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刀木匠

    前些天我們家為這個孩子該不該叫人的問題發生了爭執,甚至還搞得的大家都不是很愉快。

    晚上吃飯的時候曉曉奶奶說“曉曉現在怎麼回事,怎麼出去不愛叫人了?!”我介面道“其實本來就不應該強迫孩子叫人。”奶奶反問“為什麼?!孩子不叫人多沒禮貌,難道不應該教孩子有禮貌?沒禮貌的孩子誰喜歡?”我說“孩子現在還小沒有什麼禮貌不禮貌的概念,叫了人也不代表她就是有禮貌的孩子,而且小孩子有時候見到生人很害怕,不願叫是正常的……”當時我具體說了什麼現在也記不太清楚了,也許自己說出來的話也沒什麼條理,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奶奶還說“後來人家都走大老遠了,曉曉才開始叫人,才說阿姨再見!”奶奶當時說曉曉“人家都走遠了根本聽不到了才叫有什麼用啊”我記得我當時說“沒必要為了取悅他人而讓孩子叫人。”奶奶當然是反駁我,覺得我說的話很沒道理。其實如果換了我,我還會表揚曉曉,因為她已經做到“有禮貌”了,她知道別人離開要說再見,她知道這個禮節就夠了。雖然是在人後做的,只要有這個意識就是好的,幹嘛在乎別人是否聽到?!如果只是為了讓人家聽到那不是取悅別人滿足大人的心理需要同時為了讓我們有“面子”又是什麼?!

    要知道小孩子見到自己不熟悉的成年人會緊張會害怕,孩子心理也要有個適應過程,這需要時間,讓孩子見人馬上就叫真的是有點為難孩子,同時成人很少願意給孩子更多時間就已經匆匆離開了。

    我和曉曉奶奶各執一詞,曉爸跳出來說“叫當然還要叫的,不過就是彆強迫而已。”曉曉奶奶也說“是啊,沒強迫她啊,就是這個意思。”我雖然當時很不服氣,但我也沒有更好理由去說服大家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其實我也在迷惑中。

    在回家的路上曉爸責備我太過“較真”,說“這樣的問題有什麼好爭論的,你為什麼不讓孩子叫人?我們本來就是禮儀之邦,讓孩子有禮貌是應該的,你的那套理論連我都說服不了,更何況老人呢!”然後又說我別沒事找事什麼的,我開始有點生氣,感覺我很冤枉,我只是就事論事而已。但轉念一想,我這個人就是這麼個樣子,說話不懂得婉轉,直的像個炮筒子,自己卻不知道,再加上我那副“有理就要聲高”的態度,估計不管我說的有理沒理,別人也接受不了。不管怎麼樣,這樣的爭論的確沒有什麼意義啊!

    教孩子有禮貌我並不反對,我反對的只是方法,好像爭論到最後成了要不要教孩子有禮貌這個問題了,完全就是跑題,連我也跟著繞進去了。我的觀點是要教孩子有禮貌而且這很重要,但禮貌不是通過叫人這種表面功夫就能做到,讓孩子從內心明白禮節的必要。教育孩子就是要細水長流,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可能很多東西要等很久才能見到效果。做家長的我們如果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還怕孩子沒禮貌嗎?

    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書中講到他們巴學園裡的故事,說在學園裡面從來不要求孩子叫“老師好!”而是要求所有的老師見到孩子都要主動說“你好”,你想想時間長了,孩子還會見了人不言語不打招呼嗎?

    孩子其實是最善於模仿的,你給了他們一個好榜樣,他們就會去學好的行為。這樣培養出來的禮貌才是真正的禮貌。所以我想應該給孩子時間去模仿去學習,不要為了一時的“面子”讓孩子只是學會“表面的禮貌”。

    書中還說到“一些成人都要教孩子懂禮貌,見了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要問好,臨走的時候還要說再見。其實我們調查了一下,所有的孩子對這件事情都痛苦萬分。”

    看了這段話我就在想,我們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可是我們都做了什麼?!在我們成人眼裡這麼件小事,卻讓孩子如此沉重。如果讓孩子叫人會刺傷他們幼小純真的心靈,那麼我寧願不要!

    還是先從叫人這件事說起,曉曉從會說話開始就很喜歡主動叫人,見到人家就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她主動和人家打招呼很多時候人家都給迴應,但也個別人不理她,那時我還擔心遇到這種“冷漠”人,會傷害曉曉幼小的心靈,後來我發現其實別人回不迴應對曉曉來說根本不重要,她就叫著玩,叫著高興而已,於是我釋然了。

    曉曉奶奶曾經為此事特別高興特別自豪,總是美滋滋的誇讚“你看看曉曉多有禮貌,上哪兒找這麼懂禮貌的好孩子啊,現在好多小孩都不叫人,家裡人也不教,真是!”我心裡明白曉曉這哪是因為禮貌才叫人啊,她是因為喜歡叫才叫,等她大點兒新鮮勁一過就不會這麼愛叫了。

    其實曉曉奶奶這種想法很普遍,很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包括以前的我。有了孩子之後,開始關注育兒理念及家庭教育,學到很多新的知識,才明白不是孩子沒禮貌,這件事本來就強孩子所難。

    我也是真正體會到了“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幸運的是曉曉有個努力上進的好媽媽(呵呵,自誇一下),願意和孩子一起重新成長。可是她的爸爸卻還不知道做好爸爸是要學習的,她的爸爸有很多觀點都很迂腐,怎麼和老人總一個觀點啊?曉曉希望她的爸爸也能重視起來,關於孩子的教育沒有小事,所有的細節都不能忽視。

    說到這我又想起一些其他的事來,我們每週去爺爺奶奶家三次,當然他們的育兒觀點和理論和我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估計在中國90%以上的家庭都是如此),開始我想都是小事,所以一般我都視而不見,只要我自己按照我自認為正確方式來教育孩子就好,反正孩子基本都是我帶,何必為些雞毛蒜皮的事鬧的家裡不愉快呢?!

