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閒草堂
-
2 # 跪射俑
老舍曾不忠於自己的妻子胡挈青,與河南青年女作家、畫家趙清閣(比老舍小十幾歲)同居。文革中,老舍捱整,被紅衛兵毒打,回到家,胡挈青因老舍曾經的背叛也羞辱他,逼得老舍投湖自盡了。
1966年8月23日,本應繼續在家休養的老舍,來到北京市文聯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
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衝擊文聯,老舍與30多位作家、藝術家一起被掛上了“走資派”、“牛鬼蛇神”、“反動文人”的牌子,押至北京孔廟大成門前,被押著向焚燬京劇服裝、道具的大火下跪,慘遭侮辱、毒打。
老舍先生血流滿面、遍體鱗傷地被押回市文聯,又因還手“對抗紅衛兵”被加掛上了“現行反革命”的牌子,遭到了“紅衛兵”變本加厲的殘酷毆打,隨後被文聯委會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長安街派出所(為了保護老舍先生),直至8月24日凌晨,老舍先生才回到家中。
而紅衛兵組織要求他24日上午到市文聯繼續接受批鬥。
清晨,出大門前,他和三歲的孫女說:“和爺爺說再——見!”
老舍晚年最後的留影之一
這一天,傷心之至的老舍先生沒有去文聯接受批鬥,而是獨自一人走到了太平湖湖畔。
當日深夜,中國近代大文豪老舍先生自沉於太平湖,享年67歲。
-
3 # 果樹999
說明文革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迫害有多慘,不光是老舍,許多當時的知識被迫害至死,歷史教訓深刻,但願我們都能有深刻反思,不要讓這樣的悲劇再重演。
-
4 # 樾檬侃歷史
1966年8月25日,清早起來晨練的人們在太平湖邊發現了一具屍體,打撈上來後人們認出了老舍先生,隨後他的兒子舒乙前來認領了老先生的屍體。
8月24日,在老舍先生投湖自盡前,曾親自向自己的親人一一道別,特別是舒乙三歲的女兒,那是先生最疼愛的孫女。
在先生走出大門前,他把小孫女叫到了跟前,並對她說:
“和爺爺說再見!”
說完之後,先生毅然的走出來家門,邁步向太平湖走去,路上發生了什麼,先生心中想的又是什麼,無人知曉!
人們只知道老先生在湖畔坐了整整一天,直到第二天清早人們才發現了先生的屍體。
事後,老舍先生投湖自盡的訊息不脛而走,但時至今日他的死因仍然是個迷。
原來,太平湖離老舍先生母親晚年的居住地觀音庵只有一牆之隔,老舍先生很有可能就是去找他最愛的母親了。
可憐先生67歲正是兒孫滿堂、頤養晚年的大好時光,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如今,時過境遷,早已是物是人非,當年的太平湖早已不復存在,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哀思和惆悵!
-
5 # 文子心語
一、首先題主的問題有點不十分準確。
老舍先生在投湖前說了什麼?這個可能誰都不知道。
老舍是在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盡於北京西城太平湖。
“老舍投湖之前,曾在未名湖畔待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小半夜”,
可以斷定,老舍是在下半夜或黎明前投湖的。
老舍投湖前,身邊沒有人,他即便是自言自語或大聲吶喊,也沒有人聽到。
否則,就會有人去救了。
老舍投湖後,是被晨練的人發現打撈出的屍體。
而老舍的家人25日,接到通知才去領人的。
老舍向自己的孫女小月說:“和爺爺說再見”這句話,應該是老舍走出家門時說的。
而且這句話多半是根據老舍的兒子舒乙寫的文章中才得知的。
二,老舍投湖投湖的原因有多種。如果老舍一心求死,大概不會在湖邊坐那麼長時間,盤桓如此之久。
他當時的內心,一定是猶豫、糾結的。
a、社會的因素
老舍先生的悽然離世,自然與文革鬥爭不可分割。
他受到了諸多不堪忍受的凌辱,甚至有人誣陷他是文化特務。
他遭到批鬥和毒打,每一天,身上都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
在被批鬥的過程中,皮肉之苦和人格侮辱是難以忍受的。
人們認為,老舍最終因為肉體之苦和內心屈辱的雙重壓迫而死。
b、家人的因素
老舍先生被“批鬥”後,並不是直接去的太平湖,而是深夜回到家中的。
回到家後,不僅連口飯都沒有,甚至連口熱水都沒有。
那種幻滅感,可能痛徹心肺。
