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鳳陽糧貿
-
22 # 山寨農夫2020
糧食是國民之重,為什麼不給糧食加價,來提高種植積極性?
一段時間以來,糧食價格問題似乎成了熱點話題,“提高糧價就能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價格到底該不該提高”?“糧價漲到多少農民才會有積極性”?“應該降低糧食成本還是提高糧食價格”?“中中國人種地不掙錢應該怎麼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網上滿天飛,討論也相當熱烈,憂國憂民悲天憫人者有之,牢騷抱怨質疑批評者有之,好不熱鬧。
糧食價格事關農民收入,糧食價格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價格事關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糧食價格事關國際關係,糧食價格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說實話,如此重大問題真的不適合我們小民討論,畢竟咱們小民的格局見識有限。然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況且,農民收入和民生還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本人也刷一下存在感,試著從以下六個方面討論一下糧食價格問題。
一、中國糧食現狀
二、中國糧食價格形成
三、當前糧食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國內外糧食價格分析
五、糧食價格的政策取向
六、如何保證和增加農民收入
一、中國糧食現狀
首先,中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當前,中國糧食高產量、高進口、高庫存問題日益突出,下游產業經營困難,財政負擔加重,國際談判壓力增大,政策實施效果逐步衰減,外部性問題越來越嚴重。2017年,全國各類糧食企業庫存5.8億噸。稻穀庫存達1.5億噸,相當於國內消費總量的80%;小麥庫存超過1億噸,接近於國內消費總量;中央事權稻穀、小麥庫存大幅增加,倉容嚴重緊張。今年五月份數字表明,中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可滿足全國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費需求。從品種上看,稻穀、小麥等口糧品種佔比約七成,有利於保障口糧絕對安全;大米、麵粉等成品糧庫存佔比不斷提高,應急保供能力得到有效保障。這也就是說,糧食很多。
其次,總量充足下結構性失衡。糧食供求結構失衡是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一方面表現在品種失衡,以大豆為例,國內需求年年增長,但面積產量卻有所下降,國內供求失衡,每年缺口約9000萬噸,只能依賴進口(大豆問題我將另行分析);而玉米自2007年實行臨時收儲價以來,連續多年提價,導致種植戶惜售囤積,造成玉米庫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表現在品質失衡,優質小麥、玉米供不應求,需要進口調劑;劣質玉米小麥無人問津,大量庫存積壓。
第三,國內糧食價格總體不低。有資料表明,受市場、政策等多方因素影響,2014年中國糧食出售價格明顯高於美國,其中小麥、玉米、大豆出售價格分別比美國高66%、161%、87%。強調中國糧食價格低似乎沒有依據。
二、中國糧食價格形成
中央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併為此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其中一項基礎性措施便是糧食收購價格政策。從建國初期的“統購統銷”計劃定價,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雙軌制”合同定購價,再到20世紀90年代的最低保護價,中國糧食收購價格政策經歷了多輪重大調整,為保障不同時期糧食生產供應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2004年以來,中央政府實施了以託市收購和目標價格制度為主體的糧食收購價格支援政策,為促進國內糧食產量連年增長豐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糧食安全基礎進一步鞏固。與此同時,國內糧食供給層面也出現了結構性失衡與產能透支問題,對糧食安全構成不利影響。
糧食作為特殊商品,其價格並不是完全遵循市場規律,需要政策干預。加之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需要一定過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也在改革完善程序之中。2004年開始,國家對種糧農民實施了糧食直接補貼政策。2006年,實施了對種糧農民的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接補貼政策,以彌補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變動對農民種糧增支的影響,綜合性收入補貼政策主要由糧食直補政策和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構成。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叫價格支援政策,就是補貼政策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實施的糧食價格調控政策。是為解決“工農”問題,實施工業反哺農業而採取的重要手段。一般情況下,糧食收購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國家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實行巨集觀調控,必要時由國務院決定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當市場糧價低於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時,國家委託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的糧食。