    慢慢地我發現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只是牽扯到我自己,那麼我選擇沉默無所謂,但如果涉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那麼任何一件都不是小事!比如孩子磕了碰了,爺爺奶奶都幫孩子打地打東西出氣,而我從來不這樣,儘管如此,曉曉還是學會了打一下碰著她的東西才滿意。比如老人聽不得孩子一聲哭,為了讓她不哭總想法子“騙”孩子,我覺得從長遠來講這樣對小孩的成長不利,我不主張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

    為了讓大家能用統一的方式對待孩子,我很苦惱,怎麼每次都是我孤立無援呢?!和曉爸談過,雖然他表態科學養育孩子沒錯,但到具體問題時也是意志不堅定,或者對我的觀點總是表示懷疑。其實我覺得老人無論怎麼樣不是很重要,關鍵是我需要曉爸的支援。我建議他多看看育兒方面的書,結果他也只是表面應付,哎!

    該不該讓孩子叫人呢?我覺得等孩子大點明白了道理又有大人做好的榜樣自然會叫的,比如曉曉現在就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說“謝謝”,我們主要還是示範。我要做的是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後我不會為了自己的面子去讓孩子做任何事。

  • 2 # 潮汕七妹

    千萬別~ 首先見人喊叔叔阿姨是禮貌用語,養成習慣後你是真的很有禮貌,我的父母是言傳身教的那種,但是養成了習慣,你會見人就喊叔叔阿姨,現在都是喊小姐姐小哥哥的時代,再喊叔叔阿姨你可能會被打的!(狗頭保命!) 另外,我的自身環境,可能與別人家不一樣,鄰里鄰居都是輩分,注意輩分,比我家大好幾輩的姥姥太太祖宗們啊!我喊叔叔阿姨照樣是錯的,錯了很嚴重,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們都是什麼輩分的爺爺奶奶祖宗們吶!!我多希望我老媽識相點,路上見到他們可以轉頭告訴我這是你二奶奶,這位你得喊小姥爺,我會馬上喊的!!真的!我一年就回家過兩週,我哪能每個人都記得辣麼清楚! 太心塞了,我老媽她經常想不起來不告訴我,都是我問她:“媽,這是哪位啊,這麼年輕,我喊什麼!” 對了,鄰居小姥姥生了男寶寶,小姥爺家孩子是女寶寶,算起來,我也是正兒八經有叔叔阿姨疼的人了!好像哪裡不對,好像還是我買好吃的得帶她們幾個小寶寶(名分上是我的叔叔阿姨們)分著吃,爆哭

  • 3 # 愛美食的山東大漢

    當然是沒有必要啊。

    我現在都記得我的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讓我叫叔叔阿姨,而很多人我根本就不認識,我也不想叫,我還很害怕打過招呼之後,那些叔叔阿姨和我尬聊幾句,誇我禮貌,在哪上學,成績怎麼樣之類的,而我很多時候都手足無措,因為我不知道怎樣的迴應才是他們想要的回答。

    為了避免叫人,有段時間,我甚至不願意出門。

    見面叫人,在父母看來是傳統禮儀,如果孩子不叫人,他們會覺得很失禮,自己沒有面子。

    但是強迫孩子叫人,這其實是在侵犯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外向,見到陌生人開得了口,可是有的孩子,比如小時候的我,性格比較靦腆,很懼怕和人打招呼。

    而且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本就不存在禮不禮貌的問題,只有熟不熟。

    如果是熟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爸媽不提醒我,我也會主動叫人的,如果說不太熟的大人對我很友善,我其實也會主動叫他的。

    所以現在我有了女兒,我從來都不讓她主動去叫人。

    如果她不叫人,我就當沒看見,該幹嘛幹嘛。

    孩子主動叫人了,我也不會當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樣誇她有禮貌什麼之類的,這本來就是一件自然的小事。

    讓孩子懂禮貌、會社交,並不是教育和強迫出來的,多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

    我們外出,在電梯裡遇到鄰居的時候,我主動跟人打個招呼,簡單的寒暄兩句。在小區裡散步,或者陪女兒玩的時候,我也主動和其他的媽媽聊天。

    孩子其實是看在眼裡,她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與人交往的方式,根本不用我們提醒,現在都主動叫叔叔阿姨好。

    所以,沒有必要讓孩子主動叫人,不要讓家長認為的“禮貌”給孩子造成困擾。

  • 4 # 快樂的囉嗦

    禮貌小孩,人見人愛

    週末,朋友到我家裡拜訪, 3歲的兒子很高興的收下朋友送他的禮物,但是當我他說謝謝時,他迅速轉身抱著玩具跑回自己房間,不願出來了。當時,我們都尷尬極了。是孩子太含羞,還是我該教他懂禮貌了呢?——添添媽媽

    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讓他知道怎樣才算有禮貌是有點難。與之相反,我們倒是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從餐桌旁跳起來,狼吞虎嚥地吃著東西,或者當家人的好朋友登門拜訪時給了他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時,忘了說聲謝謝。

    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講,以自我為中心很正常。但同時,這個年齡段正好是培養社會性的好時機,因為這麼大的孩子很想討大人喜歡。所以,父母可以從現在開始教他一些關於禮貌的事,而且要讓孩子明白,講禮貌意味著提醒他按照一定的規矩行事,並能贏得人們的喜歡和尊重。

    我們該如何幫孩子講禮貌,從何做起呢?很簡單,從生活中的一些習慣開始吧。

    好習慣一:做出友好的行為

    拉拉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有一次在小區裡碰見露露,露露正要跟她一起尋“寶貝”時,她哇得一聲哭了,嘴裡喊著:“我的寶貝,都是我的。”

    不論在幼兒園還是在遊樂場,輪流等待、分享、對其他孩子態度友好都是你要教給孩子的。

    請你這樣做:

    美國心理專家Jodi Stoner在她的Good Manners Are Contagious(《好行為是可以傳染的》)一書中提到:“如果父母讓孩子知道其他人正在做著友善的行為,孩子就會對這些事情不由自主地加以模仿。”所以,無論看到誰表現出友好行為時,別忘了指給孩子看,並給他解釋。

    兩三歲的孩子佔有慾仍然很強,所以鼓勵孩子與其他人分享可能會有點兒難。當別人想要和他一起玩他的玩具時,他肯定會感覺不爽。這時你要讓他明白分享也是一種禮物,會給他帶來快樂。不過孩子真心接受分享是需要些時間的,所以,當他不能理解你的解釋和建議時,你應該理解他。如果孩子讓出自己的玩具或者讓別人玩一會兒他的滑板車時,你一定要大加讚美,因為孩子可能會對你的讚揚比對讓出玩具更感興趣。

    好習慣二:說出禮貌用語

    憨憨的媽媽喜歡把“請”、“謝謝你”、“不好意思”、“對不起”等詞語掛在嘴上,所以,憨憨也成了一位有禮貌的小紳士。“請把玩具遞給我”、“謝謝你的禮物”,使用這些詞語讓很多小朋友和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喜歡上了憨憨。

    請你這樣做:

    你就是孩子的好榜樣。孩子喜歡模仿爸爸和媽媽。在日常對話中讓孩子學習“請”和“謝謝”,要比你用盡各種辦法,比如利用表揚讓他說出禮貌用語要快得多。畢竟,身教重於言教嘛。如果他忘了說出這些詞語,不妨給他個小提示就可以了。

    好習慣三:不打斷對方談話

    甜甜的媽媽正在和閨蜜通電話,這時,甜甜拽著媽媽的手要跟她玩,媽媽對甜甜說:“乖寶貝,等一下,好不好?”甜甜卻不依不饒,開始鬧起來沒完沒了。

    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能夠明白,孩子是想吸引你的注意力,他需要什麼就堅持馬上得到。但是,兩三歲的孩子已經到了學會等待的年齡,你可以磨練他的性情,讓他等一小會兒。

    請你這樣做:

    如果孩子想要打斷你和別人的談話,只是簡單地告訴他“等一下”是不行的。你要先暫停談話,向孩子解釋清楚: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是不禮貌的,除非有極其重要的事情發生(比如某人受傷了或者他要上廁所的時候)。如果他用次要的事情干擾你,你可以告訴他:“媽媽正在打電話。你先搭建你的樓房,等我打完電話我就回來和你在一起。”等你通完話,你再回來對於他的耐心等待表示感謝,這時,你就不要食言了,一定要對他給予關注,和他一起玩。

    好習慣四:見人問好

    心心是個乖巧的孩子。因為她只要一看見熟悉的叔叔和阿姨,就會甜甜的叫聲“叔叔(阿姨)好!”,很多孩子的爸爸媽媽都對她大加稱讚。

    雖然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很不自在,但是見到熟人說聲“你好”、“再見”,並回應對方簡單的問題,也是重要的社會性發展課程。

    請你這樣做:

    有時候,孩子沒有主動打招呼,或者沒按你的要求向別人問好,並不是因為他不懂禮貌,而是他不瞭解面對的這個人是誰,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不要僅要求孩子見人就問好,還要向他解釋他眼前的這個人是誰。甚至回到家後,可以讓孩子試著描述他對剛剛見過的叔叔或阿姨的印象,這可以幫孩子學會如何用心去觀察別人。你可以這樣說:“你能看到吉叔叔穿著什麼顏色的衣服嗎?”

    一旦孩子熟悉掌握了問別人好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教他加上揮手的動作。當然還要注意揮手時的表情,一定要是一副令人愉快的樣子。最後,可以在家裡練習體驗問好的情景,比如你們假裝扮演不一樣的角色,讓孩子試著主動問好或接受別人的問好。

    好習慣五:用餐講禮儀

    珊珊的爺爺奶奶老喜歡邊看電視邊吃飯,因此,珊珊吃一點兒飯,就看看電視,有時乾脆就守著電視吃飯。結果常常是飯吃不下去,還要追著喂。

    老老實實地坐在餐椅上一段時間對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但是,大多數3歲多的孩子

    都能夠坐在餐桌旁待上15分鐘。如果15分鐘有點待不住的話,那改成10分鐘。請千萬要記住:讓孩子認識到用餐時間是全家人共有的時間。

    請你這樣做:

    建立一項始終如一的規律飯點,在這期間,減少娛樂活動(比如看電視)和任何爭執。

    1. 吃飯時間,全家一起坐在餐桌旁。告訴孩子用餐只能在餐桌上。

    2. 讓他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分筷子等,當他做得很好的時候,獎勵他一個小貼畫。

    3. 用餐時關閉手機。

    4. 嚼東西的時候閉著嘴。

    TIPS:當他不禮貌的時候……

    “你不帶我去遊樂場,你壞!”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首先你要理解,他並不是不尊敬你,他只是有不同的看法而已。然後,要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情:用不禮貌的方式表達要求,收不到好效果(比如:“你不帶我去遊樂場,你壞!”)。而你應該教孩子這樣提要求(“咱們去超市買完東西以後能去遊樂場嗎?”)。

    孩子在超市裡大哭大鬧

    如果孩子在超市裡大哭大鬧,你想盡辦法也哄不住他,這時最好這樣做:心平氣和但堅決果斷地把孩子帶出超市,直到他安靜下來。然後你就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說:“現在咱們再進去買東西。”接著帶孩子再回到超市裡。這樣,孩子就能明白:自己再哭再鬧,媽媽也必須買完東西,才能帶自己回家。

  • 5 # 看熱鬧不怕事大30

    很多人把教育孩子有禮貌會叫人,看作是情商教育啟蒙……其實哪兒有那麼簡單;

    孩子呀呀學語時家長就在教孩子叫人,爸媽、婆婆爺爺、外公外婆等親人是第一波,這屬於起碼的家庭倫理規範,就是許可馨這樣教育失敗產品也得遵守;

    那叫的第二波,就是與這孩子沒有親緣關係的社會人士,白紙一張的小孩兒折射出的就是父母接觸社會的態度,所以也就是這個小孩兒社會角色啟蒙的第一課……各位認為重要不!?

