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虛迷子
-
2 # 司馬有事
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中國重心和經濟的南移。西晉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後,中原混戰,大批中原百姓南遷,即史上有名的“永嘉南渡”,其結果就是南方長江流域開始得到大規模開發,原來草木橫生、蚊蟲瘴氣遍佈的江南開始變成糧倉和富恕之地,現在的江浙和江西,已經從帝國的邊緣蠻荒險遠的邊疆變成了“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形勝之地。而隨著五代十國及兩宋的長期動盪,長安周邊“畜產蕩盡”、“十室九空”;關中地區,在宋代時,最終淪落成為“壤地瘠薄”、“土曠人稀”的“惡地”。再者,從唐末開始,海上絲綢之路有了新發展,客觀上也要求帝國新都應該向東移,以儘量靠近新崛起的東南財賦之地。
其二,本身的地理環境侷限。長安及整個關中地區本體量有限,已經無力負擔一個人口急劇增加的都城所需要的物質、資源等,而當時從南方運送物資到長安的成本極其高昂,在此引用新唐書的一段原文即可說明:
新唐書食貨三:顯慶元年,苑西監 褚朗議鑿三門山為樑,可通陸運。乃發卒六千鑿之,功不成。其後,將作大匠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漕舟。輓夫系二鈲於胸,而繩多絕,輓夫輒墜死,則以逃亡報,因系其父母妻子,人以為苦。
而汴京坐擁運河之便,水運交通非長安內陸可比,物資運輸成本也相應較低。
第三,民族軍事鬥爭中心東移。在宋代以前,自古“戎馬盛於西北”,從秦代的犬戎,漢代的匈奴,到隋唐時期的吐蕃與突厥等,都曾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宋代以前,中國的軍事和民族鬥爭熱點,主要集中在中原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上。但從唐朝中期以後,隨著東北方向的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數民族的相繼崛起,中國的軍事政治地理格局,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鬥爭中心也逐漸由西北向東北遷移。
-
3 # 江湖有約
公元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的首都地位喪失,被降為“佑國軍”,從此失去天下政治中心的地位。
長安雖不再成為建都極選之地,可依然是名山聳峙,大川環流,原隰沃野,城池堅固,縱不能雄於天下,仍不失為控遏西北、西南的形勝之地。因此,五代君主無不傾力經營長安。
朱溫稱帝前夕,為減少西顧之憂,遂割原隸山南西道的金、商二州(今安康、商州市)歸佑國軍統轄。京兆府舊領縣20,這時又添加了二州11縣之地,大大增強了實力。為防止同李茂貞有舊交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與岐潛通,又命“才力兼人”、“臨事有權變”的愛將王重師徙鎮佑國軍。王重師“數年治戎卹民,頗有威惠”。朱溫稱帝后數天,因長安為後梁長治久安所繫,正式“廢故西京”,改京兆府為大安府。開平三年(909年),在一場戰亂後,又改佑國軍為永平軍。
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長安為何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長安在五代仍具有特殊的地位,後唐莊宗李存勖在同光元年(923年)滅樑之後,又立即詔令復永平軍大安府為西京京兆府。以後還規定,長安在全國的地位僅次於洛陽而在其它諸都、府之上。這些雖只具象徵性意義,卻也表明長安至少為國家在西部地區的權力中心。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罷西京置晉昌軍,原西京留守改為節度觀察使。但同時又重申長安“依舊為京兆府”,並“列在七府之上”。
後漢乾佑元年(948年),改晉昌軍為永興軍;這只是漢革晉命後的忌諱性易名,同長安在國家的地位無涉。
五代諸帝對長安的軍政長官的任命極為重視,一般都遣派富有才力的親信大臣充任。自王重師始,劉捍、劉郡、康懷英、趙匡贊、郭從義等20餘人相繼任長安節度使或西京留守。
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長安為何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上述這些人中,除個別人(如趙思綰)為叛將出身,絕大多數或為天子故舊、元從親軍,或為君王愛子、皇親國戚,或為數秉朝政的元老重臣,或為忠勇器度超群的一代良將。這些肩負一方重任的封疆大臣,一般都能盡忠朝廷,像後梁劉捍、後唐王思同等因不與反叛者為伍,在保衛長安的戰事中以身殉職。
所以失去國都地位的長安,在國家的政治軍事生活中,依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直到宋初,趙匡胤曾有遷都長安之議。事雖未行,卻反映了長安在統治者心目中的重要。
古代所謂大河中原地帶,早在唐末五代殘破不堪,經濟全賴南方支援。由揚州往北有一條運河,這不是元以後的運河,而是從揚州往北沿今隴海線西達開封的,這是隋煬帝以來的所謂通濟渠。米糧到了開封,若要再往洛陽運,那時汴渠已壞。若靠陸路運輸,更艱難,要浪費許多人力物力。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
4 # 喜馬珠峰
周秦漢唐,定都長安,作為首都,需要巨大的環境和糧食輸出,巨大的宮殿,巨大的人口,自然環境已經不能支撐,所謂蜀山兀阿房出,黃土高原原是森林遍地,現在是荒原。
-
5 # 楊凌講歷史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土流失,五代以後,長安所在的關中大地再也不復漢唐時期的茂盛密林了,已經開始向今天的黃土高原演變。
向黃土高原這種地形明顯是不太能夠承載一個帝國的首都的資格的,所以在五代之後,長安便慢慢喪失了作為帝國首都的資格,之後定都長安的政權應該就只有大順的李闖了。
不過這一次李闖不能夠憑藉關中擊敗清朝了。
-
6 # Mer86
唐代之後的中原王朝都不在長安建都,主要原因有三條。
一是關中平原不大,生物承載力不高,無法供養太多的人口。並且關中也相對閉塞,雖有易守難攻的優點,但這個優點也導致外界的物資很難轉運至此。
看地圖,一目瞭然。
雖說關中平原有八百里沃土、天府之國等等美譽。但講真,關中相比於關東,它真的很小很小。滿打滿算,也就3.6萬平方公里。
這個面積在西漢,只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0分之一。以此類推,關中平原能供養的人口應該也就是全中國人口的40分之一。
人口一旦超過了這個線,生活在關中平原的老百姓,可能會餓肚子。
事實上,歷史上也確實是如此。由於“首都聚集效應”,西漢和唐代,人才都願意到長安發展,而這樣一來,關中平原的人口就超過了正常水平線。這導致每遇災年,關中的老百姓都要餓肚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朝時,隋煬帝打通了運河,通過關東向關中輸血的辦法,解決關中糧草不足的問題。但即便有運河,也不好使,原因就如前面說的,關中易守難攻,糧草從關東轉運關中,中途損耗極大。
盛世還好說,亂世呢?
