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叫陳小寶
-
2 # 任馳贏天下
項羽不肯過烏江除了他的英雄主義在作怪之外,再就是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項羽心裡非常清楚,就算自己僥倖過了烏江,也不見得就能東山再起,因為劉邦的勢力不可小窺,如今自己已經是喪家之犬。再也不是曾經傭兵幾十萬的霸王項羽,落得這般地步,項羽怎麼可能在苟且偷生。
“王不過項,力不過霸,將不過李,拳不過金。”這句俗語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吧!其中的“王不過項”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著名的歷史典故《鴻門宴》說的就是項羽和劉邦的故事,項羽雖然武功高強,膽大妄為,可是他有一個弊病,就是聽不得別人的阿諛奉承,當年鴻門宴上,本來謀士范增是想讓項羽伺機殺了劉邦的,可是劉邦赴宴之後一頓花言巧語恭維的話,說的項羽是滿臉歡喜,無地自容,最後放棄了刺死劉邦的念頭,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順著尿道撿回了一條性命,劉邦逃跑也為日後垓下決戰項羽埋下了伏筆。
就在當天夜裡,項羽大營四面想起了楚歌,到處都是劉邦的漢軍,項羽陷入了十面埋伏。項羽夫人虞姬見此情景,根本沒有生還的希望,於是在項羽面前拔劍自刎。項羽抱著虞姬的屍體大聲痛哭,覺得對不起虞姬,大丈夫可殺不可辱。第二天,項羽整裝待發,胯下烏騅馬,帶領八百精兵,殺出了一條血路,終於衝出了四十埋伏圈。
不過,項羽認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他的這種誓死捍衛尊嚴,不當俘虜的精神,確實令人敬佩。
-
3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先說明客觀事實:項羽想過烏江,也過不去,十面埋伏就是陸海空全面包圍,上不了天,下不了地。江面上,韓信也有埋伏。當然,這點項羽不清楚。
在說主觀原因:項羽寧願壯士斷腕,也不苟延殘喘,力拔山兮的英雄氣慨,在面對絕境,情願自刎,也不落荒而逃。氣節比性命更重要。
縱然身上有許多缺點,但孃胎裡自帶的威武豪俠氣,卻不是後天能修煉的。
曾經項羽自評道:我平生大小七十餘戰,皆無敗績。這是何等的自豪霸氣。
所以臨到被圍駭下,也情願一死,也不願給全勝的戰績新增一筆失敗。這並不是輸不起,只是用死來成全自己的名節而己。
過了烏江又如何?回到家又如何?曾經他說過,大丈夫建功立業,就應當錦衣還鄉,光宗耀祖。從情感上,他不願江東父老,看見自己落魄的樣子,總想把最美好的,輝煌的一面呈現在家鄉人面前。而如今卻被各路諸候追趕如喪家之犬,實在無顏以對。
惜哉,痛哉!既然敗了,頸項一抹,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想想多年的征戰,曾經的威望,是何等風光!咸陽分封諸候,何其榮耀。以為自己掌握著天下諸候的命運,各方人馬唯我是從,馬首為瞻。榮華權勢也不過如此。
誰不服,就打誰滅誰。爭奪天下,在項羽眼中好像過家家,兒時夥伴的爭強鬥狠。
打的人多了,不服氣的人也多,於是也引來各方諸候的討伐。
想想曾徑意氣風發,縱橫沙場,各方人蕭聚旗下,而如今各方反叛,與之針鋒相對。氣憤惱恨誓要絞滅,可卻節節敗退。
駭下之戰,聞聽楚歌,全軍上下無不思念家鄉落淚。軍心也渙散,自己也倦了累了!提起長劍一橫,少了煩心事!
