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戊午不惑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此三不孝無後為大!!!這就是古代號稱有點文化的人胡說總結出來狗屁定義!這個人好像是姓趙還是什麼,記不清了!源自孟子評論的一段話: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這個姓趙的看見這句話就開始評論,說出了上面的三句話!

  • 2 # 金波33389954

    不捱餓不懂得珍惜糧食,不負責不懂重視生育,所以意外懷孕導致墮胎的有罪,法律不懲罰的不代表沒罪,自私的人要麼不生要麼生了不育,養成壞人,生育是人寶貴的能力,放棄就是錯的,生了你你就有責任延續後代而不是浪費,浪費容易,不負責容易,懶惰容易,自私容易,你就是個無恥墮落的廢物,找一些好聽的舒服的享受自由的蠱惑洗腦的理由大言不慚,觀念錯誤或人格缺陷或愚昧貪婪缺乏母性父性,精緻利己

  • 3 # D東哥

    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句話,這句話除了無後以外,剩下的兩大不孝又是指的什麼?今天就來給大家談一談。

    這要中國漢代的經學家趙岐有很大關係,他在《十三經注疏》中,對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行了解釋。他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 4 # 崇陽37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語出《孟子 . 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其意為,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斷絕後嗣這一點的罪過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聚妻,是怕沒有後嗣,所以君子認為舜雖沒稟告,也是相當於稟告父母了。《十三經注疏》中漢代經學家趙岐的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理念體現了中中國人對於家族的綿延與繼嗣的格外重視。在古時,孝的內容不僅有“生之以養”和“死之以葬”,而且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對於父母和先祖的祭祀的延續,而這種延續必然要以後嗣的承繼不絕來實現,如果沒有後人,相當於斷了祭奉租先的香火,這是一種大不孝。這種觀念在當代不少中中國人的心中仍然有著很深的影響。

  • 5 # 陽光尚遊駕到

    何小河何總認為:

    第一不孝就是不會指正父母的錯誤

    第二就是不能贍養父母

    第三就是不想傳宗接代

    這麼簡單明瞭,就不要問為什麼了吧!

  • 6 # 李風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指:不禮祀祖先為一不孝;不給父母好生活只顧自己為二不孝;不娶妻生子或娶妻不生子斷絕祖先香火為三不孝。最大的不孝是沒有子孫,就是無後為大。

  • 7 # null宣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順,古代三生萬物,這裡的三指很多的意思

  • 8 # 文刀哥的三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又是一個斷章取義被誤解了兩千多年的句子。

    按字面意思理解,不孝的事情有三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於是各種版本鋪面而來,這三種不孝是哪三種?什麼不相親、不生兒子、不做官、陷親不義、不結婚等等,不一而足,都屬曲解。

    要理解這句話的本意,首先要了解這個“三”是什麼意思。“三”在古代是量詞,形容多,譬如“三五成群”、“三山五嶽”、“三番五次”、“日上三竿”等等。這裡面的“三”僅僅代表數量多,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數字3。“不孝有三”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很多種。

    再看後半句,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意思。“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

    其實這句話是有個典故,當年舜想娶堯的女兒,但是怕老爹不同意,於是沒跟老爹說一聲就直接娶了。啥叫無後?就是這麼重要的人生大事卻不告訴父母,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責任。這才是真正解釋了無後,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並不是字面意思理解的沒有後代。

  • 9 # 影視天地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首先說一下楊伯峻先生對這句話的理解:

    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沒有子孫是其中最大的一種。舜不稟告父母就娶親,為的是怕沒有子孫,(因此)君子以為他雖沒有稟告父母,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

    為什麼怕沒有子孫呢?

    孟子自己解釋道:

    “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孟子·萬章上》

    下面是我的理解:

    不孝有三,這三是否是虛指?

    我認為可能是。如果是虛指,則本題第二問無意義。如果是實指,那東漢趙岐的解釋也不一定就是孟子的原意。

    “無後”可否有其他含義?

    我認為直接解釋為“沒有子孫”是符合原意的。至於“盡到後輩的責任”這個解釋我認為不夠貼合原文。我甚至見過有把不告而娶解釋為無後的,區別在於把為讀成第二聲還是第四聲。

  • 10 # 魔鬼歷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文出自於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是孟子在評價舜娶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的事情時說的這句話完整的內容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說:“不孝順的事情一共有三件,其中,以沒有子孫後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稟告父母,但是舜帝沒有稟明父母就自己做主娶了堯帝的二個女兒為妻子,是因為擔心自己沒有了後代。所以在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但是這也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

    孟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對儒家學說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的人,在他的著作裡不難看出,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並且提倡所有的人都要以舜為榜樣。

    後來漢,代人趙歧著有《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也就是說,不孝有三:

