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智慧手機成了,每家每戶都有的電子產品,有的家庭更是每個人不止一臺,從而導致大多數小孩子一出生便和手機產生了沉迷無法自拔,你認為這個狀況應該怎麼樣去對待?怎麼樣去解決小孩子對手機的沉迷?
-
1 # 育鄰人
-
2 # 慶功說育兒
你好,我是慶功爸爸。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幾歲的孩子的就知道非常多,多到我們都很驚訝。你沒有教他,老師也沒有,這一切主要都是電視、手機的功勞。
在手機、電視中看的多、學的多,知道的也就多,雖說有些孩子還不懂,但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
所以小孩子對於手機,應該正面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禁止或者牴觸。
家長要如何做首先我們要做好榜樣
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老師。小孩之所以對手機沉迷,最大的原因在於家長,手機是生活所需,依賴手機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現在的我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假如一天沒有手機,都不知道幹些什麼,可見手機的重要性。大人都如此,孩子只需要有樣學樣就可以了,他也許不知道為什麼,但大人都在做,他也會做
這是一個平常的事。
其次多參加戶外活動
家長要多放下手機,多與孩子互動,多做些親子游戲,也可以到郊外、公園等,去體驗生活。甚至坐下來,與孩子多聊聊天,聊一聊一天來的人和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再次興趣的培養
多發現、挖掘孩子的興趣,轉移關注力。如畫畫、塗鴉、寫字、讀書等,家長與孩子一起做,培養孩子的興趣。
又次手機也可以成為溝通工具
我們都知道孩子玩手機,但你知道他看什麼、玩什麼嗎?父母要多觀察,與孩子溝通,為什麼玩,有什麼好玩的,哪個地方最好玩,最有趣。
孩子最喜歡、最關注的點在哪裡。家長就可以通過這些而瞭解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最近的思想狀態,家長也可以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玩。
主要提防三個方面:1.遊戲的痴迷程度
遊戲對於孩子來說,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孩子們之間的談資,好奇心的驅使,都代表了不可能完全“免疫”。
要理解孩子玩遊戲,把問題跟孩子講明白。網路遊戲不代表現實世界,不要過於依賴遊戲帶來的刺激、新奇感。
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做的事,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就像大人必須工作一樣。而遊戲只是大千世界的一角,眼光要放長遠些。
孩子的自制力差,家長要把好關。千萬不能一提遊戲就色變,覺得孩子不好好學習,變壞了,家長要多談心、多引導。
2.預防網路色情
儘量不要讓孩子獨自一人玩手機,或者孩子臥室不要放電腦,可以與孩子一起玩。
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一定要有個約定時間,而這個時間必須讓孩子與家長共同商量決定。
設定防火牆,禁止閱讀一些“性”、“色情”“黃色”等詞的軟體。
告訴孩子不要輕易在網上釋出個人資訊,防止被有心人利用。
3.網路聊天
網路環境很複雜,所以要警惕孩子上網聊天。
允許聊天,但要適當控制。可以每天固定時間,比如晚飯後在客廳,這樣也避免孩子私下去聊些不健康或者與陌生人聊天。
告訴孩子,對面聊天物件我們並不清楚是男是女、年齡、意圖等,不要隨便洩露個人資訊。警惕意圖不軌分子有機可乘。
最後一點建議孩子玩手機,一定要早干預,越小干預,孩子越比較好接受,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不要等習慣養成了再想著改變,相對來說,這都是家長一手造成的。
只要我們放下手機,放下身段與孩子打成一片,多與孩子接觸、瞭解孩子、與孩子溝通,與孩子共同制定時間約定,不止是手機的問題,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手機既然是個避不開的工具,那麼就接受它,讓它只能是一個工具,讓它成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紐帶。
-
3 # 米寶的爸
[導語]智慧手機功能強大,既可以用來和朋友、同學聊天,還可以播放音樂、看視訊和玩遊戲,功能強大的手機對大人和孩子都有無法抵擋的誘惑力。
下面我們將詳細分析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手機,痴迷於手機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並探討如何能夠幫助孩子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一、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手機?1. 正當的社交需求
周圍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手機和社交軟體,這些同學會組成一個社交圈;老師佈置家庭作業,還有和好朋友一起約飯局,無不需要手機來完成。
2. 大家都在玩遊戲,自己就跟著玩
孩子會用手機來聽歌、追劇、看電影;也可能會玩遊戲,玩手機是孩子用來娛樂和放鬆的一種方式。
4. 手機就是孩子的“電子保姆”
父母因為工作忙、身體勞累,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只要一部智慧手機就能讓孩子安靜下來,除了手機沒電,孩子基本上不會挪地方。
孩子在沉迷於手機之前,已經見識了太多爸媽拿著手機玩遊戲、刷直播的場景了。
作為父母,當我們陪孩子的時候,是在高質量陪伴孩子,還是玩著手機順便陪孩子?
我有時候看手機,米寶也會湊過來跟著看,跟他說“你自己先玩會兒,我看會兒手機休息一下”,他就會說“你跟我玩的時候就專心跟我玩,不要老玩手機,你要是看手機,我也要看!”
