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日葵sl
-
2 # 汪春霖解風水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
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儒家的三綱五常,行仁政,行德政;道家的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法家依法治國,以律法約束人們的行為,使社會良性有序的向前發展;兵家的韜略兵法、戰略戰術、內政外交等,百家學說可圈可點,至今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百家學說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雖然精華與糟粕並存,但其中許多學說和認知所達到的高度,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讓人望塵莫及,所以,具有極高的傳承和研究價值。
同時,傳統文化也是維繫民族文明最強的紐帶,復甦、傳承這些傳統文化,需要吸取其文化精髓,認知其歷史,巨集揚其精神,傳承其智慧。
經濟(物質)是世界之基礎,而文化卻是經濟的基礎,傳承、發揚並輸出傳統文化,有利於民族融合,有助於民族復興,意義非凡。
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使其資本主義先於歐洲各國萌芽,進而促使歐洲各國率先進入工業時代,引領世界數百年。
曾經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蘇聯,受到西方世界的文化侵略(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終走向解體。
傳承傳統文化,並非簡體的解讀、研究,應當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影響力。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默移化的,如細雨潤物,但它對人的影響又是最深沉、最徹底的,超過其它任何人為力量與手段(如戰爭、金錢等),所以,想要重回世界之巔,文化復興勢在必行!
-
3 # 大千雲閣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
還有華夏先祖,改天換地奮鬥不息的生存智慧,社會生活智慧!
樂觀積極謳歌自然,讚美自然人生的文學藝術創作。
先秦春秋戰國時代,形成並保留了大量的典籍文獻,標誌著華夏文明傳承的正統根基成立。
先秦文化百花齊放,各有其獨到之處。在這期間,各個思想相互碰撞的同時也相互吸取,充實了各個思想的內容。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重用法家思想代表李斯,法家思想活躍一時,隨後秦國滅亡,漢朝休養生息,各家學術又開始逐漸登上舞臺。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代表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的思想,迎合了當時漢武帝為加強皇權的意願,因此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但是各個學術思想也在不斷髮展,只是其影響力沒有儒家思想那麼深遠。
璀璨的先秦文化
1、歌謠神話
遠古時期民族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對其所接觸到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神話大多儲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中國古代儲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
2、詩經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3、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併成熟起來的。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4、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
5、楚辭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
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它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原始社會至夏代的歌謠和神話傳說都是口耳相傳,屬於口頭文學,被儲存在後世的著述之中。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傳時代的烙印。
但就其內容的本質而言,與原始社會的其他文化藝術有驚人的相似相通之處,是中國文學的萌芽。正如許多動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從外表上難以分辨種類一樣,文學的坯胎和萌芽也還沒有獨立成形。
一百餘年前殷墟甲骨卜辭的出土,揭示了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數以萬計刻有成形漢字的龜甲獸骨片為研究殷商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確鑿的文獻資料,其中不乏文學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辭文學特徵相當明顯。
甲骨卜辭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到商紂王覆亡共273年之間的遺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統,說明盤庚遷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國古代的書面文學肇始於殷商時代。
稍晚於甲骨卜辭的文字是鐘鼎銘文。鐘鼎銘文發現很早,西漢就有出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說:“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記載古器物刻辭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時代的鐘鼎銘文字數極少,西周的鐘鼎銘文字數漸多,最長的接近500字,並形成一定的結構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文章”。
-
4 # 檸羽76876
我認為“所謂文化傳承,傳承的應該是一個文化的精神,而不是表現形式。在歷史長河中,隨時間變化,文化的表現形式會不斷改變。漢有大賦,唐有律詩,宋有小詞,元有散曲,明清以降有小說,等等諸多方面,都乃形式,而非本質。一種文化應該包括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等,但都屬表現形式。本質是她對世界的認識...”
