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七讀歷史

    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武則天本身的政治素養和治國能力足夠強。她在位期間做出了很多政績,大唐的繁榮在她手中得以延續,當時的人對武皇的治國能力十分信任,對她做出的功績也頗為尊敬。從這個角度來說武皇是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政治家。

    她在位期間嚴厲打擊門閥,成功將關隴門閥這一持續百年、執掌帝國中樞的軍政集團基本摧毀。另一方面她發展和完善科舉制度,創立殿試,首開武舉,推重進士科,大量增加科舉入仕名額,使得人才晉升渠道從唐初的功臣門閥為主,變成了以科舉逐漸佔據主流的局面。同時武皇還倡導以詩賦文采作為科舉取士標準,這一舉動使得唐朝的政壇文風大盛。

    她不拘一格舉拔人才。大力重用寒門士子,不止任用了李昭德、婁師德、魏元忠、狄仁傑等名相執政,更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儲備了姚崇、宋璟、張說等傑出賢相。

    她設定匭檢制度,廣泛聽取民意。任何人都可以藉此直接向君主上書,言朝政得失,言自身冤抑,獻軍機祕計,自薦求仕進,自此言路通暢、人心安定。

    她努力促進農業生產,親自編撰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全國,在各地大力興修水利,令經濟長足發展。因為對農業的大力發展,在她統治期間,即使帝國邊疆與四夷戰爭不斷,人口戶數卻增長了近一倍。

    第二點,武則天早就有身後傳位給兒子的心思。先後立親兒子李顯、李旦做太子,而沒有選擇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在武皇退位後兒子繼位,武皇順理成章成為太后,有了保障。

    第三點:神龍政變發生,武皇被迫退位的時候,已經是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了,當時她的身體狀況也不太好,對政治局面已經構不成威脅了,所以眾人也對她放心。

  • 2 # 有刺的善良

    武則天是傑出的政治家,雖為女流,實為女中豪傑,在她稱帝15年間,賞罰分明,重用有才能的人管理國家,武則天統治期間,國富民強,社會繼續向前發展,前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後有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封建社會達到最繁榮的時期,武則天的統治居中間功不可沒。

    武則天在唐太宗是才人,那時候她只是後宮中一個普通的妃子,無多大權力。唐太宗崩後,武則天出家,高宗繼位,又把武則天迎回宮中,封為昭儀。高宗體弱,武則天喜權謀,大權逐漸落到武則天手中。674年,加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已被架空,武則天開始呼風喚雨,等同皇帝。

    高宗駕崩後,690年,武則天廢除兒子中宗,睿宗之位,改國號周,都洛陽,開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統治。讓人佩服的是,武則天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張柬之,狄仁傑,蘇良嗣都是她統治期間重用的才德良臣。當蘇良嗣出手教訓她的男寵薛懷義時,她也只是讓薛懷義躲著蘇良嗣,並不責罰忠義之臣。她也重用酷吏,讓自己威嚴不可犯!她統治期間,社會安定,民間太平度日,武則天做到了皇帝應該做到的一切。

    當然,武則天的孃家武家也無甚能撐起天下的人,她年老後,大勢所趨,她手下的大臣又擁立中宗復辟,而中宗也是武則天的兒子呀!中宗恢復後,還尊稱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武則天去逝,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與唐高宗合葬,也許在她心中,高宗才是一個唯一深愛過她的男人。武則天墓前立了一塊無字碑,留下許多事讓後人傳說!

    武則天本來就是唐朝皇帝的妃子,然後一步步成為皇后,後自稱皇帝,臨死前又把權力還給了李姓唐朝,她的存在對唐朝有益無害,後來的皇帝還是她的兒子,綜合方方面面,誰還動她?!

  • 3 # 過去即歷史

    我認為李氏皇帝清算了武則天

    難道只有清算她本人才叫清算?清算她的政治遺產,消除她的政治影響都是清算;

    武則天做皇帝后生前身後的政治遺產或資產幾乎都被清算了。不能因為武則天本人平安落地就認為她沒有被清算。

    神龍政變不就是發生在武則天做皇帝后的事嘛;武則天寵幸張氏兄弟,把朝堂搞的烏煙瘴氣。別人建議殺掉張氏兄弟,可武則天擺明不殺,這才迫使用政變的方法繞過武則天清算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看見沒,這是擺明要改變武則天旳意志。張氏兄弟被殺,武則天退位,政變的目的達到了,政變一開始都沒想要武則天的命。武則天既沒保住張氏兄弟,也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傳位,武則天生前的政治資產都沒保住,這難道不算是一種清算?!

