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嚴說歷史

    一個人被大多數人喜歡,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無數的追隨者,上市公司的董事長願意把女兒嫁給他,遇到大事的時候被選舉為領袖,能夠博得國家領導人的信任,能夠爭取阿里巴巴總經理項梁的投資,大政治家蕭何為了他,忠心不二,大謀略家張良為了他,撇下國君,萬里護送,大軍事家韓信跳槽第一個想到的公司,人際關係專家陳平一直都是牆頭草,遇到他之後盡力盡力,恨不得為他去死,手底下願意為他去死,而且已經為他去死而無怨無悔的人數不勝數,就是這樣的人,他是流氓?

    因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司馬遷作為貴族,看不起底層出身的劉邦。這就導致自古以來,人們吹捧項羽貶低劉邦。劉邦這麼一個“市井流氓”,能贏項羽都是憑藉“真龍氣息”,天命,聽起來就搞笑。感情司馬遷覺得項羽才是該贏的那個人,平民若不是憑藉天命,拿什麼和貴族比,貴族就該位高一等?若不是劉邦具有逆天的才幹,如何幹掉八方諸侯,幹掉西楚霸王項羽,用僅僅七年,就統一的全國,知道七年統一全國在古代是什麼概念麼?你問問哪個流氓做得到這點。

    (如果覺得有趣,請點一波關注)

  • 2 # 硯傾茗77

    政治、軍事嗅覺靈敏

    看準天下形勢,適時地進行政治投機,美其名曰起義,及時進行政治投資。

    起事之後,不是單幹,而是投靠佔名義優勢的楚懷王,同時擴充自己力量。

    抓住敵人的薄弱點,不硬剛,瞅準秦政府內部極不穩定的機會,奪取都城。

    能屈能伸,認慫不醜

    鴻門宴上唯唯諾諾,苟全性命;

    滎陽城下偷偷摸摸,留得青山。

    舍小家為大家的姿態

    自己的老父親被項羽抓住,為了不被威脅,他做出拋棄父親,不放棄將士的姿態。

    逃亡路上,以犧牲孩子的勇氣和決心,保護己方首領,以免團隊崩潰,滿盤皆輸。

    能團結最廣大的盟友

    佔領咸陽之後,積極吸收關中地區的秦中國人,將其納入自己的集團內部。

    用分封,來吸引各方搖擺勢力,如彭越;來封功刺激己方不穩定的將領,如韓信。

    劉邦集團能吸引很多不同階層的力量,越開越強,反觀項羽集團,對比就很鮮明。

  • 3 # 南朝居士

    最近很多人關心大統領,99%的網民認為大統領是個傻子,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大統領真的傻嗎?一個選出來的總統,會是傻子?一個領導世界第一強國的總統,會是傻子?一個名校畢業、百億身家、三個名模老婆、大國總統,任何人佔一個就很牛了,他全佔了,但是我們網友都認為他是傻子、

    再回頭看看劉邦,在秦末亂世,一千多個諸侯中脫穎而出,笑到最後,會是流氓?能駕馭陳平、蕭何、張良這也智謀之士,英布、彭越、韓信、周勃這樣的悍將為他賣命,這樣的人是流氓?

    底層人看問題,看不懂別人就說別人傻,在古人面前找優越感,嘲笑大統領,也很有優越感。

    但是政治家看政治家呢?

    耄評價劉邦是歷史上最厲害的皇帝。

    石勒這樣的牛人,說他遇到劉邦,也只能俯首稱臣,遇到劉秀可以跟劉秀爭奪天下。

    但是我們底層人,卻敢大言不慚的瞧不起劉邦,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層次相當的人,才能看懂同類,而底層人,層次太低,看不懂就說別人傻,僅此而已。

  • 4 # 大漢情緣之遼闊疆域

    劉邦說是“流氓”一樣的皇帝,這是片面的。自古以來有流氓可以做到皇帝的嗎?劉邦被歷史推到“前方”也不是偶然,首先他有在亂世有“敢於天下先”的勇氣,在多如牛毛的起義隊伍中,劉邦可以奪取最後的勝利自有他的長處。他善於用人,能接納和容納四方人才。還有堅持不懈和屢敗屢戰的毅力,劉邦還是個政治家、軍事家,所以說劉邦是“流氓”是不對的。只能說劉邦行為讓大數人看是“流氓”,但實質絕對不是。

  • 5 # 熊貓路邊社

    劉邦是否流氓,只是後人評價形成的世俗觀念,如果換種方式來看,劉邦可能是最早不走尋常路的成功人士,對照現在的特朗普同志

  • 6 # 在雨中綻放

    漢高祖劉邦,生逢亂世、家境貧寒,不務正業,卻完成了從一個亭長到君臨天下的蛻變。究其原因不外乎大的環境和他自己的努力造就。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的崛起我覺得跟他手下幾個重要人員也息息相關。

    《史記》中,劉邦自己的解釋是:“在帷帳中運籌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連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俊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

    劉邦豁達大度,從諫如流。下面看一下這幾位在劉邦成功之路上所起的作用吧。

    蕭何,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早年輔佐劉邦起義,楚漢戰爭時留守關中,不斷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還力薦當時的“無名小卒”韓信,月下追韓信,識人用人不會錯。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

    張良,秦末漢初傑出謀臣。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休養生息助劉邦成就大業。劉邦評價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樊噲,早年曾以屠狗為業。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曾在鴻門宴上營救劉邦。從草根出身到開國功臣。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楚漢之時人們評價他“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背水一戰,他以3萬人殲敵20萬,連滅三國。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

  • 7 # 斐銘nl

    劉邦是流氓嗎?其實並不是。劉邦可是泗水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別看官小,可也是公職人員,而且他還迎娶了大戶人家的閨女呂雉。可以說劉邦人生最開始就是一個上班族命運,之所以獲得天下,是因為他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全了!

    和劉邦出生市井不同,項羽是名門望族之後,其叔叔項燕是楚國名將,在秦軍滅亡楚國的戰爭中英勇犧牲,作為楚國之後,項羽最大的目標就是誅殺暴秦,重新建立分封制

    所以在他攻入咸陽後,他沒有選擇稱帝,而是分封諸王,自命為西楚霸王,這種方法看上去完美無缺。實際上他們損害了農民階級利益,諸侯國各懷,戰爭將再次到來。戰爭最苦的是什麼了?沒錯,就是農民,項羽忽視了農民對和平的渴望 。

    而劉邦在建立漢朝後也兌現了昔日的承諾,使民眾得以休養生息。

    2劉邦善於用人

    要是劉邦不善於用人,光靠自己與項羽決鬥,那就是陪了夫人又折兵。彭城一戰,項羽三萬人打敗了劉邦的五十六萬人,使得他不得不相信沒有了韓信不行。

    整個楚漢之爭,因為有了韓信,戰爭的天平才發生改變,由項羽一方傾斜到劉邦一方,要說軍事十個劉邦都不是項羽的對手,但要論用人,劉邦卻比自己高明的多。

    這個被後世稱為兵仙的人,其實一開始投在項羽麾下,他滿腹才華,卻被項羽壓制著做了一個執戟郎中,項羽的剛愎自用使得韓信最終走向了他的對立面,投靠劉邦。

    可以說漢朝的一半j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有才,而劉邦恰好也會用才。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時,韓信不僅不來救援,反倒是要挾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這事要是放在別人身上肯定火冒三丈,而劉邦卻不是普通人,他不僅沒有責罵韓信,還直接封韓信為齊王,可嘆他為了人才真的是什麼都放得下,這樣的人不成功,那不是天理難容了?

