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雲鵬0623

    謝邀,有一兩個人才就能統一天下?那得天下也太容易了吧。劉備不能終結東漢末年的分裂,像劉邦、劉秀一樣取得政權的原因太多了,不僅僅是有沒有一兩個“頂尖人才”的問題。其實,劉備作為一介草民,能夠奮鬥不息,最終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已經可以算成功人士了,甚至可以算當時漢末群雄中最成功的梟雄。所以這個問題如果改成曹魏擁有當時最強實力為何沒有一統天下可能更有探討的價值。

    劉備無法統一天下首先是因為不佔天時,他出身太低,在東漢已經形成了豪強割據的大勢下,他能白手起家已經很不容易,想要逆襲除非本身就是當時最頂尖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是他與當時的孫權能力可以算在伯仲之間,而與曹操相比還有差距,當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他僅僅是佔據了徐州,並未有效統治,很快就被呂布、袁術擊敗。從政治和軍事上來說,劉備當時並無任何一統天下的實力。其次他不佔地利,劉備出身河北,但是在北方沒有穩固的根據地,赤壁之戰前,幾乎等同於流寇,雖然自身能力被各路豪強都認可,但是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基本就不可能爭奪天下。最後,劉備的人才團隊也並不出眾,雖然諸葛亮、關羽等人是當時的傑出人才,但是一來劉備團隊的人才數量不多,二來素質也談不上是頂尖。由於《三國演義》等小說擁劉貶曹的立場,讓大家都認為諸葛亮和關羽等人是當時最傑出的人才,而實際上,與曹魏、孫吳等陣營相比,劉備團隊的人才數量素質都有一定差距,三分天下後蜀漢綜合實力基本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 2 # 酒翁

    蜀國擁有諸葛亮、關羽為啥卻沒能一統天下?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首先說說諸葛亮

    一直以來都覺得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了三國時期最牛逼的謀士,縱觀三國,水平和他相當的人也大有人才,曹魏的郭嘉,江東的魯肅,我覺得都不比他差。諸葛亮是挺厲害,知識淵博,總能想到劉備所想不到的地方,更能為劉備謀得第一桶金,也能替劉備去說服孫權,與之聯盟對抗曹操,包括後來南中平亂,七擒孟獲,這一系列下來,將諸葛亮襯托的非常之厲害,但這些都只能說明諸葛亮是一個厲害的謀士,高階謀士。看似沒有缺點的諸葛亮,其實最後之所以失敗,就是敗在了自己隱藏的弱點上:就是太鞠躬盡醉,也太在乎君臣禮節,劉備在世時,因為劉備有一定的能力,諸葛亮的這個弱點沒有顯現,等劉備一死,劉嬋當政,諸葛亮明明有很多次可以當機立斷,儘快做決策,卻總要兜到劉嬋那,走那麼一個圈子。而且劉嬋又是一個付不起的阿斗,搞到最後,直接將自己和蜀國搞死了。而且,諸葛亮出謀略可以,但做老大帶領國家,還是欠缺點。

    2、再說說關羽

    五虎上將榜上有名的人物,一夫當關,但關雲長整體來看,優點少,缺點多,優點就是個人戰鬥力比較強,說白了就是能打,是個厲害的武將,可正是因為太能打,導致缺點特別明顯:比較自傲,目中無人,倘若他與劉封的關係能夠處的好點,也不至於最後慘死在荊州,說白了就是不會做人,一個將領,平時不會做人,他帶的隊伍終究不會咋樣。

    3、咱再來說說蜀國的關鍵人物劉備

    說諸葛,說關羽,對蜀國為啥不能一統天下,都不是關鍵,畢竟蜀國的皇帝是劉備,對於看中君臣禮節和聽大哥話的人,最好還是得看劉備,所i有,劉備得高度決定了蜀國能走多遠。

    很可惜,劉備這個人我真沒看出有什麼長處,說他有仁德,對手下好,重情義,可這一路走來,有多少次都是因為他這所謂的仁德、重情義差點葬送了自己,攻打劉表時,諸葛亮就建議過,實在不行可以取而代之,代替劉表的兒子,劉備一聽,立馬“好人”情節出來了,一脈的兄弟,不能這麼幹啊,人家是有兒子的,結果就是自己的隊伍難帶;孫權都欺負到自己頭上了,卻還在乎著當初的盟約,導致最後荊州被人奪走了,二弟也慘死了。所以說,這劉備當老大,真不一定是好事兒。他哪怕有曹操一半的果斷,這地盤也不至於就在益州和荊州間來回奔跑。

    有人說劉備的格局不行,這句話也確實是對的,雖說劉備是漢氏後裔,打著這個名號起的家,但還是沒有皇帝該有的格局。

    其次就是沒選好接班人,其實這也不怪他,兒子本來就不多,沒有可選的餘地,但我覺得正因為沒得選,所以,從一開始就應該好好栽培劉嬋,而且,明知道自己的產業掙來的不容易,那接班人就必須有點血氣啊,怎麼就培養出個阿斗呢?我到現在還記得阿斗剛出生時,取小名叫阿斗時,還很高興,說這名字好。。。我實在沒看出哪兒好。你說劉嬋武不行,文行也可以啊,文也不行,整天就知道和後宮嬪妃們玩,諸葛亮在前線苦苦作戰,他在宮裡玩著,就這君主,國家遲早要滅亡。心裡沒半點譜,凡事都要問諸葛亮怎麼處理,幸好這諸葛亮不是曹操,要不然早取而代之了。

