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霍公子
-
2 # 薛白袍
牛叉的人像曹操這種,你主動去找他求工作還行,你如果想要他啊去三顧頻繁天下計,去請的人還是一個毛頭小夥,他肯定不幹。
曹操這種人是這樣,他要想看看天下誰最牛,就拿起鏡子照一下,然後覺得鏡子裡的人太牛叉了,自己恨不得給鏡子裡的自己磕頭,才能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
兩字,硬核。
雖然曹操也提出來唯才是舉的口號,但是要他屈尊下駕的去請那些人才,他一般是不會幹的,他手下的謀士有名的像郭嘉,是荀彧介紹給他的,像荀攸乾脆是荀彧的侄子,像賈詡是和張繡投降過來的。
曹操這輩子就幹過一次類似劉備三顧茅廬的事情,就是倒履迎接許攸。
官渡之戰到了要刺刀見紅的時候了,曹操軍隊裡的糧食都快吃完了,曹操給荀彧寫信不想打了,荀彧讓他再等等。
這時候許攸來了。
許攸是袁紹的主要謀士之一,掌握著袁紹很多機密,許攸一來,無疑給劣勢中的孟德一劑強心針。
聽說許攸到了大帳門口,曹操高興壞了,鞋都沒來得及穿,就出門來迎接。
許攸無疑是曹氏公司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許攸不來,大概率曹操會敗退回去,袁紹的勢力會愈加強盛,你強我弱強者恆強這是規律,作為弱者曹操最後很有被吃掉的危險。
但是,許攸來了。他帶著袁紹的祕密走來了
曹操鞋都沒穿,跑出營帳迎接,一把拉住許攸的手說:
許攸一來曹操真的贏了,他給曹操指明瞭戰勝袁紹的終南捷徑,烏巢。
戰勝袁紹後,許攸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因為屢屢向曹操提及自己的功勞,許攸被殺了,許攸被殺的節點也很有意思,是袁尚袁譚都死了以後,袁家徹底沒落在沒有翻盤的希望。
在此之前大約許攸也曾經洋洋得意的和曹操說過無數次:
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曹操也大笑著應承:
汝言是也。
但是袁家兄弟一死,曹操翻臉了,因為許攸徹底沒用了,也是時候兔死狗烹了。
所以曹操大概率是不會三顧的,一顧許攸還殺了他。
如果三顧,以曹操記仇的性格,還不知道會怎樣對付對方呢。
孫權也不會去三顧。
孫權有點像富二代,比如撕蔥。
富二代和創一代的思維方式就不一樣,他們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絕對不逼逼。
他們認為些三顧啦拉車啦都是用感動自己的方式在浪費生命。
所謂人才,要的無非就是要高工資嗎,孫仲謀家裡最不缺的就是錢。
所以他需要人才,就用高工資來買。
孫家家底雄厚,孫權的父親孫堅哥哥孫策給他留下了的遺產足夠他折騰的,他想要什麼人才買不來呢。
因為不是創業階段,孫權對人才的需要也沒那麼大。
人才來了就得幹活,對得起高工資即可,如果人才很驕傲,要公司親自老總去請,請一次躲著,請兩次,僱傭一幫人來吹捧一氣,自己躲著不見,孫權絕對不會去三顧。
鬧不好還會覺得這傢伙虛有其表,就是個搞傳銷的。
這種所謂人才孫權甚至懶得搭理,比如鳳雛先生龐統,在東吳呆了很長時間,大約連孫權的面都沒見著。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不就是成功學常用的吹捧招數嗎?
孫權早就看破了這裡面的貓膩了,不屑一顧。
東吳家底厚,兩代人的積累,人才儲備很足,孫權才不會為人才發愁呢,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家事不決問大喬。
千里迢迢舟船勞頓的去三顧?
