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文史探微
-
22 # 關愛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中華傳統文化概括的說,是中國國學文化。用儒釋道三個字可以概括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儒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聖人體系。包括後世樹碑立傳的大儒學說豐富了儒家文化體系。其中《詩經》開創先秦前的文學詩文化。中華民族詩壇當時頂峰的詩聖人屈原,浪漫主義的詩風給中華後人開啟了抒情體詩文化風範。
當然中華諸子百家學說,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更加甘冽的源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其目的是統一中原人們的思想。
自唐朝開始,釋迦牟尼佛的大乘佛教經典傳入中原。從而開啟了中華民族的經典佛學文化《佛經》經典。中華傳統文化最早的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的《道德經》經典。孔子多次拜訪請教老子,開天明慧,才創立了儒家學說的根基。
象中庸大學《道德經》《孫子兵法》中學生才能學到。中華傳統文化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辨證施治來自道家的大道無形。《易經》《八掛》是道家思想有形的普世濟民的世間小道學說。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概括了宇宙運轉法理,在地球上以人類為主宰的一切文化根據。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服飾一朝飲食文化。其根本代表和對應了宇宙天體不同的文化層次。遊遍學遍世界的各國語言,還必須以中原文化為底蘊,才能更透徹的解釋世界各國文化。這就是很多學者的切身體會。世界各國所有的文化,都是蒼白的幾頁,只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那樣的厚重、深奧博學。
中華傳統文化集佛道儒為一體,其淵源久流長。代表了世界中心文化,代表了宇宙中心文化。身為中原人,身為中國的現代人,無不為之自豪驕傲。但光自豪也不行啊,必須弄懂弄清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內涵。才不愧為當中中國人來世一回。
有學者提出毛澤東思想概括了近代的發展里程,提出了曠世以來的民權民主,而且賦予現實的偉大實踐中。能不能納入中華國學?納入中華傳統文化?要我說這是一定的。但需要後人更進步的實踐認可。當然毛澤東思想已是獨立的完整體系。
-
23 # 蘇海棠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國粹精典的文學藝術,包括書畫,詩詞歌賦,戲曲,建築飲食文化,服裝,裝飾,茶酒,語言風格,旅遊,瓷器,武術,中藥等組成了中國龐大的傳統文化體系。所以傳承中國文化是因緣流長。
-
24 # 厚德載物sc123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釋道三家為主。儒家修身養性;釋家明心見性;道家性命雙修。三家文化思想在不同角度闡釋了人性的完美,給迷茫的人們以釋懷。現代人也把他們三家稱為一家,但各自又都有了自己的發展。
我們沒有在盲目宣揚,因為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文化守舊,就完全西化了。其實現代西方文化和我們的一樣,都有優缺點,他們講究微觀,我們講究巨集觀。他們講科學,我們講人文。看著科學先進,其實科學客觀說是唯物的,看著人文是唯心的,但人不能沒有精神世界,唯物和唯心是相對統一的。
中國有五千年文化傳承,是唯一沒有斷失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實我們的文化也是在不斷受外來文化衝擊交融下才壯大發展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只有不斷的相互學習轉化才能得發展。我相信在我們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後,中國傳統文化將會有更好更大的發展。
-
25 # bhc晴天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
26 # 星宿閃客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
27 # 飛哥聊國學
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它是我們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沉澱下來的文化,如天文、地理、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敬天地、祭鬼神等等,由於受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某些文化可能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故傳統文化存在著存在著一定糟粕,作為後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如孝道、如尊老愛幼等等要加以繼承。
如《周易》《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等等都是古代聖賢之人的智慧結晶,特別是《周易》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孔子五十歲多巜周易》,並給其作《十翼》,可見《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的重要性。巜周易〉》前31卦講的是自然界的規律性,是世界觀,世界萬物從哪裡來的;後33卦講的是我們人是從何來,是人類的價值觀。其中清華大學的校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便是來自於巜周易》前兩卦的乾卦與坤卦。對於代表祖先智慧結晶的文化我們一定要繼承併發揚光大!
