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不存在538
-
2 # 浪濤鯊
各位好!
心裡話,我一直很排斥電商,有天然原因,我一直是做實體零售的。可現在也走在電商之路上了,也就更瞭解一點電商和實體店各自的不好之處。
實體店的老問題和缺點我想大家都多少清楚,今天只說說我對電商的個人感觸。首先,電商太強大了,強大到往上綁架了廠商,往下綁架了消費者。用詞很重,但俗話說,話糙理不糙,就是這麼個理,就是這麼個事實。
電商的強大,源自於取得了消費者的喜愛與選擇。貨比三家,是咱們老百姓購買東西的消費習慣。而電商平臺的出現,已經遠遠不是貨比三家了,貨比30家都不止。這前所未有的方便,非常劇烈的刺激到了消費者的眼睛,也滿足了慾望。但真正滿足的其實是對價錢的滿足,哪家便宜買哪家。好了,這反過來就開始影響到電商經營者。因為電商平臺其實競爭更加劇烈,電商經營者要脫穎而出,就只能盡其所能提供更便宜的出售價格。問題就出來了,老話也講的好,一分錢一分貨,價格戰打到極致,就只能從產品上打注意了,這樣就往上開始影響到生產廠家。
在我所處的行業中,曾經比較深入的接觸過幾個廠家。作為生產廠家,產品的銷售肯定是重中之重,傳統生產廠家之間的競爭也同樣非常大。現在電商經營者找上門來,往往量大,產品結構又單一,這種客戶廠家是非常喜歡的。然後就開始按照電商經營者的進貨需求來做產品,等於一下子就被電商綁定了。
因為電商經營者為了追求進價的便宜,從而以更低的售價去參與競爭。量大又有議價權,很容易就設計出一款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但追求利潤是很正常的商業行為,賣價那麼低,就只能設計特別的商品來提供。
關鍵這種特別的商品一般也不是假貨,正規工廠正規生產,並且有正規的廠方品牌,但他就是有問題。打個比方說一件保暖內衣,按照正常的標準,應該要500克的單件重量,才能有良好的保暖效果。但電商經營者為了滿足電商經營的特殊需求,會向生產廠家提出一件保暖內衣克重350克的生產要求。
這樣一來,越來越壞的迴圈就開始了,消費者通過電商買到產品,體驗感就是差那麼一點點,有時候還是一種說不出的不好感覺。而廠家了,在這樣的產品上面,大大咧咧的貼上自己家的商標,一不小心,很多年費盡心血培育的品牌價值,就這麼慢慢被消彌掉。
據小道訊息,有個別品牌還相當喜歡、樂衷於這種出租品牌的行為。
這些種種,可能大家都有這種感覺。也有可能我是揭開了一層皇帝的新裝……
有人說我要買的不好,就換個品牌,換個電商店,可如果整個氛圍都是這樣呢?
反正:
我自己感覺是不好!
我自己感覺是無解!
我非攻擊,只是個人感受吐槽而己!
但願:
將來不會是一聲嘆息,滿地雞毛!
