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還原歷史真相,弘揚中國文化。

8
回覆列表
  • 1 # 塘主生活記

    說起楊廣,許多人都會想起這些詞語:荒淫無道,殘暴不仁,昏君。在我看來,並非如此,他是一個有大格局的皇帝,為何這麼說呢?

    堅持修大運河。

    大運河的成功修建,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時的人們眼光太過於狹窄,只知道修建大運河會勞民傷財,當時做什麼大事不需要勞民傷財呢?現在我們暫且不論楊廣的是非功過,我們就來談談他為何要堅持修建大運河?

    加強中央和地方的聯絡,有效的控制江南地區。

    隋朝之前,中國南北方一直處於一種南北相望的尷尬位置,並沒有一條路可以快速直達江南的路徑,朝廷很難做到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楊廣他就想到了這個問題,這也是楊廣堅持修建大運河的最重要的原因。

    促進南北貿易未來和經濟的發展,南糧北調。

    當時的大隋朝,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財力,需要充足的經濟來源,才能滿足大隋朝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江南歷來都是富饒之地,經濟富庶,更有魚米之鄉的稱號。所以江南的命脈必須牢牢的掌握在朝廷的手裡。

  • 2 # 與生活交朋友

    楊廣不是死都要將大運河修好,而是修大運河是導致楊廣身死的一個原因。

    楊廣可能是因為登基前裝了一二十年,壓抑的太久,等他登基了,再也沒人壓制他了,他內心的慾望出現報復性膨脹。荒淫無道,殘暴不仁的本性變本加厲的暴發。吃喝住行全部都追求最好的。多次出巡,走到哪,行宮修到哪,極盡奢華。造龍舟,遊江都,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上供不到位的,還要受到責罰,從此地方爭相進貢最好的食物,皇帝吃不完,離開後也只能就地掩埋,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隋煬帝的驕奢淫逸,親小人,遠賢臣,體現了他的昏,即使開創了科舉制度,他也僅僅是弄了個制度,在他手上並沒有起到選拔人才,維護統治的作用。

    隋煬帝建造洛陽城,修大運河和長城,大興土木,常年對外征戰又體現了他的暴。他對於任何土木專案,都有嚴格的工期限制。榆林以東修長城,據說工期只有二十天。在緊張的工期之下,每次工程不得不徵上百萬民夫,沒日沒夜的幹,幹慢了督工的鞭子就來了。結果經常造成死傷過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隋煬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捨本逐末,不以民為本,反而毫無體恤百姓之心,置百姓於恐怖暴政之下。好高騖遠,不考慮實際國力,去幹不符合民意的事情,導致民憤四起,各地暴發起義。隋煬帝治國無能,面對起義無能為力,也無心改過,反而變本加厲,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

    在如今國泰民安的年代,每看新聞中,因自然災害死亡幾十人,我們都感到無比的悲痛,可惜。而隋煬帝治下,因為人禍,動輒死亡幾百萬人。這都是活生生的人命,不是幾百萬只螞蟻。死了的人也就死了,活著的人也處於身心痛苦之中,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慄。

    真正的明君,就當像李世民一樣,以民為本。君王是舟,百姓是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隋煬帝不修運河,後世幾百年難道就不能繁榮了嗎?在我眼中,楊廣連劉禪都比不上。作為一個普通人,帝王行不行,就看他對百姓怎麼樣。我很慶幸沒有生活在隋煬帝年代,否則我可能還沒明白為什麼而生就已經變成白骨了。

  • 3 # 實體店活動方法

    先回答你問題,修建大運河的好處:可以貫通南北,加強南北兩地的文化,經濟交流。加強中央對南方的控制,增強中央集權,便於統治。要知道當時走陸路從京城到杭州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等朝廷指令下達到南方地區時早已物是人非,同理,因為交通不便,南方地區的豪強地主,大家族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不論誰當皇帝,對那些大家族來講根本不在意,要知道,我們一個朝代最多三四百年,可千年的家族在當時多如過江之卿,朝廷的很多政令就出不了衙門,所以開鑿大運河是迫在眉睫之事。

    接下來在談談我對隋煬帝楊廣的看法,我認為楊廣並不是昏君,相反,其只是因為太過急功近利,並且未曾瞭解到國內的主要矛盾,太過自信。

    我們來談談隋煬帝楊廣的錯失:

    1、急功近利

    需要十年,三十年才能才能完成的大運河其下令三年內完工,選人方面也未曾嚴格把關,一個大運河貪汙舞弊案發生了多少起,由於進度緩慢,管事將責任全部推給工匠,農夫,殺人立威之事層出不窮,使得百姓怨聲載道。

