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奴隸

    年夜飯

    年夜飯是春節習俗之一,又稱年飯飯。年夜飯源於古時年終祭祀儀式,拜祀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

    本人70後,50年前的年夜飯只能從長輩那裡瞭解一二。50年前應該是6O年代,中國農民剛能吃飽飯,至於質量就甭提了。那時年夜飯就是吃餃子,雞鴨魚肉就都別想。一家子五,六口人割上一,二斤豬肉。一斤燉著吃,一斤拌肉餡,餃子餡比例,百分之九十五蘿蔔絲大蔥,豬肉只佔五了。我們這的習俗是起五更吃餃子,也就是年夜飯,儘管餡裡肉少得可憐,每人還是要吃上二大碗的。

    十年前也就是二零一零年,在外打工的人多了,過年也正是家家團聚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回到家,帶回全國各地菜餚的做法,豐富了年夜飯,有了儀式感。一桌菜有南方的精緻,北方的豪放,中原的厚重,彙集一桌。雞鴨魚肉各有特色,紅酒,白酒,米酒品一品。拉拉家長,談談各地風土人情,這才是正真的年夜飯。

  • 2 # 波波有美食

    50年前按2020年算就是1970年

    1970年,大部分人不富裕,年夜飯能有肉吃就一件幸福的事情,是一年到頭最奢侈的一餐,大人小孩滿嘴油光,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10年前就是2010年,年夜飯,桌上擺有雞鴨鵝,大魚,大蝦,山珍海味。

    而幸福敢,卻估計已經不復存在,老人低頭吃飯吃菜,年輕人低頭玩手機,代溝加深,唯一重複的內容是一如既往的工作收入好嗎,找到男朋友(女朋友)了嗎,對方家庭怎樣啊,什麼時候成家……等等

    而今年2020年春節,不出門就是為國家做貢獻……

  • 3 # Yip牛牛

    50年前,我還沒經歷,但是20年前我還是經歷到了~

    那時候還小,就記得過年前要買新衣服,要拿著一個雞蛋去家附近小巷吆喝著賣懶~~那份童真~

    小時候的春節氛圍很濃,有醒獅隊穿巷子每家每戶拜年討紅包,我們都會給他們燒一小板炮仗,炮仗聲高低起伏,整個村都洋溢著那種開心的氛圍~(我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士~~)

    懷念~~

    現在的春節安靜多了~~沒有那種氛圍~

    以前吃年夜飯前的時候,我們都想著趕緊吃完飯可以穿新衣服,新衣服都是一年才買一次兩次~~穿新衣服特別期待;現在隨隨便便就可以穿新衣服,沒有那種期待了~~

    國家強大了~大家也步入小康、大康了~~物質豐富起來~~所以啊~~

    期待值少了~~那種很想很想過年的感覺就沒有了~

    還有一點,就是吃完年夜飯可以等著收紅包,現在家長們隨便都會給零花錢小孩~~

    物以稀為貴~就這意思吧~我覺得~~

  • 4 # 棟媽不晚

    食物味道沒變,變的是我們由簡變奢的不知足的內心

    50年前我還沒出生,想想那時多數家庭物質極度匱乏,我小時候經常聽媽媽說的一句話就是“窮人的日子難過的年”,能有個黑麵餃子吃就不錯了!

    我講一下自己在有記憶80年代初過年和十年前和現在的感受

    80年代初

    過年是最值得憧憬的事情。因為一年中最好吃的飯只有那幾天可以吃到。

    那時候,年底家裡會殺一頭養了一年的豬

    姐姐們一起用瀝青拔豬毛,清洗豬腸子,然後大鍋煮煮下水,過年期間親戚來串門,一直有肉吃,特別希望天天都過年。

    年夜飯有肉、有魚,也有包了鋼鏰的餃子,還有家人自己在一起唱歌,跳舞,自家的晚會,至今讓人回味無窮。

    10年前,在“前婆婆”家過年。

    年夜飯很簡單,六個菜,五個人,我做飯一般,所以很少伸手,婆婆做飯也一般,前夫會做,我多半和兒子一起包個餃子,飯菜也沒什麼特別感覺,吃完飯匆匆回家。現在值得回憶的味道幾乎沒有。

    今年在,日本東京塔下過年

    離婚了,總不能一直去媽媽家,兒子要去日本留學,提前趁著假期去熟悉情況。

    我們在東京塔下,看華僑們的雜技歌舞,吃著500日元(30元)一碗的水餃,餃子味道還不錯,但是沒有小時候的味道。

    華人在國外越來越重視,因為東京塔也為中國換裝變成“中國紅”,我和兒子也很應景得穿上了中國紅。

    明年的春節,我會在哪裡過年呢?

