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阿正故事會
-
22 # 仙人掌8000
其實客觀的說,西方文化有很多是遠遠領先於我們的,尤其是藝術與哲學成就。以音樂為例,西方音樂其實也是一種科學。交響樂隊指揮一目十行,一個總譜20多行,各種樂器的分譜瞭然於胸,這是十分了不起的。相比之下,中國民族樂器的表現力要弱得多。我問過我家孩子的小提琴老師,如何用音樂表達大海的廣闊和澎湃,他說聽交響樂,這得需要和絃,民樂和民樂隊都很難表現。近年來,中國全社會提倡傳統文化,儒家為首的諸子百家確實很深奧,但說句大不敬的話,歸根結底都是對人治人,人鬥人的鑽研,能拿到檯面上的世界經典到底很少。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藝術上,還是文學和哲學史上,我們沒有舉世矚目的文化瑰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西方藝術的思維也是基礎科學的思維基礎。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低頭走路,不自高自大不自作聰明。只要我們心態正確,我們早晚能奮發圖強,畢竟我們國家人那麼多,不缺人才。
-
23 # 這條江河
一個追求自由平等,注重個人利益,確維護了集體利益。
一個主張統一,看中集體利益,確最終維護了個人利益。
-
24 # 藝軒木藝燈飾
東西方文化差異在於,中國是文明傳播和學習交相容和平共榮(以鄭和下西洋為例,沒有殖民,帶去的是當時中華文明的產物和思想交流)崇尚人類命運共同體,尊重和而不同!
西方人是從林法則,弱肉強食,所到之處皆佔為己有(現在的美國原是印第安人的家園,全球被殖民國家太多太多),沒有公平正義,只有利己思想!不講和而不同,以自己的思想為中心!不崇尚和平共榮,一心只想凌駕於別人之上!為達目的可不擇手段!
如果真要命名文化一說,那西方就是自然世界下等動物強盜文化,東方是崇尚禮義廉恥人類文化!
-
25 # Masar先生
東方文化:人本位,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重孝道,看事物合二為一,易經思維。
西方文化:神本位,兄父皆為上帝兒子,重平等,看事物一分為二,科學思維。
-
26 # 土豆派王子
西方的宗教有伊甸蘋果。孔子不讓我們吃蘋果。宗教這玩意生命力極強,我們太吃虧了,現在被猩猩們欺負,公平那去了。
-
27 # 沒辦法改名了
東方多用心,西方多用腦。各有側重。
東方多求同存異,西方多你死我活。
東方多謙卑,西方多張揚。
東方人是兩元錢一個,五元錢仨。西方人是十元錢倆,五元錢不賣。
-
28 # 品夢齋
東西方文化的異同是個大概念,我覺得這一種說法很好:西方文化是分析文化,就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析,由整體而部分…直到分子原子等等,注重看到的。東方文化是系統文化,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它存在的系統,由沙粒想到石頭,由石頭想到山,由山想到…直到大地,宇宙等等。注重聯想。
-
29 # Canace域
東西方文化的界定|何為東方,何為西方?