    2、三徵高句麗

    隋煬帝楊廣徵伐高句麗有哪些原因呢?我們來分析下,(1)當時的高句麗已經屬於隋朝東北地區(今北韓區域)的一個大國,為了向外擴張,不斷騷擾隋朝邊境,而此時隋朝已完成了對西,北,南三個區域內其他部族的征討,為了維護東北區域的穩定,加強中央集權,討伐高句麗就迫在眉睫。(2)隋朝採取的是中央集權制,可當時的世家門閥是橫在皇帝心口的一根刺,當時的朝堂均被世家大族把持,皇帝的指令要想實施必須依賴與世家大族的支援,為了增強皇權,減小世家門閥對朝堂的影響力,隋煬帝決定御駕親征高句麗,然後攜帶著勝利之師向世家門閥施加壓力,迫使其妥協投降,以增強皇權。

    最終結果

    修建大運河,急功近利,識人不明,導致民怨四起;三徵高句麗,與世家門閥不合,指揮不當,對高句麗環境,實際情況不瞭解等等等等,終使百萬大軍埋骨他鄉,國內矛盾徹底激化,烽煙四起。

    事後分析

    倘若隋煬帝不急功近利,用兩至三代人來開發運河,清除門閥勢力,征伐高句麗,那麼我們的歷史又將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總結:

    隋煬帝楊廣算不得是一個昏君,因為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楊廣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對的事。運河的修建直到今日也在發揮著他的運用,更不要說對當時朝代的影響。

  • 4 # 愛逛的米大叔

    我覺得楊廣和秦始皇一樣,可以稱之為暴君,但不可以稱之為昏君。

    都是心太大了,格局很大,但結果手上的籌碼不足以支撐完成他們的藍圖,再加上班有野心的人在周邊。

    像這種人,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見到了很多啊,他的格局是有的,但能力確實很有限。

    成王敗寇,如果他的籌碼足以支撐他完成這個,估計在史書上也會成為一代明君了。

    當然最後也會變成昏君,因為尤其是這種人,他可能看不起任何人,聽不進任何的話,一言而決之。

  • 5 # 邊城浪子heart

    歷史都是後來人寫的,楊廣是不是昏君這個姑且不談,修大運河其實是有利於王朝的統治的,隋煬帝並不是死了也要修大運河,而是他隋亡有一部分是修大運河的原因,隋煬帝東征高麗,修大運河,修都城,步子邁的太大了,和秦朝有點像,結束亂世,完成統一,兩室而亡,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國家歷經亂世,國力衰敗,而統一之後統治者並沒有讓國家休養生息,繼續折騰消耗國力,如果是盛世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剛結束戰亂,很容易造成國力衰敗,下面揭竿而起。

  • 6 # 三無小師哥

    楊廣大興土木,喜愛豪華建築,資治通鑑直接說“帝無日不治宮室”,有人不知道楊廣都做了什麼,以為只修了大運河,因此為他喊冤。但是隋志、水經注、十三州志等書籍都若有若無的記載了楊廣的宮殿,遍佈兩京、江都等地,並且在武州城外山上天池環繞著修建了汾陽宮,這些都是短短登基幾年間就完成的事情。大業元年,他就開始修建洛陽新城,建造宮殿,坊市,拆遷民居,開掘長塹作為洛陽的防禦,同時開鑿大運河,又要求快,又要求工程的壯麗,因此官吏多在他的嚴令下逼迫百姓,僅開掘長塹就調發了山西、河南的幾十萬農民,這些人每日不能為溫飽工作,掙扎在監工的皮鞭下,導致“天下死於役,丁男不供,始役婦人。

  • 7 # 爵爺又快樂咯

    當我們看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有時候會覺得他的行為很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如果承認人是多元的,把自己帶入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才能發現他們行為的緣由。

    他是一個聰明,熱愛生活的人,更是一個事業心極強的男人。如果在大業五年,提前死去,那麼隋煬帝會成為歷史上功業最顯赫的帝王之一。導致他身敗名裂的最主要原 因,是他成為千古一帝的雄心,促使他步子邁的太大,太急,最終跌進了深淵。

    可真實的楊廣是這樣的麼,我不禁存疑。

    在野史傳說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來表現楊廣的心機深刻,同時又冷漠無情。《資治通鑑》記載,在楊廣當上太子的第三年,皇后獨孤氏駕崩。他在皇宮眾人面前,悲痛欲絕,背地裡卻依舊飲酒為樂,談笑如常。表面上只吃素菜白米,實際上偷偷命人將肉食放於竹筒之中,用蠟封口,悄悄帶進來。

