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抹煙塵
-
2 # 把自己養好
劉備生於東漢末期,那時的漢朝已朝政蹦壞,家國混亂,豪傑並起。
《三國志》描寫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善下人,少言語,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
從這斷話裡,可以大致看出劉備的為人:不怎麼愛說話,善待地位低的人,好結交朋友。
在混亂中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政權的劉備,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
劉備四十多歲,事業仍然沒有建樹,不覺心生焦慮,四處訪賢,後司馬德操推薦了稱為伏龍的諸葛亮。
為了能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劉備不昔三顧茅廬,終得見賢。可見其需要幫扶之切。
《隆中對》無疑是給轉戰幾十年的劉備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如在迷霧中看見了太陽,眼前的視野突然開朗,奮鬥路線也得以明確。
諸葛亮就是劉備的思想指導老師。
在曹操南征時,諸葛亮極力促成了赤壁之戰。這一戰的勝利成了劉備建帝大業的轉機,劉備從此有了自己的力量,再也不用依附任何勢力。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劉備的事業中的重要地位。
一、在劉備的戎馬生涯中,一直奉行以德服人,處處以德為先,所以他能得到陶謙和劉表的完全信任,棄親子不立,再三要把自己的家業送給劉備。這兩個人的讓德,對劉備有啟發性的思考。
三、劉備和諸葛亮之間合作幾十年,相互之間非常信任,也非常瞭解。劉備知道諸葛亮忠君守信,能匡主濟功,但同時也心氣高傲,人品高潔,服軟不服硬,服信不服逼。對品質高潔的人,信任就是一把鎖,牢牢的抓住諸葛亮為劉家終身效力,不會棄無才無能的劉禪於不顧。
劉備最後的託孤,有著深遠的意義,既保護劉禪也成就了諸葛亮。諸葛亮後來五次北伐,想完成《隆中對》的戰略目標,可事與願違,北伐最終失敗。但諸葛亮卻為劉備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畢生的心血。並且,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與長孫諸葛尚也為劉家江山付出了生命。
德是一種信念,也是一把枷鎖,讓信仰它的人守它終身。
-
3 # 使用者劉國明
這就是劉備過人之處,心機頗深。他很大度說出這話,無非就是讓諸葛亮感激。在中國注重“三綱五常”的封建社會裡,諸葛亮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會做出僭越之事,自討其辱!
-
4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孔明也明白,就是自立為王,也撐不過自己死的那天。蜀國早已沒有了王者氣象。與其王沒當成,還落個篡位的嫌疑。還不如自己保持忠臣的形象,留芳萬事。
-
5 # 南朝居士
孫策臨終前,也是對張昭說,孫權可輔則輔,不可輔彼可取而代之,
這就是一場感人大戲,劉備知道,自己搭建的權力格局是很穩固的,除非諸葛亮腦子進水了,不然是不敢篡位的。
哪來真不真心,就是跟他說,你篡一下試試看,
-
6 # 明離子
我們有理由相信,劉備是真的這麼想的,那些持有所謂的“暗藏刀斧手,只要諸葛亮不對勁兒就砍丫的”之類的陰謀論還是省省吧。
我們看看劉備臨死前,蜀漢是個多大的爛攤子。
首先是荊州沒了。劉備眼看著“跨有荊益”的藍圖就要實現了,關羽打下了襄樊,而這邊自己攻下了漢中,卻在東吳孫老二的突然反戈中化為烏有。
雪上加霜的是,自己親率多年經營的精銳部隊討伐出爾反爾的東吳,卻遭遇大敗而回,精銳幾乎折損殆盡,元氣大傷。
最重要的是,這麼一鬧,聯吳抗魏的基本策略瞬間被打亂,蜀漢以一州之地要同時面對曹魏和孫吳兩方的敵視。
這些都是外部條件,已經是非常不利了,反觀內部,和自己同有“光復漢室”志向的荊州老班底的人幾乎凋零殆盡,朝廷上守成川蜀的勢力開始壯大,而和自己同樣有克復中原志向,且有可能去實現的人,只有諸葛亮了。
《三國志》對於劉備託付諸葛亮的原話是這樣的: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基於上面的分析,我認為劉備的這些話基本上是真心話。我眼看是活不成了,相信你的才能,這個爛攤子你就看著辦吧,我那個兒子也就那樣了,你能扶的起來就扶,扶不起來就拉倒吧,你自個兒當皇帝也行,反正這個爛攤子都給你了。
劉備是真沒辦法了,種種跡象表明他對自己蜀漢的未來十分不看好,有種甩手掌櫃的意思,不可能因為試探諸葛亮的真心埋伏什麼刀斧手。
就算是試探,以諸葛亮的情商也不可能面露什麼篡位的神色;退一萬步講,萬一諸葛亮表情沒做好,被刀斧手砍了,劉備這不是嫌蜀漢命長麼?