老舍的公子極不願意回憶當時的情形,他曾含含糊糊地對詢問人說:當時的那個氣氛,不好。
當然,家人的冷漠雖然可能是那根將駱駝最終壓死的稻草,但是也不能把老舍的辭世單純歸結於此。
三、老舍投湖前經歷過內心的煎熬,在2006年第6期的《隨筆》雜誌上,刊載了李普的一篇長文——《楚狂本色總依然》,寫的雖是李銳,但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據我所知,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自我了斷的人,大多數是由於回到家裡還要挨批鬥。
家是一個人的窩,是他或她的避風港,是這個人最後的退路。如果回到家裡也被當成敵人,就真是走投無路,只有死路一條了。我的一個好朋友,就是這樣投水自盡的。他在外面捱了鬥,被人打了一記耳光,回到家裡,他的妻子又率領兒女鬥他,他就走上了絕路。”
李普在這裡並沒有說出他那位“好朋友”是誰,但我們知道,老舍是“在外面捱了鬥”,且“被人打了一記耳光”,又是“投水自盡”的。
因此,李普的這位“好朋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老舍。
據說,老舍投湖之前,曾在未名湖畔待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小半夜。如果他一心求死,大概不會盤桓如此之久。
因此,另一種觀點就顯得更為可信。
在老舍遭受批鬥期間,作為妻子的胡絜青曾寫大字報告發他的婚外情。老舍在外捱了批鬥之後,回家卻被妻兒拒之門外。
事業的受挫,家庭的排斥,都讓他苦不堪言。
最終,老舍先生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三、老舍夫人胡絜青對老舍的態度也不是空穴來風。她的心裡一直存有怨恨。“孤身一人的老舍與單身女作家趙清閣之間,有一段不容後人褻瀆以對的感情經歷。”這句話,是詩人邵燕祥寫的。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老舍和趙清閣在重慶因文學結情。
1943年,遠在千里之外的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帶著3個孩子,一路穿過重重封鎖,輾轉了3個多月,來到重慶尋夫。因為她已得知了有關丈夫風言風語的訊息。
面對如此尷尬的境地,不願破壞他人家庭的趙清閣給老舍留了一封信,信上8個字:各據一城,永不相見。
趙清閣堅守諾言,孑然一身,終生未嫁,也再無和老舍有任何來往。
但對於妻子胡絜青來說,老舍的這段往事終成了她心中難以抹去的陰影。
老舍最終迴歸了家庭,但是他和胡絜青的感情卻產生了無法修復的裂痕。
家庭二字,從此成為他心頭的沉痾。
在老舍去世後,她的妻子也在痛苦的回憶中,掙扎度過了餘生。
四、最終老舍用趙清閣小說中所說的方式了結了一生。也許,在老舍生命的最後一夜,他的腦海中可能迴盪過趙清閣的那篇極具自傳色彩的小說《落葉無限愁》中寫的那句話:除非我們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才能克服矛盾。
不再相見只是一種自律和形式。而埋藏在心裡的那份真摯的情感,因為“相愛卻不能相守”而變得越加濃厚。
最終,他在現實面前再也無力隱忍,只能選擇這樣一種更加悲劇的形式逃離。
終究是那樣一次錯誤,讓他無力償還,只能用餘生買單。都讓他苦不堪言。
最終,老舍先生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
6 # 麗香滿園
1966年,文學巨匠老舍跳太平湖自盡。有種說法是因為他的家人和他劃清了界限,導致他生無可戀。有位老作家還說看到過老舍妻子胡絜青揭發老舍出軌的大字報,這一切都成了壓倒他的最後稻草。
自古文人多風流,老舍也不例外,儘管老舍有美妻嬌兒,但由於聚少離多,後來還是愛上了民國才女趙清閣。
胡絜青得知後,從北京追到了重慶,趙清閣便“逃離”重慶,去了上海。老舍戀戀不忘,竟又“追”到上海。
趙清閣雖為女子,卻倔強好強,當然不能容忍這種無名無分的生活,她看穿了老舍愛情面前的懦弱,給他回了八個字:“各據一城,永不相見。”
再後來老舍為了逃避情愛的紛擾,於1946年去了美國講學。據說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他是接到了趙清閣的信件,才回的國,回國後得知,這並不是趙清閣要和他重修舊好,而是受文化學者的委託邀請他回國。
不過也有種說法,老舍是要和妻子離婚的,但高額的撫養費,以及妻子一定要讓他身敗名裂的威脅都讓他卻步了。
