本是什麼樣的嗎?

    專門的單元學魯迅,專門的單元學毛澤東,專門的單元學抗日先烈!學《七律長征》,學《鄧稼先傳》,學《老山界》!

    還有課外補充的《毛澤東傳》,《毛澤東選集》,《紅巖》……

    這些你們都調查過了嗎?

    現在的孩子接觸到的是比你們要廣上十幾倍的愛國教育,瞭解的是比你們多十幾倍的先烈故事!

    由此可見,你是多麼的無知,多麼的令人作嘔!

  • 12 # 胤遠

    魯迅先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影射當時的時政的,揭露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對於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底層人民群眾有著深深的同情,但對於一些人的愚昧無知也是有著太多的無奈。

    還有現在主要提倡多宣傳正能量,魯迅先生的那些作品和現在的時代格格不入啦,

    特定的時代造就了魯迅先生這樣的大文豪,畢竟已經是過去了。

  • 13 # 與世界相遇

    小時候我們都是讀著魯迅先生的文章長大的,他的很多文章至今都朗朗上口、記憶猶新。如:《從百草園到三位書屋》、《藤野先生》、《紀念劉和珍君》、《孔乙己》、《阿Q正傳》、《藥》、《祥林嫂》、《狂人日記》等,小時候學魯迅,沒有覺得他的文筆很好,相反,看他的名字就感覺文章比較乏味、沉悶,沒有什麼美感,不像有些詩人的作品,讀起來就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如汪國真、徐志摩、舒婷、顧城、戴望舒等,他們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詩意,詩句本身更是美不勝收。

    那時不理解魯迅寫作的背景,總感覺魯迅說話尖酸刻薄,如《喪家的資本主義乏走狗》,罵人不帶賍字兒,罵得徹底,罵出了邏輯,語文老師講解:說魯迅罵的是梁實秋,那時不知梁實秋為何人,但是從魯迅嘴裡罵出來的,肯定不是什麼好人,後來慢慢長大,看了些梁實秋和林語堂的作品,發現他們的文章寫得特別好,內心非常不解,為什麼文人之間也這樣罵開罵去的?有點像潑婦罵街。

    再到後來進入高中,學到的以新文化運動為背景、揭露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陰暗面的、剖析辛亥革失敗原因的作品,如《藥》《祥林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慢慢理解了魯迅先生作品的含義和他作品的戰鬥精神。

    也終於理解現在魯迅的作品為什麼逐漸淡出了中小學課本。

    我個人認為,一是因為魯迅作品比較偏激,如抨擊儒家文化的作品,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徹底否定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全盤接受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現在來說不合時宜,不符合目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旋律。

    第二,他的作品過份強調階級鬥爭,特別是國共兩黨的鬥爭。如果把他的文章繼續錄入課本,會誤導學生對海峽兩岸關係的正確判斷,誤解當前的國共兩黨關係,甚至影響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總之,魯迅作品的火藥味太濃,但時過境遷,歷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作品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記,可以好好品味誦讀,但不太適宜於對一個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形成的中小學生進行鋪天蓋地的灌輸。

    時代發展,需要弘揚的是社會主義、愛國主義主旋律,灌輸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的理念,培養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在課文的錄選上面需要慎之又慎。

  • 14 # 世界醉人

    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學生教科書,並不代表可以否定其作品的優秀性,而是根據時代的變遷,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罷了。

    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文字帶給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不盡相同的。

    有人喜歡瓊瑤,因為訴不盡的兒女情長;有人偏愛金庸,因為道不盡的俠肝義膽;而我卻獨獨欣賞魯迅,雜文批判中拷問人性,散文回憶下感知冷暖。

    但說實話,小時候對於魯迅的文字其實是排斥的,甚至有些厭惡,總覺得讀起來枯燥,遠不如一些詩歌以及歷史故事帶給我的吸引力來的強烈。

    但人就是這麼奇怪的一種動物。在隨著年齡不斷疊加,生活閱歷不斷積累後,無意中再觸及魯迅的文字,感覺是完全被顛覆的。在細品他的文字後,總能感受到一種可以驅動人前進的力量。

    也正如此,在閱完眾多作家的文字後,我依然青睞魯迅,依然把“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坦蕩胸懷奉為人生處世的至理名言。

