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塵
-
2 # 曹斯亮
我不贊同這種說法。我認為結婚早晚與個人的心態和適應度有關。
當前,只要不違反國家的婚姻制度,符合適婚年齡且身心健康的人,都可以自由的進入婚姻城堡。
這裡重點說一下“身心健康”的因素。它是促成和維持婚姻幸福的重要條件之一。
都說好的婚姻是買不來的,而是在長長的婚姻生活中修來的。沒有誰的人生是無災無難的。真正幸福的人,不是一輩子遇不到厄運,而是每每厄運降臨時,都能用自我健康的身心認知引導自己走出黑暗時刻。
婚姻亦然。
有的人覺得進入婚姻,受了百般折磨;有的人覺得進入婚姻,有了陪伴依靠。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婚姻認真和經歷。
我們應該知道婚姻的普世意義,是找一個能聊得來的人一起共度雞毛蒜皮的生活,而不是把兩個強者的相濡以沫,變成兩個弱者的苦大仇深。
婚姻有磕磕碰碰,從來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裝死且不主動與對方溝通;可怕的是從從前的趨之若鶩,心甘情願的為彼此付出,而今卻不管不顧懶得再為對方花一點心思。
要于山窮水盡之際找到彼此支撐的勇氣;於磕磕碰碰之中找到持續相愛的理由;於雞毛蒜皮裡發現平淡生活的可貴。
往後餘生,別為錯的人心碎;
真情可貴,別把對的人弄丟。
-
3 # 懷木
雖然兩者之間不是必然關係,但是還是有影響的,尤其在農村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由於我們老家的教育條件不好和種種原因。從初中開始是在市裡面上的私立初中,後來考上高中,初中的時候有時候會回老家住兩天,然後就陸陸續續的聽說某某某不上學了,也沒有過於關注這個問題。到了高中偶爾會聽到同學在講他初中同學不上學結婚了,當時就感覺不可思議。到高三就有同學群參加朋友的婚禮,因為年齡還小就領不到結婚證,就這麼過著 到了年齡再去領。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今年春節,因為疫情的原因,回老家了,回到家聽我發小說起她看到一個小學同學在帶著孩子玩,這個小學同學沒有考高中,在老家許多初中高中不上學的孩子都要結婚了 ,十幾歲的年齡甚至有了孩子。
另一個高中同學,沒有上大學,家裡也開始急著要給她相親,但這個同學沒有聽從家裡面的安排,自己找了一個工作在努力工作,偶然聊起來,她說她不會太早結婚,過兩年會出去增長一下見識。
在我們老家老一輩會有一個思想,一個不上學了,那麼過兩年就該結婚了。一個人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大學畢業,他的眼界絕對是不一樣的。他們過早的接觸社會,形形色色的人。上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增長見識的過程,見識的多了,生活豐富了,對結婚就沒有那麼多向往了,還有詩和遠方。會選擇在有擔當的時候去承擔這份責任。
-
4 # 一週一本書
雖然比較籠統,但是文化高低一般可以理解為學歷高低。而學歷高低會從多方面影響一個人的婚戀觀、擇偶期,所以說,我是比較贊同結婚早晚和文化高低有關的。
當然了,不排除個例。以下觀點都是針對絕大多數人而言。
時間:文化程度影響結婚適齡期所謂的“結婚適齡期”,指的是社會上得到公認的、適宜的結婚年齡。他首先受到生理條件的制約,其次還受到法定年齡、社會風俗、經濟條件、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制約。
從中國當今城市的實際情況來看,24-30歲時城市男生的結婚適齡期,而女性則是23-27歲。一旦在這個最佳擇偶期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物件,很容易面臨“被剩下”的風險。
現在很多高學歷、高文化的女性並不是自己選擇的單身,而是因為小時候認真讀書不早戀,畢業後才發現很難找物件了。
印象:文化程度影響異性的判斷一些男生在擇偶時極可能避開有才能、有學識的“事業型女人”,因為她們往往事業心較重。
原因1:秉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
一堆男女要想組建家庭,雙方都投身工作是不行的。就算是請阿姨請保姆,瑣碎的家務事還是需要由其中一方去跟進。很多男生為了能更好地搞好自己的事業,更傾向於找持家有道的賢惠型女生當老婆。
原因2:增加自身精神壓力
原因3:討厭影視劇塑造的“女強人”形象
人們經常可以在媒體、小說、影視劇中看到類似的故事:事業蒸蒸日上的女強人為了追求事業上的更上一層樓,疏忽了對孩子的照顧和關懷,孩子不是叛逆就是和父母產生隔閡,嚴重的甚至會犯下嚴重錯誤。