    武則天生前培植的武氏外戚勢力,可以說是武則天的政治遺產,因為他們是可能再次影響政局的。神龍政變後“五王”沒有趁勢誅殺武氏外戚反而被反殺就是明證。

    武氏外戚勾結韋后,搞死五王,有一層目的就是為武則天覆仇,另一層是繼續把持朝政,終極目標是建立武氏王朝。面對武氏勾結韋后反攻倒算的局面,中宗李顯被毒殺;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殺掉韋后,廢掉韋后所立的傀儡。擁立相王李旦為帝。以後

    之後武氏外戚先後被奪爵打壓。武則天樹立起來的武氏外戚被徹底打壓消失殆盡。

    武則天做皇帝的遺產都沒留下。唯一剩下的就是對開元盛世的促進作用和無字碑,而這些不影響李唐皇帝執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清算。

    武則天不愧為政治高手,八十多歲高齡了,腦袋都不糊塗。神龍政變發生時武則天聽到張氏兄弟被殺並沒有大怒,而只是說知道了。接著要求武則天還政李氏。武則天並沒有立即決定還政,只是在在反覆權衡後決定還政李氏,我估計當時的武則天認為這樣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武則天看到李顯他們逼宮志在必得,如果自己不同意,那他們一定會武力奪權。那時候自己八十多歲,經不起折騰了,武氏外戚又在宮外,皇宮被圍的水洩不通,武則天沒有指望;

    她沒有立即同意退位既有想深思熟慮的打算,也有對武氏外戚抱有希望的打算。結果武氏外戚沒動靜,那隻能靠自己,就是主動退位對自己最有利,畢竟做皇帝的是自己兒子。

    神龍政變後武氏外戚雖沒被誅殺,但也被排除到了政局之外,勾搭上韋后那是後話,武則天退位之後更是清楚,李氏皇帝是不可能承認武周的。自己這個武周皇帝死後就可能是塊燙手山芋,李氏皇帝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就是李氏皇帝不想清算自己,那下面的文武百官呢?!面對壓力,皇帝不同意也得同意。武則天估計想到了這層,直接廢國號,去帝號,以李唐皇后身份與高宗李治合葬乾陵。這實際上就是在”主動認錯“。給足了李唐皇帝面子,這樣下面的臣子再要清算武則天,李唐皇帝就有理由拒絕了,武則天幾乎把所有的難題都想到了,武則天自我否定了武周,再者中宗李顯是武則天之子,不能對親媽窮追猛打。

    一句話就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做皇帝是錯的。這比別人否定武周殺傷力大得多。李唐王朝的君臣也沒有動力清算武則天了(因為帶不來更多政治利益)。

    後面的武氏外戚還能蹦躂,應該是武則天最後的遺產,在被清算後,武則天的影響徹底消失。

    高明的從政者,清不清算之前的當權者更多的是看清算他(她)是否對朝局有影響,清算能帶來積極影響一定會清算;如果清算帶來消極影響,那還是不要清算。武則天應該屬於後者,她把該認的錯都認了。作為兒子再窮追猛打反而會影響自己形象。武氏外戚被清算後,武則天本人更沒有被清算的機會了。

  • 4 # 一切都付笑談中

    武則天稱帝以後,還是留了一手,並沒有對李唐趕盡殺絕,至少自己的骨血沒有殺絕,後來經過深思熟慮,沒有立自己的侄兒為太子,而是將繼承人歸還給了兒子李顯,主動立他為皇太子,這是很明智的,歷史記載,李顯對這位母親感激涕零,恭敬有加,畢竟是親生母子,保證了她被翻盤後,李唐皇族沒有對她殺之後快。

    武則天最早是唐太宗的才人,後來機緣巧合,認識了太子李治,兩人很快產生了感情,李治對這位才人戀戀不忘。

    唐太宗駕崩後,李治第一時間把武則天接進宮中,在宮中武則天小心謹慎,拉攏關係,很快得到了王皇后的賞識,此時的王皇后和蕭淑妃斗的正酣,為打敗蕭淑妃,她和武則天結盟,武則天工於心計,很快蕭淑妃就敗下陣來,武則天也獲得李治的專寵,並被升為二品昭儀,此時王皇后追悔莫及,悔不當初。

    武則天下一步目標就是王皇后,武則天設計將親生公主掐死,併成功嫁禍給了王皇后,李治大怒,廢王皇后,不久改立武則天為皇后

    武則天立後以來,經常幫助李治處理政事,批閱奏章,漸漸得心應手起來,而高宗李治由於家族頭風遺傳,經常頭疼,於是讓武則天專心處理朝政,武則天的權勢開始提升,開始結交大臣,培植黨羽。

    永淳二年十二月(683年),李治駕崩於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臨終遺詔,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裁決,這個權力是相當大的,這也為武則天日後稱帝埋下了伏筆。

    李顯即位以後,由於牴觸武則天,被武則天以品行不端為由,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但此時的李旦沒有什麼實權,乃一傀儡,軍政大權集於武則天一人,此時她的權勢跟皇帝無二樣,只是一個名號罷了。

    載初元年(690年),在她的黨羽大臣再三請求下,武則天於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開始了女皇歲月。

    稱帝后的武則天,首要面臨的就是繼承人的問題,而她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都想謀求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而宰相狄仁傑勸說武則天,陛下立兒子,以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之中,狄仁傑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武則天的這招很明智,使得李顯和忠於李唐皇室的大臣對武則天感激不已,這也就是為什麼武則天下臺後,李唐一族沒有對武則天進行政治清算。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攜一幫大臣發動政變,要求武則天禪位於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李顯復位。

    李顯重新登位後,時常感恩武則天,對這位母親非常孝敬,每十日親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母子關係融洽,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逝,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也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她赦免了她的死敵王皇后、蕭淑妃二族,還有部分被打壓的大臣也被赦免,這些舉措或多或少都影響著大臣日後對她的秋後算賬。