    3心狠手辣

    說項羽殘暴,但比起劉邦他還差了點兒!

    項羽殘暴他是對敵人殘暴,而對自己人還是體貼備至的。進入咸陽後,殺死已經投降的子嬰,還防火焚燒了富麗堂皇阿房宮,對秦朝的百姓更是大打出手,可謂是殘忍至極。

    但對自己人了,和他共同打江山的六國貴族,他不僅僅沒有誅滅他們,反倒是立他們為王賞他們封地,為他們後來的倒戈埋下了伏筆,英布在楚漢之爭中投降劉邦,共同攻打項羽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對自己人了,劉邦在漢朝穩固後,紛紛對這些曾經為他打江山的異姓諸侯王痛下殺手,不僅僅是韓信狡兔死,走狗烹,就連他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盧綰都沒有放過。

    試問這樣心狠手辣的人,怎麼不會成功?

    綜上所述:劉邦憑藉著順應民心,廣納賢才,心狠手辣最終得到了天下。

  • 8 # 沉睡的天堂

    一個流氓居然能在秦朝末年的戰亂中,擊敗諸多強敵,一統天下,當上皇帝,創立一個延續兩百餘年的的強盛王朝,這,可能嗎?當然不可能。那麼,劉邦就是被抹黑了?

    抹黑簡史史上抹黑劉邦第一人,不是寫《史記》的司馬遷,而是三國時期的阮籍。這位阮先生曾在某一天考察了當年劉邦與項羽對戰過的古戰場,然後發表了一番個人意見:“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大意為秦朝末年,天下沒有出現真英雄,所以劉邦這樣的傢伙才得以成功。

    看來他不僅瞧不起劉邦,還連帶鄙視了項羽等秦末群雄,覺得這都是一群“矮子”,劉邦是從這群“矮子”裡面拔出來的將軍。

    阮籍之後,元朝一位坊間藝術人士睢景臣,堪稱劉邦抹黑史上一位里程碑般的人物,他寫了一部名為《哨遍·高祖還鄉》的元曲,將劉邦當上皇帝后回到故鄉的所作所為描述了一番,當然,全是醜行,同時還藉由曲中百姓之口,將劉邦微末之時的諸多劣跡,一一道出,比如偷鄉鄰東西、賴賬不還、詐騙勒索…

    睢景臣之後,比較有名的抹黑者當屬民國時期的李宗吾,“厚黑學”的發明者,在其看來,劉邦此人可謂是臉皮夠厚、心性夠黑的“天縱之才”,而且還得了張良的幾分功力:

    “劉邦的面,劉邦的心,比較別人特別不同,可稱天縱之聖。黑之一字,真是‘生和安行,從心所欲不逾矩’,至於厚字方面,還加了點學歷,他的業師,就是三傑中的張良,張良的業師,是圮上老人,他們的衣缽真傳,是彰彰可考的。

    圮上受書一事,老人種種作用,無非教張良臉皮厚罷了……劉邦天資既高,學歷又深,把流俗所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一一打破,又把禮義廉恥,掃除淨盡,所以能夠平蕩群雄,統一海內,一直經過了四百幾十年,他那厚黑的餘氣,方才消滅,漢家的系統,於是乎才斷絕了。”

    再之後比較有名的接力者,當推活躍於上世紀中後期的柏楊先生,只不過他的抹黑,要“軟”得多,因為他同時也在肯定劉邦的過人之處: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傳奇的君王之一,他出身於地痞流氓階層,可能還不識字(即令識字,教育程度也不會高)。世界上有很多頭目,其蠢如驢,卻自捧或被捧為天縱英明,實在使人背皮發緊。劉邦閣下確實先天地就有超越普通庸才之處。他所有的重要決策,都來自部屬們的建議,自己幾乎完全沒有主見。但他大多數時候,對部屬的建議,都有正確判斷,而在發現判斷錯誤時,會立刻認錯、馬上改正。劉邦身上,找不到予智予雄的鏡頭,這要歸功於他恢巨集的胸襟,和對新事物吸收消化的強大能力。”

    然後就到了二十一世紀,一個資訊氾濫、假貨甚多的年代,抹黑劉邦之事,依然在繼續,只不過抹黑的技術越發低下,相比於這一行的幾位前輩,在水平上是大大不如了。

    比如某位知名學者認為,劉邦是一個流氓,項羽則是一個貴族,因此項羽敵不過劉邦,因為貴族的手段對流氓無效,這位學者還為劉邦高喊:我是流氓我怕誰。

    又有一位知名學者,對此說甚為贊同,與其遙相呼應,稱:“史書上說,早年的劉邦好吃懶做,沒啥本事,又不肯苦幹,坐吃山空,是一個窮光蛋。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他還故作驚奇道,“在當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無賴的劉邦最終成就了帝業?”

    後世對於劉邦之認識,最原始的材料,來自於司馬遷所著《史記》。所以,在劉邦是不是流氓這個問題上,最有發言權的人,是司馬遷。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閒,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這是《高祖本紀》,也就是劉邦傳記中的司馬遷之評語,其大意是從夏朝、商朝到周朝,其治天下之法的變化,都有吸取前朝教訓,更正前朝錯誤的一面。但到了秦朝,其治天下之法,不僅未能糾正前朝之失,反而增添了許多更加錯誤的成分。漢朝建立後,在改正前朝錯誤這件事上,做得就很不錯,可謂是符合天道。

    這段評語看上去,並未直接評價劉邦其人如何,但從對於漢朝建立後治天下之法的肯定意見——“得天統矣”來看,司馬遷無疑也就是在肯定這個王朝的建立者,也就是劉邦。

    再來看看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中所言: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奮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在這段話中,司馬遷對起於鄉野之間的劉邦,推翻秦朝統治,創立漢朝,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揚,稱劉邦為“大聖”——各方面都極為傑出的偉大帝王。

    那為什麼後來那些人要罵劉邦為流氓?

