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9
回覆列表
  • 1 # 李志勇LZY

    一個宇宙太陽系控下地球到今:

    火星日永晝潮溼一陸多微生物;

    水星日水溫胞卵陸蛋禽動恐龍;

    今月日北蓋地面變大陰陽旋轉,

    遠古日華帝伏羲女媧古總文明;

    渾天日光迫移一陸地分東西方,

    當時日就形成東道儒西佛哲學。

    月亮日成衛星六百五十萬年變;

    今新日五百萬年四季星空宣夜;

    地空日讓表三次造山成四七洲;

    內守月風俗外日心科技新社文。

    華陰陽天人合一遠古人總文明;

    近日地月三星文夏開始講三才;

    西方修出佛是否據陰陽又哲學;

    多日永晝陸剩月日地平陰陽旋;

    日照地面積增大分二四今七洲;

    天地困求多反哺歸真物人統一;

    氣水節氣性情事業存認給相符;

    中外存認續正棄誤文明世和平。

  • 2 # 鶴羽

    說文化一定不能離開歷史,沒有歷史的不能稱為文化。歷史又沒人經歷過,只是從電視劇、電影、故事、歷史書上面瞭解的歷史。

    中中國人,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瞭解的不夠,更別說西方的歷史。瞭解不夠,對比一定不準確。

    東西方的共同點,就是人類的共同點。東西方的差異,就是不同地域的人的差異。同樣都是中中國人,不同地域的人,有沒有差異?

    什麼人只注重差異處,忽略共同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類卻一段時期是君子,一段時期是小人。也說明那句:君子與小人,只在一念之間!是正確的。也說明,人的主觀意願,扭轉不了客觀現實。人心向善,善人不一定說了算。不然,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從有人類歷史,戰爭就沒絕跡過。說什麼都沒意義,順其自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遇事就是考試,得分多少看得是平日的積累。

    東方人心地善良,西方人一樣心地善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取長補短,互利互惠。人類跟人類自相殘殺,親者痛仇者快。為什麼人類做不到,和平解決一切問題?

    自古就說,以先知覺後知。迷信的人卻只把對“先知”的理解放在算命上。老師對於學生來說,都是先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是,以先知覺後知。不說神仙鬼怪、佛道天堂的,就不是先知!迷信的人,還就是這樣理解“先知”這兩個字的!

    老師在知識方面確實是先知。但是,不能體會到,學生哪裡比老師強的老師,一定不是合格的人師!有沒有,不能算合格的人的老師?肯定有,因為,人品跟學歷不是同步的。

    好像跑題了是吧!本意是這樣:走在前面的就是老師,跟在後面的學生能清楚的看明白,前面的人的錯誤,但是,因為他是老師,無論對錯學生就都得遵從他的規定。這就是人類矛盾的根源。

    東西方,各有各的領先處,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卻不容易做到。根源是人品不夠。謙謙君子會被小人欺負,君子得變得比小人還小人,整治得小人成了君子,天下才能太平!

    嗚呼哀哉!!!…………

    君子為了改變小人,自己成了小人。忘了自己是君子,入戲以後回不來啦!結果,成了人間是由小人引領著前進的,人類前進的方向就跑偏了…………

    我說的也跑偏了!其實,不是跑偏,是散了,散沒了!…………

    東方文化是以眾人為標準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突出個人能力的文化。讓眾人走上一人的路,是不可能的。天道是圓,眾成圓,人類是一個整體!太極圖一個圓有黑白,人類有男女。男女不和離婚了,一個家散了!人類不合戰爭了,天地亂了。

  • 3 # 田岑2020

    東西方文化的異同:

    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它自身的文明和地域文化。每一個作家,都在用自己睿智的眼睛在尋找和發現,然後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表達和傳承。

    歷史和地域文化的侷限性,都會很客觀地表現出來,但他們都在為自己所處的國度而努力和為大眾服務。

    唯一共同的目標,都是在展現自己的本土文化,為見證歷史而撰寫自我意識流。

  • 4 # 木昊然

    所為大理通天,小理隨境。大道理天下都一樣,小道理只在小環境裡執行,我們中國以結果推定成績,比方一件事發展中多麼不合理,但其結果是好的就推定為成功,畫個好的句號,西方以觀點案例分析結果,比方一件事在發展中有錯,其結果有多好也歸結為不完美,功過為半好。