-
3 # 雲和資料
同一個行業,不同的人去做利潤卻不可能一樣,因為這和每個人的付出和方向有很大的不同。國內電商至此,很多人都有了解到也有很多人去做,市場就這麼大,進入的人很多,所謂狼多肉少,只會造成競爭加劇,另外加上平臺規則的限制,可謂是火上澆油,讓很多一頭扎入這個市場的人感到難受。
可能有人已經想到了這個路是什麼,沒錯就是亞馬遜跨境。
亞馬遜無貨源模式,就是把國內平臺的產品加價搬到亞馬遜平臺上出售,因為中國家制 造業成本比較低,賣給高消費的發達國家。加價一般5倍起,10,20倍的都有,利潤非常可觀,是國內平臺達不到的。
亞馬遜無貨源,主要從1688,淘寶採集,篩選處理,翻譯,匯出表格,修改後,上傳到亞馬遜,出單 後從1688。
亞馬遜erp系統後臺(產品採集,產品過濾,產品翻譯,匯出表格 ,產品管理資訊,員工管理,匯率管理,訂單管理,物流管理等等),使用我們的深圳中轉倉(幫您 驗收產品是否破損,是否商品和圖片一致,是否違禁等等,再二次打包貼簽發往國外)
應該說這個模式對於做點群的朋友不陌生,和國內點群玩法非常的相似,只要無腦的採集上傳商品,商品數量起來了,樣式更多,被看中的機會就會更大。其實國內很多電商平臺就是模仿亞馬遜去做的。換了一個市場同樣的模式,國內電商賣家如果瞭解操作,上手肯定是非常快,很短時間就可以有訂單出現。
-
4 # 檀紙間
電商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優化
電商使用“氾濫”去形容似乎有點過激,流露出一種濃濃的厭惡感,然鵝,在我科學的眼睛看來,這是一種“生產力進步”的正常表現,你不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還是不願意,都應該用“發展必要趨勢”的“辯證觀”去接受這個客觀現實。
電商是商品流通渠道的優化
這是毫無疑問的,這種優化主要體現在宣傳方式和流通模式上。
過去的商品,宣傳方式以觸手可及的媒體加電視廣告為主,電商模式出現之後,自媒體鋪天蓋地而來,紙質的雜誌(商品廣告)幾近夭折、電視廣告收入也是慘不忍睹,但總體來說,商品方(廠家)的宣傳成本小了,大量的知名自媒體廣告使得企業可選擇餘地非常大,甚至於個別企業自己在自媒體的平臺上就可以同步宣傳。
這對商品來說,也是另一種降低成本(宣傳費用)的途徑。
除了宣傳之外,生產企業直接“電商化”,減少了過去中間的“批發商”環節。儘管目前不是發生在“全商品領域”,但對於產品來說,廠家直接到終端(B to C)的模式實實在在提供了不小的“使用者端可降價空間”,將實惠帶給了最終的使用者。
你能想到與電商模式沒有衝突的,就去幹(比如商品運輸不宜破損類);你想到電商解決不了的,就繞開(比如服務類)。這點很難,但是不失為一個今後的方向。
-
5 # 小漁的創業信條
什麼叫電商氾濫?如果大家都湧入電商行業,證明電商行業更加有競爭力,這是市場經濟的自動調節。至於你說的以後會是什麼一番境況,我認為以後消費者可以買到價效比更高的產品,市場上的公司只會剩下有競爭力的公司,那些沒有競爭力的,只會天天抱怨網際網路的人就會被淘汰掉。
電商是流通渠道優化沒有電商會怎麼樣,我們可以預見到,大城市越來越發達,中小城市越來越落後,普通人創業成本越來越高,因為地產成本會越來越高。
電商為什麼可以把價格做到更高的價效比,不是電商玩什麼貓膩,而是電商的技術進步讓流通環節的成本更低。
1、資訊更加透明
那些想著靠忽悠的產品會越來越沒有市場了,以前一件300元的所謂“外貿尾單”已經消失了,換成了價效比更高的優衣庫、韓都衣舍、ZARA等。因為這些公司的產品更有競爭力,流通渠道更合理,給了那些利用資訊不對稱忽悠消費者的商家沒有立足之地。
2、去掉了中間環節
工廠不用再分利潤給各級代理商了,直接將產品賣到客戶手中,品牌店也可以通過線下服務大城市的消費者,通過線上服務小城市的消費者。消費的利潤全部被更有競爭力的商品獲得,改變了以前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網際網路化是經濟的經濟的進步我不知道大家怎麼想的,但是我是無法離開網際網路行業了 ,網際網路讓我創業的成本更低,讓我可以跟很多所謂的大公司站在同一個競爭維度,不然你讓我去開一個店子就要花幾十萬,我真的沒那麼都資金開店子。
我也不想被所謂的實體店裹挾,而實體店無法裹挾初創公司,不能再跟以前一樣耍無賴,不結款退庫存,所以開始抱怨不賺錢了。
電商成本也在變高當然現在電商的成本也一直在不斷推高,不過這也是競爭的結果,無可厚非,及時沒有電商,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創業者,只能跟隨技術的發展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模式和戰略,在夾縫中生存,但是這種競爭至少是良性的。消費者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不同型別產品,不再被資訊不對稱所左右。
-
6 # 逯人暢
任何事物,存在即是合理。社會在變革,商業形態發生變化了,我們只能去適應。
其實主要是媒體炒作,讓我們變得恐慌,不知所以。
電商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線下實體店房租貴,產品價格貴。電商的成本相對低,有競爭力,所以才有電商的機會。
然而根據國家商品交易量,線上也只是佔了18%,線下佔了82%,說明線下才是未來的趨勢。
線下實體店一下子被電商的模式打懵了,但是線下實體店的老闆一旦學會了網際網路的思維和工具,一定比單純的電商公司要牛!