    縱觀武則天一生,她從才人起步,步步高昇,竟成為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這足以說明武則天的超凡能力和高情商,而在她稱帝以後,並沒有趕盡殺絕,凡是留有餘地,成功解決了繼承人問題,主動歸還大唐神器,雖有神龍政變(加速了武則天還政的腳步),但並不影響最終還是李唐的天下,武則天和李唐皇族算是成功和解,死後的武則天得以供奉在太廟之中,結局圓滿。

  • 5 # 影視君cool

    武則天是中華鮮有的一代女帝,在位15年勵精圖治整頓吏治,可以說是唐朝的一個轉折點,為唐朝開啟了武唐盛世。在神龍之變後武則天交出了自己坐了15年的李唐江山,將皇位交給了唐中宗李顯。

    一代女帝武則天

    武則天很小就失去了家庭,不過其性格堅韌,很小就被推舉入宮。但是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經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加上早些年常年征戰,身體不支援他與這位唐皇發生一些浪漫的事情,所以唐太宗就將武則天留在身邊純粹是看中了武則天的才華。

    吐蕃向唐太宗進貢了一批良駒,均以馴服,唯有一匹叫獅子驄的未被馴服。唐太宗見這匹馬甚是喜愛,稱它為龍駒。於是問手下,有誰能馴服這匹馬,就有重賞,結果但無一人能馴服。武則天知道此事,於是自薦:“我能馴服。請皇上賜三物:鐵鞭、鐵錘、匕首。用鐵鞭打它;不服,就用鐵錘接著錘;還不服,則用匕首殺了它。”唐太宗笑著說:“照你這麼說,朕的良駒不被你刺死了?”武則天進一步解釋:“良駒應該成為君主的坐騎。馴服了就用,馴不服留它又有何用呢?”唐太宗不置可否。也因為此唐太宗看出了武則天的狠辣,於是在唐太宗駕崩之後,就怕自己的駕崩之後這個女子會禍患後宮,所以就下遺旨讓武則天在自己駕崩後如感業寺削髮為尼。但是唐太宗沒有算到的是,在自己病重的時候已經和自己的兒子李治勾搭在了一起。

    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

    武則天更是繼承唐朝早些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武則天也是在大力發展經濟,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武則天聽從諫言並將當地官員的考核標準定為:“農業是否發展為標準,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重用酷吏打壓一切反對他的朝臣,但又非常重視提拔庶民所以在底層人中非常有威望。重視經濟發展,廢除課稅,於民生息,農民其實最想要的是安居樂業至於誰當皇帝都不重要,當神龍之變後武則天病重深入後宮養病,由自己的兒子李顯繼承皇位,這些忠於李唐的舊臣為什麼沒有對武則天下手了?武則天在位期間天下穩固,民心所向,天下安定。武則天提拔新氏族在朝為官,在官員中有很多自己的忠實擁躉。武則天畢竟是李顯的親生母親,殺了武則天就意味著違背天下禮法所以只是讓武則天退位,況且這時武則天已經82歲了,又何必對於一個老婦人下次毒手了。。

  • 6 # 無敵嗷大喵

    武則天退位之後,為什麼沒人敢動她,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武則天個人能力突出,有勇有謀,政績有目共睹。

    二,武則天是唯一正統的女皇,法理上是承認的。

    三,武則天傳位給兒子李顯!

    首先第一個,最重要的是武則天確有本事,14歲就當了唐太宗才人,31歲為唐高宗皇后,50歲為天后參與朝政,67歲正式登基稱帝。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她也不是隨隨便便就成功的,她也是一步步踏踏實實地爬上去的,基礎打得比較紮實。

    假如武則天德不配位,那麼她在龍椅上也是待不久的,所以武則天肯定要拿出成績來的。

    在幫助唐高宗上位以後,武則天成為其左膀右臂,高宗身體總是欠佳,這也給了這位武皇后很多施展的空間。所以武則天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

    打擊門閥,發展科舉,加強了皇權;

    整頓吏治,舉賢人,懲貪官,同時安插酷吏(加強自己的權利);

    廣開言路,敢於納諫,官場風氣比較開明。

    在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與民休息。

    在文化上,有(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

    軍事上,武皇還是個老喜歡打戰的主,打戰總的來說敗多勝少。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武則天的政績主要還是體現在內政方面。

    第二點,武則天這地位還是正統的,為了得位正統,這位武皇也是廢了老大的周折,花了心思的。

    第三點,武則天傳位於李顯,好歹是親兒子,假如當初她要是傳位於武三思,那就不好說了。這就跟狄仁傑說的那樣:“只聽說有兒子給母親立廟的,哪有外甥給姑姑立廟的?”這李顯登基之後,他難道能說他母親的不是麼?儘管武皇任用酷吏,好殺戮,有各種各樣的過失,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也是李顯親媽!

    總結一下,武則天在位期間做的也是可圈可點,當然也有過失,不過比起很多碌碌無為的君主也強多了。最後她留了無字碑,傳位於李顯,這大家也就只是會私底下說說,誰敢動她?動她,就是動李顯?就是動大唐皇權?在當時好像沒人動得了吧!