  • 5 # 聞魯生

    東西文化異同,詳而言之,既是東方儒道釋與西方基督教的差異,也是自神話傳說開創世紀以後,哲學意義上所迸發之分道揚鑣 ——

    東方“擬神化”了,深陷權力膜拜,故而,主張行善積德以感動上蒼。

    西方“擬人化”了,相信人神共性,故而,倡導敬畏懺悔以拯救自己。

    此題頗有價值,有發人深思之傾向,卻無捅破混沌法門之金箍棒。

  • 6 # 太極權

    東西方文化,不同文明或不同文化的比較分析,既可以比較它們的相異性,也可以比較它們的相似性。例如,東西方神話都是產生於人類遠古時代。作為民間文學的源頭之一,有力的證明了勞動人民從來就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產生都與人民的生活和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絡。

    中音區柔和而有潤音,低音區音質淳厚。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提琴也在西方音樂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西方也都有其人吃品味,檔次,野味!奢嗜品!

    西方個人主義強,教育小朋友是父母的事,而在東方,小孩子不僅受父母管,兄弟姊妹也管,每個人都要管。

    東西方各有各的思想和文化,個體受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教育影響,但文化沒有好壞之分。

  • 7 # 八月中天

    偉大的胡適和魯迅都回答過這個問題,在此不重複。

    東西方文明沒有根本衝突。

    有人要座上賓士然後剦割服務員――國學為體西學為用。

    該騸掉的是“靈活解釋真理”的人。

    把他劁了。

  • 8 # Mr道二

    我是道二,首先談一下關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1、東方文化更注重集體主義,西方文化更推崇個人主義。

    中中國人更傾向於考慮個人的行為如何影響整體,而不是如何影響自身。他們更樂意為了更大的好處而放棄和犧牲(自己的利益)。

    美中國人的個人主義更注重個人的價值實現,凡事習慣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果一件事情對自己不利,自己就往往不會去做,這是一種基於自我為中心的做事動機。

    這裡的“等級分明”並不是指社會的貧富差距,因為以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差距要比中國社會主義的差距更加嚴重,而是指學生面對老師、下屬面對領導、子女面對父母等各個層面。

    在中國有“尊師重道、忠心耿耿、百善孝為先”等等的道德觀念,如果學生頂撞老師、下屬反駁領導、子女指責父母等等,這些做法在我們的觀念裡是違背中國的傳統禮節和道德觀念。這些道德觀念很大程度上讓中國整個社會的發展秩序都很和諧融洽,也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典範。

    美中國人看待各種角色的角度,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和老師之間,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和傳遞者的關係,“尊重”應該是給每一個人的,而不會因為你是一個老師就對你格外尊重;員工和領導之間,雖然有職位高低的區別,但本質上大家只是分工協作去共同做好一件事,所以不會因為你是別人的上司就覺得你高人一等;家庭觀念中也沒有“孝道”這兩個字,子女之所以對父母好,不是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更多的只是因為我們有血緣關係,屬於一家人而已。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東方文化注重社交,注重情義,注重如果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對待關係,而且有“熟人好辦事”的習慣;而西方文化注重法律,注重規則,注重彼此平等對待。

    這裡就拿朋友一起吃飯打個比方,中中國人比較習慣這次由一個人做東請客,下一次由另一個人請客,從此看出朋友間的情義;而西方人無論普通朋友、男女朋友,一起吃飯都是AA制。

    這是因為東西方歷史背景不同所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文化,而且現代東西方交流溝通越來越多,文化也在慢慢融合,並沒有優劣之分!

    無論東西方的文化,都注重人道主義,有各自的信仰,各自的法律,都在高科技研發的路上不斷突破,在不斷融合的未來,一定都會一起變得更好!

  • 9 #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人的觀念差異上。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請好朋友或值得尊敬的人吃飯。

    東方人雖然設定了非常豐富豐盛的大餐宴客,但主人慣例自歉說,今日請各位來吃飯,沒什麼準備沒什麼好菜好酒招待各位,各位隨隨便便吃一餐,請多多包涵。

    而西方人請客吃飯則不同,雖然沒豐富豐盛的大餐,但主人往往說,得知各位前來就餐,我夫人特意為各位燒了幾個拿手好菜,請各位盡情品嚐品嚐。

    在西方人的觀念裡,請尊敬的客人吃飯,一定是說拿最好的東西招待客人(儘管不是最好的東西),這樣他們認為也是對客人尊重的一種方式。反而他們認為東方人的含蓄自歉是一種對客人的不尊重。你沒準備沒好菜好酒,為什麼要宴請我?