    4、最後一點,就是這統一天下靠的不是一個兩個人,帶兵打仗,謀略很重要,武將的能力也很重要,但這些都不是關鍵點,畢竟打起仗來,是團隊作戰,就像打籃球一樣,不是一對一單挑,所以,有關羽、諸葛亮、張飛,決定不了最後的走勢。縱觀三國,蜀國整體實力就不強,看看劉備打漢中時,曹操派的是誰?夏侯淵統領的關中防禦軍,就拖了劉備兩年之久,雖然最後勝了,但這贏的很難看,有點像一個國家的軍隊跟一個地方政府軍打仗,你說你國家的軍隊最後贏了。。。講出去都丟臉,而且你還是君主親自出戰,唉,明顯實力弱的不是一個兩個等級了。

    所以說,蜀國想一統天下,那真的是很難啊,好比上青天,隆中對,只能留在想象中。

  • 3 # 春秋老師聊歷史

    蜀漢與曹魏相比,整體實力相差較大。此外,蜀漢內部也政局不穩定。主要表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第一,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諸葛亮數次北伐的鎩羽而歸已經很說明問題。

    第二,蜀漢失去荊州不僅在於領土和國力上的損失,對其爭霸天下,更造成摧毀性打擊。

    蜀地本就不是一個進取之地,一旦入蜀,就徹底封殺了蜀漢統一中國的歷史可能性。

    第三,劉備急於稱帝,喪失了漢室正統。

    劉備曾經因為自己的身份光環與“仁義”獲得過所謂的人心,但此種政治資本在他決定登基之時可能已經丟失了大半。

    四,四川本地精英也不認同蜀漢

    對四川本地勢力而言,蜀漢本就是一個外來政權,劉備一系在四川不僅缺乏人望,更缺乏根基。本地勢力對蜀漢政權一直以冷戰的形式展開。四川本土知識分子儘管沒有控制住政權,但基本掌握了蜀漢的輿論,長期散發著各種“悲觀論”與“投降論”。

    綜上所述,蜀漢儘管有諸葛亮、關羽等人才,終究是無法統一天下的。

  • 4 # 旁敲側擊991

    蜀國從來就沒有統一全國的機會,地域條件和農耕文明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能由魏國完成統一。

    代表文明程度的主要元素永遠是經濟,經濟是一個國家國力的客觀反映,國力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我們判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結果,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分析三國形勢時,地域、經濟、意識形態就是最高層次的戰略視角,我們應從這幾方面進行分析。

    後人看歷史大勢時有個最易犯的意識錯誤:家國意識。後人總想當然地認為古代民眾也有與自己同樣的家國意識,事實上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之前,"民以食為天"才是幾千年來中國民眾的普遍意識,所謂的正統觀念僅在於文化界才有市場,民眾大多是文盲,,基本上對此毫無概念。不論魏蜀吳,只要有吃有住,民眾都不會需要戰爭。蜀國地域條件、人口基礎決定了蜀國暫時沒有擴張需求的現狀,人心思安才是蜀國的主流意識。諸葛亮正是犯了家國意識錯誤,認為蜀國是正統,想當然地認為民眾也渴望做回漢民,錯誤判斷了民眾復漢的意識形態,盲目樂觀(也許有不得已的原因),忽視了民眾的厭戰情緒,忽略了戰爭的前提,一再高舉復漢的旗幟發動戰爭,屬於不切實際的勉強行為,既不得蜀國民眾之心,也不得故漢民眾的歡迎,與後世北宋欲收回燕雲十六州,被燕地漢人排斥、南宋軍隊被中原漢人排斥的情形一模一樣。蜀民懾於諸葛亮的威望被動參戰,心有牴觸,蜀軍相當於一支沒有信仰,不知為何而戰的弱旅,軍心疲軟,兵鋒頹喪,勝亦無喜,敗則山傾,北伐,徒耗國力,失敗必然。

    魏國最終統一全國則是因魏國轄地的經濟狀況代表了農耕文明在當時的最高成就,經濟、人口發展遠比蜀吳兩國迅速,當經濟與人口的增長到一定程度,擴張就成為緩解人口與資源矛盾的必須選擇,發動戰爭就成了民眾的主動訴求,按古代官方的說法就是順應民心,得道多助,魏國發動戰爭與蜀國發動戰爭是民心主動與民心被動的區別,魏國有底蘊、有縱深、有軍心,兵鋒所指,自然勢如破竹。

    至於什麼五虎上將,不過是小說的誇張描述,實際上沒有誰的個人武力可稱無敵,曹營不也有許諸典韋張遼徐晃龐德等大將麼?關羽打得過誰?就算能以一敵百,在大部隊作戰時,個人武力的作用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何況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以一敵百的人,以武將個人武力值去預判國戰的勝負,實在太天真。

