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淬鍊不很脆

    我認為是關羽反差是最大的。

    我們瞭解的三國曆史,大多數被《三國演義》還有民間傳說所神話。

    比如:桃園三結義是假的,《三國志》只記載了劉關張三人關係很好,同吃同住,沒有結拜的記載。

    溫酒斬華雄_假的,演義中有18路諸侯,事實上只有13路諸侯,而且劉關張三人在公孫瓚帳下,公孫瓚並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部隊,就更別提三英戰呂布了。

    千里走單騎是假的,關羽投降曹操沒有屯土山約三事,很大的原因是關羽想要呂布賬下秦宜祿的老婆,曹操沒給,反倒自己娶進門了,關羽惱火,選擇投奔劉備了,沒有千里走單騎,地名都不符合史實。

    華容道是假的,孫劉兩軍沒有派人在華容道堵截曹操,等劉備去的時候曹操已經跑了。

    水淹七軍一半真,一半假,確實水淹了于禁的七軍,但是水不是關羽放的,關羽只是覺得大雨可能淹到他的軍隊,所以把營寨轉移到高地了,避免了受到水淹的危險。在此之後關羽確實威震華夏,導致曹操有遷都的想法,而也直接導致了孫權生起了背後一刀的想法。

  • 2 # 波雲星

    對於三國,演義小說和真正歷史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反差較大,這不是個別現象,但要說到反差最大的,除了名字相同,其他幾乎可以認為是兩個人的,我認為莫過於曹魏陣營的韓浩。

    如果是第一次亮相,還有幾分智商線上的話;第二次出場,他完全不知自己幾斤幾兩,純粹是自尋死路。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韓浩的地位和作用頗為重要,完全不是演義裡的小丑、草包兼打醬油的角色。他可是漢末各路諸侯(王匡、董卓、袁術)眼中的“香餑餑”,競相爭攬,後來被夏侯惇發現招入曹魏陣營。

    漢末起兵,縣近山藪,多寇,浩聚徒眾為縣籓衛。太守王匡以為從事,將兵拒董卓於盟津。時浩舅杜陽為河陰令,卓執之,使招浩,浩不從。袁術聞而壯之,以為騎都尉。夏侯惇聞其名,請與相見,大奇之,使領兵從征伐。

    韓浩在軍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非比尋常。興平元年(194年),呂布派人到夏侯惇營中詐降,趁機劫持夏侯惇,曹軍大亂。韓浩讓眾將去安定手下的士兵,他親到夏侯惇的住所,怒斥綁匪:“你們這些凶殘的叛逆者,居然敢將大將軍挾持作為人質,難道你們不想活了?而且我身負討伐叛賊的使命,難道我會因為一個大將軍,而放任你們為所欲為嗎?”又哭著對夏侯惇說:“國法如此,我不得不這樣做!”立即召集士兵攻打劫持者。劫持者害怕得連連叩頭,說:“我們只求給我們路費,讓我們回去吧!”韓浩痛斥劫持者的行為,將他們全部殺死。曹操稱讚韓浩的做法可以作為萬世之法”,以後劫持人質的事再也沒有發生。

    在曹魏陣營裡,韓浩積極主張屯田,他和棗祗是屯田政策最重要的發起者,曹魏政權在各地設立田官,專門負責屯田。屯田制逐步確立後,成為了國家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同時也解決了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為恢復、穩定和發展北方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曹魏陣營取得了明顯的戰略優勢。因韓浩的功勞,曹操升任他為護軍。

    韓浩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在北方,擊敗袁紹後,曹操打算到柳城追殺袁尚 、袁熙,領軍史渙想與韓浩一同諫阻曹操,但反被韓浩勸阻,韓浩堅定地支援了曹老闆的計劃。最後,果然攻破柳城。在南方,韓浩後又追隨曹操討伐漢中的張魯,建立了功勳。

    建安十二年(207年),漢丞相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並令其掌管禁軍,宿衛皇室。除了掌握禁軍,《魏略》還指出:“ 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在曹魏陣營裡,“(韓)浩至中護軍,(史)渙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二人都以忠勇幹才聞名,後期任此職的還有司馬師、司馬昭、王肅、司馬望、羊祜,全是心腹之人,其中王肅是司馬昭岳父,司馬望是司馬昭堂兄,羊祜是司馬昭妻弟,最終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使曹魏禪讓,建立晉朝。東吳的周瑜、蜀漢的李嚴、趙雲、陳到都曾擔任中護軍。中護軍這個位置如此重要,以至於非近臣忠勇之士不能擔任此一職務。您說韓浩的工作是不是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認為韓浩的智略足以安定邊境,主張讓韓浩留下來都督眾軍,鎮守漢中。曹操說:“我怎麼可以沒有護軍呢?”,足見對韓浩的倚重和信賴。於是,與韓浩一同班師,漢中留給了夏侯淵鎮守。