  • 10 # 一棵開花的樹0207

    東西方文化: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

    羅素說“要了解一個人時代和民族,我們必須理解它的哲學。”要深入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要理解哲學的差異。

    哲學的產生,與人的思考有直接相關,而思考的邏輯前提是承認人的實存性,人是思考的主體,因此哲學的核心無疑就是關於人的問題。

    在中西哲學史上,人文主義的思潮都有漫長的歷史。

    古希臘哲學從早期的自然哲學過渡到蘇格拉底將哲學的任務認定為“認識你自己”時,才將哲學由自然哲學轉向了人自身,建立起了人的哲學,而在東方的中國,儘管伏羲氏在創立八卦的時候並沒有有意識地確立人的主體性,但由《周易》開創的“觀”文化在不自覺中將人推到了哲學的中心,到了與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孔子時代,人早已擺脫了原始宗教和自然神論的束縛,其價值主體地位在孔子創立的“仁”的學說中被牢牢地樹立起來。

    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觀點,認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並且"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軸心時代”在東西方文明的同時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人在物種起源意義上的共性,而東西方文明中心之間相通性則體現出東西方文明及其哲學之間的相似之處,而這個相似之處就是前面所說的人文主義的思潮。

    儘管如此,由於地理環境等各方面條件的不同,人文主義在東西方兩個世界的發展仍舊顯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這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西方在發展的過程中不但產生了宗教,而且也產生了與宗教看似對立的科學,而中國卻一直在世俗價值的指導下度過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並以其獨特的文化形態在新的時代面前仍舊發揮著巨大的力量。

    宗教和科學看似對立,其實在其本質特徵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而這些相似之處恰恰是西方文化,或者西方哲學的共同特點,與之相對的則是東方文化。如果簡單地描述之間的區別的話,或許可以用內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來概括和說明東西文化的不同。

    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宗教、哲學、科學都是在各自的領域內追求各自的真理。不同之處就在於宗教是超越而感性的,它的真理是先天而外在的,人要達到宗教的真理,與上帝對話,就要通過宗教形而上的獨特體驗,通過某種外在的形式去與上帝溝通,而上帝作為宗教追求的真理,是超越於人的感覺經驗而先天存在的。科學儘管不承認有一超越而外在的上帝的存在,但它追求的真理同樣是外在的,而與宗教不同之處就在於他是通過經驗的方式追求客觀實在的真理的。從超越而外在的層面上來看科學與宗教,二者之間的相通性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也正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外在超越性。

    如果說宗教和科學在精神和物質的領域內均走向了極端的話,哲學的態度則是調和二者的極端走向,試圖打通精神和物質之間的巨大鴻溝,從這個角度上說,西方的哲學應該最是跟中國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因為中國文化講究的正是中和性。

    但事實並非如此,哲學作為西方文化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仍然還是在西方文化的架構之內,仍舊是超越而外在的。

    嚴格來講,哲學二字本身就不是中國文化固有的東西,哲學作為西方文化的產物,在形式和內容上均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特徵。西方的哲學是借建構形而上的超驗世界來論證人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世間的種種現象,為人類社會乃至人自身的存在提供理論上的立足點,而論證需要嚴密的邏輯體系和極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人作為思考的主體顯然讓位於邏輯的內在規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邏輯自身的規律在主導哲學的發展而不是人本身主導哲學的發展。邏輯在西方哲學的發展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邏輯本身不是內在的,儘管邏輯是人所發現的,但人卻不能主導邏輯,這就註定了邏輯的外在性,而邏輯的外在性直接導致了哲學的外在性,而這一點正是與宗教、科學相通的地方。

    與西方宗教、科學、哲學追求的外在超越不同,中國哲學追求的則是內在超越。

    中國沒有龐大的宗教體系,因為中中國人不需要從外界超驗的層面追求形而上的理念或者信仰歸宿;中國也沒有產生出科學,儘管從先秦時期的墨子以及名家那裡就有產生了發達的認識論系統和邏輯體系,但這些終歸沒有情感的因素而在歷史的發展中銷聲匿跡,因為中中國人是靠感情維繫的。

    中中國人的思想特徵,不是去外界尋找真理,而就認為真理存在於人自身,存在於人的心性之中,追求真理就是認識自己,因此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十分重視心性問題,連外來的佛教也被強勢的中華文化所感染,產生了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淨土宗、禪宗等。心性問題如果再往前發展的話就是修養問題,也就是實踐問題。心性論為人的修養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修養實踐最終把心性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之中,這個迴環的過程,也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途徑。不同之處在於“先知先覺”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理論基礎,“後知後覺”則遵循這個基礎實踐就行了,但不管是“先知先覺”的理論建構還是“後知後覺”的道德實踐,始終是遵循著內在超越的規律的。