    大約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劉邦發跡前,“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不參加生產勞動。劉邦出生於農戶之家,又是男丁,按理說當早早下地幹活,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後來他當上皇帝,也曾拿此事和父親開玩笑:“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以前父親總埋怨我不種地幹活,養家餬口,比不得大哥,現在我當皇帝了,父親覺得是大哥的家產多,還是我的家產多?

    第二,劉邦有好酒和好色的一面,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好酒及色”,這方面的事例可不少,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第三,劉邦不尊重知識分子,他不僅經常辱罵儒生,還有向儒生帽子裡撒尿的行為。

    第四,劉邦不講親情,他曾為了逃命,將自己的親生骨肉推下車,父親被項羽俘虜後,面臨被人家煮了吃的危險,他還在大言:“分我一杯羹!”

    第五,劉邦大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等,後來都被他殺了。

    第六,劉邦沒有文化,是文盲,有反智傾向。

    先來看第一點。

    不參加生產勞動,這種人在當時被稱為“無賴”,劉邦被戴上流氓的帽子,這個“無賴”可謂頭號功臣。

    無賴與流氓,在今天是近義詞,但在兩千多年前,兩者區別還是比較大。當時“無賴”,主要是指不幹活,不能給家裡帶來收入,成為家庭經濟支柱。今天的“無賴”,則是蠻橫無理的地痞流氓之意。

    顯然,劉邦距離地痞流氓的“境界”還差得遠。

    第二點,好酒好色,這是毛病,但不是大毛病,何況劉邦在關鍵時刻,總能以高度的自制力,壓抑住這個毛病,不至於耽誤了正事。如他進入秦國都城咸陽後,面對各種誘惑,就能管住自己的手腳,同時也管住自己手下那支軍隊,並未沉迷於酒色之中。

    第三點,不尊重知識分子,這是表面現象,他不尊重的是那種只會空談的“腐儒”,對於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則是極為推崇信賴,這一點,從他麾下人才濟濟就能看出來。陸賈、叔孫通等著名的儒生紛紛投入其麾下,並得到劉邦信賴與重用,也很能說明問題。

    第四點,不講親情。劉邦推孩子下車,與“分我一杯羹”,這兩件事,看上去是畜生所為,但實際上則是情非得已,理性使然。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領導人物經常要面臨個人親情與集團大局之取捨,他們往往會選擇犧牲個人親情,保全集團之大局。

    若劉邦選擇講個人之親情,那麼結局很可能就是他的喪命,以及這種喪命帶來的集團毀滅,包括他的孩子與父親,也不會倖存。

    尤其是在“分我一杯羹”中,劉邦知曉這是項羽的詭計,他反其道而行之,看似不顧父親死活,實則是將不仁不義之罪名,弄到項羽頭上,迫得他不敢加害其父,從而達到保全父親性命的目的,是走了一招險棋。

    第五點,大殺功臣,這條最經不起推敲,劉邦前後分封功臣35批,王侯總計有161位,其中“謀反被誅”者,有幾位呢?5位。臧荼、韓信、陳豨、彭越、英布。再加上兩個被逼叛逃出境的——盧綰與韓王信。一共7位。

    韓信、彭越、英布、臧荼4人,在楚漢相爭之時,便已表現出明顯的逆反苗頭和割據傾向,是大漢王朝統一安定局面的潛在威脅,可謂不得不殺。陳豨、韓王信則是兩個投機分子,又多有不法行徑,罪有應得。唯獨盧綰,其乃高祖發小,一直忠心耿耿,卻因對於漢初政治形勢的錯誤判斷,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甚是可惜。

    第六點,劉邦是文盲,且反智。這是看書不認真或者根本就不看書犯的錯誤,司馬遷明明在《史記》中寫了劉邦曾在幼年學習文化的事情,只不過沒寫在《高祖本紀》中,而是在《韓信盧綰列傳》中。劉邦留給太子的遺訓,其主要內容也是鞭策太子好學,並對自己早年不精於學問十分後悔,那表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只是不太高而已。至於他反智,更是胡說八道,他不僅不反智,還以善於駕馭他人,借其智謀為己所用而著稱。

    別有用心

    司馬遷沒有說劉邦是流氓,他認為劉邦是“大聖”。

    那麼為何後來有如此多的人,要將劉邦往流氓這個角色上靠呢?

    首要的原因,在於劉邦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帝王,他的形象與世俗價值標準中的“明君”相去太遠,導致一些人很難接受。禮賢下士、仁慈愛民、睿智深沉、嚴於律己……這些都是世俗價值標準中“明君”當具備的素質,符合這些素質的帝王,只有上古時代的黃帝、炎帝、堯、舜、禹,什麼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都不夠格。

    劉邦更不夠格,他在47歲之前,是混跡於社會底層的無名小卒,既無高貴出身,也無高深修養,是某些酸腐文人所鄙夷的山野村夫,這個山野村夫卻當上了皇帝,統一了天下,這讓那些挑剔的酸腐文人如何接受得了?於是便要罵他為流氓得勢了。

    山野村夫當上了皇帝

    更多的,則是別有用心。

    如那位極盡醜化劉邦之能事的元朝藝術家睢景臣,他的本意,是要借罵漢高祖,來諷刺批判當權的元朝統治者。

    元朝實行兩都制,每年九月至次年三月,皇帝和一班臣僚待在大都(今北京),每年四月到八月,則回元朝發家之地——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避暑。睢景臣是以罵劉邦回鄉的方式,來暗諷元朝皇帝每年回上都之事。

    可惜的是,他所發明的巧妙暗語,需要高級別的政治智商才能理解,但偏偏其載體元曲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東西,普羅大眾哪裡知道他的意圖,只知道他在大罵特罵劉邦了。

    又如民國的李宗吾,他所發明的厚黑學,本身就是一種對中國人“厚黑”的諷刺,其中所引劉邦等人的例子,也是他為了諷刺所需而故意歪解。不料他的厚黑學,卻被許多中國人當做了“厚黑真經”,劉邦等人也被當做了“厚黑大師。

    遠見卓識

    凡事分陰陽,既然有抹黑者,自然也有崇拜者,有罵劉邦為流氓的人,也有推崇劉邦的人。

    司馬遷自不必說,在他之後,有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漢書》中,對劉邦推崇備至: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這段讚語大意是劉邦雖文化程度不高,卻悟性過人,善於用人,雖在位時間不長,卻做了許多長遠的規劃,對後世影響至深。

    班固之後,東漢末年,有一位荀悅,乃曹魏名臣荀彧之族兄,他在其所著史書中,將劉邦贊為“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的雄俊之才。

