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老老實實種地的農民來說,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民之所以如此重視農村的土地,一方面是因為種地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也是對土地有感情。不過現在的農村卻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不少土地被拋荒,而且農村流行的一種說法是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9
回覆列表
  • 1 # liu閱來閱好

    說來說去也還是跟錢有關係,再就是跟從小家庭教育也有關係,拿我來說,我是80後,小時候上學的時候,經常受到周圍人的教育就是,好好上學,長大後上大城市找個好工作。

    再就是很多偏遠農村的孩子,都以上學當做離開山村的方式。

    現在的50,60後,應該都是60歲以上的年級,但是這些老人如今只要能夠有行動能力,還是會自己開墾一片小土地種植點什麼,就是所謂的對土地有感情,他們可以每天都在地裡呆著,就像上下班一樣,到點回家吃飯。那個年代的人生活相對比較簡單,沒有那麼多需求。

    70後的人,大都在小時候放假時到地裡幫過忙,吃過地裡的苦,那時候種地還不像現在那麼現代化,可以打藥,還有那麼多的農用車,那時候都是要在地裡彎腰拿大草,有時候一根籠三四百米長,這一根籠下來,腰都快折了,而且,地裡的蚊子非常多,防止蚊子叮咬的方法就是帶著一個像蚊帳的小帽子,我的父母那時候經常都是吃著止疼片在地裡幹活,我也吃過。而且我不能彎腰拿大草,一分鐘堅持不了就腰疼,我都是在壟溝裡爬,邊往前爬邊拿大草。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但那時候沒有收割機,苞米自己掰,水稻自己割,不出力,成熟的莊稼真整不回去。

    80後90後那就不用說了,就是種地了,現在也都是在打下手,有很多90後估計都沒下過地,不知道地裡什麼樣。80後到地裡也是幫忙幹活,就像到別處幹活打工一樣。

  • 2 # 跟著彝龍去看彝族文化

    現在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90後的年輕人寧可去廠裡上12個小時也不願在家裡住地。70後,80後的人大多數都去到城市裡面務工了,不過也有的地方不一樣。像我們這邊。很多70後80後都在種地因為我們這邊很多70後和80後都不會說普通話,所以只能在家裡面住地,但是呢,在家裡面種地種一年的地,也沒有在外面務工,三個月掙的多。但其它除了我們彝族地區以外的人70 80後很小有人在家務農在這個物質的時代,外出務工比在家務農賺錢 農民工也要吃飯啊,在農村務農不僅要什麼時候割地,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收穫,雖然在外面做工也很辛苦,但畢竟工作內容相對單一。如果沒有利益的驅動,很難吸引這幾大零後回去務農。除非都在城市裡面混不下去,如果有些因素髮生改變也會吸引農村的發展,未來政府應加大力度扶持農村的種植養殖,但在於農村的救治養殖有一定的價值,不管幾年後應該都會吸引他們去學習。各位看官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下發評論留言。

  • 3 # 公羽看世界

    你說的現象應該是符合農業發展規律的正常現象。

    隨著每一個農業社會階段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所依賴的農業勞動力人口數量就會大幅下降。剩餘農村人口將大幅度向城市轉移,這就是我們的城鎮化程序。

    舉個例子,中國經歷幾千年的農耕歷史。憑著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和吃苦耐勞的本性,古代中國在糧食的產量方面,應該一直領先世界。但即便如此,據先秦時期《管子·輕重甲》記載:“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當時一鍾等於10石,一石相當於今天的0.33市石,而一市石為100斤,這樣算下來先秦百畝田地的產量6600斤,即畝產33公斤。不過,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先秦的畝和現代的差別,折算規律為一週畝等於0.328市畝,換算下來,先秦畝產10公斤。

    再看《史記·河渠書》記載:“秦開鄭國渠,灌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 換算成今天的資料,就是畝產50公斤。

    到了唐代,《新唐書·崔弘禮傳》記載:“崔弘禮遷河陽節度使,使治河內秦渠,溉田千頃,歲收八萬斛。” 黃河兩岸的良田,換算下來也就是畝產334斤,也就是167公斤左右。