-
4 # 花門酒家翁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小的層面說:
1. 項羽重視名節,更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這一點有個很好的例證,當年項羽要定都彭城,謀士提出不同意見,項羽說了一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單這一點,項羽寧願死,也不會返回江東的。當年從江東帶出來8000子弟,如今只剩自己逃回,哪來的面子去面對江東父老。
如果要是劉邦,根本就不會有這道選擇題,能逃就趕緊逃,哪裡會管別人的閒話。
2. 實際情況是,當時的天下,認可項羽的已經不多,從龍且戰死,項羽已經感受到深刻的危機,等到逃到烏江,其實江東等地,基本已經歸屬於漢軍管轄,而天下諸侯,願意支援項羽的,已經很少,也就是說,實力上,已經是劉邦勢力佔據主動。
3. 項羽氣傲。剛則易折,項羽起步開始,走的就是高階開局,項羽本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頂著光環,哪像劉邦,一個無賴形象,只有利弊,自己身死安危,該低頭低頭,即便受辱也無所謂。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不可能過江東,不會考慮東山再起這個選項。
更深層面:
1. 在對手眼中的項羽:
韓信評價項羽:
勇猛,天下無人能敵;仁慈,部下生病,感同身受,甚至流淚;這些是項羽的優點;
但是項羽的缺點是:賞罰不夠,尤其對於權力,韓信說,部下受到封賞,項羽遲遲不捨把印章授予,自己拿在手裡把玩,角都磨平了。用人不力,因為自己勇猛,所有覺得天下人都不值得用,所以缺少好的文臣武將。短視,定都彭城,只為衣錦還鄉,格局太低。
2.項羽是一位勇絕後世之人,偏偏坐在了帝王之席上。帝王拼的從來不是勇猛,而是能用人、善從諫、懂權謀、有政治眼光和格局。偏偏這些,項羽一項都不具備,真是天大的諷刺。
論用人,項羽無人可用;論從諫,一位謀臣范增,自認其為亞父,真正關鍵的時候,還是按照自己意願行事;論權謀,謀臣給的意見不說,就其自身,多少內部優秀的將領,都跑到對手那裡去了,這點事情都擺不平,賞罰不決,不捨放權,話說,帝王最大的獎勵手段,就是權,偏偏卻是項羽最不捨得的東西。說起政治格局和眼光,那就太多了,火山阿房宮,坑殺將士、定都彭城,只為衣錦還鄉,三分先秦、放劉邦入蜀,等等,最終結局,就是一手好牌,卻被劉邦翻盤。
綜合上面所述: 項羽過江東,還有什麼意義。他的失敗,不是一時的,而是源自其自身,那些無法更改的東西,如此,就算重新再來一遍,結局也不會改變的。
-
5 # 浴室老妖
項羽不肯過江東真正原因是,虞姬早和劉邦有一腿,最可惡的是烏騅馬也下跪叛變了!當項羽得知這一切,拿著他的方天畫戟跪在地上抬頭的一瞬間,忽然發現,自己的兵器刻著5個大字!上面寫。。。。。。。。
-
6 # 書單俠
談談自己的淺見吧,我認為大概有幾個原因:
1、性格原因
項羽是個武力出眾的英雄,戰鬥值爆表,那個年代罕有敵手。這個我們是承認的。但是一個領袖想要成事,不僅僅要看如何對待成功,更重要的是如何容忍失敗。
項羽在容忍失敗這一點上,明顯做的不夠好。甚至連及格線都沒有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的性格過於暴烈,太過於感情用事。
我們舉個例子,項羽唱霸王別姬的時候,明明手下還有10w軍隊,大多數士兵將領都還是忠於項氏的,並沒有出現土崩瓦解的狀況。只要項羽這個領袖能夠沉住氣,和大家商量對策,哪怕是拼力突圍,再次捲土重來都是很容易的事。
反觀項羽,那麼快就放棄了!只顧著自己的虞姬,自己的烏騅馬。自己的痛哭流涕。
這樣的性格短板項羽會失敗,也算是得其所償。
2、地理因素
戰國以來,南方地區都是比較落後貧瘠的地方。這也是為啥楚國佔地千里,但是兵源實力仍然不是超一流的原因。
這片地區湖澤林立,瘴氣遍野。民風彪悍,物產貧瘠。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只有那麼一點經濟實力的南方,項羽想要依靠著去和背靠關中巴蜀富饒地區的劉邦爭奪天下,這個難度還是很大的。
缺少兵源,缺少糧餉,即使項羽戰鬥力報表,又能如何呢?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無法對抗時代的趨勢的。
順道說一句,南方地區的經濟是一直到西晉滅亡後,大批漢族農民和地主階級紛紛逃到南方避難,同時也帶去了現今的文化。直接促使了南方地區的大開發。這一歷史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綜上兩點,我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東,既是個人的終極解決,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
7 # 布衣淘史
對於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烏江,傳統流傳多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寫到項羽不肯獨自過烏江時,司馬遷傾注了太多激情,對項羽這位悲情末路英雄給予了同情讚揚。成為《史記》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史記·項羽本紀》是這樣寫的: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這段流傳千古的文字,令多少人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噓。項羽不肯過烏江之事,也成為兩千多年來人們議論評說的熱點。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追思項羽所做的,感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
那項羽為什麼不肯退一步呢?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