  • 5 # 辛福先

    歷史是人寫的,難免摻雜個人成見。

    《三國演義》作者以正統觀點描述三國曆史。劉備是漢朝皇室後裔,是漢室的合法繼承人,而曹操則是竊賊。

    所以褒劉貶曹是《三國演義》的主弦律。對蜀漢多有誇大神化,不切實際的描寫。誤導後人覺得諸葛亮五虎上將乃天兵天將,無所不能。

    曹操麾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比蜀漢東吳強大得多。

    曹操據有當時中國的核心地域,無論人口、經濟都遠勝吳蜀。

    論政治智慧,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強者,但曹操在孫刻二人之上。

    曹操雖掌漢末實權,但不稱帝,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也是作者的說法。說明曹操很聰明,他才是漢室的擁護人,而孫劉反而是反逆者。

    曹操據有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實行了有效統治,得到人民的認可。諸葛亮六出歧山,卻沒有看到關中有人揭杆而起響應北伐就是證明。

    蜀漢雖號稱天府之國,且擁有漢中富饒之地。無奈秦嶺阻隔,再多糧餉,不可能源源不斷供應歧山前線。

    六出歧山,只是一廂情願,諸葛亮落得客死五丈原的悲劇下場,令後人唏噓嘆息。一

  • 6 # 海東青

    首先得要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應該看三國志。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從物質基礎上來看,曹操佔據的黃淮流域,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人口稠密,農業發達,打仗無外乎錢糧,有了雄厚的而且持續的物質基礎,曹操佔有了巨大優勢。

    二,從歷史大趨勢來看,中國歷史上從北往南從西往東統一天下者,不勝列舉,反之則寥寥無幾,有人對此專門做研究非常有道理。

    三,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曹操的青州兵兗州兵,體格強壯驍勇善戰,以及後來征服的隴西地區,可提供更多騎兵,為曹操增強的軍事實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從政治上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從未越君臣之禮,表面上仍是漢室之臣,反觀劉備則完全可以被扣上亂臣賊子的罪名。

    五,從領導能力上來看,曹操千古奸雄人所共認,而劉備及其蜀漢是儒家思想推崇的產物,後世對其美化的成分比較大,所以對我們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干擾,論個人領導能力,劉備與曹操相去甚遠。

    六,從團隊合作上看,曹魏人才濟濟層出不窮,這說明其本身人才儲備比較好,也說明其用人機制合理,能夠讓人才不斷浮現,形成人才梯隊。而蜀漢則更多的靠個人魅力,小團體,雖說諸葛亮個人能力超群,但人才培養機制匱乏,靠一己之力對抗團隊,註定充滿悲情,雖然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容易博得人們的同情和崇拜,但這並不能有助於獲得勝利。

    最後,像關羽這樣的將領,實際上並沒有傳說中的神勇,更多的是因為其忠義的精神得到後世的推崇,所以不斷被神化。有句話叫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如果把蜀漢和曹魏看作兩個團隊的話,同樣能力的人才,在弱一點的團隊當中,更容易成為萬人矚目的明星。

  • 7 # 後山之人

    曹操是軍事家,更是政治家!

    曹操治理下的魏國,謀士如雲,名將輩出。曹操手底下的人也有派系之爭,有兗州派、涼州派、曹操老家沛國直系等等,但都相安無事!劉備這邊呢,荊州派、益州派、直系,鬥爭激烈。

    說關羽其人,一身傲氣,看誰都不順眼,水淹七軍以後,更是目空一切,想要北上,不顧劉備戰略大局,結果丟了荊州,被孫吳割了腦袋送給曹操!接下來劉備為關羽報仇(其實是想奪回荊州),結果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徹底玩完!

    說諸葛亮,只是被妖化了。魯迅說他智而近乎妖,完全拜羅貫中所賜。諸葛亮其實是在三國都玩了大半局了才出來,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大手筆,火燒博望坡是劉備自己小伎倆,草船借箭是孫權的惡作劇。把這些都掛到諸葛亮頭上,想必武侯大人地下也不安!諸葛亮的衷心了得這個不假,出師表至今感人肺腑,但是在三國時代,諸葛亮也只是一個謀臣而已。

    說統一天下,比的不是一兩個謀臣武將,而是綜合國力,包括經濟、政治、軍事。三方面對比,魏國都比蜀國強,此處省略......!所以,最終統一天下的還得是魏國(確切的說是晉國)。

  • 8 # 譯路若揚

    首先,能否統一天下說到底看的還是經濟實力,打仗拼的就是國家的底子,而蜀漢恰好是三國裡實力最弱的一方。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蜀漢只領有益州,雖然諸葛亮南征孟獲也算攻城掠地,但當時那些地方都是蠻荒之地,並不能給蜀漢帶來太多收益。

    其次,三國演義有誇大美化諸葛亮才能的嫌疑。我倒不是說諸葛亮才能不行,而是說魏吳兩國才幹不亞於諸葛亮的才俊更多,比拼人才比拼智囊團,蜀漢也是最弱的一方。

    第三,三國演義也誇大了五虎上將的本領,其實蜀漢真正有領兵打仗大才華的,關羽算一個,魏延算一個,黃忠姜維只能算半個,趙雲只能打小仗,大仗打不了,就是三國演義這麼誇張的書,也沒有趙雲打大仗的記錄。關羽魏延等死後,蜀漢更無大將,廖化都拉出來湊數了。