    到了明清時期,生產力提升一大截,畝產達到300公斤左右。

    新中國建立後,1958年的資料,中國年平均畝產最高的田也只有畝產400公斤左右

    1971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在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袁隆平團隊第一期目標(1996-2000年)畝產700公斤;第二期目標(2001-2005年)為畝產800公斤;第三期目標的畝產900公斤。

    到2017年公佈的數值為平均畝產達1149.02公斤,已經是1958年的3倍之多。

    雖然世界的人口數量也翻了幾番。貌似糧食增長幅度也不大,但我們要考慮到,當今時代,物質已經極大豐富。我們可以吃的食物,遠遠不止水稻、小麥等糧食。幾乎每一年我們想吃的產品,只有市場有需求。我們就可以用無限大的產能加以滿足。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業勞動力的需求已經大大的降低。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年代,90後相比80後,80後相比70後。每個年代的人都有各多的選擇。不像古人大部分人只有種地一個選擇,還有少部分人可以選擇讀書、手工藝、經商等。

  • 4 # 情滿田園

    未來農業大變天——“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的現象還能持續多久?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談種地”這種現象在農村近些年來還確實存在。作為70後,在改革開放的歷史程序中,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由於受到父輩們的影響,一部分人選擇離開農村,象我的一位同學,在20年前就和妻子一起外出北京打工,常年在外,成了名副其實的“北漂一族”。

    作為80後的一代人,他們亦工亦農,常年往返城市與農村之間,企圖從中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切入口,有的選擇留在城市發展,象我的鄰居小建在北京找了份電工工作,家裡則很少回來,甚至已認不得自家的農田。但有部分80後則選擇貢獻農村,成了今天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最讓人難以琢磨的是90後,他們生活在這個全新的時代,網路資訊高速發展,新生事物不斷湧現。他們成了時代的寵兒,“貪玩”,“工作無定性”是他們的特點,打工不見錢,種地沒得談。但這代人還真的不容小覷,譬如從荊棘中一路繁花走來的90後薇婭,為農產品代言,無愧於淘寶第一主播。曾上了央視的巧婦九妹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在三農領域嶄露頭角。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網際網路,金融介入農業,未來農業智慧化將成為主流,象百事在沽源的數千畝基地,只有幾個人管理,東北地區水稻收割實現無人駕駛機械助力現代農業。農業發展有它的深耕漸變的發展過程。由此看來,“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談種地”的現象不會持久,農業領域必將產生一場大的變革!

  • 5 # 優異生鮮開發者

    從我個人出發,我2008年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學習農學專業,是大農,從事有機蔬果種植以及生鮮開發12年。現階段70後即使想種,也有心無力,而且79後種植技術落後,不願意接收新的種植技術;我同事父親是一位具有30年種植深州蜜桃的農藝師,一直是以“產量”定英雄,而現如今是對高品質需求越來越多,我同事讓其父親多施用有機肥,疏花疏果,後期成熟控水控肥,結果被其父親一頓罵,說:“我種一輩子桃了,還不如你了……”。而對於80後,我自己就是80後,而且大學本科學習的是農學專業。剛剛考上這個專業,我父親也極力反對,不讓我學這個專業,說“好不容易跳出土坷垃(東北方言,指種田等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活),考個大學還是種地的……”,當時我一個是考慮家裡經濟經濟條件一個是考慮“民以食為天”畢業好找工作就上東北農業大學,父親因為這個1年多沒和我說話。而當時恰好08年畢業趕上奧運會,學習英語和計算機的人特別多,後來畢業才知道,跟我們關係不大。而我畢業去了上海,按照臺灣有機農業技術種植有機蔬果,供應百果園和集團公司員工,經過8年工作後,我也轉行,從純技術管理到農產品開發,當時主要做技術工作地點偏僻,不利於成家立業才轉行,而且國內技術型人才待遇不好,所以我就轉行了,到目前雖然一直從事農產品開發行業,但幾乎不涉及技術了。雖然我是崇拜技術,但迫於生活我也轉行了。而90後來說,生活條件優異,物質豐富,更不會從事苦、累、髒的農業了,而且瞭解更少。我弟弟便是一個農村的90後小夥,雖然從小生活在農村,但他傻傻的分不清小麥和韭菜。而對於他而言,認識不認識無所謂,他也不愛農業,從事it行業的他,對科技更感興趣。這是我的意見,謝謝。

