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問答達人

    海瑞是一位大清官,他便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清官——海瑞,海瑞一生廉潔,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然而,卻沒有受到重用,這是為什麼呢?

      張居正逝世後,次輔張四維進位首輔,此人是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張居正當政之時,張四維是張居正改革的堅決擁護者和執行者,而張居正一去世,張四維就成了張居正改革的反對者,當然,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改革態度的影響。

      

      張四維是一個能臣,但處世圓滑,城府極深,高拱、楊博、王崇古都曾經提攜過他,所以他能夠受到張居正的重用,可以看得出,張居正在用人方面更注重於實幹之能臣,對於個人的品質問題並不放在首位,但對清流一般持排斥的態度。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海瑞的為人,他不畏權貴,敢犯龍顏,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針對嘉靖皇帝迷信方術,不理朝政等弊端,向嘉靖皇帝呈上《治安疏》,嘉靖皇帝讀完後十分憤怒,準備殺了他,幸虧當時的首輔徐階極力勸阻,方才救了他一命,然而,等到徐階退休之後,由於家鄉的土地田畝問題,身為地方父母官的海瑞絲毫沒有容情,甚至在看到張居正的信後(徐階是張居正的老師,為了此事曾寫信求救於張居正,張居正便寫信讓海瑞照顧一二,然而海瑞沒有答應),還是嚴辦了徐階。

      其原因是因為海瑞性情耿直,不通世故,不懂權變,而變法改革又隨時會觸及到權貴的利益,這當中需要太多的政治策略,光靠單純的道德力量是不能在“官僚腐敗”的官場辦得好事情,而前文所說的張四維卻可以在這樣的官場上游刃有餘,張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有政治頭腦的循吏,所以,張居正一直沒有啟用海瑞。

      在循吏和清流之間,張居正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能臣,儘管會冒幾分風險,對於張四維和海瑞的選擇就體現了張居正的用人原則,一切以處世為人的能力和精明練達的程度作為用人標準,至於名聲和口碑,在政治家眼裡絕沒有政治謀略重要,“寧用循吏,不用清流”就是這個道理。

      昔日的政治盟友轉眼變成政敵,張四維如果說這是張居正的不幸,那麼鄒元標則是張居正的大幸,此人也是典型的清流,曾因政見不合被張居正廷杖致殘,四十年後,已近饕餮之年的鄒元標已官封都察院左都御史,作為東林黨的領袖,望著江河日下的大明江山,不由得想起了四十年前勵精圖治的“救時宰相”張居正,於是鄒元標在天啟皇帝面前為張居正平反奔走呼號,國難思良臣,天啟皇帝欣然准奏,恢復了張居正的官職,並給予祭葬,這位身後蒙冤四十年的名臣,而今終得平反。

      這件事不但讓鄒元標遭到了政敵的攻擊,甚至許多東林黨的同僚也不理解,左光斗就曾問鄒元標:“你當年罵張居正,今天又為張居正說話,不是首鼠兩端嗎?”鄒元標感慨說:“沉浮半生,方知江陵(張居正)之艱辛也。”“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爾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臣,奚愧焉!”

      另一位清流海瑞也有同樣的評價,認為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他們終於明白了對一位手握權柄的歷史推動者的良苦用心,那便是不能單純的用道德觀念來衡量,而是一切是國家利益為重,遲到了幾十年理解,或許能讓張居正含笑九泉了吧!

  • 2 # 文史並蒂

    簡單來說,海瑞是個好人但不是好官。

    海瑞是非常理想化的一個人,在他的認知中,每個人都要嚴格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私心,但凡是違反一點聖人之道就必須付出的懲罰。

    比如說,他認為男女就應該授受不親,所以自己的女兒接受了一個男僕的饋贈後,他就活活餓死了自己的女兒;因為堅持“不孝有三,無後無大”,逼死了自己的妻子。往好了說,他就是眼睛裡容不得沙子,往壞了說他就是一個毫無感情的工作狂。

    這種人在放到官場上,就是一把雙刃劍,只要給他提供你政敵的把柄,他就會毫不猶豫的去死磕,但是對方也可能以同樣的路數的來對付你,因為海瑞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站隊結黨的。就連他的救命恩人徐階都被他弄得狼狽不堪,試想誰還能拉攏他。

    而張居正是一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非常規手段的人,他的上位之路並沒有那麼幹淨,一旦海瑞擁有足夠的實力且掌握足夠張居正的把柄,那麼海瑞會毫不猶豫的攻擊張居正,這對張居正是不可忍受的。事實上,張居正擔任首輔那十年,整個明朝的言官都被張居正打壓,因為張居正不喜歡別人對他的改革指手畫腳。

    不過,張居正對海瑞也不是完全不用,而是把他塑造成為了一個典型供其他官員學習,告訴別的官員要以海瑞為榜樣,雖然他知道別人不可能做到海瑞那種程度,但是有這麼一個典型放在那裡,對塑造整個官場的價值導向還是非常不錯的。

  • 3 # 全科醫療王醫生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諡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

    ,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樑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張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總結他用人的經驗,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腦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結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會有道德上的約束;清流則不同,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說的多,辦成的事兒卻少。

    有這麼一個例子,就是對於海瑞的任用。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人不知道海瑞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書的事。即便在當世,海瑞就已經成了一個民間人物,清官形象的代言人。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的萬言書,非常震怒。不過他沒有處死海瑞,但也不放他,就關在大牢裡不聞不問。嘉靖皇帝死了以後,徐階把海瑞從監獄裡放了出來。

    鑑於海瑞的名聲,徐階決定予以重用。他讓海瑞到江南,當了應天府的巡撫,管南京周圍幾個最富的州府。海瑞在那搞了兩年,結果當地的賦稅減了三分之二。大戶人家都跑了,沒有了稅源。他自己倒是非常清廉,八抬大轎也不坐,騎著驢子上班。這樣,他班子裡的其他領導很不滿意,因為他是一把手,既然他騎驢子,那二把手豈敢坐轎?因此都想辦法調走。富人都很怕他,窮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誰有理,肯定是富人輸。海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對行政管理的確缺乏經驗。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氣得罵“滿天下都是婦人”,憤而辭職。

    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讓每一個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向朝廷推薦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寫信推薦海瑞。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博就這個問題還專門找了張居正,希望他啟用海瑞。下面是一段很意思的對話:

    “博老的意思,是將海瑞重新啟用?”