    都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在韓浩問題上,除了是曹營的將領而且做過夏侯惇副手之外,《三國演義》和正史裡的“韓浩”簡直是兩個人,沒有任何關係。妙筆生花,真是徹底服了貫中老了。您認為在《三國演義》裡還有比史書韓浩反差更大的嗎?

  • 3 # 金棠文化

    《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周瑜與真實歷史的反差最大。

    北宋大才子蘇軾有幸沒穿越到明代閱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風彩,早已讓我們明白小說那“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的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真正作用。

    不管羅貫中出於何目的,除了把赤壁之戰的主要功績歸之於諸葛亮,還把那“性度恢廓,大率得人”的心胸開闊之人,描寫成心胸極度狹窄、最終被諸葛亮用計氣死的人,這與歷史原貌大相徑庭。

    歷史記載,周瑜與人鮮有過節,其中老將程普因資歷對周瑜頗有微詞,周瑜不與計較、處處忍讓,至後來程普談起周瑜:“與周公瑾交,若與醇醪,不覺自醉”,意即與周瑜交往,猶如飲美酒,有不知不覺間醉了的感覺。可見周瑜用寬巨集大度贏取了老將軍的心。

    歷史上可以有千萬個如果,但歷史不會有如果。如果周瑜死得沒那麼早,他可能會成就另一番大業。最終我還是沒逃出“如果”。

  • 4 # 餘味課堂

    我覺得,應該是周瑜吧。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小,在諸葛亮的激鬥之下。三氣周瑜,居然就氣死了。周瑜臨死的時候心生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這也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一時瑜亮也成了人們口中的典故。

    細想周瑜氣量小,成立與否?作為東吳大都督,吳王之下萬人之上。少年英才,在東吳享譽盛名。娶了喬國老的女兒,小喬。與小霸王孫策是連襟。愛情事業雙豐收,他為什麼氣量小?還能被被人氣死。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副談笑自若,胸懷大局。處亂不驚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不禁,令人拍手叫絕!這樣的人,會氣量小到被人氣死麼!不符合邏輯麼

  • 5 # 東海漁夫

    劉備是反差最大的。

    劉備就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說是五姓家奴都不為過。書裡滿篇的仁義道德,到處都是美化劉備,僅僅是作者的自我安慰罷了。具體的事蹟“殺妻獻劉備”、“破襄陽後的軍隊吃人”,“妻子如衣服”、“奪取西川”等等。哪一件都可以看得出來,虛偽沉默在紙下,無情藏在“漢”字招牌下。

  • 6 # 呀哈弄啥

    我個人感覺是曹操這位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他被塑造為“奸雄”形象,其奸險狡詐令人生畏;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個新的人物形象,集中體現了曹操的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

    程一中說:“《三國演義》這部家喻戶曉的長篇鉅著,卻成了‘民族英雄’曹操的‘謗書’。

    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描述的是:他是有多重“面容”的人物,就易中天老師所說:他有可愛的一面、奸猾的一面、英雄的一面。

    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作為這樣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歷史對他多有記載。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曹操智慧與才能的肯定,實現了對曹操英雄形象的塑造。曹操是一血肉豐滿的人物,作者除了利用重大事件展示其卓越的才能,還用相當數量的篇幅刻畫細微舉動,來達到肯定、頌揚的藝術效果。

    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革新派。他頒佈了一系列的改革政令:獎勵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用人唯賢等。

    他下令減租減賦,令百姓喜悅;“整齊風俗”、“大封功臣”,穩定了北方社會的發展,這充分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膽識和睿智。

    但他確實也殺了好多人,確實也有奸詐的一面。 但他的“臉”是多元化的,不能只以“奸詐”來做其評價。

    另外說一句:在三國鼎力時,只有魏的老百姓在三國中的相較之下是吃的最飽的。

    這是我個人觀點,您可以輕噴!!!!!

