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夏目歷史君
-
22 # 歷史評說
克拉地峽如果能夠修通,從地理上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程將會縮短1200公里,以現在大型郵輪的平均航速可以節省2到5天的航程。
而且在我們的思維中作為東道主的泰國將享受各種各樣的紅利,但是既然利益如此巨大,克拉運河,為何卻遲遲沒有動工呢?
克拉地峽一旦開通,直接受到影響的將是新加坡。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黃金水道,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馬六甲海峽,新加坡迅速發家致富,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第四大港口,第五大航空港,第一大燃油供應基地!
新加坡的背後站著美英,新加坡雖然是一個華人為主的國家,但這個國家恰恰是世界上反華最堅決的國家之一,常年充當美英等國反華的急先鋒,如此恭順的小弟,那怎麼會不力挺呢?
新加坡的態度對於泰國而言,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新加坡背後的美英泰國是絕對不敢得罪的,美中國人的反對,是克拉地峽遲遲沒有開通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世界大國美英肯定不會摻和這件事情,而其他幾個有實力的國家對此興趣也不大,沒有金主爸爸的加盟,開通克拉地峽永遠只是個夢想。
再者,開通克拉地峽真的很合算麼?
同時,由於克拉地峽運河規劃全長達到了110公里,水深25米,寬度400米,由於周邊地勢起伏,必須設定分級船閘。這樣一來就極大的限制了克拉地峽運河的通過能力。
由於分級船閘的設定,也勢必增加泰國向過往船隻收取的費用,畢竟泰國修建各種各樣的配套設施,也是要花錢的,這筆錢最終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要向過往船隻身上索普的。這樣算下來,走克拉地峽運河未必就比走馬六甲海峽更實惠。
同時,對於泰國而言,不去建設克拉地峽運河也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與統一。儘管400米寬的運河不可能成為隔絕泰國南北的天塹,但是正是因為這段運河的建造,觸動了泰中國人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眾所周知,泰國是個萬佛之國,泰中國人對佛教的信仰堪稱世界之最,90%的泰中國人信奉佛教,但是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卻生活著200萬馬來人,這些馬來人不信奉佛教,而是信奉伊斯蘭教。
國家的和平與統一是用再多的金錢也換不來的,所以泰國政府經過縝密的考慮之後,決定暫不開發克拉地峽運河。
-
23 # 楚天橋頭堡
橋頭堡來回答這個問題,關注橋頭堡,每天有不同的資詢。
泰國為何不鑿通克拉地峽,取代新加坡地位 ,而是有苦衷的。
一、投資巨大
由於克拉運河的開鑿長度預計超過100公里,並要容納超級油輪通過以發揮經濟效益,加上需要興建橋樑等基建設施。按專家2015年計算,10建成需要280億,如果用非常規方式7年建成需要360億。這是泰國政府經濟無法承擔的。中日韓都有投資地峽鑿通的意向,但因為泰國國內不能達到共識而擱淺。
由於泰國南部的伊斯蘭教一直對泰國政府不滿,一直想爭取獨立。一斷地峽鑿通以後,泰國南部一分為二,會加劇泰國南部分裂勢力的分裂,從而使得這一地區和泰國極穩定。
三、環境影響
鑿通地峽以後整個運河將近一百公里。對森林、地貌和農業都帶來影響。運河兩端的出海口的海洋生態,也會因船隻航運的大量增加,而對當地的漁業帶來影響。運河附近的多個風景區,都要面對運河工程的環境變化而受影響。
-
24 # 張宇一
泰國不是不鑿,只怕還沒開工,美國的美刀大棒跟制裁先到了,泰王也就如寓言般的十世而亡,況且以泰中國人一戰二戰時的諾弱表現,敢跟美國叫版嗎?,泰王朝在永遠不可能挖通這條運河。
-
25 # 漢江企鵝
泰國不修運河的原因其實無他,主要就是算經濟賬,不划算。建設投資太大,最高點到海平面落差達75米,這個落差遠超巴拿馬運河,水平開鑿距離達100公里。加上港口設施和船閘等裝置,總投資估計超過300億美元。而巴拿馬運河一年收入約20億美元,克拉運河就是按巴拿馬運河的收入來看,投資年回報率也不到百分之十,更何況這個運河的收入根本比不上巴拿馬運河,再加上前期建設的時間成本,估計投資回報不夠還投資利息。
回覆列表
不是傻,而是權衡利弊後深思熟慮的考量,對於泰國來講鑿通有好處,但帶來的壞處也多,弊大於利的事,泰國自然不會去幹。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是得益於它一直扼守在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重要海上通道。
——大量過往的商船一方面給新加坡帶來了大量的服務性收入,另外一方面也讓新加坡擁有更多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的機會。