    “如此清官,焉能不用?”楊博的反問理直氣壯。

    張居正笑了笑,答道:“博老,僕決心已下,不打算啟用海瑞。”

    “這是為何?”楊博大驚。

    張居正說道:“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因上疏譏刺世宗皇帝迷戀方術而被打入死牢,嚴嵩揣摩世宗皇帝心思,讓大理寺從嚴鞠讞,將海瑞問成死罪。摺子到了世宗皇帝手上,大約是世宗皇帝顧忌到天下輿情,一直未曾批准。其後不久,世宗皇帝大行,嚴嵩劣跡敗露,徐階接任首輔,他不但給海瑞平反,並給他官升兩級,由戶部的六品主事一躍而為眾官垂涎的四品蘇州知府。可是,這位海大人到任後,升衙斷案,卻完全是意氣用事。民間官司到他手上,不問是非曲直青紅皁白,總是有錢人敗訴吃虧。催交賦稅也是一樣,窮苦小民交不起一律免除,其欠額分攤到富戶頭上。因此弄得地方縉紳怨氣沸騰。不到兩年時間,富室商家紛紛舉家遷徙他鄉以避禍,蘇州膏腴之地,在他手上,竟然經濟蕭條,賦稅驟減。還有,官員出行,有規定的扈從儀仗,這本是綱紀所定,官家的體面。海大人也嫌這個勞民傷財,一律撤去,出門只騎一頭驢子,帶一個差人,弄得同僚與之結怨生恨。一任未滿而劾疏連發,海大人負氣之下只好掛冠而去。論人品,海大人清正廉明無懈可擊。

    僕基於以上所思,決定不再啟用海瑞。你給他官復原職,他仍不能造福一方,若給他閒差,士林又會罵我不重用他。所以,乾脆讓他悠遊林下,這樣既保全了他的清廉名節,讓千秋後世奉他為清官楷模,豈不更好?”

    歷史證明,好人操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

  • 4 # 天山月3

    這個時代特別需要海瑞這樣的清官,在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中,海瑞重新整理了清官事例的記錄,可以說海瑞穩坐兩千年吏治下清官隊伍裡頭把交椅。"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者民不敢慢,公者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海瑞就親身踐行了這一格言,嚴於律己,為後人留下"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的光輝形象。海瑞的秉公無私具有無畏精神,那管你達官貴人,王侯將相,即使皇帝老子也一樣對待,真可謂公平對待,一視同仁。海瑞的廉潔不但是潔身自好,不貪不沾,更大的意義在於簡政愛民,一反官場之上哪種"千里坐官,為了吃穿,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本位思想。為民、為國、為真理,海瑞敢於"捨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下地獄精神。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一絲不苟,貫穿始終,海瑞終其一生為了恪守政治道德精神放棄了人情事故,放棄了榮華富貴,放棄了高官厚祿,甚至放棄了世間親情,他確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世間真君子。張居正雖能改革,但卻忘不了三千路歸裡坐三十二人抬大轎,勞民傷財可見一斑,又怎敢使用海瑞這樣的人物呢!道不同不相為謀。

  • 5 # 江畔初見月

    導言

    張居正用人的經驗概況起來就是八個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為官務實而不好空談,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結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會有過多道德上的閱山湖,往往能造福一方,但也有明顯的缺點和毛病;清流則不同,喜歡評議時政,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缺乏革故鼎新、勇闖開拓的手段,說得多,做得少,做成的事情更少。

    一、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海瑞是中國歷史上大大的清官,有關於他抬著棺材上書嘉靖皇帝的事情,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嘉靖死了之後,內閣首輔徐階把海瑞從昭獄裡放了出來,畢竟海瑞那時已經名滿天下,譽滿士林。徐階重用海瑞,把他派到應天做知府。

    海瑞在應天做了兩年,把當地的士紳全嚇跑了,結果當地賦稅減少了三分之二。海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對行政管理缺乏經驗,窮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誰有理,肯定是富人輸。工作搞不好,海瑞氣得大罵“滿天下都是婦人”,辭職而去。

    到了張居正做首輔,就不再用海瑞了,這是為什麼呢?

    張居正覺得,海瑞是一個很好的人,做人沒有說說,道德、自律都很好。但是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標準是讓朝廷放心,讓蒼生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則,但沒有器量;有操守,但缺乏靈活;有政德,但無政績。

    這一點,張居正看得很清楚,當然,張居正不用他,還有另一層原因:海瑞清名很高,如果啟用,就得給他很高的職位,比他過去的職位還要高,這才叫重用;如果把他放在比過去低的位置上,那就證明張居正不尊重人才。

    如果給海瑞更高的職位,他依然堅持他那一套搞法,豈不是又要貽誤一方?

    所以,張居正想來想去,還是不用海瑞。

    二、芝蘭當道,不得不凃

    張居正有一個同年叫汪伯昆,安徽人,和另外一個同年王士禎在當時一起被稱為詩壇兩大領袖。汪伯昆在湖北當了幾年巡撫,到張居正做首輔後,被調到京城做兵部左侍郎。汪伯昆到任後,張居正給了他一個任務,巡視軍事設施,第一站就是薊遼。

    汪伯昆到了之後,首先不是聽彙報,而是和當地的文人在一起吟詩作賦。汪伯昆回到京城後,給皇帝寫了一份工作報告,彙報了他視察邊境軍事的情況。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

    張居正看了奏章後,批了八個字:“芝蘭當道,不得不凃。”

    蘭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它長得不是地方,長在了路上,就得剷掉 。汪伯昆是優秀的詩人,但兵部是搞軍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詩作對的地方。就這樣,汪伯昆被免職了。

    三、偽造銀票的人也可位列封疆

    從九品戶部觀政提拔起來的官員金學曾是張居正重用的典型。在“胡椒蘇木折俸(以實物代替貨幣俸祿)”時期,張居正壓力極大,尤其是當一位窮困的京官上吊自殺以後,更是背上了“窮死京官、虐待王公”的罵名 。