五代時期是多事之秋,樑唐晉漢周的統治者都忙於打仗,連基本生產都無法保證,他們不可能,也沒能力把都城定在長安,然後像唐朝統治者那樣,從關東輸血。
在加上,因為唐末軍閥混戰,關中平原殘破不堪,長安城也被摧毀。五代統治者都沒能力重建長安城。所以在五代時,長安便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為一般性的地方都會。
當然,北宋統一中原後,長安又具備了建都的可能性。但因為另一個原因,使得關東地區成為歷代統治者關心的重點,而關中則被進一步弱化了。
這個原因就是這個問題的第二個主因:五代之後的歷代統治者,都不以關中起家,並且他們在關中也沒有經濟利益。遷都長安對他們沒有任何動力可言。
趙光義反對老哥的原因很簡單。
他的根基在開封,開封府大大小小的領導班子都被他收買,已經是他的人了。若此時遷都長安,他的根基就沒了。進一步說,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他的儲君之位和他的項上人頭可能都不保。
北宋末年,金軍第二次包圍開封前夕,名將种師道鑑於實際情況,曾力勸宋欽宗迅速遷都開封,依靠潼關天險躲避金軍鋒芒,但此時宋欽宗和當年趙光義的想法一樣。他的統治根基在開封,離開了大本營,他可能會失勢。就像他的老爸宋徽宗一樣。所以他便拒絕前往。結果最後就搞出了靖康之變。北宋統治集團被金人一勺燴,全做了俘虜。
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對收復失地沒興趣。南宋自不可能定都長安。
與趙構同時代的金國早期統治者,其考量也與早年的趙光義類似。由於他們的田產、房產都在東北老家,遷都會導致他們名下財產的價值縮水,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直到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前,金國統治者,沒人願意遷都。
公元1153年,即完顏亮篡位的第四年,受夠了舊貴族掣肘的他,把祖墳給刨了,宣佈遷都到南方中原。
但縱然是連祖墳都敢刨的完顏亮,他也只敢遷都到北京。遷到離東北老家過遠的長安或是河南,連他沒這種魄力。
後來的元朝和清朝也是崛起於塞外,兩朝統治者的政治考量與完顏亮類似:既想把都城定在關內,便於統治中原,但又不想遠離老家。所以在綜合考量下,位於關外和中原交接處的北京就成了最合適的選擇。
至於位於關中平原的長安,就不太適合了。
畢竟,長安離關外太遠了。
當然,蒙古汗國崛起後,痛打金國,逼得金宣宗離開北京。這個時候,金宣宗是可以遷都到長安的。但他最終選擇了遷都到開封。
至於他為什麼要遷都開封,這就要引出問題的第三個主要原因了。
第三,唐朝之後的外患主要集中在東北,關中的重要性被削弱,華北平原的戰略重要性被大大拔高,定都北京成為必然選擇。
就拿金宣宗遷都來說。他當時最合理的選擇應該是死守北京,不遷都。然後通過北京竄連起中原和東北的女真人,與蒙古人死磕。
但宣宗怕死,一意要遷都。而此時蒙古軍主力雲集漠北,金宣宗可以南逃,但又不能逃的太遠。如逃到關中,就是萬萬不能的。因為關中離前線太遠,不便於朝廷對戰場的操控。再加上當時關中的經濟也沒恢復,所以此時宣宗就選擇了相對比較安全(位於黃河南岸),但離前線又不算太遠的開封作為臨時都城。
後來明朝遷都北京,與金宣宗當年的考量比較類似。
明朝建國之前,朱元璋考慮經濟、交通、軍事等因素,將國都定於南京。據說朱元璋曾想遷都長安,並安排太子朱標實地考察,但最終不了了之。都城仍然定在南京。
至明成祖朱棣時,他堅持遷都北京。一方面北京是他的封地,統治根基牢固;第二是當時蒙古外患尚未肅清,定都北京,可以更便捷的抵禦外敵;第三是朱棣靠篡位登基,他很害怕別人也仿效自己。他把中央軍部署在北京,既能抵禦外患,也能震懾地方,可謂一舉兩得。
至於遷都西安,沒這個必要。明朝的外患主要集中在華北一線,如果京城在西安,而最能打的精銳又部署在華北。那明朝中央的安全就沒法保證了。
明仁宗時期,有一個關於遷都的小插曲。朱棣遷都北京後,朱高熾以太子身份一直留在南京監國。可以說,他的根基在南京。所以朱高熾繼位後,第一時間就考慮要不要把都城從北京再遷回南京。
只是可惜,他登基十個月就駕崩了。而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直都在北京生活,對北京更有感情。並且他的根基也在北京,於是明朝都城就此確定在了北京。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定都在哪裡,一是跟開國皇帝的龍興之地有關,二是跟當時的外患壓力有關。秦、漢、隋、唐之所以在關中建都,一方面是因為這四朝統治者都是在關中起家,統治根基都在關中;再加之當時外患主要在西北方面,且當時關中還未殘破,所以四朝都城便都建在了長安附近。
而唐朝之後的王朝,都不以關中立國,再加之關中殘破,外患東移,北京的戰略地位凸顯出來了,所以北京也就成了建都的首選。
另外,除了這三個主要原因外。還有很多小原因。比如自唐朝以來,因氣候變化,關中的自然環境退化了;還比如中國經濟中心南移,關中離經濟重心過於偏遠,物資轉運太麻煩;又比如長安建都時間太長,環境嚴重被汙染,尤其是地下水的汙染很嚴重。也都是長安不再適合建都的原因。
不過這都是客觀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同樣的原因,北京也存在。
比如關中自然環境退化,北京也退化了。從清朝開始,北京也是缺水、多風沙,自然環境也不好。其實並不適合建都。
還比如資源問題。明朝的時候,華北平原一樣養不起北京的百萬人口和幾十萬大軍,必須要靠江南輸血才能維持。所以,資源緊缺這個問題,也不單單是長安獨有的。