  • 7 # 走街串巷一壺酒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武氏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中宗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週一朝結束,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恢復以神都為東都。

    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當皇帝,那些李唐的老臣是十分反對的,但是他們其實也明白武則天確實很有能力。她在位期間算得上是勵精圖治,把李唐的江山治理得很好,之所以沒人敢動她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她確實很有智慧;二是即使她退位了,也是皇帝的母親;三就是她在位期間功績確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武則天是一個相當有智慧和謀略的女人,她畢竟當過皇帝,即便是她退位了,但是以她的聰明才智也絕對能保證她退位後的平穩人生。再說,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對於朝堂也構不成什麼威脅,又是親兒子,自然就沒人會去殺她。

  • 8 # 獵人王叔叔

    公元705年,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病了,82歲的她臥在病床上,身邊只有她的情人張易之、張宗昌在一邊等候,她或許已經料到,一場圍繞她而來的陰謀已經發生。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與禁軍將領勾結,稱張易之兄弟謀反,衝入宮中,殺死二張,逼迫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之變”。退位之後的武則天並沒有馬上病死,而是繼續活了一段時間,那麼為什麼當時沒有人去殺這個“前朝皇帝”和李家的的“叛徒”呢?

    武則天,生於公元624年,武則天比較小的時候她父親就死了。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她過上了非常不幸的生活,據記載:“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及武元爽等對其母親楊氏失禮”

    “失禮”在古時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她的堂兄對她母親是怎麼失禮的呢?據說後面得知武則天發達了之後,他的有一位堂兄直接被活生生嚇死,你想想她堂兄為什麼會這麼恐懼呢?

    不過少年不幸的武則天比常人更加堅韌果決,才十幾歲的武則天被選為才人入宮,陪伴唐太宗李世民。當時李世民得到了一匹好馬,但是這匹馬桀驁難馴,連久經沙場的李世民也拿它沒辦法,這時候武則天說:

    “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李世民當然不會允許武則天這樣去摧殘寶馬了,但是這卻使得李世民對武則天的手腕十分佩服。

    不過畢竟李世民年老體衰了,雖然身體強壯,卻也不可能再和武則天這樣的他孫子輩的小美女發生什麼浪漫的事情,實際上當時的武則天在宮中相當於一個“花瓶”。不過作為一個花瓶,她有了“沾花惹草”的機會。

    據一些記載,當時李世民病重,武則天在邊上照顧李世民,這時候的太子李治過來給李世民送湯藥,發現站在邊上的武則天驚為天人,於是在沒人的地方故意將水灑在武則天身上,並且作詩到:

    “乍憶翠山夢裡魂,陽臺路隔豈無聞。”

    春情盪漾的武則天則回答李治說:

    “未漾錦帳風雲會,先沐金盆雨露恩”

    調戲小媽的李治後面果然耐不住誘惑,把還在廟裡當尼姑的武則天請回宮中,再續前緣。聰明漂亮的武則天很快就取得了李治的專寵,她既能在感情上滿足李治,又能幫助李治去治理國家,這樣的皇后,李治還能去哪裡找呢?

    與影視劇當中那個昏庸無能的李治不同,歷史當中的唐高宗其實是個很奮發有為的人,在唐高宗時期,唐朝的領土達到了鼎盛,東起北韓半島,西邊到達裡海,北邊到了貝加爾湖,南邊囊括了越南,成為了世界性的大國,他平定了屢次作亂的高句麗,掃滅了苟延殘喘的突厥,蕩平漠北。

    這一切與武則天的輔助是不無相關的。

    所以實際上李治很愛武則天,武則天本人估計也特別感激和喜歡李治。

    但是好景不長,李治死了,武則天垂簾聽政。一方面是武則天輔助李治的時候本來就做了很多讓底下大臣不喜歡的事情,另一方面武則天也確實是個多情的人,耐不住寂寞。總之後面武則天一方面拼命的打擊反對她的大臣,一方面到處尋找美男子供她享樂,作風糜爛。

    稱了女皇之後,武則天更加霸道,甚至在冬天寫了一首詩:

    “來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

    百花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冬天花怎麼會開呢?武則天的霸道讓下面的大臣越加反感她,直到後面發生神龍之變,推翻了武則天。

    但是人們卻不可能殺死武則天,因為武則天不僅僅是武周的皇帝,同時還是李唐的皇后,還是他們繼任皇位皇帝的親媽,他們能夠殺死皇帝的親媽嗎?當然不能。

    另一方面,已經垂垂老矣的武則天再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其他人也沒必要冒著犯“大不敬”的罪名去殺死一個已經沒有什麼威脅的老婦人吧。

  • 9 # 時光river

    武則天在位期間,特別是登基做了皇帝后,用高超的政治智慧,非常好的處理了武家皇族和李家皇族的關係,武家和李家長期相互制衡,武則天從中調和,既彰顯了自己的權威,也鞏固了自己的皇位。

    請看,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韋後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不聽,武后遂廢唐中宗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中宗李顯流放房州期間,整日膽戰心驚,武則天只是幾次下召申斥,並沒有加害於他。為什麼?不是虎毒不食子,是有中宗這杆大旗在,別人就不敢,不能,也不好覬覦皇位,中宗李顯真死了,反叛的就不只徐敬業了。後期,武則天把李唐宗室都快殺乾淨了,還是留著李顯,為什麼?為了防備武家的人。