    這時,金學曾以一張偽造的銀票,在京城促織街賭博,贏回一萬兩銀票,呈送張居正,請他用這筆錢先解決下層京官的生活,於是張居正壓力驟輕。

    接著,他被派往禮部查賬,錙銖必較,使反對派徹底瓦解。在被派荊州任巡稅御史期間,他意識到張居正需要豎立一個“丈量土地”敲山震虎,秉公執法解決張老太爺收受官田一案,順帶查辦了惹出事端、確實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貪官,使改革取信與天下。

    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期間,他研究倭寇的活動規律,不惜以“詐降、詐敗、詐和”的三詐手段,剿滅倭寇餘黨;在饑荒之年大力引進和推廣番薯種植,幫助百姓度過災荒,可以說,金學曾是一位精明幹練、處事周密、政治過硬,同時又缺點明顯、道德上又瑕疵的循吏典範。

    除了金學曾外,張居正提拔起來、或是在扳倒高拱之後依然沿用的多位地方大員、軍隊將領、部府主官,都是這樣一批既有汙點又有閃光點的循吏。

    兩廣總督殷正茂,冷酷、貪汙、殺降、但曾以鐵腕手段平定西南少數民族叛亂;薊鎮總兵戚繼光,也曾以迷信武術和殘酷連坐法”控制軍隊、但卻整肅了廢弛的北方邊軍,修繕長城堡壘;使得北方邊患一時靖平;戶部尚書王國光,曾因任人唯親、賣官鬻爵、損公肥私等罪狀屢遭彈劾,但卻又是諳熟財政的理財高手,主政戶部五年,朝廷賦稅年年攀升;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王崇古,尖酸刻薄,戚繼光所告貪汙案就與他有牽連,此人卻是進士出身、以文御武的軍事天才。

    結語

    張居正作為一位務實的改革家,在他看來只有那些敢於破壞規則,同時又慷慨任事的循吏們才是自己改個所需要的幹練之臣,才能適應改革的迫切需要;而那些所謂講求操守、潔身自好的清流,“好名而無實”、除了空發議論,也就無所作為了。這些人除了攻訐聒噪外,與廢物無異。

    海瑞雖然不是這樣意義上“清流”,但他近乎於“自虐”的道德潔癖,加上不會變通的處事風格,是完全不符合張居正用人需求的。張居正主政時被稱“鉗制言官”,可見他十分注重控制輿論,最大程度減輕言官們對自己改革的干擾,而只有這樣,改革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顯然,海瑞這樣的人,不會成為改革的助力,甚至可以說改革路上的“絆腳石 ”。

  • 6 # 華夏問長安

    對於張居正排擠不重用海瑞歷來是喜歡明史的朋友時常討論的話題。筆者以為,對於“用人”要從三個層面來分析:首先是用人之人與被用之人的目標追求,也就是所謂的“道”是否相同;其次是被用之人具備何種才能,也就是說他適合待在什麼位置;第三是現實需求,要求用人之人做出的抉擇。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個層面來分析一下張居正不重用海瑞的原因:

    一、張居正和海瑞是兩種不同的“人”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張居正和海瑞兩個人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對於這種“不同”可能我們更多的是存在於感性之中,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盤點一番。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張居正。張居正此人的內在有著堅韌不拔的性格,為達目的不惜採取任何的手段。《明神宗實錄》: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這一點其實他和海瑞很像,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海瑞為了前進不惜把彎的路走直了,而張居正則是為了達到目的,哪怕繞更多的彎子也沒有關係。正是因為這樣,張居正做不到“眼裡不揉沙子”,包括他收取下屬的錢財等等,不過是遵循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以張居正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人,但卻是一個善於整合資源,相容幷蓄的“改革者”。

    那麼結合上述兩種特徵,我們可以看出,海瑞與張居正兩個人或許能夠在目的追求上達成一致,但是在具體實現的過程中卻一定會出現各種格格不入和矛盾糾紛,那麼試問一下這樣兩個人如何能長期在一起共事呢?

    二、海瑞這個人適合做什麼工作

    前面我們從人格層面對海瑞進行了一個整體的概括,那麼我們從這個層面進行延伸,來談一談海瑞在官場究竟適合什麼樣的位置:

    一是海瑞非任事之才。在體制內的人都知道,當官做事絕非一紙命令下達那麼簡單,往往做一件事情既要考慮上司的需求,還要考慮下屬的情緒、老百姓的意願,橫向間還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當這一切都捋順了之後,辦起事來才會暢通無阻、水到渠成。但是按照的海瑞的性格,恐怕除了考慮老百姓的意願,其他方方面面都不在他考慮範圍之內,那麼做起事情來自然是處處受制、到處碰壁。上司用下屬的根本目的在於幹成事,你這個人辦個事情阻力是別人的幾倍、幾十倍,哪怕你能力再強,誰還敢用?

    三是海瑞是監督之才。海瑞不善於任事,又非領袖之才,那麼他能做什麼?監督!“黑白分明”的人最適合的便是將他放到關鍵的環節上,讓他盯著別人去幹事!比如,軍隊後勤保障,災民糧食賑濟等等,這些事情容不得絲毫馬虎的事情恰恰可以讓海瑞來進行監督。而事實也證明,當海瑞的仕途達到頂峰的時候正是擔任的右僉都御史等監督職務。所以,海瑞此人是監督的專才,所謂的“重用”,並不是我們傳統的觀念一定要放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將他放在監督的位置上未嘗不是另一種“重用”!