《周易》講太極生兩儀⋯兩儀是陰陽,太極圖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即對立又統一,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思維為三維立體的,西方便是二維思維法,即不是我的朋友,便是我的敵人…
總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
-
28 # 心智玩家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人類的終極文明,是顛覆現代科學的更高的科學。
現有的科學僅僅是基於“單一結構世界”的認識,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基於“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更高科學。
所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類文明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將引領人類進入全新的文明。
-
29 # 桂向陽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核心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特徵是,有極強的包容性,能很好地吸收外來文化,和先進的新生文化,並將外來文化和新生文化融入植入到我們的漢文化中。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
30 # 蚊旅天下
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一言說盡,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用筷子吃飯,用茶杯喝茶,這都是傳統文化,只要這些習慣傳承下去,傳統文化仍然在影響中中國人。現在要講的傳承無非就是把這些習慣背後的原因歸納出來,上升到理論高度。比如筷子的長度和形制代表天圓地方是古代中中國人的宇宙觀,用筷子的規矩是禮儀。不要把傳統文化當作形而上學的東西,他是實實在在影響和規範我們整個社會的重要因素。
-
31 # 京唐書局古籍分享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永珍、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器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裡。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痴,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侷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中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是什麼?
何謂“文化”?文化離不開文明,“文明”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周時期的典籍《尚書·堯典》,它是指治國者的道德,為人應當像太陽一樣光芒四射,為人師表。文化就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追求文化、建設文明所積累的豐富的經驗,以及某些教訓。人類文化的成果即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創造出了綿延不斷的輝煌燦爛的文化。如,書法、國畫、京劇、武術、絲綢、茶葉、雕版印刷等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符合。
盲目宣揚傳統文化的幾種現象1.功利主義。許多所謂國學活動,其實並非真正弘揚傳統文化,而是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一切為了金錢,把傳統文化庸俗化。針對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教育部曾明確要求各地認真排查並嚴厲查處。此類“偽國學班”表面上打著宣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實質上不過是在利益驅動下,一門只為賺取家長手中的真金白銀的生意。
2.形式主義。自國學熱興起以來,日常生活乃至學術研究,追逐“古風”者不少,殊不知“古風”並非古代風格,而是古樸的民風,應如孔孟不求名利,如老莊不假雕飾,如隱者向山林尋求寧靜,如哲人向內心叩問真理。往往形式易學,而真正的歷史情懷難解。有些學校讓孩子穿上漢服,戴上冠帽,搖頭晃腦地誦讀《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如此傳道授業,徒有形式,類似表演,內容空洞,譁眾取寵之餘,經義何在?
3.盲目崇拜。有些人利用人們對國學的熱情和判斷力不足,以國學的名義兜售假、冒、偽、劣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糟粕。如“二十四孝”中有許多悖於常理、有悖人性、落後愚昧的行為,本是封建糟粕,用愚昧肉麻並不真實的“二十四孝”代替中國真正的“孝文化”,以此貌似弘揚傳統文化,恰恰是破壞傳統文化。這不是弘揚國學,而是宣揚封建意識。
4.穿鑿附會。道聽途說,附會誇大,這往往導致對傳統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把一些並無歷史依據的噱頭隨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編造、有意混淆,以誇大宣傳,賺人眼球。這種對傳統的庸俗利用,不但不能讓傳統文化具有現實的意義,反而會因庸俗濫俗而毀掉文化的美感和崇高感。缺乏人文底蘊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許多內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卻無神,文脈不通。
如何弘揚傳統文化1.去粗取精。傳統文化的內容紛繁複雜,人們學習、宣揚傳統文化也應該理性對待。第一需要有選擇性。國學著作、傳統文化專案汗牛充棟,雖然是很多古人傑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成分,正是這種良莠並存的狀況,使得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尤其要科學對待,甄別真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大力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並使其和馬克思主義相適應,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相適應。堅定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依然要堅持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思想,將其科學合理地進行闡揚、提煉和運用,以使其更加適應我們當前社會的實際。
2.兼收幷蓄。堅定傳統文化要兼收幷蓄,博採眾長。對於西方文化,絕不能一味排斥,對西方先進的文化要善於學習,取長補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吸收外來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3.與時俱進。堅持文化自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傳統文化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學習先進的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有能力與時俱進,創造出影響世界的新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傳統文化道德精髓的時代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尊重、積極傳承並有效融合了傳統文化道德精髓,賦予傳統道德倫理以嶄新的時代精神,對傳統文化道德精髓進行了時代整合和超越,使其在新時期煥發生機活力,併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念。
4.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體現了一種應然的人格理想,飽含著對提升人的素質和修養的追求。“知行合一”的關鍵在於“立志”,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理想。人要持守“人之所以為人”的至善本性,在為學處事之中省察超越,堅持知行合一、學行不二,並畢貫終生,將善性的自覺和道德的省察貫徹於日用常行,實踐於家國天下,方能成為真正的人,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巨集闊境界。同時要堅持對傳統的現代理解和當代轉化,把傳統文化中那些符合現代生活和現代價值的內容有機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我們精神的活水,成為不竭的文化和生活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