    請看,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后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這時的武三思翅膀硬了,已經有了不臣之心。當時,狄仁傑對武則天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武承嗣、武三思這兩個被武則天利用的侄子,與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這兩個武則天用來留後手的兒子們的矛盾擺上了檯面,這也充分證明武李兩家是相互制衡的。

    武則天選李顯做太子和她重用狄仁傑一樣都是以國家為重,當時天下人心還是歸於李唐的,兒媳婦當皇帝也可以,好歹不是外人,武三思真當了皇帝肯定會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武則天退位以後,武三思通過和中宗李顯的老婆通姦鞏固了自己的權位,到這時候,武家和李家權勢仍然是均衡的,這也是武則天幾十年佈局的結果,保證自己善始善終。

    武則天死了之後,武三思明白自己最大的靠山掛了,現在只能靠自己了,他一鋌而走險,天下人果然不幹了,這也證明武則天把江山交給李顯的睿智。

    武則天把江山交給李顯,估計也是看重他是個仁孝之人,不會把自己怎麼樣。登基後的李顯,流放了復辟功臣張柬之,重用曾經的敵人武三思,最後把自己也玩死了,不知武則天是不是預測到了這個結局,反正她自己是得到善終了!

    參見

    《新唐書》《舊唐書》

  • 10 # 國史春秋

    唐高宗李治身體不行,再加上縱慾過度,所以過了中年健康就亮起了紅燈。但是每天有繁雜的軍國大事需要處理,以致於身心疲憊、力不從心。而這時的武則天卻異常興奮,因為她太喜歡權力了,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使她精神抖擻、如沐春風。所以,後來高宗上朝的時候,身邊就多了一個武則天,朝臣們稱作為“二聖臨朝”。

    (武則天)

    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的臨朝稱制水到渠成,所以從公元684年算起,唐朝就進入了武則天時代。然而,有人很鄙視武則天,認為她不過是“牝雞司晨”,成不了大器,可取而代之。這個人就是李勣(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顯然是徐敬業低估了武則天的能量,他的“反武”行動雷聲大雨點小,很快被撲滅,僅留下一篇《討武曌檄文》以供世人緬懷、憑弔。

    然而,本應該肩負起“倒武”使命的李唐宗室同樣表現差強人意,他們還在蠢蠢欲動的萌芽狀態就被武則天消滅殆盡。武則天眼中只有權力,沒有親情,以致於枝繁葉茂的李唐宗室被修剪到“一枝獨秀”,所幸免只剩下兩二一女(李顯、李旦、天平公主)及他們若干直系後代。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正式稱帝。

    坐上龍椅的武則天並不認為自己的政權高枕無憂,反而危機四伏,因為許多朝臣還在眷戀李唐王朝,而對武周則是陽奉陰違、貌合神離。怎麼辦呢?一個字“殺”。為了不使一人漏網,武則天推行“寧可錯殺千人”的酷吏政治。經過三年的大清洗,武則天的“護權運動”終於落下帷幕。此後的武則天開始豢養男寵、奢靡生活。

    鐵打的則天皇帝、流水的俊俏小生,千帆過盡,晚年最得寵的是張昌宗、張儀之弟兄。武則天身體每況愈下,但依舊不肯鬆懈手中的權力,所以一些政令也由二張代為釋出。武則天為彰顯自己的權威,不允許任何人對其“說三道四”,她的孫子李重潤、孫女永泰公主等人只是稍微表達了一下二張專政的不滿就被她勒令自殺。因此,就連太平公主及李顯、李旦都主動去奉承二張。

    (李顯)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隨著武則天日薄西山,二張風光無限的背後產生了深深的憂慮。顯然武則天去世,二張的命運堪憂,更何況他們早已將自己推到了宗室及朝臣的對立面。因此,二張為了保命,一方面阻攔武則天還政於兒子李顯,另一方面謀劃竊取皇權。面對二張兄弟昭然若揭的嘴臉,武則天並不打壓,反而處處為他們開脫罪行。此時,擁唐的朝臣唯恐“夜長夢多”,於是在八旬老翁張柬之的帶領下殺掉張氏兄弟,迫使武則天提前遜位於李顯,史稱神龍政變。

    (張柬之)

    神龍政變的第三天,也就是公元705年正月25日,李顯復位。第二天,李顯將武則天遷徙於洛陽城南上陽宮仙居殿,並派人軍隊“武力保護”。此後,李顯定期率百官到上陽宮朝見武則天,如同一次又一次的盛裝演出。武則天則在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最後時刻感受著孤獨、享受著從頂峰跌落崖底的痛苦煎熬,細數著屬於自己的輝煌過往,用盡全力去追憶一生。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薨。第二年五月十六日同李治合葬乾陵。

    那麼,武則天下臺後為什麼沒有人動她?