    當然,也不能據此否認中華文化沒有超越精神。儒家的“天”、“天命”乃至《中庸》的“誠”、宋明理學的“仁”、“心”以及道家的“道”均具有超越的意義,而之所以沒有將這種超越面的價值理想付諸於宗教實踐,原因就在於儒家把這種超越追求內化為人的日常生活倫理,而道家的“道”,終究不是宇宙本體論意義上的超越價值,而是老子藉以闡發其形而上的君人南面術的理論基礎,莊子倒跟老子有很大的差距,但莊子所追求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絕對自由仍舊是實踐性的而不是超越性的。後期墨家和名家雖然在科學的層面邁出了重大的一步,但終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他們與中華文化的整體精神格格不入。

    外在超越儘管超越於人的感覺經驗建立了龐大的宗教和科學體系以及非常講究邏輯思辨的哲學形而上學,但其建立的基礎恰恰是人的獨立性,這種建立在人自身覺醒的基礎之上的人的意識的獨立性,講求的是人的個性的發揮,由於對人的個性的張揚,西方文化也一直在劇烈的自我否認和自我反思中不斷向前發展,在不同的時代產生了極具時代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而內在超越儘管將超越追求內化為人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對人的主體性的凸顯不是建立在個人意識獨立的基礎之上,反而是建立在群體意識上,人的價值的體現不是對自身的超越,而是對群體的貢獻,這在維持群體穩定性的同時,無疑是對人自身自然主體的一種否認。

    儘管東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外在超越和內在超越之間的鴻溝不僅表出現在文化形態上,更是表現在內在的思維模式上,但面對現代化的發展,二者卻同樣面臨著如何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問題。

    正如馬克思所說,“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但問題是當宗教所構建的彼岸世界的“神聖形象”被摧毀之後,此岸世界的真理(科學、民主、自由)不僅沒有解決人的存在問題,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心靈世界的歸宿被消滅的後果就是虛無的降臨,當陶醉在宗教幻想世界裡的人被解救出來的時候,面對著他們的則更是一個充滿暴力與黑暗的“人間天堂”,而20世紀以來的西方世界正經歷著這個舊的信仰被摧毀、新的信仰尚未確立的迷茫時代。

    而中國所面臨的同樣是舊的價值觀念與新的時代條件之間的衝突問題。當舊有的道德倫理被趕下神壇之後,中中國人從此失去了行為標準,在新的條件下顯得是那麼的迷茫和無助,精神的空虛帶來的是行為上的無所不用其極,百年前的劫難,其後遺症正漸漸表現出來。當再次回過神來審視自身的文化價值的時候,卻已是百年後,而這百年間的真空,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彌補,其為此而付出的代價真是現在所要承受的。

  • 11 # 文化苗子

    這裡的東方文化特指中華文化,因此表達用中華文化。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西方碾壓蹂躪,文化自信心曾經碎了一地,重拾文化自信應該是從偉人毛澤東開始。不過在10年乃至5年前,咱們的自信都顯得沒有多少底氣,貌似更多是一股民族誌氣支撐。在外中國人看來是不合時宜的強硬,在國內公知眼裡就是可憐的阿Q。十九大習大大提出四個自信,適時適勢,為中華民族復興指明瞭精神途徑。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中西應對顯著的成敗差異,更加增強了咱們的自信。因此咱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對等比較,心平氣和談論優劣和異同。

    文化無論中西,追求財富和幸福,渴望親情、友情與愛情,追逐權力與地位,認可國家和等級,民族認同和愛國主義,推崇社會進步和現代化等等方面,都有共通或相似之處。

    中華文化產生的這塊土地,既有廣袤的大陸,也有漫長的海岸線。不過中國文化發源地在內陸的黃河、長江流域,主體生活靠密佈的河流與肥沃的土地,演化出來了農耕文化。中心遠離草原和大海,靠遊牧和漁獵生活的人是少數,這些後來被納入中華文化的亞文化處於文明的邊緣地帶。

    中西文化就像黃種人和白種人區別一樣顯著,哪個文化更牛X,不能一概而論。工業革命以前,中華文化在世界一兩千年獨佔鰲頭。工業革命之後,西方文化後者居上,大英帝國和美帝國主導世界幾百年。進入資訊化時代,西方文化表現出老態,中華文化涅槃復興。中華文化100多年來,開放吸收以西方文化為主的各種文化之精華,逐漸走向復興之路。相信西方文化只有放棄傲慢與偏見,虛心學習其它文化,同樣會有光明的前景。