    總之,蜀漢是三國裡最弱的一方,能在諸葛亮的慘淡經營下維持那麼久,已經很不錯了,一統天下只能是個夢,就算不失荊州,最多也是滅吳,與魏國劃江而治。

  • 9 # 筆帖式

    老規矩,單從《三國演義》出發去回答這個問題。

    誠然,從演義的角度出發,蜀漢的配置完全算得上是夢之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先說五虎上將

    十八路諸侯賬下溫酒斬華雄,讓天下都知道了這樣一個關雲長。

    久負盛名,必被所累。

    在曹軍賬下,封金掛印,世人皆讚歎關公忠義。細心琢磨,曹操的厚愛幾近於捧殺。

    智慧如曹孟德,在關羽的土山三約面前,欣然應允,並連連讚歎關公忠義。難道他就看不出來根本無法降服關羽嗎?

    第一,關羽乃天下名將,IP太大了,殺不得,至少不能用曹孟德的刀去殺。做君主的,殺名士名將就是自絕於天下人傑。殺不得,還得好生供養,為的是給天下眾生做個表率,吸納英才。相同的情景,曹操也曾這樣對過禰衡。在曹操的準則裡,他的刀不殺名士。陳宮除外,那是求死。高順IP太小,夠不上名士。楊修是參與了奪儲,不得不死。

    第二,曹操讓張遼去說服關羽,又多次在降將前厚待關羽,這是給所有後來投靠他的文臣武將一個寬心丸。畢竟曹操的勢力架構中,投降的人太多了。從一句客氣的“明公”到一句肝腦塗地的“主公”這裡面需要君主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有這麼好的一個標杆,為什麼不用。

    第三,關羽宣揚的是忠義,雖然與曹操立場不同,但是從深遠意義上來看,作為君主的曹操需要在臣子心中樹立的忠誠概念與關羽的忠義沒有區別,只是陣營不同而已。所以曹操不僅要對關羽好,而且要大大的對他好。與其說是敬重關羽,不如說是需要關羽去替他傳播忠義的榜樣。

    這樣的動機下,沒有任何理由要殺關羽啊!不但不殺,還要敬重,更對關羽的倨傲不以為意,甚至越倨傲,越敬重。成就了自己的大度與英明,更激發出關羽的孤傲,這就為關羽最終的麥城失敗埋下了伏筆。

    曹操殺人的刀,確實隱藏的夠深。上一個這樣被他玩死的人,是袁紹。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驚呼遷都的操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反觀關羽,給孔明寫信要和馬超PK,說黃忠是老兵,單刀赴會,暗譏犬子,一派高高在上的作風,埋下了無數隱患。

    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無人能管。睿智如孔明,也不得不寫信恭維一番。

    關羽的這番做派,放到現在的企業中,就是明星員工的傲慢,只要是明智的老闆,都會深惡痛絕,但是劉備卻一笑了之,可見這樣的君主如何能成就大業?

    卻有個要命的缺點,喝酒。

    打督郵,失徐州,皆因杯中之物。

    劉備只是說“少飲”。

    一錯再錯,最後死在酒上,都算不上是真正的戰鬥減員。

    到底是誰殺了他?仔細琢磨琢磨,劉備也難辭其咎啊。

    但是,劉備就是不做大用,讓一個在演義中活脫脫能在後呂布、典韋時代制霸天下的猛將一直做侍衛長,確實十分可惜。

    錦馬超,西涼驕子,一個讓劉備寢食難安的男人。

    如果說劉備勢力中的所有人誰最像他,答案一定是馬超。一個沒落的諸侯四處尋找其他諸侯勢力尋求東山再起,這樣的橋段,是不是就是劉備前半生的寫照?

    這就如同一個特別知名的企業破產了,老闆找到一個差不多的企業去打工,誰又能完全信任他?大多數老闆都會選擇和劉備一樣的操作,把這個破產老闆奉若上賓,然後一點一點的利用他。

    你的資源,我可以利用。我的資源,你想都別想。沒有誰會大度的手把手培養競爭對手東山再起。

    馬超的資源,是西涼土地上彪悍的羌族和,和他們足以傲世天下的西涼鐵騎。這種資源,足以讓所有的中原諸侯後背發涼。

    第一次是董卓,西涼的鐵騎讓十八路諸侯難以爭鋒。

    第二次就是馬孟起,西涼鐵蹄攪動的閃擊戰讓曹丞相留下了割須棄袍的夢魘。

    劉備絕不是袁術,所以他不會讓馬超成為下一個孫策。

    錦馬超,也就只能在往事中追憶曾經的金戈鐵馬。

    黃漢升,百步穿楊,但廉頗老矣。

    他和關羽的交情被傳成了佳話,卻因為明目張膽的划水被劉備暗自詬病。

    自古英雄多相惜,與忠誠無關。

    誰又能保證在這個英雄輩出的亂世不會再出現一個讓黃忠拔下箭頭的人。

    劉備不敢保證,所以他很少用神弓老將。

    孔明懂了,所以他總是笑稱無需老將出馬,殺雞焉用牛刀。

    關羽也懂了,所以他暗諷黃忠是老兵,急忙撇清關係。

    黃忠或許也懂了,上了一趟定軍山,就不再去找諸葛丞相逞能。

    老兵不死,只是在孤寂中暗自凋零。

    或許是當初急於向劉備表忠心,殺主求降讓孔明留下了芥蒂。這顆帶著反骨的頭顱最終在孔明的逼迫下被斬了下去。

    子午谷的奇謀變成了在錯誤的時間向錯誤的人建議的昏招。

    魏延的嘆息是青春的流逝,孔明的光輝永遠的阻礙著他的一身抱負。那個最懂他的人,早早的就在白帝城長眠。而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孔明的棋局。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如果是臥龍鳳雛皆得呢?