-
3 # 白這個顏色
即便諸葛亮之才打上標籤,申請了專利,曹操和孫權都不會三顧茅廬。所謂物以類聚也應了三顧茅廬,劉備一個賣草鞋的小販,之所以肯三顧茅廬,實在是人窮志短,花不起錢,還跑不了腿嘛?劉備也沒拿諸葛亮當回事,面對一介書生的侃侃而談,劉備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好壞也算有了個謀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三顧茅廬其實是劉備撿便宜,不管是三顧五顧 ,反正皮包公司,缺的是人。三國中真正上當的人是諸葛亮,一山還比一山高,劉備忽悠諸葛亮那是隨心所欲。
曹操會不會三顧茅廬呢?可能在一顧之後,曹操便不麻煩了,既然諸葛亮之才不願為他所用,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曹操,一定會宰了諸葛亮,隆中對也變成了隆中屍。諸葛亮一生看不起耍小聰明的人,楊修被殺咎由自取,諸葛亮在曹操眼中充其量是楊修之流。
富二代的孫權,並不需要諸葛亮,他用不著空城計,也不需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舌戰群儒 罵死王郎,都有失諸葛亮形象和修養。雖然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人家賠得起,折得起 ,有錢。
-
4 # 海中巖haha
諸葛亮作為一個不出名的農民知識分子,相當於現在農村出身學霸,在求職市場優勢並不大,最重要的是諸葛亮並不是什麼名校出身,劉備其實能有成就和上名校是有關係的,劉備的老師盧殖官非常大,只是得罪人免了職,劉備後來的成就主要靠同學公孫贊幫忙,這就是名校的作用。假如劉備不是在盧殖那裡讀書,沒有公孫贊這樣的同學推薦,根本出不了頭。
諸葛亮就是這個情況,非名校出身,雖然成績非常好,但大公司就沒有聽說過他,大公司如曹操、袁紹、孫權都是人才濟濟,如果他去求職就算被錄用了,也不會有什好的職業給他。最終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這樣的小公司視野還是許庶給內推的結果,許庶在劉備公司地位已經相當高了,但他並沒有給劉備推介人才,是不是把諸葛亮來了搶他飯碗?反而是被曹操脅迫要離開劉備時給劉備推介了諸葛亮。這時劉備的公司正處在破產邊緣正是急需人才的時候,招人是招不來的,只能去請,名校畢業生也看不上他這種面臨退市的公司,只能去招一些就業形勢不太好的非名校生,很多大公司非985/211一律看都不看,小公司只能從這些人中挑人才。
諸葛亮就算是想去劉備公司也不能一來請就去,那樣那沒面子了,要擺足架子,反正劉備公司正是招不來人的時侯,不怕等黃了,要擺足不想幹的態度才能爭取好的職位,一出山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上來誰會給個副總啊?如果直接說要應聘副總的職務,怕是沒什麼面試的機會,架子足了才行,時候對了才行。
同樣的情況看看龐統就知道了,龐統作為諸葛亮的同學,主動來應聘,帶著諸葛亮的推介信,但沒有拿出來,想憑自己的本事應聘,結果劉備就沒太看上,不過也算應聘成功,給了個縣長噹噹,要說也算可以了,劉備這時不過是個省長,一個人過來求職,面試合格直接給個縣長噹噹,算是很給面子了。這會手下也是人才濟濟了,想直接當前幾把手是不可能了,等證明了實力以後,又拿出諸葛亮的推介信,立馬就任命個副軍師,算是前幾把手了。
諸葛亮如果不是等著劉備上門來請,去曹、孫那裡求職,怕也不會比龐統強多少,那種大公司一發招聘廣告名校畢業生就把職位佔滿了,輪不到他了。劉備也就請過諸葛亮這一個人,以後別人就都沒這待遇了,因為劉備的公司也做大了,名校畢業生紛紛求職,用不著去請了。連龐統、馬良這樣的人才都能自己來求職了。
-
5 # 快樂鯊魚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一段歷史佳話,君臣典範。劉備是漢室宗親,又比諸葛亮大了整整二十歲,還能如此禮賢下士,的確讓人稱道。