  • 12 # 墨香齋

    相同點就不說了,都是人類。相同的地方太多了。

    而差異也很多,本回答重點從文字造成的文化差異來分析。

    眾所周知,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一種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資訊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簡單來說,就是漢字代表的是意思,從字面即能瞭解含義,但不認識的話從字面的形象是讀不出來的。英文和其他大多數語言是表音文字,簡單來說就是從字面可以讀出來讀音,但表達的意思,單看字面是不知道的。

    表音文字的優點就是簡單方便易傳播,從今天全球流行的英語可見一斑。但是缺點是不穩定。具體來說就是如果遇到天災人禍或其他文明入侵,文字往往都會出現巨大文化變動,甚至滅絕。如果詞語發生改動,這個文字基本就死了。

    而表意文字的優點和缺點剛好和表音文字相反。表意文字易流傳,文字含義不受語言影響,3000年前這個字是什麼含義,3000年後這個字還是這個含義,有變化也都是可以追溯的引申義。因此表意文字更穩定,更容易傳承,以及儲存文明。

    表意文字的語言意境更高,一個文字背後可能隱藏很多含義,這使得使用這種文字的民族必須考慮更多的含義並解讀。所以往往導致該民族的思維深度更高,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方面更優秀。

    表音文字就更利於科學方面的發展和傳播,從現在的計算機程式設計和手機系統的開發可以看出來表音文字的優越性了,而我們的科學論文也是通過翻譯成世界語言:英語,投到世界知名科學雜誌才能得到廣泛傳播。

  • 13 # 革斤石出

    東方文化源於血緣代序與齒序,從皋陶的“五教”到孔子的“君臣父子”,構建出基本的倫理和社會秩序;從姓氏家族到五服九族,構建出血緣遠近的社會網路關係。西方則簡化了很多父母可知,父母的同輩不分,祖輩就更不分清了,其原因是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姐妹,沒有次第輩分等倫理關係。

    東方文化在方法上是多維的,不僅陰陽、有無、動靜、虛實等等;還有中間概念,如在是(Yes)和否(no)之間還有是或不是;絕不是西方人的零和思維!

    東方文化的根是漢字,這是西方拼音文字所無法比擬的。現在的中中國人可以輕鬆讀懂2000多年前古人留下來的古籍,而西方人都他們先人的古籍就很難了。東方文化是有歷史的、是有根的,這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中華文化中還有分合文化。

    合眾用眾,不僅能用眾力,還能用眾智。這是西方文化民主自由中所沒有的。

    合軍聚眾成巨人,巨人步伐攝心田;

    萬眾一心非虛言,黨凝民心往無前。

  • 14 # 花心的家勝哥

    1、飲食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2、天氣

    西方人的心情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但是天氣對於中中國人的影響不大。這一點,可能是個誤區了。惡劣的天氣對於中中國人心情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對於一些室外的工作也會造成麻煩。

    3、生活

    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

    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間。而中國老人則是幫家裡的兒女帶孩子,撫養第三代,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5、孩子

    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孩子展開,孩子才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

  • 15 # 霜葉593

    這個問題很大,也可能根本就講不清。談點心感,湊個熱鬧。

    據說牛頓有一天在蘋果樹下看書,突然蘋果樹上掉下來了一個蘋果,牛頓把蘋果撿了起來,拿在手上若有所思。牛頓想:這個蘋果熟了就掉下來了,但熟蘋果為什麼不上天呢?一定是有個力在起作用,才使這個蘋果掉了下來。牛頓還想到,不但是蘋果,還有梨子,石子,雨水等等東西都會朝下掉。再後來,牛頓就發現了萬有吸引力定律。使牛頓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當然這只是個傳說,說明了西方人具有理性的科學思想,什麼事都要從根本上搞清楚它的原理。這種思想成就了西方發達的科學技術。

    我想如果蘋果樹下是個中中國人呢?他會有什麼反映?我想這個中中國人可能會把蘋果檢起來洗洗吃了,然後說好甜。可能中中國人還會想:掉的蘋果多了怎麼儲存,怎麼作其他的萊,醃蘋果,蘋果醬等等。對事物的根本看法限制了我們去想其他的。我們對具體的感性的東西敏感,而對理性的,抽象的事物遲鈍。