    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第二不孝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第三不孝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趙岐這裡把“無後”的意思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之後,中國人就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

    其實我覺得,趙岐認為的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再擴大一點的解釋就是因為自己的縱容不阻止,而“陷親於不義”。這才是最大的不孝,也是第一不孝。古人尚且認為,愚孝不是真孝順,今天的我們很多人反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味的愚孝!真的太可笑了。

  • 11 # 江水趣談

    孟子講的是舜帝的故事。舜帝作為虞王朝的創始者,歷史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他的童年並不幸福。4歲時,他媽就病逝了。然後他就有了繼母,但是繼母對他非常差,因為沒有親媽疼愛,所以舜帝就一直沒能娶妻。後來,舜帝好好一個年輕小夥,一直不娶妻也不是個辦法,只好瞞著家裡,自己偷偷的娶了妻子。

    一方面是社會文明發展了,很多家庭非常民主,父母子女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做得越來越好了。另外一方面,培養小孩經濟壓力確實大,這個不用我多言,各人自有體會。綜上所述,既然現在我們知道了三不孝全部內容,在我們的生活中,就避免發生吧!讓我們做一個孝順長輩的子女,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吧!

  • 12 # 新明說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於兩個不孝是什麼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

    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個解釋是中國自古通行的權威解釋。

    由此可見其於兩個不孝是指:

    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二、家窮親老,不為祿仕。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工作掙錢(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第二種解釋:

    在原始宗法制時代孝有三個層面:其一,“生,事之以禮”;其二,“死,葬之以禮”;其三,在死後的漫長歲月,子子孫孫“祭之以禮”。並進而得出結論,“不孝有三”應該是:生不敬孝,一不孝也;死不禮葬,二不孝也;無後絕祀,三不孝也!

    由此可見其於兩個不孝是指:

    一、生不敬孝。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孝敬父母。

    二、死不禮葬。父母死後不按禮法安葬父母。

  • 13 # 莊子門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的言論。

    這裡的“三不孝”指的是:

    一不孝:不能事親,就是不能侍奉雙親,沒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二不孝:不能事君,就是不能侍奉君王,沒能報孝國家。三不孝:無後,這裡的無後主要指後繼無人,不是指沒有子嗣。

    古人的人生目標是——立功、立言、立德。所謂“三不朽”。

    立功,就是建功立業,統兵為官,造福百姓,為皇帝分憂是也。立言,就是著書立說,或繼承發揚聖人學說,或標新立異,自成體系是也。立德,就是擁有一世好名聲,成為道德楷模,為世人追隨是也。

    那麼“無後”,即後繼無人,這是件大事。

    其他事情和後繼無人這件事一比,都不算大事。為什麼會後繼無人?第一,說明你沒有“立言”,沒有繼承和發揚聖人的學說,自己也沒有新的學說產生,你沒啥值得別人發揚的內容。其次,很可能道德上也出了問題,導致後世不願不屑於追隨你。

    當然,孟子如此說,如此要求後人,首先他自己做到了。孟子首先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把孔子的學說發揮的極致,同時孟子在“孔儒”的基礎上形成了“孟儒”學派,有繼承,有發展,也有新東西加入進來。至於道德楷模這一點,孟子自認為自己是夠格的。

  • 14 # 也可自話

    想想吧,同學們朋友們,被逼婚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每個長輩催婚,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怎麼反擊?當然是問一句:“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問完之後,包準你會挨一頓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中中國人啊,有很深的家族(宗族)觀念,這種觀念,讓中中國人的親情比任何民族都要濃厚,所謂血濃於水,再好的朋友、同事,也比不過血緣關係帶來的親情,你看,皇帝就不會把皇位傳給最有學問的大臣。(這是扯淡)

    中中國人的這種觀念當然有許多好處,一條血脈延續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哪怕兩個陌生人,如果是同姓,也會說上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但也不免有許多糟粕文化,因為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只有生男孩才叫有後,因為只有男孩才能延續宗祠,延續家族血脈。

    放到現代,這當然是糟粕了。

    這段話的解釋頗有爭議,一種說法跟我們通常的認知一樣,無後就是沒有後代,是為不孝。另一種說法則將“無後”理解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因為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妻子。

    舜當然不是個不孝父母的人,只是他的家庭太過悲慘,後母和生父每天變著花樣要弄死舜,到了結婚年齡也不管舜,沒辦法舜只好自行娶妻了,娶了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

    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確呢?我認為不重要,因為這句話的核心在於“孝順”,無論沒有後代,還是沒有儘子女的責任,都是屬於不孝。而且自古至今,大多數人都認可第一種(沒有後代)的說法,包括《十三經注疏》這類經典。因此,無後指沒有後代,這種說法更具普適性。

    不孝有哪三種?