自古以來,話語權都是掌握在強者手中的。地球這七大洲,自有人類以來,歐亞大陸(包括北非)以其豐富的植被、可供馴養的大型哺乳動物和東西向軸線的溝通交流優勢,在文化的發展程序中遠快於其他大陸的文明。
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歐洲以其巨大的技術、制度、文化優勢佔領瓜分了美洲、澳洲的絕大多數領土,歐洲文化鋪展到更廣闊的土地上。在兩次工業革命以後,歐洲的技術優勢迅速領先於廣大東方國家。事實上,歐洲佔領了絕對的話語權,西方文化某種程度上也即歐洲文化。
與此相對,原先其他歐亞大陸的文明發展,由於技術的落差處於劣勢地位,亞洲北非的這些地區也就被稱之為東方。
地理學家把亞洲及北非洲稱作東方,一次劃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三個部分。
②歷史概念的東方
它是伴隨16、17世紀歐洲人發現東西洋航路並適應其向東進行經濟擴張的需要而產生的。一批西方學者在考古發掘的科學實證活動中,開始系統地對亞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國的語言、文字、歷史、宗教、藝術、風俗及其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研究,逐漸形成了“東方學”。
某種程度上說,東西方其實是西方學者建立起來的,以歐洲為重的文化殖民主義傾向的表述。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習慣上將世界分為歐美和亞非拉兩大陣營。
世界文化體系劃分|四大文化體系,東方世界有仨當今較為流行的共識是把世界文化劃分為四大體系:歐洲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印度文化和漢文化體系。
從東西方文化來看,西方世界即歐洲文化體系,東方世界則包含了其餘三大文化體系,是個紛繁的複合體。相比於對於西方文化的熟悉,大部分中中國人對於東方文化其實是更陌生的。
包括三大文化體系的東方世界,無論在地理、種族,還是在語言、心理素質、宗教、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都千差萬別,自成體系。儘管如此,統一的東方文化和東方精神依然存在。
西方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化是歐洲文化的兩大源頭。西方文化始終蘊含和貫穿著的是其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觀念。
①古希臘文化中蘊含的“人”的觀念,經由古羅馬文化對後來的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藍色的海水孕育了古希臘人張揚樂觀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崇尚知識和智慧;熱愛海洋,具有大海般洶湧澎湃的性格;信仰“動”的哲學,崇尚力量、勇敢和冒險;追求現世的歡愉,讚美肉體的和粗獷的聲樂之色。這種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精神是基於古希臘人強烈的世俗人本意識。
古希臘羅馬文化還出現了一系列二元對立的精神,比如理性與情感,人與命運,神本與人本,人慾與禁慾的二元對立等等。這些對立的衝突形成了後世歐洲文學中普遍存在的悲劇性的基調。
②希伯來-基督教文化是歐洲文化的又一源頭,其中蘊含的“人”的觀念,經由中世紀文學對後來的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希臘人把人本身當做享用物件,他們頌神是因為神體現了人的慾望,相反,《聖經》則認為世間唯一可供享用的是上帝,人只是上帝垂憐的物件。在希伯來-基督教文化中,“靈”取代了“肉”,“神-理性-人”呈三位一體之勢,其文化內質是宗教理性型的,體現的是宗教人本意識。
處於中東地區的古代希伯來人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詩歌、小說、寓言等方面,均取得了較高成就。這些文學被收入猶太教的經典之中,隨著被歐洲人變為自己的基督教教義的一部分之後,在歐洲大陸開始廣泛地流傳,並日益與歐洲大陸人們的思想觀念融為一體。
①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重感悟和直覺的思維方式。
古代阿拉伯:變幻莫測的自然和變動不居的生活方式深深影響了阿拉伯人的認知觀念。他們擅長零碎地、直觀感性地觀察認識事物,認為自然與社會現象是一瞬間裡所感知的印象,只有憑藉直覺而非單純的理性思維才能領略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和社會人生。伊斯蘭教的神祕主義蘇菲派更將直覺推向極致,主張只有通過冥想、神智、狂喜、迷神等神祕的方式才能與真主安拉合一。
古代印度:印度傳統文化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一種是土著達羅毗荼人基於生殖崇拜的農業文明,另一種是從中亞來恆河流域定居的雅利安人的基於自然崇拜的遊牧文化。受這兩種文化影響,印度教文化崇奉人格化的自然神。印度古老經典《奧義書》突出強調梵我合一的絕對一元論。因此印度人習慣以“梵我合一”的內傾思維方式來把握世界人生。
漢文化起源中心的中國:古代中中國人對於自然和社會的等方面的問題,萬鋼是以經驗描述、形象表達、總體體驗和類比綜合等方式進行把握。漢文化體系的自然觀,集中體現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天”代表廣闊無限的大自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②群體協調均衡意識為主導的心理機制,鮮明的泛道德色彩和濃厚的宗教意味。