    荀悅之後,有一位石勒,是從奴隸做到皇帝的傳奇人物,他在西晉末年的亂局中,打下一片江山,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政權,稱雄於一時。此人目不識丁,卻好學不倦,他學習的方式,是讓一些知識分子給他讀史書。他是政治軍事鬥爭的參與者,也是勝利者,對於歷史人物之評判,自有他的標準。

    在他看來,劉邦雄才偉略,無人能及,他如果遇到劉邦,那麼只有俯首稱臣,遇到劉秀的話,那還可以爭一爭天下,曹操、司馬懿之流則是隻能搞陰謀詭計,令人鄙夷:

    “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

    唐太宗李世民,一位重量級的帝王,他對劉邦也是極為推崇:

    “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也。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劉邦極善用人,顯然李世民也是在借題發揮,以贊劉邦用人來暗揚自己的眾望所歸,並以劉邦為自己的標杆,進行參照。

    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也是劉邦的“粉絲”,他為自己取漢名為劉億,以示仰慕劉邦之意,又賜姓外戚“蕭”姓,以示蕭何輔佐劉邦之意。

    北宋文豪蘇軾與他的兄弟蘇轍,都對劉邦有頗高的評價,蘇軾稱劉邦為仁德之明君,蘇轍則認為:“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最最崇拜劉邦的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在他統治時期,劉邦之地位,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其所選定的古代十七位帝王祭祀名單中,劉邦僅次於三皇五帝、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排在了東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之前。

    朱元璋本人則喜讀《漢書》,因為此書對劉邦讚揚甚多。他認為,劉邦是歷代帝王中排第一號的人物:“惟漢高祖皇帝除嬴平項,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愛屋及烏,朱元璋不僅推崇劉邦,還連帶推崇劉邦的那些臣子,他將李善長比喻為自己的蕭何,將劉伯溫比喻自己的張良,將徐達比喻為韓信,當然韓信因為後來謀反的緣故,在比喻時比較含蓄,沒有那麼直接。

    這個是蕭何,那個是張良,那麼朱元璋是什麼呢?

    是劉邦。

    這便是朱元璋推崇劉邦的主要原因所在。

    他們二人的經歷,十分相似,都是出自於社會底層,在天下大亂中,以艱苦征戰成為群雄之中的王者,進而蕩平四海,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王朝。作為“後輩”,朱元璋將自己向劉邦靠攏,太正常了,當時就有人看出其中端倪——“太祖以漢高自期。”再考慮到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比劉邦還要差上許多,在涉獵歷史範圍不太大的情況下,劉邦更是成為了他主要的效仿物件,可謂是他的人生導師和政治楷模。

    這種對劉邦的推崇和效仿,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許多大臣在參與政治事務時,經常要搬出劉邦時期的一些事例,來做為自己意見的支撐。如崇禎年間,一名為王象雲的大臣,為了彈劾尸位素餐的首輔周延儒,就以當年蕭何盡心盡力輔佐劉邦,搞好後勤為依據:“將謂錢穀非輔臣職耶? 彼漢高帝經營天下 ,何以蕭何運糧關中 ?”南明時期,權臣馬士英一手遮天,學者張岱上書,將其指為比劉邦麾下擁兵自重的韓信、彭越還要惡劣之人——“較之韓 、彭 ,其坐視更惡。”

  • 9 # 太平洋水師

    理性的看,劉邦是憑人格魅力、膽氣、識人之慧、御人之術、大氣,開基立漢的……

    實則是天命所歸!

    史載,劉季少時無賴於鄉里,不事農耕、不識字、不會武…不但里人目其不器,親爹也不看好他……

    友人蕭何,亦勸其學一技傍身,無學無術,前景甚憂……季終是不聽。

    一日飲酒,何工作不順,發牢騷提及縣中組織架構有缺陷。本是發發牢騷,不想劉季非常感興趣。於是何與談吏制,誰知目不識丁的劉季,不但能聽懂。還不時反問,每問無不切中要害……甚且還能提出獨到見解!何驚奇不己……

    繼而劉季不時來求教,於是何教季吏制,併為其謀了個泗上亭長的職務……劉季當了亭長,每次公務出差,大家皆送其當十幣兩枚,何獨送五枚。

    再說漢張良逾橋三納履,得黃石公《三略》奇書,學習有成…自負有經天緯地之能、定國安邦之略。於是出山去投奔項羽…走到陳留這個地方,偶遇劉邦。以三略奇書晤談,邦有問有答,彷彿學過一般。子房自思,自己研讀三年,尚有不明之處。出山以來,與人提及,無人能懂。獨季能懂……頓時目為天人!於是決定不去投項羽了……

    最後說韓信!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為何舉薦。早期史上記之不多…但打下江山後,有段記載!說的是劉邦提及諸將領兵能力…韓信一一點評,並說劉邦可“將兵十萬”……而他自己多多益善。劉邦不悅,譏諷信曰:你這麼大本事,何不自成帝業,還跟著我幹什麼……韓信答:大王所得,統是天授。非人力所能及……

    以上乃世之三傑,對劉邦一致的看法!邦有三傑輔佐,故天下得之……

  • 10 # 瞎子走天涯

    作為一個領袖,你可以沒有萬人敵的勇猛,可以沒有統領百萬大軍的才華,也可以沒有運籌帷幄的大計,但你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個人的人格魅力

    二、膽識、勇氣和謀略

    三、籠絡人心的能力

    一、秦暴政,天下苦秦久矣。這是劉邦能夠帶領幾百號鄉鄰參加起義根本動力。

    秦暴政,天下苦秦久矣,陳勝吳廣發動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徹底撬動了秦王朝的政治根基。尤其是陳勝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如鞭子一般抽醒了不少苦秦而又不敢反抗的人,這有效激起了民憤。

    我們都知道,劉邦作為泗水亭亭長時被迫帶領幾百號鄉里的青壯年奔赴驪山服勞役,但由於路上遇到了麻煩,不能按時到達。依秦律,這是要全部殺頭的,大家琢磨著反正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還不如暫時落草為寇,尋找一條活路。要反抗就得有一個領導啊,誰最合適?當然是劉邦這位亭長了。

    首先,這幾百號人中,劉邦是裡面的頭兒;

    其次,劉邦身邊有一幫平時在家裡就結下的兄弟,比如樊噲、周勃、盧綰等這些堅決擁護劉邦又能打的人;

    再次,劉邦在泗水亭當亭長時就已經成了這幫年輕人的老大。這主要也是得益於劉邦自身豁達、仗義的人格魅力。

    要領導起義,必須具備一定的膽識、勇氣和謀略。平素裡在泗水亭時大家出了什麼是,都是急匆匆的跑來問劉邦如何處理,劉邦這個“二流子”還算有些勇氣和計謀。別看他整天領著一條黃狗“不務正業”,但他卻總是能帶領鄉親們處理好一些矛盾,而且他也是一個能屈能伸的傢伙,這在後來楚漢之爭的鴻門宴上就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就算秦派下來的駐地官員蕭何都不得不佩服幾分。久而久之,鄉鄰們都認了這個老光棍——劉三哥。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他能成為小分隊的領導的關鍵原因。