  • 6 # 平菇菌哥

    七零後,正值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山大。種了幾十年的地。從牛耕地,人播種,到機種機收,費用增加了,收入沒增加。七零後的爸媽老了,需要照顧,孩子大了,需要撫養。小時吃苦,中時受累。拿什麼孝敬父母,用什麼給子女安家?只有苦自己,只掙不花。直到有一天,送走了爸媽,幫兒女帶大了娃娃。回首一生,一無所有,只盼兒女能有感恩的心,像自己一樣曾孝敬過爹媽。。。。

    八零後,趕上大改革。從小父母寵愛,農活也做,畢竟很少。春夏秋冬,五穀雜糧,很少會種地,大多從學挍直接進工廠,好一些的會回家幫父母農忙一下。總之,大多是不生活在農村,不去種地的。

    九零後,小學就學會了英語,明白了網際網路,懂得了遊戲。現實與虛擬混混其中。過早的成熟,QQ,遊戲,早戀,電腦,手機,每天夜不能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種地?那是不能談也不能做的。每日手機不離手,小曲不離口,父母含辛茹苦攢錢供養,買車,買房,似乎心安理得,理所應當。到最後,還要說你不如某某人的爹孃。。。。

    零零後,正在成年。崇拜物質,喜歡金錢。生來不曾下過地,談何種地?曾有人做過小調查,不知爺爺奶奶叫何名?今多大?媽媽生日幾何?爸爸何日生日?孩子迷茫,大人惆悵。。。。。

    土地還是土地,農村慢慢不像農村。農民不是工人,沒有五險一金。七零後老去,土地將不是現在的土地,八零後老去,農村不是現在的農村。九零後老去,會回憶農村。零零後老去,什麼叫農村?????

  • 7 # 五常大米惠惠

    我是王姿惠,80後,這個問題我反駁,在我們黑龍江省五常市水稻主產區80後會種地,90後也會,只不過是不賺錢,投入大都不願意種了,而70後不是不願意種而是大多數兒女結婚,成家立業都給兒女種,自己出去打工維持生活來源。

    對於題主說的70後不願意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這種現象是錯誤的解讀,是不對的。在惠惠的家鄉黑龍江省五常市70後基本都把地給兒女種了,自己打工去城裡。

    而兒女有的感覺收入太低就流轉給種田大戶,比如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或集團,這樣能收一份地租還能像城市人一樣上班且不被風吹日晒雨淋的。

    至於90後基本都是大學生了,現在的孩子不管學習成績如何,只要家裡認供,孩子不說不念書就供,什麼大學都是大學,畢業以後都留在城裡工作安家,所以就不回農村了,農村活又髒又累賺錢又少,誰願意做呢?