而因為此段情感,才氣逼人的趙清閣也終生未嫁,她是愛老舍的,但愛錯了時候。
兩個女人都為老舍傷心了一輩子。
老舍的妻子胡絜青也是師從齊白石的名畫家,卻深陷在無愛的婚姻裡,受盡折磨,不知在多少個無眠的夜晚淚溼滿襟。
她在炮火紛飛的年代,獨自撫養年幼的孩子,為婆婆養老送終,自己的男人卻在和別的女人幽會,這對她的傷害可想而知。
他們輪番地打他、鬥他,他漸漸就奄奄一息,遍體鱗傷了。等到半夜家人接回老舍,才發現他已渾身是傷,連換衣服都換不下來,全貼到了肉上。
第二天,老舍出門前,把三歲的孫女叫出來,跟孫女說:“小月,跟爺爺說再見。”
終究是可惜了,悲哀的年代。
-
7 # 史裡淘聲
老舍先生走之前,心情很沉重!本來有很多話想說,但又什麼也沒說。
除此之外,他只是跟最疼愛的孫女說:“跟爺爺說聲再見。”然後三歲的孫女兒很聽話地說了一聲:“爺爺再見!”誰知此後一走,卻不是“再見”,而是沒有見了。
之後,老舍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讀於北京公費師範學校。在那裡認識了才貌雙全的胡絜清,同時她也接受了老舍的追求。
1931年,兩人在一家小旅店結了婚。不久在濟南生下了舒濟,一家人和和睦睦。
老舍和趙清閣因為工作關係接觸越來越多,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並且同居了。
面對一邊是有責任的胡絜清,一邊是深愛的趙清閣,老舍一時間陷入了糾結:他不想成為被人唾棄的負心漢,也捨不得趙清閣。
後來,老舍和趙清閣到了重慶。已經5年不見老舍的胡絜清早已獲知訊息,於是帶著孩子輾轉三個月趕到了重慶。
趙清閣57歲生日時,老舍贈了一副對聯:“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趙清閣生前一直將此聯掛在自己的客廳裡,但臨終前燒燬了老舍寫給她的所有情書,而且趙清閣終身未嫁。
這天,他來到西城太平湖,在岸上坐了下來,而且一坐就是整整一天。很快,不知不覺中天也黑了,他又接著坐到半夜。
-
8 # 化外萬民胡少峰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將個人的自盡歸結到運動,和政治掛鉤,不是愚昧就是栽贓。老舍先生作為新中國文化戰線一員健將,在文學領域貢獻較大,《四世同堂》等影響深遠。至於他一段時間打成右派,被批鬥。尚不至於危及生命。後來解密,是由於家庭失和,其夫人胡紫青女士不開門,不讓進家門,導致先生精神崩潰,有家難回,只得投湖自盡。
作為一名文學工作者,“靈魂的工程師”,自己的私生活不能搞明白。年輕參加進步工作,有關組織配備助手(祕書),只因助手是年輕女性,並且才貌雙全。差就差在,有婚姻有子女的情況下,和女祕書雙宿雙飛,“私奔”至上海同居。胡女士不肯離婚,不給予先生婚姻自由,導致兩人不能最終步入婚姻殿堂。
直到解放後,女祕書還獨身未嫁,生活窘迫,先生獲悉經濟上接濟,幫她渡過難關,乃至孤老終生。這件事被胡夫人知道,向先生髮難。可以說,老舍先生為情所困,只是私生活不便公開而已,大家也就不要胡亂揣測,把他提溜出來幾番拷打。就讓先生安心九泉之下,恕過也好,因緣化蝶也好,隨他去吧。
-
9 # 龍中一姐蜂蜜養殖
喜歡看他的書集。但不知道他本人是怎麼去世的。自殺的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不能說明什麼原因,畢竟沒有調查,沒有看過他個人傳,沒有通讀他的全部作品,沒有真正瞭解他本人,甚至都不清楚他性格如何,愛一個人有多深,幾歲去世的,都不清楚。
百度查了一下。
原因有文革時期遭受的苦難,但也有人說這不是直接原因;有說是因為家庭,家是避難所,是愛的港灣,是給人舒適,不論走多遠都會回去的地方,如果家庭無法讓他覺得溫暖,他肯定不願意再回去的;還有一層原因是說老舍本人的心,在很久之前已經移情別戀別的女子,對這份情感,老舍一直藏在心裡的。
當然這些也只是猜測,也有說,老舍被批鬥回來後,一個人去湖邊,去之前已經跟家裡人交代了一些事情,比如讓妻子給別人的信件,比如跟孫女道別。這些跡象表明,老舍已經有死的準備了。我看了有人寫的,老舍在湖邊一個人坐著到了半夜才跳湖,一個白天晚上之久,沒有人去問,沒有人尋找。家人呢?家人為什麼沒去找他?難道是想讓他一個人靜靜?大家都不交流,不問候,不關心。人歲數大了,遭遇苦難多了,需要愛。
他可能並不想這樣死的。要不然不會等到半夜。他想了很久,想了什麼?回憶了什麼?這一生,都做了什麼?如今,能讓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是什麼?
