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蟬
-
2 # 無鋒老劍
歷史本無真實,只是書寫者的觀點表達,所以趙括是否是真的無能已無從考察,只好用“紙上談兵”這件事來品評一下了。
何為才能呢?答案應該是五花八門的,但大多數人的回答會接近“知識、文化、技能、聰明”,而從趙括的事情來看,“飽讀、淵博”應該不是“能”。
個人認為,“悟道”即是能。所謂的道,也就是規律,只有悟透了事物執行規律、人性規律,並順應規律趨勢加以運用,才是真正的才能。
趙括飽讀戰略、戰術經典,卻紙上談兵,只能說他未得精髓。鬼谷子、孫武,乃至各家學說經典寫的只有一件事~人性,人性是人類社會所有行為的原始驅動力,只啃經典,未悟透人性因勢而動,兵敗也在常理之中。
比爾蓋茨退學的事例讓很多人質疑念書是否真的有用,歷史上也的確有太多的人目不識丁卻名留青史,其實這只是個假象,他們的成功是因為悟透了(人性)規律、順應了趨勢,和學習這個形式並無關係。讀書不是目的,而是通過學習能夠更好、更直接地感悟規律和人性,從而獲得真正的“能”。
-
3 # 站在歷史門前
趙括適合做教官,人只有放對了地方才是人才,歷史上很多皇帝有的適合做木匠,有的適合做詩人,如南唐後主李煜,可造化弄人,偏偏讓他們當皇帝,結果既誤國又誤己,趙括如果當一名教官一定會是位岀色的教官,會教出許多能征善戰的將軍,可他沒有自知之明,偏要領兵打仗,結果既丟了自己性命又誤了江山社稷。
-
4 # 曉鴻畫店
趙括本是書生,卻做了武夫的事,自身定位不當,書生本應搞詭詐奇謀的計策,不應是武伕力拼!三國時書生陸遜詐謀關羽,襲成荊州,擒關聖。謀算劉備,燒連營滅蜀60萬人!
-
5 # 張傑談史
當然不是,趙括所謂“紙上談兵”,誤導了太多的人。
事實上,與白起、趙奢相比,趙括不僅僅談論軍事在行,指揮打仗也不落下風。
趙括上陣之後,一改之前的防守態勢,主進攻,最終被殺,長平被坑數十萬。
但是,當時一味守守得住麼?
當時的情況,以攻為守難道不是一種辦法麼?
被圍之後數十日,大軍還能保持嚴明紀律,而趙括一死,軍心全無,不正是說明趙括治軍有方麼?
所謂反間計,難道不是趙國後人為了讓自己輸得好看點,編出的故事麼?
-
6 # 鬼谷子人生智慧
有才無績,有名無實。如果以結果為導向來看,出師未捷身先死,坑國家,坑君王,坑爹,坑下屬,真沒法給他洗白白。
不過無能之輩看跟誰比,趙括實打實的將二代,起點生在別人終點上,我們可以否定他的能耐,但不能否定他成長的環境,在那個條件下培養的庸才也讓普通人難忘向背,掌握的資源不是一個量級,辯證法看問題嘛。
最有資格評價趙括的是他父親,名將趙奢,他這樣評價兒子: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翻譯過來就是:戰爭生死攸關,我兒子卻當兒戲,國家不用他帶兵打仗就罷了,用了就完蛋。
我們看人識人各有喜好,評價或許不夠客觀,自己兒子啥樣,當爹的心裡能沒數麼?