其他發達國家電商之所以不那麼發達,主要是因為人家線下實體店做的太好了!其實現在線上的運營成本和線下的成本相差幾乎不多了,以後可能會比線下還要高。因為空房子多,房租會低。所以30年河東30年河西,風水輪流轉,不要擔心。
阿里,京東,華為都在積極佈局線下實體店銷售,為什麼?因為線下有線下的很多天然的交易場景優勢!線上的流量增長停滯,線上的流量越來越貴!
所以未來不會提電商,未來是線上線下徹底打通,叫新商業!
-
7 # 休閒居士1963
商品的價格是市場決定的,工廠的出廠價是工廠通過財務核算決定的,有沒有利潤空間,工廠自己有權。只要全民消費水平不降低,工廠就不會倒閉,只是銷售渠道的問題,一個家庭去年吃了60斤食用油,今年還是吃了60斤,只是去年在超市買的花了600元,今年在網上打折搞活動買的花了500元,與工廠倒閉有什麼關係嗎?社會銷售總額沒有降低,工廠怎麼會倒閉?如果廠家都是零利潤賣給電商,哪他們是自己不想活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國家為了增加就業而放棄現代科技,哪發展先進的製造業又是為了什麼?
-
8 # 愛眼眼鏡安貞店
為了彎道超車大力發展電商,惡果出現在想懸崖勒馬,推崇電商+實體,可以用慣了廉價假貨還有幾個錢招呼實體店,實體店電商流量是競爭關係不是合理流動關係
-
9 # 傲寒523
為什麼發達國家不注重電商,因知道後患無窮!攪亂民生!現在看到弄得太多人失業,網商其實就是店鋪,弄垮實體店,幾個網商成了最大房東,天天重新整理財富記錄,賺了開網店人的錢,弄得各行各業都難做,開網店只要一個收送貨員而己,實體店呢?就業多大?看店員,推銷,業務,進貨,送貨,臨工。。。。本來所有實體店互帶動各行業消費,可看到現在沒以前的熱鬧了吧,四處店鋪關門,將來會更冷清,沒工可打了推出擺地攤,為爭價格廠家也不追求品質,越來越多低劣商品,以後何來強大?只會走向退步!希幾大電商給中國人一條生路,還國家富強,你們已賺夠吃幾十輩子了,聯合關閉開實體店吧,帶動各行各業吧
-
10 # 一六六一1661
一直以來,我們在想方設法地去除中間商……絞盡腦汁地去購買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產品……直到突然有一天失去了工作、丟掉了飯碗時,才發現自己也不過是一箇中間商而己,以後的感受會更深刻的!不喜勿噴謝謝!
-
11 # 閱盡人間冷暖
當年馬雲的阿里巴巴缺錢的時候,美國雅虎和日本軟銀的孫正義投資了。
他們都賺了大錢,做為資本逐利的投資者,
他們為什麼不在美國和日本自己投資做淘寶,那不是更賺錢嗎?
