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大永國學

    《道德經》和《易經》都屬於“三玄”,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都是古哲人對規律的深刻解讀和精妙運用。

    不同之處,主要在關注的問題有差異,給出的答案自然有別。

    任何一種學說,都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易經》關注的是“變化”,“易”本身就是指變化,自然的變化,人事的變化,以及人們在面對變化時如何應對。要力求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出“不易”的規律,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目的是“吉”。

    而變化的動力就是陰陽,方式則是六十四卦和六爻的演繹,“卦”是大的變化,性質的變化,“爻”是小的變化,是程度的變化。

    所以,研讀《易經》,可以助人通曉變化,甚至可以預測事物的發展變化,從而處變不驚,未雨綢繆,更好地趨利避害,成就自我。

    《道德經》關注的是“道”,道的生成、執行,自己我們如何順道而行。

    與《易經》不同,《道德經》對道的生成極為關注,不止於陰陽,而是繼續挖掘道的本源,提出“道法自然”,“有生於無”,這是對世界本源的偉大探索,極大地拓展人們的世界觀。

    對於道的執行,不是像《易經》一樣注重推演,而是把關注點放在“反者道之動”,對於如何運用,也不像《易經》應變之繁複、精準,而是強調“弱者道之用”,“守靜”、“守虛”,特別強調“柔弱勝剛強”,多陰柔之術,順勢而為。

    《易經》更像是一部套路完整的應變手冊,變化無窮,卻應變有法;而《道德經》則更像內功心法,讓人尊道貴德,以不變應萬變。

    那麼,究竟哪本適合研讀?都適合研讀,不研讀,都不能體會其深刻含義。可以互相參照,也可以先重點讀一本。

    古文功底一般,悟性好的,建議可以先讀《道德經》,古文功底深厚,數理能力又強的人,可以先讀《易經》。

    《易經》晦澀難懂,孔子五十讀易,還要韋編三絕,才能讀懂,後人學易,就要更下一番功夫。

    《道德經》言簡意賅,但解讀歧義甚多,很容易理解偏差,斷章取義,需要閱歷的積澱和靜悟,才能慢慢理解其中真意!

  • 22 # 玉易

    《道德經》側重對道和德的啟發和解釋。《易經》則側重於對萬物及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解釋。這二本書是經書。經書是給人指明道路方向的書。都應該學看。否則就不能智慧圓滿。人對宇宙萬物的認知就不會全面。中國聖賢留下來的能稱為經的書也就幾本,說一下叫有緣人知道。佛法裡只有巜六祖壇經》。道法裡只有巜道德經》。醫法只有《黃帝內經》。而要了解陰陽萬物變化的也就是《易經》了。兵法裡有《孫子兵法》。五大經典舉世公認,將萬古流芳。

  • 23 # 水吉子

    《道德經》和《易經》是中國古代兩部並駕齊驅的經典,在現當今,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且經典常讀常新,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境遇時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和收穫。

    《道德經》的側重點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老子講:“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一味索取是會帶來嚴重後果的,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

    《易經》的側重點是:《易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黑格爾辯證法思想中的三個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人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諸不知,他的這些辯證法早在6000多年前就包涵在我們的《易經》之中。

    要說那個有研究的必要,那要看各人的喜歡,如果你都喜歡,你就好好熟讀,每部經典在每個人心中的位置不一樣,但《道德經》跟《易經》有許多相通之處。所以在讀時可以互相融匯貫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半的孩子,叛逆期喜歡故意做些不允許的事情,講道理不是很有用,對他進行一分鐘不許動的懲罰,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