  • 7 # 崔小先生

    《三國演義》中,蔣幹有兩次出場。

    一是曹操因自家水軍在灌江口不敵東吳水軍,只得安排荊州水軍宿將蔡瑁、張允訓練水軍,此二人被周瑜視為心腹大患。蔣幹自告奮勇去勸降曾是同學的周瑜,卻中了周瑜在群英會上的的反間計,導致曹操處死了蔡瑁、張允,還自以為立了大功,成為一大笑柄。

    二是曹操的了黃蓋投降的書信,不知真假,蔣幹又自告奮勇的去江東打探,被周瑜精湛的演技騙過,住進了一心想打入曹營的龐統的隔壁。然後被龐統引誘,介紹進了曹營,上演了一出鐵索連環的戲碼。

  • 8 # 九天鵬鶚

    經過多方查詢資料和論證,我認為張飛和真實歷史反差最大。

    第一,張飛的名字。《三國演義》中,張飛,字翼德。實際上,張飛,字益德。意思 就是希望他不斷提高自己的品質。換成“翼”之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第二,家庭出身。《三國演義》中,說張飛是屠戶出身,這完全有悖於歷史。三國時期,人們基本不吃豬肉,認為豬肉比較髒,容易使人患病;豬肉真正開始流行是宋代蘇東坡研製出東坡肉之後的事情。

    第三,人物長相。《三國演義》中一般這樣描述張飛:燕頷虎鬚,豹頭環眼,聲若巨雷,勢如烈馬,手提丈八點蛇矛,好不威風。

    實際上,張飛是一個白面書生,就連東吳的魯肅都拿他和周瑜的相貌相比較,可見張飛是一個文質彬彬、英俊瀟灑的人。

    第四,人物性格。《三國演義》中認為張飛是一個粗魯、不拘小節、對待下屬苛刻、嗜酒如命的人。實際上,張飛是一個有勇有謀、熟讀兵書、智勇雙全之人。比如大鬧長阪坡,他不是漫無目的地靠著自己的如同雷聲一樣的吼聲,來嚇退曹軍的。他事先做了功課,摸透了曹操多疑的心理,於是造成有伏兵的跡象,讓曹操誤以為前方有伏兵,不敢追擊和冒然攻打。

    再比如義釋嚴顏。江州之戰,嚴顏兵敗被俘,但是面對張飛的砍頭令,他面部改色,反而大罵不止。一般人見到這種情形,早就手起刀落,嚴顏人頭就落地了。可是張飛反而靜下心來,非常欣賞老將軍的勇氣和膽識。於是親自解綁,奉為座上賓。可見,張飛真是一個心胸廣闊、識人才的人。

    第五,人物的結局。《三國演義》中,張飛死於兩個小人物:張達、範彊。由於張飛為二哥報仇心切,鞭打下屬,兩個人考慮到與其被他殺死,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入夜,潛入臥榻,殺死張飛。真正應了這句話:不倒萬軍陣中,不墜呂布戟前,不傷孟起槍下,不死美人臍上,卻亡於小人刀下。可惜,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其實不一定這樣的,這樣一個膽大、心細之人,怎麼可能考慮不到這些?張飛的死法說法很多,但是我認為,張飛可能是生病而亡。張飛晚年,由於常年帶兵打仗,本身傷勢較大,加上關羽之死,對他觸動很大。很可能急火攻心,一命嗚呼。

    總之,我認為歷史上真實的張飛真的和演義中的反差很大。我們要正視歷史,不要被小說矇蔽了雙眼。

  • 9 # 世界有糖豆

    馬超與他的父親馬騰。

    《三國演義》裡的馬超,除了有點有勇無謀外,可說是渾身都是優點:顏值高,人稱錦馬超;武力值更高,和許褚、張飛都能打得難解難分,更重要的是,馬超孝順父親、友愛兄弟。他一出場,就是興兵為父親報仇,和曹賊大戰潼關。少年英雄和殘害忠良父親、篡奪朝政的奸相鬥爭,忠孝兩全的形象可以說是非常高大了。

    根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七、第五十八回,故事線大概如此:馬騰是一個大忠臣,曾與劉皇叔一起接受漢獻帝的衣帶詔,讓曹操恨之入骨。赤壁之戰後,曹操欲興兵南下進攻東吳,生恐馬騰偷襲許都,於是謀士荀攸獻計:加馬騰為徵南將軍,誘入京師。