那麼,如果把劉備換成曹操或孫權,還能早就這樣一段歷史佳話嗎?我認為是不可能的,有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諸葛亮隱居之處並不在曹操、孫權的勢力範圍內。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曹操已經一統北方,而孫權坐擁江東,兩人所處的局勢都十分穩定。如果要找出一個能夠與曹操、孫權相抗衡的人,只有荊州的劉表勉強夠格。
當時劉表手中擁有十多萬大軍,連曹操都無法短時間拿下,更別提江東的孫權了,如果他們兩人要到劉表的地盤上挖牆腳,只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以曹操和孫權的地位,並不會輕易放下身段來請一個毛頭小子。
諸葛亮二十多歲的時候,曹操早已是大漢丞相,一統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人才濟濟。而孫權也坐擁江東六郡,東吳水師天下無敵,內有張昭,外有周瑜。由此可見,他們兩人對於人才的需求都沒有那麼迫切。
曹操和孫權兩人常年身居高位,習慣了發號施令,手下多的是人才,幾乎不可能跑到鄉下去請一個毫無經驗的毛頭小子來重用。
第三,曹操和孫權那裡根本沒有諸葛亮的發展空間。
曹操和孫權經過多年經營,手下已經擁有太多人才,重要的職位早已被人佔據。毫無經驗的諸葛亮即使到了曹操或孫權那裡,也根本不可能受到重用。
即使曹操或孫權發現了諸葛亮的才能,如果一上來就委以重任,那麼必然會引起手下其他人的不滿。自己辛辛苦苦為主公打拼多年,卻還是不得升遷,新來了一個一片空白的毛頭小子卻爬到自己頭上耀武揚威,任誰也會心理不平衡。
所以,諸葛亮到了曹操和孫權那裡,不知道還要熬多少年的資歷才能爬上去。
第四,諸葛亮雖自比管仲樂毅,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戰績。
諸葛亮隱居隆中,號臥龍,時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雖然聽起來名頭很大,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當時的人幾乎對他不屑一顧,只有少數如徐庶、崔州平等人才深信不疑。
以曹操和孫權的地位,不可能因為一點點風言風語就跑到鄉下去請一個務農的年輕人,如果此人沒有真才實學,只會徒添笑柄而已。
正是有了這些原因,即使曹操和孫權知道了諸葛亮的才能,也不可能像劉備那樣眼巴巴地三番五次去請。
反倒是劉備,由於正處於人生低谷,缺乏有才能的人輔佐,這才會放低身段,三顧茅廬。
-
6 # 曉天下歷史
先來說一下曹操,曹操在三國中最想得到的四個人分別是關羽、太史慈、沮授、陳宮:
陳宮:呂布兵敗,陳宮被俘,曹操征討陶謙的時候,陳宮說服陳留太守張藐、張超、許汜、王楷等人共同背叛曹操,迎呂布入關主事。呂布兵敗後,陳宮被曹操俘獲,曹操不但不想殺他,反而想從新重用他,陳宮拒絕,死後曹操厚葬陳宮,並善待他的家人。
關羽:關羽被曹操俘獲後,曹操對他百般寵愛,極力想挽留關羽在自己的陣營,把天下第一寶馬赤兔送給關羽,不惜弄得自己部下滿腹怨言。
太史慈:跟關羽一樣,太史慈素以忠義聞名,並且弓馬嫻熟,其箭術比黃忠有過之無不及。曹操聽說太史慈的勇猛忠義事蹟以後,二話不說,馬上寄一封裝有當歸的信給太史慈,被太史慈拒絕。
以曹操這個人的性格就是,如果想的到某個人,他一定會有所行動,而且不管那個人在誰的陣營,曹操都會真心稱讚,至始至終曹操都沒有承認諸葛亮的謀略有多高,有多厲害,所以曹操並不想得到諸葛亮。加上曹營有荀彧坐鎮,為曹操分析主戰略方針,奇謀更有郭嘉、賈翎等人。曹操自己的謀略也不容小視,他最想要的其實是像關羽、太史慈那樣的猛將。
-
7 # 清山峻嶺常青松
如果曹操孫權邀請諸葛亮當軍師。諸葛亮還得三思而後行。諸葛亮是個挺聰明的軍師。如果要跟隨還得選擇民君,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早已名揚遍天下。還不如諸葛亮 居住茅屋 逍遙自在。後來諸葛亮選擇劉備為明君是天的旨意。君丞配合的很好。建立功高蓋世。建蜀國為京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中期的劉備諸葛亮。比曹操,孫權。國富民強是個強大的帝國王朝。
-
8 # 當代曹植
曹操佔據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請諸葛亮時,只有一個新野縣,兵不過兩千,當然要三顧茅廬了!