為何活著,這麼累,既然累,為何不走?走吧,走吧。
有人說,如果家裡來人找到他,喊他回去吃飯了,那老舍估計就不會這樣選擇了吧。
這些都是猜測。
-
10 # 小姐姐講史
老舍先生離開我們將近54年了。67歲的他兒女孝順,孫輩可愛,他本該安享晚年的,可他卻投湖而死。
老舍先生曾說過:“人活著,要有情趣而且乾淨……既然不能幹淨地活著,那就寧願死去。”他是一位非常有自尊心的人,剛強而有原則。
1966年8月23日下午三點,老舍經歷了一些“瘋狂孩子們”的毆打,直到晚上他的妻子胡絜青把他領回家。
整整一晚老舍輾轉難側,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第二天,他抱抱小孫女和孫女說了句“再見”,就永遠的離開了家,這孩子還以為爺爺不久就會回來,還會像往常一樣給自己講故事,她向爺爺揚起小手,奶聲奶氣地給爺爺說再見。誰也沒想到老舍最留在人間的話竟是“再見”二字。
老舍一個人默默來到積水潭附近的太平湖,望著平靜的湖水,心如死灰。他在湖邊坐了一整天,到了夜晚一頭扎進平靜的湖水。
老舍之死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為了最後的尊嚴吧。
一個正常人若不是絕望到極點是不會選擇自殺的。如果老舍再想開點,再“堅強”點,也許就不會造成個人悲劇,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11 # 小聰歷史客棧
老舍先生在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盡於北京西城太平湖,在投湖自盡前,老舍先生向自己的親人分別道別,他當時特別捨不得自己最疼愛的孫女,在出大門前,他走到院子中間,把唯一的孫女小月叫出來,小月剛剛三歲,老舍鄭重地向自己的孫女小月說:“和爺爺說再見”。
老舍走出家門後,一直走到了太平湖畔,在那兒坐了一整天,夜裡也沒有回來,他自己走到了湖裡,告別了人世。
第二天,在太平湖晨練的人們發現了老舍先生的屍體,8月25日清晨,舒乙去太平湖認領父親的屍體。
後來他考察發現,太平湖位於北京舊城牆外的西北角,和西直門大街西門角的觀音庵衚衕很近,而觀音庵衚衕曾經是老舍母親晚年的住地,兩者幾乎是隔著一道城牆,從地圖上看,兩者簡直就是近在咫尺,老舍可能是去找自己最愛的老母親了。
老舍先生投湖自盡時享年67歲,膝下兒孫俱有,三世同堂,本是安度晚年的大好時光,卻選擇以這種方式離開了人世。
-
12 # 騎驢去高考
文人總是必較敏感,並且多多少少有一點傲驕,並且自認為是天下的秀民,不比那些粗野庸俗的,他也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行為、道德與修養上也比那些芸芸眾生要好得多,身上自帶一股仙氣,而且也這樣要求自己。這個問題最大的困境就是,所有人都是人生父母養的,都有七情六慾,文人也不例外。但是他們事事都想與眾不同,都想體現自己的高人一等,結果你也知道了,自己挖坑自己往下跳。你可以想一下那種孔乙己似的尷尬滑稽的樣子!幾千年來,在文化不發達的中國,這是所有知識分子面臨的最大窘境,他們總得把自己端著!
我一直以為老舍跳湖與王國維跳湖有相同的原因,當傳統的東西在現代的撞擊下或自己心中的理想在現實的衝擊下變得粉碎的時候,強大的張力把自己的胸膛撕碎,於是自己也一聲嘆息,跳湖自盡了。直到看到一篇揭密隱情的文章,才知道老舍是因為情變原因跳湖自殺了。我恍然大悟般地一聲驚歎,然後不免對什麼產生輕蔑之心,更是為歷史玩了自己一把而感到高興。
這種風月之事,說實話,是名人的標配,他們不缺錢,不缺勢,於是寂寞的內心就開始尋覓歡娛。這時候整天吟誦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也顧不上了,平日端的架子也不要了,然後就,就就就哪啥了不是!等到萬人唾罵,聲名狼藉的時候,悔之晚矣!所以古往今來那麼多人跳湖,就屈原最讓人觸動了!
-
13 # 雨畦說歷史
冰心曾經對老舍的兒子舒乙說過,你爸如果死,肯定是跳河!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1966年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殺。之前的一天發生了什麼呢?他被28名紅衛兵批鬥、毒打三個小時。
對於一個名人、有骨氣的知識分子來說,這是一種歇斯底里的折磨。當時的老舍是作家協會的會長,由於與文革時期宣揚的文章風格不一,從而變成了對立面。
那時候的瘋狂只有經歷者才知道,據老作家肖軍回憶,當時一起被批鬥的有29位作家,老舍只是其中之一,咒罵、毒打、遊街、批鬥、在火堆旁圍著一個圈子,把頭頂地,用軍用銅鐵皮帶進行鞭打,打的一個個頭破血流,用“刑訊逼供”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這樣的折磨,對於“文弱書生”來說,挺過的太少太少。據說當時每天在北京的街頭上有上千人被打死、打慘或者打趴下。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有頭有臉”的君子能受得了嗎?