  • 16 # 理想主義實驗室

    西方文化的發展以契約式合作為基礎,公元前1000年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和美國的《獨立宣言》,一個有著奴隸,平民,貴族不同階層明確分層及權利,另一個宣稱人人平等,天賦人權;在他們所處的年代都被奉為至高無上的意識形態。儘管今天的我們看起來彼此如此的矛盾,當時的和現代的人都奉為真理的遵循著。

    哥倫布揚帆起航,背後是金錢的無限期待,掠奪與奴役是最直接迅速的回饋方式,資本和野心相敬為師,帶著戰爭和工業革命席捲全球,講地球的人類從彼此星際般的距離變成村莊,人類從未如此的親密而又孤獨。

    而在東方,鄭和下西洋,是帶著泱泱大國惠澤蠻夷之地的姿態,金錢與財富只是用來彰顯大國風範的工具。孔子定下的禮儀之邦,弟子顏回哪怕在被重重包圍打殺中也不忘記扶帽,而被眾人剁成肉泥。我們記住的不是他的失敗,而是面對生死的姿態。

    姿態,在中國歷史的英雄人物中最重要的元素,沒了姿態,權傾天下也只是歷史的印記。而代表姿態的風骨,被後人們傳頌,崇敬,懷念,魏晉風骨,建安風骨,民國風度,順手掂來,我們用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姿態定義我們的英雄。

    西方拼盡全力過好這一生,嚐盡人間百味,不虛度年華。

    東方以差不多的中庸之道待人處事,適可而止,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西方相信過好這一生進入天堂

    東方相信因果輪迴今世遺憾來世補

  • 17 # 長安輝太郎

    中中國人用表意文字,外中國人用表音文字,決定了中中國人,外中國人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個恐怕是中外文化最大的不同。

    表音文字因為文字本身並沒有意義,很多的音節串在一起才有意義,所以表達不同的事物就必須用很多不同的音節,用不同的排列組合來讀寫,才能區分不同的事物,所以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趨向於找不同,往小裡看,突出特性,才能避免誤會,否則讀音一樣,那自己在哪裡都找不到,於是單詞會無限增加,學物理的完全不懂化學的詞,於是不知道化學家在聊什麼,反過來也一樣,因為新詞太多了,本專業的都學不完何況跨專業的呢?這也就能理解為啥老外那麼看重個性自由,因為沒個性就沒自我了。這就能解釋特沒譜說喝消毒水殺病毒,立馬有一對工程師夫婦就喝死了,在中中國人看來小學生都不會犯錯,從總統嘴裡說出來,而且真有人喝,簡直匪夷所思,就是這種思維方式導致的群體性的無知和自大,因為無知所以自大!

    肺炎這兩天又鬧起來了,就拿西醫的發展來看就挺說明這個思維方式的,人病了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於是就把人解剖了看這個器官到底發生了啥變化,越看越小,現在連病毒的基因序列也能看到了,這個思維方式也能解釋為啥現代科技幾乎都是外中國人發明的,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向就是朝小處去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一根筋,不會變通,只能信一個神,別的神說的都不對,於是你看老外的戰爭史,都是為了信誰不信誰在打仗,表現在國際間就是老美老想改變中國,而中中國人從不想改變美國。旅遊界常說的,老外的腦袋是方的,中中國人腦袋是圓的,就是這種思維方式決定的,不學中文的老外永遠無法理解中中國人的想法。

    中國字是音形意的結合每個字是個概念,字型本身已經有意思了,而這個意思是古人從生活中的常見情形中總結出來的,所以表達的是共性,所以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總是找相同,最常見的情形就是陌生人見面攀老鄉對吧!各位看客都遇到過吧!看問題願意往大處看往遠處看,看根本,看規律,不太注重過程和細節。由於中國字表達的是共性是概念,所以老外發明的新東西都被兩個到三個中文字概括解釋了,完全不用發明新的字,因為這個思維方式幾千年的的古聖先賢就把宇宙萬物人生百態的執行規律解釋清楚了,所以先秦諸子之後再思想家,再說回這個疫情,因為中醫是總結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和人的生老病死而得出的規律性的東西,所以新冠病毒雖是一種新的東西,但是也逃不出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大規律所以中醫在不瞭解這些病毒的情況下,一樣可以把病治了,或者說中醫根本不考慮什麼病毒不病毒,反正就是陰陽不平衡了,寒熱不調和了,給調整回來病不就好了嘛!這樣的思維方式形成的現象就是以結果為導向,不在意過程,這個思維方式使得近代科技註定不會在中中國產生,道理很簡單,人們辛苦努力無非想生活過的好一點,而改善生活最直接成本最低的就是讀書做官嘛!有那勁搞那麼多奇技淫巧還不如多背會四書五經呢!對吧!因為強調共性,所以中國各地各民族各宗教各種人才能和睦相處。要按老外那突出個性的想法,早就分裂的幾百個國家了!表現在國際間,就是中國總能包容接受別國別的民族的不同,而別人沒法理解!就這個道理!這幾天港版國安法的事很火熱,外中國人就沒法理解一國咋能兩制呢?其實自打秦統一以來,一國兩制的實踐從來沒斷過,老外還是知道的太少啊!

