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霸氣且響亮的名字

    個人認為是不會的,先說就算是會去三顧茅廬,諸葛亮也不會加入,因為曹操和孫權已經被諸葛亮研究透了,不然隆中對的時候怎麼會早早的將三國勢力劃分出來呢;

    曹操賬下能人無數,上將千員,勢力強勁,雖說曹操愛才求賢若渴,但是要三顧茅廬這種請人才的話,手下的人會不服的,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就算是他想,他也不能這麼幹;

    孫權已經有了周瑜、張昭,如果把諸葛亮請來了放置何處,這三個人天天吵架不得煩死?最主要的是諸葛瑾已經在孫權賬下,按道理來說孫權既然已經接受了諸葛瑾那肯定對其背景有所調查,孫權怎麼會不知道諸葛亮呢?諸葛瑾都已經是孫吳的重臣了,孫權自己也知道去請諸葛亮也不會來,那為什麼當時已經是江東之主的孫權還要去做這種讓手下人不服的事情呢?

    劉備去請諸葛亮的時候,關羽張飛還看不慣呢,不過當時劉備人少就這倆兄弟,他還壓得住,劉備人這麼少都要頂著壓力,更何況已經起勢的曹操孫權了。

  • 22 # 天天開心歷史

    東吳皇帝孫權,是三國時代最為佩服諸葛亮的人,對這個別國大臣的公開仰慕,已經到了毫無半點身為君主之矜持的地步,沒有將諸葛亮這個同齡人收入麾下,也是孫權畢生的遺憾,甚至可以說,孫劉聯盟和後來的蜀吳聯盟之所以成立,蜀漢政權之所以能夠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源於孫權對諸葛亮的個人的欽服之心。相信這一點很多人都難以想象。

    在當陽之戰,劉備被曹操五千虎豹騎打得慘敗,隨行十餘萬士民損失殆盡,兩個女兒被捉,從此生死不知。劉備的重要謀主徐庶,也因為此戰中老母被擒而北上投曹。

    孫權殺黃祖後,江夏郡江南部就已經落到東吳手裡;劉備既敗,劉琦佔的江夏郡江北部也根本守不住,只能和劉備一起逃跑。此時的劉備,都一度打算收殘兵南下廣西,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了,如此一來便徹底退出爭奪天下的舞臺,什麼雄圖壯志再也休提。幸虧被諸葛亮和魯肅攔阻,才轉向孫權領地逃跑,淪為寄人籬下的客軍。

    曹操數十萬大軍壓境,傳書威逼孫權,此時江東從託孤重臣張昭起,一片歸附漢朝中樞之聲,如果孫權聽從他們意見投曹,那麼劉備這個“頑固反曹分子”的人頭就是最好的投名狀。因此,曹操本人和曹軍諸多謀士(除程昱外),都認定孫權必殺劉備而降服,一如遼東公孫康殺二袁一樣。

    此外,諸葛亮更儘可能在孫權面前,為劉備軍爭取到了最好的待遇,雖然其本質上是新依附於東吳的附庸客軍,一如劉備此前歸附曹操、袁紹、劉表一樣,但名義上卻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

    曹操大軍在赤壁之戰遭周瑜黃蓋當頭一棒,荊州水軍損失殆盡,被迫燒船北歸,原本曹操統一幾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勢,便在孫權(26歲)、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魯肅(36歲)這幾個年輕人的齊心協力下,竟然力挽狂瀾,逆轉了歷史車輪。

    所謂的“孫劉聯盟”,從一開始並不是真正對等聯盟,而是劉備奉孫權為盟主,以大漢“左將軍、豫州牧”的名義,表奏原本只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的孫權,為名位更高於自己的“車騎將軍、徐州牧”;在之後的攻伐荊州戰役中也居於附庸地位,還被周瑜竭力壓制。

    孫權既然深慕諸葛亮之才,便通過其兄諸葛瑾勸說諸葛亮轉投自己,並極有自信只要諸葛亮自己願意,他只需一封書信便能令劉備無話可說。然而,諸葛亮卻通過諸葛瑾轉達自己對劉備“義無二心”的忠誠,令孫權愈加敬重,以為其言足以上達神明。