一、這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項羽不肯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為避免人民再受戰爭苦難考慮的。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剛強個性,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在接連發生“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失虞姬”這一連串的事件,短時間內給他以極大的精神打擊,他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大英雄,他剛猛、勇敢、豪爽,從不使狡詐之術。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戰爭烽火。
二、另一種說法是,項羽不肯過江東,是“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鴻門宴後,項羽引兵長驅直入咸陽城,滅秦族,火燒阿房宮。然後,他帶著赫赫戰功,一身榮光,得意歸鄉。威風八面的項羽放言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是何等豪氣!何等威風!烏江,對岸便是江東,面對滔滔江水,楚霸王卻放棄了渡江自保,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殺死項羽的,不是劉邦的千軍萬馬,而是他心中的那份執著。
更重要的是,比起戰敗的屈辱,辜負江東父老更讓項羽難以承受。這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史記·項羽本紀》多次記載西楚霸王,怒,大怒。欲以武力征服天下,正是這種性格,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項羽臉皮太薄,太愛面子,不夠"厚黑"。剛性太強,韌性不足!不管換成越王勾踐,還是韓信,劉邦,不會有一個會有如此下場。
此時此刻,江東父老的期望成了霸王心中沉重的負擔。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氣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
通過史籍記載分析,項羽即使是過了江,哪怕手裡還有一些部隊,也沒有好結果的,因為江東早已不是他起兵時的江東了,這時的江東已經是劉邦的地盤了。楚漢戰爭一開始,東越人已經佔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東南,並且"不附楚",就是說和楚國不相干的。劉邦攻打項羽的時候,東越人是站在劉邦一方的。江南廣大地區也已經不是當年項羽起兵時的局面,已經盡屬劉邦政權。真正屬於項羽的力量不多了,儘管這樣,項羽還是想拼力一搏的。
《史記》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接項羽的只是一舟一槳一亭長。當項羽看到只有烏江亭長一人時,就已經意味著江東要麼已經放棄項羽,要麼已經無力支援項羽了。這烏江亭長反倒使他失去了最後的信心。如果江東父老還有力量並願意支援項羽的話,來接項羽的是數千軍隊,可能會是別樣結果。
更何況以劉邦的做派,根本不會放過項羽,漢大軍會跟著項羽湧入江東,項羽已是窮途末路沒有翻盤的機會了,何必要白白犧牲江東無數父老的性命呢?這些項羽都會了然於心的吧
對於三種說法,筆者更傾向於第二種,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併為後世人反覆吟唱讚頌,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足以讓人扼腕嘆惜。
-
8 # 雷雷掌門
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長江段西)邊自刎。項羽至今為止一直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勇猛的著名武將,稱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靈壁大約距離和縣直線距離200多公里,古代交通狀況不好,線路更長。即使全部騎兵,被追了200多公里,正是馬力用盡,人力憔悴的時候。不管你是泰森,或者一龍。一路搏殺,一路逃跑,不曾飲食,也是不復勇武。
更何況人馬皆疲之時,又被追到了江邊,後有追兵,前有大江阻路。可謂天亡我也,看著跟著自己一路搏殺的兄弟,看著嫋嫋長江,禁不住心力憔悴,只嘆當死於此了。
至於有漁夫一說,估計是野史杜撰。項羽是何等人物,白手起家,心志如鐵之人。有一絲反身之力,絕對毫不猶豫。如此,哪裡來的漁船,只有滔滔的江水,死志萌生,豪志升起,對著追兵大喊,我成全你們了,對敵拼死,不負身後名而已!
結論,項羽當是被追到江邊,無路可走,死志萌生,回頭衝敵,戰死疆場!
-
9 # 人者仁義也
項羽在被劉邦的軍隊包圍後,曾經帥軍試圖進攻韓信突圍,但是韓信一開始假裝打不過,退兵往後,項羽乘勝追擊被兩翼的漢軍夾擊大敗。被迫逃回楚軍的營寨,漢軍於是在楚軍營寨的四周挖掘戰壕,將楚軍團團圍住。到了晚上漢軍中的楚人唱起了楚地的歌曲,楚軍人心四散。當天晚上虞姬自殺,項羽拋棄大軍,偷偷帶著八百多人的騎兵擊破漢軍南面的營壘,突圍而去,而留下的楚國大軍此後全部戰敗。天明時分,劉邦察覺項羽突圍,於是派灌嬰率領五千騎兵前去追擊項羽,項羽在路上迷路,遇到一個老農夫,向他問路,老農夫說向左走,項羽向左走結果落入了沼澤地,最後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陪著項羽,中間又遇到漢軍騎兵的追擊。
項羽來到了烏江旁邊,這個烏江在今天安徽和縣東部的烏江鎮的長江邊上,那個地方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叫烏江,長江由於在這個地方呈現南北走向,剛好看上去會稽郡所在的地域就在長江的東邊,所以叫做江東,當然也就可以叫做江左。但是項羽來到之後,烏江亭長在烏江划船,他讓項羽回到江東,從頭再來。
但是項羽留下了一番話: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項羽自認為是天要滅亡自己,度過烏江又有什麼用呢?而且當年跟隨項梁,項羽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如今沒有一個人生還,就算是江東父老憐憫項羽讓做大王,但是我項羽又有什麼面目去見江東的父老呢?就算江東的父老什麼都不說,我項羽心裡就沒有羞愧感嗎?
