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歷史百貨鋪

    從唐朝安史之亂開始,長安這座歷史上名望最高的都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中唐與晚唐時期,由於藩鎮軍閥勢力的崛起,戰爭的硝煙就從沒消散,作為都城的長安也因此六次淪陷,其中黃巢更是給長安最毀滅的一次摧殘。而作為陪都的洛陽命運也是如此在戰爭當中被蹂躪。

  • 22 # 納蘭談史

    從秦漢到晚唐一千多年的歲月裡,中國的政治中心幾乎都是在西安和洛陽之間搖擺,這兩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帝都,是地理、經濟、交通綜合優勢共同決定的,唐朝之後,長安率先成為了失去為都資格,這是為什麼呢?

    給出三點原因,僅供參考。

    第一,人口基數變大,關中供養不起。

    十多朝定都於長安,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因素在作祟,肇始於八百年的周朝,具有先天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基礎,被世人看作是王朝正朔的代名詞,因此後世諸多王朝按照政治的法理性繼續以長安為都。

    從周朝到秦漢,再到隋唐,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激增和商業社會形成,原先能夠自給自足的八百里關中平原已經難以供應龐大的國家機器,再加上國都長安的虹吸效應,人口流入程序加快,即便是八百里關中平原的糧草產區,加上川府之國四川盆地,也供養不起長安的消耗,國都連後勤吃喝補給都成問題,所以成為了統治者頭疼的問題。

    第二,經濟重心南移,外調成本太大。

    自西晉衣冠南渡後,在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各政權的精心發展下,相對安逸的南方悄然替代了戰亂的北方,成為了古代經濟、文化重心,到了唐朝時,江南、兩淮成為了國家糧草、賦稅重地,與物資短缺的國都長安形成了鮮明對比。

    唐朝的統治者也有意通過水路運輸的方式,將南方物資輸往京師長安,但是上千公里運輸的成本令大唐王朝難承其重(從東到西的水路也有地理上的技術限制)因此武則天時期政權動遷洛陽,所以想通過政令實現長安的補給,要承擔的財政壓力也是很大的,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短短的中唐到五代時期,京師長安曾被吐蕃人、黃巢、朱溫、李克用、石敬瑭等人數次攻破屠城,人口大量銳減,城牆破損嚴重,十三朝的經濟基礎也悉數被毀,之後百年也沒能恢復元氣,再加上唐末到五代處於軍閥混戰階段,各路諸侯的財力都用於招兵買馬,也承擔不起長安城修復如此浩大的工程,重建長安城的任務就一直被擱置。

    再說了,即便恢復了長安城,也一樣要跟唐朝一樣面臨著物資短缺的現實問題,與其花費鉅額成本用於物資運輸,還不如都城東遷,所以有江河之利的開封、南京、北京等城市逐漸成為了都城更合適的選擇。

  • 23 # 語說漫談

    古時候的長安城,也就是如今的西安,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古都”,光是統一的王朝在這裡建都的就有西周、西漢、新朝、隋朝和唐朝,當然西安在西周時期的名字叫做鎬京,自從西漢在長安建都之後,長安也就經常作為王朝的都城存在,再隋唐時期,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光是人口就達到了上百萬的規模,可是在唐朝滅亡之後,長安城再也沒有成為都城,就是自稱延續唐朝國運的後唐政權,也放棄了建都長安的打算,反而建都洛陽,那麼為何唐朝滅亡後,長安永遠失去了成為首都的可能呢?