    雖然諸葛亮為避嫌疑,和兄長從來在外交場合相見,私下絕不會面。但他們兄弟二人的書信往來一向不斷,除家事外更時常談及國事。通過這種兄弟私信來傳遞資訊,也一直是蜀漢和東吳外交的重要聯絡方式。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持蜀漢政務,拋棄荊州和猇亭兩戰的舊怨,迅速恢復吳蜀同盟,承認了孫權對荊州的佔有,並連續出兵北伐雍涼,令曹魏將重兵西移,“不得分兵東行”,東吳北方防線的壓力頓減。孫權終於可以放手整合內部,安心稱帝。

    諸葛亮更送給孫權一樁大禮,就是力排蜀漢朝堂那些不知變通的腐儒之議,做出意識形態的重大讓步,犧牲蜀漢的核心競爭力,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

    得到自稱繼承兩漢王朝法統的蜀漢政權的承認後,孫權方能從“吳王”順理成章變為“吳帝”,諸葛亮對他在政治上的幫助可謂居功至偉,兩人心有靈犀,實現中國歷史上空前而非絕後的“二帝並尊”。

    是以孫權才會一直對諸葛亮真心感激,他曾對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稱讚諸葛亮是「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用歷史地位隆高的上古賢相伊尹和周公來比擬諸葛亮。

    後來在蜀漢和東吳結盟,經孫權認可的正式盟書中,稱頌「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同時卻隻字不提蜀漢皇帝劉禪。足可見孫權自始至終認為,諸葛亮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肝膽相照的盟友。

    甚至可以這麼說,諸葛亮從出山起,從始至終,事實上都是蜀漢政權最大的“親吳派”,對此立場更態度公開,毫不遮掩。他不止是直接從身為吳國重臣的兄長諸葛瑾處過繼嗣子諸葛喬;不止和諸葛瑾多次通報自己北伐曹魏的相關軍情,而且和孫權、陸遜、步騭等東吳君臣,長期信箋交流對時局大勢的意見,更可以直接插手東吳政權的人事安排,無需避嫌和顧忌。

    正因有諸葛亮這一層關係,全無領軍才能、多次出兵失利的諸葛瑾,竟能在東吳平步青雲,最後竟位極人臣,封大將軍。

    也正是在諸葛亮通過陸遜轉達的建議下,孫權才將他的侄子諸葛恪人盡其才,從不適合其性情的“典主糧谷”後勤崗位,轉調去領兵。後來諸葛恪收降四十萬山越,得四萬甲兵,也是東吳對山越近百年戰爭中最大一次勝利。陸遜去世後,諸葛恪封大將軍,駐守武昌,總領荊州事務。

    公元252年,孫權臨終時,之所以選擇諸葛恪做自己的首席託孤大臣,很大程度上就因為他是諸葛亮的親侄子,也確實表現出相當的軍政才能,才會愛屋及烏,對其寄予厚望。從公元207年那次初會起,對諸葛亮的“求而不得”之思,已經在孫權心中,埋藏了整整45年!

    由此不由聯想,諸葛亮如果投奔孫權,必得到其毫無保留地的信任和重用。以東吳遠強於蝸居新野時期劉備的國力和基礎,和諸葛亮正是如虎添翼,強強聯合,未必不會同樣取得光耀史冊的巨大成就。

    只因其侄諸葛恪的才能聲望,人格操守,比之其叔諸葛亮,自然大為不及。他尚且能在東吳立此殊功,令魏國遭遇歷史上最大一次慘敗,何況諸葛亮這位深受孫權信任和仰慕的千古奇才呢?