    無論在哪裡,希望自己能繼續堅強、繼續積極,去過最有味道的人生。

    東京塔和我的衣服很搭,衣服是為慶祝國慶70週年公司製作的,跟高三兒子在日本母子裝出鏡

    真正的水餃,不是日式煎餃

  • 5 # 面板科肖佳醫生

    年夜飯,又叫“團圓飯”,是農曆除夕的晚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團聚,共進晚餐。這一頓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頓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飯,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的關係更加親密。

    50年前的年夜飯,由於生活水平低,平時做不到豐衣足食,只有到了過年才能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人們對年夜飯充滿了深深的期待,飯菜儘可能做到豐富,一是為了解饞,二是這種充實感預示著來年的豐衣足食;過年的習俗一般有:祭灶、掃塵、辦年貨、貼春聯、年夜飯、壓歲錢、守歲、拜歲、燃爆竹等;

    10年前的年夜飯,相對舊時來說已經大大改善了,衣食住行都有很大的提高,人們安居樂業,對過年也沒有以前那麼期待了,對過年的習俗也沒有那麼講究了;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平時生活很富足,已經不需要期盼年夜飯來改善伙食了,現在的年夜飯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一個象徵意義,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夜飯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裡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美味佳餚,更多的是享受那份團聚、快樂的氣氛。

    年夜飯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廣東取諧音“發財”的髮菜,江淮地區的人們常會吃象徵圓滿、團圓的圓子,北方人則吃象徵元寶的餃子;

  • 6 # 旅途寫意

    這個問題,看來我還真有權利回答,因為我經歷過!

    50年前,我是一個還未及上學的兒童,念及年夜飯,真沒有什麼記憶了。我是農村的,那個時候一家七口人,全靠爸爸一個全勞力掙工分生活,雖然因爸爸任職多(電工、會計、小隊長),沒有捱過餓的滋味,但也沒有享受過年夜飯改善的待遇,一般,年夜飯也和平常一樣,菜飯或粥。但年夜還是有些小激動的,因為一過臘月二十三就開始扳著手指數日子了,終於第二天就要過年了,儘管年夜飯沒有變化,但初一早上就可以吃白麵餃子了哦,最高興的是晚上吃過飯後,一家人藉著熬年的興致,可以坐在炕頭上,放上捏餃子的工具,圍在一起捏初一早上的餃子。媽媽揪著麵糰,爸爸捥著麵皮,之後又會交錯捏餃子,姐姐們能幫上手的就捏捏餃子,我的任務是把捏好的餃子擺在大笸籮裡,並且數好數,按每人30個統計好。所以,那個時候我家的“年夜飯”,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捏餃子,擺餃子,數餃子。想起來那個時候雖然生活不富裕,但一家人能團團圓圓吃上一頓白麵餃子,那可是天大的喜事哦!

    現在,父母已不在人世,孩子也都走向社會,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即使沒有成家,也都是大人了。生活富裕了,經濟也覺寬鬆了許多,但年夜飯卻沒有原來那麼祥和的氣氛了!一來是晚飯,人們不再太重視,減肥的要節食,年老的我們也失去了對食物的興趣,這幾年的年夜飯都是很精緻地做三兩個菜,一家三口或者就是夫妻二人對酌幾口,開著的電視也只是像背景音樂一樣存在著,各自拿著自己的手機飛快地動著手指,偶爾說一半句話,也只是刷刷存在感!年夜飯也都嚼不出什麼滋味了,無色無味了!

    可見,年夜飯的“豐盛”不應只是形式,更應該注重的是內涵!