    第一,關中平原狹小,經過上千年的開發,土地潛能開發殆盡。

    如果我們熟悉地理的話,也就知道關中平原也就是渭河平原,位於陝西省,它南臨秦嶺,北靠黃土高原,位於黃河重要支流渭河流域的狹長地帶,可以說三面環山,東面有黃河阻攔,這樣的地理位置,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加上關中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使得佔據這裡的政權能夠很容易的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比如西周的武王從這裡開啟討伐紂王之路,最終推翻紂王的統治,建立了西周政權;秦朝也是佔據關中平原,最終吞併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劉邦能夠得到天下,也是因為他重用韓信採取暗度陳倉的方式獲得了關中地區,最終打敗宿敵項羽,建立漢朝;而當然李淵從山西起兵快速攻佔關中平原,才能夠在隋朝末年如此多割據勢力中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這些都說明關中平原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在隋煬帝時期,楊廣就已經看出了長安城的負荷非常嚴重,所以才會選擇修建東都洛陽,並且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了溝通五大水系的大運河,也就是說隋唐時期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這樣唐朝都城長安雖然人口百萬,卻能夠通過便利的水運將江南的物產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洛陽,洛陽和長安距離非常近,除了陸路之外也可以利用黃河運輸,這樣長安就能夠不愁糧食等物資,但是在唐朝之後,大運河改道,從此不再經過洛陽,而是從汴州與黃河交匯,這也就導致汴州成為水運的中心點,這個汴州就是如今的開封,而開封距離洛陽以及長安都有很長一段距離,再加上黃河的水運沒有長江那麼便捷,導致的結果就是五代十國以及北宋時期的都城,除了後唐選擇洛陽之外,其他王朝都是定都開封,所以大運河的改道使得開封成為了南北溝通最方便的城市,而長安到開封的交通在古代非常不便利,尤其是五代十國以及北宋建國時期,長期處於動亂局面,交通便利的的地區便於物資的聚集,而長安已經不具備這種優勢,自然被統治者拋棄了,而開封成為新寵,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古代的時候,都城遭到破壞之後,想要恢復的成本往往都是非常高的,有時候不如另外選擇一個地方再建一座都城,比如西周時期鎬京被犬戎攻破,都城遭到破壞,所以周平王選擇東遷洛陽,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咸陽是秦朝的國都,但是再被劉邦攻破之後,後面被項羽給燒掉了,所以等到劉邦建立漢朝後,選擇咸陽不可能,最後在長安新建了都城,而東漢劉秀之所以選擇洛陽,也是因為長安幾次被農民軍攻破,早已經殘破了,重修的成本太高,自然也就不能夠選擇成為都城了,而唐朝攻佔長安,並沒有造成長安城的破話,這樣也就方便唐朝在這裡建都,而且此處易守難攻,這是天然的都城的首選了。

    在古代的時候,經常出現小冰河期,在唐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四次小冰河期,這個頻率是非常高的,北宋建國到宋太宗時期就是一個小冰期,導致的結果就是北方氣候變冷,糧食等主產區減產,而關中平原的產糧量也就大舉下降,加上首都必然聚集大量的人口,想要養活如此數量的人口,憑藉關中平原不可能,而開封具有運河的便利,也就成為了北宋統治者的首選,其實宋太祖曾經打過遷都長安的打算,可是基於種種考慮放棄了,這裡面就包括關中地區的承載力以及當時氣候的因素,南宋偏安江南,而元朝和清朝就是從北部過來的,明朝遷都北京也是為了防備北方的蒙古族,而明清時期也是出於小冰河期,導致北方的經濟比重下降,此時江南的氣候更適合農業生產,而北京有漕運的便利,自然是長安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在唐朝之前,中原政權的最大的敵人都是來自於西北方向,比如西周時期的犬戎,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和契丹等等,這些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域都是在西北方向,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蒙恬攻打匈奴奪回河套平原,漢朝匈奴控制西域地區,唐朝時期東突厥曾經從陝西攻入長安,而唐朝消滅的主要對手中,除了高句麗在東北,其他如東突厥、西突厥、高昌、吐谷渾以及吐蕃等,都是從西北威脅唐朝,而在五代十國之後的歷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脅往往來自於東北方向,比如契丹度多次從燕雲十六州地區攻打北宋,金朝的老家在黑龍江阿城地區,蒙古起源於蒙古高原,而清朝也起源於東北地區,所以中原王朝的防禦重心從西北移往北京地區,所以北京地區成為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前線,這也是明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縱觀歷史的發展,我們能夠看到王朝都城的選擇往往都是統治者的龍興之地,比如西周起源於關中平原,所以建立西周也就定都鎬京,也就是如今的西安,秦朝起家就是關中平原,定都咸陽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漢朝劉邦雖然是漢中王,不過真正讓他成就勢力的地方,是他快速佔據關中,才取得了與項羽較量的本錢,所以西漢建都長安,而隋朝接手的是北周政權,北周的核心就是長安,這也是關隴貴族的根基,唐朝李淵起兵于山西,但是他真正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佔據了長安,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唐朝之前的統治核心,都是關中地區以及洛陽,而唐朝之後呢?趙匡胤接手的是後周政權,他的根基也在開封,這裡是他的龍興之地,有一點可以證明這一點,趙匡胤曾經想要遷都長安,卻遭到了趙光義的反對,還丟擲了“在德不在險”的說法,這也就說明北宋統治階級的根基是在開封的,正是因為反對的人太多,趙匡胤才沒有完成遷都的舉動。