    圖片/惠惠實拍

    作者介紹/黑龍江省五常市種植水稻的農民

  • 8 # 渴望殷鬱

    70,80,90後都不願種地的現象,也只是某些地方,某些人,絕對不是普遍現象。我的哈薩克族鄰居一家,有五個子女,三個兒子,倆個女兒,正好分別是70,80後的。倆個女兒,長大出嫁了。三個兒子,三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城市工作成家,二兒子外出打工掙錢,也在城市買樓成了家,大兒子在家種地。種地的大兒子名字叫託汗拜克。前幾天我還問了他。他說:他家有30畝集體承包地,他又從別人手中轉包了50畝土地。他現在一共種地80畝。每年40畝小麥,40畝玉米,輪流種。我問他種地收入怎麼樣?他說:他種的80畝地,一年毛受入20萬元沒有問題,除過開支,他一年的純收入也就在10萬元左右。他認為在家種地,比外出打工掙錢。外出打工掙錢多,花錢也多,每天吃住都要錢,聽起來一天幾百元,可真真拿回家的錢不多。他在家裡,又能照顧家庭,花費也少。春夏種地,秋後牛羊從山上下來,他冬天養牛羊育肥。現在市場上,一公斤羊肉80元,一公斤牛肉70元。只要人勤勞,一年四季都是錢。更重要的是肥料迴圈,玉米喂牛羊,牛羊糞便歸田。。。。我又問他一個人種80畝累不累?他說,不要說他種80畝地,就是給他再有80畝地,他也能種好。現在從下種到收割,到出售,都是機械化作業。人只是看看,管理一下,沒有問題的。。。。還有,今天早晨走路,我的一個朋友從新疆奎屯走親戚回來,我倆人走在路上,我問了那邊兒農村情況。他對我說:奎屯那兒的農民現在都不種地了,地都成片承包給了種地大老闆。農民以入股的形式,只是等著年底分紅。農民自己根據個人特長,進了不同的企業,變成了產業工人。。。年收入比以前在家種地增加了一倍還要多。所以說,70,80,90後的人,不願意種地,怎麼辦?的問題,我認為是杞人憂天,沒有必要的。。。。

  • 9 # 傣家巖寶

    這個的確是農村真實存在的現象,但目前來說不管你願不願意會不會種,始終都有人在種。

    70後不管怎麼樣現在還是農村種地的主力軍,因為50和60後只能起到帶頭作用,沒有太大的勞力,所以不管願不願意,70後種地的還是佔大多數。

    80後的確不怎麼會種地,但是80後一般都是初中以上的學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他們可以學,而且學得比較快,本生種一點自己家的土地也不需要多高的技術,加之又有老人帶著種,這個也沒有多大的問題。

    90後是很少有從事種地的人,但是90後接觸網路的比較多,思想比較前衛,頭腦又比較靈活,他們如果種地,都會採取不一樣的種法,也會利用網路平臺進行銷售。

    不管怎麼樣,地總會有人種,看看現在農村的情況,有的是整片的出租,讓有資金有技術的人來規模化種植,這一部分人對農作物產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技術的傳播都將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說不種地不代表會餓飯,不管從事什麼工種,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你不願種有人願意,你不會種有人會種。

  • 10 # 大海16289

    中國土地遼闊,南北差異很大,前一段時間,我也回答了這一類相似的問答,我有一些山東和北方的粉絲留言,說他們哪裡不存在土地荒廢的問題,我是南方人,屬丘陵山區,地理位置特殊,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怎麼辦?

    其實,農民的職業,本來就是種田種地,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各種製造業,加工業給中國農民工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遇,創業機遇,一大批70後,80後,90後農民工紛紛湧入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進了工廠,有的通過自己打拼,手裡擁有了一定的積蓄,有的選擇了當老闆,有的選擇在打工城市買房,有的選擇在本縣,本市買房,定居在城市。

    近幾年由於物價上漲,而農民種出的糧食價格卻一直原地踏步,絕大多數農民對種糧食失去了信心,導致不想種田,個別在農村種田的也是一些年紀大的老人,種1~2畝夠自己一家人吃就可以了。

    種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職業,本應該“勤勞可以致富”,富的應該都是一些農民,可是恰恰相反,最窮最苦的是農民,以後的土地怎麼辦?

    也許農村土地會集中起來,交給一些有經濟能力,有專業技術,用機械化去操作的新一代農民,儘管怎樣,我真心的希望國家對農村多出一臺一些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會更加美好,人們的生活會有更大的改善。

  • 11 # 鵬山小鑫

    本人是個農村90後小夥,為什麼70後不願種地了,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由於現在隨著社會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年輕人賺錢的方法各種各樣,有資金的可以自己創業當老闆,有某項領域特長的在做自媒體,有的外出就業,這些收入都是非常可觀的。

    1:70.80.90.不種地的原因,是他們懶嗎?