    三、海瑞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一是明代官吏貪汙已成普遍風氣。從明朝建國之初,由於官員長期處於一種極低俸祿的狀態,導致大多數官員都不得不依靠朝廷俸祿之外的其他收入來補貼自己的用度。那麼這樣一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造成了明代官員收受錢財賄賂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或者說習慣。而海瑞不僅自己不收錢,而且還要阻止別人收錢,這就使得他幾乎成了整個官僚集團的“公敵”!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是“文官政治”,海瑞站在了整個官僚集團的對立面,自然而然也就被堵死了上升的道路。

    二是時代需要改革者而不是殉道者。張居正是改革者,他或許對官吏腐敗同樣深惡痛絕,但是他一定不會站到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所以他也收錢,他把這一切當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習慣,而他自己要做的是以立法的形式,潛移默化的逐步改變這種習慣。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先在文官集團中站穩腳跟,只有掌握了最高權力才能夠逐步的去扭轉這一現實。所以張居正用人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三是超越時代的精神象徵是海瑞的歸宿。那麼海瑞最終的歸宿是什麼呢?他的精神可以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物件,但是其具體的行為卻絕非是大多數人可以複製的。那麼這樣的人只能是“神”而不能成“人”。簡單地說,廟裡的菩薩人人都會頂禮膜拜,但是這個菩薩一旦真的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恐怕人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驚恐的四散奔逃吧?所以,海瑞的最終歸宿還是在那個精神的神壇之上的!

  • 7 # 夏有涼風61

    張居正為什麼不重用海瑞了?

    這裡有幾個原因,一是海瑞太過剛直,推行政令太剛猛,辦事易走極端。二,是海瑞在南京做南直隸時,曾把知縣,縣丞,主簿,典吏等,一縣的官都抓空。三,海瑞做外放巡府,有好多官都害怕海瑞,大多辭職。四,海瑞在江南鄉官退田還民工作上拿他的救命恩人,張居正的老師當朝內閣首輔“徐階”家開刀,張居正很不喜歡海瑞。五是海瑞得罪了滿朝文武,如果張居正重用海瑞的話,猶如滾油中放了勺冷水,非炸鍋不行。所以懼怕海瑞。這些都是張居正不敢重用海瑞的原因。尤其是海瑞到了晚年,竟建議用當年朱元璋的刑法,拔人皮填草製成皮囊來懲治貪官。

    雖然張居正沒有重用海瑞,但海瑞在地方推行的一條鞭法政令也是有利於張居正施法成效的。

  • 8 # 暴雪長空

    其實二人之間的矛盾在於祖宗之法上面,據《萬曆十五年》等相關記載當時的張居正和海瑞都希望尋找一種合適可靠的方法,來將國家融入到他們所規劃政治規範當中,但是張居正提出的做法多多少少有一些變法的意思在裡面,海瑞則是希望把洪武年間的法律制度重新施行起來,張居正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心裡還是比較尊重祖上的制度的,但是稽古而不泥。

    政治上:他以幹才入主文官系統,尊崇主權,考核吏治,信守賞罰,統一號令。

    經濟上:對土地進行徹查,對賦稅進行改革,軍事上派用戚繼光等名將管理邊務,開創了萬曆新政的局面。

    而海瑞雖追求考成法也心繫百姓,但不贊成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他巡撫應天的時候就銳意興革,執著祖宗之法的形象,但是由於其迫於求成,反而最終沒有什麼作為。

    對於海瑞的性格和思想,張居正看的一清二楚,海瑞這樣的性格造成了他在官場上的結果。他的剛正不阿會被有心人當做武器對付政敵。這個時候他就成了一枚不定時炸彈,不論你是他的敵人還是提拔他的恩人,張居正在給海瑞的信中已經表達過對海瑞迫於求成的做法不大支援。

    明朝思想家李贄對二人的評價頗為中肯,他認為張居正是歷史上位居宰相的傑出者,是興國安邦的重要人物,有著崇高的地位。

    而對海瑞的看法則是雖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但是思想迂腐沒有太大作為。

    從現代來看,倆人又相同之處,明朝後期,國患嚴重,到處危機四伏,自然災害頻發,民不聊生,二人在振興國力,改善民生行為上比較一致把國家安危的責任都放在自己身上,所以二人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張居正的改革比海瑞更理性一些,海瑞的做法讓人感覺木訥迂腐,甚至有些意氣用事,急於求成。

    總而言之

    1.海瑞本人作為政治上的不安定分子,容易被人當槍使的性格讓張居正很是不安。

    2.治國方略實在是不相同不能謀合,所以張居正當朝後沒有重用海瑞 。 ,

  • 9 # 楓葉0829

    張居正不敢重用海瑞,剛直不阿的海瑞,道德要求太高,這樣的人更適合作為一面旗幟,讓人們去瞻仰去追趕,但是不適合作為一個官員在官場上混。

    要知道張居正是一個改革家,也做實事,為了大明朝算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張居正卻不能說是一個清官,史載萬曆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張居正就著手在老家江陵建造豪華府第,歷時達3年,花費20萬兩。這些錢據說是當地官員孝敬的。

    像張居正這種又能幹又貪汙的,把海瑞放自己面前,這不是噁心自己嗎?要知道海瑞可是個敢抬著棺材罵嘉靖的主,嘉靖都不敢把海瑞放自己面前,有人會說嘉靖昏庸?其實說實話,嘉靖只是重用了一個嚴嵩,其他的其實與昏庸沾不上邊,最多是比較懶,喜歡修道而已。

    海瑞要是被重用之後,估計第一個罵的就是張居正,在海瑞心裡,你做事是應該的,因為你是首輔在那個位置上,但是你貪錢就是不對的,不管你要錢是幹什麼,就算你貪錢是為了疏通關係,給手下點甜頭,讓手下可以盡心辦事,這樣也是不行的,因為所有人在所處的位置上就該好好辦事,這是要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張居正啊,張居正肯定是做不到的。

    既然這樣,張居正將海瑞放到南京,作為一面旗幟標杆,也算是發揮了海瑞的作用。

  • 10 # 億偲朢

    海瑞以剛直、清廉和不畏強權名滿天下,但在玩弄權術上,用“低能兒”來形容也不為過。因此,如果張居正重用海瑞,以他的手段,海瑞根本不可能威脅到張居正的宰輔位置。

    無人能否認海瑞是一個幹才,可一旦用起來肯定出現問題,因為他完全不符合張居正提拔用人的標準。在漫長的官場生涯中,深處帝國權力中樞的張居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用人標準,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循史,就是那種多做事,少說話,並且頭腦比較靈活的官員;清流,就是滿腦子一根筋,只知道道德教化而不知道變通的官員。很遺憾,在張居正心目中,海瑞就是後者。