  • 24 # 澹奕

    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不過從唐朝覆滅之後,就再也沒有正統王朝定都於此,即便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樑唐晉漢周,也沒再定都於長安,長安都城之位不保的態勢,從隋朝時期開始就已經顯現。

    而長安失去都城資格,主要也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經歷上千年的開發,周圍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第二,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長安周圍的關中平原越發無法承載;第三,隨著江南的開發,長安的地理位置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

    最初定都西安地區的,就是周王朝,當時的名字叫做鎬京,之後的秦王朝、漢王朝、隋王朝與唐王朝等,都定都於長安或者旁邊,只是歷代的城址與名稱稍微有所不同,但唐朝一滅,長安就徹底失去了都城地位,明朝時期正式改名西安,連“長安”這個名字也都沒了

    本來在上古時代,關中水源充足,土地平坦鬆散肥沃,很適合農耕與居住,也適合營造城市,可隨著環境的破壞,關中之地的農業產量劇減,而長安的規模越來越大,水源的供應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畢竟那是古代,沒有自來水,用水是很麻煩的,而隋唐時代的長安城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也就出現了早期的“城市病”。

    在先秦到隋唐時代,黃河流域尤其是關中、河洛兩地是最重要的中心區域,關中的地理位置雖然偏西,但是東有崤山天險易守難攻,關內沃野連片自然環境也很不錯,所以之後的很多王朝都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所以將都城放在了長安。然而時移世易,隨著江淮、江南、華北等地的不斷開發,關中的地理位置開始顯得越來越偏,不再合適為都了。

    原本的長安,乃是絲綢之路的東端,但唐朝中後期開始,隨著唐朝在西域的沒落,陸路絲綢之路逐漸衰落,而東部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起,這對於長安的經濟地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兩宋時期,江南地區迅速崛起,南方完成了對北方的經濟超越,而地處南北往來要衝的中原地帶,自然也就取代了關中的地位。

    再者,還有個很直接的原因,歷經唐末的常年烽火,長安城幾乎被毀於一旦,從漢朝一直存在到唐朝的未央宮也被夷為平地徹底消失,後來的王朝,自然是沒興趣也沒力量,在已經變成廢墟的長安,重新營造一座輝煌的王都

    五代時期,中原地區因為大運河與內河漕運的發展,成為了當時的經濟重心,其地位已非被毀的長安能夠相比,北宋將都城定在開封,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當然,開封也存在無險可守的巨大隱患,趙匡胤曾想遷都長安重新營建,卻並未成功

    而南宋時代,長安落入女真之手,金朝武力雖盛,但發展經濟的能力實在不堪,中原與關中在金朝手中繼續受到巨大破壞,繼續衰落,而南宋也使得南方的經濟徹底超越北方,不僅僅是關中,整個黃河流域都失去了選定都城的優勢無論經濟還是地緣方面,偏於關中之地的長安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優勢,自然不會有王朝再定都在這裡

  • 25 # 黯金讀書會

    關中地區的開墾時間最長,和開墾密度最高,很早就導致土地貧瘠化,加上持續的氣候變化,關中平原的糧食生產能力一直在下降。

    在秦漢時期,關中是糧倉,因為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灌溉系統良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中越來越不適合農業生產,到唐代時關中已經無法供給首都長安,糧食從華北運入長安成本太高,因此唐中後期,很長時間政府是安置在洛陽,方便解決吃飯問題。

    其實,再後期華北平原的糧食產量也在下降,帝國首都需要徵集糧食養官養兵,必須安排在一個交通方便的地方,這就是北宋定都開封的原因。

    再往後,中國的糧食供給主要靠南方的江浙,首都就只能安排在大運河周邊,也就是北京和南京了。

  • 26 # 天淞子

    五代十國後,長安為何永遠喪失了作為帝國首都的資格?