傳統文化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好的產物,這就顯得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到底對於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對於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第一,可以增加對歷史的瞭解、對文化的瞭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第二,再者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萬物的發展都有相通之處,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以史鑑今,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明歷史綿延五千年的產物,從未中斷,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代思想家任繼愈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國家興亡之學,民族盛衰之學”,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工作,發揮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我們認為,加強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大眾化教育是提高全民歷史意識,弘揚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舉措,也是現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禮義之邦”而著稱於世界民族之林。愛國、誠信、厚仁、重義、敬親、貴和、求新、好學、勤儉、奉公等道德要求,經過數千年的不斷陶冶、實踐和發展,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極其重視“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誠實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導向功能,這對於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淺、低階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等腐朽思想來說,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於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道德,只要我們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吸取其精華、批判其糟粕,傳承其美德,拋棄其侷限,併力求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賦予其新的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就一定能夠成為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發展,有助於“以德治國
-
5 # 國學段子手李易
想要了解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先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也就是今天所講的國學。同時也要了解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家和道家,傳承的是禮,義,道,禮可以解釋為,禮貌,謙讓,舉止得體,
義是正直守信,遵紀守法,那道就是迴歸自然,合乎天道,可以理解為保護環境,尊重生命。
在物質社會高度文明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忽略了精神上修養,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忙碌時間久了,不免感覺到精神上的匱乏和空虛,看遍當今世界,符合我們中中國人道德觀,價值觀的,只有我們自己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當人物質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就會回過頭來追求精神文明的高度。而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積累了珍貴的思想文獻,這些思想哲學,即使在今天都有很積極的指導意義。
也正是這些文化,可以讓我們在五千年來傳承不熄,讓我們更加有凝聚力。
傳承這些文化,復甦的是我們的民族自信,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信仰。是我們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契而不捨追求的東西。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每一個人都義務做好這場接力賽,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的回答完畢。
-
6 # 河馬愛吃瓜
在我看來,必須是人文與血脈。
具體來說,傳承二字,“傳者”自上而下,“承者”從前往後,關鍵在於“延續”二字。
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大觀,以正統論,乃: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陳出新!
是以傳承傳統文化,必注重涵養人文精神,團結各族血脈,弘揚正氣!
-
7 # 像歉顏
不能說傳統文化,而是要說優秀的傳統文化才對。要傳承那些呢?這是一個巨集大工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都不能面面俱到,更何況是付諸實踐了。
下面舉一些資料,相信大家會隱隱約約有所明白大概吧!
首先,中國到今天還有960萬平方公里。其次,56個民族,十三億人,三十多個省和自治區的人都說我是中中國人。最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產大批量英雄的國家。
現在中國任然是世界排名前幾名大國。
以上說明什麼問題?那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起到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
-
8 # 慈證善緣—慧宇
隨著科技進步,知識越來越容易獲取,人們的知識面越來越廣,反而會陷入一種知識的碎片化狀態。而文化傳承的是智慧,智為知道,慧為選擇,是兩個動作。在知識海洋裡被淹沒的感覺並不好,所以現代人需要靈魂的覺醒。終歸發現,大道至簡,大道歸一,真相的,核心的,可操作的才是最被需要的。那麼傳統文化的復甦就是對真理真相的渴求被激發。傳承的是各時代精英的思想境界,心性修煉,生活智慧。
-
9 # 湖北老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首先應該弄清傳統文化是什麼。
所謂傳統文化,應該是對應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即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彙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它的內容應包括儒、釋、道三家主流文化,並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文字、語言、民俗、信仰等等。這些內容中,不管是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均都應屬於傳統文化範籌。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精神命脈。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要挖掘和保護好前人留下的這些文代遺產,要古為今用,繼承發展,讓它們發揚光大,永不失傳。
-
10 # 贛州車電源
一種鄉愁!沒有感同身受,傳承了也變味或沒人認同,其實傳承也是與時俱進,大部分溯源不了多久,因為傳、承總伴隨著遺留、遺忘、遺失!
-
11 # 十同詩人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精神智慧,文化素養,文學水平。我們繼承祖先的寶貴經驗和教訓,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好的、優秀的,我們發揚光大,不好的,我們可借鑑歷史,創新發展。總之,我們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聰明才智,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是寶貴的智慧財富!