二、 痴迷於手機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1手機給孩子帶來的積極作用
(1)手機也可以用來學習手機不只是打電話和視訊聊天,還可以用於學習各種知識。比如,我們就曾經用手機給孩子播放兒歌、英語兒歌等,可以培養幼年寶寶對於語言和英語的熱愛。
現在很多遊戲都有很強的立體感,可以促進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的發育;尤其是一些智力闖關遊戲,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失敗,但是稍加引導,也可以鼓勵孩子調整方法策略,並最終堅持獲得勝利。
2 手機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1)生理方面:手機螢幕字小,亮度高,長時間注視手機會導致眨眼頻率減少,從而造成眼睛痠痛等,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近視。
(2)心理層面:長期手機成癮的人會對手機形成心理依賴,睡前、醒後看手機,不僅影響孩子的睡眠,還會影響孩子讀書、學習的注意力;另外,智慧手機和網路使用是孩子抑鬱和厭食產生的重要原因。
(3)不利用親子關係的培養:孩子或父母喜歡看電視、玩手機,必然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有效互動減少,當一方沉浸在手機網路或遊戲中時,就會導致親子之間溝通不順暢,從而影響健康的親子關係。
1. 在平時,和孩子一起制定“如何使用手機”的規則
在制定和實施規則時,讓孩子參與並一起集思廣益,並提前達成協議:
比如,允許孩子平時昨晚家庭作業之後,可以使用一個小時的手機,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可以玩遊戲、上網,或是和同學朋友聊天;但時間一到,就要將手機收回並關機。如果到了約定時間卻不願意交還,則減少下次玩手機的時間。手機不能帶到學校,在家可以用手機與同學聯絡,滿足社交需求;但是在學校,需要孩子自己與同學當面交流,這樣才能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並能減少手機對於孩子上課的干擾與誘惑。2. 家長以身作則,少玩手機,高質量陪伴孩子
其實,很多孩子因為缺乏最基本的被關注的需求,繼而企圖在手機、網路等虛幻世界中找到存在感。
父母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和孩子進行有效的互動,比如一起玩遊戲、玩玩具、下棋,或者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
當孩子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做的時候,還有時間沉迷於手機嗎?!
孩子對於手機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源於父母的引導。如果我們平時用手機來學習一些專業知識和拓展業餘興趣愛好,那麼孩子也會覺得手機是我們的一個工具,可以用來學習。
四、總結綜上所述,手機對小孩的誘惑力都是巨大的,但是手機並不是洪水猛獸,即使是洪水,也要疏大於堵,父母一方面要以身作則,少用手機,另一方面要引導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機。
-
4 # 巴揚萌
我想說,孩子的習慣養成,跟家長有很大關係。這句話可能會讓很多家長不舒服,那麼你可以回想一下,當孩子玩耍時,你在幹什麼;當孩子寫作業時,你在幹什麼;當孩子興沖沖的要跟你聊天時,你在幹什麼?一個好的習慣養成,一定是家長的正確引導和言傳身教得來的!
陪伴,不是用手機來陪伴
現在社會上一直鼓勵要親自教育,有家長的陪伴。家長的陪伴不等同於一人一個手機,我陪著你!而是真正做到,不管你在做什麼,是玩玩具,是看書,還是寫作業都可以在旁邊安靜的陪著。他玩,我陪著玩,哪怕很幼稚;他寫作業,我在旁邊看書,哪怕開始時看不進去!手機靜音,一心一意的陪伴,傳達給孩子的也是正面的反饋,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好的習慣。
當孩子融入不了的場合,不要拿手機哄
朋友聚會或者去採購東西的時候,會看到,聚會還沒散場,東西還沒買完,而孩子就開始沒有意思的嚷著回家。礙於面子,很多家長就會拿出手機。而孩子的手機癮慢慢就染上了。作為家長,首先要知道什麼場合適合帶孩子,什麼場合不適合帶孩子。必須要帶,就給孩子拿一些平時最喜歡的玩具或者圖書,並提前告知,當他無聊時,可以玩玩具或者看書,但不可以玩手機。千萬不要孩子一鬧脾氣,就用給手機的方法解決問題。
家長的態度決定孩子的習慣養成
如果家長已經意識到手機的危害,並已經制定了相應的措施,那麼希望你能堅持下去,態度堅決。孩子看到強硬的態度,也會有相應的改變。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彈簧效應。
當然,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儘量聽取他們的意見,千萬不要一言堂,把約定變成命令,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
5 # 都啟斌
現在可以說是智慧手機每家每戶都有,小孩青少年很多痴迷於其中的手遊,不愛學習不愛吃飯,甚至作息時間都因此而改變,我們大家都會這樣的擔憂,認為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這和我們80後90後經常痴迷於看電視一樣,我們也曾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然而事實卻證明了一代卻比一代強。智慧手機的產生自然有其重要的作用,瞭解世界,發現周邊,這些都是智慧機帶來的,或許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智慧手機的存在,它為了我們提供了巨大方便,同時也要讓小孩正確看待智慧手機的作用,讓孩子對手機痴迷轉為在手機端學習世界,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1.首先應該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怎麼正確使用手機,而不是阻止他們用手機。教會孩子利用手機學習新的事物,去發現世界的美妙,去挖掘自己的興趣點,這顯得格外重要。一味的阻止孩子,還不是採用正確方式領導,孩子很容易產生抗拒感甚至起到反作用。
2.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可以以身試教,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甚至讓孩子利用起手機去學習,讓他正確看待手機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消耗他時間的玩具。通過手機,學習知識,通過手機去結交現實中不能結交的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是有極大幫助的。
3.當孩子出現沉迷的現象時,不要上來就對孩子進行指責謾罵,或許孩子能夠因為你的耐心教導而變得更加優秀,否則孩子看到更多是父母的不好阻攔,這其實對於教育是及其不利的
-
6 # 兒童認知教育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對孩子的時間管理問題,包括家長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多時間看手機?
首先父母縱容;比如我先生有時候也是這樣,有的時候加班到9點才回家,你還讓他去帶孩子,他肯定也沒有太大的耐心,而丟部手機給他,解決了孩子的吵鬧問題,他也可以安心休息一下,這就是很多家長願意給孩子看手機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己沒太多時間或精力陪伴孩子;
其次是手機魔力的確大;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到了這個社會,是手機裡有一切。衣食住行,吃穿用帶,一部手機全部搞定。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大人能不能把手機戒了?好像不行吧,現在我們出門,我覺得老公丟了不要緊,但是一下子發現手機沒在身邊或者即將沒電,沒了手機感覺什麼都幹不了了,我們就會開始很慌。大人對手機的態度尚且如此,更何況那麼一點大的孩子呢。
話雖然這麼說,但是給孩子看手機真的是不好,那麼怎麼樣減少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度呢?