所以,劉備的這種說辭基本上是發自內心的,雖然說不忌憚諸葛亮是不可能的,但也只能寄託在他高風亮節的品行上了。
此外,諸葛亮的這一番說辭,其實還有對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的警告作用,暗示他雖然和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但人家有廢立君主的權力,所以別有別樣的心思,用心聽從他的命令就是了。蜀漢已經是如此爛攤子了,更經不起黨爭的折騰。
-
7 # 小哈哈他爹
很多人說劉備這是演戲,是他的馭人之術,我倒覺得他是出於真心,三大原因:
一、時局危急。劉備託孤時,荊州剛失,漢中不穩,唯一擁有的益州內部本土派、荊州派和徐州元老派互相爭鬥,人心不穩。人才凋零:關羽、張飛、黃忠已沒,武將只剩老去的趙雲,光桿司令馬超和不怎麼聽指揮的魏延。文官裡龐統、法正、馬良逝世,黃權叛變,只剩諸葛亮和不堪大用的馬謖。蜀漢幾乎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因此,我認為永安託孤是一段君臣之間的佳話,值得人們傳頌。
-
8 # 平安365贊
大勢已去,諸葛真正當上皇帝,他的威望將大大掃地,兵將們都不太會支援,怎麼說,也是篡位。
恢復漢室的口號成了空談,而且罵名滾滾來,損兵折將,蜀地弱小,皇帝也當不了幾天,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不如鞠躬盡瘁,流芳百世。
-
9 # 孤舟釣江雪
劉備死前的這個舉動,正是劉備高明的地方。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劉備死於猇亭之戰結束一年後,乃是病逝的,非暴斃。基於這一點,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劉備託孤之時,蜀國大多數的文武大臣應該都在場。
在這樣一個場合,說出這樣一番話,可謂一箭三雕。
一、給劉禪壓力,讓劉禪做一個能幹的皇帝,否則可能被取而代之。
二、劉備的託孤大臣其實有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巖。李巖很早就跟隨劉璋,在蜀中的勢力極大,諸葛亮勢力不如他,劉備如此一說,雖然兩人都是託孤大臣,但諸葛亮顯然排在前面,可以使諸葛亮與李巖相互制衡。
三、逼諸葛亮當著眾人的面表態。劉備此話一出,諸葛亮必定會表忠心,以後真的要取而代之的話,可就是出爾反爾了,別人怎麼會服你諸葛亮?
-
10 # 平常話語
劉備警示諸葛亮:禪兒不才,臣可以自立為王,話裡有意就是好知為之。如果真心實意讓權,為何劉備不直接禪讓傳位於諸葛亮就得了唄?奴臣豈敢斗膽篡位呀!
-
11 # 執筆寫流年青春不散
這是劉備的馭人之術,一貫的做法,當初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也是畢恭畢敬,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現在呢,劉備自然也深知,在自己在世的時候,身邊有關羽張飛法正龐統等人都沒有取得天下,最後還被東吳小兒陸遜打的灰頭土臉,此時,能夠信任和扛起蜀漢大旗的人,也只有諸葛亮。說這些話,既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殷切期盼。當然,劉備也深知,諸葛亮不會接受也不可能接受。之所以這樣做,是讓諸葛亮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同時也心生忌憚,老子對你這麼好,你好意思不輔佐我兒子麼。
-
12 # 野袍子仙女
導語:很多人都覺得劉備託孤說的這句話不是真心話,只是探試的話,實在是他們之間的對話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所以覺得太不可思議,不常見以為怪也,有了很多陰謀論證。
劉備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
白帝城託孤《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他為什麼這樣做?當時劉備把諸葛亮和李嚴等人叫到身邊,向諸葛亮表示,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成大事,如果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
這個話其實說得很隱晦,符合領導的一貫作風,好像說了什麼,又好像沒說什麼,但是尺度絕對是很大的,換句話說,如果劉禪不行,可以架空他,可以廢除他另立他人,甚至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複雜的理解的話,可能會得到很多的答案,以前我也解讀過,劉備可能是讓李嚴來與諸葛亮掣肘,以均衡二者的勢力,或者說諸葛家族在益州沒有足夠的影響力等等說辭,其實如今看來還是過於無力。
簡簡單單來看的話,劉備讓諸葛亮託孤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因為這裡是三國,讀了其他人的故事也許就會發現,劉備識人的本領是相當厲害的。
東漢末年是軍閥混戰的年代,三國這段歷史其實是裹進東漢末期到西晉初期這段時間的,在這亂世當中,沒有能耐的人怎麼可能佔據一方呢?