  • 7 # 半夢淺笑

    年夜飯在我們中中國人心裡,份量極重,在我們的心中有著極高的位置。古往今來,每到年三十,一家人都要整整齊齊的坐在一起,做一桌豐盛的美食,熱熱鬧鬧,團團圓圓,辭舊迎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中國人的年夜飯,我認為味道從不曾改變。這個就是家的味道。

    50年前,我還沒有出生,所以,並不知道那個年代的年夜飯會是怎麼樣?

    在作家的筆下,能找到過去幾十年前年的味道。

    老舍在《北京的春天》裡寫道: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梁實秋在《過年》裡寫道:年夜飯照例是特別豐富的。大年初幾不動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實上即是大鍋菜。大鍋的燉肉,加上粉絲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鍋的燉雞,加上冬筍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號的鍋、罐子、盆子裡,此後隨取隨吃,大概歷十餘日不得罄,事實上是天天打掃剩菜。

    在作家的筆下,年夜飯充滿了是豐富的,熱鬧的,是團圓的家的味道。

    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可以說平時吃的和過年吃的單純從品種來講,都差不多了。肉還是那個肉,菜還是那個菜,不像過去我們小時候,天天盼著過年,可以吃到好吃的了。但是,我們中中國人無論多忙,無論走得多遠,都要回到家裡吃上年夜飯。年夜飯成了一種寄託,一種鄉愁,我們吃的是團圓,吃的是牽掛,吃的永遠是家的味道。

  • 8 # 山裡人商貿傑哥

    50年前,也就是1970年以前,那時的年夜飯是怎樣的,我也很好奇。在我的想象裡,那時的年代物資少,年夜飯估計吃的也不好。

    我爸爸從小在農村長大,雖說後來讀書工作離開了農村,但過年的時候一定會回家鄉的。於是我問我爸他們以前過年時吃什麼?我爸一聽,第一句話就是:我們那時過年是很隆重的,哪像現在這樣!

    我問:“那你們當時吃什麼呢?”我爸說:“有肉、有雞、有魚。”我楞了楞,直接的反應就是:“不可能吧,你們那時還想有雞有肉吃?”我爸聽了表示不想理我,我接著又追問了一句:“怎麼可能有雞吃呢?”我爸反問我一句:“怎麼不可能有雞吃呢?”

    小時候很喜歡看《中篇小說》那類的書,裡面有不少文章的內容談到了以前年代生活中的困苦與飢餓。常常看到一個詞“三年自然災害”,那是一個大饑荒年代,全國糧食和副食品都短缺,所以在我心裡認為六十代的年夜飯應該是沒什麼內容。

    但實際是我搞錯了,那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是1959~1961年,後來的經濟是逐漸好轉,雖談不上好,但不至於非常飢餓。人們一年到頭都是辛苦的,在年夜飯那餐有肉有雞有魚也真的不奇怪。

    雞是自家養的,平常留著下蛋,過年時挑出一隻宰了吃,也算是增加過年的氣氛。肉買一條,是那種長長條條形,也有人家買的是整隻豬頭,條件好一些的還會買只蹄花(豬蹄)。魚用的是鯉魚,既有年年有餘的意思,也有新的一年生活紅紅火火的意思。

    10年前的年夜飯,那就是2010年了,我覺得與現在的區別不大,都屬於物資豐富的年代。相較之以前,食物的品種是增加了好多。

    50年前的年夜飯、10年前的的年夜飯、現在的年夜飯這三者相比,年夜飯的內容與質量是越來越好。很多食物不再像以前那樣屬於稀罕物,而是平常就能吃到,所以年夜飯上人們對食物的慾望很淡。再加上這麼些年來有些春節的傳統習俗慢慢消失了,這就使得人們感覺年味也越來越淡了。

  • 9 # shkuxyaug

    50年前的年夜飯,我不知道,只是聽老人說,那時候吃一碗白米飯非常不容易的,還說50年前年夜飯吃玉米、紅署、有的還沒有吃的。10年前的年夜飯就不是50年前的年夜飯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大大提高,基本上年夜飯有魚有肉、白米飯隨便吃飽。現在的年夜飯就更豐盛,滿桌子大席,有的乾脆到酒店罷上年夜飯。