    龐統很想知道,甚至他比劉備還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沒有三顧茅廬,龐統不在乎。

    沒有伐林不捨,龐統也不在乎。

    他就想知道,到底是臥龍鳳雛,還是鳳雛臥龍。

    與劉備的第一次相見,龐統就已經知道了答案。沒有IP的加持,縱然就算是劉皇叔也不可能慧眼識英雄。

    龐統的孤傲,決不允許他拿出口袋中的兩封推薦信。

    區區縣城的委任,讓龐統在濁酒中去澆灌心中的心灰意冷。

    最後,還是在張三爺的舉薦下,才有了劉備故作姿態的前倨後恭。

    就這樣吧,副軍師的委任已經道明瞭依舊還是臥龍鳳雛。

    就這樣吧,劉備也沒有底氣hold住臥龍鳳雛的雙智囊加持。

    落鳳坡前,臥龍覺察出了一絲危險的氣息,比肩臥龍的鳳雛又怎能毫無察覺。

    那就這樣吧,跨上的盧,完結鳳雛的傳說。怪就怪,這個英豪輩出的亂世。

    一時瑜亮,一時龍鳳。

    五丈原,七星燈。孔明看著手足無措的魏延,一聲嘆息。

    離開那座茅舍,孔明就已經知道這一生無法回頭了。

    劉玄德三次拜見之前,孔明已經算出了離開茅廬後的結局。

    這就是諸葛家族的宿命,天各一方,各展才華。是東吳,是北魏,還是西蜀,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諸葛家族無論如何都不會輸。

    宿命。

    周瑜口吐鮮血的一聲悲嘆猶在耳畔,孔明又把目光投向了北夜的深空。

    算盡了機關,卻輸給了時間。

    一個家族的隕落,預示著又一個家族的崛起。

    汝南的袁氏,穎川的荀氏,江東的陸氏……

    有多少士族已經迫不及待的入場廝殺,又有多少士族仍在局外虎視眈眈……

    諸葛家……

    夏侯家……

    最終都不及那隻潛伏在冢中的伏虎……

    孔明,是死於白帝城的那一句承諾……

    劉玄德垂危前的以退為進,讓諸葛亮惶恐不已。

    他不敢再進成都……

    不敢再在少主前停留半步……

    生怕讓人產生一絲一毫的懷疑……

    懷疑他“取而代之”……

    諸葛丞相很忙,忙得窮兵贖武,忙得疲憊國力。

    他不敢閒,更不敢過分苛責成都皇宮無所事事的後主,他只能忙。

    忙著證明自己……

    用一生去證明自己……

    七星盞翻了,孔明如釋重負……

    如果說有誰在演義中活生生的將一手好牌打爛,一定是劉玄德。

    寒士出身的他,成在仁義之名,敗亦在仁義之名。

    三分天下,曹操佔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孫權佔盡“長江天塹”的地利;劉備就只能佔“仁義之道”的人和。

    劉皇叔的巨大IP讓他可以已“誅國賊,興漢室”的大仁義揚名於諸侯,卻也讓他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大仁義之下,打造了無以倫比的夢之隊。

    大仁義,也使他置身於可悲可笑的境地。

    曹操死了,這個自詡為“周文王”的男人和他的兒子跟劉備開了個大玩笑。

    劉協禪讓,曹丕稱帝。

    這個江山,該如何爭?

    贏了,如何面對劉協?

    關羽的死,似乎昭示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對於孔明言聽計從的他,第一次自己做了一回主。

    就讓上一個時代的老兵,帶著老炮兒般的倔強在戰場上終結吧!

    劉玄德,寧願去死也不願去面對那個被廢了的大漢天子。

    他不是曹操,他不敢身負國賊的罵名。仁義出道的他,名聲是聚攏這一切的根本。

    他更沒有成為劉秀的資本,因為那個該死的曹丕並沒殺光最後一個漢室帝胄。

    不爭,肯定輸。

    爭,爭來的是什麼?

    蜀漢,是他爭來的家產。

    大漢,是給他人作嫁的水月鏡花。

    機關算盡是仁義,滿盤皆輸還是仁義。

  • 10 # 顏逑君

    第一,

    自古以來爭國家者,統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孫權曹操哪一個不比劉備強,以為劉備應該取國家的,可能都是三國演義看多了。

    第二,

    論軍師,所謂的羽巾綸扇原本形容的是周瑜,被三國演義的作者拉過來給諸葛亮,《或者諸葛亮本身也是這個打扮》三國唯一能文能武而且都超群的唯一週瑜一人,其他或者有,也最多可以仰望,比肩都談不上,赤壁之戰沒有諸葛亮什麼事的,那時候劉備無兵無將的,他們只是渾水摸魚者。曹操的好軍師就更多了,比諸葛亮差沒有幾個