任何時候,敢於打拼,積極上進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有一些明知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孫無法割據一方,那還不如早早讓出地盤,還能留得一個好下場。
比如袁紹就是以“反客為主”之計取得冀州,當時冀州牧韓馥認為自己抵擋不了北方的公孫瓚,與其這樣不如讓給袁紹算了。
其實,劉備更是“反客為主”的集大成者,劉備開始到徐州後,陶謙在臨時之前將徐州牧的位置讓給了劉備,不是陶謙沒有兒子,而是因為當時曹操對徐州大動干戈,徐州大半遭受兵禍,陶謙也因此憂懼而亡,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捲入其中,他更希望劉備能夠抵抗曹操。
後來劉備在官渡之戰後投靠劉表,在荊州待了七八年之久,最後曹操率軍南下征討劉表,劉表年紀大了再上點火,就一命嗚呼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劉表有意讓劉備幫助荊州抵擋曹操,但是考慮到自己兒子也不錯,尤其“荊州幫”更希望劉琮即位,劉璋臨死前應該也是讓劉備輔佐劉琮,結果是劉琮率領荊州將士集體投降曹操,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聰明人一看這架勢也明白荊州處境之難,不如投降曹操算了,但是在劉備等人雄看來就是懦夫的表現,如果劉表將荊州託付於他,必然能夠跟曹操抗衡一段時間,再取得益州後,應該是更有爭霸的資本。
但是劉表這一出安排,直接讓曾經坐擁幾十萬兵馬的荊州被三方勢力瓜分,不可說不讓劉備深思,假如自己要到了那一天,如何去託孤呢?
很明顯,在劉備的眼裡蜀漢集團的形勢不容樂觀,在關羽喪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後,蜀漢元氣大傷,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靠劉禪肯定是收拾不了的。
劉禪的能力屬實一般,想要匡扶漢室,自然是痴人說夢,深知可能會遭受原來益州集團的政治反撲,為此,劉備不得不打出感情牌,讓諸葛亮來輔佐劉禪。
其實,仔細想來,以劉備看人之準,應該能夠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比較忠誠的人,畢竟飽讀詩書,自比管仲,這裡要說一下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國相,在管仲的主持下,齊國進行改革,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雖然後世經常誇讚諸葛亮的才華,其實劉備在軍事才能上更看重龐統與法正,但是更信任諸葛亮,因為劉備出征往往是親征,從來都是帶著龐統和法正,而讓諸葛亮坐鎮後方,調配糧草。
總結: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的大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漢政權面臨內外交迫。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這個依託劉備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已經搖搖欲墜。同時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等人對於自己十分忠心,但對自己的兒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證了,因為知道諸葛亮的責任心十分強,所以這時只要把兒子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就會盡責地把他扶起來。
-
13 # 史論縱橫
二十四史中,當屬前四史《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史料價值最高;其中流傳度最廣的,則是因為《三國演義》而被老百姓所熱愛的三國這段歷史,由於《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三國這段歷史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
其實早在宋代流行的話本,人們就喜愛三國中的人物,到後來皮影戲、元曲等戲劇表演中廣泛傳播三國題材。
可以說,點評三國風流人物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關於三中國人物的看法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積累,一般的歷史人物給後人留下的形象大多都是冷冰冰的,只有三國時期的人物彷彿有血有肉一般活躍在人們的腦海裡。
以前的認知是,劉備是一個仁義並且深得人心的人,諸葛亮是一個忠誠且謀略出眾的人,劉禪是一個昏庸而荒唐的人,但是隨著史料的發掘,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劉備也有腹黑的一面,諸葛亮也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成績,而且劉禪彷彿也不是那麼傻。
於是陰謀論者大行其道,疑古派想要推翻整個歷史框架,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史觀,是單純的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將歷史妖魔化。
也許以前的人評價不夠客觀,我們可以糾正他,有人認為沒有人能夠比古代人更瞭解歷史,這是扯淡,古代人也要看哪個時期的人,就三國這段歷史來說,陳壽的確更接近歷史,更有說服力,但是相比於明清時期的學者,我們瞭解的史料,看過的書完全是碾壓他們的,他們的評論只能作為參考,而並非依據。
這個話其實說得很隱晦,符合領導的一貫作風,好像說了什麼,又好像沒說什麼,但是尺度絕對是很大的,換句話說,如果劉禪不行,可以架空他,可以廢除他另立他人,甚至可以取而代之。
簡簡單單來看的話,劉備讓諸葛亮託孤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因為這裡是三國,讀了其他人的故事也許就會發現,劉備識人的本領是相當厲害的。
東漢末年是軍閥混戰的年代,三國這段歷史其實是裹進東漢末期到西晉初期這段時間的,在這亂世當中,沒有能耐的人怎麼可能佔據一方呢?