總結下:高談闊論偽君子,志大才疏枉丈夫。
-
7 # 史海拾貝v
趙括是不是無能之輩還真不好說,但他是個大倒黴蛋是肯定的。他不僅替趙王背鍋,更是替整個趙國背鍋,落下一個紙上談兵的千古罵名。
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為了爭奪上黨這個地方而打了起來,趙國派出的主將是老將軍廉頗,他對秦軍採取的是堅守不出的戰略。秦國看這樣拖下去也不是辦法,自己的戰線比較長,糧草快供應不上了,於是就用反間計讓趙王替掉老將廉頗,換上沒啥戰爭經驗的趙括。趙括擔任主將後主動出擊,急於與秦軍決戰,結果正好中了秦軍白起的誘敵深入的圈套,全軍覆沒,趙軍約45萬士兵被斬首坑殺,從此再沒有和秦軍一戰之力。
乍一看來,趙括確實要背上這次趙軍慘敗的鍋:初出茅廬打不過秦軍沒關係,向前輩廉頗學習,堅守不出,等到秦軍糧草耗盡,不就不戰而勝了嗎?為什麼還要主動出擊,結果坑了整個趙國,可不是個沒有自知之明又打敗仗的無能之輩。
然而結合當時的史料,這件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讓我們看一下長平之戰中趙王的反應,一方面,根據《戰國策》的記載,他曾派使臣到秦國求和;另一方面,根據《史記》,趙王對廉頗堅守不出的戰術頗為不滿,多次派人到前線數落廉頗。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由此可見,趙王或求和或速戰,就是不願意拖著打,趙軍似乎比勞師遠征、糧草供給不足的秦軍更怕打持久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唯一的解釋是趙國的糧草供應也出現了問題,這還真不是空穴來風,《史記·田齊世家》就曾記載長平之戰中趙國向齊國借粟米,遭到齊國的拒絕。這樣就可以解釋趙王急於速戰的行為了。
讓我們回到趙括身上,在他接替廉頗、披掛上陣之前,八成是受過趙王的指示:“你與秦軍要速戰速決,否則再拖下去我們的糧草就不夠了!”即便是沒受過這種指示,從趙括的角度來看,前任指揮官剛因為堅守不出避戰被撤職,他難道還敢繼續不正面迎擊秦軍?所以趙括實際是處於避無可避的境地,只能急著跟秦軍速戰速決,這樣或許還有一勝的機會,否則兵糧耗盡就是必敗之局了。
至於趙括所謂的紙上談兵而無實戰經驗導致趙軍大敗,歸根到底趙王選將出了問題,就好比一家公司老總把關乎公司存亡的大專案直接扔給了名牌大學畢業卻毫無經驗的公司新人,最後專案黃了主要責任肯定還是在老總身上。
除此之外趙軍失敗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國力比不上秦國。打仗拼的就是綜合國力,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無論兵力還是糧草供應都遠勝過趙國,這樣在戰爭中肯定是處於主動地位,再加上秦軍主將是傑出的軍事家白起,打敗趙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至於趙括是不是無能之輩還真不好說,畢竟他的指揮的戰鬥只有一次,而且還是處於劣勢且只能強攻的一方。但他確實是個倒黴蛋,不僅給任人不明的趙王背鍋,也給羸弱的趙國背鍋,而且這紙上談兵的罵名一背就是兩千多年。
-
8 # 花落人去遠
這個麼,你得看你怎麼定義無能了。
如果和普通人比,那趙括當然不能說無能。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和他父親趙奢辯論兵法都不輸,放現在妥妥的高考文科狀元,網上軍事領域意見大V。
能在白起的包圍圈裡呆上一個多月,最後還能組織起突圍,這也不是一般人了。要知道一般人組織個超過一百人的社團都費勁,趙括這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也不是一般人,放現在做一個參謀或者團長旅長什麼的,也夠了。
但是你要放在歷史上,和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還是正面留下名字的人比,那趙括妥妥的廢柴,無能之輩。
就不說大魔王白起了,當時整個戰國,就沒有能和白起掰手腕的,但是和他爹趙奢呢?和被他換下來的廉頗呢?和被白起換下來的王齕呢?甚至不欺負他,和他媽比他都不一定能行,至少他媽不懂軍事人家懂聽人勸啊!
你看長平之戰,白起把他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讓出大本營就出大本營,讓進埋伏圈就進埋伏圈,你咋這麼聽話呢?你就學廉頗你也不至於把所有兵都丟在了長平啊!你但凡心裡有點數你也不能不留點人守著大本營啊!