    思維方式的不同應該是中外文化最根本的區別!

  • 18 # 草原上的牧羊大叔

    01 一句話觀點

    西方文化能夠帶來世界的進步,但是東方思想才能夠滋養人心。——羅素

    02 東西方文化的構成要素:

    東方文化的構成要素就是儒道佛。儒道佛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包容、共同發展,使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綿延至今。

    西方文化的構成要素是希臘文化、猶太教和科學。西歐和美國的文化實際上同質的,可以追溯到三個起源,,“一是希臘文化;二是猶太宗教與倫理;三是現代科學的產物現代工業主義,並可以把柏拉圖、《舊約》和伽利略作為這三種要素的代表”。

    這些方面也正是西方人區別於東方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03 自我認知的東西方差異

    從自我認知的方式上,東方與西方一個向外走,一個向內走,於是就出現了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

    西方文化將目光與思想指向人心以外的這個大千世界,它向外求索,追問世界的根源,追問人作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怎樣的屬性。而東方文化將它的目光與思想轉向了人心以內的那一片精神世界,它向內求索。

    西方文化看世界,看天空,看土地,看高山和大海;東方文化看自己,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本色與天性,看悲歡離合中人心如何受困與解脫。

    04 科學起源

    西方文化很多時候更注重去了解這個物質的世界——它是由什麼構成的?它最初從哪裡來?人,作為一個生物體,他的生理結構到底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去看西方哲學史,你會發現,最初的古希臘哲學史就好像是一部物理學啟示錄,它更像是科學的起源。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世界的本源是一種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原子在虛空中運動,所以包羅永珍的世界簡化到最後就是原子和虛空。

    同樣,西方的醫學,它把人分成骨、肉、皮、血液系統。還講究解剖,把人當成一個物理世界來剖析和分解,各個擊破。

    他們對自然世界的濃厚興趣和深入認知,帶來了科學和技術的進步。

    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文化發達的是物理學、化學、科學、解剖學;而東方文化發達的是玄學,它的哲學、物理學、藝術、醫學都只是玄學的各個分支。

    05 未來文化

    就未來文化理想而言, “西方文化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化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

    “中中國人可以從西方人那裡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西方人可以從中中國人那裡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

    注:羅素是20世紀最早認真進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

  • 19 # 海棠花開春雨來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於:間接利己和直接利己。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己應該解釋為所屬群體的意思,並不單指自己。自私的基因決定了人類利己的終極根源。這一點上東西方文化其實沒有區別。

    東方文化崇尚婉約與內斂,西方文化則直接了當。可以看出東方文化中深受圓滿的思維所根植。外圓內方的思維模式,其實是在營造一種和諧相融外核。其目的是通過共榮,來獲得自己的需求滿足。通過共榮的概念能更大程度發揮資源使用優勢,變成需求滿足的最大便利性。

    西方文化中直接利己思維,發揮的是個人自主能動性,極大去除了中間環節,顯得高效與主動。但個人貪慾的膨脹,試圖對資源的過度佔有,就一定會導致資源使用的低效和浪費。

    利己和間接利己在文化表現上處處可見。利己主義適合精英階層,能高效推動社會向上流動;間接利己主義則比較符合普眾階層。能惠及更多人口,但對精英的提取缺乏主觀能動性,顯得低效。

    一切文化的動力都是社會群體直接的需求反應。

    可以看到東西文化中對個人英雄主義截然不同的態度。東方文化是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西方文化中個人英雄主義處處可見。群體意志需要榜樣作為標杆。精英文化需要在普眾的土壤中提取。

    利己和利他的思維土壤,取決於社會現實中協作的需求強弱。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直接了當的利己主義逐漸無法適應協作心理的需求。婉約的利他主義將成為協作的前提。東西方文化的發展在可見階段將逐漸反轉。