項羽的這一番話很有感覺,這也是他自己不肯回江東的心裡感受,可以說是項羽的遺言。最後項羽把自己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在烏江旁邊和漢軍作戰,最後自殺而死。
項羽一方面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另外一個方面是就像是他自己的心裡話一樣,他覺得回到了江東自己也會羞愧,所以最終沒有回到江東。 -
10 # 易道日月
漢軍陳下之戰勝利後,項羽已處於絕對劣勢。彭城已被灌嬰攻佔了,截斷了他的退路,無法回江東老家,劉邦已派英布、劉賈攻佔了壽春,而項羽的大司馬周殷又在舒(古舒國,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叛變,使項羽無法從這條路線撤往江東。北路、南路都不通,周殷以舒縣的兵力屠戮了六縣(今安徽省六安市),與英布一同北上攻打項羽,項羽繼續逃跑,欲前往會稽(秦置會稽郡,郡治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城區❳)。 劉賈、周殷、英布攻下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堵截項羽,項羽逃到垓下,劉邦與劉賈、周殷、英布會合,韓信及彭越看到項羽大勢已去,也前往垓下與劉邦會合。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10萬楚軍層層包圍。漢軍以韓信親率30萬人為前軍,劉邦排程孔聚為左翼,陳賀(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中軍,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前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劉邦即時排程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率領前軍翻身再戰,以及彭越、英布、劉賈、周殷等諸侯從各處圍攻楚軍,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軍在垓下之戰中受到決定性失利,然而仍然有著激烈的抵抗。劉邦乃設計令漢兵學唱江東楚國民謠,是夜,四面皆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率八百騎乘夜向南突圍,渡過淮水後,身邊只剩百餘騎。漢軍至黎明時才發覺項羽脫逃,由漢將灌嬰率五千騎追殺。楚軍一度迷路,在東城(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被追上。幾度衝突後,項羽身邊僅剩26人,烏江(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亭長建議他前往江東,但項羽自覺起兵有八千江東子弟追隨,今日孤身而還,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過江,不久,漢軍數千騎追至,項羽令二十六騎下馬步戰,斃殺漢軍五百餘人後,乃揮劍自刎而亡。
-
11 # Dw上帝所愛的
我也曾想不明白。但後來從敬畏之心這個角度看明白了。項王說“天之亡我,奈之若何?”,這就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是無神論,而項王那個時代,很多貴族都是敬畏上帝~天的。項王的軍隊裡三層外三層包圍了漢奴才流氓劉季,突然一陣大風吹散了六層軍隊,同時天完全黑下來,導致漢奴才逃之夭夭。漢奴才流氓劉季史記記載是龍魔鬼伏其母所生,大風應是龍魔鬼介入導致。這樣的詭異事件有好幾起,不一一論述。而最後項王為了天下蒼生與漢奴才歃血為盟簽訂合約。但漢奴才竟然突破做人底線背後偷襲項王。結果卻被威猛的項霸王擊敗。這時龍魔鬼又介入戰爭,颳起了彌天大霧~項王的軍隊出征剿匪是在夏天,而歸途是冬天,大家知道冬天刮彌天大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是大霧瀰漫導致項王軍隊更加困難,項王本人也因此迷了路。最後項王應該是考慮到即使過江東,重新擊敗漢奴才,但總會有神祕力量幫助漢奴才逃之夭夭,所以感到力不從心。而漢奴才流氓劉季為了狗命榮華富貴老爸老婆孩子都不要的奴才思維另項王及跟隨項王的忠心貴族極其厭惡,甚至寧死也不能苟且。所以,項王及其忠心跟隨者應是抱著絕不同魔鬼妥協的氣概,即然不能消滅魔鬼,那就戰死絕不妥協。這是真正原因。而事實證明,從漢奴才流氓劉季開始,龍登上了華夏寶座(此前龍是沒什麼地位的),漢奴才流氓劉季為了狗命榮華富貴老爸老婆孩子臉皮良心都不要的奴才思維價值觀念也徹底奴化汙化了華夏成為奴性十足的漢人。……
-
12 # 久違的亮哥
項羽在與劉邦進行亥下之圍,經歷四面楚歌,最終兵敗,自刎於烏江,這是人們歷來都比較關注的問題,項羽為什麼不聽烏江亭長的話,渡過烏江,整頓兵馬,東山再起。況且項羽這樣一位軍事天才,肯定也清楚勝敗乃兵家常事。其實項羽不肯渡過烏江除了和他自身的性格有關,還有以下因素。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從來未可知”。這一句詩詞讓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江東是多麼富饒,英才輩出,人才濟濟,可是那個時候的江東,就是吳越的故地,人口稀少,物資匱乏,完全就是待開發的開發地。就算江東人才輩出,但是劉邦和項羽亥下之戰之後連四匹純色的馬都找不到了,劉邦如此,項羽也是如此,雙方損失程度絕對不相上下。項羽可一直都是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劉邦是肯定不會讓項羽東山再起,即使項羽渡過烏江,劉邦也肯定會大肆討伐,畢竟已經佔取先機。