每個位置需要的能力不一樣,你身在那個位置,卻沒有在那個位置的能力,那就是無能,沒得洗。不是成王敗寇,你說項羽最後也輸了,那人家有贏得時候啊,人家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啊,你趙括身為趙國主帥,葬送了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就是無能。
-
9 # 世界全史羅銳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在父親趙奢的教導下,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對各種兵家技巧了如指掌。在秦軍和趙軍對峙之時,情況十分險急,因為當時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與世長辭,而趙國的丞相藺相如此時也臥病在床,只有廉頗帶軍打仗。面對秦軍的屢次進犯,廉頗選擇不理會秦軍,因此趙軍一直保持防守的陣勢,兩方軍隊膠著不下。為了加速戰爭程序,秦軍動用了一個計倆,他們派間諜散佈謠言說:“秦軍最害怕的將軍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因為聽說趙括兵法了得,又年輕氣盛,做了將軍一定會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
趙孝成王聽信了這種謠言,就想要用趙括來代替經驗老成的廉頗。丞相藺相如當然不同意這件事,藺相如向趙孝成王進諫說:“趙括只有虛名,而無實力,如果大王僅憑民間的傳言就任用趙括的話,就像是用膠水粘住了調絃的柱,再去彈琴鼓瑟一樣不知變通。趙括這些年雖然熟讀了他父親留下的兵書,但是熟讀與實際應用是不同的,趙括並不知道如何去靈活應變。”話雖然有理,但是趙孝成王此時已經被想要勝利的念頭衝昏了頭腦,他孤注一擲地任命了趙括。
趙括自幼學習兵法,自認為天下無人能敵,就是他的父親趙奢與他談論排兵佈陣之事也比不過他,但是知子莫若父,趙奢清楚地知道趙括有幾斤幾兩。趙奢評價趙括說:“戰爭是關係到將士們生死存亡,無數家庭幸福的大事,但是括兒竟然把這件事看得如此隨意輕鬆。如果將來趙國任用了他,那麼趙國必定會大敗。”就是趙括的母親也極力阻止趙孝成王任用趙括。
趙括掌握大權之後,立即用自己的心腹調換了廉頗的手下,並且更改了軍中的法令,一時間軍心動搖。秦國將軍白起見趙國已然上鉤,便佯裝不敵敗退,同時又派精銳部隊從背後繞道偷襲趙軍的補給與後援軍隊。一下子,趙國的補給被阻截,在長時間的僵持下,趙軍飢餓難耐,軍心浮動,將士們也是叫苦連天。沒有辦法的趙括只好自己出陣,帶領部隊突圍,但是幾次突圍都失敗了,趙括也戰死在了突圍的過程中。失去了主將的趙軍被秦軍俘虜,流血甚眾。
正是這場失敗的戰爭讓趙括在歷史上留下了無能的名聲,提及趙括,大家似乎都只會想起“紙上談兵”這個詞語。關於趙括是不是真的無能,每個人有各自的看法,筆者認為趙括實際上還是有能力的,只是時運不濟。在這場戰爭中,趙括固然有錯,但不能將這場戰爭的失敗完全歸咎於趙括身上。首先做錯事情的就是趙孝成王,他犯了軍中大忌,那就是戰前更換將領。廉頗被換已經讓軍心動搖,軍中不安。而年輕的趙括一上臺就急於更換自己的勢力,這點就更讓軍中將士不滿。當時趙軍不敵秦軍,因此只能選擇拉長戰線,長期防守。而趙括在趙孝成王的急切期待下,只能選擇硬拼猛上,爭取早日結束戰爭。因此,在背後助推的實際還是趙孝成王。
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國再難崛起,趙括年輕的生命也消逝在了戰場上。趙孝成王想必是後悔不已,久臥病榻的藺相如也只能長長地嗟嘆。這場失敗,終究還是因為趙孝成王的輕易相信和趙括的年輕氣盛與過於自信。如果不是這場戰爭,趙括本可以在各種戰事中磨練自己,將自己熟記的兵法運用於實際,然後再統領一方,征戰沙場,可是如今,說什麼都遲了,趙括已然逝去,只剩下“紙上談兵”的名聲還在流傳。
-
10 # 獨狼狂吼秦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中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數十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5]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根據這些描述 趙括就成了紙上談兵,毫無領兵經驗的生手,但你想過
1、為什麼藺相如,趙母都那樣評價趙括,趙王還要啟用?