  • 10 # 影視劇回憶錄

    這一問問了五十年的跨度,有點大,但也問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祖國的偉大變化。

    五十年前的年夜飯,那是相當的期盼。聽媽媽說有一年媽媽吃年夜飯差點撐死,過完年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又差點餓死。那個時代平時吃飽就不錯了。只有過年的時候,不論家裡多窮都會吃上頓餃子,且隨便吃。媽媽講那頓飯老覺得胃不夠大不夠用,肚子已吃撐可嘴巴還沒過夠癮,使勁往裡塞,導致吃完了躺床上不能動,一動肚子就痛,不動也不好受,那個時代也沒消食片。躺了整個一下午。可見那時餃子是多麼的誘人吧。還是那年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就是新小麥還沒到收的時候,上年的糧食已吃完了。家裡沒什麼能吃的了,大人們吃樹皮,吃野菜,為了填飽肚子什麼都吃,但媽媽還是個孩子吃不下樹皮餓的沒勁整天在床上躺著不想動,後來實在沒辦法,姥爺去地裡偷了幾把快熟的麥穗搓了搓給媽媽吃了,才有了點勁能下地了。也是那幾把麥穗救了媽媽一命。

    再說十年前的年夜飯吧,到了2010年,人們生活富裕了,年夜飯也相當豐盛了,不在滿足吃飽了,更要吃好吃點網上電視上比較流行的沒見過的東西嚐嚐鮮。吃完了拍拍照,發發QQ相簿,不管好不好吃,只是證明我吃過。

    最後說說現在的年夜飯。其它現在在吃上已沒有以前的期盼了,因為想吃什麼可以隨時買了吃。現在過年,是一種假期的放鬆,一種家人的團聚。帶家人外出旅旅遊放鬆下心情(今年除外)。

  • 11 # 故事記錄計劃

    現在都不期待過年了,大家雖然都非常開心的,但是期待卻越來越少。別看年夜飯只不過是吃一頓飯,這頓飯也是承載著很多含義的,雖然說現在的年夜飯也是滿滿一桌,但是卻沒有了當時的氣氛。如今的年夜飯和20年前的相比,有什麼區別?網友:都不期待過年了。並不是說現在大家的廚藝不行,也不是說大家吃慣了好東西,但就算是以前的年夜飯好菜很少,可就是比現在吃的開心,因為現在少了一種叫作“形式”的東西。

    雖然說以前過年的菜才是非常豐富的,平時都是小魚小肉應付一下,但是過年最重要的就是全家人都團聚在一起,而且大家能夠圍坐在一起,聊聊天互相慶祝和祝福。但是現在真正真正能夠聚齊已經不容易了,大年三十還是有很多人都趕不上高鐵,甚至是買不到火車票,等到第二天才勉強上了回家的車,在這種情況下的年夜飯自然就會少了氣氛的。再者,以前的年夜飯講究的是團圓,而現在的年夜飯最缺的也是團圓。

    除此之外,在中國的大年夜大家都是非常圖“喜慶”二字的,很多時候大家在過年前就會把家裡裝飾一番,在門口換一副對聯,好好把家裡打掃一下,再貼幾個福字。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都不會講究這種“形式”了,大家最多會把家裡打掃一遍,但是卻不會做裝飾。如今的年夜飯和20年前的相比,有什麼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不會為了這個年,全家人一起做一件事了,在南方很多家庭都是直接在酒店飯館裡訂幾桌飯,吃一頓就算是團聚。

    而且除了這些“形式”上面的東西都變了,其實變了的還有我們的飯菜。現在過年基本上都是有什麼好吃的就吃什麼,而且大家吃完飯就打牌看電視,而小朋友們就是玩手機。不像20年前的年夜飯,那個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是會殺豬吃的,而且豬肉的做法也有很多種,北方最著名的就是殺豬菜了,在南方也是會考慮全家人一起做飯的,就算是城市裡的人也會回到農村,和大家一起過年。

    北方的豬肉做法非常多,平時見到的所有豬肉的做法,比如說豬肉燉粉條、鍋包肉、豬大腸、豬血腸都是會在年夜飯上出現,而且還能加上東北的酸菜,這才是名副其實的“年味”。現在的年夜飯也就和平常差不多,大家吃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新意,很多網友都表示說:都不期待過年了,因為十分無趣,我們的生活品質雖然提高了,但是也更加無聊了。

  • 12 # 念風兒情感

    年夜飯也稱團圓飯,是一年之中吃的最後一頓晚餐,一家人聚在一起高高興興吃的大餐,辛苦工作了一年就再吃頓好的,所以年夜飯在中中國人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有民間流傳著一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過年是孩子最開心的節日,你還記得小時候過年的心情嗎?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吧,那時候真的很開心,都盼著過年,而現在過年大家有沒發現都很淡了,和平時幾乎差不多,難道是變味了嗎?