    即是後世一連串的巧合,也是一種必然,

    看幾個事實吧。

    1、趙匡胤原本屬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的大將,而後周的首都在開封,而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兩者都在河南境內,也就是說趙匡胤的基石在河南,所以北宋建都也在河南開封,雖然有大臣曾經建議將首都建立在洛陽,但被否決了。更別提去當時的陝西境內的長安了。

    2、南宋不用說了,南下建都於臨安。而打掉北宋的金國,是來自東北境內的女真族,金國入侵北宋成功後,也將首都建立在了中原正北方位的北京,而不可能去建立在遙遠的西北方的陝西長安。

    3、南宋被元朝摧毀,元朝是一群蒙古人,蒙古也是在中原正北方,蒙古人一旦征服中原,建都也建立在了距離北宋和金國時期的首都開封相對較近的北京,怎麼可能跑到遙遠的陝西長安去建都?

    4、元朝之後是明朝,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安徽近鄰有江蘇、河南,距離陝西還蠻遙遠的,此外元末一系列反抗元朝的各種起義軍,最早主要活動在長江中下游兩岸,朱元璋最開始參加的紅巾軍也主要在長江沿岸活動,所以朱元璋一旦打下天下後,他建都在南京,後來他兒子朱棣篡權奪位成功後,又將首都搬遷到了朱棣本人封地北京,所以整個明朝時期,建立首都完全和陝西的長安無關。

    5、最後一個皇朝是清朝,清朝皇族是一群滿族人,和宋朝時期的女真族人可謂同源,也來自東北,他們征服了中原,征服了明朝時期的所有轄境,他們老家距離北京、開封、南京都不算太遠,但距離陝西的長安就太遠了,雖然大軍橫掃,當然那裡的地盤也是要征服的,但要建都,首先當然還是要找一個條件更好、同時距離老家更近的地方,所以清朝建都在北京。

    ——以上這些事實,你可以認為是一種巧合,但也有其必然,這個必然主要是因為唐朝之後,尤其經過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的西北地區,各方面條件尤其經濟環境,相較中原地區,尤其相較長江以南地區,已經大大的衰敗了很多,長安及其周邊地區的生產力,已經無法生產出足夠一個龐大帝國首都所必需的各種資源,西北地區的自然條件也越來越差了,而長安距離當時經濟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又要比中原甚至比北京距離江南還要遠,隋朝時期曾經挖掘開通的運河,經過五代十國後已經被破壞了很厲害,所以北宋時期重新開挖了開封到江南的新的運河,後來這條運河又北上挖到了北京,而這條運河,在中國近千年歷史上,起碼從北宋開始,對於中國列代王朝統治階層來說,它已經成了首要生命線,沒有之一。

    這就是五代十國之後,陝西的長安喪失首都地位的一種必然。

  • 27 # 荷蘭陸渾絨

    一個傻子的提問嗎? 請問那個地方從古至今一直是首都? 陝西西安市經歷了 周 西周 秦 漢 隋唐 大一統還不夠?? 或者你認為某一個只有大一統的東漢 和晉 一直是首都?? 經歷了這麼長時間還嫌不夠。你能在中國找出第二個嗎??或者其他什麼古都地盤只有村子大小的地方???

  • 28 # 皇帝忽悠團

    比如,唐朝經濟上,西安的農耕條件次於洛陽, 而且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商貿繁華也非西安偏處關西所能比擬的。 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 而將整個政府機構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人稱“逐食天子” ,洛陽的優勢西安不具備。 再次,文化上洛陽的地位極其崇高,這就是為什麼盛唐在洛陽了。總之人口,耕地,海運,物資,都得中原供給。

  • 29 # 韓之豫史話

    大家好,我是韓之豫。曾經輝煌無比的長安,從五代十國後的1100多年,為何沒有一個王朝在此建國立都?