2、為什麼趙括熟讀兵書,缺乏實戰。趙王敢讓趙括直接去代替廉頗領兵45萬?
3、為什麼趙括領兵被圍四十六日還能組織四路突圍,五次不成?
因為首先長平之戰持續三年,廉頗被王齕打的都不敢出門,趙國求和不成,國力已不能支援廉頗繼續堅守不出,趙國需要主動出擊改被動為主動。其次,趙括跟隨其父作戰多年,經驗豐富,是趙國青年將領中的翹楚,趙括上任主動出擊圍住王齕,怎料被白起反包圍,圍困四十六日而趙軍不亂,可見其統兵的能力。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可見其為將的勇氣謀略。
所以趙括肯定不是無能之人,在戰國年輕將領中屬於優秀的人才,奈何他碰到的對手是白起,在那個時代能與白起一戰的將領還能有誰?
-
11 # 與生活交朋友
趙括讀書是一把好手,帶兵打仗確實是無能之輩。長平之戰的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除非史書上的記載是錯的,其實長平之戰是趙括指導的趙軍贏了。
趙奢評價趙括: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藺相如評價趙括: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藺相如是趙國一代名相,看人的眼光會差到哪裡去?而且他與趙括同一時代,他能夠跟趙括有接觸,進而評價趙括。難道後世的我們會通過看史書比藺相如更瞭解趙括?
趙母評價趙括: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
趙括他媽就更瞭解兒子了,通過將他們兩父子做對比,已經明確的指出了趙括的問題。
趙奢在這之前可能也是帶兵經驗的。趙王估計是看趙奢沒經驗能打敗秦軍,就誤以為趙括也有這個本事。但是趙奢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即使沒帶過兵,也會明白很多帶兵之道。趙括就是個初生牛犢,沒有經驗那就真的是沒有經驗。
但是趙奢與趙括有本質的區別。
閼與之戰,趙奢說了句非常有名的話,意思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奢受命為將,以國事為重,不問家事。視手下之人為兄弟,將獲得的賞賜都分給大家。這些都足以激發士卒的積極性和殺敵的勇氣。
趙奢出兵也並不是盲目的鬥勇,他也是會用計的。
趙奢率領趙軍離開邯鄲三十里,下令:“敢以軍事進諫者死”。有個搞偵查的請他救援午安,趙奢直接把他斬首示眾。趙軍堅守營壘,二十八天停滯不前,發現秦軍間諜,好吃好喝的招待,來迷惑秦軍,使秦軍放鬆警惕。趙奢立馬急行軍,兩天一夜趕到前線。
這是一個叫許歷給趙奢提了很多建議,趙奢都虛心聽從最後大破秦軍,解閼與之圍。
趙奢在下了明確軍令下,仍然有人敢冒死給他提建議,可見他在軍中是多麼的得人心。而且趙奢還能虛心的接受手下的建議,隨後憑藉計謀和全軍的勇氣大破秦軍。
更重要的是趙括沒有自知之明。廉頗都打不贏秦軍,趙括是哪來的自信去主動出兵呢?趙奢敢跟秦軍硬剛,是看中了地險路長,想以勇取勝。到達戰場,用計獲取地利的優勢,打敗秦軍。
趙括是盲目的自信,連對方偷偷換了主帥這麼大的事都不知道。到底是沒偵查到,還是壓根就沒去偵查?到了前線把廉頗的策略全換了,也沒見一個人出來發表建議或進諫的。雖然是趙王要求主動進攻的,為什麼廉頗完全不搭理趙王,趙括卻要聽令?《孫子兵法》中不是有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嗎?