    為了帝位,一定程度的矯飾,是政治家必備的素質之一。然而母親死了,兒子仍然毫無悲痛之情,尋歡作樂,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從史料和傳世詩文來看,楊廣是個很重感情的人,與他的原配三十多年一直恩愛如初,對母親也是繾綣情深。何況,他又是獨孤皇后相當喜愛的孩子,母子感情很融洽,從未有鬧翻的記載。晚年的隋文帝猜忌日重,太子楊勇也是因為受到皇帝的猜忌,才會被廢黜。在如履薄冰的太子之位上,獨孤皇后是楊廣強有力的保護傘。以常理度之,楊廣此時不可能不悲痛欲絕,何況他自小錦衣玉食,什麼山珍海味嘗不到,不可能要在母親去世之時,想著口腹之慾。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嚴謹著稱的《資治通鑑》,這一記載居然採自野史傳聞, 可見皇家正統史學在醜化楊廣上已經不擇手段了。

    那為啥這些史學家都愛往楊廣身上潑糞呢?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嘛。漢朝批判秦始皇,暴虐無道,明朝打出的口號是,驅除韃奴,回覆中華。往往王朝易代之際,都要否定前朝統治集團,這是政治家們的常用手段。勝者為王敗者寇嘛。

    在隋文帝的最後幾年, 也就是從開皇二十年到仁壽四年這一段時間,他陷入了一個老皇帝該陷入的那種困境,老糊塗了嘛,越來越猜忌,開始屠殺功臣,各種苛捐雜稅,對老百姓越來越嚴酷。

    突然換上來一個少年天子,文采風流, 也不再喊打喊殺,天下人都放心了。此時的楊廣終於從戰戰兢兢的太子之席登到了帝位,他的巨大抱負終於有了發揮的舞臺。

    在普通人看來,文帝楊堅的功業可謂達到極盛了:天下一統,四海昇平,國力昌盛。可供後來之君發揮的空間不多了。可是楊廣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帝國表面上蒸蒸日上,實際存在重大缺陷。

    他要超越他的父親,成就一番“大業”,成為千古一帝。所以呢,一上臺,他幹了三件事。

    第一:廢除了文帝晚年的那些嚴刑峻法,修改《大隋律》。最有意思的是,把謀反大罪的連坐都取消了。這麼多皇帝當中,只有楊廣廢除了,可見,他並不是一個殘暴的君王。

    第二:廢除了很多苛捐雜稅,在他統治期間,三次降低了老百姓的賦稅。

    第三:開科取士,科舉制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這三條一發布,可想而知,普天之下,人人都會稱頌他是一代明君。可楊廣不這麼想,這才到哪啊,只不過是幾道前菜而已,真正的主菜還沒上呢。

    仁壽四年十一月初四,即位僅三個月,楊廣下令徵發數十萬民工,在洛陽以北挖掘一道長千里的長塹,預防突厥騎兵南下。十一月二十一日,公佈了新建東都的計劃,命令大臣勘測土地,開始籌備,第二年三月十七日,興建命令正式下達,數百萬民工被徵調到洛陽,修建新都。而僅僅四天之後,開鑿大運河的命令也隨之而來。百萬民工奔赴通濟渠。又過了九天,六名大臣,奔赴江南,建造萬艘巨船,以供南巡之用。

    整個帝國都感受到了新君王的亢奮,政治旋律從陰鬱緩慢一下子變得高亢激進。大臣們措手不及,誰也沒想到那個以謹慎著稱的晉王,寶座還沒坐暖,就丟擲這麼多的規劃,每一項都代價巨大,是不是太過於急躁了。

    楊廣卻一點也不這麼認為,事實上,他的設想才不過公佈了十分之一而已,一個人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他的計劃估計要普通帝王三輩子才能完成。在他看來,時間是多麼的緊迫,他必須爭朝夕,才能成為“千萬子孫莫能窺”的千古一帝。

    庸碌的大臣一時不能理解年輕帝王的政治巨集圖,進行進一步的解釋是必要的。他多次召開御前會議,解釋自己的構想。

    長安距離江南和山東太遠,剛剛發生的楊諒叛亂就證明了這一點,由於距離太遠,叛亂髮生了一個月,訊息才傳到長安,給山東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遷到洛陽,可以一舉調整帝國的政治重心。加強中央對南方和山東的控制。

    而開鑿運河,意義更加深遠。帝國雖然統一,但是南北卻差異明顯,北方土地貧瘠,南方經濟富足,互相排斥。要讓王朝從地理上的統一昇華到精神上的統一,需要構建一條大動脈,貫通南北。所以,修建這麼一條大運河,是最佳的選擇。

    如果不帶任何偏見的遠光來看,這兩項舉措是雄才大略的構想。可惜的是,楊廣似乎玩的太嗨了,已經完全忽略了帝國的承受能力,底層百姓的忍耐極限。

    他講究排場,窮奢極欲,肆意揮霍文帝攢下的遺產,而且督工甚急,這些大工程要求的工期甚短,史書所載“僵仆而斃者十四五”,‘死者十五六’,可見民工的死亡率相當高。

    打小錦衣玉食的君王,眼裡是很難看到百姓的艱辛的,也許這麼多的傷亡,在他眼裡,不過就是奏摺上乾巴巴的數字而已,也許心中不乏一絲冷笑:哪一個雄才大略帝王的豐功偉績不是建立老百姓的付出上的。