    馬騰讓馬超留守西涼,帶著次子馬休、馬鐵,侄兒馬岱,引西涼兵五千,往許昌而去。結果奉曹操之命前去勞軍的門下侍郎黃奎竟慫恿馬騰在曹操出城點軍時殺死曹操。馬騰是個忠臣,被三言兩語一激,居然同意了。怎料這黃奎是個成事不足的廢物,向自己的小妾洩了口風。

    於是,馬騰中了埋伏,與兒子都被曹操殺害。

    馬超得知訊息後,“哭倒在地”,立即找到父親的結義兄弟,西涼另一實力派韓遂。這韓遂居然也是位義薄雲天的漢子,慨然應允說:吾與汝父結為兄弟,安忍害汝?汝若興兵,吾當相助。

    但實際上,歷史上馬超起兵的時候,馬騰活得好好的。當然,馬騰也不是什麼大忠臣,更不反對曹操,那位韓遂也不是他的好兄弟。相反,正因為馬超不顧父親死活起兵,反而導致馬騰被曹操殺死。

    一、馬騰與韓遂曾經一起創業,後反目成仇

    東漢末年,馬騰與韓遂等人在涼州起兵,“寇亂三輔”,成為亂世中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董卓入長安後,邀請二人共圖山東,兩人美滋滋地帶著隊伍就出發了,到達長安時,董卓已死,李傕郭汜當家,於是兩人正式落實政策,獲得漢朝的合法編制。韓遂當上了鎮西將軍,遣還金城(今蘭州),馬騰則是徵西將軍,駐紮在關中的郿縣。

    不久,馬騰“私有求”於李傕,估計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但被拒絕後,馬騰大怒,立即帶上兄弟們和李傕大打出手,作為好兄弟的韓遂當然要來幫忙,但李傕等人的部隊可是和十八路諸侯都交過手的精銳之師,韓、馬大敗。

    這場狗咬狗式的內鬥,被羅貫中的如花妙筆包裝成了馬騰、韓遂忠於漢室,興義兵大戰權奸。

    不過,此時的馬騰、韓遂確實好得穿一條褲子,兩人也正式結為異姓兄弟。強強聯合讓二人終於在關中十幾股軍閥中脫穎而出。

    事業做大了,矛盾反而產生了,因為“部曲相侵入”(也就是搶地盤),兩人反目成仇,“騰攻遂,遂走,合眾還攻騰,殺騰妻子,連兵不解”。馬騰被韓遂殺死的“妻子”,也許不是馬超的生母以及同母弟,但也是馬超的親人,所以馬超後來其實是和仇人一起合作反曹。

    二、馬騰並未參與衣帶詔反曹

    建安十六年三月,馬超與韓遂等人反於關中時,馬騰已經在鄴城(其實曹操滅袁紹後,就將辦公地點從許昌遷到鄴城了)呆了四個年頭了,也算是過上了優哉遊哉的退休生活。

    馬騰不但沒有參與反曹操的活動,相反,二人的關係非常好。建安四年,曹操派鍾繇鎮守長安。馬騰、韓遂表示歸順,並“遣子入侍”(不過,馬超身為長子,大約不會去做人質的)。馬騰既然連董太師、李傕的大腿都能抱,實在看不出他有任何看不慣曹丞相的動機,所以羅貫中顯然是大大美化馬騰了。

    曹操與袁紹中原爭霸時,鍾繇與袁紹之子袁尚的部將郭援、高幹、匈奴南單于等戰於河東,馬騰也施以援手。領兵作戰的正是初出茅廬的馬超,馬超和演義裡一樣是一員猛將,輕鬆取得一場勝利。

    馬騰為什麼會放棄幾十年戎馬生涯,定居鄴城呢?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想過安穩日子了。在馬騰、韓遂反目成仇後,善良的曹丞相派鍾繇、韋端等人前去勸和。也是在這一年,馬騰接受朝廷徵召,入朝為官,部隊交給馬超統領。曹操任命馬騰為衛尉,封馬超為偏將軍。

    三、馬超、韓遂起兵無關正義

    馬超起兵的真正原因,據說是因為曹操要征討張魯,關中諸將“疑為襲己”,所以先發制人。當時關中大小武裝力量共有十路,迅速達成了共識(“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十部皆反,其眾十萬”)

    不過,首先提出聯合行動的,居然不是老謀深算的韓遂,而是愣頭青馬超。要知道,馬超不但與韓遂有仇,而且他的老父親和兩個弟弟還在曹操手中,實際上相當於人質。

    據《魏略》記載說,馬超為了統戰韓遂,還說了這麼一句話,“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這話的意思是,我不要父親了,認你當父親,你也別要兒子,認我當兒子吧(韓遂有子孫在京師)。