    《孟子·離婁上》原文只說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沒有另外兩種不孝具體是什麼,但是在《孟子·離婁下》又提出了“五不孝”的說法:

    “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度之慾,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好吃懶做、貪酒好賭、貪財好色是三種不孝,放縱自己讓父母羞愧,是一種不孝,好狠鬥勇讓父母處於危險,是一種不孝,其實總結起來,還是三不孝,因為前三種都是“不贍養父母”的具體分析,似乎並沒有提到“無後”這個方面。

    又,東漢趙岐著《十三經注疏》,在《孟子·離婁》原文基礎上,總結出了“新的”三不孝:

    於禮有不孝者三:

    事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親,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第一,一味順從,把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所謂的“愚孝”,也是不孝;

    第二,不能賺錢養家,讓父母挨餓受凍,不能贍養父母,是不孝;

    第三,不談戀愛不結婚,絕了一家血脈,是不孝。

    第三種是最大的不孝。

    爭議

    1、《孟子·離婁》有爭議,因為如果把“沒有後代”作為“無後為大”的解釋,那麼在《離婁下》中的五不孝,沒有任何一條提到了“無後”,這顯然是前後矛盾的。

    2、《十三經注疏》有爭議,既然孟子的“五不孝”並沒有提到“無後”這一條,那麼趙岐的註解,就有明顯的斷章取義的嫌疑。

    那麼,趙岐為什麼要說“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後世為什麼又普遍認可這種說法呢?無非還是受了政治環境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罷了。

  • 15 # 爍星星星

    過去沒後年紀大了誰來養活你,誰來保護你,現在都是啃老族,社會在發展,情況在變化,過去的生存環境已經和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人心沒有愛,讓孩子來到這個噁心惡意的世界幹嘛,讓他們來受罪嗎?

  • 16 # 古今閱史

    這句話是最先出自於《孟子》中,但是其真實的含義卻是和我們認識的有著很大的出入,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無後也。”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做子女的沒有盡到自己該盡的職責和本分,像舜這樣娶妻時候連自己的父母都沒有通知這就太過於違背天理了。

    第三句,不娶無子,絕先祖嗣,三不孝也。這句話相信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了,不娶妻生孩子,斷絕家族子嗣和傳承,也是最為嚴重的不孝順了。

  • 17 # 宋慧5618

    對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大家都特別熟悉。但你是不是理解它的意思呢?"不孝有三",這三種不孝1是不能侍親(孝順父母,愛護家人)2是不能事君(恪守本分,行忠義之事)3是不能立身行道,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這是孟子對於舜的婚姻評價。所以,通過解釋,你也理解了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不是說沒有後代子孫為不孝,而是不能侍親為最大不孝。後人把這句話意思都理解錯了!

  • 18 # 大海里的方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說,我觀察了已三年,但不孝有三者,恐無一人答對,不是貶低他人,實事如此。

    此語不是講有三種孝道,而是講兒女對父母尚有三種不孝的理由。

    古人云:老裡不正兒不尊,其理就在於此。雖是一種人倫的違背,但它出自禮儀之規。

    何為不孝有三?第一,父母無道德修養,為人不尊,不知廉恥,不守規矩,有違人道,行為禮儀不檢點,甚或有違人倫,傷化門風,忘祖背德者。兒女不孝順不違天理人性。

    三是貪佔豪奪,強搶劫霸,姦殺無辜,欺男霸女,橫行鄉里而被繩之以法者,兒女不孝順並不違背國之宗義。

    此三種不孝敬父母的理由,雖不合乎人倫,但它合乎天地人的自然陰陽生化屬性。這樣的不孝,人間不說你是壞人,不說你是不孝順,因為天地的自然法則就是你不正,我不尊,你不立,我不敬,你無德,我不孝。此三種不孝的理由是合乎人性的。而法律也是不能干預的。但是,此不孝並非不盡人子之義,而是不那麼敬仰而已。

  • 19 # 你好甘肅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說的。

    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釋義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其實還有一個說法是說“不孝有三”中“三”只是個虛數,並不是指只有三件。

    按照孟子的《離婁章句下》解釋,“不孝有三”其實有五件: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只顧老婆孩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放縱情色享樂),以為父母戮(讓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20 # 凱潔劇館

    一味的順從父母,見父母有過錯反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的貧窮,父母已年老,自己卻不去掙得一官半職吃俸祿來養活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子不生孩子,不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逢年過節,沒有後代子孫為祖先祭拜這是第三種不孝。

    因為沒有兒子,家中沒有勞力。沒有給家裡撐門面的人,也不能傳宗接代,就要斷絕香火

    也就是通常說的:絕戶,也就意味著這戶人家後嗣無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臨死為戚夫人以及戚夫人孩子,留一條什麼樣的生路,管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