    三、人才是劉邦能夠最後成功的最大保障。

    有了起義這個開頭,雖然隊伍裡有不少勇夫,但也不能只靠蠻幹啊。所以得有一幫出謀劃策的人,這時候蕭何、曹參和劉邦的老婆呂雉就起作用了,有了蕭何、曹參、呂雉等人在計謀和財力上的支援,起義隊伍得以不斷壯大。尤其是得到了“漢初三傑”和英布、彭越這樣的猛將的支援後,整個團隊足以橫掃天下了,當然也離不開一幫文官在下面幫他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

    所以,領袖如何能稱其為領袖,不一定要有萬人敵的驍勇,也不一定有運籌帷幄安天下的計謀,但不能缺少的就是領袖獨有的人格魅力、膽識和勇氣以及籠絡人心的能力。

    就像劉邦生前說的:“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見劉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 11 # 臣語

    秦朝滅亡,大漢建立,漢高祖劉邦為開國皇帝,但常被後人評價“流氓”、“無賴”,堂堂開國帝君為後人詬病,這是為何?

    劉邦絕非“流氓”,他知人善用,麾下名將無數,與霸王項羽爭鋒,圍困烏江而勝之,打下漢朝江山,這是“流氓”能做到的嗎?

    開國明君,被人稱為“流氓”,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出身秉性

    劉邦農戶出身,整日不事生產,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生活平困,曾在大嫂家蹭吃蹭喝,被趕出門,這樣的人不就是一個“流氓”嗎?

    好在劉邦胸懷大志,後任沛縣泗水亭長,小有名聲,陳勝吳廣起義,亂世到來,召三千子弟,攻佔沛縣,稱沛公,踏上爭霸天下之路。

    劉邦一生,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出身顯赫,世家大族,一代名將,魅力非凡,率江東子弟伐秦。

    與項羽之比,劉邦被成為“流氓”,也不足為過。

    胸懷大志

    劉邦雖不事生產,遊手好閒,卻性情豪爽,情商很高,與各類人相處,開闊眼界。

    曾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

    正是心中有備,機會來臨時,方能抓住,走上爭霸之路。

    知人善用

    如果說秦始皇是劉邦第一偶像,那信陵君穩居第二,影響了他的一生。

    信陵君門客上千,知人善用,劉邦更是如此,麾下蕭何、韓信、樊噲、張良等,皆為大才。

    當韓信寂寂無名之時,被蕭何推薦,經過與劉邦徹夜之談,委以重任,可見劉邦眼光之毒辣,用人之果斷。

  • 12 # 弈語

    漢高祖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劉邦的前半生混跡於市井之中,整日交往三教九流,時不時就會觸犯秦律,需要有人不斷的從獄中撈人,但是就是這麼一位看似“流氓”一樣的人物卻成為了漢高祖,那麼劉邦是靠什麼逆襲的呢?

    縱觀任何歷史變革時期的群眾領袖都具備一個特質那就是敢於擔當,豐西澤縱徒雖然劉邦落草為寇,但是在社會大動盪時期劉邦這種豁出去的精神讓人欽佩,也正是這種敢於擔當的精神讓劉邦身邊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也讓他有了反秦的資本。

    劉邦手下人才濟濟,關鍵就在於他可以不計前嫌、不計是否易主、也不怕手下言語衝撞、也不計較來自何方,劉邦的人才圈子非常大,不僅有豐沛老本營的核心力量,還吸納五湖四海的人才,陳平、韓信更是來自敵方項羽集團。劉邦的容人雅量最好的體現就是對於雍齒的首封,漢六年,高祖接受張良建議首封雍齒,這也讓群臣歡喜不已,因為眾人都知道高祖對雍齒怨恨已久,雍齒都封侯了那麼大家也都會有。雖然有政治考慮,但是也看出劉邦不會因私人恩怨亂開殺戒。

    劉邦反秦之初就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天下苦秦久矣”,劉邦善於看天下大勢,善於運用政治輿論宣傳,劉邦在率先入關中之時召集秦地百姓公開宣傳懷王之約:“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這就讓劉邦有了自己當關中王的合法性,關鍵懷王也支援,這也導致了懷王與項羽的關係惡化最終懷王被暗殺,劉邦又再次利用項羽這個汙點,公開打出“為義帝復仇”旗幟,把楚漢之戰包裝成為正義而戰

    楚漢之爭是一場世紀大混戰,劉邦非常清楚誰能夠充分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就能成功,提出了“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的主張。楚漢戰爭期間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是他有穩固的大後方有蕭何為他源源不斷提供兵源和糧草,反觀項羽在被斷了糧道之後就只能退兵,劉邦為達目的立馬撕毀合約,合圍核下,逼死項羽。劉邦懂得指揮藝術,追求的是高明而非光明,作戰宗旨也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對於亂世群雄爭霸而言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只有勝利者才能笑著活下去。

    劉邦的勝利很多在於他用人有道,劉邦這用人之術簡直爐火純青。對於韓信是大用大疑,對於蕭何是大用小疑,對於張良卻是大用不疑,由此可見劉邦有自己一套用人方法。劉邦還善於聽取意見,作出正確的判斷。劉邦的成功既是自己個人的努力,也是時代的選擇。

  • 13 # 歷史的褶皺

    劉邦作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平民皇帝,他打破了自三皇五帝以來,貴族世家對中國王權和皇權的壟斷。

    他的性格是極其複雜矛盾的,史書記載。在家鄉還沒當亭長之前,劉邦懶得從來都不幹農活,經常吹牛,也沒有收入,而且嗜酒,就連劉太公也看不下去指責了他。由於文化水平很低,缺乏教養,他在罵人的時候經常說髒話,如會用“乃公”、“豎儒”等詞。

    就這樣一個地痞流氓為什麼能戰勝了戰神項羽,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除了善識人,善用人,他還有一個過人之處,那就是用疑不人。而項羽,貴族之後,自幼接受的就是最好的教育,受到最好的培養。這讓項羽文武皆備,軍事謀略,政治謀略,都比劉邦高出好幾倍。毫無疑問,論謀略,論眼界,論智慧,這都是一介貧民劉邦遠遠不能比擬的。但正因為如此,使得項羽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餘,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高下立見。