    這句話可能是後人附會,但馬超為了自己手中的地盤軍隊,無視父親兄弟性命的行為卻是事實。這位錦馬超,可說是不忠不孝了。

    《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中,楊阜、姜敘在陣前大罵馬超是“叛君無義之賊”,這句話評價馬超倒是恰如其分。

    馬超於建安十六年三月起事,八月被曹操平定,逃歸涼州。但在涼州依然不安分,大肆吞併隴上

  • 10 # 空靈靈

    反差最大就是劉備無疑。

    讀三國的幾乎都覺得劉備是窩囊廢,大漢皇叔名頭,關張之勇,臥龍鳳雛之輔,最後也就那樣了。

    其實劉備是漢末群雄裡面起點最低的一個,無論帶兵還是治政的水平都應該排在前列。

    漢末是門閥的天下,劉備一個屌絲他那個皇親的名頭早期幾乎沒什麼人理睬,到後來才起到一些作用。看看群雄的部下們的出身哪個沒有一大批土豪支援的?曹操的禁衛許褚都是豪族有幾千部曲(這個人也是反差很大,演義裡把他說成普通農民出身),只有劉備就籠絡到糜家一個商人,從中就知道劉備有多難。

    當時的環境下能夠靠雙手打出一片天地,那真是當世人傑,不愧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11 # 我去偷雞了

    我覺得有兩個,一個周瑜,一個呂布。三國把呂布寫得神了,無戰不勝。而周瑜一代大將軍被寫得小肚雞腸,有妒忌心挺冤的。

  • 12 # 湘西超風行者

    曹魏:曹操 曹真 司馬懿

    西蜀:諸葛亮 劉備 魏延 馬謖 張飛

    東吳:周瑜 魯肅 孫權 張昭

  • 13 # 高興的二狗子

    我覺得是諸葛亮,這個人物是被神化的,我懷疑有很多諸葛亮的典故都是孫權的故事!比如草船借箭

    歷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發生在建安18年正月,也就是公元213年,這個時候赤壁之戰已經結束五年了。據《魏略》記載:曹操攻打濡須口,孫權和他相拒。一天,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 14 # 一介歷史說書人

    諸葛亮和周瑜

    三國演義畢竟是是演義小說,和現實出入是有很大反差的。

    諸葛亮被神話,就像半個神仙一樣。好多事情不是他做的都把它描述成是諸葛亮做的。借東風,點長明燈續命等。把赤壁之戰的功勞分於諸葛亮,還有草船借箭也不是諸葛亮所為,而是東吳主公孫權的想法。總之諸葛亮在演義中被描述的太過於神話。

    反之周瑜被描述的又太過於狹隘,小肚雞腸,謀略低於諸葛亮,沒有更好的表達,與現實不符。蜀國連吳抗魏中,赤壁之戰中的功勞大部分為吳國之功。其中周瑜作為吳國大都督其功不可沒,周瑜也並非小肚雞腸之人。周瑜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記得中央有一部關於三中國人物的紀錄片,其中就有描述周瑜的,點評的很到位。就是想不起來是什麼紀錄片了,不好意思了各位。

  • 15 # 海哥歷史雜談

    《三國演義》裡面的哪個人物和真實歷史反差最大?

    我覺得是蜀漢之主:劉備

    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的描述有兩點是很突出的,一是:愛哭。我大概查了下,在演義裡,對劉備的“哭”,大概描述了30次這樣。

    想起漢室衰敗,無力匡扶,哭一鼻子。

    三兄弟結拜時,激動,哭了。

    送走軍師徐庶時,又哭了。

    三顧茅廬見不到諸葛亮時,也哭了。

    被追殺時,百姓自願跟隨他逃亡,又哭了。

    趙子龍從萬軍中把阿斗救出來,交給他時,哭了。

    關羽死了,哭。張飛死了,哭。黃忠帶病出戰,還是哭。

    到臨死了給諸葛亮託孤,也是哭著說完,死去的。

    林林總總,各種場景,凡是帶情緒的,劉備都會顯得軟弱無能的哭上一嗓子。先不論演義中是否存在黑化劉備的嫌疑,但是作為當時三分天下之一的雄主,難道劉備就真的只會軟弱的哭泣?就算他愛哭,我認為也並非是他“彷徨無措,軟弱無能”,的表現,而是他的一種情感攻勢,藉以收買身邊人與百姓的人心,壯大自己的勢力。