  • 23 # 空間蟲洞

    曹操和孫權本就知道諸葛亮的才能,因為那時諸葛亮已經很出名了,號稱臥龍。

    曹操和孫權不會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的,因為他們本身都是有基業的人,手底下也是人才濟濟,如果再這樣謙虛的請諸葛亮,那麼請回去後放在什麼位置合適?其他謀士會寒心。

  • 24 # 小楊煮酒論長史

    二是來自其控制區域,東漢舊臣(如王朗),袁紹敗後的謀士(如許攸)等。

    三是來自用計騙取於敵方陣營(如徐庶)。

  • 25 # 熊淑方

    曹操,孫權如果知道諸葛亮決不會三顧茅廬,因他們身邊不缺文臣武將。還有操本來就足智多謀,能文能武。孫權文武人才濟濟,況孫權不象劉備凡事不能決斷。劉備身邊沒有謀士,關羽驕傲自大,張飛有勇無謀,劉備優柔寡斷,所以求賢若渴,才肯三顧茅廬,如果不是諸葛亮,劉備在三國也許無名。

  • 26 # 乾翰山莊老李66089

    事情逼急找諸葛,無家可歸劉玄德。曹操孫權多謀士,不會三屈不會得。三顧茅廬情誼深,諸葛堅定扶玄德。披艱瀝膽延漢祀,只因後輩多無德。

  • 27 # 老盛說說說歷史

    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人,而在於時期

    曹操,什麼時期的曹操?在西漢當校尉,剛剛嘗試刺殺董卓的曹操?還是和陳宮浪跡天涯的曹操?還是正和袁紹爭雄官渡的曹操?

    孫權,什麼時期的孫權?孫策跟袁術混時候的孫權?還是剛剛繼承大位的孫權?還是被張遼打的灰頭土臉後的孫權?

    人才是任何君主都需要的,高階人才是任何可稱為明君的君主需要的,無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三顧只是一個形式,三人中任何一人都可以做出不同形式,但同樣渴求賢才的舉動。

    “三顧”只是小說為了精彩,製造出來的劇情,其目的就是表現劉備的愛才心切。

    曹操愛不愛陳宮之才,孫權愛不愛周瑜之才?

    曹操對於陳宮的器重,即使站在對立面,最後下了殺手,依然非常痛心;同樣,還有曹操對關羽的厚愛。沒有機緣,陳宮和關羽沒法讓曹操三顧,但曹操對他們的重視堪比三顧。

    孫權對於周瑜的器重,體現於無所猜忌的委任給周瑜大任。對於一個剛剛上位急需自證權威的君王,面對權臣周瑜,能那麼淡定自若的相處,這就體現了堪比三顧的重視。

    曹操和孫權的幸運的,早期吸納人才都不費力,文武官員都很齊備,不像劉備武強文弱。如果劉備不是當時只有孫乾,糜竺之類的低能文官,或者把諸葛亮換成呂布,那劉備不一定有那麼大動力去求賢。

    所以,三個君主對待賢才的渴求都是一樣的,任何一位在條件允許下都可以做到三顧,而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處於什麼時期,最需要哪一類人

  • 28 # 天晴愛睡覺

    曹操對諸葛亮的瞭解源於手下人的吹捧,手下謀士有諸葛亮的同學;孫權對諸葛亮的瞭解,源於東吳做官的諸葛瑾!但是他們不會三顧茅廬,因為家大業大脾氣大!

    曹操請司馬懿出山,第二次不出山就要就地了結他!

    孫權請張昭,張昭不出門孫權直接放火把他燒出來了!

    只有劉備家業小缺謀士,所以才能低三下四!不然誰能慣著諸葛亮的小脾氣。

  • 29 # 百曉大神

    諸葛亮根本沒有什麼才能,劉備的謀士一直都是龐統法正,諸葛亮長期是在搞後勤工作的,想想看一個常年在山裡種田的,他能有什麼本事?劉備真正看中諸葛亮的是他的背景,諸葛家族背景身後有很多朋友在朝廷做官,他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國當官,他的一個弟弟諸葛誕在魏國當官這樣深厚的人脈正是劉備所需要的而無論曹操還是孫權,手底下都是人才濟濟所以根本就不會有三顧茅廬這種事。

  • 30 # 清溪浣月

    我覺得不會,曹操愛才不假,但日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都是自己投簡歷或別人推薦來的,並不是他登門求教來的。劉備三顧茅廬以誠取信請出諸葛,曹操一生奸偽且自身更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所以我認為他不會三顧,就是算他三顧,別人也不會相信他有誠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袁術憑什麼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