    第三,

    論武將,一部三國看到,劉備前期武將多,缺軍師,一個徐庶和諸葛亮的出現,導致他後期太過於依賴文臣,疏忽了武將的培楊,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太平出文人,治國安邦需要文人法律來約束,定天下還是需要武將,

    第四,

    整部三國演義看到尾巴,所有功勞都是諸葛亮,不然就是趙雲張飛關羽,有其他人什麼事嗎,唯一出色魏延《在政治之下被打成反奸臣,》這樣也就是等於蜀國後期沒人了,

    這樣怎麼跟別人爭天下,

    所以蜀國的滅亡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 11 # 元豐說事

    因為三國中,劉備集團綜合實力最弱,底子最差,後天再努力也沒趕得上魏、吳兩國,所以沒法統一天下。

    先看硬實力:天下十三州,曹魏佔據九州半,東吳兩州半,而蜀漢只有一個益州。雖然根據今天的面積來看,看似實力差不多,其實相距甚遠。當時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軍事中心還在北方,兵多將廣,下轄百姓多,生產力高,相當於今天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翼都在曹魏那邊,所以曹魏實力最強,而蜀漢只是一個配角,除非曹魏、東吳自己作妖,內部出大問題,蜀漢很難有機會統一天下,哪怕是有諸葛亮、關羽這樣的人才輔佐。

    再看軟實力:看似蜀漢人才濟濟,文有臥龍諸葛亮,雛鳳龐德,法正,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但是除此之外,拿的出手的人不多,而且青黃不接,反觀曹魏、東吳,曹魏兵多將廣:五子良將、八虎騎,步兵、騎兵……,東吳有十二虎臣,水師。

    所以看似蜀漢人才濟濟,其實最缺人才和地盤,所以無法統一天下。

  • 12 # 獨狼思語

    蜀國未能一統河山,是由她的創業原始股東結構不好決定的!

    蜀主劉備出身寒微,憑藉根本說不過去的理由免強打出劉皇叔的旗號,披上仁厚君子的外衣,在諸葛亮等人的扶助下登上蜀主寶座,已經是幸運之神對劉備的特別券顧了。劉備雖有一統河山光復漢室的雄心壯志,並擁有題主所說的有諸葛亮,關羽等神級人物扶持,卻不能實現目標。關鍵是劉備自身沒有帝皇之大格局,二是選錯了關羽做第二股東。

    蜀國鼎盛時期是聯吳抗魏階段。劉備坐實益洲及漢中大部城池,往北可入中原。荊洲為北上中原之咽候之地也撐握於手中。按照諸葛亮制度的方略,待天下有變之時,兩地同時向北進攻可成夾擊之勢,大事可圖也。

    可問題就首先出現在關羽身上。此君無疑是武功蓋世,可頭腦間單,性情高傲至極,拒不執行東聯吳國北抗魏國的戰略。主動與吳國交惡,關羽親自主演了失荊洲,敗麥城被斬殺的悲劇。從這時開始,蜀國一統河山的機會被關羽葬喪了百分之五十了!

    關羽被殺後,劉備完全失去了理智,被仇恨完全佔據了心腦,置國家安危於不顧,舉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結果慘敗而回,自己氣死於白帝城。至些,蜀國想統一河山的機會又喪失了百分之四十五。劉備親手造就了蜀國的滅頂之災!

    諸葛亮無疑是三國中最有謀略的軍事家,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先擁有的資產都被兩大股東敗光了。叫他如何是好?

    但諸葛亮畢竟是個大大的忠臣,先帝的未競之業還是要去爭取實現的。抱著這個信念,便出現了以後諸葛亮六出岐山,姜維九伐中原的故事。一生英明的諸葛亮也只留下了出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美名而已!

  • 13 # 趣愛一起嗨俊哥

    我是俊哥!很榮幸由我來回答題主本問題,

    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倒致蜀國不能一統天下。

    一:孔明的據荊州圖益州三分天下計並非完全之策。

    同為頂級軍師的鳳雛與諸葛亮對於荊州是不同看法的。諸葛亮認為荊州錢糧富足可養兵養民同時與益州互成首尾呼應之勢。而鳳雛認為荊州是個包袱可以丟掉。因為鳳雛從實際角度出發,荊州與益州兩地相隔近兩千裡。根本無法首尾相顧。相反更易被逐個擊破。很顯然軍事策略與實際接合是多麼重要。這樣看孔明確實在荊州問題上是有一些脫離實際的完美主義。

    我們正面所看到的是劉備在孔明的相助下,收五虎、得到荊州,益州,平定南蠻孟獲,實質上確實偏安一隅,博得三分天下之霸業。

    反觀後來,世人皆認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不敵陸遜客死白帝城。將罪責歸於關羽不聽諸葛亮,南聯東吳,北拒曹操。八字方針,方可無憂。東吳並非好和作的物件,關鍵荊州還是從東吳手上霸凌得到的。本來就有怨氣難消,當曹操問計司馬懿是否遷都避關羽鋒銳。司馬懿設計讓曹操支援呂蒙陸遜軍火糧草、並封孫權為江南王,這就有了陸遜寫信驕關羽之心,本來水淹七軍,敗於禁,斬龐德一時風頭無兩。然後東吳從背後偷襲了荊州,此時的關羽正在樊城正和徐晃成拉據戰局勢。但是手上還是有生力兵的。如果此時劉備和孔明能迅速幫關羽擊退荊州呂豪陸遜。讓關羽無後顧之憂,曹魏可突破。但事實歸根到底,荊州出事了,鳳雛言中了,荊州與益州相隔遙遠,無法形成互補。關羽故然有個人原因,但是縱觀整個脈落。諸葛亮據荊州,得益州,三分天下計,實質上荊州就是其軍事策略的硬傷。後來劉備大敗,雖說劉備軍事能力不及,遠在益州的諸葛亮仍然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又重複了一次硬傷。

