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壹句情深別流年
-
22 # 現代楊過
傳承的是一種生存處事的方式方法。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人類經過和大自然及同類的鬥爭中逐漸形成的。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程,所積澱的文化底蘊自然是那些西方快餐式的文化不能比擬的。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我覺得有以下三點:
一是生存哲學,包括各種技能。最具代表的就是餐飲文化得傳承。民以食為天,吃是生存的基本,所以我們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大到滿漢全席,小到各種街頭小吃,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雖然近現代各種外來飲食侵襲,但中華文化是博大而包容的,我們總能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最終為我所用,而最終這些外來飲食會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二是價值觀,遠在春秋戰國時,中國就有了文化上的百家爭鳴,儒家,道家,甚至外來的佛學,都在深刻而又久遠地影響著中華民族,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韌性。
儘管現在外來文化衝擊很大,但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都不排斥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是博大精深,是相容幷蓄,是一切為我所用的胸懷。
-
23 # 金道論國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第一,可以增加對歷史的瞭解、對文化的瞭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第二,再者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萬物的發展都有相通之處,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以史鑑今,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社會歷史、經世之用,到家庭傳統、為人之理,傳統文化中熠熠生輝的思想,雖經動盪,雖歷戰亂,仍在一代代人中延續傳承,不曾消逝。傳統文化本身,不僅反映當時當下的風貌民化,在傳承中也不斷延續或革新,取精華去糟粕,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特質和觀念形態。常言:“知其何來,方能知其何往”,在傳承中延續弘揚的傳統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的魂靈、力量的源泉。傳統文化重在傳承,但不是一成不變,固守成規;而是因時而變,時傳時新。
江澤民同志說過:“中華民族是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我們的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對歷史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其不斷髮揚光大。”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也是當今國際一體化大潮中世界文化交流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必要而且迫切。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
而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傳統文化蘊藏著巨大的語言寶庫。許多名篇,讀之字字珠璣,誦之金聲玉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們應當讓廣大青少年在吟詠誦讀中含英咀華、銜華佩實,使他們不再有燦爛的心聲無以言表的尷尬,少一點粗俗的表白,多一點儒雅的談吐;少一點詞窮木納,多一點含蓄幽默。在學習與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來、出口成章、下筆有神。
-
24 # 元彬講堂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古人的經驗,精神,就像我們小時候會幫著父母做事情,父母會把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會在父母經驗基礎上,進行技術升級,一代一代的這樣傳承下去,世界上別沒有什麼太新鮮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以前的事情上進行升級。合抱之木始於毫末,沒有以前的經驗很難有以後得輝煌,時代一直在進步我們也一直在進步,世界一切都在變唯有變不變。
-
25 # 發歌放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復甦與傳承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自強不息”、“兼愛”、“尚賢”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繼續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治觀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一體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
26 # 一蓑煙雨看人間
傳統文化傳承什麼?這個問題確實比較龐大,說龐大,是因為文化的範疇很廣泛,從吃穿住行到嬉笑怒罵,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無不是文化的反映。但是,文化要傳承,絕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要傳承,而是應該有所選擇的傳承。
首先,要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泛指的意思很廣,狹隘的說就是中國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純文化。
其次,要區分傳統與非傳統文化。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非傳統文化,就是現代文化,其實不然,有些現代文化也含有傳統文化,因為我們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度,有著幾十個民族在一起發展交融大家庭,能夠走到今天,可以說都是精華,都是經過大浪淘沙一樣留下來的。比如相聲這門藝術。在很早以前,肯定不是“相聲”,它的輝煌時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現在雖然還有人喜歡,但是很大程度山,已經不是單純的“相聲”了,而是既有傳統文化又有現代元素在裡邊的“相聲”,這既是傳承。至於以後的發展,還要一方面依靠傳承,一方面依靠發展。
第三,要區分糟粕和精華。“文化”與事物發展的規律一樣,也有新生和死亡,也有糟粕和精華,留下的文化,肯定是有其生命力之所在,淘汰掉的肯定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東西。只要是群眾喜歡、社會發展需要、歌頌真善美的東西,就是文化的精華,不被群眾認可,阻礙社會發展,假醜惡的東西肯定就是糟粕。
-
27 # 樂舞雅集
傳統文化傳承,應該是讓傳統文化裡的精華部分,能更貼合時代之下的審美。就像非遺之所以會成為非遺,很大程度是停留在過去的審美中,時下無法接受太過傳統的審美觀。但文化傳承,不是要徹底改變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的精粹部分提煉出來,在保持其形態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包裝。
舉個非常典型的栗子,由廣東粵劇院出品的粵劇《決戰天策府》,取材自網路遊戲《劍俠情緣叄》,這個劇是可以稱為現象級的一個劇,囊括了2015年全國戲曲傳統劇和創新劇的票房雙冠軍,年輕觀眾佔95%,是傳統文化領域,一個比較出圈的專案。
粵劇《決戰天策府》就是傳承傳統文化精粹的一個很典型案例。該劇提取出傳統戲劇的戲劇衝突思維方式,傳統戲曲身段、唱腔方式,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再包裝。傳統的牌子曲、梆黃,都用流行音樂的手法編曲,把鑼鼓融其中,讓年輕聽眾更好去接受。在身段上,傳統的點翻身、串翻身、出手槍等等,都通過合理的劇情安排進行展現。
該劇有一場類似“智鬥”的戲,使用的是傳統戲曲矛盾展現手法,唱的也是最傳統的曲牌和梆黃,卻使用了電影手法進行包裝,戲劇矛盾直白的展現出來,人物各自的任務卻千迴百轉掩蓋在對白和唱詞下。同時使用舞蹈、道具來協助觀眾理解,增加可看性,最後通過四人的四部合唱,把氣氛推向高潮。一幕十幾分鐘的智鬥戲,讓每一場的觀眾都看的很過癮。這個四部合唱,唱的是最傳統的梆黃,但是聲部是用西洋音樂的聲部和聲體系寫成,相互融合得非常好。
所以,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讓人必須接受傳統文化中的一切,而是通過提煉精粹,立足傳統,面向未來,讓更多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傳承的更多的是前人所總結提煉出來的一些經驗,習俗,教化,教條。我個人認為,如果這些文化的傳承不能夠和當今的多元文化相互砥礪碰撞,不能夠實事求是,如實觀照,那麼它就是陳腐的學問,不值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