如果是說糧草不濟,不得不速戰速決。長平之戰再難,有邯鄲之戰難嗎?我覺得是因為長平之戰廉頗並沒有將趙國拖入絕境,趙王還有的選,但趙王捨不得小的失利,最終選了條不歸路,因小失大。邯鄲之戰趙王沒得選了,只能用廉頗守城,搞外交求救援,最後打敗秦軍。
反正最終的結果是趙奢上戰場耍秦軍,大獲全勝。趙括上戰場被秦軍耍,身死兵敗。
總不能因為趙括是敗在白起的手裡就說他很牛吧?那被那些名將乾死的都是牛人了。
-
12 # 碧波潭壇主
其實我覺得不能這麼說,趙括生在一個軍事世家。對於軍事上的建樹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再看一下,也許趙括所欠缺的就是一些實踐經驗而已,理論並沒有錯。
而且他還太過於自信了,挺像我們大學畢業,昂首挺胸、自信滿滿走入社會的一瞬間。
只不過他的這些個小問題是關乎趙國存亡的,所以結果必然的嚴重的,留下罵名也不虧,不止輸掉了國家,還葬送了40萬趙中國人的性命,不冤。
-
13 # 周先生89218
趙括是個飽讀兵書年輕人,好比從高校畢業就委以重任,由於缺少鍛鍊,沒有閱歷卻信心滿滿,指揮千軍萬馬在長平和虎狠之師的秦軍對決,失敗是肯定的。命運使初出茅蘆的小夥子就這樣結束了。如果命運使他不得志,在軍中磨鍊了多年,小夥子可能成了一名軍事家也有可能呀!
-
14 # 湍流袞雪
40萬趙國軍隊被坑殺,戰略上完全處於被動,作為主帥的趙括難辭其咎,勝敗論英雄的年代紙上談兵的趙括自然是無能之輩。
-
15 # 羅良偉
戰爭拼得是國之實力,秦國當時的國力比趙國強很多。長平之戰耗時太久,趙囯已耗到國力空虛,即使仍讓廉頗堅持也一樣的失敗。啟用趙括,只不過是順應趙王的想法,早點結束這場耗不起的戰爭。
-
16 # 安徽解
趙括是一個標準的將二代,嚴重缺乏實戰經驗,光讀了一肚子兵書,但是戰場上戰機是稍縱即逝的,不能光按兵書上講的。所有歷史上的名將無不是在戰場上歷練出來的。趙括應該先在廉頗後面鍛鍊學習戰場經驗再說。不過趙括知道自己不如白起,但是兵者詭道也,秦國封鎖訊息,不讓趙國知道白起已經到了前線,照成趙括這個戰場小白碰上白起這個大殺神,只能落了個失敗的下場!
-
17 # 軒轅家的大貓
俗話說的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可一代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在歷史書上一直被當作反面教材,而紙上談兵的典故也是出自於他。趙括這個長平之戰的趙國主帥,成為了空談兵法、只知理論不懂實戰的代言人,千百年來都被牢牢定格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可事實果真如此嗎?讓我們追本溯源,慢慢道來。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南韓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我們不如歸附趙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面對這份天上掉下的餡餅,平原君激動萬分,他力勸趙王將上黨接收。趙王於是封馮亭為華陽君,把上黨郡併入趙國版圖。
眼看著到嘴邊的肥肉被趙國搶走,秦國不樂意了。秦昭王命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公元前260年,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廉頗率軍二十萬迎戰。趙軍初戰不利,廉頗於是深溝高壘,堅守不出,企圖將秦軍拖垮。雙方就在長平一帶對峙數月。
且不論趙括此人的能力如何,趙國在戰略上已經輸了秦國一籌。戰事尚未分曉,就打出最後底牌做拼死一搏,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這是極其不明智的。數千年後的崇禎皇帝也犯了這個毛病,糾集全國精銳去解錦州之圍,結果全軍覆沒,江山易主。說到底,這一仗就不該打,這個命也不該拼。