    剛開始的時候,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是大族出身,人才、將才自己來投效。江東的孫權,世代豪族,底蘊豐厚,名將不愁。而劉備根本就是一無所有,只佔了一個仁義與縹緲的劉皇叔名頭,還要靠賣草鞋為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的大抱負,讓他一步步的靠自己招攬人才,宣傳自己仁義之名,拉攏百姓跟隨。慢慢的積累基礎,先是結義關、張二人,後招攬徐庶,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慢慢的組成了“五虎將”,於曹操大舉來犯時,聯合孫權,於赤壁大敗了曹操,趁機奪取了荊州,後再攻下益州,從此奠定了爭霸天下的基礎。

    歷史上,在赤壁之戰前,聯合孫權共抗曹操是周瑜與魯肅來找劉備商量好的對策,並非諸葛亮主導。而在佔領荊州,攻下益州這兩個事件中,當時諸葛亮並不在劉備身邊,劉備帶著張飛等人領兵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益州。等諸葛亮的援兵到益州時,劉璋已經出門投降。

    二是,愛跑。

    劉備在演義中,前半部幾乎都在各種跑路中度過,可以說居無定所,流離顛沛的。

    先是投靠盧植,盧植就被朝廷斬了。

    後投靠朱雋,沒關係不受重用,於是自己跑了。

    投靠劉恢,覺得沒前途,又跑了。

    然後跑去迎接公孫瓚,加入了他的集團,參與了“反董同盟”,與袁紹爭地盤之戰,受封“平原相”,又跑了。

    後面借兵救了陶謙,進駐徐州,不久被盧布攻破,又跑。

    這次跑去投靠曹操,但是害怕被曹操殺害,找了個藉口,又跑了。

    回到徐州聯合袁紹後,仍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只好繼續跑。

    最後投靠了劉表,被劉表手下設計想除掉他,無奈只好繼續逃跑。

    至此,劉備請出諸葛亮,聯合孫權,贏下了赤壁之戰,才算有了居所,開始爭霸天下。

    縱觀劉備的這麼多次的“跑”,雖然充滿無奈,但是也在這些跑路中結識了各路諸侯,兵馬良將也是越跑越多,(趙子龍就是從公孫瓚處“借來的”)積攢下了他日後爭霸天下的資本,也把一個個日後的對手“跑死了”。

    所以說,劉備本身就是一個有抱負,且雄才大略,計謀出眾、待人真誠的領袖,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出色的將領、謀士追隨。像演義裡描述的“滿口仁義道德,虛偽,軟弱無能、愛哭、愛跑”的人,應該是作者對劉備的黑化,以突出諸葛亮的蓋世功勞。他的蜀漢並非全靠諸葛亮的計謀打下來的,他本身就有很大的貢獻。

  • 16 # 天笑風塵

    諸葛亮,在歷史上,他這個人政治突出,沒有那麼大,也沒有什麼草船草船借箭空城之類的,在三國演義被神化了,在政治上,當時除汗是真正的是法政才是真正的政治老哥,在打仗這方面

  • 17 # 歷史吃瓜客

    要說反差最大應該是馬超吧,這個反差不是指武藝,而是造反的背景和原因。小說中馬超是為父報仇起兵造反的,史書記載他由於擔心鍾繇先動手,不顧馬騰的死活起兵的。當時馬騰在京都任職,也可以認為是人質,最後連帶著二百多口家族成員被撕票了。

  • 18 # AMrbondel邦鮮生

    三國演義是杜撰,並非歷史真實,各位可以看看陳壽的《三國志》,裡面人物比較接近歷史。

    草船借箭乃孫權之做,單刀赴會說得是魯肅。

  • 19 # 久違的亮哥

    馬超與他的父親馬騰。

    《三國演義》裡的馬超,除了有點有勇無謀外,可說是渾身都是優點:顏值高,人稱錦馬超;武力值更高,和許褚、張飛都能打得難解難分,更重要的是,馬超孝順父親、友愛兄弟。他一出場,就是興兵為父親報仇,和曹賊大戰潼關。少年英雄和殘害忠良父親、篡奪朝政的奸相鬥爭,忠孝兩全的形象可以說是非常高大了。