    在張居正看來,海瑞這個連皇帝都不怕的人,一旦真正進入了權力中樞,他一定按照自己的“一根筋”來評判。試想,如果海瑞看到張居推行的改革政策不順眼,可能站在道德角度振臂高呼,一定會引起那些自命不凡的官員的響應。

    海瑞生在廣東,四歲就喪了父親,孤兒寡婦靠著祖上留下的幾十畝土地,勉強生活。母親謝氏性格剛強,對海瑞從小就要求嚴格,海瑞也是從小就懂事,他認真讀書,從不惹母親生氣。他自號“剛峰”,立志做一位不謀私利、剛正不阿的好官。嘉靖二十八年,海瑞憑藉自己的文章《平黎策》中舉人,海瑞的仕途彷彿一片光明,但是嘉靖二十九年、嘉靖三十三年兩次會試失敗,海瑞放棄科舉考試,在海南當起了老師。

    海瑞把張居正當做自己的知己和同道,他給張居正寫信,表示願意為張居正變法出力,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他還很積極地對變法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和措施。在回信中,張居正表面上稱讚海瑞的忠勇和剛直不阿,言下之意卻全在打太極,您大才難以小用,我這裡實在容納不下。就這樣,在張居正當權的十年之中,海瑞一直賦閒在家。

    黃仁宇先生認為海瑞在那個封建的社會體制下是一個十足的好人,是一個應該流芳百世的清官。但是,在那樣的一個社會制度下,這樣的人並無用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嘉靖皇帝有一段話說:長江和黃河好比清官和貪官,長江可以灌溉流經的數省,同樣,黃河也可以灌溉沿途的各省,澆灌莊稼,造福百姓。但海瑞偏偏要讓我重用長江而廢棄黃河,這怎麼可能呢?

  • 11 # 雁城流浪僧

    張居正是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而海瑞卻是明朝最清廉的官員,在張居正當政的時期海瑞一直沒有受到重用。我們就從兩人的為官之道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為官之道決定了海瑞不受重用

    很顯然,張居正要的是聽話的下屬,因為只有下屬聽他話,他才能勇往直前的推行自己的改革,而他自身作風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旦重用那個連皇帝都敢罵的海青天,可以想像張居正的待遇不會比嘉靖差。

  • 12 # 忘憂侃球

    張居正和海瑞完全是兩種人。

    海瑞的性格我們都知道,剛正不阿,橫眉冷對千夫指;而張居正卻恰恰相反,他只是一個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政治家。

    記得居正曾說過:“君子無為,小人或成焉”。也許在張居正的字典裡,只要能夠辦好事情就行了,不管手段正不正當。

    隆慶四年,海瑞因為“魚肉縉紳,沽名亂政”的罪名被彈劾,此時的張居正,雖然已進入內閣,但這還不是他一個人的時代。在張居正的頭上,以高拱和趙貞吉為首的兩股勢力,正在朝堂上相鬥正酣。

    萬曆元年,張居正徹底掌權後,也沒有起用海瑞的想法。他曾評價海瑞說:至於海剛峰之在吳,其施雖若過當,而心則出於為民。也就是說,張居正認同海瑞為民的初心,但他不認同海瑞的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張居正不肯用海瑞的原因。

    (隆慶三年,海瑞為應天巡撫,他用強制的手段想要摧毀當地的大戶,但最終失敗)

    至於海瑞是不是個好官,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當時那個官員只知道因循守舊、阿諛奉承的時代,海瑞的出現,無疑是撕開黑暗的一道亮光。萬曆十五年,海瑞死在了南京,當他的靈柩出葬時,沿途送別、哭嚎的人百里不絕,小民罷市。這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 13 # 聽三哥說歷史

    一個是大刀闊斧、銳意改革的中興名臣,一個是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的忠臣清官,但張居正和海瑞卻少有交集。在張居正當政期間,海瑞不僅沒有被重用,甚至連當官出仕的機會都沒有,直到張居正死後,海瑞才復出。那麼,為什麼張居正不重用海瑞呢?這要從海瑞的為官之道和張居正的用人政策來分析。

    海瑞像

    在明代官場乃至在中國歷史上,海瑞都是一個另類。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話來說,海瑞是一個“古怪的模範官僚”。

    海瑞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做過官,從最初的縣學教官到部級高官,最後74歲時死在任上。他為官一生,譭譽不斷,老百姓愛戴他,稱他為“海青天”,但官場不容他,往往在一個職位上呆不了多長時間就被迫辭職。

    在海瑞當浙江淳安知縣時,有一次浙江總督胡宗憲之子路過淳安,強令驛站提供交通工具,驛站主管因為他不是官員而拒絕,結果胡公子依仗父親權勢把驛站主管倒掛起來。海瑞得知訊息後,派兵士扣押胡公子一行,沒收他們所帶的幾千兩銀子等貴重財物,押送杭州總督府,並稱“總督大人曾下令,官吏出外不得招搖,此人作威作福,哪裡會是總督之子,必定是假冒的”。此舉讓胡宗憲啞巴吃黃連。

    最讓海瑞名聞天下的還是抬著棺材罵嘉靖皇帝的事。嚴嵩倒臺後,嘉靖皇帝還是整天修道,不理朝政。任戶部主事的海瑞上《治安疏》,批評皇帝,抨擊朝政,“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他希望皇帝能“幡然悔悟”,洗涮“君道之誤”。自我感覺很好、自比為堯舜的嘉靖皇帝看了他的奏疏後氣得渾身發抖,大喊:把他抓起來,不要讓他跑了。身邊太監告訴皇帝:海瑞自知觸怒皇帝必死無疑,已經準備了棺材,不會逃跑的。之後,海瑞就被關進了詔獄,在當時首輔徐階的勸說下,嘉靖皇帝暫時沒有殺他。