至於長安因建都時間過長,汙染嚴重的問題,這並不難解決。隋朝建都時,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怎麼解決的呢?把都城位置挪一下就好了。
漢朝長安城在渭水河邊,舊址汙染嚴重。隋朝時,隋文帝直接把城址向南挪了幾裡,汙染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PS:古代沒有現在的垃圾回收機制,生活垃圾都是就地填埋。時間長了,土壤和地下水會被汙染。尤其是水,會產生鹼化,不適宜人類飲用。
所以說,以上幾點都只是次要原因。並不是關中平原不再受重視的主因。
-
7 # 談笑閣
主要還是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秦漢以及隋唐,經濟重心主要還是在南嶺以北,當時的福建、廣東等地區都沒有開發,遊離於中央政權之外,蘇州杭州這時候還沒有像後來那麼發達。
但是隨著五代十國,北方戰亂,特別是吐蕃的崛起,唐朝中後期對關中的破壞,以及最後朱溫譭棄了長安,造成長安一片蕭條。朱溫定都中原後,五代十國的重心轉到了中原,北方契丹趁機而入,特別是燕雲十六州被拱手送人,於是太原成了前線。陝西與山西一河之隔,此時已經不再安全。
隨著宋代偏安,南方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航海技術的迅猛發展之後,經濟重心轉向南方。所謂蘇杭熟天下富,實際上隋煬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所以他修建了大運河。
宋之後蒙元入主中原。蒙古本是草原民族,在蒙元看來,北京才是中心,長安位置並沒有那麼重要。
大明擊敗蒙古之後,曾經去長安考察過,但是因為朱標早逝,以及開國元勳多半是南方人的原因,多半提出反對意見。後來朱棣發動靖難,遷都北京,合情合理。
滿清繼承了大明的衣缽,而且把蒙藏疆等地區拉進了帝國的版圖,從地理位置看,作為曾經邊境的北京,更符合大一統帝國的格局和統治重心。
隨著西北地區少雨和經濟的全面落後,以及風沙的越來越嚴重,西安徹底失去了成為首都的可能。除了處於地理重心之外,也比較缺水和缺糧,沒有作為首都的其他優勢。但我認為西安作為陪都是合適的,南有秦嶺,被拒燕山山脈,西出玉門,只要引入西藏的水源,強化交通建設,未來成為帝都並無不可能。
北京最大的缺點就是離海太近,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都已經證明,海權時代北京就是前線,戰略安全性上還是欠缺一些 。
-
8 # 帝國烽火
長安——長治久安。歷史中,長安零零總總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有著1100多年的國都史,其中西漢、隋唐等中國最輝煌歷史的朝代,建都於此。
然而自三皇五帝到至今,長安的歷史在五代十國之後,突然變了方向,從此再也沒有王朝建都於此,這是為何?建都背後又隱藏那些因素?我們一一揭曉。
歷朝歷代建都都是以政治背景為基礎;都城是帝王生活起居之所,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要想政治穩固,要想安全得以保證,都城一定會建立在自己的所能管控的位置。中國曆朝歷代的都城都是建立在開國皇帝所擁有的政治根基之上。
漢朝劉邦以關中為根基,定都長安;東漢劉秀以河北為根基,定都洛陽;隋唐以關隴集團為核心,建都關中;北宋趙匡胤繼承後周,以中原為核心,建都開封;元朝以草原為核心,建都大都;朱元璋以江淮為核心,建都南京;朱棣以北京為核心,遷都北京;清朝以關外為核心,建都北京。
這些王朝建都都離不開自己的政治根基,這是出於對自己的政權穩定的考慮,而五代十國之後,沒有統一的朝廷是以關中為政治根基,所以沒有建都關中的朝代。
中國國土面積而言,整體管轄區域在增加,長安地處西垂,難以掌控全國;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當時南面雖然到南海,但也就完全開發到了湖南、江西南部;北面也就現在的河北北部,基本以長城為界。國土面積有限,定都長安還勉強能控制全國。
唐朝之後就完全不一樣,當時全國面積增加,尤其是江南得到開發。江南發展之後,長安管理起全國來就非常不便,政治的延伸的空間有限。後來定都的北京同樣曾在類似的情況,元朝末年最先動盪的是江南,明朝江南小朝廷直接單幹,清朝末年的東南互保。
這些都說明,國家面積擴大後,在資訊、交通發展不順的情況下,遠離都城容易脫離控制。長安相對而言資訊傳遞更加閉塞,故而控制全國就更加困難。
關中土地的變化,環境惡劣,糧食產量下降,定都關中難以自給自足。關中一開始富餘,根據《戰國策》記載:“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為解決軍隊給養,招募人口沿邊屯耕,沿分界線形成了一條人口稠密,墾殖程度較高的地帶,也使此分界線所經地區生態嚴重惡化。
土地嚴重惡化,最終導致關中不在富裕。糧食產量降低,若定都關中只有依靠外援糧食才能養活,而在當時糧食運輸即為麻煩,會耗費巨大。
長安的優勢在於關隘一關,外界很難攻破,而若東方局勢動盪,關中可坐山觀虎鬥,然後坐收漁翁之利,這是關中的優點也是關中的弱點。那就是關中的交通運輸極為不便,河道運輸依靠渭水,穩定性很難保證,道路運輸又非常的艱難,對關中經濟發展限制非常大。
唐朝建都長安之後,又設定洛陽為東京,除去政治勢力原因,朝廷還希望依託洛陽天下物流中心的優勢,彌補長安的不足。宋朝之後,南方的經濟發展更好,並且已經超過北方,故此建都長安並不是最優選擇。