觀念:文化程度影響人的擇偶觀讀的書越多,越容易在思想上追求解放和自由。除了上面所述學歷高的女生一般事業心重以外,還有以下3點原因容易導致晚婚。
原因1:擇偶時過於苛求
高學歷、高文化的女性在擇偶條件方面抓得很嚴。因為她們本身條件就不差,往高處選擇更優秀的男性是正常的心態。
原因2:女性“單身貴族”的興起
近些年來,有些高學歷女性由於自我獨立意識的增強,在生活方式、婚戀、生育等價值觀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她們崇尚單身的自由,不拘泥於老一輩必須結婚生子的傳統觀念,更加註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例如升職加薪、創業、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加上一直忙於自己的事業,並未在找物件這件事上放很多心思,她們普遍抱著一切隨緣的心態“佛系”對待戀愛。
原因3:愛情上的挫折與失誤
總結你回一趟老家,或許就會發現,童年時候陪你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可是沒有上高中或者沒有上大學的朋友,他們的孩子可能已經會打醬油了。
但是你也會發現有些早早結了婚的人繼續求學,進行學術上的深造,念博士的都有。
所以說,結婚早晚和文化程度高低有關,但不是絕對有關。“結婚”這個東西和個人觀念、環境影響有著更大的關聯。
-
5 # 三農時尚
對於結婚早晚與文化高低有沒有關係,確實如此,學歷水平較高的人會更晚進入婚姻,甚至是不進入婚姻。
一方面是認知更廣泛之後,更有獨立思想,會更加試圖尋找契合的伴侶,這本身就本到了適婚年齡隨意搭配來的要困難很多。其次是較高的文化水平,意味著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文化水平高意味著學歷高,學歷高的人,要一直上學,不可能十八九歲就結婚了;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來說精神追求就高一些,不太滿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想多嘗試一些職業,或者想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多出去看看這個世界,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經濟實力的支援。但,也有特例,文化水平高的人如果遇見了自己的“對的那個人”比較早,且又不太在意物質生活的人,畢業就結婚的,也是有的。學歷高的上到本科上研究生,畢業後都有工作,也有自我意識,經濟獨立了也就想著找個談得來的,而不是隨便找個人嫁了,所以她們在等待那個合適的人,等不到就一直等,反正自己能養活自己,所以就年齡大了。中間或許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不考研,過完兩年就結婚,但受過高等教育的,平均年齡也拉到25歲以後了。而農村是從初中畢業,然後打工兩年回來就開始著手相親,越晚就越難找到伴侶,平均在19歲左右就開始步入婚姻,相比之下,自然文化高的地方結婚就顯得非常的晚了。
不管是夫妻情侶關係的基礎是愛,應該是不分文化水平高底的,關鍵是兩個人之間的理解,溝通,默契,相互欣賞,當然文化修養的不同會給你倆的溝通帶來很大的困難,所以,我建議你,如果你還想繼續你們的關係的話,第一,要能力學習,儘量提高自己的修養,使自己變的更加寬容,更加富有涵養,第二,要主動與老公交流,儘量地理解老公的想法,第三,拋棄埋怨的心態,採取積極的心態,我想,只要你們相互增進溝通,逐漸認識到對方是我可信人,可愛的人,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
6 # 蘭心慧姐
一般情況下,結婚早晚和文化高低真的有關係。
我一同學 的女兒,因為學習不好,初中上完,無論父母怎麼勸,就是不願在進校門。沒辦法,只能讓她跟親戚學化妝。
這時候,她才剛剛十六歲。三年後,自己在一商場,開了個美妝店,接觸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二十歲,已有男孩追她,並很快同居,不滿二十一歲,就結婚。
因為女孩跨入社會早,在別人覺得年齡小,不適合結婚時,她卻顯比較成熟,並不覺得自已結婚早。
文化低,休學早,事業立步,結婚自然就提上了日程。
而我外甥女,今年已經二十五了,卻還在讀研,明年才能畢業。男朋友還不知道在誰家吃飯呢?