    嘉靖皇帝像

    嘉靖皇帝死後,徐階撥亂反正,海瑞得以釋放復官。之後,海瑞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巡撫全國的經濟中心蘇州、松江一帶。訊息傳來,當地很多官員懾於他的聲威,紛紛辭職。海瑞到任後清理官紳霸佔民田現象,連退休在家鄉養老的前首輔徐階也不放過,要求徐階帶頭,“退田過半”。然而,海瑞終究因為地方權貴勢力太大,被言官以“魚肉搢紳,沽名亂政”的名義彈劾,在蘇鬆只呆了七個月就被調職了。海瑞一氣之下,憤然辭官回海南老家了。

    海瑞辭官後,時任閣臣的張居正還寫來一封信,對海瑞表示同情:“僕謬忝鈞軸,得參與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議,有深愧焉。”事後看來,張居正的表態只是一種政治家的姿態,調走海瑞的是首輔高拱,而高拱正是張居正的政治對手。

    真的等到張居正大權在握的時候,他就能起用海瑞嗎?事實並非如此。

    在海瑞鄉居兩年後,隆慶皇帝去世,萬曆小皇帝繼位,張居正也成為首輔,開始推行“萬曆新政”,海瑞似乎將再次受到重用。一些官員也上書皇帝要求起用海瑞。

    但是,張居正在奏章上批道:“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也就是說,海瑞的品質是無可挑剔的,但辦事能力不行,不能任為實職。

    事實上,張居正的用人政策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他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家,用人不是以德為先,而是惟才是舉,只要有才幹就用,哪怕所用之人有道德上的瑕疵。而在他看來,海瑞不是能“通方”的循吏,只是一個清官,並不能真正推行他的新政。從以往的仕途經歷來看,海瑞是一個道德的楷模,不是一個實幹的政治家。

    張居正像

    因此,在整個張居正當政時期,海瑞一直閒居鄉里,直到張居正死後,又有人提出起用海瑞,萬曆皇帝任命他為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等職。南京是留都,海瑞所任雖然是部級高官,依然是閒職。幾年後,他就死在任上。同事檢點他的遺物時,發現他的全部家財只有月俸十多兩銀子,清苦得像寒士。

    古代士大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海瑞有謀國為民之心,卻始終仕途坎坷,不容於世俗,成就了清官的千古名聲,卻未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如果海瑞在官場上堅守原則的同時,能夠多些機變和人情味,或許局面會有改觀吧。

  • 14 # 鄧海春

    歷史遊走在正義與非正義之間,人人都稱道清官,但並非是清官便站在了歷史的高點,就像海瑞——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清官卻是一生不得重用,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海瑞多次歷任管理層的官員。他善於總結,將自己管理經驗寫成《興革條例》,而其在就任應天巡撫之後,頒佈了《督撫憲約》,確定官員的行為規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貪汙腐敗,弘揚了勤儉節約的精神品質。他在職位上推行清丈、平賦稅,打擊豪強,推行一條鞭法修建水利工程,在行政管理上能力高超,其行為可以說是利國利民。

    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張居正選拔人才有著一定偏向。張居正在位時,很是提拔一個叫張四維的人,然而,在張居正去世後,張四維倒戈成為反對張居正改革的代表人物。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澱,但對於張居正而言他的時間不多,改革的步伐不得不加快,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張居正更需要的是一個能臣,更甚至可以說是需要一個可以活下去且能說得上話的人,張四維處事圓滑、長袖善舞,能和高拱、楊博、王崇古等人打好關係,恰是張居正想培養的物件,而耿直的海瑞則逐漸被張居正疏遠。

    張居正曾給海瑞回覆說:“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僕謬忝鈞軸,得參與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議,有深慚焉。”當時大明王朝走向腐朽,重新要恢復大明機器的運轉不能強硬的扭改,只能在順向的同時加以錯位,因而,海瑞的較為強硬嚴苛的執政理念與張居正不符。

    海瑞並非無能的清官,而是生錯了年代,也碰不到賞識自己的伯樂。在當時特殊的環境下,國家機器的運轉需要時間來改變,也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變化,在那個年代裡,過剛則易斷,為了儲存有生力量,採取迂迴的政策才是顧全大局的上上策,而海瑞則是急於躁進,必然處處碰壁。

  • 15 # 看遍山川

    但在隆慶年間,海瑞任應天巡撫,發現當地豪強土地兼併嚴重,就逼令侵奪民田的官紳之家退田。而任區內佔地最大的土豪恰巧就是退休的首輔徐階,海瑞絲毫沒有照顧情面,一視同仁責成徐階退田半數以上。

    張居正和前輩們頃扎是為了權力,但他們的遭遇和做派,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張居正是權臣但也絕對不是清官,即使朝中有人多次替海瑞復出吶喊,他也充耳不聞,不予理睬。道理很簡單,張居正不僅僅經常河邊走,從頭到尾也溼透了鞋,誰願意再起用一個刺頭時不時地來彈劾一下自己呢。

    這樣會造成當地經濟不活躍,按現在的話講就是GDP會嚴重縮水。海瑞個人是實現了道德名望,但再怎樣風生水起,別忘了穩定壓倒一切。海瑞偏袒的農民和窮人只是當時社會階層的一部分,保持社會各方利益維持財賦稅收,才是地方官的首要任務。

    給海瑞一個不管事的官,會引起清流們詆譭自己,給海瑞一個有實權的官,又可能壞了自己下的一盤棋,與其兩難,索性把海瑞高高地擱在那裡,儘管讓人膜拜好了。

  • 16 # 歷史哨聲

    海瑞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核心的爭議就是:海瑞是一個只講氣節的清流人物,還是具有治理能力的人?

    傳統上認為海瑞是清官,現在很多人認為海瑞是一個眼高手低的庸官——於己有益、與民無利。

    因此就來評說下海瑞。用題主的話來說,海瑞是一個好官嗎?