受不了,那怎麼辦呢?得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體面的方式離開人世。老舍曾經寫過一篇《詩人》,說如果蒙受巨大災難將投水殉職。
24日夜,沒有遺言、沒有告別,自己獨自走向了太平湖,結束了一生。
-
14 # 老張335536
老舍先生投湖自盡,說明了文人遇到高壓,精神崩潰了,對這個世界失去眷念,想早日解脫身上的束縛,或者說,此世不留人,自有留魂處。再說,當時,人們有如大廈將傾,一似雨打芙蓉籠夜雨,綵女忙驚,就如風吹芍藥舞春風。出門那分南北,離殿不管東西,人人逃命走,各各奔殘生。老舍先生一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只好選擇了卻餘生。哦,還有屈原屈大夫,也是恨地無環,恨天無把,滿腹經論無法報國,只好投身汨羅江。綜上所述,大抵有遠大志向,才高八斗的文人當自我感覺在社會之中無立錐之地時,一般都會走上不歸路!
-
15 # 夏目歷史君
根據老舍的兒子回憶,在老舍自殺之前,特意讓他小孫女給他說了一句:“爺爺再見”,這是其死前最後一句話。
老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畢竟他的課文從小學時代就開始進入教材,比較知名的有《趵突泉》《貓》等。老舍的原名叫做舒慶春,他出生在1899年的北京,由於出生那天剛好是立春的日子,所以父母便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做舒慶春。
他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清兵,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戰死,雖然清朝時期滿人至上,但由於滿清時期清政府已經極度腐敗,所以老舍家並沒有得到多少撫卹金,因此老舍的童年過得非常的清苦。不過後來老舍還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辦的大學,大學畢業之後,家庭的情況逐漸得以好轉。
從老舍大學畢業工作一直到他去世,老舍的收入並不低,在當時應該屬於上層收入階層。在老舍晚年的時候子孫滿堂,錢也夠花,按道理應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可是老舍在67歲那年突然在北京西城的太平湖投湖自殺了。那麼他為何會想不開呢?
由於老舍在去世之前並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資訊,有關於老舍自殺的原因大家也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推測。
老舍的兒子書已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據公園看門人說,頭一天這位老人在這裡一個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幾乎沒動過。估計悲劇是發生在午夜。老人手裡還拿了一卷紙。 ”
根據老舍的家人提供的訊息得知,老舍去湖邊時手裡拿的這一卷紙其實是毛澤東的詩詞。而且在投湖之前他已經一天沒有吃飯。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在自殺之前其實還是做了一天的思想鬥爭的。
既然老舍對於人間如此眷戀,那麼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又是什麼呢?
老舍自殺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受到了文革的衝擊。1966年的中國正處於一個十分動盪的時期,當時整個社會將階級鬥爭提到了最高檔次。在那些革命分子看來,凡是不通過汗水勞動能夠拿到收入的人,全部都屬於階級敵人。老舍只要動動文筆就可以拿到稿費,所以他們眼中老舍便是典型的一個投機倒把的階級敵人。那些年輕的革命分子(包括老舍的學生)將老舍定為了一個重點攻擊物件,每天從語言上還有肉體上給他各種折磨,並且想盡各種方法要他認罪。
老舍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去英國留學過,在他歸國之後還曾在國民政府擔任過一定的官職,這兩件事更是將老舍給推向了無底的深淵。去英國的這件歷史,屬於典型的深刻接觸資本主義並且認可資本主義的一種行為;當年在國民政府的任職,那麼則是典型的有著資本主義反革命的基礎。
一代文學大家,就這樣每天被一些年輕的學生推到大街之上游街串巷,被迫參加體力勞動,對他來說本來就是一種精神肉體上的雙重煎熬。而更加嚴重的是在他自殺的前一天還被革命分子批鬥了三個小時。
第二個原因就是缺少家人的關懷。而在那個動亂的時期,像老舍這樣被迫害的不少,有一部分人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逃避一切,證明自己的清白,不過絕大多數的人都還是活了下來。活下來的人受到的打擊並不比老舍小,主要是他們比老舍更有活下去的念想。這些人雖然在外邊每天備受打擊,但是家庭至少溫暖的,有了家人的開導,自然也就不會做出太極端的事情,但老舍卻沒有。