南北矛盾成為重要矛盾,而戰線有北移的趨勢,長安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優勢;唐朝之前東西矛盾大於南北矛盾,因為那時候整體上北方的人口、經濟佔據優勢,只要北方完成了東西統一,就擁有了對南方的壓制,統一天下也相對比較容易。
秦朝與關東六國是東西對峙,項羽與劉邦是東西對峙,七國之亂也是東西對峙,北齊、北周也是東西對峙,唐朝與山東諸侯也是東西對峙。在一個東西對峙的時代,長安控制關中,可以保定一個穩定的後方,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唐朝之後主線就是南北對峙,北宋與遼是南北對峙,南宋與金是南北對峙,明朝與瓦剌是南北,明朝與後金是南北。這些南北對峙中,除去南宋太弱小,其它南北對峙的前線基本都北移到長城一代,這樣關中就不適合作為南北抗衡的前線。
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有遷都到長安的打算,因為相對長安而言,開封無險可守,而當時趙光義的政治根基在開封,他自然不同意遷都長安,他反對趙匡胤的理由之一,就是長安不利於南北對峙。
-
9 # 舊史心說
長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一直都很重要,自從西周開始有十三個皇朝曾經在此地定都,其中就包含秦漢隋唐這些繁榮強盛剩的大一統王朝。經過了1100百多年長安的繁榮經久不息,為什麼到了宋朝長治久安的長安逐漸就被統治者遺棄了呢?這其中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對於封建社會來說,首都的選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要交通便利,同時沒有重大自然災害,而且在戰爭上要易守難攻,因為古代的排程力是遠遠比不上現代的,如果受到外地的侵擾或者有天災降臨,全國都會陷入癱瘓的狀態。長安受到十三個王朝的青睞,在這些方面上必定都具備優異的條件。
但是從隋朝開始經濟逐漸繁榮,長安的資源已經無法供應越來越多的人口,所以隋煬帝才勞民傷財的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緩解北方的壓力。而後世記載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貪圖享樂更多的是他的敵人對他進行的抹黑。京杭大運河是讓李唐王朝持續繁榮的重要原因,江南的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
但是伴隨著唐朝的國力逐漸衰弱,五代十國時期又喪失了燕雲十六州。到宋朝接手中原王朝的時候,長安的咽喉一直都沒有被收復,也逐漸從神壇跌落到人間。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首先是在南京定都,但當時劉伯溫認為南京的風水格局雖然氣運好,但是無法長久。從現在來看劉伯溫當時做下的判斷完全正確。
當時朱元璋不是沒有考慮過長安,洪武24年,他就派太子朱標在長安進行堪輿,但是標回京之後卻意外去世了所以遷都的事情就被一直拖延了下去,而朱允炆在登基之後,就因為他的叔叔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更是無法考慮遷都的事情。
對於朱棣來說,他的主要勢力都集中在北京,而且北京既有運河又臨海,所以在北京定都對於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
10 # 黑水布衣
其實在明初時期,朱元璋就曾經考察過長安是否能成為首都,而考察者就是太子朱標,但由於朱標的早逝,這件事兒就擱淺了。自唐朝之後,長安再也沒有成為中國王朝的都城。
一是因為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戰國策》
二是因為它有地理形勢之有利,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險固之地。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
而長安失去優勢也是由於這兩個原因。
一是唐朝延續的時間太長了,關中地區的人口急劇增長,這導致該地區的資源已經不夠用了,其實在隋煬帝時期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修建京杭大運河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唐朝後期整個氣候環境轉向寒冷,降水線南移,造成關中地區乾旱常發,這裡的環境逐漸惡化。加上經濟中心南移,從三國的東吳開始,東南地區也開始崛起了,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外族入侵,使北方經濟遭到了打擊,到了唐朝就越來越明顯了。
二是唐朝中後期,長安兩次被攻破,曾經的險固之地已經千瘡百孔。尤其在朱溫崛起之後,他將唐昭宗帶到洛陽,還對長安城進行了徹底的破壞,不僅把長安城的百姓遷往洛陽,而且還把長安城加以譭棄。進入五代時期,北方的割據政權基本都在控制中原地區,這意味著政治中心已經東移,長安從此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
11 # 燕趙節度使
其實,在隋唐時期,長安已經不適合做首都了。
別看隋朝唐朝表面上繁華強盛,但隋唐皇帝簡直是有苦說不出。
為啥?