曹操孫權手下謀士奇才猛將如雲,而劉備實力太過弱小,所以劉備能做到屈身三顧茅廬,曹操孫權則沒有必要這麼做。
曹操在三國中最想得到的四個人,分別是關羽、太史慈、沮授、陳宮。
諸葛亮的才能是被誇大吹捧的!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毫無基業,沒有自己的立錐之地,只有一個漢室宗親的虛名!他除了親自請,虛心以待,他還有什麼能打動人的地方?
-
9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三顧茅廬的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出師表》記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可見諸葛亮之所以出山就是因為當時的劉備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最終劉備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所以諸葛亮願意出山輔佐劉備。
-
10 # 隨便扯扯兩句
諸葛亮的才能是被誇大吹捧的!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毫無基業,沒有自己的立錐之地,只有一個漢室宗親的虛名!他除了親自請,虛心以待,他還有什麼能打動人的地方?曹操當時手下謀士眾多,兵精馬足,郭嘉,賈詡,荀彧,程煜,司馬懿哪個比諸葛亮差了?曹操求賢若渴,但他不會為一個日後揚名當時還不是很有名的諸葛亮而親自去請。孫權當時初鋸江東,魯肅,張昭,周瑜,陸遜,呂蒙,這些人才能從不在諸葛亮之下,也深得孫權信任,龐統都沒受重視,諸葛亮能好到哪裡去?孫權能重視的謀士都是江東望族裡的人才。個人覺得,劉備能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是因為他沒別的能打動大才的資本,同時他也的確真的最需要一流謀士
-
11 # 開業花籃鮮花花束
劉備為得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和孫權會願意這樣做嗎?答案是不會,即使聽說諸葛亮有這樣的名氣,但是也不會屈尊去拜訪這位沒有實戰的諸葛亮。
《出師表》中這樣記載: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從《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來看,劉備經過徐庶等人的推薦,瞭解到諸葛亮這位隱居在南陽郡的隆中的人才。劉備之前已經見識到徐庶的厲害之處,經過徐庶這麼一誇諸葛亮,對諸葛亮非常感興趣了,但是徐庶也告訴劉備,說想請諸葛亮出山需要很大誠意,這點倒是提醒了劉備,為劉備後來的舉動算是做了個鋪墊。
劉備如此禮賢下士請諸葛亮出山,除了對諸葛亮看中之外,還在塑造自己的人物形象,把劉備自己本身打造成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在人才資源匱乏的劉備身上,他特別需要這麼做才能引進更多的人才。諸葛亮是他的第一站,也是他最看重的人才,所以只有把諸葛亮請下山來,才能進行一番宣傳,給自己一個禮賢下士的標籤。
但是孫權和曹操情況和劉備不一樣了,他們不能像劉備那麼幹,即使諸葛亮才華出眾想請他出山,但是做不到三顧茅廬這樣的誠意。
首先就曹操而言,當時已經統一北方,坐擁漢朝正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能力了,在人才方面自然不缺。熟悉曹操身邊謀臣良將的都知道,曹操謀士百人,戰將千員還是有的,當然這裡指的並不是都很出名,有些地方守將和文職官員都算進去了,而劉備就算都算進去還是沒有這麼多人。
孫權與曹操類似,也正是因為孫權不是創業一代了,已經是第三代繼承人了,在人才基業方面自然比劉備穩定的多,在人才方面自然也少不了。除此之外與曹操情況類似,貿然邀請諸葛亮給出這麼高的禮節規格,讓江東眾臣子看見了,心裡也會犯嘀咕的。
-
12 # 707高天賜
曹操和孫權是不會的,只有孤窮劉備才會。劉備收攏人心是真心實意的。為了自己能得天下,做皇帝,劉備三顧茅廬是正確的。
-
13 # 汐於子
曹操孫權,他們手下謀士不少吧,再者孫權的收下還有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呢。
而曹操手下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自然不會去低三下四去諸葛亮。
孫權手下又有周瑜,自然不會去請諸葛亮。
-
14 # 使用者422872364049
都讀好自己!