第一,每天給孩子制定嚴格的計劃表比如上午要幹什麼,下午要幹什麼,晚上又要幹什麼,必須精確到分鐘。
羅媽媽給自己女兒定的每日計劃就是這樣子的(疫情沒上學期間):
上午9:00-9:50 陪孩子看繪本,看完休息10分鐘;
11:30-12:30 休息和吃飯。
下午13:00-14:30 午休
14:30-16:30 運動(平衡車 雙腳跳 跳圈等)
16:30-17:30 小區散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晚上18:30 吃完晚飯
19:30 洗完澡
20:00-21:00 自己看繪本,呱唧呱唧自己讀和講
21:00 睡覺
基本上,羅媽媽都是按照這個規律來給孩子培養時間觀念的,孩子每天都忙得很,哪裡有空看手機?
-
7 # 家有N寶
關於如今小孩子對手機的沉迷,讓我聯想到自己的小時候。
那個時候當然沒有手機。我們沉迷的是電視。村裡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我們每當放了學,便三五成群跑到某個同學家裡去看電視,用現在的話說就叫“追劇”吧?特別是動畫片,總是讓人樂此不疲。
在當時的大人看來,那絕對是一種沉迷。他們對電視總是很排斥,將之視為洪水猛獸。特別是一些年紀大一點的,自己看不懂電視,便看不慣別人。如果看到某人精神不太好,便說他一定是電視看多了。現在想來,真覺得好笑。
然後我們長大了,回頭一看,好像也沒誰因為看電視而受到明顯消極的影響。
還有就是網路。等到我們大些的時候,開始有網路了。於是,又是一大波的否定排斥。那時候,我便會用當年的電視來說服他們。
作為80後,我們伴隨著網路長大。在他們眼裡,我們曾經是“跨掉的一代”。如今,我們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流,也沒見誰因為接觸網路而跨掉。相反的,如果遠離了網路,跟井底之蛙有什麼區別?
再說到現在的手機。因為裡面內容的豐富性,的確是令人沉迷。別說是孩子了,即使是我們成年人,又有多少能夠完成抵制得住其中的誘惑呢?
手機,儼然成了我們現代人身上不可或缺的器官。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
孩子對手機的沉迷,可能會影響到學習,但也可能對學習帶來幫助。就比如現在的疫情期間的網課,如果沒有手機的話,效率一定是大打折扣的。
當然了,這裡面的方向性很重要。如果你只沉迷於一些對消極無益的內容,那麼肯定是對學習有影響。但是,如果你關注的都是一些學習探索之類的內容,那麼對孩子開啟視野是有幫助的。
另外,凡事講個分寸,把握好這其中的度,也是至關重要的。
-
8 # 再高興點
小孩沉迷手機太正常了吧
你小時候還天天守著電視看西遊記呢(暴漏年齡了)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避免不了接觸電子裝置,你不能讓孩子不碰手機、不碰電腦。共享單車方便吧,得用手機掃、孩子自己在家,得有電話聯絡吧。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孩子使用電子裝置,讓孩子拿起電腦、拿起手機去做正確的事情,我個人推薦孩子學習程式設計哦,很多人不理解程式設計,感覺就是帶著孩子玩遊戲,但其實並不是,程式設計可以有效的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治療孩子的小馬虎。
我們小時候,感覺英語沒有用,我們又不出國(又暴露年齡了),事實證明,英語很重要,程式設計也是,而且更重要,因為我們離不開手機電腦以及任何電子裝置。
感興趣的自發Google一下程式設計哦~
-
9 # 光華同學
世界發展到今天,我認為抗拒不僅是徒勞的,而且也是沒必要的,更沒有什麼意義。
用樑冬的一句話說,叫“讓他們活在屬於他們的時代”。
1,先不說小孩,就是成年人,又有幾個不是“沉迷”於手機的呢?況且人家是生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一生下來摸到的就是各種電子裝置,之所以會“沉迷”,是因為這些東西符合人性的需求,能夠滿足人性的慾望。我們這些70後、80後、90後現在大部分都不看紙質書了。你想想,你要讓孩子不“沉迷”於手機,你這不是在幹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嗎?
2,分析一下你說的這個“沉迷”。小孩子是典型的喜新厭舊的物種。如果手機不能讓他找到樂趣,那他很快就會丟棄的。他能沉迷,一定是在這裡找到了樂趣。小孩子只要天性沒有遭到破壞,他是有天然的探索欲的。不管是玩遊戲,還是看資訊,你都一定會步步深入。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為監護人,你需要起到一個良了的引導作用。主要是價值觀上的引導就行了。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不同的娛樂消遣方式,想想我們小的時候,玩樂的遊戲,那個時候我們的家長是不是也感到傷透腦筋,但只要孩子樂在其中,就一定能培養他應對未來的思維。未來的世界屬於他們的,他們從小就學會在網路的世界裡與人溝通交流,甚至以後謀生,難道不好嗎?
3,至於會耽誤作業,這當然需要制定規則。
制定規則容易,比如說,一定要完成作業才能玩手機,或者說規則一次只能玩多長時間。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其實我們作為監護人需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身作則和說話算數。做不到這個,你是無法讓孩子信服你,更不可能聽你話,哪怕聽了,也只是迫於你的yin威。這對孩子身心是不健康的。
4,轉移注意力作為父母,或者監護人,是不是你們的生活本身就太枯燥乏味呢。如果你們自己就有經常在家看書閱讀紙質書,經常帶著孩子們去各種展覽,什麼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甚至跟孩子一起做手工,玩遊戲。那孩子的世界可不就豐富了嘛。“沉迷”於手機或許是現實世界太乏味了。
總之,你能改變的,做好自己,身教重於言教永遠是真理。你不能改變的,順應時代吧。用歷史的視角去回頭看看我們當時的教育,我們父母的教育,再想想他們,而且未來變革越來越快。你能給到就是保護好他的天性,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未來需要什麼樣的能力,他適合什麼樣的人生路,你只能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
-
10 # 陳俊昊的理想
孩子喜歡看手機,核心的原因還是父母有效陪伴太少。
我家孩子今年7歲了,比較喜歡手機,主在從以下三點緩解他看手機時間。
1:首先增加父母有效的陪伴和親子時間。
當今80,90後父母,因為獨生子女,孩子由老人幫忙照顧,家長可以放心的整天忙著工作,對孩子有效陪伴時間只能減少,導致孩子孤單, 孩子一孤單就會被手機上花花綠綠的好玩的節目吸引。減少孩子玩手機的首要就是增加對孩子的有效陪伴時間。
2: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循序漸進的減少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出沉迷手機遊戲的症狀,家長則要循序漸進,不要一棍子打死,不然孩子肯定會哭鬧不止。習慣是慢慢培養的,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3:家長起到正面引導,讓孩子不玩手機的前提是自己放下手機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家長首先得樹立起好榜樣!如果家長還整天抱著個手機不放,那麼就是在告訴孩子是可以沉迷手機的!尤其是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更是應該放下手機,多和孩子互動,做遊戲以及閱讀等,讓孩子感受到親子時間的好和可貴!