  • 20 # 新新俠2

    客觀評價總結東西方文化的異同是個大題目,在這個場合,只能做個概述。

    文化這個概念也比較大。

    百度娘對文化的定義是這樣的:

    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範、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昇華。

    哲學定義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我倒覺得,這樣的定義太過專業,但是,要把文化具體分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範、藝術文化、科學技術幾個方面,再進行比較,到容易些。

    總體上說,東方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軸,而中國文化則以儒世道相輔相成,儒家文化是其大宗。西方文明則以基督文明為大宗。伊斯蘭、猶太教與基督教有著共同的源泉,跟儒釋道相容合的東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

    1.東方文化中,家國的概念根深蒂固,家,國,民族,命運共同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個人、家庭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的聯絡在一起,個人進身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家或者民族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利益,在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發生衝突時,要求當事人殺身成仁,以身殉國,達成使命。

    西方文化則強調個性自由、張揚個性,個體命運、興衰至關重要,甚至個人利益也要高於計提或者國家利益。在國家民族利益發生衝突時,讓個人服從國家民族利益殺身成仁是不可思議的,在韓戰中,志願軍誓死不降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老美見勢不妙便交槍的栗子道十分常見。

    2.中國文化是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產物,西方文明則是遊牧文明的產物。所以,在飲食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東方人以穀物為主要食物,西方人則以牛羊肉乳製品為主要食物。在食物的具體形態上,西方人做的是方便攜帶的香腸、麵包,乳酪、牛肉乾、蛋糕等,而中國的食品則是粥、炒菜等更強調即時做即時吃的食品。餐具,東方人是筷子、碗,西方人則是刀、叉,盤子。

    3.在立法上、行政、司法上西方人主張三權分立,互相制衡,中中國人則一般把倫理與政治結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司法實踐中也往往牽涉個人感情或者人情關係,剛性的、絕對的、不考慮人情倫理或者地方官員意見的判決就比較少見。

    4.在思維方式上,西方最注重邏輯思維,而中中國人則更長於形象思維。西方哲學家長於對大自然的或者對天即宇宙的本質探討研究,而中國古代哲學家則往往從人的行為出發進行倫理的社會的精神層面的思考。

    5.在宗教信仰上,中中國人就比較靈活,多數人是不相信鬼神的,比較實際的;而西方的主流社會是信天主或者基督這個神的,而且信的比較虔誠,中中國人即使信什麼,也是比較輕靈,沒那麼執著。比如在中國佔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就甚至不信鬼神,強調活在當下,對來世沒有什麼期待。

    6.在家庭關係中,中西方的分野更明顯。中國特別注重傳宗接代,對孩子百般呵護,直到孩子成家,父母還要幫著看管孩子,補貼孩子,以致造就了很多啃老族。而西方則不同,孩子十八歲以後就要獨立,父子之間的經濟利益分的非常清楚,啃老族基本看不見。

    7.鄰里關係,中中國人強調和為貴,族群內強調和睦相處,在國與國關係的處理上也經常使用和親的方式處理外交關係,漢朝的王昭君,唐朝的文成公主都是以和親處理民族關係的典型事例。西方呢,利益第一,個性第一,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各過各的日子,井水不犯河水,就像美國的西部牛仔,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生產單元,都有自己獨立的勢力範圍,等等。

    8.在經濟上,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80%以上的人被固定在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相對穩定農村社群的群體生活比較活躍,西方,包括阿拉伯世界,或者因為土地貧瘠,或者因為國家土地面積小、人口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頻繁,商業經濟就發達展的快。所以,中國古代國家歷來重農抑商,而西方各國的商業活動異常活躍。

    9.科學技術方面,受西歐英國西班牙荷蘭等國航海業發達的影響,歐洲人普遍具有更大的冒險精神和探索精神,特別是16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在探索大自然,科學實驗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開始陸續建立許多現代化的大學,比如英國的牛津、劍橋等大學,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如虎添翼。而我們中國,不論國家,君主都更重視對國家的治理,國家的人才培養方向重點放在對”官”的培養上,即使開辦學院,也主要是學習人文歷史,培養科舉人才。直到1911年清帝遜位以後,才陸續開辦以自然科學,包括工程學建築學農學等自然科學為主的學堂、學院。

    俗話說,百川到海,殊途同歸。儘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在對世界的積極探索方面,在人類不斷追求進步,追求美好生活方面,人類是有共同語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願意回家陪家人一起過節,還是願意把回家的路費寄給家人用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