    人是社會性動物,而社會運轉是講規則的,就算馬雲這樣的人物,也存在學習規則、精通規則、高於規則、制訂規則的成長步驟,不敬規則、不講規則對於小孩兒來說,往往是要付出慘痛代價;

    我們社群有一入城民工,託親戚在大醫院找了個裝卸藥品的工作,收入還過得去,於是就把老婆孩子接到城裡來……開始以為他靦腆不愛叫人,後來在醫院見他用推車搬藥,一路吆喝:讓讓讓……好狗不擋道……好狗不擋道。幾乎天天跟排隊取藥的病患發生衝突,他一開口就是媽呀老子的亂罵……當然這樣的人也就別指望好好教育兒子了;

    果然,後來社群大媽去他家送年曆,本想噓寒問暖一番,看看對社群工作有什麼不滿意,結果他家小孩一開門就說:你龜兒老太婆是哪一個……氣得社群大媽放下年曆就走了

    後來過年期間,這小孩兒把環城4車道快速路當成他鄉下老家晒穀場,隨意穿越,結果被車碾死了,又鬧出不少亂子,哎……

    悲劇啊……這小孩兒就是欠教育,他老爸就不懂接觸社會是有起碼行為規則的,更不懂入城後,人員接觸頻繁,更需要人們相互尊重形成協作,最終才能形成強大的社會行動力辦成大事情;

    所以,還有認為孩子接觸社會啟蒙第一課不重要的嗎……

    孩子淳樸自由的生長,在不同地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何必把山裡的小精靈禁錮在城裡呢……社會公平性一定要通過入城來實現嗎……

  • 6 # 一二一四五

    不強迫,但是鼓勵孩子有禮貌的和他人打招呼。

    很多時候,家長是害怕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打招呼。其實,往往介意的都是家長自己。因為覺得別人說孩子也就自己沒面子。

    其實,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他們的心思其實比我們大人還縝密。也許他有自己的想法。作為家長要和孩子好好溝通,找出他不願意打招呼的原因。不要為了讓孩子迎合家長或他人的喜好去做一些強迫自己的事。

    我記得幼兒園時,孩子不願意叫幼兒園的阿姨,也排斥和老師一起。後來和她溝通,才知道,因為她中午睡不著,被阿姨塗了風油精在嘴上。很痛。說實話,那一刻很心痛的。我們往往以為孩子要聽話才對。但是他們有能力感覺到自己是否喜歡一個人。即便那個是第一次見面的。另一方面,對於初次見面的人。小時候,我們不都和孩子說,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嗎?第一次見面的,對於他們而言就是陌生人,我的孩子就曾問我:“媽媽,你不是說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嗎?為什麼你和陌生人說那麼多話呢?”那時,我選擇安撫,然後睡前和她做一個分析溝通,把她心中的疑問解決了,再找他覺得暫時能接受的方式慢慢的實操。

    孩子,其實在參照我們大人的行為方式,尤其父母的一言一行。若認為孩子應該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的,那麼作為家長,自己去示範,若需要孩子謹慎辨別的,也請示範給他們看。不要為了面子而做出錯誤的,或者自相矛盾的指導。不用的場所不同的行為,也需要告訴孩子這其中的原因。不要認為孩子小就不懂事。其實,他們比我們更懂,只是需要在第一次遇到的時候,家長給予解釋與指導。

  • 7 # 化外萬民胡少峰

    “讓”字說明平時之於孩子的禮貌教育存在不足。

    號稱禮儀之邦。古禮被廢棄,新禮未健全。少年兒童的禮貌教育,見於教科書的公民道德教育類。教育部沒有完整的規範的公民禮儀條文,教師也就無所適從。青少年的禮儀方面,直到成年走上社會,是不全的。質量而且參差不齊。

    家長這塊,一部分源自家族的口口相傳,一部分來自書本灌輸。見人就讓叫叔叔阿姨的。一是處於基本禮貌,討得對方歡喜,贏得一句“這孩子真懂事”或者“這孩子好有禮貌”“真乖”之類。一是有求於人。閏土讓他的兒子叫魯迅“老爺”,就有一種巴結的味道。對於孩子本身而言,除了獲得一句真假莫辯的誇獎,別的啥也沒有。便宜倒是被大人佔了。

    大人的世界,小孩永遠不懂。把哥叫成叔會無大礙,把姐叫成姨,會遭到嫌棄。有些場合,還是大人主動點好。或者對方主動亮明身份,或者大人讓叫啥。因為家長能準確定位。如果單是路上相逢,彼此走往並不密切,小孩是不是朝對方鞠個躬就過去了?我看島國的禮儀不妨借鑑,這也是出口轉內銷。

    未成年人對成年人鞠躬,是最好的禮節,管他什麼輩分。

  • 8 # 職場裡那些事兒

    直接簡單回答,做示範,不強制。

    孩子尤其學齡前的認知,語言和整體思維以及形勢判斷是比較初級的,不要用成人標準去強制要求。

    很多事情很多家長惱羞成怒,“我都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

    我聽了都好笑,孩子可以從很小的洞鑽過去。他們可以你怎麼就不行了?

    這會知道找藉口“不一樣”了?

    回到問題。

    處理很簡單,你當導演示範,孩子旁邊觀察體會,他們準備好了你攔都攔不住,沒準備好逼也傷感情。

    遇見人,很簡單,“有沒有叫阿姨好,阿姨很喜歡你的!……阿姨問你上學沒有?我們六歲了,上一年級了……阿姨問你喜歡學校嗎?我們喜歡音樂課對吧?我們鋼琴談的可棒了,給阿姨說下次來我們家做客,給阿姨談致愛麗絲好不好……”

    這就行了。

    大多數孩子,本能反應遇見生人都害怕,這階級鬥爭警惕性是好事啊?