    其二,從諫如流,豁達大度。

    能聽取別人意見,不武斷固執。

    當年劉邦入關,看到秦朝宮廷如此奢華壯觀,就想住下來享受一番。張良、樊噲勸他說:“天下還沒有統一,不要重蹈秦朝的覆轍。”遂撤回灞上。

    聽取酈食其的意見,攻取陳留,要知道劉邦是很討厭儒生的,高祖溺冠,這典故都知道,可溺歸溺,聽歸聽。

    聽留侯張良勸說,封韓信為齊王,聽陳平,張良之勸,乘勝追擊項羽。

    但是司馬遷說“高祖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劉邦進入咸陽,與百姓約法三章。老百姓用牛羊肉慰勞軍隊,他一概不接受,並說,糧食多,別浪費了。這樣秦人皆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反觀項羽屠城多少。劉邦當了皇帝,休養生息,內定律令,軍法,禮儀提倡節儉,外與匈奴單于實行和親政策。求的邊境平靜。這些都為大漢王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並且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祭拜孔子的。劉邦做皇帝后,每次路過大梁,必會祭拜信陵君魏無忌。還特批五戶人家守護魏無忌的墳墓,讓他們四時祭祀。

    所以劉邦創業初期是一個得臣心,得民心的人,拿下帝王寶座也就無可厚非了。 

  • 14 # 忘憂文史觀

    這個問題很像劉邦和項羽一起追一個姑娘,項羽失敗了,劉邦追到手了。

    這的確跟“流氓”氣質有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流氓氣質之不要臉或者臉皮厚。

    追一個姑娘想要成功,不能說被拒絕了一次,就垂頭喪氣而放棄了。要不要臉,才能經受得住挫折,才能堅持下去。

    劉邦一次重大兵敗就是彭城之戰,項羽可真是英勇無敵,用3萬軍隊打敗劉邦幾十萬軍隊。如果換做一個“要臉”的人,早就堅持不住,兵敗自殺了。劉邦不這樣,劉邦能東山再起,靠的就是臉皮厚。

    反觀項羽就不行了,兵敗後,一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流氓氣質之知道自己不行。

    劉邦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也許跟他經歷過得很多次失敗有關,失敗讓他看清楚自己。知道自己不行之後呢,又想辦成事,肯定得找行的人,正因為這樣,劉邦手下有才幹的人受到了重用,著名的就是張良、韓信、蕭何,甚至項羽陣營的人都投奔了劉邦。也正是因為重用了這些有才幹的人,劉邦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項羽這方面做的就不行,他覺得自己很行,只相信自己,漸漸他身邊的人得不到重用,離開了他。

    第三,流氓氣質之唯利是圖。

    你不得不承認,想要成功,你必須按照能成功的規則來辦事。而唯利是圖,自私自利就是能成事的條件之一。劉邦幾乎在任何時候都能把利益放在第一位,鴻門宴之前的道歉,鴻門宴上的逃跑,都是為了保住性命。被項羽大軍追殺,把自己的兒女推下車來逃跑,這也是利益權衡後的正確選擇。如果劉邦那麼重義輕利,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項羽就不行,項羽可以為了一句諾言壞大事,項羽做不到不要氣節,所以項羽值得敬佩,可是他成功不了。

    這就是劉邦當上皇帝的原因。

  • 15 # 隴上陌客

    誠邀,漢高祖劉邦,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漢朝也是秦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我們都知道,劉邦在成為起義首領之前,不過一屆亭長,在家的時候一事無成,甚至還是個潑皮無賴,那麼是什麼使得它與群雄之中突起?又是什麼使得他君臨天下?下面我們就來簡單探討一下。

    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肯定是自身觀念的轉變,促使劉邦轉變的原因,很偶然,他在送徭役去咸陽交差時,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時,氣派輝煌的樣子。

    那時候,劉邦覺得自己想當遊俠的想法弱爆了,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他不香嗎?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在奪取天下之後,說了這樣幾句經典名言:“其實我劉邦沒有什麼能耐,論行軍、佈陣、打仗,我不如韓信;論籌集糧草,鞏固後方,我不如蕭何;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此三人可謂當世豪傑,孤所不能及也,然此三人皆為我所用,此乃我之大幸也。”

    由此可見,劉邦知人善用,懂得將什麼樣的人攬入自己麾下,並給予其適當的地位和權利,幫助自己成就偉業。

    當初秦朝末年朝綱不振,群雄四起,各地起義軍揭揭竿而起,而當時的義帝楚懷王便立下規矩,先入關中者為王,到後來劉邦先打進關中公,攻入咸陽接受了子嬰的投降,由此秦亡。

    可是當時項羽的實力要高過劉邦,項羽屯兵灞上,列陣以待,劉邦見此便親赴鴻門宴,劣勢下懂得忍辱負重,儲存實力,這越是成就大事,需要具備的品質。

    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這與它的以仁義為先分不開,在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清朝統治者為修築秦始皇陵,不然都需要服徭役,劉邦就作為押解人以亭長的身份送服徭役的人去修建秦始皇的"驪山陵墓",這些服徭役的人都不願意去,許多人在半路逃跑了。為什麼呢?據史書記載“ 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是說白了,修建秦始皇陵就是送死,此時的劉邦面臨二個選擇,一是象大多數官吏那樣依靠暴秦的苛刻刑罰,使這些服徭役的人不敢逃跑,把人送到咸陽完成任務,至於這些人的死活,就與劉邦無關了;二是任由這些人逃跑,但這樣做自己需要承擔責任。

    在這兩種選擇面前,劉邦選擇了後者。在沛縣百姓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劉邦寧可犧牲自己。從此劉邦過上了逃亡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劉邦得到了沛縣百姓認可。《史記》記載:”(沛縣)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假如沒有前面的“仁義之舉”,沛縣百姓憑什麼要開城門來迎接?憑什麼要推舉他為“ 沛公”?“仁義”就是劉邦成為“ 沛公”的原因。

    到後來劉邦的仁義之名傳播於天下,得到了民眾的支援,這也就是那句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們都知道劉邦奪取天下路上的最大威脅,便是項羽,在滅亡了秦朝之後,天下便陷入了楚漢爭雄的時期,在一開始項羽的實力要遠遠大於劉邦,劉邦一方面以仁義來換取民眾的支援,另一方面也積極的尋找可以結盟的力量。

    不得不說,劉邦十分善於結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對付最主要的敵人。後來在這個方面,的確是進行了發揚光大。原來屬於項羽的力量,比如黥布、張耳等最後都加入了劉邦的陣營。與其說劉邦做得好,不如說項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劉邦挖牆腳。項羽過於篤信武力,剛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別人臣服於他,畏懼他。所以諸侯對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雖然怕,卻是心懷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勢重時,其他諸侯還不敢輕舉妄動,一旦虎落平陽,新怨舊恨一起爆發,恐怕諸侯就是欲除之而後快了。他既缺乏從根本上讓各路諸侯依附自己的意願,又怎麼會花費心思浪費在這些勢力上。武力壓制他們好了,誰反叛就滅了誰!只是想不到,壓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強!劉邦則相反,不是靠武力壓制,而是以“利”誘之。靠著利害分析,得失計算來說服諸侯,以劃分天下,裂土封王的承諾誘惑諸侯,從而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團結了共同對付項羽的系統力量。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是敵不過系統的力量的。項羽的“大棒”外交最終難敵劉邦的“胡蘿蔔”外交了。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終使項羽成了孤家寡人。

    至此,楚漢爭霸告終,中國歷史迎來了屬於漢朝的時代。

  • 16 # 歷史江湖

    劉邦這樣一個“流氓”,憑什麼坐上皇帝寶座?其實他沒有任何高招,只不過他比項羽更懂“先舍後得”之理,善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八個字。

    一、劉邦到底有多“流氓”?