而這個好處,泰國自然十分的眼饞。
因此,在上世紀的時候泰國就有鑿通克拉地峽的想法,只要鑿通這個地峽,它將完全改變歐亞地區的整個貿易路線,對中國,對歐洲,對非洲航程都會縮短,成本都會降低,這對於泰國來講是相當完美的事。
而且如今的馬六甲海峽狀況十分的不安穩,不僅海盜肆虐,而且由於船隻過多航道還十分的擁擠,找個替代品取代馬六甲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共識。
所以泰國鑿通克拉地峽毫無疑問是可以得到各國的支援,不愁麼有船流量。
由於看到這個優勢,泰國於1996年起國內就有人認為應該籌劃開鑿運河,只不過一直沒能夠成功,這是因為國內的反對勢力太多,這項決議最終被壓了下來。
那為何反對呢?這主要是因為開發它弊端比優勢更多。
第一點,經濟條件不允許。
相對比於緬甸還有寮國來說,泰國的經濟發展的確實不錯,但泰國整體的國內工業發展卻相對落後,整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仍然沒辦法和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工業大國相比。
雖然克拉地峽的運河開鑿下來只有50多公里,中國來說看似並不困難,但是對於泰國政府來說,這將是一筆天文的數字。如果泰國的財政部門突然動用這樣一大筆資金去修建運河的話,那麼肯定會導致泰國其他方面出現財政虧空,不利於國家整體的執行。
況且,泰國自古以來貪腐就特別嚴重,特別是在大型建築工程上,本來就支撐不住,還要算上貪腐的那塊,泰國完全是頂不住的。
第二點,不划算。
縱觀目前人類所開鑿的主要海洋運河,前提就是可以為原本的航路節約上萬公里的路程。如果泰國開鑿克拉地峽的話,只是比原本的馬六甲海峽節省了1200多公里,相對於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來說,這樣一個路程顯得有點微不足道。
——由於路程節約的比較短,泰國建成運河後所收取的通行費價格自然不能夠定得太高。否則的話大家寧願繞到馬六甲這個免費的海峽也不會通過克拉地峽。
馬六甲海峽的繁忙是因為來自於三個方向的船隻都必須經過此地。如果泰國開通克拉地峽的話,那麼主要的客戶也就是來自於中國和日本,因此克拉地峽運河所能夠分到的客戶並不是很多。
在和平時期的話來自馬六甲海峽南方還有東邊的客戶不可能故意繞遠路從克拉地峽運河通過,要是在戰爭時期,那麼就沒有收費的必要了,而且這甚至會將泰國這個第三國家捲入戰爭。
第三點,會影響到泰國的統一。
泰國在東南亞地區算是一個軍事實力比較強悍的國家,國土面積也達到了5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泰國南部卻是一個極度狹長的地帶,因此泰國政府對南方的管控也就相對困難一點。
而且這片土地當年也是泰國在二戰時期後趁機佔領的馬來西亞的領土。
——這也就導致雖然泰國主體民眾所信仰的佛教,但泰國南部那段狹長的領土的居民信仰主要是和馬來西亞人一樣,信仰穆斯林。因此,泰國南部狹長領土的居民一直想要獨立出去,經過泰國軍政府多年的管控,才沒有能夠成功獨立。
若泰國政府要是開鑿這樣的一條運河的話,相當於人為造就了一個地理隔斷。雖然可以通過修大橋的方式來聯通南北兩地,但這也會給南部的獨立勢力找到一個便利分裂泰國。
為了防止分裂,泰國自然需要向南部增加駐軍,本來克拉地峽航道打通之後所賺的錢也不多,如果南方地區真的要鬧獨立的話,那麼軍費支出可能會遠超過運河帶來的收益,而這一點自然也不是泰國政府想要看到的。
第四點,泰國不想捲入軍事鬥爭。
雖然馬六甲海峽名義上是一個國際航道,但是實際的控制權卻在美中國人的人手中。如果泰國開鑿一個海峽的話,那麼將會打破美國馬六甲海峽的軍事管控。因此美國肯定會找個理由介入泰國,並且想辦法控制運河。
而東南亞地區的各個國家之間的局勢本來就緊張,有人歡迎美國有人反對美國,若雙方勢力在泰國的克拉地峽較勁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到目前泰國軍政府的統治,甚至會因此徹底的將泰國南部給獨立出去。
泰國要避免自己捲入這種紛爭之中,自然也就不方便開鑿運。
說到最後
優勢只有一兩個,而弊端卻是足有四個,甚至更多,而且都是威脅泰國存亡的,發財固然重要,但維繫國家社會安定顯然更加重要,所以泰國沒有施行。
也有人會說,19世紀歐洲國家對東南亞進行殖民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馬六甲海峽的弊端——即雖然可以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但還是要繞過馬來西亞半島,所以他們已經想到要將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挖一個運河通道,這樣可以節省1200多公里的路程,航行也會縮短兩三天。
那為何沒有泰國這樣限制的英國最終也沒有付諸實踐呢?這則是因為當時的機械條件尚不具備,運輸能力也有限,這個計劃也就被迫取消。而後來法國等其他的殖民國也曾想過幫助泰國開鑿一條運河,不過在英國的干擾之下加上技術因素,也沒有將這件事情給落實下去。
當然如今的泰國仍舊沒有施行,一定程度上也仍舊還有技術原因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