-
12 # 夷齊清風
首先,傳統文化包羅永珍,她繼承了上下五千年的人文歷史,生活經驗,以及天文地理,哲學思想等多方位、多層面的思想文化。傳承她也非因人所好,自由學習。以至於歷史上多個朝代,焚書禁學,雖時間都很短暫,然已經表明,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有時代需求,有選擇性學習和傳承的。
商殷夏禮,周殷商禮。表明中華文明傳承有序,非泊來之物。迨至春秋戰國,中華大地出現了百家爭鳴——即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的局面,當下所說的傳統文化,一般即指諸子百家學說。
百家學說,各有所長,爭相鬥豔。如,儒家的三綱五常,行仁政,講德政;道家的清靜無為,無為而治。有所為,有所不為;法家的依法治國,以律法束人;兵家的韜略,戰略戰術,內政外交思想等。
百家學說,至今仍是世界人民學習和應用的指導思想。
百家學說,是中華祖先的智慧結晶,許多學說和認知,其所達高度,即使今天,人們也望塵莫及。
故此,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傳承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統一,文化認同最強的紐帶。傳承傳統文化,是振奮民族文化精神,認知自身歷史文脈,增長其智慧和自信的首要任務。
物質是世界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基礎。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助於社會和諧。民族復興,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
14世紀的義大利,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產生了資本主義,隨之歐洲各國率先進入工業時代,引領世界數百年,其引領者,首先就是文化的復興。
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在受到西方文化侵習後,最終走向了分崩離析。可見文化的重要性和破壞性!
中華民族有著自身的免疫力。傳承傳統文化,一是自家的,
文化對人的影響,潛默移化。二是潤物無聲,文化對人的影響,是自然而然的。中華民族要重樹大國形象,文化復興勢在必行!
所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傳承民族之魂;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彰顯中華禮儀,大國風範!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時不我待!每個中中國人,都應該自覺擔當起這份責任!
-
13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傳統文化傳承″是當今社會最熱的話題。但應該怎麼樣傳承,卻是我們大家都應該深思的話題。"傳承″並不是"保守,全面復古",而是在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在傳承基礎上發展創新,才是最好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淵流長,從盤古開天地到三皇五帝,歷朝歷代,代代相承,從未中斷。隨著社會發展,時代的進步,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怎樣更好的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已成"當務之急"。縱觀青史,歷朝歷代,都有盛衰榮辱,落後與進步,從弱到強,從落後到進步,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之中,每個歷史朝代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求正創新,通過改革,改變以往不合理的地方,完善不足中逐漸發展,更新,創新而變的更好,更強大,更完美,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俗話說得好″不破不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保持正確的發展理念,把"糟粕″拋棄,我們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史為鑑,古為今用”,對於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精典,精髓,對現代社會發展有益的部分,應該"發揚光大″。對於那些過去的經驗教訓"引以為戒″,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我們學習歷史,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實現"社會發展更合理,更正確,人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這不是"務虛″,而是我們通過學習古人的智慧,更好的把握今天。(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2020/6/16/於北京
-
14 # 電影院門口有你才熱鬧
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的國家,在五千年的激盪中產生了許多輝煌燦爛的文化,除了兵馬俑,帝王陵,古廟古寺等“看得見的文化”外,還有很多更重要但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看不見的文化”,而“看不見的文化”傳承意義更大,價值更高。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思想和流派在中華大地上互相爭鬥、互相融合,而西方几乎在同一時間出現了同樣的局面,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大師級人物出現,也促成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生。全世界範圍內幾乎同一時間產生大規模的思想文化繁榮是很罕見的。