    劉邦出身社會底層,自幼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成年後無所事事,不事生產,弄了個“亭長”的差事,憑著一張厚臉皮到處蹭飯吃蹭酒喝。他去呂太公家赴宴,一文錢賀禮都不帶,卻大言不慚地聲稱“賀錢萬”,幸虧呂太公大度不計較,換個人家非得讓人當場打出來不可。

    劉邦起兵之後,身為一方諸侯,官居“漢王”,卻依舊不改“流氓”習氣,“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與人言,常大罵”,為人傲慢無禮,經常肆意毀罵手下大將,就像罵奴婢。

    有的儒生前來投奔他,“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劉邦居然當場摘下人家的帽子,當成夜壺往裡邊小便,素質之低下令人瞠目結舌。

    二、劉邦憑什麼坐上皇帝寶座?

    劉邦的軍事才能、用人之道一無是處,比起項羽方方面面都差遠了。但他卻懂得“捨得之道”,深諳“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之理,善用無節制的物質刺激,最大限度調動部下的積極性。

    在古代,封王是人臣的最高榮譽,但一般僅限於皇帝直系親屬,外姓旁人功勞再大也很難封王。劉邦卻打破常規,他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動不動就裂土封王,結果封了一大堆異姓王,武將們在這種強烈誘惑刺激下,無不捨死忘生竭忠盡智,才為漢朝打下江山。

    項羽在這一點上正好與劉邦相反,輕易不肯對部下封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對部下封賞非常吝惜。相比之下,劉邦那邊的待遇那麼好,結果很多人才都跑到劉邦那裡。眾叛親離的項羽就此敗亡。

    不過,劉邦開國之後也自食惡果。由於武將封王太多,個個稱霸一方手握重兵,讓劉邦坐立不安,最終他又對這些王爺大開殺戒,雙方大打出手,讓漢朝又遭受一場戰禍,他也落下屠戮功臣的惡名。

  • 17 # 華英雄說歷史

    都說劉邦是流氓,年輕的時候不務正業、偷雞摸狗、好吃懶做,和寡婦曹氏還有一腿。可偏偏這樣一個地痞流氓式的中年油膩大叔,卻偏偏成了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會這樣?劉邦憑什麼呀?後人之人對此議論紛紛,這個話題一直都是一個熱門焦點。

    第一:把握機會的能力超強,運氣好得不止一點點。

    秦朝衰敗,四方諸侯群雄而起。但真正把握時運的人又有幾何?你說劉邦是個流氓,流氓有這樣的氣魄和膽識嗎?陳勝吳廣還沒有起義時,他私縱徭役,逃亡到芒碭山。在沛縣人們心中,他是仁義無私、反抗暴秦的大英雄。

    起義後,劉邦能推選成為沛公,建立沛縣政權,與他自己的判斷和抉擇有著密切關係。要知道,當初蕭何可比他的資格要老得多。

    當初楚懷王定下約定:先入關中者王。要不是項羽與秦軍主力決戰,他哪裡能夠那麼迅速地進入關中、直取咸陽呢?

    在鴻門宴上,形勢那麼危險,項羽和范增隨時可以把他給咔嚓了。他靠張良的謀、樊噲的勇,還有項羽那邊豬隊友項伯的幫助,又僥倖逃過一劫。

    在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中,多次被項羽打得屁滾尿流,每次都能成功逃脫。而項羽只失敗一次,就被劉邦逼得自刎烏江。

    還有一次,項羽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請韓信派兵解圍。韓信要挾封代理齊王,劉邦十分生氣,大罵韓信無恥。張良、陳平勸劉邦說:“漢王處境不利,不如藉此機會立他為真齊王,以免韓信叛變。劉邦隱忍剋制的功夫真是天下一流,於是他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了他的部隊,才解了滎陽之圍。

    所以,劉邦不是一般的小混混、小流氓、古惑仔,他有清晰的政治頭腦,有遠大的理想目標,什麼事情他都能忍,哪怕是裝孫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再看看項羽,本來有一手好牌,被他自己打得稀巴爛。像韓信、陳平、英布等這些人,本來是效命於項羽的,最後全部投靠了劉邦。

    劉邦的識人用人的水平,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就是靠著這一點,幫助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人才體系,最終幫他奪取了天下。

    在漢朝開國初期,劉邦為穩住陣腳,出手非常闊綽,分封功臣達一百三十七人。像雍齒這樣一個讓他恨之入骨的人都封了侯。

    一旦他坐穩皇位後,嗜血的面目立刻顯露出來,開始大肆屠殺功臣。臧荼、陳豨、彭越、韓信、英布、盧綰相繼被殺,異姓諸侯王基本上都被他殺光了。就連數次救他性命的發小樊噲,也差點死他他手上。

  • 18 # 觀眾席上的黃忠

    劉邦的“流氓”品質只是表象,只是他的性格比較率直而已。

    大多數人覺得,皇帝應該是項羽那樣的蓋世英雄來坐才比較合理,但實際上往往是情商高、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笑道最後。

    劉邦最優秀的地方是情商高、知人善用、為人豁達大度、有錯能改、不拘小節、抗打擊能力強,這些都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特別劉邦這種白手起家的人來說,會籠絡人比什麼都重要。

    劉邦有一次趕巧碰上始皇帝出巡,內心受到鼓舞,說出了“大丈夫當如此也”的話語,說明劉邦不是一般的“流氓”,心氣還很高。

    劉邦在自己還沒發跡只是一個亭長的時候,就通過自己高超的情商和交際手段,成功娶到大戶人家的女兒--呂雉。

    劉邦在做沛縣做了泗水亭長〈約今里長〉的時候,他的交際能力就可窺見一斑,他跟當時跟蕭何、樊噲、任敖、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周苛和周昌這些縣府上下的官吏們混得很熟,而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劉邦的手下,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

    陳勝起兵後,劉邦在沛縣起事,沛縣上下紛紛響應,包括蕭何這些縣裡的大小官吏,並被擁立為沛縣令,這就是劉邦的人格魅力,也就王霸之氣。

    劉邦還有一點非常優秀的品質,就是抗打擊能力強、心裡心裡素質過硬,在於項羽爭霸過程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他總是能馬上東山再起。

    相對而言,項羽經歷了一次重大的挫折,就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灰溜溜的逃到江東,在霸下自刎,成就了劉邦。

    另外劉邦善用人才、知人善用,當初,張良打算前去投奔代楚王景駒,二人合兵一處,攻打下邳。在這過程中,張良多次向劉邦獻計,劉邦都經常採用,而張良對其他人講這些,竟無人能領悟。張良因此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之才!”

