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心自覺

    ,就是太極,就是混沌初開。就是無中生有的“有”。是萬事萬物的起點。比如一個人的生命起始於,精卵結合的一剎那。一個有陰有陽的細胞,就是一,就是有,就是一個人生命的原始起點。再比如一顆植物,這顆植物的生命起始於: 一粒植物種子埋進土裡吸收了陰氣的一剎那,它就成為一粒有陰有陽的種子。才能開始向下生根,向上發芽。最後長成一棵植物。

    ,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就是二。代表萬事萬物,都有兩個不可分割的對立面。也是萬事萬物,都具有的兩種屬性。比如人類分男女。男屬陽,女屬陰。一個人也分陰陽,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性格屬陽,肉體則屬陰。

    ,二生三,三是一個成數,能生成萬物。因為三個陰陽要素,就可以生成一個事物,所以二生三。比如一個凳子三條腿兒,才能夠立穩。那麼一個腿兒,為奇數為陽,兩條腿兒,為偶數為陰。三條腿兒,為奇數為陽。兩個陽一個陰,共三個陰陽要素。八卦裡的每一個卦,都是由三個陰陽符號組成的。比如坎卦代表水,上下兩個陰爻,中間一個陽爻,共三個陰陽爻組成。

    現實當中有很多明顯的例子。比如一副圖畫,要有點,線,面組成。一座房子要有長,寬,高組成。一個家庭要有父親,母親,和子女組成。

    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三維立體的世界。所以萬事萬物無三不立。

  • 2 # 馬非白馬77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直被誤解為是講宇宙生成論。如果它是講宇宙生成論,那它和修行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實際上它展示的是 道(道心)是如何被分裂 的過程,就是由原始狀態的道,變為一、二、三,萬物......變得日趨複雜。道德經中還有一句話,叫“反者道之動”。那就是說 修行者只有逆行,從心懷萬事萬物紛雜的精神狀態,趨向簡單,由三返回二,由二返回一,最終才能返回到道的原始狀態。

  • 3 # 燁之徐學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萬物”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並不把一,二,三看作是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只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來源於有,有來源於無,這就是“無中生有”的道理。根據這個道理,最早那個“有”必定是從“無”中而來的,而這個原初的“無”也就是“道”,所以說“道生一”;而一旦有了第一個“有”,就會有第二個“有”,這就叫做“一生二”;接著有了第一個“有”和第二個“有”的出現,第三個“有”也會產生出來,即“二生三”;以此類推,繼之以無窮,則萬物化生,也就是“三生萬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講“道”的本源性和萬物由來的原理。

  • 4 # 使用者3667749331284

    以為,道即無.先天地的自在.

    一即有,生於無,即太極.

    二即兩儀,正反,陰陽,對立.

    三是產生了各種統一,如正反合…

    三生萬物,即對立統一的鬥爭,反應,運動,變化,萬物以此而生…

  • 5 # 趙日金141

    《道德經》的道,生天地萬物。物一個一個地生。說到三,沒必要說四,三之後代表萬物。

    《易傳》的太極,物兩個兩個地生,八之後代表萬物。

    道比太極高得多,莊子曰:“夫道,,,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道生萬物,每一個物都有陰陽。

    太極生萬物,一個物陰,一個物陽。

    這是道家老子與儒家孔子的根本區別。

  • 6 # 弘德廣聖天尊

    一對映的是直線,就是一維空間。,二對映的是面,就是二維空間。三對映的是體(立體),就是三維空間。這是《道德經》中一、二、三的一種簡單理解。其實,《道德經》中的一、二、三是包羅永珍的,可以來解釋世間一切事物。

  • 7 # 外星文明新時代

    如果你悟道,那麼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很簡單:

    1. 道生一: 終極的宇宙組成法則‘道’創造了‘一’個原始宇宙--太極,

    2. 一生二: 太極由陰(質量)和陽(能量)組成,陰和陽,一共是‘二’,

    3. 二生三: 陰和陽相互作用,誕生出物質,陰,陽和物質,一共是‘三’,

    4. 三生萬物:在像地球這樣的生命的綠洲中,萬物從物質中誕生。

  • 8 # 天山雪蓮開滿山

    道為一。

    二,可以理解為事物的兩個面,陰面和陽面。

    正是有了道,有了陰氣和陽氣,才有了和諧之氣。有了萬物的生生不息。萬事也如此。

    (太極圖(宇宙),是一個整體(道)一,有陰,有陽,陰陽之間有條S線,是陰陽運動的軌跡,正是如此。道為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陰陽的運動變化,S線是變化的軌跡)。