後來,封建社會的中國各個王朝在維護自身統治中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如“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理學等思想文化應運而生,著一種有精華,如“忠君愛國”“孝”文化、民族大融合等,也有一些糟粕文化,如重男輕女、歧視少數民族等,我們要繼承的就是那些精華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封建時期末期,中國遭受外來侵略,不僅“看得見的文化”遭到踐踏、毀滅,而且“看不見的文化”的地位也遭到重大打擊,尤其到了民國時期,很多學者都主張徹底否定傳統思想,批孔、反儒,大肆盲目地宣揚西方文化的優點,主張全盤西化(“全盤西化”這個詞在民國時期由胡適提出,其意義並不是不加辨別的全盤吸收西方文化,這裡的“西化”其實有現代化、工業化的意思,只不過因為歷史原因把它解釋為貶義的觀點,這裡暫時使用這個詞來代替其他貶義的詞),中國的傳統文化地位岌岌可危,沒有了文化基底,人民就沒有信仰,就會對前途失去信心,於是打敗侵略者,重新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務之急。
英國首相撒切爾曾說,我認為中國沒什麼可怕的,因為在過去一個世紀內,中國沒有任何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的文化和創造。確實,19到20世紀是中國積貧積弱的時期,我們的文化因為國家地位底而無法得到有效繼承和傳播,中國人更是對其各種打擊。
如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硬實力可以與世界強國掰手腕了,但軟實力還存在不足,“錢學森之問”還回響在耳邊。繼承傳統文化就是把丟掉的文化自信找回來,防止別國對我們的和平演變,我們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共產主義國家,也是唯一文化不間斷的國家,現在鄉村文化、非遺文化等正面臨傳承危機,提高全民文化自信勢在必行。其實古人的很多思想在今天看來依然振聾發聵,像老子的保護環境觀念,孔子的教育觀、宋明理學的愛國觀都是我們今天建設現代化國家所必需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繼承好優秀傳統文化併為我們所用,用他們來指導建設國家。
-
15 # 鶴羽
傳統文化,不能說一切都該保留。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人的不失根。
崇洋媚外的人,就是沒根的人!
外來文化能衝擊得動的人,就是沒根的人。
同意,人的文化都是正確的。
外來文化來了,你接受,是因為外來文化正確。沒人反對接受外來文化。
瞭解外來文化的正確,卻不瞭解自己文化的正確。那樣對嗎?然後,用外來文化攻擊自己本土的文化,以至於願意讓自己的文化滅絕。
誰說中中國人一直認為,地是方的?一定是學了西方文化的中中國人!中國古人說,天圓地方,他是中中國人,他卻不知道中國的天圓地方是什麼意思!學了西方文化以後,有學問啦!回來糾正自己國家文化的錯誤!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的文化。而且,是真人的文化。是聖賢制定的文化準則。不懂中國文化的中中國人,什麼是聖賢?知道嗎?
理解不了自己國家的文化,卻理解得了別人國家的文化。這是為什麼?因為,中國文化是錯的嗎?還是因為自己無德,才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
只要你理解不了中國文化,明明白白地告訴你,你肯定是因為,德還不夠!而且你記住,我說的肯定對!
金木水火土,天上星宿,是中國古人沒有望遠鏡時候定下來的。到現在改了嗎?
二十四節氣,你們想想那是十年,二十年能完成的嗎?二十四節氣,是最好的,道法自然的代表!明明是人順應自然規律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卻準的如同自然在遵循人制定的規矩。中國的陰曆記年,閏月。如果,現在沒有這些,讓現在的人去制定,誰制定得了?
中國文化,越瞭解越感覺可怕!感覺自己能瞭解中國文化,可以說死而無憾!
中國文化太多,說不完的。……
-
16 # 豌豆兒的日常
古典經學,民族精神,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著述,在其中還穿插了有關民族政策與理論方面的知識,其目的是讓讀者在學習、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瞭解並學習有關民族方面的一些知識,使讀者能夠更為廣泛、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和知識,更好地瞭解中華民族的基本概況。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
17 # 駿琪易經大師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
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儒家的三綱五常,行仁政,行德政;道家的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法家依法治國,以律法約束人們的行為,使社會良性有序地向前發展;兵家的韜略兵法、戰略戰術、內政外交等,百家學說可圈可點,至今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百家學說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雖然精華與糟粕並存,但其中許多學說和認知所達到的高度,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讓人望塵莫及,所以,具有極高的傳承和研究價值。
同時,傳統文化也是維繫民族文明最強的紐帶,復甦、傳承這些傳統文化,需要吸取其文化精髓,認知其歷史,弘揚其精神,傳承其智慧。
經濟(物質)是世界之基礎,而文化卻是經濟的基礎,傳承、發揚並輸出傳統文化,有利於民族融合,有助於民族復興,意義非凡。
傳承傳統文化,並非簡體的解讀、研究,應當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影響力。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默移化的,如細雨潤物,但它對人的影響又是最深沉、最徹底的,超過其它任何人為力量與手段(如戰爭、金錢等),所以,想要重回世界之巔,文化復興勢在必行!