而老舍的家人之所以沒有過多的去關懷老舍,主要是因為老舍和他家人關係並不是很好。
而這些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老舍本人自己所造就的。雖然老舍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頗高,可是他對於家庭卻是有些不負責的,他沒有承擔多少一個父親或者一個丈夫應該承擔的責任,老舍本人在自殺之前心中唯一掛唸的也就是他的小孫女。
老舍在和自己的妻子相愛到結婚一直是相敬如賓的,在老舍給妻子的諸多信中都是說:“自己願建立一個互相友愛、和和睦睦的家庭”,甚至還約法三章了,只希望與妻子好好過日子。
但老舍卻並沒有做到他曾經對妻子說的那些信裡的誓言,反而在外地工作的時候很快和另外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作家趙清閣同居在了一起。
在1942年的時候老舍已經輾轉到重慶工作,當時老舍怎麼不會想到,妻子竟然會帶著自己的孩子來重慶找他。雖然老舍沒有了妻子的訊息,但老舍畢竟是一個名人,妻子還是可以通過一些線索找到他的。
在妻子來到重慶後老舍不但沒有表現出開心,反而表現出一種驚慌失措,想盡辦法不見妻子。當時趙清閣得知老舍有老婆有孩子之後,就隻身一人來到了上海。老舍當時並沒有找個臺階趕快和家人團聚,反而繼續拋妻棄子來到上海。
雖然後來趙清閣拒絕了他,老舍得以和妻子團聚,但妻子此時卻充滿了對他的怨恨,畢竟是老舍有錯在先,他的所作所為確實很傷妻子的心,老舍的妻子和兒子自然會對他都懷恨在心。所以在老舍晚年的時候遭受打擊之時他們沒有給老舍投入過多的關懷,甚至與鄰居一起打壓他。
特殊時期的打壓雖然是老舍死的主要原因,但與家人鬧崩,家人後來給出報復“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
-
16 # 三尺講臺一路行吟
老舍先生是在1966年8月24日於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湖自盡的。
離家投湖自盡前,老舍先生把唯一的三歲的孫女小月叫出來,鄭重地向她說:“和爺爺說再見”。
這,應該是老舍先生生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了。
老舍選擇太平湖作為人生終點投湖自盡,一直以來成了一個謎。有人認為是社會原因,有人認為並不完全是社會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民國時期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於1927年6月2日自沉昆明湖,近百年來關於他的死因也有種種解釋,但是直到今天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不過陳寅恪對王國維的死卻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解釋。他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中指出,王國維所殉的是一種中國文化“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而“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殉身文化,我覺得這樣來解釋文化人的自殺是很有道理的。
無論原因如何,王國維、老舍這些文化界的巨星的隕落,無疑是中國文壇上巨大的損失,留給人們的則是無限的哀思和惋惜。
-
17 # 沒文化的文字愛好者
老舍先生被批鬥後,回不了家走頭無路在西直門太平湖投湖自盡。說明即使社會上只有冷酷、殘忍,而家中充滿了溫情,人也不會走向絕路。
有國難報,有家難投,走投無路,萬念俱灰,生不如死時,只好雙眼一閉,一了百了。老舍先生仙逝一年後的夜裡,(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先師許老林邨親自將手刻的漢白玉石碑立在了太平湖岸。碑頂殘缺,喻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右刻人民藝術家,中間大字刻《老舍先生辭世處》,左側落年月名款。此碑修北京二號線地鐵時,埋在了地中。還好,西城一個好象喚白鶴群的先生留有柘片,一九九六左右由恩師重刻一座,存於老舍先生曾供職過,恩師年少時就讀過的北京三中。
先師的學養、風骨、魄力、大無畏精神時刻鼓舞著前行,轉眼間老舍先生離開我們五十五年了,先師也仙逝十七年了。此刻,我已移居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無法在老舍先生忌日去西直門立交橋下拜祭英靈,只能遙相祭拜。天堂沒有爭鬥,老舍先生不朽!