    長安為什麼說是千古一帝都,因為它曾經在長達1077年的時間裡,先後做過13個王朝或國家的首都,天子腳下皇城根,長安不由自主的沾染了許多王氣。

    但是這種王氣,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開啟以後,似乎就衰竭了;中間除了那個迅如流星般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外,長安再也無法與帝都相連,長安,真的王氣已盡矣。

    長安作為國都,起源於西周,當時還不叫長安,只是再後來長安範圍內沿河修建了兩座頗具規模的城市,其中一座名叫鎬京,是由周武王營建的,所以,它就成為了整個西周時期的行政中心。

    秦朝時咸陽規模巨集大,包括渭河兩岸的廣闊地域,它的地域範圍東到黃河,西達千、渭河之濱;北起九山和林光宮,南至秦嶺北麓,東西400公里,南北200公里。渭河以北有咸陽宮、蘭池宮以及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渭河以南有因為一篇《阿房宮賦》舉世聞名的“阿房宮”,還有供皇帝遊玩的甘泉宮和上林苑。渭河從咸陽城中穿流而過,一座寬6丈、長380步的木橋把渭北、渭南連在一起,這樣龐大、繁華的城市,試問當時的世界上除了咸陽還有哪個?

    因為咸陽其實當時已經被項羽破壞殆盡,所以劉邦本意是將都城定到洛陽,但張良說:“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張良的一番話,讓劉邦決心在關中重新打造出一個超級帝都來,於是他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後來又修建未央宮。漢高祖七年,大漢朝正式把國都遷到長安鄉,改名為長安城。

    其實漢唐之所以選擇長安作為都城,根本上還是由它們的敵人決定的,在五代十國以前,邊患基本上都來自於西北,漢朝有突厥,唐朝有突厥。長安作為都城,戍邊功能必然是比中原地區要強的太多,而且,長安直達前線,極大的危機感促成定都於此朝代都崇尚武力,無論是漢武帝還是唐太宗,甚至隋煬帝,都力主開疆擴土。

    (二)長安衰落,始於黃巢,政治動盪和破壞是關鍵因素

    黃巢之亂,是長安王氣毀滅的開始。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經過多次反攻,來自唐帝國各路打著勤王稱號的藩鎮部隊,終於攻破了黃巢軍隊佔據的長安城,像猛虎凶獸一般,衝進了這座千年古都。

    有晚唐詩人韋莊詩歌《秦婦吟》為證: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蒼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追究唐朝以後的帝國,為何不願在長安立都,頻繁的政治動盪和破壞,是致為關健的因素。

    算上黃巢之亂,從883年到904年,短短21年間,長安竟然先後經歷了四次超級打擊!

    公元885年,宦官田令孜與藩王王重榮、李克用爭權失敗,於是帶領禁軍挾持了唐僖宗退出長安,田令孜走之前下令,在長安全城縱火。

    而最後一次,也是毀滅性的一次打擊,來自於朱溫。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軍閥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據記載,朱溫命令長安全城居民“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水沿黃河而下,長安自此丘墟矣。”

    (三)軍事密碼:長安以戰而起,以戰而落

    前文已經說過,長安之所以被漢朝和唐朝兩個大一統王朝選擇,在於他們的敵人匈奴和突厥都活躍於西北,而從唐朝中期以後,隨著東北方向的契丹、女真、渤海等少數民族的相繼崛起,中國的軍事和民族鬥爭中心,從西北逐漸轉移到了東北。

    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長年的戰亂已經使整個長安的人口從盛唐時期的百萬變成了不到十萬,老百姓們都搬了家,面對戰爭,當然是活命重要。人口的缺失,更讓長安顯得沒落,從唐朝以後,它就失去了作為帝都最基本的條件。

    從長安鄉到長安城,再變為鎮,長安的王氣,大概就是因戰爭而起,因戰爭而落。

    (四)自然生態危機,是壓倒長安的最後一根稻草

    政治的動盪,軍事中心的轉移,只是長安王氣消失的表象,潛藏在這股長約四百年動盪背後的,是長安一些賴以立都的基礎條件的破壞和毀滅。

    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關中平原原始森林的毀滅、水資源的銳減、自然氣候的鉅變、以及漕運的斷裂——只有這些,才是導致長安自五代十國後一蹶不振、不能立都的根本原因。