因為三天兩頭吃不上飯?
有人可能會罵我扯淡:皇帝吃不上飯?
先別罵,隋唐皇帝還這是吃不上飯,前提是一直呆在長安的話,甚至肯能被餓死。
隋唐皇帝為了不被餓死,只好隔三差五東出潼關去洛陽“討飯”。
就食當然討飯太難聽了,書面語叫“就食”。
就跟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叫“北狩”一樣。
最先去洛陽就食的是隋文帝。
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關中大旱,糧食欠收,隋文帝無奈之下率領群臣“就食於洛陽”。
隋煬帝營建洛陽為東都,長期居住於此,並大力開鑿運河,就是為了能將江南的糧食迅速通過運河送到洛陽來。
從此河南的洛陽尤其是汴梁緊挨著大運河,交通運輸十分方便,物資豐富,成為後世定都的首選之地。而地勢偏遠的長安,越發不合時宜。
唐朝時期,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也多次到達洛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吃飯。
682年,關中地區饑荒,唐高宗讓太子留守長安,自己率人到洛陽“就食”。當時長安城糧食奇缺,甚至人相食。
690年,武則天正式改唐為周,建立武周政權,直接以洛陽作為首都,再也不回讓她餓肚子的長安了。
786年,關中糧食耗盡,禁軍都快餓死了,馬上就要譁變。唐德宗又驚又恐,就在這時忽然有人向他稟報說糧食運到。他大喜過望,對太子狂呼:“吾父子得生矣!”。
關中地區雖然八水繞長安,沃野千里,但作為首都需要養活大量的人口,如皇室宗親、文武百官、禁衛軍等,初次之外還有大量的商人、士子都聚集在長安城,多達百萬,讓關中平原狹小的土地無法出產供應如此多的人口的糧食。
為了養活長安這麼多人口,隋唐皇帝只好命令從東部調集糧食進入關中。
但如果用畜力將糧食從東部運到關中,一路上則路上民夫、畜力消耗巨大,耗費太大。
如果通過水運,那麼黃河上游的水流湍急,三門峽地勢險要,每過三條船就要沉一條,成本非常高。
在一般情況下,只能半數運到目的地。其他的中途都消耗或損失了……
無奈之下,隋唐皇帝只好糧食不動、人動,直接去洛陽吃飯。
中國經濟的發展大勢是從西向東,從北到南。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西部地區已經遠遠落後與東部地區了。
所以,隨著歷史的發展,關中地區的經濟越來越落後,自然也適合做首都了。
-
12 # 興亡多少事
要說五代十國後,長安為何永遠喪失了作為帝國首都的資格,先要從長安為何在五代十國之前能成為中國的帝國首都開始談起。
在我看來,長安具有以下幾個優勢:
(1)地緣政治優勢
在五代十國之前,公認的大一統王朝有西周,秦朝,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其中西周發源於岐山下的周原,秦朝立足關中而滅六國,漢朝佔據三秦而擊敗西楚霸王,隋朝的前身北周定都在長安,李唐先取長安後定天下。
這些成功的王朝都選擇了長安所在的關中之地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成功的選擇鑄成了成功的王朝。
關中平原的東邊有函谷關、潼關這樣的關隘,它的西邊有緊挨羌、氐等少數民族部落,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面是綿延的秦嶺,可以說是一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不像中原地區經常處於四處爭奪的窘境,只需要守好關口,就可以好好的猥瑣發育,等待時機成熟就可以揮師東進而定天下。
(2)經濟優勢
古人常說,關中有八百里秦川,是片豐饒的寶地,而且因為地利的優勢很難被外界干擾破壞,常常能得到很好的建設和發展,最早的“天府之國”便是對關中的稱讚。
在戰國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派司馬錯佔領了蜀地,讓蜀地和關中聯絡了起來。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蜀地也成為產糧的大基地。
在楚漢戰爭前線的劉邦屢屢失敗但是能夠最終獲得勝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後方關中的蕭何從關中和蜀地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兵員和糧食,支撐了劉邦的戰略反攻,而另一方佔地更大的項羽卻後勁不足。
關中的經濟優勢可想而知。
(3)軍事優勢
長安所在的關中有關山之利,易守難攻,卻又離中華幾大核心板塊非常近,容易形成“進可攻,退可守”軍事優勢。定都長安,可以確保王朝的政治安全。
在西漢後,匈奴和漢朝爭奪的河西走廊,匈奴王庭的活動區域靠近關中平原,漢朝定都長安,也有靠前指揮軍隊,方便調集兵力的考量。
但隨著國情的變化,長安的優勢也在一步步消失,重要性也在一點點下降。
(1)戰亂頻繁,長安受到極大破壞
自安史之亂開始,作為唐王朝首都的長安屢次被叛軍、吐蕃、回鶻、起義軍、藩鎮攻陷,城牆房舍遭到破壞,人口大量流失,常年的戰亂使得關中平原的生產建設活動處於停滯狀態。要想定都長安,就需要重建長安城,這要投入極大的時間和成本,在五代十國的混戰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2)中國經濟中心向“東”、“南”轉移
中國經濟中心向“東”、“南”轉移的情況在唐朝之前就已經發生了,為了應對這種狀況唐朝還特意立了洛陽為東都。安史之亂後,大量的人口繼續向“東”、“南”遷徙,到晚唐時關中平原的經濟比重已經是很小了,關中平原自身已經難以應付首都多帶來的龐大人口,每年需要的大量糧食和消費品,朝廷的稅銀和貢品,都要依靠大運河千里運來,舟車勞頓,消耗巨大,還是搬到大運河邊的洛陽或者是汴河邊的開封比較好一點。
(3)軍事戰略的物件發生變化
在五代以前,中國的軍事戰略的物件主要在西北一帶,匈奴、回鶻、吐蕃、党項等都是與中原王朝發生過戰爭。唐代控制西域的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河西走廊的駐軍,都需要長安作為大本營給予一切支援。