父母急的上火,人家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還說開始上班,工作穩定再說婚姻。那到時侯,不就離二十七八了嗎?
可是想想,孩子不也是一步步來的嗎?上學,工作,結婚。只不過文憑修的高了。
所以說,文憑低,結婚早。文憑高,結婚晚。這應該是規律吧,特殊情況除外。
-
7 # 律師Tamara
我不贊同這個觀點。
兩個人是否結婚,需要許多綜合的因素,但總體上來說,我認為結婚早晚與文化高低沒有太多的不同。如果說,學歷越高,結婚越晚,那我的研究生舍友,除了我之外都已經結婚了,最晚的是剛畢業;如果說學歷越高,結婚越早,我的大學室友,只有一個人結婚生子了,其他人還是至少單身的狀態。
曾經許多人會以還在上學為理由,延期結婚。而現在,抱娃畢業的人,也不在少數。總體來說,如果遇到了合適的人,結婚的再早,也不為過;如果暫時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再晚結婚也都可以理解。
隨著中國社會上離婚率越來越高,是否結婚應當經過雙方的謹慎考慮。有因衝動而結婚的人,就有因衝動而離婚的人。現在大多數人離婚的理由都是性格不合,雙方婚前瞭解不夠。婚姻持續不僅需要雙方對彼此有足夠的瞭解,也需要有足夠的包容。因此,我認為結婚的早晚與文化程度無關。
-
8 # 請叫我晗仔
就當今社會來看,肯定有關係,但也不能說絕對。
一,首要原因就是國家為控制人口大量增長提倡的晚婚晚育,優生優育。
二,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國內經濟高速發展,越來越需要高素質人才,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希望子女能夠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也就造成男女在上學期間很難談戀愛,等到大學又要面臨考研的壓力,即使有戀愛關係,畢業以後很可能就各奔東西。
三,目前來說,成年的以90後居多,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而90後這一代,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可以說是父母掌中寶,傾其所有來培養,又趕上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所以90後高學歷相當多,同時也受到門當戶對的影響也就造成男女及其家人在找孩子配偶時要求比較高,這種現象在大城市相當普遍。
四,因為國家的計劃生育,現在社會的年輕人多為獨生子女,在畢業後要面臨各個方面的生活壓力,沒結婚時養活自己,再給家裡點補貼家用,估計也就月光了,更別提家裡情況不好的,若是結婚後就要考慮雙方家庭,逢年過節人情往來,有了孩子,那壓力就更大,等到能夠有足夠的能力養家時,怎麼也得大學畢業兩三年,那時候二十五六了,碩博連讀的那些就更別提了。如今大城市男子三十成家是普遍現象。
-
9 # 呂冬似水流年
有關係!
主觀因素: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婚姻的態度會發生很多變化。從最初的門當戶對、兩情相悅,逐步上升到志趣相投、三觀一致。擇偶愈發理性,即便是已經確定了男女關係,但是若要發展到婚姻關係,可以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磨合期,極有可能在相處了若干年後,發現對方不是自己真正喜歡或欣賞的型別,無論如何也走不進彼此的內心世界,最終又重回陌路。
而學歷低的人,更追求穩定的生活,他們大多會很現實,根據自身和家庭的條件,選擇合適的伴侶。相比之下,物質層面的要求多些,精神層面的要求少些。這樣的話,婚姻物件的選擇範圍相對寬泛,比較容易滿足自己的選擇。因此走入婚姻的過程也比較順暢。
客觀因素: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特別是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求學期間若是沒有遇到稱心的人選,等到畢業參加工作後,再開始考慮婚姻的問題,實際上就已經影響了結婚的程序。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嚮往的都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這些地方房價高,又有戶口等諸多限制因素,沒有戶口沒有房子的北漂們,戀愛結婚的障礙其實很難逾越。三是生活在金字塔頂端的精英們,可供選擇的範圍小,再加上自身形象、性格、收入、地域,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因此他們結婚的難度確實很大,結婚的年齡也越來越大。
我有一個遠房的侄女,十多年前從一個985的學校畢業後,成為北漂。我親眼看見她從一個二十幾歲的活力青年,一步步成為幹練的職場女性。經歷了一次次失敗的戀愛之後,接近四十歲的她,目前還是一位單身女性。
儘管如此,我還是祝願所有的適齡青年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有情人終成眷屬!