比如袁紹就是以“反客為主”之計取得冀州,當時冀州牧韓馥認為自己抵擋不了北方的公孫瓚,與其這樣不如讓給袁紹算了。
其實,劉備更是“反客為主”的集大成者,劉備開始到徐州後,陶謙在臨時之前將徐州牧的位置讓給了劉備,不是陶謙沒有兒子,而是因為當時曹操對徐州大動干戈,徐州大半遭受兵禍,陶謙也因此憂懼而亡,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捲入其中,他更希望劉備能夠抵抗曹操。
其實,聰明人一看這架勢也明白荊州處境之難,不如投降曹操算了,但是在劉備等人雄看來就是懦夫的表現,如果劉表將荊州託付於他,必然能夠跟曹操抗衡一段時間,再取得益州後,應該是更有爭霸的資本。
很明顯,在劉備的眼裡蜀漢集團的形勢不容樂觀,在關羽喪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後,蜀漢元氣大傷,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靠劉禪肯定是收拾不了的。
劉禪的能力屬實一般,想要匡扶漢室,自然是痴人說夢,深知可能會遭受原來益州集團的政治反撲,為此,劉備不得不打出感情牌,讓諸葛亮來輔佐劉禪。
雖然後世經常誇讚諸葛亮的才華,其實劉備在軍事才能上更看重龐統與法正,但是更信任諸葛亮,因為劉備出征往往是親征,從來都是帶著龐統和法正,而讓諸葛亮坐鎮後方,調配糧草。
以此來看,劉備最後這段話,有真心的成分,可能迫於當時時局,益州如果被東吳和曹魏所佔,還不如讓諸葛亮主持局面,另一方面,劉備也認為諸葛亮不是篡位那樣的人,說這段話是嚇唬劉禪,為諸葛亮取得更大的權力,使得諸葛亮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
14 # 山中路過
我還是傾向於,這是劉備發自肺腑的政治交接。因為劉禪不堪大用,孔明畢竟是自家人。與其讓江山落入外人之手,不如拱手讓給孔明。
-
15 # 悠然默然
這個是劉備故意說的客氣話,豈本意就是告訴諸葛亮和諸臣我劉備死後,警告諸葛亮別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發生。劉備自己先說出來,讓諸葛亮不敢違抗自己的命令去走這一步,事實上諸葛亮也沒這個野心,受儒家文化父子君臣文化深入骨髓,作為本質人品比較好的人,基本不會做叛君叛國的事,這種思想也是古代知識分子的高尚之處,從心裡不屑於小人行為,來保持自己清高正統的名譽永栽史冊。
-
16 # 劃開歷史的簾幕
劉備知道自己兒子的能力,知道不堪大任,他害怕他死後兒子處境艱難,他要給兒子找個好的幫手,諸葛亮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雜麼才能讓諸葛亮死心塌地為劉禪服務呢?於是老劉就用了這麼一招,示意諸葛亮可以必要時候代替劉禪,這是一種心裡戰術,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劉備只能搏上一搏,或許就成功了呢?同時,劉備估計也有試探的心裡,一旦諸葛亮有別的想法,也許會採取行動吧,劉備為什麼沒有把兵權交給諸葛亮,估計是預防後手吧!
劉備是一代梟雄,他不可能白白把自己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的,這就是一個以退為進的策略,籠絡人心的手段而已。結果諸葛亮真的感動的一塌塗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病逝五丈原,可悲!可嘆!
也許歷史再來一次,諸葛孔明先生依然會竭盡全力,拼著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精氣都耗盡了,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卻依然義無反顧,為的就是劉備的那句話,也就是知遇之恩吧!
人才很多,但真正忠誠的有幾個,諸葛丞相是千百年來忠誠的化身,是後來為官者的楷模,對比一下司馬懿,雖然後代坐上了龍椅,但那是一個怎麼無奈的朝廷啊,他的後代幾乎被殺戮殆盡,有時候或許也是天意吧!