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
-
11 # 芳草走天涯
對於小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將是今後很長時期都無法迴避的難題,這是關乎孩子健康成才的普遍性課題。
解決的核心點就是選擇“疏”或“堵”,顯然一味地全力封堵會節外生枝,“堵”只會更加強化孩子的好奇心,所以考慮如何去“疏導”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2)最好用的電子產品就是手機,他很方便也簡單上手,可以用手機鍛鍊孩子的反應靈敏度。如果不讓孩子接觸手機,可以說他已經落後於同齡人,被淘汰。
(3)這裡關鍵點是控制好孩子玩手機遊戲的程度。必須承認如果幹預過遲孩子逆轉難度會加大,嚴重影響孩子正常的健康發展。
我認為可以考慮:1.嚴格執行規定的遊戲時間,和孩子溝通好,遊戲時間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孩子會樂於接受;
2.補充替代品——生活中的現實遊戲,如親子游戲、棋類比賽等,需要家長耐心陪伴;
3.多帶孩子去遊樂場所,人多有伴好玩,順帶可以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
12 # 高翔0331
所有的電子產品都有一定的成癮性,這點上不分成年人和孩子,許多成年人照樣對電腦,手機這些電子產品沉迷,只是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強一點,注意力和精力被日常瑣事分散,到不了那種無法自拔的程度而已。
電子產品自從問世以來對孩子的危害就沒有斷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家長們擔心孩子多度沉迷與看電視,看動畫片,但是那會動畫片一天也就傍晚六七點左右的時候播放不到一個小時。大多數的時候孩子還是有豐富的課外生活的。
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遊戲機與學習機開始流行,這沒有電視播放時間的限制了,孩子們開始沉迷與遊戲,但因為裝置過大,安排麻煩等原因(需要連線電視,家長們晚上看電視)也無法長時間沉迷。
千禧年後,電腦和網路慢慢流行,這回沒有了裝置的限制,孩子屋裡裝臺電腦,他可以一天一夜不出屋,這時候沉迷的危害已經開始加深,但是電腦的操作相對較複雜,對孩子的年齡有著一定的限制。
近幾年,智慧手機開始普及,遊戲,社交,自媒體等等都可以在手機端使用,裝置的限制徹底消失,操作難度也沒有了,也沒有了對操作空間的要求,這使得幾歲的孩子就可以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玩手機。我見過太多的學前兒童在跟人聊天中口出金句(手機短視訊平臺中學的);也見過四五歲的孩子能熟練的用手機玩吃雞等遊戲,家長不給玩就又哭又鬧。因為使用便捷簡單,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沉迷性也在慢慢加深。
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首先家長們要以身作則。
家長們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儘可能的少用手機,多跟孩子溝通,交流。
家長們也千萬不要因為省事,覺得只要給孩子玩手機,他就可以幾個小時不哭不鬧,等孩子對手機痴迷成癮後,一切都晚了。
家長們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帶孩子外出參加戶外活動(公園、郊外甚至是小區的廣場等),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跑多動。
然後多給孩子培養一些課外興趣。
這裡不是鼓勵大家多給孩子花錢報興趣班,而是多讓孩子去體驗,先測評,看孩子對哪一項感興趣,然後再深入學習,分散孩子在手機上的注意力。
最後,一定要對孩子沉迷手機有足夠的認識。
越早給孩子做規劃,越早干涉孩子玩手機越好,如果孩子真的對手機已經有依賴性了,不給玩就又哭又鬧,除了上述解決辦法外,家長們一定要堅持原則,不妥協,不讓步,徹底斷絕孩子對手機的痴迷與依賴。
-
13 # 陳老師講教育
一、從孩子的角度來解決。
孩子是一張白紙,大人給他什麼,他就會成什麼。所以在小孩子一出生開始,家長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遠離點子產品,尤其是手機。這時候,家長可以用孩子的玩具、書籍、或者有聲圖書代替手機陪伴著孩子。記得在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陪伴他最多的是扭扭車,隨著慢慢地長大。扭扭車慢慢地變成三輪單腳蹬車、有輔助輪的自行車、滑輪、滑板等各種運動玩具。除此,經常買一些開發智力的棋類玩具,通過與孩子玩棋,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
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學習不錯,眼睛明亮,沒有近視,體育優秀,初中考進了我們這兒的優秀學校的優秀班級。目前學業任務繁重,又是住校學習的,學校不能帶手機進校,所以,目前沒有沉迷手機的煩惱。
二、從家長的角度來解決。作為家長,應該把孩子當成警察,自覺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我個人熱衷於看電視劇,一有空,就喜歡看各種電視劇。但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的愛好隱藏了起來。孩子在玩剪紙遊戲時,我幫他畫畫;孩子想下棋,我帶他買棋,陪她玩棋;孩子在玩滑板時,我再後面追著他,當做自己在跑步健身;孩子想唱歌,我來給他彈鋼琴伴奏......漸漸地,有孩子陪伴的日子,作為大人的我生活也變得健康起來。什麼頸椎不舒服,眼睛模糊,都離我遠遠的。與其說是我在陪伴孩子,不如說是孩子這“警察”讓我的生活變得規律、健康。而孩子因為日常活動多,也便不會沉迷於玩手機。因此,孩子會不會沉迷於手機,關鍵還在於家長的用心陪伴。
三、從老師的角度來解決。老師應該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引導學生不要沉迷在手機的世界裡。我是一名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沉迷手機的危害性。我設計班會課《沉迷玩手機怎麼辦?》,幫助孩子如何正確的使用手機,而不是沉迷。在這節班會課上,通過學生對資料的分析,和小組之間的辯論,最後獲得方法,讓孩子學習如何規避手機帶來的傷害,給沉迷於手機或即將沉迷手機的孩子一個警鐘。