積累了更多真理,依真理去滲透出文書中的各種可能存在性。
不用依文書,個人角度的釋意,當真了!
都是木頭腦!
-
15 # 可愛的寶貝米樂
不會的,如諸葛亮之才者很多,比如徐庶,水鏡先生,龐統,還有很多隱士,主要是有沒有發展才華的機會,諸葛亮軍事才能平平,劉備死後基本上沒有卓越功績,劉備的家底人才被他消耗完了他也死了,
-
16 # 張斌2336660
才能也需要站對圈子,同樣都是尹川名士,諸葛亮在那個舉孝廉的時代,是找不到其他晉升通道的,曹操和孫權人才濟濟,哪一個人才都不比諸葛亮能力小,只不過他們不掌握整體戰略的實施,只去做一些戰術上的管理和執行,劉備處只有一些略奪的荊州名士和益州本地名士,人心不齊,人才凋零,所以諸葛亮的權力空前強大,在歷史中的影響力也比其他勢力的謀士要高。
在選擇陣營的時候,諸葛亮也敏銳地選擇了劉備,這個真正能讓自己發揮的小勢力。
-
17 # 矇昧中的覺醒
我認為不會。諸葛亮依然有很大可能屬於劉備。
諸葛亮成年時,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他不缺一個不知深淺的謀士,他已經過了見到人才就急了眼得年紀,不會為了一個諸葛亮放下自己的面子,而且諸葛亮還沒有那個價值。曹操手下大致分為穎川派(郭嘉、荀彧等)、冀州派(袁紹降部)、保皇派(包括皇親和外戚等)。如果諸葛亮來勢必會侵佔到其他幾派的權利,所以曹操手下就會阻攔。如果曹操知道諸葛亮實力,並把他成功帶許昌,那麼依照諸葛亮的才能必定要大權在握,而曹操內部雖然黨派之分,但是總體安穩,為了內部穩定肯定會壓制諸葛亮,就如同司馬懿,既要用他也要壓制。既然如此又何必三顧茅廬去請呢?孫權不去“三顧茅廬”的原因在大家印象中,江東孫吳肯定是三國中最弱的,如果遇到諸葛亮這麼厲害的謀士還不是哭著搶著去招攬嗎?不,在我看來不會。
諸葛亮出山前,孫權已經佔領江東成為一方諸侯,對於人才,很重視但是還沒有到親自跑到荊州去請的份量。可以舉個例子,劉備佔領益州前都是很主動招攬,但是在他割據益州後,他有過主動招攬嗎?孫權勢力主要都是江東世族構成,利益交織,而且不缺頂級人才,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等,不會因為一個人才來打亂本來的格局。為什麼會是劉備呢?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出山,獻《隆中對》,成就千古佳話。可是為什麼偏偏是劉備?