項羽可謂是眾叛親離,虞姬的死對項羽的打擊可謂深重,虞姬的死給項羽的精神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項羽一直都是深愛著虞姬,虞姬的死估計項羽也沒有求生欲了吧。項羽率領八百騎突圍,到出來的時候,僅僅剩下一百人,這一百人還沒有戰鬥就剩下二十八人,還沒有打仗就剩下了二十八個人。好不容易突圍出去,又被一個農夫誘騙到沼澤地裡,英布背叛,鍾離昧,季布,龍咀,虞子期的戰死,讓項羽也再無良將,再加上韓信的四面楚歌,誰扛得住,最後的心理防線依然崩潰。
項羽可是楚國貴胄之後,自出道以來,都是他追著別人打,然而這次卻經歷慘敗,礙於自己的顏面,接受不了這個事實,高傲的他最終選擇高傲的死。
-
13 # 史全十美
項羽知道自己的大勢已去,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項羽自己最後也說了是“天要亡我,非戰之罪”,所以就烏江自刎了……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史記
其實項羽最後在垓下之戰中突圍出去,是打算帶領最後的800騎逃回江東的,只是沒想到劉邦軍隊追殺的急,自己的士兵又一路上疲於奔命,所以等到了烏江河岸的時候只剩下28騎了,這最後捲土重來的種子已經破滅了,就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自己逃回去也不能東山再起了,一念之間,項羽向天咆哮,天之亡我,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啊……,於是一代戰神項羽如曇花一現般在最美好的年紀消失了,時年三十歲,令人驚歎、令人唏噓……
不可一世的項羽是怎麼敗的?項羽自從稱“西楚霸王”開始,就在平叛自己分封的諸侯戰亂,最後以劉邦為首的諸侯勢力對抗項羽,楚漢戰爭正式開始。
彭城之戰,項羽帶3萬精兵攻打劉邦的56萬大軍,劉邦軍跳水逃亡淹死的就有十多萬人,劉邦更是一人坐車逃跑,路上遇到自己的子女,被司機帶上車,劉邦也是本性暴露,為了活命,直接把孩子踢下車好幾次。
滎陽會戰,項羽圍攻滎陽,劉邦最後糧草被斷,不得用計,找人替代自己出城乍降,自己則從後門逃跑,撿回一命。
在楚漢對峙時,項羽更是直接喊劉邦,要出來單挑pk,劉邦當然不敢出來,就戰在城樓上大罵項羽,項羽埋伏的狙擊手,射了劉邦一箭,索性不是致命傷,躲過一劫。
項王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史記
而劉邦則恰恰相反,從漢中攻入關中,佔據咸陽,劉邦雖然還很弱小,也沒有多少實力,到楚漢戰爭時劉邦卻能召集50多萬大軍,真是讓人驚歎,雖然劉邦節節敗退,可是越打劉邦越強大,每次都能死裡逃生,都有源源不斷的兵力物力補給,劉邦的大勢是一直再走上坡路,實力一點的強大。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民心的獲取。項羽從攻入咸陽,屠殺百姓開始,民心就一點點丟掉了,楚漢戰爭中更是對久攻不下的城池進行屠殺,弄得民生怨道,項羽只相信武力可以戰勝一切,殊不知要得天下必須得到百姓的支援啊,這一點說項羽剛愎自用不為過。
而劉邦則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其中討伐項羽的時候就打著義帝的旗號,一路上攻城略地,更是與民“約法三章,安撫民心”,這是成功的關鍵。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
14 # 帝國烽火
宋朝著名的兩位文學家,對於項羽“過江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詠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另外一首是王安石的《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一、性格決定命運,項羽自尊心太強,不能接受失敗。項羽在去世前對烏江亭長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是項羽親自說的想法,也非常匹配項羽的性格。
陳平離間項羽採用的計策就更簡單,《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項羽就因為別人厚待了范增,就對范增猜忌,最終造成范增出走。
由於項羽渡江是隻身一人,即使他過江東,追擊他的灌嬰也會率領騎兵隨後就到,根本不會給項羽重新招兵買馬的機會,而由於江東兵力有限,即使增加項羽這位軍事天才,也難以挽回敗局。
直到烏江邊,都沒有人告訴項羽,漢軍是否已經奪取了楚地,而他內心或許認為楚地早已經被漢軍佔領,他內心已經絕望,認為敗局已定,是天要亡他,所以感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
15 # 農夫說歷史
項羽,楚漢相爭的失敗者,最終在烏江邊以自刎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有人說他敗在剛愎自用,一次失敗就把他打回原形,難道回江東捲土重來不好麼?事實上項羽不回江東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這麼簡單?還真沒那麼簡單!