-
10 # 旅行者鄭漢傑
最明顯的問題大家應該也想到了 ,向我爸媽那一代根本就很少有人讀大學。現在的人6歲半上學,18歲高中畢業,22歲才剛讀完大學出來步入社會。就算讀個大專,也21歲了。如果上學晚的,比如7歲上學,那就更遲畢業。
初高中不讓談戀愛,就算偷偷談了,修成正果的機率也很小,畢竟大學可能面臨異地各種問題,就算熬到畢業,你怎麼知道你能熬到畢業?概率太小了。
上了大學之後,是,異性多了些,但是接觸時間少哇。每天除了上課,下課就是跟舍友回去,每天就是跟舍友在一起。好不容易談了戀愛,大概率不是同一個地方的人,那畢業之後誰跟誰走?兩家家境會不會相似?都是問題,這樣篩下來大學畢業後還在一起的就沒多少了。那畢業之後又不可能馬上相親結婚,現在的人思想觀念不一樣了,包辦不可能包辦的,大多數人還是寧缺毋濫,那22歲到25歲之間能遇到真命天子(真命天女)的就又少了。
接著說畢業還在一起的,就算真的熬到畢業出頭了,兩個人工作以後會不會變性格?【在社會壓力跟大環境下可能會改變】雙方父母會不會都同意,兩個人事業穩定前有沒有錢結婚,這筆錢父母拿還是自己拿,婚房怎麼辦【房子誰買,裝修誰出,這種分配之類的】如果有一方想先拼事業,等穩定了再結婚,那中間也會有變數。
總之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大多數都去讀大學了,文化水平高了,畢業晚了,所以結婚就比較晚了~
總結一下:不以偏概全,但是大概率事件是,因為上學久,文化水平高【這裡沒在講素質】的人,所以結婚會比文化水平低的人要晚一些。
-
11 # 春華中原
結婚早晚與文化程度高低確有一定的關係,現在職場的男女青年,文化程度大都在大專以上,對婚姻大都有比較明智的選擇。他們大都認為結婚不只是為了傳宗接代,首先應該有一定的感情和物質基礎。據國家相關機構統計: 現在青年男女結婚的時間明顯推後,男孩結婚時間一般在25~35歲之間,女孩結婚時間一般在22~30歲之間;文化層次偏低的男女青年、大約在20~26歲之間。所以我們認為文化程度高的男女青年.擇偶標準比較客觀理智,遠勝於文化低的男女青年,組成的家庭.更和諧更穩定。
-
12 # 當世太白
結婚早晚和文化程度高低沒有關係,和個人的個性有關,結婚晚的人,大多性格有些內向,或者做事追求過於完美不容一點瑕疵。
-
13 # 文武同理
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人,個人感覺結婚早晚與文化高低有一部分關注。
在農村在城市長大的人,所處的文化教育環境是不同的,環境改變人,這是有道理的。
八十年代,農村人大多數青年人結婚的年齡在18歲到20歲之間。那時候,農村對文化教育不重視,認為讀幾年書,認識漢字就行了,大多數人僅僅是小學畢業,初中畢業的已經是很少的,再加上兄弟姐妹們多,父母親無力讓他們去上學,早早的去下地幹農活,他們的父母親認字的人很少,有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至今,農村人55歲以上的人沒有上過學的人大有人在!這是我見到過的事實,我的二姐,生於1961年,沒有進過一天學校的教室———因為家裡貧窮!
城市裡的人所處文化環境不同,工廠裡,公司裡都是知識分子佔據多數,圖書館,書店,學校,這些硬體設施使城市人能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這也是農村和城市四個字的區別對待!
大學生,研究生,碩士,博士,,,,這些頂級的文化者,在高中畢業時已經是19歲至20歲,再讀4年大學,再考學位,你想,他們能結婚的早嗎?