-
18 # 漢上痴生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研究清楚幾個背景問題:
1.諸葛亮的才能體現在哪些方面?
2.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
3.曹操延攬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4.孫權用人的基本套路是什麼?
尤其是,諸葛亮得到了荊州學者龐德公以及流寓荊州的著名學者司馬徽的器重,經二人悉心點拔,其能力水平又上了一個大臺階,環視當世,諸葛亮的能力水平已然首屈一指。
此外,諸葛亮不像一般士人一樣,只研習儒家經典,他博覽群書,無所不讀,這從他後期給劉禪開列的書單就可以看出,他的涉獵遠超於一般讀書人。因為這樣的積累,所以他敢自比管仲、樂毅——前者是名相,後者是名將,前者完成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壯舉,後者完成了以弱燕下齊七十餘城、幾乎滅亡了強齊的壯舉。
當時的人才分佈情況,北方的盡歸曹操,南方的被孫權收攏,只有荊州這一塊,因劉表“有才不能用”,野多遺賢,比如徐庶,一經使用,效果明顯。而徐庶以及大學者司馬徽都極力推薦諸葛亮,劉備意識到,諸葛亮就是他走出人生低谷的重要拼圖,基於這種考慮,他有什麼代價不肯付出呢?
曹操愛才不假,但是絕對不會登門求教的。三顧茅廬靠以誠取信,曹操一生奸偽,不說他不會三顧,就是算他三顧,別人也不會相信他真有誠心。
所以曹操的人才,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都是自己投簡歷或別人推薦來的。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的用人套路,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
“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三國志 魯肅傳》)。
魯肅立下顯功,孫權率諸將迎於半路,自已下馬相迎,為的是什麼,激勵之道也。
在款待周泰的宴會上,權親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
“卿兩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槍數十,膚如刻畫,孤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慼也。”
動情訴說自己的心底話後,他還要用事實進一步教育在座的諸將,讓大家心服口服。
他隨即令周泰解衣與眾將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具言戰鬥被傷之狀。一處傷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無疑,眾將也受到了深刻教育。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走的就是找潛力股(比如當時的劉備)、便於自己發揮的路子。成熟股(比如當時的曹操、孫權),他的發揮空間不大。如諸葛亮自已說的:
“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袁子曰: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 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在諸葛亮自己看來,曹操賢亮而不能用亮,孫權用亮而不能盡亮(使盡其才的意思),可見諸葛亮是絕不會主動投奔曹操與孫權的。
總之,即便曹操/孫權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他們肯定是不願也不會三顧茅廬的!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成就一番事業,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建立獨特優勢;二要有一定的營銷技巧,適時展現自己的能力,讓潛在客戶注意到;三要找準適銷對路的方向,讓自己的優勢能夠創造出實際價值,得到客戶的認可,從而使自我價值得到實現。
-
19 # 三鮮說歷史
那我們分析一下
曹操是十分愛惜人才的人啊,光愛惜人才這一點,書中有多次體現。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啊!