因為,他們沒有合適的“土壤”。
只有在華夏,有這一片適合電商的土壤。1、品類齊全的小商品,科技含量不高、資源損耗大,價格低廉,人工便宜。
2、華夏人的劣根性,你賣一元,他可以賣9毛,另一個跳出來賣8毛5,還有幾個更狠,直接賣5毛。
3、美其名曰:薄利多銷,害苦了多少人。看看拼多多的橫空出世,就是這樣的套路。
那麼再過若干年會是什麼境況?1、做電商的小店都被剪光了羊毛,一年不如一年,養活了投資電商的資本。
2、價格回不到從前,質量越來越低劣。
3、實體越來越不好做,失業的更多。
-
12 # 搞野勁哥關注了你
在此罵電商的也許幾乎都是那些出租商鋪的房東們多,因為電商平臺,觸犯到他們的利益極大。以及那些以小本錢賺到大錢的皮包公司,所謂的產品各級代理商們。因為所有商品的價格就是他們這些中介商的加入後,使到各種商品的購物成本都增了價格。其實平臺對產品和做個體戶的影響不大,甚至於電商平臺能把商品推銷到世界各地人民,也加強了類似產品多樣選擇性和產品價格比較性的好處。只不過是電商的發展把思想念舊,不思改變的人,換成了電商新人們換替他們去推銷著更便宜更好的產品。拼多多,淘寶它們只是一個平臺,就象以前的一個個大集市,也是一個平臺而已。為什麼?非要去說他們要害了國家的工業呢?產品的價格的透明化是一件好事啊!工商業內部競爭力的加後大對工業,商業 ,都是一件好事啊。當然如果工業,商業都不把自己的利益讓點出來給人民,非要把自己的產品為了自己的固有利潤去把自己生產的產品去造假後,來加強競爭力,那就是你們工廠的錯了。你們工廠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利潤給人民大眾,又能把產品做的更好,那麼你的工廠會沒生意嗎?沒工開嗎?你們工廠生產正常,工人就會有就業機會,增加了有收入,有收入後人民就會有更強大的有購買力了。那麼這不就是大家都想要的共贏時代嗎?
-
13 # 大強雜談
電商提高了效率!但對社會的貢獻度有限!
1.電商打敗實體店是必然的事。老百姓認為電商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便宜商品,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商品價格的便宜,背後就是大量的中間商和代理實體店倒閉!您知道嗎,實體店解決了一個地區大部分的就業問題,如果實體店,商場關閉,相關的配套也會關閉,當一個地區就業率降低,消費能力下降,那麼這個地區經濟就跨了,對老百姓就是沒有工作了!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電商的發展,有可能導致失業!
2.就是劣質趨良質!電商是將全球一起競爭,價格不低不行!所以,價格低是王道!那怎麼辦,廠家只能降低產品質量!這裡不是造假,是用品質差的代替品質好的!就比如神別馬六!您看現在的馬六質量和10年前馬六的質量能比嗎?
3.電商平臺就是實體的批發市場,對社會真的沒有貢獻!因為電商平臺沒有創戰社會價值!就是賺中介費!沒有產生社會財富!
所以,電商平臺發展,真的有問題!如果提前解決,後續會有麻煩!
-
14 # 馮先森聊侃科技生活
按照馬雲的觀點就是未來不會有純電商,只有"新零售",就是結合線上和線下的一種新o2o模式,線上購買線下體驗,解決了電商的快遞等待問題。而且新零售o2o的發展也是為了推動線下實體行業的經濟水平,新時代的新經營模式的發展改革趨勢。
電商的發展目前看來的確是存在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大資金流向幾個資本和財團的手裡,但電商的逐漸演化並不會成為未來的資本管理趨勢,只會慢慢朝著社會主義形勢演變和更改。
-
15 # 憶湘音
電商是一種大趨勢,因為電商省時省力等諸多的優勢是實體店不能比的。希望減少甚至撒銷電商而為實體店騰出發展空間的想法太單純了。
-
16 # 自律給我自由
電商發展太快造成野蠻生長,破壞了極速破壞了鏈,等發現弊端時就晚了,很難恢復了。對國家和老百姓來說都是壞事。失業率大大增加,錢流進少數人手裡,,,,
-
17 # 汕頭酒鬼
實體店帶動許多經濟,稅收,其他費用,總體來說,對國家是貢獻巨大的,電商呢?財富過多集中某些群體,而且沒任何稅收?只帶動了,快遞,送餐的!建議,國家收電商稅收,價格就不同了!