    好官的標準一般有兩個,一是傳統廉潔奉公道德標準下的好官,即清官,但治下百姓享受不到多少好處,不過是官員享受廣泛的官聲和盛名;二是有治理能力的好官,即能臣,但這類的好官一般都有兩個缺點:1、不會廉潔;2、貪戀權位。

    簡單說,第一種是自律,是自我約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利益上的增減;第二種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共享型別。

    那麼海瑞是哪一種型別呢?下面來詳細的看。

    1、海瑞反對程朱理學,尊崇的是陸九淵和王守仁的心學;

    2、海瑞對朱熹是大力批判,海瑞只所以只考得舉人而非進士,原因就在於明朝是以程朱理學為標準進行科舉考試,試問批判程朱的海瑞能夠考取為舉人已經是難得——據說還是因為策論寫得好,考官大加同情分,才讓海瑞混了個舉人的功名。

    3、知行合一是海瑞的做事標準——嚴格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做事,這是海瑞做人做事的標準。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不折不扣、直白行事的海瑞形象的根本原因和價值驅動。海瑞在去北京參加鄉試考進士時,就敢上書《平黎策》,以舉人的身份去提出自己的治理意見;以戶部主事身份上書嘉靖帝大名鼎鼎的《治安疏》。這兩件事都表現了海瑞的知行合一。

    對海瑞是否具有治理能力的分析:

    1、參加鄉試時提出《平黎策》。《平黎策》的內容,在《明史》中只點出主旨“開道置縣,以靖鄉土”,並無具體內容。但在《海忠介公全集》中收錄有。

    《平黎策》是海瑞對如何平定海南島中的黎族叛亂的建議:

    首先海瑞點出黎族叛亂歷史悠久:

    “自國初以至今日,除戍守軍民兵截殺並整飭兵備道督兵鵰剿不計外,兩廣廵撫都御史上請弘治十四年徵儋州昌化縣黎,嘉靖二十年徵陵水縣崖州黎,嘉靖二十九年徵感恩縣崖州黎,凡三大舉矣!每舉調兩廣官兵十餘萬,費銀數十萬兩,前後屯兵防守,騷害居民或三年或四年後止,然竟不能使黎冦讋服,迄今刼村殺人無歲月無有”

    然後是平定黎族叛亂的難點:

    “黎冦稔知之習,竊卑笑之,是以大兵一退,即旋轉耕其田,處其地,數年生長積聚,仍前為州縣冦害,不少衰”

    最後是海瑞的建議:

    “臣嘗以為弘治十四年開道立縣,可無嘉靖二十年大徵;嘉靖二十年開道立縣,可無二十九年大徵;大徵後開道立縣,可無歲歲鵰剿、年年守戌”

    2、《治安疏》雖然鼎鼎大名,但根本就是海瑞知行合一價值觀的反映,不能體現出其治理能力或治理思想。海瑞的這句話點出知行合一的要義:

    “陛下將謂懸刑賞以督責臣下,則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修真為無害已乎?”

    3、《改折祿米倉糧疏》是海瑞上疏隆慶帝要求把原本是供奉皇帝和大臣官吏祿米,用來賑災,發放給受災的百姓。

    這雖然不是海瑞的創新,而且在嘉靖40年時嘉靖帝就把五府六部官吏的祿米拿去賑災。不過海瑞是將範圍擴大了,並不僅限在五府六部的官吏,而是要求將所有在京官吏的祿米全部拿去賑災。內容摘錄如下:

    “除內府白熟米繫上用所需,臣不敢言矣,其祿米倉,諸臣隨朝米,並吏役、監生、樂舞生、天文生、醫生、儒士月米,伏乞皇上軫念江南今歲之窮,比照嘉靖四十年例勑,下該部複議,盡與改折。其折銀即部運官,同白熟米、齊觧留米,以濟江南之飢。折銀以濟諸員役之用。況祿米倉每歲約該米五萬九千石上下,大約每歲支放五萬四千餘五千。嘉靖四十四年,總督倉場侍郎張守直題奉欽依照漕糧一尖一平收兩平、放又加耗米二升為七升、除去三升腳米,尚有四升祿米隨收隨放,與漕糧久貯有消耗不同,以羨餘之積合支銷之存,計今五年矣。約可再足一年支放,皇上雖與盡折一年,舊米將盡,新米又登,又非缺然無米,可兼支也,事無窒礙可行”

    4、《開吳淞江疏》、《開白茆河疏》、開黃浦江等這三個工程實事就不必說了。

    5、《革募兵疏》是海瑞在隆慶年間出於為地方減輕軍費負擔而要求裁減因為倭寇而實行的募兵。摘錄如下:

    “蘇、鬆、常鎮軍餉及應天等府恊濟銀,每年計該銀一十八萬九千四百二十八兩四錢四分九釐七毫四絲六微三纖一沙,並徽州府恊濟近給本地方用充兵費計每年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八兩四錢六分八釐,民以為厲有損於民而無絲毫補益者”

    6、《治黎策》——這是海瑞考取舉人時所做的策論——也是讓他考到舉人的原因。摘錄如下:

    “故愚生以為,今日之計不過堅持開十字道之心,固執立州縣之計而巳。自此之外,雖議之之盡其方,處之之盡其術,皆下策也。何者?昔之議者,謂盡獮其類為忍而究其所以為說。不過曰禁啇人之貿易,則黎無以為矢刄之資。夫利之所在,人共趍之,雖死有所不顧,而況於鐵首其戎者乎。是奸商,雖不可不禁,而有不容於盡禁者矣。不過曰禁軍民之迯亡,則黎無以深刼奪之毒。夫徭役不擾,俯仰足資,固有樂之者。況於州縣復為之毆,乎是迯亡,雖不可不禁,而有不容於終禁者矣。不過曰治土酋之刻削,則黎無以為變亂之。激夫讀書知禮義者,浚剝良民雖廉恥有所不顧,而況於土酋之無知者乎。是貪酋雖不可不懲而有不容盡懲者矣”

    7、《海忠介公集》第八、九卷記錄了海瑞在淳安縣知縣時的對於官職、量田、築城等政務的見解和看法。

    8、從《明史 海瑞傳》的記錄來看,海瑞巡撫應天半年,政績還是很不錯的:

    “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瑞銳意興革,請浚吳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賴其利。素疾大戶兼併,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於富室者,率奪還之。徐階罷相里居,按問其家無少貸。下令飈發凌厲,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機告訐,故家大姓時有被誣負屈者。又裁節郵傳冗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怨頗興。”

    被免職時,當地的百姓:

    “小民聞當去,號泣載道,家繪像祀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海瑞在巡撫半年的治理策略有:

    1、吏治,肅貪,墨者多自免去;

    2、財政,節用,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又裁節郵傳冗費。

    3、交通,興建工程,請浚吳淞、白茆;

    4、土地,抑制兼併,素疾大戶兼併,力摧豪強,撫窮弱;徐階就被海瑞逼著退田給百姓。

    從思想(海瑞奏疏),到政績(海瑞半年巡撫政績),都可以看出海瑞還是一個有治理能力的人。海瑞的知行合一,經常被誤會為程朱理學的迂腐。這是對海瑞很大誤會——這明明是他大力反對的東西,怎麼就被我們給誣陷了呢!