但自契丹崛起以來,女真、蒙古、滿清,一個個民族和政治集團在中國的東北方向向中原王朝發出挑戰,中原王朝的防禦重點來到燕山一帶,長安的軍事優勢便蕩然無存。
篇幅有限,原因不能一一敘來,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朋友指教。
-
13 # 公元1453
自中唐(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之後,唐帝國的社會經濟遭受了很大的衝擊,以往的盛世繁華不再,首都長安也被戰亂毀壞十分嚴重,大量人口外流。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王朝統治者重新回到了長安,但此時的長安已經不是以往的長安,民生凋敝,經濟蕭條。同時,為躲避戰亂,眾多的商人和王公貴族南下,帶走了大量的財產和生產技術,經濟重心開始向東南地區慢慢轉移,經濟發展決定著一定的人口數量,此後,東南地區的人口也日益增加,打破了以往以關中地區為核心的中原統治格局。直接而言,長安的地位和影響力在唐王朝滅亡後更加衰落了。
五代十國50餘年,先後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十個政權,具體有:樑,唐,晉,漢,周。這些政權的建立,跟唐王朝實行的“節度使”制度有些脫不開的關係,唐代為了管轄邊疆事務,設定了“節度使”,後期由於管理不嚴,節度使的權力日益膨脹,掌握了軍事指揮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地方“割據”局面,這些節度使就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的軍閥。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亂正是唐王朝的節度使制度留下的隱患所造成了。
唐帝國時代的長安在五代十國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關注視野,每個政權都有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此時的長安可以說是已經喪失了重新作為國都的優勢,後面也未能恢復。
-
14 # 葉飄刀
氣候和環境的變化
從史書記載,漢唐時期,關中是有森林,野生動物繁茂的。
河南簡稱豫,那裡幾千年前是有大象的。
而唐代關中森林就開始消失了,溫度降低了。
而且不僅僅是長安,黃河流域都衰敗了。從古代到唐代,黃河就是母親河。但從唐代之後,最富裕最繁華的就轉移到長江流域了。
而且長安原本的重要,還有一點,他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所以也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和中心,而唐之後,中原再也沒有控制西域,絲綢之路從此斷絕。(歐洲也因此弄出大航海)
絲綢之路貿易路線斷絕之後,那麼長安的地位自然就下降了。
-
15 # 畢大動775
我認為最主要原因是水的問題導致的,水是生命之源嗎!水要是不好怎麼做首都呢!這都是那的地帶造成,被汙染的地下水跑不掉,在古代那之後就不能做首都了。現在不同了,能引進外來水使用環保做的很好地下水品味也變好會再一次被人重視是有可能。
-
16 # 深藍妖火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從秦朝開始定都長安,一方面是看重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資源豐富有“八百里沃土”的美稱,同時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具有很強的社會和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其地處關隘,形勢險要,可以睥睨四方,坐鎮中央。
再者說黃河的中下游,尤其是洛陽為中心的一帶,更是繁榮富裕,東西走向的陸路可以將這一帶的財富不斷地供應給長安。
長安作為都城的競爭力喪失應該是從隋朝開始的,大運河的開通提供了穩定的漕運供應,取代了陸路運輸,到了元代再加以改造可以從杭州直通北京,運河直接成為交通主力,資源不用再向長安傾斜,可以在洛陽甚至北京集中,長安並不再是建都的不二選擇。
五代十國時期,連年征戰,經濟凋敝,長安城千瘡百孔,一片破敗景象。
除了戰爭的肆虐,長安的沒落還要歸結於蓄意破壞,後梁開國皇帝朱溫在篡國之前出於政權維穩的目的,拆除了長安城的大批建築,為定都洛陽坐鎮做準備。
而在那個動盪的時期,每一次新朝代的建立都會選擇原有基礎設施好的地方定都,長安此時基本已成空城,缺水缺糧已是家常便飯,再考慮作都城時,已經完全被帝王們嫌棄了。
五代十國之後,每個朝代的建都也都是結合自身朝代的情況做出選擇。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由於五代建都基本都在開封和洛陽之間選擇,開封當時正是後周的都城,雖然無法保證安全,北方的契丹,女貞等民族正在成長虎視眈眈,但開封能夠供應富足的資源,也就定在此處。
再到後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建立,其選建都城已經基本不用考慮南北的矛盾問題,而北京從遼開始建設,已經擁有良好的基建條件,元明之後經濟交通資源文化更是富庶,長安也早早不在定都的選擇範圍內了。
-
17 # 嘚嘚說史
事實上,五代十國只持續了半個世紀。然而奇怪的是長安,以前的王朝的首都,失去了作為首都的資格長達半個世紀。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計劃遷都洛陽,但沒有考慮長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計劃遷都長安,但經過一番調查,他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從未考慮過遷都長安。