明明知道徐庶不可能為自己效力,曹操也捨不得殺他,還是好生養著。
還有光腳迎許悠。
許悠是個人才,曹操聽說他投降,自己喜的光腳出迎,連鞋都來不及穿。
如果知道有諸葛亮這種級別的人才,他是絕對不會放過的。
當然,諸葛亮是絕對不會為他效力的。
宦官之後,名聲又臭。
諸葛亮愛惜羽毛,恐怕寧肯一死也不會為曹操效力。當然,曹操也捨不得殺他,恐怕又多了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
再說回孫權,
孫權是三國領袖裡面存在感最低的人,因為他所在的東吳人才濟濟,隨便一個下屬拉出來都比他有存在感。好像我們對周瑜或者魯肅的瞭解都比對他的瞭解更多。
孫權也是個愛惜人才的人,雖然書中沒寫。但是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只要是人才,脾氣多臭,主公都會忍著你。大環境如此,誰也不例外。
不過孫權手下人才濟濟,本人的性格跟劉備不同,不像劉備那樣寬容仁和,不可能像劉備那樣把全部身家託付給諸葛亮。
諸葛亮可能就不會受到重用,諸葛亮心氣又高,如果受到冷漠,忽視,說不定就像鳳雛龐統一樣,直接跳槽了。
實際上,諸葛亮一開始相中的老闆就是劉備劉皇叔。三顧茅廬指不過就是像是那種戀愛中的妹子半推半就,欲拒還迎,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價,傲嬌的拒絕一小下而己。
想想劉備在外面等,諸葛亮在裡面裝睡。
一聽到劉皇叔來了,心裡明明是非常激動的,卻假裝不在意一樣。
其實說不定正偷偷觀察著窗戶外面的動靜呢,要是劉備扭頭就走,不知道心裡有多失望,說不定悔的腸子都青了。
劉備這樣的極品好老闆可不好找啊。
就跟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一樣。
如果是曹操不遠千里找上門來,諸葛亮分分鐘搬家!
劉備名聲好,素有仁君之名。
對兄弟夠義氣,能同生死,也能共患難。
從來不擺架子,跟關羽,張飛一直同吃同睡。
不嫌棄張飛是個摳腳大漢,可能打鼾,腳臭,不洗澡什麼的。
三個大男人擠在一起也不嫌髒,那是真愛呀。
最重要的是性格好啊,剛把全部身家都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說是什麼他就信什麼呀。
“吾得孔明,如魚得水。”
我要是在生活中碰到性格這麼好的一個老闆,我也願意為他賣命啊!
在眾多老闆中,劉備真是極品啊!
不像曹操那樣自私,多疑,冷酷。
也不像孫權一樣手下人才眾多,不會全心託付。
脾氣雖然好,但是做事有原則,有底線。
眼光好,能自己發掘人才。
人品好,善良,正直,勇敢,胸懷大志。
出生好,中山靖王之子,皇室血脈。
雖然家底比較薄,但是諸葛亮自負天才,根本不在乎這個。
所以現在想想諸葛亮和劉備這一對主臣不管是脾氣還是性格上都是極為投契的,簡直就是天造一對,地設一雙。
難怪多年後諸葛亮仍然對劉備念念不忘。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天下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弛。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想來,二十有一年矣。
字字真情,字字發具肺腑。
這千載的主臣之情,透過幾千年悠悠歲月看來仍然讓人眼眶溼潤,心中感懷不已。
什麼時候我才能碰到劉備這樣的好老闆啊!
-
20 # 不二f
不太可能。他們三個看起來是三足鼎立,不過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劉備三顧茅廬,並不只是因為諸葛亮的才華,更多的原因是走投無路了。當時的劉備出道多年一事無成,寄居在劉表手下,常常感嘆功業未成,鬢毛已衰。後來遇到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告訴他一事無成主要是缺少一流的謀士,劉備才如夢初醒。因此徐庶、諸葛亮他們就像劉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拼了命也要把握住,三顧茅廬又算什麼?