    一、沒有必要。因為她是在病危之際被趕下的臺,顯然張柬之等人是乘人之危。而且當年武則天已經82歲高齡,沒有人再去“欺負”一個行將就木之人。

    二、皇帝李顯是自己的親兒子,他既不會對母親下手,也不允許別人傷害母親。

    三、神龍政變的目標是誅殺二張兄弟及其黨羽,逼迫武則天提前還政李唐。結果,曾經不可一世的武則天很識時務、很順從,所以目標已經達到,眾人也不會再為難一隻被剔去爪牙的老虎!

  • 11 # 歷史逸事

    武則天為了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可以說奮鬥了一輩子。到了67歲高齡終於爬上了她夢寐以求的寶座。

    可以說她的執政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她在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在她統治的12年間,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從這點來說她與那種一味的攫取權力為自己謀私利的古代後宮女性還是不同的。她是一個有大格局、大氣魄的女皇帝。

    為什麼沒人動她?有必要嗎?

    一、當時她已82歲高齡,本身就是行將就木,病病殃殃的身體。對一個快要入土的人沒必要吧。

    二、關鍵的一點是上臺的是她自己的親兒子呀。

    沒見過兒子殺掉母親的,以張柬之為首的發起的神龍政變目的也只是逼著武則天交出政權,讓太子李顯繼位,除掉胡作非為的二張。並沒有想去殺死武則天。

    關於武周政權繼承人方面,武則天也是有過一段徘徊不定的,是立自己的侄子還是自己的兒子?她與狄仁傑曾經商量過很多次。

    狄仁傑告訴她:在兒子與侄子之間,血緣關係上,兒子更親,在後世的祭奠上兒子會祭奠母親,但是從來沒見過侄子會把姑姑請進家祠作為祭奠的。

    狄仁傑的一番話,讓武則天做了最後的決定,保留了李顯的太子之位。李顯政變上臺後,他怎麼也不會對自己母親下手。況且李顯本身就是個軟性子,從他後來一味的任由老婆、女兒胡來就可見一斑。

    在古代社會,政變無不充滿殺戮和鮮血,像武則天這樣,既當了皇帝又能安然退出,真不多見,無它,上臺是親兒子。

  • 12 # 咔ka咔ka

    一句話,敢動她的,都被她玩死了!她也不是一步登天當上皇帝的,在李治沒死的時候就給自己的未來一步一步去安排了。

  • 13 # 情達子

    因為即位皇帝就是武則天的兒子,難道兒子會殘害自己的母親?何況武則天是個好皇帝,關注民生,愛民如子,勤於國事。所謂好人有好報,故而得以善終。

  • 14 # 布夫舟

    首先要搞清楚一點,李唐的江山不是武則天還的,而是張柬之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使得中宗能夠稱帝。

    武則天過去曾經想把江山傳給武家的人,不過問題在於武則天是武三思等人的姑姑,從封建倫常來說,武家人繼位,武則天的位置就相當尷尬。對於這一點,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的非常明白了:

    大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所以武則天晚期的時候,她希望實現李家和武家共治天下。為此,她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李唐皇室成員和武家進行聯姻,以使得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甚至還讓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和武承嗣、武三思、武攸暨等人在明堂發誓兩家互相永不相負,並昭告天地,誓言刻在鐵券之上,收藏於史館。

    很多人會想,作為前朝皇帝,為什麼沒人敢動武則天?前面提到過,發動政變的關鍵人物有哪些?武則天的兒子和女兒,試問武則天哪怕失去了皇位,她現在依然是太后,古代以孝治天下,誰能動她?

    只可惜二張弄權,這個時候不單單是李唐皇室,包括武家勢力,都感受到了威脅,以至於最後爆發了神龍之變,誅殺了二張,逼迫武則天提前退位,當時武家的勢力依然存在。

  • 15 # 鳴響雪松

    當然沒人敢動她,她在位時候把不是自己所生的皇子殺的殺砍的砍,滅族的滅族。

    最後留的皇子全是她親生的。

  • 16 # 大王小娛樂

    古今中外,政變大多伴隨有流血,及清洗政敵收場;不流血,無法改變局面,不清洗政敵,極有可能在未來被反撲。

    這成為共識的真理,在武則天身上卻失靈了。

    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篡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史稱武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亦是最後一位女皇帝,共在位15年。

    705年1月,張之柬聯合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趁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趕武則天下臺,扶李顯復位。

    奇怪的是,下臺後的武則天,並未被清算,還坐回了太后的位子,安靜的養老。

    一,宗族社會女人做主的尷尬

    封建時代,男做主,女做輔,早已刻印在中國人骨子裡,宗族要傳承香火,必須由男丁來,這是那時候的社會共識。

    而武則天是女人,登基做皇帝后,她的繼承人問題就很尷尬了。

    古代女人有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這類比喻。武則天嫁到李家後,是李家的人了,生下的兒女也是姓李的,跟武家毫無瓜葛了,但問題真是這樣就好了。

    武則天當初既然篡了李家皇位,並且改國號為周,那就說明她仍然在乎武家女兒這個身份。

    所以,在繼承人問題上,武則天很尷尬,她姓武,既想立武家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為繼承人,但又覺得他們與自己不夠血濃於水,最後去問狄仁傑。

    狄仁傑幫她分析:“一邊是侄子,雖然姓武;一邊是親生兒子,雖然姓李,毫無疑問,親生兒子比侄子親。”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 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后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民間都知道,親媽肯定是把家產留給兒女,而不是給孃家兄弟的侄子女。武則天聽完狄仁傑的分析,覺得有道理,所以心內定了李顯為繼承人。