秦國為了打贏這一仗,可謂是煞費苦心。秦昭王得知趙軍臨陣易帥後,便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並令軍中嚴守祕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在趙括出兵進攻之時,白起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暗地裡派出部隊突襲到趙軍的後方,斷趙軍歸路;又命一支秦軍切斷趙軍糧道,將趙軍主力分割包圍。而秦昭王也沒閒著,他親自到河內郡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運糧。據史書記載,此戰秦國總共出動了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為戰國時代之最。
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趙國士兵們到了互相殘殺為食的地步,卻依然沒有放棄。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突擊部隊,輪番衝擊了多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自上陣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從此番表現可以看出,趙括雖然稱不上智勇雙全,但至少算得上英勇,在斷糧多日之後仍能堅持抵抗,並組織軍隊向秦軍反攻,不能說是草包。趙軍因主將身亡,只得向秦軍投降。白起見趙國士兵人數眾多,擔心異日生出禍端,便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回了年紀尚小的二百四十名士兵。
此役過後,趙國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對抗秦國。而正如蘇洵所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長平之戰持續數月之久,秦甚至為此動員全國兵力,而其餘各國卻無動於衷。等到秦軍兵臨邯鄲城下,其餘各國方才如夢初醒,如果東方各國能早日出兵相救,秦軍必然向西回撤。追根溯源,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趙孝成王急於求戰的錯誤方針和其餘各國坐山觀虎鬥爭相漁利的錯誤心態。而趙括本人也輸的不冤,論指揮才能,他確實不如白起;論國力,趙國也不如秦。但把戰爭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趙括指揮水平低下這一點上,顯然也是不恰當的。
-
18 # 執筆閱千年
你們知道為啥中國歷史上打敗仗的將軍那麼多,偏偏趙括被做成了一句成語遺臭萬年嗎?因為他不光是無能,而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應該被放進博物館的終極蠢貨。這是兩千年來,史學家和軍事家們對於趙括的一致評價,是無可辯駁的鐵案。誰敢給趙括翻案洗白,請先問問兩千年來的所有史學家和軍事家們答不答應。
趙括之蠢,首先蠢在他毫無自知之明。做為一個熟讀兵書的天才槓精,顯然他完全沒把《孫子兵法》的第一句放在心上。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長平之戰是什麼?是秦趙兩國拼上了全力,賭國運於一搏的終極決戰,其規模之大,古今罕有。趙括一個連硬仗都沒打過的紈絝二代,居然能認為自己有能力去指揮這樣一個級別的大戰,而且信心滿滿,出發之前先買了一大圈房地產,簡直是蠢到令人發笑。這個舉動只能說明一點,趙括認為自己必勝,他完全沒考慮過失敗的可能性。趙括的戰場表現也證明了他的無畏完全來自於無知,他的軍事水平和他對自己的認知水平是一樣的,菜到令人髮指。