曹操本身就有大才,當時三分天下有其二,手下謀臣武將眾多,文有荀彧、郭嘉、程昱等,武有張遼、許褚、張郃等,就算知道諸葛亮有才,最多通過書信或者使臣的方式去請,怎麼會三顧茅廬呢?孫權也是,從父兄那裡繼承來的基業,而且東吳自古人才輩出,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陸遜,經濟也很發達,所以他也不會三顧茅廬的。
後來劉備建立了蜀國政權之後不像之前那樣對諸葛亮事事聽從了,比如劉備為關羽報仇伐吳,諸葛亮反對,劉備就沒聽。所以人的地位變了,心態自然也就變了。
回覆列表
首先,這個問題有點瑕疵,曹操和孫權肯定是知道諸葛亮的。
諸葛亮在當時已經很有名望了,尤其是在荊州集團的士族圈裡,也絕對算是網紅大咖級的人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看看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就知道了。
首先,諸葛亮有個大哥,諸葛瑾,在東吳當官,好歹也算是官宦子弟。
第二,諸葛亮的老婆是三國第一醜女黃月英,黃月英的父親,也就是諸葛亮的岳父是黃承彥,而黃承彥則是南郡大名士蔡諷的大女婿。
蔡諷有三個孩子,長女嫁給了黃承彥,兒子是三國名將蔡瑁,小女兒嫁給了荊州之主劉表。
也就是說,黃承彥跟劉表是兩橋,諸葛亮管荊州之主劉表叫小姨夫。
除此之外,黃承彥在荊州也是很有名的文化圈裡的大V,結識的朋友有鳳雛龐統,水鏡先生司馬徽,還有劉備的第一個軍師徐庶徐元直。
這些人可都是荊州一頂一的大名士,換到現在的話說,絕對都是網路大咖級的人物。
而黃承彥為了包裝自己的女婿,也將諸葛亮拉入了這個網路大咖交流群,隨後,諸葛亮憑藉自己的才華也得到了這些網路大咖的認同,也成了荊州士族階層裡的黃金大V。
所以說,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已經是很有名望的人才了。
為什麼劉備之前不知道呢?
因為劉備當時自己也是跟著別人混的打工仔,顛沛流離,哪裡有時間搞人力資源?
而曹操和孫權則不同,他們有專門的人力資源部,可以多方面的聚攏人才,在曹操創業之初,就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廣納天下賢才,同時大力犒賞舉薦人才的人,而孫權帳下的周瑜和魯肅也在多方面的聚攏人才,甚至於還一度想要讓諸葛瑾將諸葛亮也挖過來,後來沒能成功,所以,曹操和孫權的HR部門不可能沒有諸葛亮的資料表,三國時期的各大獵頭公司的人才庫裡也絕對都有諸葛亮的備案。
那麼,為什麼曹操和孫權明知道諸葛亮是個有才的人,而不去請他呢。
一來是,當時諸葛亮是劉表勢力的人,除非諸葛亮主動去曹操或者孫權那毛遂自薦,否則,曹操和孫權如果公然過來挖人,那等同於挖劉表的牆角,劉表當然不願意。
二來是,諸葛亮雖然是荊湘地區的大名人,但是,在曹操和孫權那裡,還真不怎麼排的上號。
曹操的手下有郭嘉、賈詡、荀彧、荀攸、程昱,個個都是頂級高階人才,而且,他們都是經歷過實踐檢驗的高階人才,所以,諸葛亮在曹老闆的眼裡,肯定是要把他排到第二梯隊的。
那麼再看看孫權,當時孫權帳下也是人才濟濟,內事不決有張昭,外事不決有周瑜,還有三分天下、鼎足東吳的戰略大師魯肅、跟張昭齊名的張紘、蔡邕的得意門生顧雍,所以,諸葛亮在當時孫權的陣營裡,也只能算是二線後備人才。
兩個老闆都把諸葛亮當做二線人才的話,當然不至於屈尊降價去沽名釣譽了,至少在他們的眼裡,為了賺一個“求才若渴、禮賢下士”的名頭,而去冒著得罪臨近勢力的風險求一個二線人才,這個付出和回報,有點得不償失,所以,兩個老闆都沒三顧茅廬。
如果說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而後來曹操佔有荊州之後,曹操會不會三顧茅廬呢?
我感覺也不會,雖然沒了挖牆腳的風險,但是,曹老闆帳下人才濟濟,如果厚此薄彼的話,不利於統御萬軍,會增加管理成本。
所以,曹老闆也不會三顧茅廬,最大的可能是諸葛亮主動出山,加入曹操勢力,或者劉璋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