    拿森林資源來說,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地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不然也不會成為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佈的生態環境極為優美之地。但是從秦漢開始,關中地區就因為大規模的農業開墾,以及城市營建和維繫居民生活等,使得關中平原周邊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森林資源消失為伴的,是長安周邊水資源的枯竭,曾經的“八水繞長安”更是日益衰退。失去森林涵養的關中地區,水資源開始急劇減少,從唐宋開始,關中地區有關“水清、乾涸、斷流”的記載共22次。甚至到了康熙和雍正的時期,就連作為滋潤長安最重要的河流——渭河,都有6次斷流。

    據統計,從唐朝武德七年到開元二十九年的一百多年裡,長安及周邊地區,共發生了20起大型的自然災害,其中有10次旱災,7次水災,以及3次蝗災。然後越往後越嚴重,到了唐朝中後期,竟然平均每2.7年就會有一次大型的自然災害,關中地區頻發的自然災害,不僅拖垮了中後期本就走向頹勢的大唐,更是使得長安城逐步進入了一個生態崩潰的大環境。

    生態既然已經瀕臨崩潰,自然更不用提百姓的耕種,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根本難以為繼,而長安又曾是古代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於是在它的地位還在的時候,糧食供應,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生態都是一環接著一環的,在西漢時,關中地區可灌溉農田有4.45萬頃,但到了唐朝大曆年間,這個數字銳減到了0.62萬頃,長安城的人口反而比西漢時期多了四倍,這糧食怎麼可能供應的上?

    唐朝貞元二年,長安缺糧,軍民騷動,這時,終於有將領從外地買來了3萬斛米運到了長安,當時的唐德宗哭著對自己的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所以缺糧,從大唐誕生伊始,就是個困擾長安城的魔咒。而凡是以後想在長安立都的,也都要考慮到這個最大的阻礙。畢竟沒有哪個皇帝,會想要和唐朝一樣,靠著從外地運輸來的糧食過日子。

    自身無力生產,有缺乏漕運補充,長安作為首都的血脈,就斷了。試想,如果有人在外圍阻斷了長安地區糧食和財賦的供應鏈,那長安豈不是成了甕中之鱉,任人拿捏?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統治者選擇長安作為都城。

    而又隨著五代十國以及兩宋的戰亂紛紛,長安周邊“畜產蕩盡,十室九空”,關中地區在宋代時已經淪為“地曠人稀”“土地瘠薄”的不毛之地。

    南宋有詩人李獻甫在《長安行》詩中寫道:

    長安大道無行人,黃塵不起生荊棘。

    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

    長安,終究是把最後的輝煌留在了大唐

  • 30 # 歷史學習者

    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不過從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正統王朝定都於此,即便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樑唐晉漢周,也沒再定都於長安,長安都城之位不保的態勢,從隋朝時期開始就已經顯現。

    長安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3。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長安文化影響極其深遠,由於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唐以後,雖然長安不再為國都,但“長安”一詞卻成為國都別稱。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長安街,就是以古長安命名。

    公元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的首都地位喪失,被降為“佑國軍”,從此失去天下政治中心的地位。

    總結:其實,一座城市的衰落,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的衰落,長安的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的快速崛起,加之當時長安人口數量也大不如前,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下去。與此同時,新的城市開始崛起,便自然而然的,取代了長安作為首都的身份。

    歷史的變遷更替亦是如此,新舊更替,改朝換代,本就是歷史的發展規律。

  • 31 # 科技歷史說

    長安,位於如今的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源源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也被人們譽為中國的“龍脈”所在。如此看來,長安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但在五代十國後,為何再沒有一代王朝將都城定在長安呢?長安為何永遠喪失了作為帝國首都的資格呢?

    自唐朝滅亡後,907-9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正位於五代十國時期,此時的長安,戰火紛飛,到處都在發生著各種起義,烽煙四起,使這個已經有些衰落的城市更加破敗不堪。後來長安再沒有被定為都城,一部分原因可能是長安所遭受的戰火較多,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統治者認為重新恢復經濟與恢復生態環境會勞民傷財,畢竟一個新政權在建立初期,本就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重建一個都城。

    其實,一座城市的衰落,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的衰落,長安的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的快速崛起,加之當時長安人口數量也大不如前,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下去。於此同時,新的城市開始崛起,便自然而然的,取代了長安作為首都的身份。歷史的變遷更替亦是如此,新舊更替,改朝換代,本就是歷史的發展規律。