趙括幾乎是犯了所有能犯的低階錯誤,才能達成全軍覆沒的壯舉。種種操作那真叫一個不能細品。包括不限於上任後把趙軍管理層換了一圈;不偵查不做攻堅準備就全軍出擊攻打秦軍大本營,連預備隊都不留;完全無視地形和後方,四十五萬大軍被兩萬五千人抄了後路,又被五千人一分為二,用的居然還都是趙軍自己的工事;被圍之後不突圍,坐等自己被秦軍圍死,在原地等了四十六天,等到趙軍士卒離心,內部互相殘殺;最後被逼得突圍的時候,還用了最愚蠢的分路突圍方式。這裡面隨便摘出來一條,都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反面教材。所以說啊,長平一戰能夠全殲趙軍,不光是白起打得好,趙括的完美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拿所謂的”被圍四十六天不譁變“來給趙括洗地的人,就跟拿在糞坑裡的憋氣時間長短去評價游泳運動員一樣搞笑。你家括寶自己跳糞坑,自己把自己作死,姿勢再好看憋氣憋得再久又有什麼用?正常人誰會沒事兒往糞坑裡跳?四散突圍,主將打頭陣,也只能證明趙括已經完全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能力。他已經指揮不動趙軍了,所以只能自己帶頭衝鋒,他不上就沒人上。這事兒背後的邏輯就是趙軍逼著括寶出去打頭陣,只等括寶一死全軍立馬投降。
關於長平之戰的秦軍傷亡問題,白起那句“死者過半,國內空”是不準確的。因為他說話是在邯鄲之戰失利後,並非單指長平。《戰國策》中“禽馬服之軍,不亡一甲”描述更加可信。因為秦軍在長平之戰後立馬兵分兩路發起了對趙國的滅國攻勢,完全看不出傷亡慘重的樣子。而縱觀從趙括上任到滅亡的整個過程,秦軍也根本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的理由。趙軍突圍是一支餓到自相殘殺、戰意全無的殘軍去衝擊秦軍防禦森嚴的工事,這種打法要是能打掉秦軍一半兵力。
作為一個軍事世家出身的名將後代,趙括的實戰能力和他的出身完全不匹配,他既沒有基本的軍事賞識,也沒有一個統帥應有的謹慎心態,對危險的嗅覺更是完全為零。整個長平之戰的結局,就是一個紈絝二代自信出擊大步踩到陷阱上,受挫後心態完全崩潰,被白起當成簡單人機打的過程。隨便換個靠譜點的將軍,就算是打不過白起,多跑出來點人也是沒問題的。
縱向對比的話,趙括在長平體現出來的軍事水平,大體上和劉峙在淮海的表現差不多。趙括廢物這事兒屬於千年鐵案,《史記》把他的騷操作全都寫的明明白白,根本翻不了。
先來看看《史記》裡是怎麼寫這仗的。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白起王翦列傳》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廉頗藺相如列傳》
簡單來講,就是趙括一到長平,先把下級軍官全換了一茬,然後帶著全家老小一波A了出去,直接頂到秦軍大本營。結果發現秦軍堡壘硬得一B,根本打不動,回頭一看後路已經被秦軍堵死,自家大軍還被一分為二,圍了個水洩不通。此時趙括直接進入到賢者模式,蹲在原地固守等人來救。自然,援軍是不可能來的,趙國的全部家當都在趙括手裡,趙王又不會撒豆成兵,那還能有人來救?就這麼蹲了四十多天,眼瞅著部隊要繃不住了,咋辦?各憑本事突圍吧。結果趙括被射死,趙軍全軍覆沒。
趙括對整個戰役完全沒有規劃,他只想著全家出門打一波,一廂情願認為只要出去就能打贏,完全沒考慮過後手該怎麼辦。所以他才敢志得意滿地一波打到秦軍大本營去,連預備隊都不帶留的。他也不動動腦子想想,要是秦軍大本營這麼容易就能打下來,還至於換你上來?見鉤就咬,見套就上,蠢到這個地步的統帥,古今罕有。
不光戰略上無知,細節上趙括也是一塌糊塗。趙括完全沒有偵查意識,秦軍的所有動向他都矇在鼓裡。趙括也沒有危機意識,全軍出擊完全不管後方,結果被人輕易圍了個死。趙括甚至連最起碼的常識都沒有,主力被圍不趕緊突圍,居然能在原地蹲了四十多天,指望著天兵天將來救他嗎?