    看懂太極圖,就明白了。

  • 9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道可能就是無,是宇宙最初的混沌狀態。從無到有,有就是一,可能就是宇宙。從一到二,就是陰陽兩極,可能就是一個明物質,一個暗物質。二生三,三可能就是宇宙射線。明物質,暗物質,宇宙射線相互作用,就產生了萬物,就是三生萬物。

    所有的植物動物可能都是從一個單細胞基因突變產生的。人可能就是從某種動物發生了基因突變,產生了第一個人,第一個人再與原來的動物結合,就可能產生第二個人,第一第二結合就可能產生第三個人,有了三個人,真正的人類社會就開始了。

  • 10 # 山人李守中

    簡而言之。道生一,一為炁為玄為繩為乙,名字不同罷了。玄,又分化為二,這一是根據它們的運動旋向來定的,左旋右旋是陰陽的起始,這是一生二的真實內涵。左旋中的玄與右旋中的玄,強度相同,大小相當,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組建道場,構建洞房,此乃慈或茲字本義,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守中將門打開了。茲洞有三,三個不同強度的洞狀結構,洞真洞玄洞神。此為二生三。三洞經符,道之綱紀,中子出來了,萬物之母就是中子。一二三太概說明白了,一炁化三清。

  • 11 # 天淵雜記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河上公的評註說: “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

    這句話就完美的解釋了一、二、三的含義。

    道始所生者一也

    “一”是由道直接產生的規律,其實也可以認為“一”就是“道”本身,就是世間萬物賴以執行的規律。

    一生陰與陽也

    “二”就是指導“道”所產生的陰陽二氣。時間萬事萬物都可分為陰和陽。地為陰,天為陽,天地共同孕育萬物。女為陰,男為陽,男女結合共同孕育生命。

    陰陽生和、清、濁三氣

    “三”就是由陰陽相合產生的“和氣”,因此陰氣、陽氣、和氣共生天地萬物,也說和、清、濁三氣共同孕育天地人等世間萬物。

    總之,“一”指“道”,“二”指“陰陽”,“三”指“陰氣、陽氣、和氣”,或者和、清、濁三氣,也可指天地人,他們共同產生世間萬物。

  • 12 # 易觀且知

    宇宙包含萬事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切事物都是在遵循道的規則不斷地進行運動和變化。《道德經》中曾對其有過高度的概括總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當時在古人認知範圍有限的情況下給出了很多玄之又玄的解釋。但根本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對自然世界的解釋,所表達的還是我們日常遇到的現象。

    如今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就可以用科學的視角來對其進行闡述。

    道生一

    道就是事物產生和運動變化的規律,自然規律的作用導致了物質世界的誕生。

    一生二

    一種物質在內在或外在的力量的作用下,會生成兩種不同的物質,如裂變反應或分解反應就是這樣。

    二生三

    兩種不同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相互作用力會生成新的物質,如聚變反應和化合反應就是這樣。

    三生萬物

    如此反覆這個過程,萬物就此產生。

    從奇點大爆炸到不斷演變形成如今的包羅永珍的宇宙,基本上遵循的就是這個過程。

  • 13 # 夏天的雷風

    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一切的開始是“道”,那麼我們先從道開始解釋。

    《道德經》第1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是說“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可以解釋清楚,那就不是永恆的非常之道了。道這個東西是講不明白,也說不清楚的,老子曾試圖去解釋什麼是道,但最後發現,自己是沒能力把他說明白的。

    說不明白,解釋不清楚,不代表這個東西他不存在,他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道德經》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從字面意思看,老子稱道是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的天下之母,萬物之始。那什麼能稱之為天下之母,萬物之始呢?我個人認為,指的是一切的本源,本源說白了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答案,即自然規律。

    我們都明白老子所講的“道”即規律,但這個規律,我們是形容不清楚的,所以大家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如何去解釋這個道了。

    道雖然說不清楚,可一是是能講明白的,《道德經》第1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開始之時無人,所以萬物不能被人感知,道講不清楚,說不明白,無可名狀,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後來有了人,人們感知到了萬物,此即為有,有則有名,有名即有形,有形即可化育,此即為萬物之母,那什麼是有呢?