    50年前的年夜飯,當時的人們都很注重,所以很有過年的味道,雖然當時生活條件不是很富裕,但是都會把錢留來買雞鴨魚肉做年夜飯,農村所養家禽也是留到這一天,就算平時吃青菜喝稀飯,年夜飯都要做得很豐盛,肉類首先拿來祭拜祖先,祭拜祖先也是很隆重的事,他們認為沒有祖先就沒有後代,所以很敬重祖宗,祭拜完祖宗才拿回家煮年夜飯,那種氣氛才像過年,吃完年夜飯就會和鄰居位聊天。

    50年前是解放後的大集體時期,那時候的年夜飯都是集體吃的,每個單位、每個公社都有食堂,年夜飯大家集體吃也是非常開心,有說有笑,雖然當時物質因難,但年夜飯也是能吃上肉的,當時的情景就像喝喜酒一樣!

    30年前的年夜飯,也是比較困難時期,每個家庭是可以吃上大米飯,但吃肉就不可能每天都能吃,基本上都是一星期才能吃上一次肉,有的家庭幾個星期才吃上一次,但年夜飯也會有魚有肉吃,在那個年代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可以有魚有肉吃,還可能有新衣服穿,也會有些壓歲錢,雖然很少,但也非常興奮,在那個時候的年夜飯最有味道了。

    現在的年夜飯,事隔幾十年,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生活條件都好了,大魚大肉乃是家常便飯,人們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年夜飯除了大魚大肉,海鮮也是少不了的,雖然很豐盛,但總覺得已經變味了,吃飯的時候沒什麼氣氛,孩子們都不太想吃飯,想吃的都是零食,而大人平時頓頓都是肉,看到也不是很想吃,所以大家都是很快吃飽,各自回自己的被窩玩手機、電腦,就連大家在一起看電視聊天都少了,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

    從50前的年夜飯到現在的年夜飯,是變味了嗎?

  • 13 # 健康1號加油站

    下面,70後的我,對“年夜飯”的變遷,有如下體會:

    50年前的年夜飯

    1970年前的年夜飯,沒有經歷,沒有切身感受。只是偶爾在過年的時候會聽到父親的唸叨:當時生活極度貧困,勞作極度辛苦,一家老小能夠飽食一頓猶如過年。半年左右積攢的豬油和一家老小夠吃的土豆:豬油煎整個土豆(整個土豆煮熟後,再放到鍋中用豬油煎黃)再配上一碗剁碎炒香的青辣椒。這個時候,由於弟兄姐妹較多,大家都會無微不至的相互照顧,再晚、再遠也會等著一起吃這這餐“年夜飯”,等一家老小全部到齊,爺爺奶奶才會拿出油煎土豆和炒青椒,然後一家人高高興興、倍加珍惜的享受年夜飯,桌子上竟有的兩樣一定會在相互推讓中吃得一乾二淨。

    總結:味淡情濃。

    10年前的年夜飯

    2010年前的年夜飯,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愁吃愁穿的年代已經遠去。每家都可以殺個年豬來辭舊迎新。所以年夜飯的豐盛程度極高,滿桌的肉。在外地工作和學習的兄弟姐妹也會如約而至,偶爾也有太忙值班回不來的時候,全家老小基本能夠集齊。此刻,大家不必謙讓,邊聊邊吃。只是餐桌上的菜餚每年都會剩下很多......

    總結:味濃情淡

    甚至,往夕的一大家人都各過各的年了,年夜飯不回家吃也變成正常之事

    年夜飯桌上,只有兩鬢斑白的父母親正在演著熱鬧......