    將其作品移出教科書,或許有一些現實考量。當然更是一種遺憾,在我看來,任何時代,都需要有一個像魯迅一樣的人物,可以站出來直面黑暗,而今這個喧囂浮躁的年代,尤其如此。

  • 15 # 牛馬行

    魯迅先生寫的文章總能給人以警醒,一些人可能還會覺得有攻擊性,那怎麼行那,要學孔孟,安於清貧,安份守己,要學會認命,先生的文章按現代講,有點憤青所以要刈出

  • 16 # 小李丶丶丶丶

    魯迅的作品時代感太強,與之現代其實有些格格不入。

    其實你若是認知看過魯迅的作品,你會知道這正是魯迅對後人所期望的。

    時代的發展,黑暗的歷史總得走出去。

  • 17 # 寶爸沒話說

    鄰居家一直過著苦日子,甚至有一段被欺負的痛苦時間。當時有人把這段日子寫在紙上,給鄰居家的同輩後輩看,藉此勉勵鄰居家知恥後勇。後來鄰居家日子過好了。家裡就有些人覺得這些不該給子孫後代看,不能讓子孫後代知道這段日子。讓後代知道當下他們的祖輩可是什麼都有的新人。可不是什麼下里巴人。然後就把這位先輩用來驚醒後人的書給藏了。原因就是這樣。

  • 18 # 羊羊小圈

    有不少人調侃說,當年上學的時候,最害怕的人就是魯迅,因為他的很多東西,都特別難記,很容易就會丟分兒。

    有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時代的需要,如今我們的時代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本里編入了很多新鮮的東西,孩子們應該與時俱進,接觸那些更加新型,更加有趣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魯迅的文章,確實有些晦澀難懂,即使是已經成年的讀書人,也沒有辦法徹底理解魯迅文章的所有含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魯迅的文章,確實不太適合現在的孩子閱讀。除了時代問題之外,魯迅文章自身也有一定的問題,從時代背景來看,魯迅生活的年代,是人吃人的混亂年代,那時候一直在呼籲除舊迎新。

    大家被壓迫的太過痛苦,必須不斷反抗,才能讓祖國變得更好。如今魯迅的文章,已經失去了這種特殊的時代意義,不過,我們並不能完全否定魯迅當年的精神,有人認為,魯迅文章離開課本,只是一種形體消散,他的精神必將長久存在。等孩子們將來長大了,或許有一天他們會回過頭來,瞭解一下歷史,魯迅的文章也許會被再次拿出來,被孩子們仔細閱讀,不論什麼年代,都需要一定的反抗精神,絕對不能像毫無感情的機器一樣受人擺佈,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意識,那麼人和石頭工具有什麼區別呢?

  • 19 # 豫南小莉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吶喊》《阿Q正傳》《朝花夕拾》《野草》《故鄉》《孔乙己》《狂人日記》《祝福》等。

    《故鄉》的閏土,《祝福》裡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漸漸浮現在眼前。

    只是,這些都是悲劇人物,讓人記憶猶新,難以忘卻。

    1 現代社會弘揚民主、自由、和諧,魯迅的作品有深深的時代烙印,深刻的反映那個時代老百姓的悲慘悽苦,黨政者的黑暗無邊,與現代社會的正能量不符合。

    2 魯迅的作品晦澀難懂,未踏出校門的學生理解不了,只有在成長的過程中,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體會到那種環境下的悲慼和無奈。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總有許許多多挫折要越過。

    總結:魯迅的作品意義深重,看懂了,明瞭了,能深受啟發,路更好走,這一點不可否定,學習理解魯迅的作品,是很有必要性的,就算是課本上越來越少,課外也是可以自學的。不忘過去,才能更好地發展,而不是盲目拋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魯迅的名言名句,都在實踐中得到昇華。

  • 20 # 我是我的天666

    以前感覺先生文章晦澀難懂,現在三十多了,才明白他寫的才是底層社會的現實,時代變遷,可有太多的現實與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在教育提倡正能量雞湯類的引導,給孩子們塑造一個象牙塔,姑且聽之,大了孩子們再讀魯迅就會懂了!總之我很欣賞先生的文章,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讀懂魯迅,也不想更多的人讀懂,因為讀懂了,基本看透這個社會現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的來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