同時,引導學生把對手機的沉迷,轉變成對閱讀、繪畫、體育的沉迷,引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做一個健康活潑愛學習的孩子。
四、讓家裡的爺爺奶奶來幫忙。在農村,大多數家庭的爺爺奶奶都會種一小片菜園。讓孩子多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學習長輩們勞動的技巧,從勞動中得到生活學習的樂趣。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很小的時候,孩子的爺爺奶奶會帶著孩子在家旁邊的菜園裡種番茄、種番薯,種黃瓜,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吃到自己種的新鮮水果蔬菜。那心中的滿足感應該倍兒足的。這應該就是勞動的快樂吧。
有時候,我們不難發現,長輩身上的勞動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們應該讓孩子去感受這種質樸、可貴的勞動精神。
五、過來人來借力幫忙。如果有可能,讓曾經沉迷網路的過來人,到班級裡來給沉迷手機的同學講一講他們的經歷。過來人的經歷會更有說服力,可能會讓這些沉迷的孩子儘早地醒悟過來。借他人之力教育孩子也是很有效的。
六、讓孩子有團體生活現如今,有各種的輔導班。很多家長都會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給孩子找輔導班。作為家長,又是老師,我喜歡找可以培養孩子體魄和思維的輔導班讓孩子加入團體生活。更重要的是孩子學習要開心,有效果。不強求於太多專案。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孩子也是一樣。一定要勞逸結合,不要從小就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感,興趣的培養將會受益一生。
想想,人這一輩子其實就是學習的一輩子。只有做感興趣的事情,才會有所堅持,有所成就。
-
14 # 思北
孩子沉迷手機和手機有半毛錢關係?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出生在一個充滿溫馨,充滿書香氣的家庭,爸爸媽媽不沉迷手機,有時間就帶著孩子去戶外活動,帶著孩子讀書,就算是讓孩子玩手機也嚴格地控制時間,孩子怎麼會沉迷於手機呢?
是讀有趣的書不香?還是戶外運動不刺激?
就連我們大人刷完一天手機都覺得很無聊,難道孩子沒有同樣的感覺?
說白了孩子沉迷手機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現實太無聊了,孩子在學習上感受不到成就感和樂趣,在生活上感受不到大人的陪伴和樂趣,整天被關在牢籠裡被逼著寫作業,再加上身邊大人沉迷手機的神助攻,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沉迷手機才怪!
畢竟比起枯燥的學習和忙於工作刷手機的大人來說,手機裡面的遊戲和視訊可有趣多了!
再加上各大app為了追求利益,根據孩子以往的瀏覽不停地向孩子傳送有趣的視訊和遊戲,這讓本就無法抗拒誘惑的孩子在手機裡陷的越來越深,越發不可自拔。
所以,如果說非要追究責任的話,那家長和各大app公司都難逃其責。
家長沒有足夠精力和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愛好,在孩子需要大人陪伴的時候嫌孩子煩,把孩子推向了手機,最終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反過頭來怪手機?這恐怕說不通吧。
各大app公司更是可惡,為了逐利,不惜犧牲青少年的時間和未來,一味地誘惑孩子,讓孩子在遊戲和各種短視訊裡越陷越深。
可是我說這麼多有用嗎?沒用,一點用都沒有,起不到一點作用。
家長該沉迷手機的還是沉迷手機,app開發商該吸青少年的血的照樣吸青少年的血。
如果家長戒不掉手機,光幻想著app開發商良心發現,那孩子是擺脫不了手機的誘惑的。
因為不論你相信不相信,app開發商是不會顧及孩子的未來的,在利益面前,他們根本不在乎喝的是誰的血。
想要幫助孩子拜託手機的誘惑?那就請家長先以身作則,否則一切都免談!
-
15 # 學英文看世界
怎麼看待現在小孩子對手機的沉迷?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關於未成年人偷偷用手機給網遊充值的訊息,讓人震驚之餘又多了幾分惋惜。
隨著時代的進步,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備品,現在的手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能打電話發簡訊的功能機,而是可以頂替MP3,MP4,遊戲機,照相機等等幾乎一切裝置的統一集合替代品。尤其在疫情下,為了孩子上網課,多少家長也順勢給孩子配備了手機和平板電腦,雖然手機等移動電子裝置屬實方便了孩子的學習,給了孩子一些生活上的幫助,可是沉迷手機遊戲,沉迷手機的多種功能,如不雅直播,無聊新聞等等內容,讓還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莫說孩子,多少大人家長整日沉迷在無意義的短視訊,垃圾新聞裡自娛自樂,對孩子和家人失去耐心,這樣的大人也數不勝數。如果是這樣家庭的孩子,又怎會不跟著家長學呢?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每個人都知道,可是有多少家長真的在意這些教育了呢?或者知道怎樣做好家庭教育。
要想管理好孩子的手機,首先應該管好孩子,要想管好孩子,首先要管好自己。
你對於孩子的管教是否上心,問一問自己,是否清楚孩子沉迷手機,那麼主要用來幹什麼?打遊戲?跟同學聊天?拍照?甚至網戀?你都不知道你的孩子到底用手機幹什麼,你和孩子的溝通是不是已經出了問題。你自己是否在意孩子使用手機的這個問題?如果孩子是喜歡用手機拍照,你有沒有想幫助孩子培養這一愛好?如果孩子是用手機網聊,你有沒有想過正確引導孩子如何網上交友。
如果想不清楚這些問題,那麼你自然沒辦法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
現在大多數手機APP都有青少年模式,開啟青少年模式後,孩子的使用就會受到限制,包括主流的手機遊戲都在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你在讓孩子使用手機時,是否已經進行了這方面的設定?