    答案,不是的,並不是懶,而是有原因的,現在農村土地很多都是外承包給別人或者給領居或者親戚種植某些農作物的,同時土地一樣得到管理,並不會拋慌土地,如果土地是外承包出去,可以收到承包商的費用,已經足夠買糧食的開銷,所以就不必為了不種地導致沒有糧食和收入而煩惱,土地已經外包出去有個合同期期限,那麼合同間就已經有了固定的收入,那麼土地外包出去了,也就有了空閒的時間。

    話又說回來,那麼在這空閒的時間裡,已經有資本的人,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創業,隨著現在社會科技的發達,而對某項領域有著特長的人會選擇去做自媒體,而現在社會就業崗位比以往70.80年代時就業崗位要多,工資收入不錯,有的技術性或者管理工作工資都會特別的高,所以現在的70.80.90會就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兩全其美,你覺的是嗎?

    一:不管是土地外包還是給鄰居種植,土地都有人在管理,如果承包出去有了收入,就大大減少了不用種地就可以保證生活的維持,

    二:利用合同期空閒時間去賺錢,可以提高生活水平的層次,為將來攢下創業啟動資金,或者在某些時候需要用到資金時,不用去為了愁錢而煩惱,到處去借,還不一定借的到,這大概都是70.80.90.的想法,你覺的是嗎?

  • 12 # 鄉村創作

    作為現在搞建築的農民工,他們在工地上搞建築,可以完全說他們的勞動體力付出,要比現在半機械化農業種植體力重的多,可是為什麼現在的農民工,情願意去幹那重體力的建築工活呢?也不願意去幹那還較輕,又不離開自己妻兒老小的農業種植活呢?不就是幹建築活體力再重能夠換回勞動報酬嗎?這些農民工才不怕再苦再累也要去幹嗎?如果要是現在農民工去種地生產糧食,我想就是勞動報酬再低一點,這些農民工也不會丟下妻兒老小,跑到幾百裡以外的地方去幹建築工,並且還有危險。這才是真正的原因,現在的70後,80後,90後才會不去談種地的原因。

    作為現在的70後到90後不談種地到讓他們回來種地,解決的根本方法就是,必須提高農民種地生產糧食的收入,使農民種地有收入,並且農民種地生產糧食,自己完全可以有收入能夠養活自己的情況下,這些70後和90後他們自己自然就會熱愛農業,並且還會自覺的回到種地的農業上,去積極的種地生產糧食。因為種地生產糧食的活,還比出外搞建築的活輕鬆,還沒有危險,這些年輕人誰不願意去,非要跑到幾百裡,甚至上千裡以外去幹那體力重,還有危險的建築活呢?

    解決的方法,只有把種地生產糧食的農民,把他們的種地經濟收入也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強大以後,這塊經濟紅利分配的大蛋糕中,讓農民也享受到國家發展強大以後的,經濟分配的實際紅利以後,農民的生活也有了確實的保障,才是這些年輕農民工,自覺回到農村,農業上去積極種地生產糧食的根本解決辦法。

  • 13 # 純正農家蜂蜜

    作為現在的70後,80後,90後不談種地,也不願意去種地的原因是什麼,就連現在的七八十歲的老種地農民,都對現在的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都下降了,又是為什麼?不就是現在的糧食價格一直低迷執行,使種地的農民種地生產糧食無有收入,甚至還賠錢的原因引起造成的嗎?

    作為現在的70後到90後不談種地到讓他們回來種地,解決的根本方法就是,必須提高農民種地生產糧食的收入,使農民種地有收入,並且農民種地生產糧食,自己完全可以有收入能夠養活自己的情況下,這些70後和90後他們自己自然就會熱愛農業,並且還會自覺的回到種地的農業上,去積極的種地生產糧食。因為種地生產糧食的活,還比出外搞建築的活輕鬆,還沒有危險,這些年輕人誰不願意去,非要跑到幾百裡,甚至上千裡以外去幹那體力重,還有危險的建築活呢?