    根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七、第五十八回,故事線大概如此:馬騰是一個大忠臣,曾與劉皇叔一起接受漢獻帝的衣帶詔,讓曹操恨之入骨。赤壁之戰後,曹操欲興兵南下進攻東吳,生恐馬騰偷襲許都,於是謀士荀攸獻計:加馬騰為徵南將軍,誘入京師。

    馬騰讓馬超留守西涼,帶著次子馬休、馬鐵,侄兒馬岱,引西涼兵五千,往許昌而去。結果奉曹操之命前去勞軍的門下侍郎黃奎竟慫恿馬騰在曹操出城點軍時殺死曹操。馬騰是個忠臣,被三言兩語一激,居然同意了。怎料這黃奎是個成事不足的廢物,向自己的小妾洩了口風。

    於是,馬騰中了埋伏,與兒子都被曹操殺害。

    馬超得知訊息後,“哭倒在地”,立即找到父親的結義兄弟,西涼另一實力派韓遂。這韓遂居然也是位義薄雲天的漢子,慨然應允說:吾與汝父結為兄弟,安忍害汝?汝若興兵,吾當相助。

    但實際上,歷史上馬超起兵的時候,馬騰活得好好的。當然,馬騰也不是什麼大忠臣,更不反對曹操,那位韓遂也不是他的好兄弟。相反,正因為馬超不顧父親死活起兵,反而導致馬騰被曹操殺死。

    一、馬騰與韓遂曾經一起創業,後反目成仇

    東漢末年,馬騰與韓遂等人在涼州起兵,“寇亂三輔”,成為亂世中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董卓入長安後,邀請二人共圖山東,兩人美滋滋地帶著隊伍就出發了,到達長安時,董卓已死,李傕郭汜當家,於是兩人正式落實政策,獲得漢朝的合法編制。韓遂當上了鎮西將軍,遣還金城(今蘭州),馬騰則是徵西將軍,駐紮在關中的郿縣。

    不久,馬騰“私有求”於李傕,估計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但被拒絕後,馬騰大怒,立即帶上兄弟們和李傕大打出手,作為好兄弟的韓遂當然要來幫忙,但李傕等人的部隊可是和十八路諸侯都交過手的精銳之師,韓、馬大敗。

    這場狗咬狗式的內鬥,被羅貫中的如花妙筆包裝成了馬騰、韓遂忠於漢室,興義兵大戰權奸。

    不過,此時的馬騰、韓遂確實好得穿一條褲子,兩人也正式結為異姓兄弟。強強聯合讓二人終於在關中十幾股軍閥中脫穎而出。

    事業做大了,矛盾反而產生了,因為“部曲相侵入”(也就是搶地盤),兩人反目成仇,“騰攻遂,遂走,合眾還攻騰,殺騰妻子,連兵不解”。馬騰被韓遂殺死的“妻子”,也許不是馬超的生母以及同母弟,但也是馬超的親人,所以馬超後來其實是和仇人一起合作反曹。

    二、馬騰並未參與衣帶詔反曹

    建安十六年三月,馬超與韓遂等人反於關中時,馬騰已經在鄴城(其實曹操滅袁紹後,就將辦公地點從許昌遷到鄴城了)呆了四個年頭了,也算是過上了優哉遊哉的退休生活。

    馬騰不但沒有參與反曹操的活動,相反,二人的關係非常好。建安四年,曹操派鍾繇鎮守長安。馬騰、韓遂表示歸順,並“遣子入侍”(不過,馬超身為長子,大約不會去做人質的)。馬騰既然連董太師、李傕的大腿都能抱,實在看不出他有任何看不慣曹丞相的動機,所以羅貫中顯然是大大美化馬騰了。

    曹操與袁紹中原爭霸時,鍾繇與袁紹之子袁尚的部將郭援、高幹、匈奴南單于等戰於河東,馬騰也施以援手。領兵作戰的正是初出茅廬的馬超,馬超和演義裡一樣是一員猛將,輕鬆取得一場勝利。

    馬騰為什麼會放棄幾十年戎馬生涯,定居鄴城呢?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想過安穩日子了。在馬騰、韓遂反目成仇後,善良的曹丞相派鍾繇、韋端等人前去勸和。也是在這一年,馬騰接受朝廷徵召,入朝為官,部隊交給馬超統領。曹操任命馬騰為衛尉,封馬超為偏將軍。