    要破解這個尷尬也有個辦法,那就是立女兒為繼承人,並定下規矩世世代代繼承人均為女兒,那才行。但是武則天也不能免俗,她的觀念也是隻有男丁才能傳承宗族社稷。

    而且,還生病躺在床上,我們都知道,老人身體機能衰弱無比,一旦生病,很難很難痊癒。

    所以,神龍政變後,忠於女帝的確實不多了,而且大家不知道女帝什麼時候掛掉,新上位的皇帝會怎麼對待支援女帝的人。

    因此,大家都不再為了武則天而與新皇帝李顯對立,原因就是她太老了,要是年輕個幾十歲,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同樣,也是因為武則天太老了,政變參與者都對她放心得很,他們打心裡就不認為一個半邊身子埋進棺材的老太婆,能對他們政治反撲。

    因此,武則天能安祥的遞交政權,靜靜的老死,而不是被政變者一刀砍死。

    恢復李唐皇室後,張之柬他們只是清洗了武則天提拔的酷吏,以及弄臣張易之、張昌宗等張氏兄弟,並未對武則天的外戚勢力進行清洗。

    武則天的孃家人被放過後不久,武三思要掌握權力,先是染指了上官婉兒,後通過上官婉兒引薦,又跟韋皇后勾搭成奸,匪夷所思的是,皇帝李顯竟然幫他倆的苟合放風。

    武三思通過睡韋皇后,得到了左右朝堂的能力,張之柬等參與政變者,個個被反撲而慘死。

    “翌日,三思因韋后潛入宮中,反易國政,數日而彥範等皆失柄,所斥去者悉還。”——《新唐書》

    連外戚勢力都未能清洗,想想看,政變者們又怎麼能狠下心一刀剁了武則天呢?

    況且,李顯與武則天是親生母子關係,政變者們扶持了她的兒子,想讓她兒子殺了親生母親嗎?

    這等滅絕人倫的弒母上位,根本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算他們真的殺了武則天,上位後的李顯能放過他們嗎?因此,武則天能安詳體面的離世。

    總結,沒人動武則天一是因為她年事已高,動不動都意義不大;二是繼位者是她親生兒子李顯,與她非生死政敵;三是政變者不夠狠辣。

  • 17 # 奶瓶VS主義

    武則天的一生在我看來堪稱完美,做過女人、出過家、被男人真正的愛過,當過妃子、皇后、太后、皇帝,還養過一批“男寵”,做為一個女人沒有比她經歷更豐富的人了而且善始善終。

    在她82歲退位後沒有人動她在我看來有一下原因。

    1、這個女人除了權力爭鬥外一生沒有做過什麼人神共憤的事,而那些權力爭鬥的殺戮在當時的人看來誰坐上皇帝寶座都免不了。

    2、她有功於李唐天下。她老公李治體弱多病,李治的中後期實際上治理天下的人就是武則天。當皇帝后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老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對外軍事強大,大唐的國力也是蒸蒸日上。一句話,人民並不恨她。

    3、她治理天下多年也收服了一批人心,如果人們在她退位後殺了她也會影響政局穩定。

    4、她畢竟當過那麼多年的皇帝,殺之有“弒君”之嫌,況且他也是新皇帝李顯的母親,誰要是殺了她新皇帝名義上也得為母親報仇。

    5、她退位時已經82歲,年齡太大心力不濟,已經影響不了政局,殺之無益卻落個“弒君”之名,實在沒有必要。

    歷史上皇帝能在退位後善終的人不多,武則天也算是一位幸運兒。

  • 18 # 品點歷史

    公元705年,即神龍元年,尚為太子的李顯聯合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五位大臣在洛陽紫微城 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政變。

    在中國歷史上,政變並不是一件什麼稀奇事,像神龍政變這種以打擊太后專權(當然武則天是直接稱帝,比專權更進一步)為主要目的的政變也不再少數。比如西漢初年扳倒以呂雉為首的呂家勢力的政變,西晉時期趙王司馬倫為打擊權後賈南風發動的政變,等等。在這些政變中,呂雉死後,呂家勢力被連根拔起,賈南風更是直接被毒酒賜死。而在神龍政變發生後,武則天以及武家的大多數成員並沒有收到清算,神龍政變是發生在神龍元年的元月,而武則天是在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自然病死的,也算得到了善終。

    一 早在神龍政變前,武則天已經決定還位李家了

    武則天稱帝后,朝中很多大臣對她不滿,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武則天以鐵腕手段,殺了一批人,但是反對者還是有很多。武則天在怎麼鐵血冷酷,也不可能把所有反對他的人都殺掉,一來這會造成政局極大動盪,而來把人都殺了,誰還給她幹活。

    不光是內部反對,就來外部也以此為理由向武則天發難。武則天稱帝后,在軍中清洗了一大批將領,導致邊疆軍事力量下滑。草原上的默啜可汗抓住這個機會,就公然打著“棄周復唐”的旗號,大舉進犯,武則天鎮壓不成功,談判也沒談成。她只好把李顯召回,立為太子,這就堵了默啜可汗的嘴。再讓李顯出面去募集軍隊,人心所向,幾天就招到五萬人。默啜可汗看到大軍壓境,就退回漠北了。經過這事,武則天清楚地看到,老百姓還是忠心李唐皇族的。如果她再把李顯廢掉,那麼老百姓肯定不答應,邊疆也會動亂。