    這個有不是人們大腦袋一拍就有的,他是本身就存在但說不清講不明的“道”被人給感知到了。比如:人們把舟拉到陸地上行走,舟不能動人們才感知到了舟果不能用以行陸,所以人們認知了這一點。

    舟不能行陸這是規律啊,他就是道啊,可人們要是感知不到舟不能行陸,那是認知不到這一點的,同樣人們感知到了美,感知到了陰,感知到了善。

    既然道講不清楚,說不明白,看不見摸不著,是那個”無“,那就把他換個說法,把他換成我們已經認知到的這個”有“,比如美,比如陰,比如善等等,這就能理解了。理解了就可以找到道的頭緒了,找到了道的頭緒,也就可以去描述什麼是道了。

    《道德經》第14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凡有皆始於無,如果無可言說的人們稱之為“道”,那人們瞭解,感知到的可以言說的道,即是從無裡面生出的“有”,我們把這個可以言說的“有”,稱之為”一“。

    此即為“道生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與惡 ,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陰與陽,正與反,男與女,左與右,善與不善等等皆為“二”。

    你從無的“道”裡面發現有的“一”,那二肯定也就相伴而生了。發現了善,不善就有了;發現了長那肯定有短;發現了美,那惡也就有了;發現了陽,陰也隨之而生;發現了公,肯定也有母。

    二即“一”的另一面,用佛家的話來說即“二元對立”,只是佛家講求的是“凝視心性時,心亦無蹤跡。存在之本質,皆歸於空性。凝視物與心,二元無對立”,而道家講的卻是“無為”,在道家眼裡二元對立亦為道。此即為《道德經》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的道理。

    雖然二和一是相伴相生的,但2肯定是有1的基礎上而來,這即是《道德經》39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道理。

    此即為“一生二”。

    我想這就是二生三,即相生、相成、相較、相傾、相和、相辯、相交等等,二元對立,但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相互轉化。

    此即為二生三。

    男女相交而生子,男女相交即二生三,子即為萬物;音聲相和而樂,音聲相合即二生三,樂即為萬物;《道德經》第32章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相合即二生三,甘露為萬物;《易經·繫辭》說“兩儀生四象”,兩儀相交為二生三,四象也是萬物之一;《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天地合氣即二生三,天地合氣而六節分,六節、四時異為萬物。

    此即為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16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就是說,致虛,守靜,我們就會發現萬物迴圈往復,紛紛紜紜,但最終都逃不開最初的根本,離不開規律,此即為道。這也就是第1章說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所以你明白道家為什麼講求“無為而治”了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 14 # 挖井沙說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種說法,一為元氣,二是陰陽,三是“天泰”“地泰”“人泰”

    其中陰陽,是核心,也可以理解為二進位制,0和1。

    譬如:陽氣為輕上升為天,陰氣為重下降為地。

    法無定法,道可道,非常道,

    所以,只有自己多讀,都在生活中修行領悟,才能 悟道

  • 15 # 儒學今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對道創生萬物的過程的表述。

    “道”由老子第一次抽離出來,並賦予其自然屬性,用以闡述宇宙終極本原,亦即“太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和“有”作為道的兩個特性,“無”並非不存在,而是表明了道的一種實存性;“有”並非具有某種具體的特性,一方面表明了道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明道創生萬物的可能性。道的這種徼向性正是其“虛”和“靜”的體現。致虛極,守靜篤,有無相生,就體現出道的運動和創生萬物的過程,同時也體現出道創生萬物中孕育的深厚的辯證法思想。

    《淮南子·天文訓》:“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而陰陽,陰陽和合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所說一、二、三,不是簡單的數量或形質的概括,陰陽為二,陰陽和合為三,揭示出萬物有簡到繁的創生過程。故其後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既揭示了道的創生性,也說明萬物終將復歸於道,而道的創生性是永恆的,因此這一過程是迴圈往復的。