    三、馬超、韓遂起兵無關正義

    馬超起兵的真正原因,據說是因為曹操要征討張魯,關中諸將“疑為襲己”,所以先發制人。當時關中大小武裝力量共有十路,迅速達成了共識(“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十部皆反,其眾十萬”)

    不過,首先提出聯合行動的,居然不是老謀深算的韓遂,而是愣頭青馬超。要知道,馬超不但與韓遂有仇,而且他的老父親和兩個弟弟還在曹操手中,實際上相當於人質。

    據《魏略》記載說,馬超為了統戰韓遂,還說了這麼一句話,“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這話的意思是,我不要父親了,認你當父親,你也別要兒子,認我當兒子吧(韓遂有子孫在京師)。

    這句話可能是後人附會,但馬超為了自己手中的地盤軍隊,無視父親兄弟性命的行為卻是事實。這位錦馬超,可說是不忠不孝了。

    《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中,楊阜、姜敘在陣前大罵馬超是“叛君無義之賊”,這句話評價馬超倒是恰如其分。

    馬超於建安十六年三月起事,八月被曹操平定,逃歸涼州。但在涼州依然不安分,大肆吞併隴上駐郡,圍攻涼州治所冀城。

    建安十七年五月,忍無可忍的曹操一面派夏侯淵前去救援涼州,一面將在鄴城歲月靜好的馬騰及其子馬休、馬鐵等族人殺死。

  • 20 # 另類視角看歷史

    諸葛亮和關羽,都有神化的成份。這與他們的主公姓劉有關。

    從封建統治者的角度,他們代表著正義的一方,是忠義的化身。神化他們也是統治需要。

    (圖:諸葛亮的影視形象)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並不以謀略見長,而是搞政工的好手。所以劉備把他放在後方,主持後勤和外交。他心細如髮,勤勤懇懇,為劉備奪取巴蜀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備為什麼讓諸葛亮留在荊州搞後勤?因為諸葛亮家族和當地豪強都有聯姻,他的岳母是劉表妻子的親姐妹。諸葛家族在荊襄地帶根深葉茂,自然方便他徵兵籌糧。所以,諸葛亮後勤做得出色,也並非全靠能力。

    劉備為什麼讓諸葛亮留在荊州搞外交?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和諸葛亮的好友魯肅,都是孫吳重臣。

    當時在奪取巴蜀的前線,劉備的謀臣是法正和龐統。但龐統早死,法正就是劉備的第一謀臣。

    法正定奇謀拿定軍山,取漢中,固益州,諸葛亮基本是旁觀者。陳壽把法正和程昱、郭嘉等人比較,認為他們都是三國頂級謀士,這裡沒有諸葛亮。

    (圖:諸葛亮的遊戲形象)

    劉備死後,諸葛亮才獨當一面,但主要功勞還是內政上。那時法正己死。

    諸葛亮對蜀國內政進行了整頓,修法典,抓史治,行德化,輕水利,富有成效。外交上因為有諸葛瑾做內應,和東吳成事實同盟關係,讓曹魏難以對蜀漢下手。

    但諸葛亮和他後來在吳國的侄子諸葛恪一樣,不大容人。李嚴、魏延這些名將,要麼被他整死,要麼被他驅逐,因為這些人不屬於諸葛亮的派系(荊襄系)。但緒葛亮卻重用了荊襄子弟馬良的弟弟馬禝,結果釀成惡果。

    諸葛亮因為沒有軍功,擺不平內部派系之爭,不得不通過戰爭來抓軍權,以排除異己。但同時也傷害了益州本土派的心。

    最後劉禪投降,就是益州派鼓動的,因為諸葛亮的長期操弄,本土的益州派在蜀國官場上完全邊緣化。既然不把我們當自己人,投降曹魏說不定在官場還有機會。

    (圖:蜀國政治精英集團)

    但諸葛亮的五出祁山,幾乎一無所獲,除了白耗了大量糧草和士兵性命,並不能深入曹魏半步。

    所以,諸葛亮的軍事行動,有濃厚政治表演成分。他知道拿不下曹魏的。

    當然,什麼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新野等等,都是虛構的,正史上沒有記載。所謂的七擒孟獲也不存在。

    攻打孟獲確有其事,但孟獲所部還處原始部族社會,太弱,並不算什麼軍功。

    除了事奉劉家為諸葛亮加分(得到封建君主認可),諸葛亮的《出師表》寫得優麗真摯,給後人留下極好印象。這也是後人拔高諸葛亮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寫的最滿意的一首古體詩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