孩子使用手機,支付功能有沒有給他開通,話費夠不夠用,涉及到錢的問題,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念,如果他超出預定的支付,是為什麼?如果是合理的要求,比如在網上報了學習的課程,那麼這樣的行為你是否支援?說到底,你是否瞭解孩子最大的需求,是需要陪伴,還是需要理解和關愛?
孩子需要父母對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粗暴的認為孩子沉迷手機,沉迷網遊是多麼的罪惡,想想你自己身上有沒有沉迷打麻將,出去跳廣場舞,與人進行無效社交而不理孩子。
家長是孩子要學習的榜樣,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極大的影響,需要夫妻雙方與孩子誠懇的溝通,對話,可以適當進行家庭會議,頭腦風暴,讓孩子參與進來,怎樣解決目前面對的問題,給孩子平等溝通交流的權利。
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沉迷手機,一定是有後天的需要,就像每一個大人也是如此,家長有自己的需求,孩子也一樣,每一個家長也是從孩子過來的,理解孩子,與孩子好好溝通,不僅是解決孩子沉迷手機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孩子與父母一切問題的關鍵。
-
16 # 米說君
手機並非“萬惡之源”,利用得到利大於弊。
生來就有手機的孩子,並非一定對手機沉迷到無法自拔,這跟家長的言行和教育有關。父母的言行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在原生家庭裡,孩子每天都面對的是每天都抱著手機,互不溝通的父母,那麼孩子首先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手機怎麼會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並且被它所深深吸引。
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經常因為其中一方玩手機而引發“家庭口水戰”,那麼孩子的內心不僅會放大手機的影響力,同時也會產生跟父母同樣“不善交流”和冷漠的關係處理方式。如果孩子較早懂事,TA從內心可能會比較渴望溫暖和諧的家庭,但是TA不會直接告訴家長,而是以另一種“抗拒”的行為方式引起父母的重視,比如抗拒學習,寫作業比較慢等。
什麼情況下,小孩子一出生便產生了沉迷手機無法自拔的現象?家長因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然後一回家就把手機丟給孩子玩,這樣家長既省心,孩子也不會哭鬧。父母彷彿找到了一個兩全之策。然而,後續的影響就是孩子手機嚴重上癮,網癮太重的話,就會產生像新聞裡報道的那樣,媽媽奪走手機孩子跳樓輕生等極端報道。如果父母在不做任何干涉的情況下,孩子不僅失去了自控力,恐怕情緒上早已產生依賴,時間久了再糾正就太難了。
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並非孩子的敵人,利用得當對孩子是利大於弊。現在很多網際網路APP針對孩子推出了兒童版,比如騰訊,油管等。家長可以為孩子選擇可以觀看的內容和設定觀看時長,時間到了視訊就會自動關閉。這樣的設計是非常人性化的,也是當下許多家庭所需要的。當然我們的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做口頭約定,比如正在做飯的家長和需要做功課的孩子進行口頭約定比賽,看看誰是第一。
關於孩子對手機的沉迷的解決方案:
利用手機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孩子之所以會手機玩上癮,很多情況下是家長在給孩子手機前,溝通好原則。比如,放學後可以玩30分鐘,完成作業以後可以再玩30分鐘。前提必須是在認真完成作業的前提下,在固定的時間玩手機。約定的時間後,家長必須要跟孩子收手機,無論看沒看完,必須有原則。家長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請儘量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我是你爸,兒子你必須聽我的”這種,不然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將要青春期的孩子。
父母在家,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儘量剋制刷手機。孩子放學後,父母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如果家長不能做好很好的示範,孩子肯定會對管教不服氣。此外,孩子在學習期間,家長也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不要一邊刷著抖音一邊唱著小曲在廚房做飯。同時,孩子在學習期間,家長儘量避免去孩子房間送食物。這個工作可以在孩子一回家提前完成,孩子學作業的時候需要更多的專注和思考。
將手機設定為兒童模式或陌生人模式。如果孩子玩手機的時候,看到的是家長設定的觀看內容,孩子會相對自覺就不會“越界”開啟TA不熟悉卻產生好奇的手機APP。總之,手機對於孩子不能充當太多角色,它只能扮演寓教於樂的學習工具和通話工具。如果前三次孩子玩手機都沒有嚐到甜頭,以後TA也不會沉迷手機。
最後,請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應該立規矩的年齡,告訴TA您的原則和底線。孩子可以哭鬧,但是規矩就是規矩,不立則破。
END
-
17 # 麗貝卡的英語花園
碰巧看到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寶媽,慶幸我暫時還沒有這方面的煩惱。
一方面,小朋友比較乖,比較聽話,玩手機時大人提醒下小朋友就不玩了。
另一方面,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家長的榜樣和引導。所以,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改為如何看待小孩子沉迷手機背後家長的負面示範作用。
所以我覺得對待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在家長身上找原因:
一是要多陪伴。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互動、做遊戲、一起學習探索世界,相信家長主動把小孩兒的時間把握住了,孩子也就會逐漸減少沉迷手機的時間。
二是做好榜樣。現在無論大人、小孩都愛刷手機,原因是我們忽視虛擬世界外真實的世界了。因此大人應該在孩子面前主動戒掉手機癮,制定好集中用手機的時間,規劃安排好生活,讓孩子知道手機外有更精彩的世界。
三是正確認識科技發展與生活之間的關係。科技日新月異,昨天是沉迷電腦,今天是沉迷手機,明天還會有5G時代、VR世界更多來自科技創新和發展的吸引與誘惑。科技本身沒有錯,問題還在於使用科技本身的人對科技與生活協調發展的管理與把握。