所以,糧食價格既有市場規律作用,又有政策支援因素。即受國內影響,也受國際影響。
以往的糧食政策重點放在保證糧食安全,實現自給自足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糧食生產方式也就是產量效益型,產量高農民收益就高,也就是單純追求產量而忽視了質量。主要問題在於供給總量充足、結構性失衡、可持續能力弱化。因此就出現了上面所說的糧食生產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品種失衡和品質失衡。在價格上表現為農產品下游加工企業原料與產品價格的“倒掛”和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的“倒掛”。這反映出糧食生產中供需矛盾問題。
糧食託市收購政策的實施造成了糧食生產效率損失,這種效率損失很導致中國糧食可持續能力弱化。以玉米為例,2004—2015年間,中國20個主產省玉米全要素生產率整體呈上升趨勢。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造成東北產區玉米全要素生產率顯著下降6.32%。這反映出糧食生產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這些問題還表現在農民收入增長停滯、下游糧食加工企業負擔加重、財政承受巨大壓力。
這些問題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糧食價格事關重大,牽一髮動力全身,必須慎之又慎;二是糧食價格政策必須要在保證農民收入的同時,有利於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四、國內外糧食價格分析
為什麼國內糧食價格要高於國外糧食價格呢?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試著簡單分析如下。一是中國農業基礎薄弱,糧食總體生產水平落後;二是中國聯產承包制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不能適應現代化大市場競爭;三是目前中國糧食產量主要還是資源投入型,大量依靠化肥等資源投入;四是發達國家本身農業現代化水平高,生產效率具有較強比較優質;五是發達國家從戰略角度出發,普遍對農業的保護和補貼較高。如此種種,導致我們的糧食無論從價格還是質量都缺乏市場競爭力。
以上分析非常膚淺片面,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五、糧食價格的政策取向
糧食價格政策上一是必須保證糧食安全,保證中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做到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就是要保證基本糧食和重要原糧穩產增產,保證產量穩定、價格穩定。二是要保證農民收入,建立多種、多渠道的糧食價格補償機制,保證農民種糧保底,收入穩定增長,比如糧食收益保險等。三是有利於結構調整,重在補短板,滿足人民生活的差異性需要和油料飲料的供需平衡,力爭做到自給自足,比如“大豆振興計劃”。四是有利於提質增效,建立優質優價的價格調節機制,引導農業轉型升級,引導農民增效增收,提高生產效率。比如,2019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1.12元,比上年下調0.03元。這是小麥最低收購價繼2018年調整後的第二次調價。儘管兩次小麥最低收購價調低的幅度都只有0.03元,但其釋放的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訊號卻十分明顯。對於糧農來說,今後不能只追求產量,還應該追求品質的提升。
從糧食產業上看,一方面要提高單產水平,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水平,如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保證穩產增產。另一方面,要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步伐,逐步提高優質糧食麵積和產量,加大“優質糧食工程”實施進度。今年河南夏糧生產中,優質小麥種植面積超過50%,這就是很好的趨勢,值得學習推廣。
總之,糧食價格不能漲,農民收入不能降,糧食總量不能減。
六、如何保證和增加農民收入
從上面分析看,不能靠提高糧食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也不能靠提高糧食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糧食總體上供需平衡,品種品質上存在短板的要求。糧食生產上要實現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糧食漲價沒有市場基礎,只能是增加財政負擔,同時也不利於農業轉型升級,長遠看也不利於農民增收。
未來農民增收主要還是靠產業興旺和資產性收入。一是,一小部分農民專業從事糧食生產,實現規模經營,走質量效益的路子。二是一部分農民從事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滿足不斷增長的高階、特色農產品需求。三是大部分農民要從糧食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其他產業,由農民變市民。四是農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實現資產性收入。
-
23 # goodWiFi
農民種糧食國家控制價格總體來說,是好事,能穩定國內及各方面希場經濟,但是農民種地經濟收入低,生活及各方面都落後國內所有行業生活水平,這是一件大事,我希望國家能從其它方面來給農民增加經濟補助。讓農民經濟收入每月也不低於城市生活水平。國家怎不能控制糧食價格,也控制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吧。讓農民永遠落後處與低層階段吧?
回覆列表
現在種地的大多數是上年齡的人,大多數人選擇了拋荒,還有的種的夠自己家吃的就行了,過去兩季糧食現在選擇種一季,糧價過低,農民選擇打工的越來越多,荒地大量出現,一年兩年不會影響糧食安全,三年五年以後糧食產量會有影響,桔杆不讓焚燒造成土地蓬鬆,蟲害殘留,莊稼死苗蟲害增加,加重種地成本,這些都是老百姓不願意種地的原因,進口糧食是不可靠的,國家應該穩定國內糧食產量加進口,要提高老百姓種地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