    其實,武則天有段時間也在糾結太子到底是立李氏還是武氏,於是她向狄仁傑詢問意見,狄仁傑說:“陛下如果立李氏為太子,百年之後仍可配享太廟,如果立武氏為太子,我還沒有聽說過從古至今有侄子給姑姑立廟的。”這一番話讓武則天頓時醒過來,堅定了立親生兒子李顯為太子的決心。

    李顯被立為太子後,朝中的各方面的阻力頓時就小了很多。李唐宗室子弟以及擁戴李唐的大臣也都明白,武則天已經七十多歲了,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武皇已經沒幾年活頭了,不如就靜靜的等著好了,沒必要再去鬧,白白丟了性命。

    原本武則天把武氏成員培養成自己的爪牙,用來監視李氏以及朝臣,平衡各方勢力,武三思、武承嗣等人也極盡討好武則天,就是希望武則天能傳位自己。現在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徹底斷了武氏成員的念想。當初,武氏為了打擊李氏,羅織構陷了很多罪名,日後李氏重新掌權,肯定不會放過武氏的。武三思等人看到了這一點,同樣,武則天也看到了這一點。於是,為了安撫武氏繼續為自己賣命,同時也為了緩和李、武之間的關係,武則天在李、武之間聯姻,讓李顯的女兒永泰郡主嫁給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為武承嗣的兒媳,安樂郡主嫁給武則天的侄孫武崇訓,成為樑王武三思的兒媳,新都公主下嫁武則天的侄孫武延暉,成為陳王武承業的兒媳,太平公主嫁給定王武攸暨,還生下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通過這種聯姻,暫時將李、武的利益綁在了一起,雙方沒有起什麼大沖突。

    在武則天的縱容下,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的權力急劇擴大,逐漸突破男寵的限制, 插手朝政。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向張易之示好,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

    這樣一來,許多人就不滿了,本來原先說好的等武則天死了之後,就順利的接管權力,恢復李唐。現在突然冒出個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此時武則天在深宮,除了這兩兄弟,其他人輕易都很難見到,包括她的子侄們。萬一哪天駕崩了大家也不知道,而張氏兄弟隨便弄個假的詔書拿出來,這天說變就變。

    於是,以李顯、李旦、太平公主為首的李氏勢力和以張柬之等人為首的朝堂勢力聯合起來,發動了這場神龍政變,剷除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而武則天一直精心謀劃的平衡也被徹底打破,其代價就是武則天被迫退位。

  • 19 # 牧水1

    與呂后比,武則天狠而不毒,她也不只是以權力為目標,她是皇權的名實相一的控制者,她有偉業,她的繼任者是她的親兒子,所以,呂亡族而武全身合於公道自在.

  • 20 # 梅花三弄梅花

    對於武則天的評價,引用毛主席看人家一段詩最為恰當:“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裡的今朝放在中國400多位皇帝中,以武則天執政15年的功績來講,武則天對盛唐繁榮富強所做的貢獻不亞於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的秦皇漢武。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點武則天作為女皇就非常稱職。

    如果用我們現代人職場的觀念來講,評價一個人所任職的職業是否稱職。

    那麼對於皇帝這個職業來講,縱觀封建王朝400多位皇帝,能夠稱得上“合格”的皇帝,恐怕不到三分之一,可以評選為“優秀員工”的皇帝,更是稀少,可以當選為“完美Quattroporte”的皇帝,堪比鳳毛麟角。這類皇帝例如:雍正帝、漢文帝、漢武帝,當然武則天也是其中一位。

    為何作者說武則天作為皇帝,是非常稱職的?

    評價一個皇帝,首先是看這位皇帝一生的政績如何?武則天作為女皇,執政15年來,勤政愛民,廣開言路,百姓生活安康穩定,上承貞觀之治,下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武則天也被後世稱為“貞觀遺風”

    農為百業之首,重視農業生產,鼓勵開墾,興修水利,輕雜役;在武則天治理下,大唐迎來了盛世。整頓吏治,武則天執政期間,延續唐太宗治國理念,大刀闊斧的整頓吏治,嚴懲貪官,唐朝吏治湧現不少清廉官員。廣開言路,完善科舉制度;武則天延續唐太宗廣開言路的風格,可以更多瞭解民生需求;科舉制度的完善,為更多寒門學子打開了仕途的道路。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武則天作為皇帝,執掌皇權15年,真正的做到這一點

    其次,“殺伐果斷,獎罰分明”,武則天的氣魄雄偉。

    武則天從唐太宗朝的“才人”,到“感業寺”出家,再到“武昭儀”,再到“皇后”,再到“皇帝”。

    總結:

    要想獲得百姓大臣的支援,首選的是皇帝一生的政績如何!

    武則天作為皇帝,她正是充分做到這一點,讓百姓安康富足,吏治清廉,自然會得到唐代大臣和百姓的擁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男朋友分手了,他送的東西該不該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