就簡單說這些吧。
-
18 # 灣區時間
首先這裡聲名,現在學校很多通知都發到手機,特別是體溫和打卡作業之類,真的超級討厭。
在手機上,我是制定嚴格的原則問題。
第一,除了作業性的東西,不許動大人的手機。這是原則。
第二,作業做完馬上回還手機。
第三,手機是工具,不允許玩遊戲,家長也就沒有裝有遊戲的APP。
第四,手機是毒藥,不能碰。
小孩很小的年紀,要他理性用,那就是白日夢。手機裡面的世界是充滿神奇和刺激的,是有點好玩又容易上癮的,因此,手機就是手雷,沒有之一。等他上了年紀也是要這樣教育,現在的注意力太不集中,不要說小孩,大人都被手機綁架了,何止大人。
這些更加呼籲小學不要動不動就把作業放在線上和手機上。從立法的高度上來嚴格區分,作業就是作業,要按照作業的規律,而不是通過手機的方式。尤其是打卡錄製視訊之類的東西要區分好,手機不是上課的必備工具,更不是學習的好幫手。
-
19 # 兜仔媽媽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手機變得非常的普及,同時對於小孩子來說,往往也會很喜歡玩手機。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很沉迷於手機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廉價,功能也越來越齊全,這種情況下,手機就可以滿足孩子很多的需求,比如看電視,玩遊戲等等,時間久了就會讓人產生一種依賴性,可能就會比較沉迷於手機了
。
對於小孩子來說,自控能力比較差,很多時候並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個時候就會對網路虛擬的世界無法自拔,再加上家長的疏於管理,也就會導致孩子沉迷於手機之中。
其實,對於小孩子而言,適當的玩下手機看一些動畫片是很能夠幫助學習的,但是長時間的話就會很影響視力,這就導致會近視的情況。同時過於沉迷手機,就會很影響到正常的學習。不管怎樣,家長都有控制好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同時不要讓孩子隨便去玩遊戲交友等之類的,以免孩子不知覺中走上歧路。
-
20 # 一夏ss
一、高度重視。
曾在開家長會長,聽年級組的組長說過:“我見過太多被手機遊戲害殘了的天才孩子...”這就要家長認真去品味了。偶爾玩一下,應該沒啥問題,但若是沉迷於此,必將影響孩子的心智,乃至秉性,不唯學習成績哦!
二、防微杜漸。
一開始就要嚴肅認真的對待玩手機的事情。否則到一定沉迷的程度了,就積習難改了!可以嘗試與孩子一同交流玩手機的利弊,也可讓孩子認識到手機遊戲等的誘惑性有多大,並認識到家長出面管理和約束他玩手機,是在幫助他有效擺脫沉迷的危險。
三、以身作責。
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家長自身的表現決定了我們能否有效管理好孩子玩手機的習慣。這一點,不要心存僥倖。否則到最後在腦海裡會反覆迴響“蒼天饒過誰?!”
四、鬆緊適度。
這一點,就是我們也在心態上平和一點為好。遊戲如果可以限定好時間,還是可以偶爾玩一玩的。因為我們避免不了孩子們在校園等其他地方接觸到它。那就正視它吧,適當玩玩遊戲,不能當作是洪水猛獸。這樣的話,有助於孩子逐步形成對遊戲的自我約束,這或許是我們最好的期待。
祛除網癮已經成為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社會性責任,虛擬電子遊戲已經成為影響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慢性“毒品”。歌唱《香水有毒》,人們會因為某種味道愛上某物、某事、某人,香水能夠讓人著迷。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因為某些長期重複性的動作而“上癮”,比如菸草上癮、網購上癮、享樂上癮......虛擬電子遊戲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上癮的新方向。
幾乎所有網民都成為了虛擬電子遊戲的“俘虜”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虛擬電子遊戲使用者達到6.54億,實際銷售收入732.03億元,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增長了147.43億元,環比增長25.22%。在虛擬電子遊戲收入前100的產品中,角色扮演類48款、策略類13款、休閒類9款、卡牌類8款、模擬類5款、多人競技類4款、射擊和體育類各3款、其他型別7款,虛擬電子遊戲產品多樣化正成為“吸食”人生精力的慢性“毒品”,而人們越來越多的成為虛擬電子遊戲的“奴役”。
便捷化是社會生活進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通訊技術的發展讓便捷化的生活目標有了切實可行的依託,網課、網購、導航、外賣、共享等經濟形勢的基礎都是通訊技術。通訊技術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實現美好生活願景的途徑,作為工具通訊技術是可靠實用的。但是,工具越好對生活有利的同時也會給生活帶來麻煩,比如虛擬電子遊戲就給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危害,虛擬電子遊戲危害孩子們健康全面發展,對孩子的視力、綜合運動能力都會造成影響,最重要的是孩子們沉迷於虛擬電子遊戲的快樂就無心學習其他適應社會生活的本領;虛擬電子遊戲讓成長人工作的積極性下降,大量的人生精力和時間被浪費在了虛擬電子遊戲之上,對社會勞動力資源是巨大的損耗。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中國人大代表、石橫特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武宗表示:“整個社會對孩子的公德引導和教育都有責任,並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應當關閉網路遊戲服務,對網路遊戲的開放時間給予嚴格限定,網路遊戲產業所帶來的長遠社會危害遠大於其帶來的暫時經濟效應。”虛擬電子遊戲短期看確實為社會帶來了相當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讓很多賦閒在家的老人找到了娛樂專案。但是,這不正反應出社會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娛樂專案建設的缺失嗎?表面上看社會配置了眾多的文娛設施,可是這些社群文化活動資源真的被活用了嗎?
豐富真實性的文娛活動專案才能避免生活被“虛擬化”
如果有人問:您最害怕什麼?您的回答是害怕**動物、害怕飢餓、害怕寒冷.....是的,這些都是能夠明確被感知、有形的害怕。但是,還有一些不易被感知的害怕才是影響生活的主體,比如孤獨,人們之所以會迷戀虛擬電子遊戲,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消除內心的孤獨,找一個能夠陪伴他們的“玩伴兒”。那麼,要怎麼樣克服虛擬電子遊戲成癮呢?