結婚早晚和文化高低,古代和現代不同,社會在發展,從報紙,收音機,電影,電視機,電腦,手機這些文化傳媒的發展,讓人們的思念改變先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的農村人結婚也去領結婚證了,這就是先進了。
-
14 # 天天向上財經
影響個人結婚年齡的因素比較多,比如說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文化傳統因素的。
總體上來看,我認為結婚年齡早晚與受教育程度有一定關係。
如果以是否上大學作為劃分的標準。對於沒有上大學的人而言,初中或高中畢業之後, 面臨的問題就是工作、結婚、生孩子。原因是,初中高中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想法。那就按部就班的來。
上大學之後對人的影響比較大。首先是接受了更多的新鮮的一些理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更大的改變。其次,上大學本身就多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雖然現在法律規定上大學期間可以結婚,但是畢竟佔少數,再考慮上研究生,結婚年齡進一步推遲。上完大學之後,總體上個人的謀生能力進一步增強,傳統意義上結婚的必要性在下降。這些都會推遲結婚。
所以結婚年齡早晚與受教育程度還是有一定關係的。經濟越發達,受教育程度也高,人們的結婚年齡就越晚,甚至不結婚的比例會更高。大家可以看看發達國家就是這樣子的。
-
15 # 皓橘
我不贊同這個說法,決定是否開始一段婚姻,應該和人的生活經歷、心路歷程有關,至於文化高低,是受教育的原因,不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婚姻。
婚姻是什麼?
它是一份責任,從一個家庭轉向三個家庭的責任,婚姻之前,只需要負責一個家庭,因為這是生你養你的家庭。婚姻之後,你需要負責三個家庭,有一個你自己的家庭,還有一個你妻子的家庭。壓力直接提升三倍。
家庭背景覺得婚姻年齡。
我這裡所說的家庭背景主要是指父母所提供的大環境,尤其是生長環境。很多人希望早點結婚,組成家庭。但很多人不願意結婚,甚至恐婚。很多時候都來自於不美滿的原生家庭背景,改變這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使人產生對於婚姻不同的反應。
父母要求決定婚姻年齡。
原生家庭的要求,是對於一個人是否早結婚很重要一個因素,很多家庭的老人都希望自己那個早點抱孫子,所以會要求自己先結婚後事業。但也有很多人對於子女結婚持有開放的態度,孩子的思想值得尊重,所以並不過度的干涉子女的婚姻。
生活經歷決定婚姻年齡。
或是在童年,或是在青年。經歷過的人生,會使人的心智發生大的變化。一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他很多時候對於婚姻可能沒有那麼多顧慮,至少從經濟上來講。但是對於一個出身貧瘠的孩子來講,他對於婚姻的顧慮就很多,買房,買車,每一分錢都是來之不易。所以生活的經歷會決定一個人的婚姻情況。
心路歷程決定婚姻年齡。
這個就更好解釋了,“你還相信愛情嗎?”這是好久之前網路上就有的一個梗。這個世界上,渣男渣女都太多了,誰不會遇到一個人渣呢?被傷過的心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夠癒合,甚至可能傷到不容易癒合。
文化高低是源於受教育的程度,但是教育本身對於人的婚姻觀沒有多麼大的影響。就像是之前被傳的沸沸揚揚的教授威脅女學生的事情,那件事的根源是人品敗壞而不是教育的失職,教育本身沒有任何指向性,只是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體會,而這種體會的根源還是來源於我上面提到的幾點原因。
-
16 # 和風青竹之文史觀點
結婚的早晚和文化的高低——沒有關係。
如果你從邏輯出發,理性思考。那麼它們之間——沒有關係。且聽我分析:
結婚的早晚,是些什麼因素導致的?
感情的豐富與否,可支配財產的多少?情商的高低,性格的開朗與否,自身條件好優越與否。
那麼總結起來就是兩方面原因:感情,物質(包括自身條件)。
那麼再從上面所說的,這兩個因素中,看看哪一個和文化有關係?