項羽真的想在烏江邊求死?錯!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說的是在垓下之戰中項羽雖然處於劣勢,卻沒有失去抵抗的能力,從突圍時的百騎到東城時的二十八騎,可以說是殺出一條血路。為什麼會如此慘痛?是項羽所部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碰到一位“熱心”老者,正是他的指路,讓項羽帶出來的百餘騎損失殆盡,能跟項羽殺出來的騎兵無疑是較為強者,可以說是項羽的鐵桿追隨者。
在四面楚歌之後,項羽的局面相當被動,可以說連年的征戰在楚歌聲中人心浮動,但是,即使在重重包圍之中,項羽依舊能殺出一片血路,他顯然是不甘於束手待斃的。所以說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絕對不是什麼無顏見江東父老那麼粗淺,昔日帶出來的江東子弟,確實是自己的老底子,但是項羽還沒有那麼臉薄,連亞父范增都能被他無情的捨棄,他還有誰是不能負的?所以說項羽在烏江邊自刎應該是覺得大勢已去,哀莫大於心死,自己都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何必在折騰一回?
過江東?項羽能不能走得了?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這段話可以看出,項羽突出重圍其目的就是逃跑,目的地是哪呢?度過烏江就是江東的地界。為什麼說項羽想過江東沒那麼容易?首先,看看這位烏江亭長的前面一段勸慰之詞,說江東雖然小,但是怎麼說也有十數萬人,足以讓項羽在江東地界稱王了。粗粗地看好像沒有什麼不對,但是細細品讀會發現這話沒有什麼營養,為什麼這麼說?
當時的形勢是劉邦已經基本上完成合圍。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且不說江東人民排斥不排斥他,就說其地理位置,短時間內偏安一隅是可能的。但是,想以此為根據地再行發展實力,捲土重來,先問問劉邦所部能不能給他這個發展的時間。項羽炙手可熱之時,狂妄之下做出的上海民生之事太多了,江東人民也是有桿秤的,昔日的江東子弟都被打打完了,風光時對江東子民也沒有多加關照,人家憑什麼就能無條件接納你?你一個烏江亭長的話能代表全體江東子民的心聲?
江東是否能成為項羽的壁壘?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說的灌嬰受命追剿項羽所部,在項羽自刎之後,灌嬰對東吳的掃卷可謂是勢如破竹,可想而知,項羽即使度過烏江到了江東地界,其結果會有奇蹟發生?恐怕不僅沒有,還會為江東百姓帶去戰火,既然自己的敗局已定,對江東只有虧欠感,為什麼還要讓江東子民為自己所謂的霸業復興買單?所以,江東不是世外桃源,不會成為自己的堡壘,反而會變成替自己陪葬的萬人荒冢。
-
16 # 彼得潘多拉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有三個:
一、項羽性格剛硬。失敗了回去被人竊竊私語的說閒話無疑是對他更大的打擊。
二、虞姬死了。項羽雖說不會說什麼浪漫的話,但他對虞姬的感情很深,她的死對項羽來說簡直帶走了大半人生希望。
三、四面楚歌,大勢已去。東山再起說起來容易做到難,特別是在這種戰爭的情況下,什麼都沒有了,而劉邦身邊人才眾多,等他稱皇之後再想要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幾乎是不可能的。
-
17 # 文史趣話
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心理擔心鄉親們對他失望透頂了,那很傷害他的自尊心!大家都說如果他回了江東就有希望,是因為項羽他就是一個江東人,回去之後鄉親們都會支援他,他就可以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重新整裝待發,與劉邦重新進行對抗,結局可能就不是這麼悲慘!
可項羽卻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當時帶著鄉親們的期望出了江東,現在竟然什麼都沒有得到,就灰頭土臉的回來了,他覺得很沒有面子,即使是死他也不會回江東的。他就想著給鄉親們留下自己出了江東,的確是闖出一片天下的景象,現在回去不就打臉了嗎?這是不可以的!
第二個原因是劉邦知道項羽是江東人。項羽想如果自己回了江東,劉邦肯定出兵江東,到時候自己的鄉親們就會受到戰爭的侵擾。鄉親們的生活多麼的平靜美好,不能因為自己兵敗逃了回來而被破壞了!就算自己真的沒有能力與劉邦對抗了,他也不會回江東,拖累自己的鄉親們!
第三個原因是項羽的玻璃心破碎了,在與劉邦的前幾次對抗中,他都失敗了,因此項羽決勝的信心幾乎崩潰!他開始不相信自己,開始覺得劉邦的勝利是必然的,開始認為自己沒有辦法與劉邦對抗。滅掉秦朝是他項羽,但是最後坐上皇位的不是他項羽,是劉邦,項羽已經開始這麼想了,開始不想和劉邦爭了!
最後項羽還發現了一個祕密,就是他開始相信天命,認為劉邦的勝利是天的選擇。與天鬥,他是鬥不過的,因而最後他放棄了,逃到烏江前就自我了斷了!可惜項羽這一霸主最後的下場竟是這樣!