-
17 # 曉知文史
這是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羅貫中在寫《三國》時,是有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的。因此,他在寫這一段時,就是想表達劉備是個賢主。若劉禪不能堪當大任,諸葛亮便可取而代之。
那我們回到書中去看這一段,劉備詔諸臣進殿囑咐後事。劉備寫好遺詔後,執孔明手說出這樣一番話 。那諸葛亮的反應是什麼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表忠心。
劉備白帝城託孤
那麼劉備真的有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思嗎?人心是最難懂的,劉備身為漢中帝王,他會願意本屬於劉家的基業落入諸葛亮手中嗎?想想也不可能。那劉備這番話的意欲何在?
諸葛亮
其一,若劉備真想讓諸葛亮在劉禪不可輔時,取而代之,那必然應該私下說,可是卻當著諸臣的面囑咐。這其實就斷絕了未來諸葛亮可能篡位的可能性,若他有何異動,託孤之時在的大臣都會察覺。
其二,也是讓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借這樣一番話,讓諸葛亮不得不在諸臣面前保證,日後為劉禪盡忠盡職。而諸葛亮確實也做到這一點了。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愛子,則為其計深遠。這一番白帝城託孤之言,都是劉備為劉禪鋪路。
-
18 # 周先生89218
劉備深知阿斗不才,不能把事業白白地糟蹋。人將其死其言亦善。這是劉備心裡話。也有說劉備別有用心當然帶了有色眼鏡可以看出很多劉備來的。
-
19 # 心之驛站
成全君王之德
劉備以寬厚仁義立足,這是他一以貫之的君王之道。從劉關張結拜開始,兄弟三人一直是權利的核心。逃亡路上不捨百姓婦孺以致損失巨大;取荊州礙於同為漢室宗親的顧忌坐失良機;對被曹魏挾持的漢室一直倍加尊崇,這些都體現他秉承寬厚仁義的行事原則。當然另一方面也導致他優柔寡斷、遇事不決的情況屢屢出現。但總體而言,他的這套倫理道德觀念,在當時的亂世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暮年臨終之際,他自然要將這一理念貫徹至終,從而成全他的一世英名。
鞏固君臣情誼諸葛亮是他三顧茅廬請來的,而也確實幫他成就了霸業。諸葛亮一直是克己奉公、功業魏巍,但從未表現出半點覬覦之心。這一番君臣情誼在當時是極為少見的,縱觀吳魏無出其右。曹操多疑賬下謀士都無軍權,孫權授權周瑜也是因為有連襟關係。劉備臨終託孤是鞏固君臣情誼的最後努力,客觀來講,從道德層面上也對諸葛亮形成了約束。
護佑子嗣命運劉備確信諸葛亮不會自立為王,但是臨終託孤也是做了最壞的算計。因為有遺言在,即使諸葛自立也會相對的善待劉嬋。如果沒有此番託孤的一番說辭,出於不可預判的形勢,諸葛亮自立為王。那劉嬋性命很有可能不保,甚至其他宗親眷屬也難以倖免。
-
20 # 雲不出
劉備沒說諸葛亮可自立為王,說的是劉禪如果實在扶不上牆,君可自取。自取是說諸葛亮有廢立之權,可另立新君。這個權力已經不得了啦!
回覆列表
劉備白帝城託孤,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寫得非常精彩。
劉備臨死前託孤的大臣有諸葛亮,李嚴,趙雲。他臨死前令諸葛亮管理政事,而令李嚴為中護軍,掌管軍隊,以牽制諸葛亮。更有意思的是當著諸葛亮的面叮囑趙雲,早晚看覷吾子。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要趙雲保護好自己的兒子劉禪,二是如果有人敢動劉禪,你趙雲有權格殺無論。這句話可以說是針對諸葛亮的,如果自己有非份之想的話,第一個不放過諸葛亮的必然是趙雲。而劉備又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若嗣子可輔則輔之,若不可輔,君可自代之。這句話劉備說得非常有水平。真正劉禪在歷史上並非像《三國演義》說得那樣昏庸。《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說劉禪天資聰慧仁敏。這是有史實依據的。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即廢除丞相制,讓大臣權力相互牽制,達到平衡,從這一舉措可見劉禪並非昏君。而劉備卻對諸葛亮說,若嗣子不可輔,君可自代。
諸葛亮當時感到非常驚懼,如果回答得不當的話,很可能就會人頭落地。焉知劉備不會在帳後埋伏有刀斧手。劉備可是梟雄呵。劉備的一糸列布置,讓諸葛亮完全斷了僭越之心,唯有老老實實地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後而已了。
可見劉備作為帝王,心機之深沉,非常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