首先是感情,有文化的人有感情。沒文化的人也有感情。那麼感情因素排除了。
比如:文盲也是懂感情的。
具體列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再看物質:有的有文化的人,能支配大量的物質歸自己使用。有的沒文化的人,也能有大量物質歸自己使用。有的有文化的人一表人才。有的沒文化的也是一表人才。那麼物質的因素也排除了。
比如:文盲也是有:一表人才的富豪。
具體列子也是太多,也不一一列舉了。
通過以上歸納,結婚的早晚是:感情和物質兩個因素。而這兩個因素也排除了,和文化有關係。
那麼可以總結:結婚的早與晚,和文化沒有關係。
-
17 # 抹抹的成長課堂
這個問題回覆一下,個人身邊的確有不少單身群體,文化程度都不低。
首先,肯定這個問題,結婚早晚與文化高低有一定關係,可以細分一個“早”,一個“晚”來看。
一、“結婚早”的群體文化程度
在中國廣大農村或者縣城區域,多半到達法定結婚年齡,男的22歲,女的滿20歲,家裡就會安排相親了。如果在農村,到25歲還沒結婚,就會遭受很大非議,多半是因為家庭條件差、個人條件不好等等。
不可避免的,這部分群體受教育程度都不會高,絕大多數沒有讀過大學。普通大學畢業也要23、4歲,讀一個研究生下來幾乎要到25歲,所以文化程度高的群體,結婚是肯定早不了的。
2018年的資料,中國本科生佔比只有3.7%,大學生總計也就9%左右,資料基數決定的,大部分人到結婚年齡都會正常結婚。
二、“結婚晚”的群體文化程度
其中幾個關鍵資料
1、中國男女比例失衡,男性群體比女性多3500萬,這真是一個很龐大的資料。
2、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十五年裡持續提高,2000年,女性大學生基本上100個人中一個1個,2015年達到了100個人有5個。
3、男性對擇偶物件學歷沒有太多硬性要求,但普遍接受年齡比自己小的,但學歷越高的女性對結婚學歷越有要求。
綜上幾個關鍵性資料表明:結婚早晚有社會和受教育高低的影響,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供需不匹配。最簡單的話,很多人結婚晚,是真找不到合適物件,文化程度成了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因素不得不考慮:
1、文化高低還影響就業城市的選擇,北上廣深集中了大量高學歷人才,而一線城市高房價也是影響結婚早晚的一個因素,很多人因為現實問題推遲考慮結婚。
2、一線城市的競爭壓力,工作強度大還會間接造成剩男剩女的產生,個人時間被壓縮,缺少社交,無疑也影響了結婚時限。
結婚早晚和文化高低的確有著一定關係。當然,生活是自己的,結婚早晚並不是關鍵,讓自己日子幸福才最重要。
-
18 # 菜菜每天一首詩
婚姻越是在沒有文化的人群中越相對牢固,越是在有文化有知識的人群那裡越存在變數。據國家民政部門的一個統計,離婚率與文化程度密切相關——文化程度越高,離婚率越高。這到底是咋回事了?按道理講,文化程度越高文明程度越高才對,隨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的發展,“包二奶”、養情人不斷的被社會所接受。這不能不說是人性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人們越來越尊重人性了! 所以我們說,性,是人類生而就有的基本需求,婚姻制度的產生,不能說它在推動人類社會往更高文明階段發展的過程中沒有積極作用,不過終因對物種天性需求的人為扼殺過多,使人類在對待性活動方面,一邊自願接受道德規範,一邊又不自覺地對這種道德規範抱有潛在的反判性。
其實離婚和文化程度的關係不太大,只和特定階段的社會關係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在社會不同的歷史階段,男女雙方的追求是不相同的。結婚、離婚與文化掛鉤還是新文化運動以後的事情,也是和早期一些留學西方的留學生有關係的 ,他們要求夫妻有相同的愛好、相同的文化水平,以便於溝通。但是在中國古代,追求的是一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現象,無論男子的文化程度有多高,狀元、舉人、秀才等等文化程度是比較高了。
越是在低階文明社會時期,人類的性觀念越開化、性行為越規範,婚姻也越穩定,而越是到了高度文明社會階段,人類的性觀念反而越禁錮、性行為越無序,婚姻也越不保險。如果再說白一點,就是人類性觀念越開放的時候,婚姻越穩定,性觀念越禁錮的時候,婚姻越容易出問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比如說到貞潔。文化程度與人的貞潔觀念有密切聯絡——越是沒有文化的人越守貞潔,越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越不重視這個。
關鍵的是你們平時有沒有共同言語、共同愛好、共同目標,這些都和文化程度沒有多大關係,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好好去經營自己的幸福,不要想太多別的。離婚的最大推手不是文化程度差異,是你們在特定家庭背景下的意思形態差異。可能時間長了就沒有共同語言,會離,遲早。如果是真心相愛的,文化沒有關係的。
-
19 # 杭州原住民
我贊同這個觀點。