-
18 # 晁賀
說到項羽,人們一定都會記得他的“力拔山兮氣蓋世”,也都會想起楚漢戰爭中他的英勇和最後的悲壯。李清照曾寫詩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筆力千鈞的詩熱情謳歌了項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寄託了自己對時局的憤慨。
但是,項羽究竟為何不肯過江東?古往今來,人們猜測紛紛,卻並沒有一致的看法。 在〈使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羞見江東父老”,這也是目前影響最大的說法。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說,項羽被劉邦軍隊追趕,逃到烏江江邊。烏江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著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此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之後項羽與劉邦軍作了最後的一拼,後自刎而死。
司馬遷以激昂悲涼的筆調記述了窮途末路中的項羽仍不失其壯士本色的光輝形象。 這樣一種英雄氣概,多少年來一直為後世所歌頌。每每提到項羽的死,人們總會欷戱不已。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宋人劉子翠的〈屏山全集》,他認為項羽之所以說出那樣一番話是懷疑亭長有詐。
劉子翠認為,當時劉邦正懸賞千金邑萬戶侯購項羽的性命,而在項羽身處那樣的困境之時,亭長說那樣好聽的話,項羽難免懷疑亭長在說謊騙自己。 “羽意謂丈夫途窮寧死,不忍為亭長所執,故託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解爾。
”他還說,項羽之所以選擇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夠逃脫,但是受到農夫的誰騙而陷人大澤,因而知道“人心不與己”,他怎麼敢再貿然地聽信亭長的話?所以項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脫再起,而選擇了與劉邦軍死戰到最後。
這種說法雖然只是劉子翠自己的推測,但是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該說法認為項羽所以決然自殺是“為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例如吳汝煜先生就認為,長期的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項羽認識到這一點後,產生了儘早結束這場戰爭的想法。
因此他放棄了烏江亭長勸他東渡為王的意見,毅然自刎而死。對此觀點有人提出反對,認為項羽是一個很殘暴的人,這一點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為依據。 〈(*記》中就記載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屠襄城、坑殺20萬降卒的行為。
此外,楚漢戰爭爆發後,他依舊沒有改掉濫殺惡習,“所過多所殘滅”。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消除人民的痛苦?這顯然不符合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的性格特徵。呂仰湘還提出了獨特的“敵生我死,成人之美”說。
他認為,項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鬥爭哲學。當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徹底消滅,而受到阻礙時,他就甘願把自己毀滅。烏江自刎,是這種品性的最後一次迸發,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的選擇。
因此,導致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是項羽獨特的個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個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張子俠先生則在反駁了一些看法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他對有較大影響的認為項羽“羞見江東父老”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此說看似有理,實則不然。
項羽在自殺之前曾遭遇了多次失敗:他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大軍包圍,愛姬自殺而手下散落;因為受到農夫的欺騙而身陷大澤,狼狽不堪;還有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自度不能脫”。 如果談及項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東子弟而無顏見江東父老,那麼如前所述的失敗他為什麼沒有因羞愧而自殺?恰恰相反,從前的那些失敗雖然也令項羽陷人了極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卻沒有動搖東山再起的決心。
而他被劉邦大軍追趕時,由陳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陰陵,至東城,最後來到烏江邊,這一系列的逃跑路線,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東。 可是為什麼終於來到烏江,並且有人願意助他渡河時,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與劉邦作決一死戰?這顯然與他一直以來的撤軍計劃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的。
張子俠認為,司馬遷是為了使史書的情節更為完善,所以才補充了這個結局,但是後人卻將此當成了信史,並傳之於世。此外還有一種分析,認為項羽是楚中國人,而楚人素有兵敗自殺的傳統。 如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就在兵敗後自殺,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羅而死。