    張居正在成為首輔進行改革時,有很多方面和海瑞所做的都基本相同:

    整肅吏治,實行考核,即考成法,這在上文中就有提及;

    清丈土地,實行一條鞭法。《海瑞傳》:

    “故自為縣以至巡撫,所至力行清丈,頒一條鞭法。”

    如此看來,張居正和海瑞基本差不多,在具體治理策略上,他們二人意見基本相同,都是陽明學派之人。

    張居正不用海瑞的原因:

    價值觀、性格有所不同不同。雖然張居正和海瑞都是陽明學派,但張居正在知行合一上,並沒有海瑞一樣貫徹到底,隱忍和世故是張居正得以成為首輔的原因。

    海瑞在知行合一上做得非常的徹底。但張居正就不同: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嚴嵩為首輔,忌階,善階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王甚賢之,邸中中官亦無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數從問書義,頗及天下事。”

    張居正在人際關係上就非常長袖善舞:嚴嵩和徐階兩面通吃;隆慶帝看重,就連隆慶帝身邊的太監和張居正關係也很好,甚至太監李芳還請教張居正。

    可以說,如果海瑞有張居正的二、三分人際關係技能,內閣首輔的位置,未必就是張居正的。

    綜述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海瑞是迂腐,多數都是因為關於他的野史或者流言所導致的。既然海瑞在擔任淳安知縣時曾經因婆媳矛盾而勸媳婦許氏改嫁、又禁止溺殺女嬰,在巡撫應天時又下令寡婦改嫁,你還會相信海瑞會因為女兒吃了別人給的一個饅頭而讓她活活餓死嗎?

    注重細節,也是海瑞的一個特點,很具有秦朝時的法家治理特點。《革募兵疏》中對軍餉數量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

    “一十八萬九千四百二十八兩四錢四分九釐七毫四絲六微三纖一沙”

    事實上,用清官的標籤來描述海瑞,是誤會了海瑞。大多數的清官都是清流之人,沒有治理能力。

    海瑞是清官之餘,更重要的他還是一個注重實務的人——因為知行合一是他的信仰,而非迂腐!

    最後多說一句——要想了解真正的海瑞,還是去看《海忠介公全集》,這才是歷史上的海瑞的所做所想,真正的根源。

  • 17 # 三觀粉碎機

    海瑞不得重用,很多人會說海瑞只是個噴子,為人迂腐,墨守成規,可以做清官卻不能做好官,所以張居正改革得不到重用。

    拜託,你那是電視劇看太多了好嘛!海瑞從一個教書的到嘉靖末年徐嚴黨爭漩渦中心杭州當縣令,接著入戶部,兵部,最後官至應天巡撫,掌握大明朝最為富庶的環太湖地區。一個迂腐的,連應試科舉都沒過的人能做到步步高昇?人家在官場鬼精滑頭的很嘞。並且他還是早在隆慶年就支援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並在自己轄區推行的大臣。

    換句話說,這麼一個懂的會做官,而且還清廉剛正,無遺力支援自己新政的人,簡直就是獨一無二的改革最佳人員,那為什麼張居正還不重用海瑞?其實這其中牽涉到的就是改革前夕的張徐黨爭,也就是關鍵人物徐階。

    眾所周知,海瑞和張居正都屬於前內閣首輔徐階的人。其中張居正算是徐階的弟子,是徐階一手提拔上來的,所以張居正一直以來也都對徐階持弟子禮。

    而海瑞則是當年徐階用來掰倒嚴嵩的利劍,並且嘉靖末年力壓降罪海瑞的聖旨,這才有他後來在應天大展拳腳。所以徐階對海瑞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是他的救命恩人。

    但是到了隆慶年,問題就慢慢來了。張居正主張改革,而徐階作為老一派則是堅定的"保守黨",這使得這師徒兩人在政策上產生分歧,最終引發了"張徐黨爭"。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張居正贏了,徐階被革職歸隱。而伴隨著徐階的下臺,為了更好的把控整個朝政,徐黨也被清洗替換。由於救命之恩站隊徐階,併為徐階下臺鳴不平的海瑞,自然就落到了"不用"名單。

    有句話說得好,朝政之上的用人,不求你多聰明多能幹,但求忠心不二,也就是寧用無能之輩,不用精明的非自己人。

  • 18 # lihhsd

    海瑞是一把刀,容易傷著自己。海瑞能力也有,水平也有, 如果張居正用他,要是張的政策有與他不同的可能會導致反對,這樣就親手扶植了自己的最大反對派。其它人有可能會妥協,但海瑞從來不認輸,皇帝都都罵,更不要說張居正了,所以張不用他。

  • 19 # 笑傲微塵cy

    我特別討厭這種典型的儒家士人。已經到了讀書讀傻了的地步。禮教罪人!為了一件小事情逼死自己幾歲的女兒,這是人麼

  • 20 # 老虎233492579

    海瑞是偶像級人物適合掛到牆上供起來,但是不能用他做事,海瑞事實證明也不是一個會做事的人,徐階捧了他,使他名揚天下,他卻直接把槍口對準徐階,挑起矛盾讓徐階狼狽不堪,而導致自己下臺,不是說徐階沒有問題,而是不像張居正一樣利用優勢因勢利導做大事,有利於國家人民的大事。是個好人,好官,卻不是個會做事的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沒事,別麻煩別人,哪怕是關係再好的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