    總結:味太濃情太淡

    再附兩圖,共勉

  • 14 # 海島十年

    50年前的年夜飯,有一年我印象比較深,因為我記得我家鄰居我叫二叔成分不好(地主)給我家送點(一斤多)毛蔥也叫鬼子蔥,三十晚上酸菜餡餃子四個菜,煮熟了的肘子切成片又蒸一下叫餾肘子,第二個菜鬼子蔥炒肉,第三個菜肉炒黃瓜錢,第四個菜蘑菇炒肉。沒有電視,大人玩牌小孩高興的到處跑,大約22點半左右放個二踢腳還有轉碟鑽天猴等就開飯了,那個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小孩就盼著過年,大人哄小孩有個順口溜:小孩小孩你別哭 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過年!吃完臘八飯 過年還有二十二天半!雖然都很窮過年了也都格外高興。

    十年前和現在的年夜飯越過越沒意思了。

  • 15 # 覓源良食

    2019年的年夜飯,我家沒有吃,主要原因是舅媽家的老人,重病住院,舅媽家忙的團團轉,好像是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在舅媽家吃過一餐團年飯,之後由於大家都忙著老人的身後事,2019年的年夜飯我家就沒有吃,不過,我爸媽、我媳婦都沒有太大的意見,同時爸媽也安慰我們,現在國家繁榮富強,天天都是大魚大肉的吃著,偶爾一年不吃年夜飯也不打緊;

    說起年夜飯,離不開鞭炮,武漢中心城區好像在10年以前是可以放鞭的,每年大年三十的團年飯,在開席之前都要放鞭炮,非常的熱鬧,聽到鞭炮的響聲,年味特別足,2010年之後,武漢禁止燃放煙花炮竹,雖說城市的空氣好了許多,但年味也減弱了許多;

    說起年夜飯是不是變味了的問題,我想說,還是因為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富足,每天的伙食吃的都像過年似的,從而真正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家的心思已不在吃吃喝喝上面,按照我爸媽的話說,吃吃喝喝已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團聚一下,所以,說起年夜飯最大的變化,有如下幾個方面可以給大家說說:

    1、50年代的中國新年,由於剛剛建國,大家都沉浸在翻身做主人的喜悅中,過新年,大家是真開心,但年夜飯的餐桌上估計沒有什麼肉類,吃的過於簡單,同我們現在的年夜飯,應該有巨大的差距,但那時,大家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2、70年代的中國,購買米麵糧油、禽蛋豬肉茶葉等生活必需品,除了購買時需要排隊,還需要憑票購買的,比如大家購買豬肉需要肉票、購買大米需要糧票等,在70年代,那是一段需要憑票證購買各種年貨的時光,在吃的消費上,大家的消費水平都大同小異,年夜飯的餐桌上也是同理,由於大家都是憑票購買,所以,在同一個城市過春節,家家戶戶年夜飯的餐桌上,也都是那些菜餚,不過由於平時吃的比較辛苦,大家都非常期望每年的年夜飯,因為在年夜飯的餐桌上,可以吃到往日裡吃不上的豬肉等各種美味,而且應該可以稍微多吃點;

    3、2010年,也就是10年前,這是一段離我不太遠的時光,70年代的生活,我沒有經歷過,那時我都還沒有出生,我給大家介紹的,只不過是從父輩那裡得到的隻言片語,但,10年前的春節,我是有深刻記憶的,我也是參與者,那時的年夜飯,準確說,同現在的生活比較起來已沒有太大差別,年夜飯的餐桌已經非常豐盛,那時的我們估計也同現在一樣,已經不是那麼嚮往著每年的團年飯,而是更加嚮往春節來臨的年假和年終獎;

    年夜飯在父輩那裡,沒有變味,我爸媽還是會每年精心的準備各種美食,從臘月就開始醃製臘魚臘肉,過小年之後,就開始採購各種年貨,之後在家炸肉丸、做藕夾,煨排骨湯等,總之,如果你是同父母一起生活,相對來說,年味還是一樣,年夜飯也沒有太多變化;

    我家發生變化是在外公外婆去世之後,大家庭的團年飯變成了小家庭的,一大桌20多人一起跨年的情景,變成了我們一家四口過新年;