自古以來,結婚作為人生頭等大事,往往需要通過跟父母商議後才能確定下來的。像在古代小農經濟下的封建社會下,女子大多身份卑微,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生活條件不富裕且人口比較多的家庭,會考慮將自家孩子過早賣到男方家裡做童養媳。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男女地位已經趨於平等,相較於古代,現代的女子的自由權利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子思想的越開放,使得大多數女子可以靠自己養活,使得自己越來越獨立。久而久之,女子對婚姻的想法也越來越個性。
因此,結婚的早晚與文化高低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所以在原生家庭,父母的思想對子女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父母文化水平高,他們一定會讓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如果父母文化水平比較低且生活窘迫,那麼他們的子女可能會很早輟學去照料家裡,然後草草的結婚生子,過完餘生。
一、古代婚姻制度,女子對婚姻並沒有選擇權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制度的基本原則主要形成於西周時期,因為西周的婚姻制度受禮的影響體現了宗法禮教對家庭的影響,維護了男尊女卑的等級觀念。
而婚姻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契約的存在,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女子的貞潔以及生育下一代血統的純潔性。因為在父系社會下,男權主義思想的橫行,使得女子逐漸從獨立的個體變成了丈夫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
這對於古代大戶人家的三妻四妾來說,小妾所生的孩子沒有繼承權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產權分配在於一夫一妻中的妻的手裡。
因此,小農經濟下的婚姻制度,歸根結底是男權社會的產權界定製度,這裡的女子更多的是一個男子附屬品,女子對自己的結婚並沒有更多的選擇權。
二、現代男女平等的社會環境下,男女結婚反而越來越晚根據中國的《婚姻法》,男女結婚年齡是:男不得早於二十二週歲,女不得早於二十週歲。雖然婚姻法規定了法定結婚年齡,但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都是保持不結婚的姿態生活。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14年末,中國大陸男性人口70079萬人,比女性多3376萬。8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100,7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則高達206:100,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專家預測,到2020年,將有3000萬至4000萬處於婚育年齡的男士會“被剩下”。
從這張表裡也能看到,中國大部分網民都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再加上網際網路的傳播,使得不管身處在哪個環境裡,只要有網都能實時的共享到資訊。況且,網際網路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也能側面影響到人們對婚姻的看法。
總結:
伴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結婚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可能並不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了。但是中國的畢竟有5000多年的優秀文化,受傳統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大多數人可能會更偏向晚結婚。而我對結婚的觀點是,只要對方跟自己三觀一致,且能相互理解對方,即便文化水平相差太多,我也會不在意的。因此,對於結婚的早晚也就不顯得那麼重要了!
-
20 # 民間愛心服務
贊同,而且關係很大。
雖然影響結婚早晚原因很多,但是主要以下方面。
國家政策導致文化高的人晚婚
國家取消婚姻包辦後,指腹為婚,或孩子不懂事就被父母安排結婚。高學歷之前就已婚。當國家規定婚姻自由和婚齡之後,這部份高學習的人往往畢業後才婚。因此,國家原因,導致文化高的人晚始重要原因之一。
社會交流左右了早晚婚
低文化的人十幾歲就進入社會打拼,較早到就進入社會交流。青年人在交流中產生感情,於是很多低學歷者,23歲左右就結結婚。而文化高的人往往24歲,或推後才進入社會。等高文化的人再交流幾年,大部份已是晚婚年齡了。
因此,文化高的人不要為專業知識自大。應提高與異性交流的知識學習,才早日實現脫單。
回覆列表
結婚早晚與文化高低有必然聯絡嗎?個人認為有。
原因如下:
知識越少,人的想法也越少,所以到了結婚年紀,父母一催,也就同意了。
而上學越多,學到的知識也越多,眼界也開闊了,這時候父母的話往往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或者根本聽不進去。
在大學畢業都24歲左右,大多數人都會先工作兩年,然後再考慮結婚。按照這個推算,起碼也在二十六七了。
若是讀研或者讀博,畢業時間更晚了,整體又往後拖了幾年,導致了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