-
18 # 史味人生
在文聯樓門前的臺階上,有幾個女學生緊圍他(老舍),詢問他,不時還用皮帶抽打兩下。我們都被迫圍繞在這個會場邊。當時,我不敢走開,站在旁邊,心如火燎。我們中的一位作家還當場站出來,義憤填膺地批判老舍拿了美金。
實際上8月23日晚上,老舍在機關遭受毒打之後,又被送到公安局,直至半夜才回到家。臨回家前,老舍還被告知第二天還要回到機關繼續“未辦完的事”。
對於一個文人來說,對肉體的摧殘固然恐怖,但是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最令人膽寒心驚,老舍作為一個正派作家,內心是乾淨無邪的。
可最後老舍愣是沒有留下一封遺書,一個字也沒寫,有人稱“老舍在湖邊呆坐了一天,什麼也沒做”,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殺,當時的“規定”是不準留下他的骨灰。
老舍沒有留下遺書,甚至連遺言都沒有,8月24日清晨,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詩詞》就出去了。走到院裡,他見四歲的小孫女在那裡玩,還把小孫女叫到面前,拉著孩子的小手說:“跟爺爺說再見”,隨後便義無反顧的走出門,再被人發現就已經魂歸九天了。
祁天佑在遭受了日本人的侮辱之下,掛牌遊街,不甘屈辱,最後投水而死時的情景的:“河水流得很快,好像已等他等得不耐煩,水發出一點點的聲音彷彿向他低聲的呼喚呢。很快的,他想起了一輩子的事情;很快的,他忘了一切。漂、漂、漂、他將漂到大海里去,自由、清涼、乾淨、快樂,而且洗淨了他胸前的紅字”。
或許老舍久坐在湖邊的那一刻,內心就像祁天佑一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清者自清最後必然是滿身汙濁,所以老舍選擇投湖以證清白,最終老舍被平反,只是來的稍晚一些。
其墓碑上象徵性的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
19 # 千百年前
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自殺。而就在三天前,老舍還和其兒子女兒有過一次談話。當然,這次談話不簡單,從他們的談話內容就不難發現。
大概講的就是,老舍先生對當時除四舊的態度是,“不,我絕不收(藏起來)。”
“……從來都是破壞文物的,文物都遭到了破壞。”
接著,老舍還談到了他的兩個老朋友,其實他們都沒被正式“反”,但還是死在了什剎海。
老舍“人民藝術家”的稱號絕不是浪得虛名,從第一篇也就是1923年發表的文章來看,老舍就是一個愛國的人。
而多年的國外經驗,又使得他有這廣闊的眼界。
抗日時期,老舍加入全民抗戰潮流,是文化界的中流砥柱。也是在這個時期,他寫下了《四世同堂》的前兩卷。抗戰結束後,他又寫了第三卷。
在新中國成立後,老舍的學術創作又邁上了新臺階,寫了包括《龍鬚溝》、《茶館》等一系列新戲劇。
從1959年到1963年,老舍創作了9部大型作品,也寫了超過200篇小作品。
8月23號,老舍病癒上班,可那天卻慘不忍睹,具體的可百度。
第二天,老舍消失了。
-
20 # 希希陌上行
老舍先生的言行表明:他已經萌生死志。1966年8月24日深夜,一代文學巨匠在京西城太平湖投湖自盡。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會產生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會投湖自盡,此時老舍先生和他的家人關係如何?
一、老舍先生為什麼會投湖自盡?1、老舍在那場浩劫中期間被打倒,被學生毒打,老舍不堪受辱。1966年,浩劫爆發,因為老舍先生的身份,老舍先生也受到了波及,被參加運動學生們當做“文壇惡霸”攻擊。在這次運動中,正直的老舍先生旗幟鮮明地反對狂熱的學生衝到別人家裡打砸銷燬“四舊”、鬥爭他人。
我不會把小瓶小罐和字畫收起來,它們不是革命的物件;我本人也不是革命的物件。破‘四舊’,鬥這砸那,是誰給這些孩子這麼大的權力?
老舍先生的這種態度遭到了學生們的強烈反彈,1966年8月23日,學生們把老舍押去批鬥,老舍被學生按著跪在焚燒京戲服裝和道具的火堆前,學生對老舍的謾罵、毒打足足達三個小時之久。這對脾氣剛硬的老舍來說,是不堪忍受的羞辱。
2、這場運動前後老舍的地位急劇轉下,前後的地位變化讓老舍產生了極大的心理落差。在這場運動爆發以前,已經爆發過好幾次大的運動,但老舍一直比較順利,沒有受到任何波及,在社會上的地位一直都很高,受到人們的尊敬。
學生們群情激奮,那天被押去的28個人中,老舍是被打得最慘的那個。老舍被押回單位以後,幾個因為老舍婚外情而憤怒的女學生又把老舍圍起來用皮帶毒打了一頓。
種種跡象表明,老舍對這種前後差異太大的對待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