一、以倫理為本位、以道德為重心的東方文化特質,決定了東方社會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呈現出個體與宗族乃至整個社會不可分離的等級秩序和倫理規範。
無論是印度種姓制度、日本身份等級秩序、中國“三綱五常”式的人倫關係,還是埃及“金字塔”式的等級順序,以及阿拉伯深厚的宗法關係,都把個體行為的各個方面納入血緣關係和等級秩序這張無所不在的網路中,將個體與群體結成牢不可分的整體,內化成東方民族的眾趨人格。
二、“東方的歷史表現為各種宗教的歷史”。
東方這片古老而神祕的土地除了產生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外,還產生了埃及宗教、美索不達米亞宗教、迦南宗教、腓尼基宗教、赫梯宗教、猶太教、索羅亞斯德教、摩尼教、婆羅門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道教、神道教等幾十種影響廣泛的地區性或民族性宗教。
東方宗教價值體系的思想觀念、信仰崇拜、道德規範對東方文藝有著巨大的滲透力和支配作用。印度文化講究莊淨巨集遠、肅穆深奧,具有博大精深的品格;波斯、阿拉伯的藝術風格則傾向於華麗裝飾、精緻雋永;而日本以其幽玄美為藝術極致,崇尚自然恬淡、閒寂餘情。但是,東方各族審美文化這些特質,都同東方哲學傳統重感受體驗、重直覺頓悟的思維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總結西方文化的兩個主要的源頭:古希臘羅馬文化溯源於自身,希伯來-基督教文化來源於東方。西方文化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和一部分東方文化的融合形成的。自然,東西方文化有其同源性。如果說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主要在於西方文化始終蘊含和貫穿著的是其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觀念和東方文化群體協調均衡意識為主導的心理機制之間的差別。西方更強調個人,是個人英雄主義崇拜;而東方更強調集體,是集體主義的。
西方文化是外傾的,而東方文化具有內傾性。因而西方是更積極進取的,是不斷開拓的;而東方相對是向內挖掘的,注重的是心靈和精神的圓滿。由此有涅槃、有“天人合一”,有“梵我合一”。或許這可以解釋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影響和發展方向。
表現在藝術上,與西方藝術重寫實的精神不同,東方審美文化更多是具有非理性和表現性的特質。東方藝術重寫神而非寫形、重表現而非再現的審美觀,使幾乎所有東方民族都以詩為中心文體,而西方顯然是小說、戲劇等具有情節性的故事更為發達。
回覆列表
東西方文化,一東一西要說差異真的很大,要說共同點真的挺少的
1,音樂:即使在今天要說最沒國界的,非音樂莫屬。因為當放一個陌生優美的曲子,你是很難分辨這是哪個國傢什麼人作的。這或許是因為音樂的起源真的太早了,早到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慢慢發展,逐漸產生了節奏的號子或相互間傳遞資訊的呼喊,人們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慢慢的各種旋律,曲子被人們創造出來,人們都享受這音樂帶來的愉悅,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有著對音樂深深的喜好。
2,飲食: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到哪裡都不會錯。在古代東方也好西方也罷,都會祈求種植的莊稼五穀豐登或者狩獵能滿載而歸。到了現在美食也是東西方人一致的追求。
不同的方面:
1,生產方式:東方為農耕文化,更著眼過去,強調傳統和傳承,認為人應落葉歸根;西方為遊牧文化更著眼將來,強調進取和征服,認為人應四海為家。而當兩個文化交鋒,作為東方的我們從不主動侵犯。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西方人對展現未來世界的科幻片的興趣遠遠大於東方人;而東方,對回顧過去的歷史或者穿越劇的興趣遠遠大於西方。
2,思維方式: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更偏場獨立,關注個體,不太受背景資訊影響;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更偏向依存,容易受環境背景資訊影響。跟居住環境也有關係,東方人更喜歡聚居,人際之間的界限不太清晰;而西方人則喜歡零散居住,人際間的界限分明。東方人從小就被訓練,母親和父親這邊的親戚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外公/爺爺,堂弟/表弟,伯伯/舅舅等,而西方一律grandpa, cousin, uncle。
3,審美觀念:東方整體審美偏中性,西方整體強調陽剛之美。所以東方尚文,西方尚武。外形偏中性的明星如大量韓星,以及Tfboys、鹿晗等人粉絲眾多,這一現象也出現在東方文化圈的東亞等地。
4,處世哲學:東方更偏儒家文化,強調中庸、認為人性本善、重道德;西方更偏宗教文化,強調善惡分明、認為人性本惡、重規則。所以從過去到現在,中國都更追求“仁君”,而西方對人不信任,更追求制度和監督。(這東西方文化不同地方很多就不多舉了)
最後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熱血好男們能再次屹立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