    但是一般玩一會兒,有些孩子就開始自來瘋了,通過示範慢慢引導他們怎麼和客人說話就行。

    另外,教育孩子和人力資源裡的人際管理一樣,表揚可以適當個人化,比如你做事很細緻;但是批評一定就事不對人。

    慢慢體會咯。

  • 9 # 小妞譚譚

    我認為有必要讓孩子見面就叫叔叔、阿姨。

    首先,讓孩子見面叫叔叔阿姨,是由禮貌的表現,讓小孩知道以後在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要以禮待人。

    其次,以禮待人,這是待人有禮貌是做人最基本的準則,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美德。

    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在國際乃至全世界都是有名譽的,外中國人一提到中中國人,腦海中馬上就想到我們中中國人很有禮貌,很熱情。

    再次,以禮待人的背後更是隱射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如果連最基本的交際禮儀都沒教好,只是一心抓子女的學習成績,我想這樣的父母不會是合格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不會是優秀全面發展的孩子!

    因此,有必要讓孩子見面就叫叔叔、阿姨。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言傳身教,繼承中國優秀傳統美德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成為一個優秀、全面發展的孩子!

  • 10 # 金栗子

    一、學會打招呼很重要,可以幫助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禮儀

    能力可以分為三種: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社交禮儀是屬於社會交往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良好的社交禮儀可以塑造孩子禮貌待人、勇敢大膽的性格,也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氣質修養。一個孩子如果不懂社交禮儀,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很容易被人說沒有家教。學會打招呼,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的第一步,也是體現家風家教很重要的一方面。叔叔阿姨是比較大眾的叫法,如果小孩子對沒有血緣關係、初次見面的大人稱呼,叔叔和阿姨這種叫法比較妥當。

    二、打招呼處理不好,容易形成社交恐懼症。

    中國是禮儀之邦,是離不開社交的。在成長初期,如果父母沒有耐心引導孩子開啟心扉,積極主動與人交往,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總是以性格害羞為因,任由孩子見面不叫人,或者見人就躲,那孩子就真的會容易遠離人群、養成孤僻、膽小的性格、長大後也不敢主動與人交往、溝通,甚至有社交恐懼症和分離焦慮症。

    三、向人打招呼不是目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在後天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性格也是可以塑造的。沒有孩子是天生怕生、害羞的,只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了他的性格。兒子很小,我就有意識地培養兒子社交的禮儀,每次見到一個熟人,我都會很有耐心地告訴他這是誰,鼓勵他叫人。所以他一歲多的時候,已經會喊認識的人的名字,而且不認生。跟比較親近的家人,會主動求抱抱,飛吻,告別時也會擺手說拜拜。良好的社交習慣和禮儀,有助於養成孩子落落大方、懂禮貌、積極主動的性格。

    在這裡,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多人的場合,不要把小孩當成表演工具,以向人打招呼為炫耀,把孩子的行為當成展示父母的教育成果。假如孩子身體不舒服或者心情低落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異樣,體諒孩子,尊重孩子,不要太過強求一時的打招呼。

    四、太過主動的社交也有隱患,父母要提醒孩子提防陌生人。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叔叔阿姨都需要打招呼,我們除了要教孩子打招呼,也要教孩子學會辨認熟人。近年來,雖然國家公安機關加大力度打擊拐賣兒童的事件,拐賣兒童的犯罪率有所下降,但是父母也不能掉以輕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孩子辨人,哪些是親戚,哪些是爸媽的朋友、哪些是鄰居等等。對於陌生人,一定要有意識地提醒孩子,不要輕易跟他們說話,除非有家人在旁邊陪著。

  • 11 # 千金之家886

    這個問題我想。我們偉大的古人就已經給了答案。中國是禮儀之邦。有關禮貌禮節的典故成語詞語數不勝數。先賢們早已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至於當今社會這方面教育是有所缺失的。

    有一部分人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教育孩子見到什麼年齡的人該怎麼稱呼?還是從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教育比較好。這樣就會融入他的骨髓。

    長大以後,碰到什麼人該怎麼打交道,該怎麼稱呼?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會對別人的稱呼越來越得體。有利於孩子良好人格的培養。也有利於他的社交人際圈。人脈等等。

    能看到電視節目許多海歸回國以後,不能適應國內的企業。這裡面或多或少有中國獨特的社會文化,企業文化。說白了就是與人打交道的文化。

    總而言之。培養孩子對他人的尊稱。

    這是一種常識。是一種做人的基本功。

    我家的二千金有點萌。

  • 12 # 花生麻麻育兒筆記

    有必要讓孩子見人就叫叔叔,阿姨之類的嗎?

    我的觀點是:沒必要

    我自己的經歷,從小就被要求熱情主動的打招呼,我很排斥,就被家長貼上了內向,不愛說話的標籤。我也不負父母的標籤,以至於長大後,真的就是一個不善言談的人,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往往很侷促緊張。

    凡事出於孩子的自願,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強迫之下,孩子往往會有更大的牴觸情緒。

    我們先問下自己,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打招呼?

    真的是為了教孩子什麼是禮貌,還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面子?我覺得後者的原因更大一些,在熟人面前,孩子一聲阿姨,叔叔,對方會誇孩子真有禮貌,這時候內心的自豪感悠然而生,覺得倍兒有面子。

    我是一名三歲孩子的寶媽,我的孩子在家就是一小話嘮,一出去,小區碰見熟人,我說叫叔叔,阿姨,我兒子基本是不說話,就要走。一開始,我會尷尬的笑笑,解釋說這孩子慢熱,內向。

    咦,多麼熟悉的行為,我怎麼也開始給孩子貼標籤了。後來,我就不糾結了,孩子有自己的社交節奏,我們要給孩子時間去適應,即便真的是一個內向的孩子,我也不認為這是什麼缺點,因為我就是這樣,所以也不想勉強孩子。

  • 13 # 飛紅巾

    回想你自己小時候,被大人指使著叫人的恐懼。你忍心讓自己的小孩,再來一遍?