    二:劉備的政治格局不足

    不聽眾人所勸,休兵屯田。增加實力。而是被仇恨矇住眼。選擇攻打東吳報仇血恨。當時他已然是蜀國皇帝,本來應該有帝王的政治格局,就連趙雲都知道、孫權為草寇,國賊乃曹操。沒必要為一己之私而去損傷自己實力。歷史就是這尿性。先是關羽失荊州如同斷隻手,後劉備大敗,如同掉只腿。蜀國大傷元氣。

    三: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操之過急,窮兵黷武。

    當時三國後期的人口總共也只有100多萬,其中還包含含20多萬士兵。東吳200多萬,魏國500多萬,而且佔據六州之地。從後期看諸葛亮每次都因糧草供應不及時而撤兵,而且諸葛亮用兵一生謹慎,從不弄險,從不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襲計之外,在失街亭後炸了一把金花蒙過司馬懿。你要知道諸葛不是一個不敢弄險的人,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這都是玩的很離譜的計謀。為何後期這麼謹慎,因為手上底牌不足,全國就那麼多人,還有不少老弱病殘。手上有限的兵力,哪怕死一個都會心疼的。如果諸葛亮休兵屯田20年、也許會有一絲機會。

    四:天下局勢和民心所向

    當時曹魏地盤大,人才多,即使後期也出了鄧艾,鍾會這樣的人才,魏中國人才並沒有斷層。東吳明哲保身,諸葛亮在趙雲死後反應一般,而張飛的兒子張苞死後卻大哭。因為蜀中國人才斷層了。另外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講魏國的能讓他們吃飽肚子、民心所向曹魏了,你劉備諸葛亮還要搞復僻。老百姓並不買帳,最基本一點,無論是曹操時代還是曹丕曹叡等,他們都沒有放鬆的屯田制大力發展農業。這才是王道。民以食為天嗎?

    綜合以上四點,即可看出蜀國劉備即使有五虎上將加諸葛亮,不能一統天下也不奇怪了?

    歷史從來都是勝王敗寇、真理只會偏向強者!留給我等後輩小民。只是一面能正衣冠的鏡子罷了

  • 14 # YCU記者團

    蜀國從來就沒有統一全國的機會,地域條件和農耕文明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能由魏國完成統一。

    代表文明程度的主要元素永遠是經濟,經濟是一個國家國力的客觀反映,國力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我們判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結果,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分析三國形勢時,地域、經濟、意識形態就是最高層次的戰略視角,我們應從這幾方面進行分析。

    後人看歷史大勢時有個最易犯的意識錯誤:家國意識。後人總想當然地認為古代民眾也有與自己同樣的家國意識,事實上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之前,"民以食為天"才是幾千年來中國民眾的普遍意識,所謂的正統觀念僅在於文化界才有市場,民眾大多是文盲,,基本上對此毫無概念。不論魏蜀吳,只要有吃有住,民眾都不會需要戰爭。蜀國地域條件、人口基礎決定了蜀國暫時沒有擴張需求的現狀,人心思安才是蜀國的主流意識。諸葛亮正是犯了家國意識錯誤,認為蜀國是正統,想當然地認為民眾也渴望做回漢民,錯誤判斷了民眾復漢的意識形態,盲目樂觀(也許有不得已的原因),忽視了民眾的厭戰情緒,忽略了戰爭的前提,一再高舉復漢的旗幟發動戰爭,屬於不切實際的勉強行為,既不得蜀國民眾之心,也不得故漢民眾的歡迎,與後世北宋欲收回燕雲十六州,被燕地漢人排斥、南宋軍隊被中原漢人排斥的情形一模一樣。蜀民懾於諸葛亮的威望被動參戰,心有牴觸,蜀軍相當於一支沒有信仰,不知為何而戰的弱旅,軍心疲軟,兵鋒頹喪,勝亦無喜,敗則山傾,北伐,徒耗國力,失敗必然。

    魏國最終統一全國則是因魏國轄地的經濟狀況代表了農耕文明在當時的最高成就,經濟、人口發展遠比蜀吳兩國迅速,當經濟與人口的增長到一定程度,擴張就成為緩解人口與資源矛盾的必須選擇,發動戰爭就成了民眾的主動訴求,按古代官方的說法就是順應民心,得道多助,魏國發動戰爭與蜀國發動戰爭是民心主動與民心被動的區別,魏國有底蘊、有縱深、有軍心,兵鋒所指,自然勢如破竹。