項羽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兵敗至此,對於項羽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決計不肯過江東,而只會選擇自殺這樣一種行動。項羽究竟是不能過江東,還是不肯過江東,至今也沒有定論。然而,學術界的紛爭並不能影響項羽在世人心中的壯士形象,他的英雄氣概依舊為人們所廣泛傳頌著。
-
19 # 史海閒聊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所以即使是當初如此威風凜凜的西楚霸王項羽,到最後還是被劉邦的大軍圍困。而項羽就在這絕境的時候,也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就是寧死也不願意渡烏江捲土重來。當時有很多人都說項羽實在太過傻氣,其實並不然,他沒有渡過烏江,只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大祕密。
而為了迷惑項羽,也出了一句名言,即四面楚歌。事實上,當時項羽雖然處於弱勢地位,但並不是所有的楚國都被劉邦攻佔了。不僅如此,還留下了許多士兵。後來,項羽死後,他們別無選擇,只好投降。即便如此,項羽的士兵也相對較少,但項羽與士兵的作戰能力卻相對較強。從項羽帶著這些江東孩子衝破圍困可見一斑。雖然它被重重包圍,但它仍然被衝了出來。
如果這次他失敗逃回家鄉,鄉親們不會埋怨他,但一定會跟他重整旗鼓、擁護他一起重新打過去,但劉邦也一定會帶兵追來而來,而那時候,江東父老的生活就會捲入新的戰爭,面臨戰爭的殘酷血腥,就會不得安寧,所有的生活都會被破壞。與其讓父老鄉親跟自己一起受罪,還不如就讓自己把這一切到此結束,不想連累父老鄉親。
如果他逃回江東,人民肯定會支援項羽,回去與劉邦作戰。這樣,戰爭就會繼續,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因戰爭而流離失所。所以項羽在處理這件事時很理智。他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保護江東所有的人。事實上,不得不說,雖然項羽結束了他的生命,但他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
20 # 糾結症狂魔
縱觀古代歷史,戰爭不斷朝代更替,多少歷代君王都是在戰爭中,失去自己的生命,說起歷史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這兩個英雄人物他們這兩個人既有自己的優點,也有缺點,這兩個人如果非要選一個的話,我覺得項羽是更具備軍事才能的,但是項羽最後選擇在烏江旁自刎而死,為了不愧對自己的父老鄉親,不想眼睜睜的看著劉邦稱霸天下,為了自己的尊嚴,為了自己的百姓,所以選擇自刎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楚漢之爭之初,他們兩方的實力非常懸殊,項羽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與劉邦的。從作戰方面來說,軍事強大才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重要支撐。當時劉邦有五十六萬軍隊,而項羽只有五六萬的軍隊,他們在彭城開戰,按照正常來說,劉邦這樣龐大的軍隊是完全沒有懸念會將項羽打敗的,但是劉邦大軍卻失敗了。從這場戰鬥中就能看出來項羽的領兵打仗能力遠在劉邦之上。 但是劉邦雖說在打仗上比不過項羽,可是他卻是一個領導能力極強的人,他特別善於用人,張良和韓信都願意輔佐他。劉邦擅長聽取他人意見,廣納各路人才,並且善於向別人虛心請教,雖然他本來才疏學淺,但是他非常樂於向別人學習而且非常聰明一點即通。而項羽卻恰恰相反因為他出身比較高,精通領兵打仗,所以他自己非常的自以為又非常自負,對自己手下謀士的意見基本上都是不允理睬。最後也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是項羽最終戰敗。 而最後一站中,項羽因為是窮途末路,而虞姬也是在為他舞了一劍後瀟灑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項羽在隨後能夠全力以赴。但是當時的趨勢也是註定了項羽作為一個孤家寡人,是一定會面臨失敗的境地的,所以項羽才會在吳江邊上選擇去自刎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其實,項羽為什麼選擇死,劉邦一直不是很明白。因為當時的處境,項羽完全有逃生的機會,但他寧死不逃,這讓劉邦一直耿耿於懷。後來直到劉邦駕崩前,才發現真相。劉邦駕崩前身患重病,但是卻一口拒絕了大夫的治療,這是因為他不敢面對死亡,不敢面對疾病。這時的劉邦才恍然大悟,正如項羽不想面對自己的失敗一般,劉邦也不想面對這樣的局面。與其苟延殘喘,倒不如一死了之。 而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晚年的劉邦其實是和早期的項羽很相似了,兩人都是心懷天下,但是在命運面前卻無能為力,最終是痛恨自己的無能無用,才決定使用過激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也用來抗爭自己的命運,的確是很讓人感覺到佩服的一件事情呢!
回覆列表
西楚霸王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一個人物!也讓很多人寫詩悼憐,比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又比如唐李牧的,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之!敬也,恨也!也算是一代英雄!
歷史上記載的項羽,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豪氣雲天,萬夫不當之勇,可是在謀略方面卻遠遜劉邦。識人用人也差太多!但是卻比劉邦殘暴太多!項羽的祖父項籍被秦軍李信所殺,然後楚國被滅,當然項籍也留下了那句有名的偈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面秦二世殘暴不仁,萬民起義!項羽正當此刻國仇家恨,奮起反抗,坑屠秦軍20萬,這還不夠,後面秦王子嬰投降,亦不放過,盡屠秦王室!
從這些來看,霸王帶領江東子弟血戰秦軍,雖勝其實亦損失慘重。尤其是戰爭,江東子弟跟著他征戰沙場,到最後非常有可能十去七八!若是最後過了江東來,劉邦絕不會輕易放過他,必將斬草除根。到時候江東大地又將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我覺得霸王還很優柔寡斷,鴻門宴上多好的機會,被自己親手斷送。至此後,慢慢的不得人心,走下坡路!即使霸王過了江東,他也預感到自己贏不了劉邦,所以為了廣大人民群眾不在陷入戰爭的漩渦,索性自刎烏江!也好留下一段佳話,供後世去聯想!
總之,我覺得項羽自刎的最主要原因是仁義,為天下蒼生之大義而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