    再說,叫人有什麼好處?

    展示禮貌?微笑足矣。點頭也可。只要不是鼻孔朝天,白眼看人,就沒什麼大不了的。禮貌是發自內心對他人的尊重,並不必然用叫人來表示。說實話,我更喜歡朝我微笑點頭,目光清澈的小臉蛋,而不是苦著臉,垂著眼,不情不願的一聲阿姨。當然,願意笑著打招呼的孩子也是值得讚美的,但不要把它變成負擔。

    進行社交?我說句實話,就普通人那仨倆鄰居同事,犯得著拉上孩子去當工具人嗎?他們誇你兩句孩子聰明會叫人,損你兩句哎呀這孩子咋不叫人,有關係嗎?有個屁的關係。真要是需要社交的那種層次,也不會跑來問這問題了————反正我看到的官員家庭,富商家庭的孩子,壓根兒不用教,從小就會社交——因為人家確實有社交啊!

    結論就是,管理好你自己的行為舉止,讓孩子做他自己吧!

  • 14 # 尚德精藝

    我不會。但是我自己會主動與別人打招呼,特別是遇見了長輩。

    教育學家查爾莫斯曾經說過,孩子對於溝通的距離比成年人更為敏感,10歲以下的孩子在與陌生人接觸時,大腦會產生一種抗拒的訊號,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特別如果是當著別的人面用諸如“害羞、膽小、不懂事”之類的負面詞語來形容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和害怕與別人打招呼,還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此外這樣做還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際交往。

    那麼,如何讓孩子適應與打招呼這個事呢?

    言傳身教:父母在遇到朋友、鄰居的時候都熱情地打招呼,那麼在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記住。瞭解緣由:父母們可以在家裡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孩子自己想用什麼樣的方式打招呼。其實,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交朋友,父母真的沒有必要去幹涉。順其自然:有句話說得好:“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父母們完全沒有必要為孩子是否能主動打招呼焦慮,順其自然就好。

  • 15 # 學易佳教育小易老師

    我和我先生都有一些輕微的社恐,兩個人都是既不愛社交,又不擅社交。

    雖然必要的文明禮貌不會少,但兩個人都惜字如金,非必要的話一句不說。更不會主動套近乎,主動結交誰。

    見人也最多是禮貌地笑笑,迎來送往那一套一概不會。

    飯桌上也沒話說,先生還會偶爾禮貌性地敬個酒,我就只悶頭吃飯,最多人家說笑的時候呵呵乾笑兩聲。

    所以一般來說,就只有諮詢室裡的來訪者能夠有幸享受到我“春天般的溫暖”,其它大多數不熟悉的人都只能看見我禮貌的冷漠臉。

    朋友們對我的一致評價是:不認識的時候那簡直就是一座冰山,坐在那兒一幅嚴厲冷酷生人勿近的樣子,令人膽寒。沒想到接觸過後竟然是這麼隨和的一個人,所以若是想要和我建立關係那得能夠克服最初的恐懼才有機會。

    所以我現在吧,我看著我家五歲的熊孩子,我就越來越懷疑:這真的是我和我老公的兒子嗎?和人打交道竟然這麼大方又熱情,這完全不是我們夫妻倆的style呀!

    比如說每次小區裡,走在路上碰到一起玩過的小朋友,甚至是小朋友的家長,隔著老遠他就大聲和人家打招呼:嘿,豆豆(媽媽),你好!我是軒軒!還記得嗎?我們上次一起玩過的!

    小區裡碰到和外婆一起跳廣場舞的舞友,他也要打招呼:嘿,你好!你還記得我嗎?我是我外婆的孫子呀!

    最近外婆回老家了,有時候視訊的時候外婆在跳廣場舞,外婆就會叫他和旁邊的舞友打招呼:“叫婆婆!”熊孩子竟然大方又友好地對著螢幕對面根本不認識的人揮著手說:“婆婆,你好呀!”真的是驚到我了。反正這種事情如果叫我做,我就只會尷尬且應付性地叫一聲。

    每次家裡客人走,不論是親戚還是朋友,是和他玩過還是沒和他玩過,他都要送人家出去,一邊使著勁兒揮手和人道別,一邊熱情地邀請對方下次再來我們家玩,還一直目送人走遠了才回來。

    每次打車下車之後,他都會對著司機一邊揮手一邊感情特別真摯地大聲喊:“叔叔/阿姨,再見!祝你一路順風!一路順風呀!”為了討生活辛苦開車的老司機們聽到這話瞬間暖意充滿心田,感動得涕淚橫流了。。。

    上週他的興趣班地面班開課了,然後我看到後來老師傳到群裡的視訊裡自我介紹那段兒,其它同齡小朋友都磕磕巴巴說不完整,就我家這熊孩子,聲音洪亮,態度大方,不緊不慢地做著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軒軒。我今年五歲了。我在哪裡哪裡上學。。。。

    視訊截圖。

    我發誓我們從來沒有給他報小主持人這類口才提高課。

    So,老母親我驚得眼球差點兒掉下來:

    這怎麼可能是我兒子???

    他到底是怎麼做到了我和他爹都做不到的事情的?我和他爹兩個社恐患者怎麼生出了這樣的兒子?這不科學呀!莫非是基因突變了?還是當初醫院裡抱錯了?

    當然啦,上面是開玩笑。

    兒子肯定是我兒子。

    其實在最近這一年之前熊孩子還和我們夫妻倆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退縮膽怯內向,不敢和人打交道,見生人不敢說話的。只是因為我們在熊孩子成長過程中使用了與我爹媽和公婆完全不同的一套教育方式才把兒子培養成了與我們夫妻倆完全不同的樣子。

    那我們究竟作對了些什麼呢?