那麼,為什麼僅僅過了短短的半個世紀,長安就失去了作為後世都城的資格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清理這段歷史。
長期以來,長安是所有中國王朝的最佳選擇。然而,事實上,在中晚唐時期,由於人口增長、水土流失嚴重、和水運困難,古城長安有點不堪重負。當時長安存在著水資源短缺、糧食短缺等諸多問題,唐朝皇帝不得不多次來洛陽,通過遷徙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到唐朝末年,唐朝的中央政府已經完全失去了對這個地方的控制。當地的緩衝區非常分裂,農民起義爆發了。軍閥混戰和農民起義也在長安引起了幾次火災。在這多次火災中,長安遭受了重大損失。
不僅是火災,還有人為的蓄意破壞。這是侯亮開國皇帝朱文。因為他想篡奪國家,他不敢讓他的首都長安。因為一旦它的首都是長安,它將不可避免地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影響。畢竟,在所有人的眼裡,長安是當時的中心。無論誰佔領了長安,所有的矛頭都集中在他身上。因此,朱溫想篡奪國家,並決定將其首都洛陽。於是,他派人去拆毀長安城的宮殿,把所有的木材運到洛陽建造宮殿。因為這個專案太大了,他只是把木頭放入水中,然後順流而下來解決問題。
經過叛軍的焚燒和朱文的拆除,長安基本上已經沒有宮殿了。
五代經歷了五個朝代:樑、唐、金、韓。在這五個朝代中,洛陽曾經多次建都,但都沒有選擇長安。根本原因是長安真的沒有成型的宮殿。此外,這些朝代忙於打仗,取得了一點點成功,享受著時光。因此,我沒有時間和精力,我不願意在長安重建宮殿。宋朝建立後,首都在開封。都城在開封的原因不是宋朝選擇的結果,而是後周的都城在開封。當時,在整個五代時期,都城實際上已經在開封和洛陽兩個城市之間輪換,當它到達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和奪取政權時,都城到達開封,所以趙匡胤把它的首都設在開封。
開封當然只是五代人建設首都的“權宜之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匡胤自然想到了遷都的問題。不可能忘記這個權宜之計。然而,即使他考慮遷都,他只想到洛陽,而不是長安。
長安沒有被考慮的原因也是由於糧食運輸各方面的困難。畢竟,宋朝在首都囤積了大量軍隊,加上政府機構和貴族,這需要大量的財產。秦川原本是一個富饒的糧倉,但是由於水土流失太嚴重,這裡的富饒程度不如以前了。大量的糧食需要從像江南的巴蜀、這樣的地方運來。因此,選擇開封和洛陽肯定更合適,因為這兩個城市的糧食運輸條件相對較好。
在以前的朝代,長安是出於安全考慮而被選中的。因為在那個時候,最重要的矛盾是國內的矛盾,是統治者害怕造反的矛盾。秦朝之所以能打敗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攻打漢沽關。劉邦原本是楚中國人,但他還是選擇了在秦建都,因為秦的地理位置很危險,所以他可以控制其他地方,而其他地方來秦也不容易。
然而,當歷史推移到宋代,事實上,當時最嚴重的矛盾已經變成了南方北方的矛盾。北部的契丹、和西北部的党項、已經形成。把首都設在長安不是很有意義。
-
18 # 三箭一雕230
1.國家重心的轉移。5代10國之後是遼朝和宋朝,宋朝的首都是開封,趙匡胤倒是想把首都遷往長安,但是在弟弟的強烈反對下,最後不了了之。而長安不在遼國範圍自然不能成為它的首都。而之後的元明清,他們的國家重點都不在中原地區,因此長安包括洛陽開封,他們的政治地位全部都下降了。
2.自然環境的惡化。長安地區曾經也是魚米之鄉,可是由於大量人員的聚集以及保衛首都的要求,周邊環境遭到大肆的破壞,魚米之鄉成為了黃土高坡,宜居性自然下降。
3.對現有宮廷建築的利用。元朝的首都是北京,直接利用了金的首都,有現成的宮廷建築。清朝直接繼承了明朝的皇統,也同時繼承了明朝留下來的紫禁城。
4.皇帝最主要的勢力範圍。明朝建國後的首都是南京,但是朱棣把首都遷到了北京,正是因為北京是燕王的龍興之地。
-
19 # 小約翰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早在周朝時就是國都,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但是自從唐之後,再也沒有一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什麼原因讓它失去了建都的資格呢?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3大原因:
一、吐蕃對長安的入侵和破壞。吐蕃是居住在中國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它在公元6-7世紀建立了一個奴隸制國家。
唐朝時,吐蕃與唐時戰時和,長期處於拉鋸戰狀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調河西、隴右、西域等多地精兵東去平叛,吐蕃乘虛而入,兩度攻佔長安。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20萬大軍殺入長安,唐代宗迫於無奈選擇出逃。
雖然佔領長安時間很短,但隴右道東段的十三個州全陷入吐蕃之手,對城內居民的心靈打擊不可低估,造成長安城內居民大量南遷的現象,加快了長安的衰落。
二、唐末農民起義對長安城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幾乎毀滅了這座歷史古城。唐懿宗鹹通十四年(873年),王仙芝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王仙芝死後,黃巢成為義軍首領。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李儇棄城而逃,黃巢義軍公然在長安城中姦淫擄掠,進城屠殺無辜老百姓,將整個長安城變成人間地獄,真可謂是“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
各地勤王之師前來鎮壓,黃巢大軍被迫退出長安城。
然而官軍進入長安之後,同樣燒殺姦淫,長安城血流成河。