-
18 # 文史百曉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經數千年演化彙集而成的一種民族特質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其內容除了我們熟悉的儒釋道文化之外,還有諸子百家以及其他一些民間習俗等。
眾所周知,中國是古老的農業大國,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深深的刻有傳統農業時代的烙印。很多在當時屬於先進的思想、理念和習俗,由於受時代的侷限,在當今社會也未必完全適用,一味的宣揚繼承並不能發揮我們文化的優勢,更不能造福於民,也無法完成先賢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遺志。所以我們應當以批判性的眼光來選擇、繼承和發展古代先賢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用發展後的中國新文化作為我們華夏的民族之魂,帶領我們繼續奮進,屹立在世界之巔。
-
19 # 雷霆嘎巴giao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然不缺少,其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在我們當代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也隨處可見。要明白傳統文化繼承的是什麼?我們必須要對傳統文化是什麼有所瞭解。
傳統文化華文明演化彙集種反映民族特質風貌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總體表徵指居住域內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具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精深、傳統優良文化華民族幾千文明結晶除儒家文化核內容外包含其文化形態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當然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等等。
對於傳承的是什麼我總結為五點:
1.自強不息的執著精神。正如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愛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3.厚德載物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範
5.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
我們在接受傳統文化時也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20 # 子洋周易
你覺得當眾給爹媽洗腳是傳承傳統文化嗎?這是可笑的形式主義文化。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規律。
不管是本土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離開了靈魂的東西,都會發展成殘枝敗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傳統文化中講的孝敬父母,於是有人在傳統文化的大講座中,拿了一盆子水,讓孩子當眾給父母洗腳。事實上對父母而言現場那麼多人面前去洗腳是一種尷尬,對孩子而言有時又是很羞愧的事情。
這就是弘揚孝順嗎?這就是傳統文化嗎?顯然這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孝順的靈魂是什麼呢?是從骨子裡尊重父母的,既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也不是在父母面前處處唯唯諾諾,而是要頂天立地,做人坦蕩,成為父母的驕傲。
這就是父母需要的兒女。這就是孝順的真正含義,因為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成為自己的談資。
儘管不是所有的兒女都能夠成為這樣的子女,但完全聽話,時時守在父母身邊,也不是孝順的真正含義。
我們今天傳承的是: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人文規律,具有生命的,具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形式的。它可以是一本書,也可以是一種思想,還可以是一種行為方式。
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是因為它具有生命力,具有可傳導性,所以也具備有靈魂性。
回覆列表
中國的傳統文化涵蓋範圍極廣,有詩、詞、曲、賦、音樂、戲劇曲、國畫、書法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等等。
傳統文化的復甦和傳承,是將我們幾千年來的各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加以整理和保護。並且通過國家的政策導向和鼓勵措施,讓人們能夠去重溫我們祖先留下的物質與文明的瑰寶,讓這些珍貴的遺產不至於僅僅保留在文字和視訊的狀態。
但這是一個長期和艱難的過程。
畢竟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除了少數的古文詩詞和書法等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得以應用,像戲曲、古樂、古裝、古代習俗等等都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不被人們所重視和接受。
但可喜的是,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很多文化產品通過創新得到了新生。比如古典戲腔與現代音樂的結合,漢服旗裝的創新設計,古詩詞類的電視節目,將傳統文化的物件兒變成了新奇的文玩等等。
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承的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軌跡,傳承的是他們的思想和學說、傳承的是數千年來發生在華夏大地上的喜怒哀樂。
就像是父親為我們刻的小刀、母親為我們織的毛衣,我們永遠珍藏的同時,也有必要將這些技藝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