    一、不給孩子貼“內向”、“害羞”、“膽小”的消極標籤。

    我們小的時候,如果有人因為我們不叫人而笑話我們是“害羞”或者“膽小”的話,我們的爹媽就會跟著附和說:“唉,是的呀,這孩子就是膽子小。這麼大了叫人都不會,唉。。。”完了還不忘順便捎帶上一臉的失望鬱悶不滿意的表情。

    但到了我們這裡,如果有人笑話我們家熊孩子“害羞”或者“膽小”,我們反而會站出來替孩子解圍:叔叔/阿姨,我這不是害羞,我這叫做陌生人焦慮。我第一次見你會有一些緊張嘛,待會兒咱倆混熟了,我對你放鬆警惕了,我就會對你很熱情啦。。。

    並且,我們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能是好幾年)裡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替他解釋,以避免社會固有觀念的成見對他產生消極影響,打擊到他的自信。直到他自己擁有足夠和力量和自信去應對陌生面孔為止。

    二、不對孩子預設過高的期待,也不因孩子沒有和人打招呼而感覺到羞愧、難堪或尷尬。

    當我們在社交場合表現不好時,我們的爹媽斥責我們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在他們的觀念裡,他們預設所有的小孩都應該是符合天生嘴甜且能夠做到對人熱情又愛打招呼這個標準的;

    2、他們因為我們的行為沒有如他們的意而產生了挫敗感;

    3、他們因為我們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而感覺到了羞愧、難堪或尷尬。

    那所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怎麼消化呢?

    最便捷的途徑就是把責任都推到我們身上,然後把我們拉出去示眾:都是這孩子不懂事兒,不能幹,不會叫人/不會說話,嘴笨,以後到社會上沒法生存。

    但我們這新一代的家長呢,長期以來佛系慣了,是既能夠接納自己,也能夠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所以我們根本就不會因為孩子沒有和人打招呼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自然也就少了很多需要處理的負面情緒。孩子也不會因為我們的負面情緒而遭殃。

    三、提前準備,幫助孩子融入陌生環境。

    我小時候最怕過年過節,因為我爹會要求我和從來沒見過面的親戚朋友聊天拜年問好送祝福。那場面真的是尷尬無比。

    並且他從來不提前告訴我這是誰,也不告訴我該說些什麼比較得體。只會在事後丟給我一個失望的“這孩子不行/沒用/沒指望”的眼神。

    但是,在我們家,不論是我們去別人家,還是別人來我們家,我們都會提前告訴熊孩子,待會兒我們要見誰,和他是什麼關係,和我們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淵源,我們之前一起經歷過什麼事情。附加資訊越多、越完整,孩子對對方的認知就越立體。這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正式見面時的陌生感。

    也會提前告訴孩子待會兒該怎麼稱呼,怎麼問好。

    正式見面後,鄭重地把對方介紹給孩子,也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式地介紹給對方。而不是把孩子當做成人的附屬品 —— 一個只需要在社交場合表現對陌生人的熱情來給父母長臉,不讓父母丟臉的工具~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我小時候特別恐懼的場合就是飯桌酒席。因為本想著好不容易人多能弄點大魚大肉吃吃打打牙祭,結果每次都被他們要求我敬酒說場面話搞到下不來臺。

    因為他們預設孩子天生就會敬酒說場面話,也預設孩子天生就有讀心術,知道他們心裡面想要我們說些什麼。但事實是所有他們覺得我應該知道的東西我一無所知。結果就是隻要我開口,怎麼說都是錯。

    所以我真不是不愛也不擅社交,而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唯一能讓自己好過點的辦法就是“沉默保平安”。

    因為我自己太瞭解這種無助的感受,所以我吸取了這個教訓:飯桌酒席有哪些禮儀,敬酒應該說些什麼祝福的話語,都會提前告訴孩子。

    即使說錯了,也不會責備他,覺得他丟了我的臉。而是會摸摸他的頭,安慰他:沒關係。然後告訴他更得體一些的說法。

    帶熊孩子出去玩,也會給他包裡裝上零食和玩具,以便他可以和其它小朋友分享零食,交換玩具,進而建立友誼。也會教他給朋友用心地準備禮物——手工作品,或者畫畫寫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四、得分教育,而不是扣分教育。

    父母一輩的教育方式是一種典型的扣分式教育。

    他們的標準線是完全符合他們大腦的觀念,那就是一百分。

    你這裡沒做到,扣10分。

    那裡沒做好,再扣10分。

    所以,你一張卷子上都是×××。

    他們看的是你與100分的差距,你這裡錯了,那裡也錯了,看到的都是錯處,缺點,所以他們感受到的總是失望。

    即使是你考了100分,他們也會告訴你,不要驕傲,不然下一次你考不到100分 ,你就有缺陷啦,不完美啦。

    但我們更普遍採用的是得分教育。

    起始線是孩子的起跑線,零分開始。

    孩子做到了這個,加10分。

    那個做得不錯,再加10分。

    所以,我們能看見孩子的卷子上都是√√√。

    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從零分開始又學到了什麼,又做到了什麼,所以我們看著孩子總是充滿希望。

    同樣一張得分60分的試卷,×××會告訴你:這也不行,那也不對。

    而√√√會告訴你:學會了這個,掌握了那個。

    五、狠推自己,輕推孩子。

    因為我爹媽那種打地鼠式的教育方式(就是冒頭就給你一錘,冒頭就給你一錘)對我的影響,我對和人打交道這種事情是真的有心理陰影。

    但是為了不給熊孩子造成消極影響,我儘可能地努力突破自己內心裡的陰影和障礙。

    比如說,之前小班時我們家熊孩子早上到幼兒園幾乎從來不和老師同學問好。

    其實我自己也覺得早上和人問好挺尷尬。可是熊孩子開不了這個口,我就只能強逼著自己從進門保安,保健老師開始,一路“早上好”地叫過去。希望自己的以身作則可以給孩子起到好的示範作用。