胡的揭發一公開,馬上就激起了學生們的憤怒,這也成為老舍被重點關注毒打的一個關鍵因素。
老舍被毒打以後,他回到家裡,將自己的血衣和寫給有關領導的一封信交給了胡絜青,然後就離家出走了。老舍離家出走時,無論是胡絜青還是他的兒子、兒媳,都對老舍的離去非常漠然。即便老舍消失了一天半夜,他的家人也沒有出來找過他。
人們都說,老舍投湖前在太平湖坐了一天半夜,證明他還是心生不捨,不想死,如果這個時候他的家人能夠找到他,把他叫回去,老舍或許不會投湖。
1、老舍長達半個世紀的婚外情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已經和妻子孕育了三個孩子的老舍把妻子和孩子們留在了濟南,一個人去了武漢,憑著老舍在文壇的威望,老舍成了文藝界的負責人,在敵後主持文協工作。
老舍在文協主持工作時,和他的祕書趙清閣(著名女作家、畫家、編輯)熱戀並迅速同居。
後來兩人輾轉來到了重慶,將同居關係公開,老舍和趙清閣連寫文章都一起署名。
半個月以後,趙清閣和老舍分手,去了上海,老舍也追到了上海,胡絜青帶著孩子也追到了上海。
老舍婚外情的結局是,老舍迫於輿論壓力,和趙清閣分了手,暫時迴歸了家庭。
我在馬尼拉買好房子,為了重逢,我們到那兒定居吧。
趙清閣迫於輿論壓力,沒有成行。幾年以後老舍響應國家號召回國,迴歸了家庭。
但是,迴歸家庭的老舍對趙清閣始終念念不忘,每年趙清閣過生日的時候,老舍都會寫詩、寫對聯連同禮物一起寄給趙清閣。1961年趙清閣過生日,老舍親筆書寫了一幅對聯送給趙清閣,趙清閣將這幅對聯公開掛在客廳裡,來往的客人都可以看到上面老舍的落款:
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
如果當人們意識到人類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時,像老舍跟清閣先生之間的事情,也就沒什麼好遮蔽的了。
2、老舍在婚外情持續期間對妻子的絕情。老舍對紅顏知己趙清閣一片情深,可是對妻子卻無比絕情。
抗戰爆發以後,日本人侵犯山東,老舍拋下無依無靠的妻子兒女,一個人跑到了武漢。
在武漢期間,他愛上了他的祕書趙清閣,並和趙清閣同居。不清楚趙清閣和他同居前是否知道老舍已經結婚。但是,趙清閣的姑姑曾當面指責老舍:“你騙了清閣。”據當時在現場的人回憶,老舍無言以對。
老舍和趙清閣公開同居以後,老舍的妻子聞訊帶著兒女冒著戰火,千里迢迢輾轉,從敵佔區到了重慶。可是,正和趙清閣同居的老舍對孤苦無依的胡絜青母子避而不見。直到半個月以後才在輿論的壓力下給胡絜青母子安排了住處。
趙清閣得知老舍的妻子找到了重慶以後,痛苦萬分,逃到了上海,老舍追到了上海,胡絜青母子也追到了上海。老舍對胡絜青萬分厭惡和痛恨,但迫於壓力不得不迴歸家庭。
1946年,老舍到美國講學,決定拋棄國內的妻子兒女,在美國馬尼拉市買了房子,準備和趙清閣雙棲雙飛。趙因為輿論壓力未能前去,未果。
老舍和趙清閣,早已是公開的祕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隱瞞。這件事絲毫不會給作家老舍抹黑。
3、老舍為了趙清閣,看不起、侮辱妻子胡絜青,造成了老舍和家人的感情淡漠甚至冰冷。老舍和趙清閣長達半個世紀的公開婚外情嚴重的傷害了胡絜青和兒女的感情。連孫女都有了的老舍還經常公開給定居在上海的趙清閣書信示愛,完全不顧胡絜青和兒女的顏面,除此之外,老舍還在眾人面前公開表示看不起胡絜青,對胡絜青經常冷言冷語,完全不尊重胡絜青。
程紹國在他的著作中也說寫道:
林斤瀾還說,老舍看不起、不尊重胡絜青,心中裝著趙清閣也是一個原因。
如此說來,在那場特殊的運動中,被老舍傷害長達半個世紀的胡絜青公開揭發老舍並對老舍感情淡漠也就不奇怪了。而老舍慘遭毒打之後,回到家裡,家人冰冷的態度也就順理成章了。
回覆列表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投湖自盡。
老舍先生的兒子zhi舒乙,在之後多dao年都反覆思考著父親的死。他提到,老舍在抗戰時寫過一篇文章《詩人》,說作為詩人,作為文人,如果蒙受了巨大的災難,會以身殮,就是以自己的身體來進殮,投水殉職。
他還發現,在《四世同堂》中,錢默吟太太死了兩個兒子,在葬禮上,大家突然發現這個老太太不哭,不說話,但是兩個眼睛放出了異樣的光。……果然到了墓地之後,
她一頭碰死在兒子的棺材上。而據跟老舍一起在孔廟挨鬥的一些難友們向他回憶,當時他們發現老舍先生的眼睛發出了異樣的光,他們覺得非常害怕,第一個印象就是:他肯定要走了。
冰心也曾對他說,“你爸如果死,肯定是跳河”,因為“他作品裡的主人公有骨氣的人、好人全是這麼死的。”
作家筆下的人物,確實可能在不經意間流露作者本人面對某些情境時傾向做出的選擇,但我們不能淡化情境,僅從死者的性格邏輯中歸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