    張良於是放棄跟隨景駒而改為跟隨劉邦,就這樣劉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徹底征服了一代天才軍師張良。

    。二人合兵一處,攻打下邳。期間,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計獻策,劉邦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

    還有一個例子,韓信在項羽那裡一直未得到重用,轉頭劉邦賬下,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才得以發揮。

    劉邦非常善於做臨機之變,有一次韓信打下了齊地,派人向劉邦說齊地不好管理,不如先封自己為假齊王,以此要挾試探劉邦。劉邦當時就大怒,好在張良暗中踢了劉邦一腳,聰明過人的劉邦忙上明白,大怒說道:“韓信這小子,我又不是小氣之人,想封王就封個真齊王,怎麼能封假齊王呢。”

    劉邦之所以能夠奪取天下,正是因為他具備了這些我們常人所不具備的優點,情商高、知人善用、為人豁達大度、有錯能改、不拘小節、抗打擊能力強,流氓只是普通看到的表象而已,內在的優秀品質才是幫助他奪得天下的根本。

  • 19 # 暢敏

    首先,劉邦是個善於學習、追求進步的人。他從小也沒有顯示出多麼天資聰穎,開始也平平常常,他從一個小亭長慢慢做起,一路走來不斷成長,最後才得了天下。也就是說,他很善於學習,並能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史記》曾有一記載,范增提醒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其志不在小”。

    范增是項羽的謀臣,他經常觀察劉邦的動向,原來劉邦是個一個貪財好色之徒,這時已經立志要成就一番事業,儼然成為項羽的對手了。

    第二,劉邦心界很高。拿出來的措施基本上是心胸寬廣的做法,很得民心,不愧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佔據關中之後,與百姓“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朝的嚴刑峻法,即收取了民心,又維護了社會秩序。社會穩定,是老百姓的渴望。項羽卻相反,只圖一時的快活,先是坑殺降卒,接著殺秦王子嬰,一把火燒了阿芳宮,拉了財寶美人跑回南方去了。他的行為說明了他心裡就沒有安天下。

    本來項羽和劉邦都尊楚懷王為帝,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入關之後,項羽憑藉實力不但毀約,還差點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先是尊奉楚懷王為天子(義帝),後來慢慢感覺放個傀儡在上面不舒服,轉眼也給殺了。

    可見,劉邦不會刻意去殺人,項羽覺得處理問題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殺掉。二者高下立判。

    第三,劉邦知人善用,用人不疑。陳平、蕭何、張良、韓信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就是因為劉邦知人善用,各盡其能,盡情的發揮,整個團隊形成合力,特別能戰鬥。用人不疑,比如用韓信。

    《史記》記載,“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

    韓信投奔來時默默無聞,不被人看好,劉邦一旦得知其才能,立刻舉行了盛大的儀式拜為大將。而韓信也發揮出來自己的軍事才能,如獻計暗度陳倉等,為漢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邦能當皇帝,說明了什麼呢?

    自古道:“英雄不問出處”,正是對劉邦的真實寫照。

    漢高祖由一個市井小民,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雖然說不上是“屌絲的逆襲”,但也給人以勵志。千百年來,像劉邦一樣的“升斗小民”,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此後湧現出一批批不屈服於命運羈絆的風流人物,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道道靚麗風景。

  • 20 # 小哲哲說歷史

    許多人真的不相信劉邦,以其低出生和流氓習慣,不應該成為一個皇帝。然而,讀過歷史的人仍然不得不說為什麼劉邦最終成為了皇帝。

    首先是責任。我們都知道,劉邦,作為一個亭子間的領導,接到了護送人們去長城修理暴雨的任務,途中推遲了日期。當時,劉邦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大膽的第一選擇,釋放了所有的人。這是誅九族當時犯下的重大罪行。普通人沒有這種勇氣,但也正因為如此,一些被釋放的人決定跟隨劉邦,以承擔這一責任。

    當劉邦帶領人民殺回秦官,蕭何,曹參時,其他人一致認為既然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最好推薦劉邦為領袖。因為蕭何,曹參和其他人讀過書,知道如果叛亂失敗會發生什麼。就像萊剋星敦,槍擊事件後,美中國人民都推薦華盛頓,不是因為劉邦或華盛頓在人民中很突出,而是因為其他人都在為自己著想,害怕失敗後會犯下嚴重的罪行。

    在當時的這種情況下,劉邦接受了這個職位,這表明他很有進取心和責任感。

    第二個是任賢。我們知道劉邦沒有偉大的天賦,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優勢:他熱愛天賦,能夠改變自己的錯誤。儘管劉邦沒有長期技能,但看看他周圍的人。蕭何,曹參,張良,陳平,韓信,哪一個不是當代英雄。正是因為他能運用這些才能,他才有了未來的世界。

    第三是利用形勢。在《史記》年,司馬遷曾記錄周秦閒暇時間是一個文學優雅的問題。秦政府不改變其反酷刑法難道不是錯誤的嗎?故漢興.這意味著政權不知道如何改變嚴酷的法律,只能滅亡,而漢軍在可以審時度勢,提出“三章法”的時候,人民幾乎已經被嚴酷的法律法規折磨。這種適應時代的做法怎麼能不贏得人民的心和思想呢?但他的對手項羽?呢?秦被打破後,它被燒燬,殺害和掠奪,甚至秦的子嬰,國王。這種嚴酷只能讓人想起暴力的秦。

    第四是忍耐。這是任何王朝的開國君主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劉邦也不例外。為了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他當時顯然完成了與項羽入關關中的協議,卻不得不躲在西蜀的深山裡受項羽的壓迫。他在韓信窮困潦倒時曾把他當作將軍來崇拜。然而,當他在危急關頭向韓信求援時,他不得不忍受韓信無理的分裂世界的要求。因此,忍耐是一個皇帝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一種艱難的表現。劉邦正是具有這種性格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t30 4g榮耀v30p紅米k30p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