不久後黃巢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長安的所作所為更加瘋狂。“焚宮闕、省寺、居第略盡”,長安城到處火光沖天,頃刻間化為廢墟,“六軍門外以殭屍,七架營中填餓殍”,長安幾乎成為無人區。
三、朱溫為了個人野心,放棄長安。各地勤王的部隊當中屬朱溫實力最雄厚,在鎮壓農民起義中逐漸做大做強,並且逐步控制中原。
為了架空皇帝,獨攬大權,朱溫於天佑元年(904年),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
朱溫在遷都過程中,下令長安百姓按籍遷移,並命令部下拆毀長安宮室、房屋,將木料順渭水漂下,在洛陽營建宮室。
這樣一來,長安徹底成為荒無人煙的廢城,昔日的繁華成為過往雲煙。
朱溫成為唐朝的終結者,也是長安的終結者。正是在唐朝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出現兩個趨勢——南移和東遷,長安漸漸被邊緣化,風光不再。
所以當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全國建立宋朝之後,比較之下,還是將繁花似錦的開封作為首都,放棄了斷壁殘垣的長安。
從此之後,每當改朝換代之時,那些開國皇帝都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來選擇首都,再也沒有想起長安這個曾經的帝都。
歷代王朝選擇首都是有原則的,第一是王朝的起源地,第二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第三是軍事要地,可以鞏固邊防,輻射周邊。
其實從王莽篡漢定都洛陽之後,經濟中心就開始東移,所以劉秀光復漢室之後仍然把洛陽作為首都。
也就是從這時起,洛陽日漸繁華,與長安的經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以至於東漢末年董卓提出將都城遷到長安的時候,遭到了多數大臣的反對,主要理由還是長安沒有洛陽繁華。
曹魏政權和西晉也把洛陽當做首都,隋煬帝也把洛陽當做首都,唐朝時武則天也是將洛陽作為都城的首選目標。
唐朝之所以選擇長安做首都,並非是長安的經濟比東部地區繁榮,最主要的原因是李世民祖籍隴西,隴西貴族是自己打天下的班底。
綜上所述,唐朝之後,長安遭到了極大破壞,關中平原沒有內地經濟發達,外部又面臨西夏的威脅,關中已經屬於老少邊窮地區,既不安全,經濟也不發達。
而且五代十國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出生於長安一代,長安也失去了王朝發源地這一資格,所以就再也沒有做國都的機會了。
-
20 # 夢話春秋
長安這顆唐帝國的心臟為何停止了跳動,我們從這個舊聞中可以看出來端倪。唐德宗連續兩天沒有吃東西了,他呆坐在破落的宮門口,嘴裡吞嚥著吐沫。正好這時,一位大臣慌張地跑了進來 ,皇長,皇長,鎮江的米運到了。唐德宗聽到這個訊息,立馬跑到東宮抱著太子歡呼,米已運到,我們父子得救了。這就是晚唐真實的寫照。
從安史之亂後,長安城就變成各種人手中的香餑餑,每個強盜都要吃一口。唐朝為平安史之亂,請回鶻軍幫忙,但是唐朝沒有錢付軍費。許諾,只拿下長安後,可自取三日。回鶻軍果然拿下長安,三日後長安城急劇衰敗。唐朝還沒有從安史之亂喘口氣,吐蕃又攻進長安城,唐朝皇帝又一次出逃。長安又被洗劫一空。黃巢來了開始燒長安城,整個城市變成殘垣斷壁。到公元904年,軍閥朱溫給長安最後一擊,強迫長安城內所有居民遷往洛陽,把材料浮渭水入黃河,運往洛陽。徹底破壞了長安所有建築,給了長安致命一擊。
民以食為天,雖然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但要養活眾多的人,顯得已經力不從心。唐朝皇帝的日常飲食都要從江浙糧食主產區之地運過來,我們看地圖就知道,從江浙要過淮河、黃河、洛水、渭河等眾多水系。而且全部逆流而上,想想有多麼困難。盛唐時,漕運有人維護,可以用天下之力來解決。唐敗後,光漕運糧食就是一大難題。五代十國後,各個軍閥只想著搶地盤,沒有人想修河道,通水渠。再加上黃河改道。從江浙運一粒米已經是難上加難。經過盛唐,關中的人口急劇增加,黃土高原被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嚴重,關中地區的水資源明顯減少,耕地也減少很多。這一切都讓長安再失去做為首都的資格。
唐朝奉行的是不修長城,唐朝對外空前的開放。唐朝的強大時,各少數民族對唯唯喏喏,當唐朝衰敗時,全部變成凶狠的強盜。五代十國各個軍閥們,他們的重心全是在中原內混戰,對外政策借用外力打擊自己的對手,根本不會想著防守邊境。長安成了不設防的城市。突厥、吐蕃、回鶻、西夏等敵人一個比一個凶殘,怎麼在長安建立都城。五代十國都是苟且偷生的小王朝,不足以抵抗,強大的外敵,只能守著自己的小王朝做著自我滿足的皇帝夢。建都在長安,等於給外族侵略的藉口。
回覆列表
原因很簡單。
1、唐末,天下大亂諸侯分立。各大諸侯國都有自己以前的老巢。而他們的老巢都不在長安。五代十國時期因為各個國都很小,且政局都不穩定。因此也都是穩紮穩打的發展。因此這時期,長安沒有做為都城的時機。
2、北宋時期。北宋是由後周演變過來的。後周的都城在開封。所以也就這樣延續下來了。
3、在看南宋、金、西夏、蒙古這一時期。長安所處的地方一直在邊境地區。經常是各方勢力拉鋸的前沿。所以不可能做首都。
4、元朝時期。蒙古人南下。首先攻佔的也是金朝的地方。另外蒙古人南下還要考慮草原本部的聯絡。所以北京做為首都理所應當。
5、明朝。初期首都在南京。這也是朱元璋起義時期的大本營。經營時間很長。朱棣定都北京,也是為了自身安全考慮,北京是自己的大本營。
6、清朝入關。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自命為華夏皇帝正統。明朝的繼承者。所以也繼承了明朝的首都北京。不像有的入侵會毀掉上一代的都城。清朝也保護好了明代帝王陵。
民國和現在。是因為近代的發展。多因素決定。北京為首都。
所以,歷史是偶然的。什麼環境、地位、經濟中心。沒一毛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