    解決的方法,只有把種地生產糧食的農民,把他們的種地經濟收入也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強大以後,這塊經濟紅利分配的大蛋糕中,讓農民也享受到國家發展強大以後的,經濟分配的實際紅利以後,農民的生活也有了確實的保障,才是這些年輕農民工,自覺回到農村,農業上去積極種地生產糧食的根本解決辦法。

  • 14 # 小強的Logo

    這個問題確實有點扎心,包括,我們這些90後、零零後都一樣不會種地,說句心裡話像老一輩60後,50後、的社會情況,美天能吃飽飯都是算很好了,我在農村聽以前的老人們講,他們那個年代才是真的窮,到了七八月份稻穀快熟了,晚上有去偷稻穀的事情都有啊!當老人們說出來,我簡直都不敢相信!現在在農村,反正我在農村見過大部分種地的,60後,50後,佔絕大多數,不知道網友你們那邊的情況是怎麼樣,現在社會進步那麼快,到以後種地的會更加少了,。

  • 15 # 農村固態純糧酒姐

    70後不願種地,是因為種地太累,而且還不能吃飽飯,辛苦一年,手上沒錢。80後不會種地,是因為改革開放了,打工比種地收入高,而且在城裡打工也習慣了城裡的生活和環境,還學到了生存的技術,當然不想再回農村過那種口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沒有錢的苦日子了。90後不談種地,這是對的。90後是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他們都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能,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怎麼會談種地呢?所謂種地就是人工勞作,是何年代了?要回農村也是承包土地搞機械化現代化農業。而且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村也承載不了那麼多農民,何況充足的進口糧食比國內的還便宜!

    農村人口城鎮化是不可逆的,農村土地荒漠化也是暫時改變不了的。等到有一天糧食比鋼筋水泥貴了,磚頭也要搶著吃了,農村土地才會有人搶!可惜現在的磚頭是搶著住!

  • 16 # 農村王王

    改革開放後,城市化發展速猛,各種建設飛躍向前,基礎設施,鐵路公路,道路橋樑,及城市房建,私企廠礦等雖大量人力,於是就出現浩浩蕩蕩外出大工族農民工作。70、80,90他們是外出打工的主力軍。還有在城經商、做小生意,家政保潔等。他們在農村習慣勤勞樸實能吃苦,髒活重體力幾乎都是農民工,是一批社會建設者。70後不願種地,是上有老,下有小雖要給學生掙學費錢或填補家用,因打工收入高於種莊稼。80後在城市一久喜歡城市生活,子女還小雖要掙錢撫養小孩。90後只有20多歲,人還年青,雖要掙錢買房結婚,習慣在城市打工,打工收益比種地多,等他們上了花甲,自然葉落歸根回家種地了。

  • 17 # 甲裡獼猴桃

    我認為不管幾零後,都不能忘了種地這一基本生活技能,在外面打工,要把外面的技術,帶回來,既能種好地,也會愛上種地。

  • 18 # 小張傳播正能量

    70後的不願意種地,80後的不會種地,90後的不談種地這種現象已經突顯。我們應該重視農村種地問題,政府已經在加大力度為農村現代化進行歸劃。土地流轉是一個好開頭,集中種植。對現代農民是好的晁頭

  • 19 # 行走國際莊

    以後種地會產業化的,都會走農業合作社這條路,現在我們村都是幾家把地租給一個人去種,只保留少量菜地,所以請不要擔心沒有人去種地。

  • 20 # 湘D小夥子

    你這是個偽命題,還停留在上一輩人的思維和思想觀念裡面,你認為現在一家人靠用手去種個一畝三分地,能養活一家老少嗎?

    農村出來的人都曉得種水稻或小麥根本沒什麼技術含量,不存在會不會種的問題,關鍵是要想靠種田致富或出人頭地,那就得投資大型裝置進行規模式種植,但這個只能在平原地區實行。或是把現有田地進行規模化整改,這個私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得靠政府的統一規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00元左右的手機哪個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