1、增強鄰里互助關係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中華民族是情意之上的民族,中國的社會就是人情世故的社會。然而,被城市化浪潮沖刷下的今天,隔壁鄰居相互不認識已經成為常態,所有鄰里之間的友好互助行為也盡皆被商業化,比如家政服務、搬家服務.....復興中華民族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社會和諧的根本是鄰里互敬互愛、互幫互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充分表明了,人類社會就是命運共同體,社群居民更是在健康生活上休慼與共。
孩子是增強鄰里互助關係的紐帶,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有同伴,而今單個家庭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學習成長對同伴的需求了,這就需要社會為孩子們互幫互學、同伴同學提供除學校以外的又一個共享空間。這個空間最好的場所就是小區範圍內的公益文娛服務,以小區內的公益文娛服務為基礎推動整個社會鄰里互助關係發展。
2、孩子學習成長需要陪伴
人是社會性的高等級的生命體,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體環境中,成長需要從同伴那裡獲得養料,同時又以自身能力為同伴通過力所能及的幫助。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單個個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與同伴協作互助、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就是盡最大可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將各自的優勢能力都盡皆施展出來,讓個人能力勞動效能最大化,比如原始社會以部落或氏族的方式群居,今天的人們以家庭為最基本的單元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合作,其本質就是為實現個人能力貢獻社會建設效能最大化。
學習成長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的根本目的是習得融入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也就是說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與同伴更好的實現分工協作。所以,實現學習成長活動它需要有同伴的陪伴,比如孩子最基本的成長陪伴就是家長,家長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提供物質資源、更提供無償的陪伴服務。而今,社會生活分工細化,家長將更多的時間分配到了社會生產分工協作之中,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時間就被壓縮了。電子產品的出現更是為家長提供了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新玩具,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孩子哭鬧就給他電子產品、遇到自己有事情需要處理就給孩子電子產品,甚至與孩子一起通過電子產品娛樂,電子產品亦然成為了陪伴孩子的最佳玩具。
遊戲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途徑,但是遊戲並不等於對著電子螢幕,遊戲是與同伴之間真實的生活互動,是能夠與同伴兒一起說說笑笑、是能夠與同伴兒一起追逐打鬧、是能夠彼此感知到對方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孩子之所以會迷戀上電子螢幕,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實生活的遊戲減少了,孩子們缺失了童年的小夥伴兒。因此,降低孩子與電子螢幕親密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們能夠有真實的陪伴,能夠從與同伴的遊戲互動中找尋到生活的快樂。
3、真實的生活遊戲更具社會價值
人生的成長行為是社會性的,一方面需要從社會中獲取成長所需的養料,另一方面需要融入集體才能知道自己身處的社會地位與成長價值,並藉助個人能力為社會建設做貢獻以提升個人社會地位與成長價值。人類社會是分工、協作的大家庭,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需要獲得外界的幫助,同時也在幫助他人的成長活動中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定位。孩子的成長需要向長輩和比自己大的同伴兒學習,同時也需要通過遊戲將自己已掌握的智慧、技能傳遞給弟弟或妹妹,也就是成長活動中自己不會的能夠找尋到幫助者、同時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成長。那麼,帶孩子出去玩、與孩子一起遊戲會有哪些好處呢?
① 真實遊戲能夠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全面、協調發展
真實遊戲的基本動作是跑、跳、爬、滾,這些動作就是成長活動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保障個體身體健康和獲取成長資源的基本生活行為。遊戲能夠在自然的條件下通過孩子自主意識完成各項綜合運動,能夠促進孩子全身血液迴圈,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所謂:“健康的生命在於運動。”
遊戲運動能夠增強孩子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孩子身心協調發展。現今,學校教育中很多學校為了追求孩子們學習上的高分時常出現“體育老師身體欠佳的現象”,孩子們應有的運動鍛鍊得不到充足的保障。長時間坐著學習,對孩子們的身體發育並不好,週末帶孩子出去玩,打打羽毛球、游泳、爬山等,讓孩子去運動一下能夠增強孩子的體質,提高免疫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好的孩子學習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收益率也會更好;身體不好的孩子上課容易犯困,連熬夜都熬的沒有別人好。
運動提升人體對各系統的組織協調能力,提升生活、學習效率。經常運動的人大腦神經組織協調能力更強,能夠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學習效率提高了同樣的學習時間,自然能習得更多的知識內容。所以,運動是改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成績。有老師曾經對高三學生做過運動助學實驗,就是將高三年級分為普通、好、優三個層級,普通班級每天增加運動助學一小時以上、好的班級每天增加運動助學半小時至一小時、優等班級按照原有的學習規律學習。一年之後的實驗結果是,普通班級的高考成績最好、中等班級次之,原本的優等班級高考成績最普通。
② 真實遊戲運動能夠提升人體的統合感知功能
真實遊戲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完成動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與同伴而一起完成動作,動作不達標或者靈活性不夠都將影響孩子完成遊戲任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為了獲得相對於同伴的遊戲優勢,很多孩子都會刻意表現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刻意增強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遊戲時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遊戲不僅僅需要身體完成規定的動作,同時需要使用大腦統合排程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綜合生命系統感知外部環境,根據這些綜合資訊作出最準確有利的行為反應,比如孩子之間的追逐遊戲,孩子就需要靈活掌握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判斷最有利的前進路線。所以,遊戲能夠從根本上統合孩子感知系統的平衡發展。
運動能保護孩子的大腦,並且能夠強化大腦統合協調身體機能的能力。運動鍛鍊的好處很多很多,比如能夠磨礪人的大腦意志、加強人的認知能力和精力,還有利於保持個人情緒穩定。定期鍛鍊的人身體是會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夠給大腦細胞提供更多的血液,讓大腦保持活力。當然,任何運動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群人的集體性活動,能夠增強個人與同伴之間的分享協作,有助於開闊眼界,有時候一些個人“苦思冥想”不明白的事情同伴往往能夠“一句話點醒夢中人”。
真實遊戲是最基礎的社交活動,遊戲中需要做到遊戲規則、指令等資訊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遊戲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資訊。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資訊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兒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兒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孩子們在彼此互動性遊戲中,能夠將自己最優勢的行為展示給同伴兒,同時從對方學習到最具“同理心”的行為教導,孩子【同齡人】之間的資訊溝通更為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