趙括的所有舉動,都在驗證著他的廢物本質。一個無能的二代,被空降到了一個遠超出他能力極限的位置上,先是志得意滿,把手下人全換成自己的舔狗,準備大幹快上一鳴驚人。一番騷操作之後發現大事不妙,原本的自信瞬間轉化為絕望,整個人陷入到全面崩潰的境地,開始祈求奇蹟出現,奇蹟等不來就破罐子破摔,愛咋咋地。這樣的故事古往今來不知上演了多少次。
趙括的失敗有著超越時代的典型性,他不光是爛,而是爛出了風格,爛出了水平,爛出了哲理,爛出了豐碑。這才是戰國打敗仗的將軍那麼多,偏偏趙括被掛到恥辱柱上的原因所在
-
19 # 歷史與文化縱橫
趙括不是無能,他熟讀兵書,最起碼會讀書,但是不會靈活運用。秦國用離間計說,秦人只怕趙括,於是趙括上場。但是趙括在長平之戰,雖然遭到失敗,也給了秦軍痛擊,秦軍死亡當也在20萬之上。而趙括此戰作戰英勇,親自帶兵衝殺,死於戰場。
秦國的對手白起也是太厲害,太知道兵法。
一開始,趙軍採取的是守勢,堅壁不出,因為秦軍攻勢猛烈。趙括為將後,主動出擊,這是年輕氣盛,想早立軍功,結果兩軍會戰,趙括戰死。
打仗自不是簡單之事。但是趙括的母親也許是太輕視自己的兒子,專門跑到趙王面前,說,您不能任用趙括,他要是打了敗仗,我家不承當這個責任。這是一個好母親能夠說出的話麼。也許是趙括太過倔強,其父母對趙括很不以為然。趙母就說過,從前他的父親打仗有賞賜不敢私吞,都分給部下,接受軍令後就不管家裡事,朋友非常多。而趙括拜將後,就趾高氣揚,部下不敢仰視,哪裡有好的土地就買下來,他的心境跟他的父親完全不一樣啊。
趙母之見識也許不在兵書上,而在兵書之外的做人方面。將有才重要,而德才更為重要。以德服人,軍隊才會心悅誠服為你打仗,賣力氣。不能與部下同甘共苦,戰鬥力大打折扣。這也許是趙括在衝鋒的時候,雖然自己勇敢,但部下不賣力的緣故吧。
而趙母的話竟然是一針見血。可惜趙王沒有注意,接受意見。
-
20 # 王半仙最靈
紙上談兵的典故戲劇性很強,搞文學創作的也都為了進一步增強戲劇性去黑趙括,突出他對軍事理論的掌握,貶低他的軍事實踐能力。說的好像趙括一手好牌給打爛了,而實際情況是趙括接的就是個死局。
在長平之戰前,秦軍和趙軍已經經歷了多年的對峙。廉頗的防守策略雖然保證了趙軍不敗,但是後勤方面趙國已經彈盡糧絕,耗不起了。而這個時期趙國的外教狀態更是一塌糊塗,其他國家對趙國抗秦全都作壁上觀,不但不出兵助戰,連糧食都不支援。所以趙國領導層看來,要麼就這麼耗死,要麼另想辦法。這才有了臨陣換將,趙括取代廉頗的操作。
所以趙括屬於臨危受命,他所面對的難題簡直數不過來。首先,趙括沒帶過兵,又是臨陣上位,手下四十萬人能聽他的嗎?各位設身處地想一想,現在讓您出任CEO負責一家上市公司的破產重組,您搞得定嗎?從之後的事態發展來看,趙括做到了對趙國軍隊的控制和指揮,這一點已經難能可貴了。趙括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趙國的補給已經跟不上了,趙國上層派他來就是帶著速戰的任務。所以趙括眼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速勝,要麼速拜。趙括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秦國再次啟用了武安君白起,第一次上戰場,就遇上了天下第一的戰神。綜合以上問題,趙括兵敗幾乎是必然的,除非他是比白起更牛的軍事天才。
最後的結論,趙括不是比白起更牛的軍事天才,但也絕對不是無能之輩。
回覆列表
其實真實的趙括是不是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已經不重要了。
歷史就是有這麼個特點,就是我們在記錄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的時候呢,都是相對碎片化的一個框架,也就是說由於文字有限,資訊有限,我們不太可能把這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記錄得很詳細,這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只能選他身上最典型的幾個典型的事件來概括他這一生。所以歷史基本上是不會告訴你所謂的真相的,他都是一些碎片化的資訊。
那趙括為什麼就跟紙上談兵拉上等於號了呢?就是因為,他當時做了一件這樣的事兒,導致了他們國家的大敗那麼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事件,被拿來記在歷史上。
其實我們不必糾結趙括是不是有實戰經驗,我們對這個故事的最大啟發是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反面的案例,其實這個就已經足夠了。他是一個反面案例的典型教育。
可以這麼說,趙括這輩子的人生價值就在這裡。他的價值就是大家紙上談兵的害處。至於他是不是真的會打仗已經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