    老子由此出發,得出“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的道理,陰極而陽,陽極而陰,揭示出損益的反覆規律,在人的教化上,使民知足,知足而不爭,在治國上,則使君主無為而治。在面對戰國時期制度嚴苛,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嚴重的矛盾衝突和聲色之娛的殘酷現實下,展開他“道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和治國理念,和“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從中凸顯人本性的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重要地位。

    這一思想也深刻地影響後世,不僅催生出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在後人的發揚下,也呈現出更廣的維度和更深刻的思辨性,指導後世好學之士用以經世。如魏晉時期著名的“崇有論”和“貴無論”之爭,即是源於對“道”的有無之性的不同見解。不同的立場所匯出的路徑不同,在現實世界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

  • 16 # 張十三阿

    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

    《淮南子·天文訓》是迄今看到的對它的一個最早的哲學上的解釋:“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照《淮南子》的解釋, “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覲殷死,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譯文: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或者減損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

  • 17 # 阿正故事會

    首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是老子闡述宇宙生成的觀點。這裡面老子說到的“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宇宙萬物的過程。一、二、三這裡並不是指數字,不能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數量。它只是表示“道”從少到多衍生出宇宙萬物,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關於它最早的哲學解釋是《淮南子·天文訓》,其曰“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我說說個人拙見:

    老子的《道德經》也不是自己憑空而創。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而歷經夏商周三朝,周朝史官幾乎掌管了華夏部落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所有官方所擁有的珍貴典籍,老子可以說是當時最博學的人,而老子也是總結了大量前人的知識與經驗才著書《道德經》。

    在中國古代對宇宙的認知有兩個學說:

    一個是儒家的蓋天說,就是大家常說的天圓地方,由於儒家歷來受統治階級的推崇,幾乎所有的皇宮都是按對稱方正的結構來建造。然另外一個道家的混天說,就知之甚少,混天說認為:宇宙最初是一派無形無色的精氣,幽清寂寞。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稱為“溟滓”。這一階段乃是道之根。從道根產生道幹,氣也有了顏色。但是,“渾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狀,也量不出它的運動速度。這種氣叫做“太素”。這又是個很長的階段,稱為“龐鴻”。有了道幹以後,開始產生物體。這時,“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地配合,產生萬物。這一階段叫做“太玄”,這恰恰與現代的宇宙觀相合了,地球源於太陽系裡的星塵,氣團,經過漫長的碰撞,聚集而形成。較輕的元素於外成為大氣,較重的元素在內成為大地。

    宇宙的形成,至今還沒人能確定,

    而道家的道現在也沒人說的清楚。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18 # 道名軒

    “道”是“無”,“一”是“有”。

    “道生一”,是這世界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相當於從零到一的一個質變。

    “一生二”,“一與言為二”。“言”大概只是個語氣助詞,所以這意思是一自身分裂為二,就像太極生兩儀,就像混沌生天地。從一到二也是一個質變,這時候分化剛剛開始。也可以理解為,這世上誕生的第一個物種,經過變異,變出了另一個物種,那時候這世界上就有兩個物種了。

    “二生三”,“二與一為三”。世界從無到有,從一到二,二再和一結合,就變成了三。就好比,太極兩儀是三種東西,混沌和天地也是三種東西。還可以解釋為,新的物種與舊的物種結合,生出了第三個新的物種。從這裡開始就是量變了。

    “三生萬物”,其實從第三種或這三種東西誕生出來之後,各得其所,各得其氣,逐漸就各自分化,物種就會越來越多,萬物便出。

    道、一、二、三,可以理解為數字“〇、一、二、三”,古代的零是一個飽滿的圓,正是道的圖案;〇表示沒有,正是道的意義。

    也可以理解為天地初開的衍化過程,從無中生有,有之後開始分化,之後再繼續分化,逐漸分化出萬物,是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19 # 金順土

    這個正和《易經》裡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相同。

    它們都是最後生成自然萬物,並且按照一定的生成準則!描述自然萬事萬物發生的變遷。

  • 20 # 遠浪艦長

    這個問題用現在科學來解釋最合適

    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後面還有質子,中子,電子,微觀粒子等。

    目前頂尖物理科學的研究方向,和道家的太極高度貼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取消所有校內外補習班,老師補課抓到就下崗。還教育界一片淨土,你看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