    至於什麼五虎上將,不過是小說的誇張描述,實際上沒有誰的個人武力可稱無敵,曹營不也有許諸典韋張遼徐晃龐德等大將麼?關羽打得過誰?就算能以一敵百,在大部隊作戰時,個人武力的作用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何況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以一敵百的人,以武將個人武力值去預判國戰的勝負,實在太天真

  • 15 # 劉大Guo帶小情人遊玩

    很多人對三國的認知都是源於《三國演義》的記述,無論是書籍還是影視,都是以劉備蜀國為敘事主線,把他當作正統來講。可是,在真實的歷史條件下,客觀地說,劉備是魏蜀吳三方中最沒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一位。

    三國鼎立從何而始?首先是曹丕篡漢,接著劉備不甘示弱也在南邊登基,到最後東邊的孫權也稱帝即位了,三分對峙之勢形成。劉備帳下名將如雲,為何卻沒有統一天下?原因有如下三點。

    其一:從三方之間的實力比較來看,魏國佔的地盤最大,且都是長江以北黃河下游的肥沃平原,山東、河南、河北哪一個都是自古以來的天下糧倉。東吳就更不必說了,魚米之鄉的好地方都被他佔了,怎麼樣都吃喝不愁,就一個蜀國,佔著高山峻嶺,難以上青天的地方,還瘴癘橫行。成都平原是不錯,可是跟另外兩家比起來,還是太小了點。

    其二:最要命的是,後來荊州丟了,這一下子就挖掉了蜀國的半壁江山,接著,一心只為復仇的劉備又被陸遜一場大火燒的悽慘不已,國家境遇每況愈下。看看史書記載的各中國人口對比吧,魏吳兩國分別有400萬和200萬左右的人口,而蜀國僅有區區的90來萬,光這個數字比起來就很可憐。人少,自然兵就少,勢力大減啊。

    其三:從戰略層面上看,諸葛亮這位絕世天才的確為劉備制定出了聯吳抗曹的總路線。可惜,劉備根本沒有貫徹執行,反而和吳國打起了轟轟烈烈的荊州爭奪戰。兩個相對實力較弱的國家互相提防互相廝殺,等著讓北邊坐收漁翁之利吧。

    所以劉備帳下雖然不缺名將,可惜方向錯了,這些名將們要麼不得大用,要麼不得其所,發揮不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而文臣呢,龐統是很厲害,可是早去了,就留下一個諸葛亮苦撐大局,但是獨木難支啊,所以蜀國能續命全賴諸葛亮苦心經營,他一走,便再沒戲看了。

    對於劉備的結局,毛主席一語點中要害,就是劉備雖然能招來不少賢才,但是他這個人太不理智,連主次矛盾都弄不清楚。而且,一到關鍵時候就知道哭,他不敗誰敗?

  • 16 # 靜夜細語

    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出現了巨大巨大超級超級低階的錯誤,這個巨大巨大超級超級低階的錯誤,居然讓曹操花費長達11年時間,才把喪家之犬劉備剿成漢中王。

    如果《隆中對》是正確的,估計劉備這個廢物帶著諸葛亮、關羽等一群水貨,只要10年時間就能反攻暴揍消滅曹操這個軍事蠢材。

    一切都TM怪諸葛亮,早早搞出個正確的《隆中對》曹操不就完了!

    隆中對要是正確了,關羽就能提前5年威震華夏!

  • 17 # 紅月視聽

    統一天下就要戰爭,戰爭就要勞命傷財。

    無疑士兵和普通老百姓是最大受害者。

    所以戰爭要考慮民意,不考慮民意就不得人心,不得民心自然不能得天下。

    這樣簡單的道理還要問嗎?

  • 18 # 德州小哥尋緣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可見能得到的人才基本都得到了,可見劉備人才濟濟,但這些人才有相繼死去,註定他得不到天下。諸葛亮出山是以為劉備謀劃三分天下,因為當時的曹操和孫權都是明主,都懂聯盟的好處,他們三家誰也吃不了誰,不想張士誠那個蠢貨,做受漁翁得利,見絲不救,他要看懂三國,朱元璋也得不了天下啊!所以要想得天下必須天時,地利,人和,你得都佔才能天下,劉備雖人才眾多,到後期只剩諸葛亮獨挑大樑了,凡事都親力親為連個幫手都沒有,以致諸葛亮累死五丈原,在說三國的大都督都不是吃素的,都有軍事才能,所以劉備很難得到天下。

  • 19 # 資深老痰

    專業角度來回答就是北方的GDP和人才儲備還有軍隊數量遠多於蜀漢和東吳,北方才是全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歷史上大多數也是北方滅南方統一全國。明朝時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風水也就輪流轉了。

  • 20 # 爬樹蝸牛794

    當然是劉備缺乏強而有力的親族,才是劉備不可能統一的最關鍵問題....曹操平定中原時,幾乎盯著呂布 劉備這種能力出眾 魅力過人的梟雄爆錘....反而強而有力的親族門生,一般只能待變!劉備不是沒試過統領一州,就是因為缺乏信得過的親族門生幫忙拉攏門閥豪強,那怕娶了大豪商的妹妹,最後一樣被賣得乾乾淨淨...統治徐州時,人才不少就是沒辦法結成利益集團!這不是個人能力可以扭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能出好成績,您認為是師資重要還是學生素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