    真的是每一次開口都要是頂著巨大的壓力。

    我就一直堅持一直堅持堅持了一年半,直到今年,才終於看到成效:熊孩子早上走進幼兒園就大大方方地和老師同學們問好去了。這才終於感覺到自己的堅持有了價值。

    最後,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絕大多數做不到與世隔絕。因此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的確是相當必要的。但是也真的是需要講究方法,要能夠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這才是真正地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隻給孩子留下千瘡百孔的內心。

    也要澄清一下,雖然我們的爹媽們那一代人的教育方法的確是存在很大的問題,但這主要受限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大環境,以及他們所吸收的知識經驗的侷限性,並不是他們有心故意傷害我們。

    所以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記恨父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們會比我們的父母做得更好,我們的孩子也會比我們做得更好,這是人類傳承的意義之所在。最後如果孩子實在放不開,而家長又急在心裡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在專業老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和同齡孩子的交流中,孩子一定能變得更活潑開朗。

  • 16 # 化險為霓

    沒有必要。

    很多年輕的父母,自己其實並不是願意和人打交道的人,當遇到熟人時,用讓孩子來掩蓋尷尬,調節氣氛。並且美其名曰讓孩子從小有禮貌。

    萬事看根本。叫不叫叔叔阿姨,完全說明不了孩子有沒有禮貌。更重要的是看孩子的行為表現。她眼神躲閃,低眉頷首,那麼孩子應該不自信,內心惶恐,即使叫了叔叔阿姨,也不過應付局面。如果,一個眼神發亮,面部表情自信,不叫叔叔阿姨,可能就是不想叫,不願叫,沒有興趣叫,在靜靜觀察,那麼孩子內心有安全感,有力量。

    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義,扣帽子,孩子有無數的可能性。

    爸爸媽媽如果糾結在叫沒叫叔叔阿姨,甚至動氣動粗,那麼即使叫了,也不過是爸爸媽媽的壓力使然。

    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見人親切自然地與人招呼相處,在旁觀察學習的孩子就會是個禮貌淡定從容的人。

  • 17 # 慕容蘭琪

    這個問題應該有個前提條件,熟悉的人見面打個招呼是一種禮貌,但對於不熟悉的陌生人喊一聲叔叔阿姨那叫不知道所措。要正確教育孩子,孩子是純真可愛的,孩子的很多言行舉止,為人處世,接人待物等等這些都是言傳身教的結果,懂禮貌是最基本禮節,禮儀之邦是中國傳承的美德。一個有涵養有修養的孩子走上社會絕對不會太差。

  • 18 # 哆麼美好

    這是一種禮貌。

    我個人認為,應該讓孩子叫,並且我也一直這樣做的。

    但是我家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叫人,或者是與人打招呼。我也沒有強迫他,因為我覺得這是他的個人意願。

    當然在這期間,也有親人責備說,孩子一定要有禮貌,叫人,諸如此類等等,但我從來不理會。也遇到有人故意威脅他,說你叫一聲,我才怎麼怎麼,但是從來沒成功,他是那種不受脅迫的人,經得住任何誘惑。

    我一直鼓勵孩子,讓他自己做決定,並且會問他是出於什麼原因不叫,再幫他分析一下。

    叫人是一種禮貌,但不叫,也從來不是被嘲笑的理由。有時候戲精的是大人。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孩子之間相處時,一些禮貌用語脫口而出。

  • 19 # 武漢小妮子

    不用。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人,假如你想讓孩子主動打招呼叫人,那你自己接人待物要熱情,主動問好。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學會了。反之,你越強迫他喊人,他會越抗拒,我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經歷過。

    我家小孩2歲左右的時候很內向,那時候我一個人在家帶他,出門的時候遇見熟人就躲在我身後,讓他喊人,他偏偏不喊。那時候我就在想這性格肯定是遺傳了我和他爸爸,都不愛說話,也不擅長交朋友。

    後來,我媽來帶了一段時間,像換了個小孩一樣,活潑開朗,熱情主動,每次出門看見清潔阿姨,他都大聲的跟她打招呼,說:“還在忙啊?”我都驚呆了,這是什麼路數,後來才知道,我媽每次見到這個清潔阿姨都會說這句話“還在忙啊?”他是在模仿。

    因此,我開始反思,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得先做到。後來,我經常帶他去人多的地方玩,主動和人交談,他也學會了交朋友。現在每次出門都會帶兩個最喜歡的玩具,他說:“如果遇到小朋友了,就可以分享給他一個”。這就是我要的結果,沒有人告訴他必須怎樣做,他自己卻學會了。最好的老師是行為,而不是語言。 喜歡我的問答,記得點關注哦!

  • 20 # 芯冉娛樂

    關於讓孩子見人就叫叔叔、阿姨我個人觀點是沒有必要的。

    孩子的教育其實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性格和思想,有的開朗話多,見人就喊叔叔阿姨好;有的偏於內向話少,只有見到熟悉的叔叔阿姨才肯說好。

    你不能說活潑的孩子是對內心話少的孩子是錯,這是孩子天然性格所致。你若強加干預,讓內向的孩子向陌生的叔叔阿姨喊你好,孩子只會躲在你的背後,更加羞澀。時間久了,這樣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生,更加的內向。

    所以,我認為外向的孩子不需要你叮囑他都會去喊叔叔阿姨你好,而內向話少的孩子,你沒有必要讓他見到叔叔阿姨就喊你好,順其自然就好。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見到叔叔阿姨必須喊你好才是懂禮貌的表現,實則不然,真正的懂禮貌要發自內心,能讓對方真切感受到的,那才是真正的懂禮貌。而你過多的干預只會使孩子反感,起逆反心理。

    你應該教會孩子,哪些是對,哪些是錯,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讓孩子自己養成獨立去思考,我覺得才是最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再考研了,想成為cg原畫師,我是不是該放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