-
18 # 到我了870
不敢說電商好不好,即使沒了電商,租房幹買賣你也好不哪裡去。比如以前在居然之家租廠地賣傢俱,房租年年漲,每月都要扣錢搞活動,幹不下去了退場還要恢復毛坯…沒有電商,房東們更猖狂!
-
19 # 聽鋒的歌1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亙古不變的道理,存在即有理。我覺得電商的發展,有可能會有助於抑制房價。實體店會越來越少,靠收房租過日子的人,不會炒鋪炒房了,凡事有利就有弊。
-
20 # 溫柔的夢
每一個新興行業的出現,有它的必然,也有它的客觀規律。我們應該積極其向前看。就好比汽車的出現代替馬車,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的需要。我們應該積極的參與和引導修正他的不足,每一個新興事物的出現都是社會的一次變革,我們不能老是守成而落後。
回覆列表
氾濫——通常是指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推廣流行。
用這詞可見提問者對電商是仇深似海。
網購是因網際網路的發明而誕生的這一全新商品交換方式,和傳統的交易方式比無非是解決了資訊流的問題,買家可足不出戶地選擇商品,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體驗。
當然,網購雖然打破了資訊不對稱的局面,使資訊流速更快,但就目前二維平面的展示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不能切身感受商品的品質、顏色和大小,失去了上街購物的生活樂趣和體驗。
電商雖然最早起源於美國,但美國保守死板,不能與時俱進,幾下就被中國彎道超車,遠遠地甩在後面。目前,世界最大、最先進的電商都出自中國的民營企業,遙遙領先世界,並傲視群雄。
電商的技術無外乎是資訊的收集、整理,特別是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的把握能力更強,更精準,據說拼多多能做到幾個人閒聊,它就能“竊聽”到內容,並及時推送相關的商品。真是這樣,技術太牛逼克斯拉了!不過本人聽到這種說法後,感到無比的緊張,立即卸掉拼多多。
當下電商的花樣百出,別出新裁,先有微商,後有直播帶貨,各種推廣方式無孔不入,可見中中國人的蔥明是電商發展的動力;人口基數的龐大是電商起家的強大基礎,按概率算,把所有人騙一遍,就是個可觀的大資料。
單值高的商品,如出現問題,可以預見,一定會有人討個說法;問題是大量單值低的商品,如出現問題,估計80%以上的人都會選擇忍氣吞聲,因為討說法的時間成本太高。這樣就為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所以必須加強對電商的管理,應該按照“打黑除惡,有惡除惡,無惡治亂”的原則,儘快完善法律法規,嚴懲那些坑蒙拐騙的違法電商,還電商一塊淨土。
扯遠了!還是回到正題。電商的興起必然對傳統商業模式形成衝擊,至於是一番什麼樣的境況呢?其實眼前就可見一斑了!滿大街的旺鋪轉讓,可憐的苟延殘喘的實體店商家都是電商的負作用。隨著電商的大力發展,可以預見,今後除個別地段好的商鋪還有價值外,一般的商鋪商業價值將遞減。
問題來了!過去沿街開發了大量的商業店鋪,以後拿來做什麼?閒置了多可惜呀!多浪費呀!也許實在撐不住了,房東也來個大減價,然後電商租下來做為倉庫使用,或者搞成養豬場,養雞鴨場,種菜養花。反正辦法總比困難多,本人腦洞太小,想象不出來境況,望各位腦洞大開,總會有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