    4、購買各種食材的場所發了變化,70年代購買米麵糧油,需要到糧店,除了需要錢,還需要糧票,買菜都是去國營的菜市場、副食店購買年貨的時候,都是隔著櫃檯的;

    現在,我們購買的食材變得非常豐盛,由於物流的發展,全國各地的美食,我們在自己的城市,都能夠非常容易的買到;

    超市給我們購物帶來了便利和實惠,電商讓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還能送貨上門,非常的便捷和高效;

    5、米麵糧油的種類也變得非常的豐富,海鮮也變得稀疏平常,還能吃到反季節的蔬菜,可以說,現在是最美好的時代;

    寫到最後,還想囉嗦幾句,如果要說年夜飯的變化,我覺得不是餐桌上的美食種類多寡的問題、也不是菜餚的豐盛程度的問題,而是坐在餐桌上的我們發生了變化,在這個最美好的時代,我們在春節期望的美好,由能夠吃飽吃好,每天都能像過年那樣吃上好吃的,轉變為,期望更加美好的事物,比如:

    1、能夠早日給家裡增添人口;

    2、能夠早日還完房貸;

    3、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4、創業做個小老闆;

    5、爸媽的身體健康;

    等等,由於美好的年代,讓我們從滿足餐桌上的美食,轉變為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是我感受的變化,不知和大家的感受是否一樣?

  • 16 # 一人食間

    沒有變

    我認為50年前的年夜飯和現在的年夜飯基本沒有太大的改變,唯一變的就是越來越豐盛了。很多人說不對啊,我以前吃年夜飯津津有味,而且滿懷期待,但現在我不一樣了。我總感覺隨便對付吃一次。其實變得不是年夜飯,是你自己的心態。

    每個人吃年夜飯的心態都不一樣,至少對於我而言,年夜飯的意義沒有改變,連夜飯都味道也沒有改變。

    還是媽媽的味道,只不過餐桌上有白饅頭,有豬肉,變成了更豐富的雞鴨魚肉。對我的年夜飯就是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吃一頓飯,只要有父母朋友,親人都在一起吃飯,那麼年夜飯永遠是那頓年夜飯。很多人說人情味淡了,其實不是人情味淡了,是你自己的內心淡泊了。對於那些沒有淡薄的人來說,年夜飯永遠是那個年夜飯,味道也永遠是那個味道,所以年夜飯的味道沒有變,如果一定是說要變了,那即使的心態變了!

  • 17 # 大維的生活分享

    答:一、50年前的不知道什麼樣,但是聽我爸爸說那個時候,他們哥4個,我爸吃糕是一個手指叉一個,一共叉十個糕。搶的吃,那時候吃頓好的太難了。

    二、10年前的我小的時候吃年夜飯,就是留著口水等,等餃子下鍋,一頓吃個夠,到半夜起來再悄悄的吃點,那時候吃年夜飯高興的不得了。

    三、現在的年夜飯,過年回老家和父母一起做飯,爬再鍋頭看著一鍋肉,心情不錯,出鍋就不怎麼吃了,因為太平常了。

    總結:現在的年夜飯基本沒什麼變化,變化最大的是我們的父母人老了,我們也不再年輕了,生活奔小康了,之前吃不上的,現在想吃就吃啦。

    2020年和老爸老媽過大年照片

  • 18 # 大漂亮潮牌

    50年前的沒有親自體會,10年的年夜飯和現在的年夜飯沒有太多的區別,都是雞鴨魚肉,唯一不一樣的是氣氛和感覺,年味越來越淡。

  • 19 # 旅食體七哥

    我是個80後,50年前的,我不知道什麼樣子,但聽老輩人說,我也能體會到。當時的年夜飯沒什麼山珍海味,人們聊的很真,很滿足,現在的年夜飯滿桌子的山珍海味卻沒有了親情,談論的都是錢,抱怨,相互攀比。

  • 20 # 張殿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是一個七零後的東北人,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現在過年總是覺得親情沒有小時候那熱切,親切了呢,我覺得那時雖然生活很苦,但是一到過年的的時候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真的是很有親情感,因為過年過的是什麼,我認為過的就是一家人都忙了一年了,一家人團園在一起熱鬧的感覺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18,榮耀電視X1(55寸)和紅米電視(55寸)選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