  • 32 # 西門三姥爺

    長安的衰落,有5方面的原因。

    首先,唐朝之後的朝代,大多不像秦、漢、隋、唐一樣,以西北、中原一代為發家地。即使這些後世朝代考慮北方定都,也最多想到洛陽、開封,或者北京,而對西北的長安城沒有先天的親近感。

    其次,經過幾千年的開發,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土地早已貧瘠,不堪重負。再加上連年戰事不絕,經濟已被嚴重破壞,唐末的長安城更多幾乎被毀於一旦,所以也不再適合再做都城。

    第三,從兩晉開始,中原人口已經向江南大量湧入,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利好,而經濟中心也漸漸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在兩宋時期,南方甚至完成了對北方的經濟超越。所以相比貧瘠、破敗的西北關中,南方也更具有統治所需的物質經濟資本。

    第四,隨著時代發展,海上貿易經濟逐漸取代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導致國家的經濟重心也逐漸東移,作為絲綢之路東端的長安,自然也隨著經濟活動的減少而被逐漸冷落。

    最後,從宋朝開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逐漸興起,不再像過去那樣僅是掠奪侵擾,而是要效仿中原建立統治政權,所以,不在與其接壤的西北建立政權,也是為了避這些少數民族的鋒芒。

    綜上所述,長安在五代十國之後,就失去了做帝都的資格。但作為中華文明中最著名的古城,它仍然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物儲備,而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城”。

  • 33 # 朝夕聞道

    之所以五代十國後長安不適合做國都最根本原因是關中有限的土地無法滿足無限制增長的人口

    關中土地面積有限,能養活的人口也有限

    秦漢時期,由於全國整體人口較少,長安人口也不是特別多,因此關中土地對於養活長安人口完全沒壓力,能,但是雖然漢朝人口不斷增加,長安城經濟越來越發達,而隨著漢朝修生養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的盛世使漢朝人口越來越多,而關中人口也越來越多,那麼關中土地承載能力也越來越大

    長安作為西漢首都,人口淨流入也大,因此人口密度必然大於全國任何地方,到了西漢中後期,長安就不得不從外地調糧了

    大運河的開通減輕了往長安運糧壓力

    唐朝建立後鑑於西北邊疆局勢因此再度建都長安,由於隋煬帝時期已經開通了大運河,關東地區糧食可以通過大運河運往長安

    但是唐朝中期經濟快速增長,長安已經成為世界最大都市,常住人口達一百多萬,因此靠大運河運糧已經無法滿足過快增長的人口需求,因此唐朝建立東都洛陽,並有多為皇帝移居於此

    安史之亂期間由於大唐兵力不足不得不向回鵠借兵,在收復長安後,回鵠士兵卻賴在長安不走,同時公開搶劫長安富人之家,大唐皇帝不得不默許這種行為

    吐蕃數次攻陷長安是長安沒落的開始

    公元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大唐局勢不穩之際發兵20萬攻佔河西走廊,幾百萬唐人淪為亡國奴,同時吐蕃進軍長安,唐代宗匆忙逃跑,吐蕃佔領長安後立偽皇帝,之後郭子儀率軍擊退吐蕃,臨走時吐蕃又進行劫掠一番,放火焚燒大量建築

    晚唐長安有經歷數次大規模洗劫

    安史之亂結束一段時間後,唐朝進入一個暫時穩定期,但是唐朝關東地區皆被藩鎮控制,而部分藩鎮缺錢了就進入長安搶劫,這樣小規模搶劫多達數十次

    881年爆發黃巢起義,並發展到數十萬之眾,黃巢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黃巢自立為帝,黃巢軍初期進入長安並未破壞長安,而是有代唐自立的想法,因此嚴肅軍紀,但之後唐軍反攻長安,黃巢逃跑,並再次攻入長安,將長安放火焚燒,黃巢惱怒長安百姓,因此瘋狂報復大量百姓,黃巢軍缺糧,就直接吃人,更令人髮指的是直接將活人直接磨成肉沫做成乾糧隨軍攜帶,此次長安遭到毀滅性打擊

    宋朝建立後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因此定都便於漕運的開封成為必要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船為什麼不能直接飛到月球,而是需要環繞變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