  • 8 # 漫徹思特

    關於修建大運河,先不談什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話。也不扯淡什麼楊廣貪圖自身享樂的鬼話。我們先談談當時修建大運河是否有這個必要。

    一、經濟方面

    南北朝之前,大一統國家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一向是國家的經濟中心。定都也多已北方城市為主。至永嘉南渡後,南北方的經濟形勢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年的政治動盪,軍閥混站使北方經濟根基受到嚴重的衝擊。相反南方經濟確獲得迅猛發展,逐漸取代北方成為當時的經濟重心。隋朝罰陳統一後,格外重視南方,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可能放棄其根基進行南移。當時衰落的關中長安地區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絡,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同時通過生產力的不斷髮展,貫通南北也成為當時的需要。

    利用運河進行南糧北調,保障軍隊後勤供應,北兵南運。快速調動軍馬,糧秣起到積極的作用。用船運送軍隊到全國各地,節省士兵的體力和精力,減少糧食消耗,保證旺盛的戰鬥力。糧草可以源源不斷地送到戰爭地區,相對於在陸路運輸的糧草,河上的不僅速度快,量也大。減少陸路的損耗。節約國家成本。

    大運河的開通對加強南北聯絡、對鞏固國家統一具有重要作用。大運河開通以後,極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條件,中央政府得以對南北實行有效的控制,對隋朝南方地區進行有效的行政管轄提供了便利。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

  • 9 # 寒武紀的中微子

    跟大家說一說我的看法,我認為楊廣並不是一個暴君,至少不是一個昏君,在歷史上有兩個皇帝和他有著同樣的心理特點,一個是朱棣,明成祖,另一個是李世民。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發現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的特點就是謀朝篡位,幹掉了自家手足,登上了皇位。

           這種上位的方法註定了他們心中充滿了不安恐懼,他們一定要證明,自己才是最適合這個位置的君王,自己能給這個國家和民族帶來最大的好處。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明成祖五徵漠北,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等一系列浩大工程。李世民也是一樣,他登基之後也是勵精圖治,奮發圖強,聽取不同的意見,和魏徵之間形成了君臣互動的千古佳話。而且這兩個人最後的確成功了,歷史書上他們的功績遠遠大於篡位那些事,人民只記得雄才英主,忘記了滴血的刀。

           他們這麼做要證明給誰看?一說是天下蒼生,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證明給列祖列宗看,古人的科學技術水平不高,他們都存在著迷信的觀念,中國是一個崇拜祖先的民族,所做的一切,父輩祖輩都在天上看著,殺害自己的手足同胞,是一項重罪,祖輩肯定非常生氣,於是為了避免百年以後遭到懲罰,那麼必須要在活著的時候把業績做出來。

           從這個角度看楊廣,他其實做了很多利在千秋的偉業,大運河自不必說,青海省就是被他收入了中國版圖,從此一直留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他的悲劇在於,用力過猛,超過了民力的極限,導致了國家的崩潰,關隴軍事集團的權貴們發現了改朝換代的機會,於是一個大一統的隋朝,就這樣灰飛煙滅。自然也不會有人來說他的好話,屎盆子一個又一個扣在他的頭上。不得不說是他的悲哀。親愛的朋友,覺得我分析的有道理嗎?

  • 10 # 鬆茲山人

    好好的大隋江山在楊廣手上而終,說他是昏君,不算罵他。但楊廣這個昏君和其他的昏君又不大一樣,歷代的君王中,楊廣也算得上比較有才幹的,修大運河只是加速了他的滅亡,而不是寧死也要修大運河。楊廣的失敗在於他似人更甚於君王。

    史書對科舉的評價: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我覺得這個評價不全對。科舉是文明時代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雖然清末科舉被廢除了,但它以考試取仕的精髓傳承了下來。無論何時,公平公正的考試永遠是最公平的,沒有比科舉更高明的辦法。

    楊廣的人性

    為君者,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心寬以容天下,胸廣以納百川。這幾條可以說楊廣一條都沒做到。君王的權利看似沒有約束,但其實臣權和民權時時刻刻都在制約著君王的權利。楊廣討厭被約束,外族有約束了,他就要打外族,哪怕是明知得不償失他也要硬著頭皮去打;臣權有約束,那就殺臣,民權有約束,那就殺民。在楊廣的眼裡,擋在他前面的,無人不可殺,君王之道在他的眼裡什麼都不是,他只是不想受到制約,他想隨心所欲。而這,也是他開科舉取仕的原因,同樣的,修建大運河更大的目的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 11 # 遠方YF

    不知道大家平時看不看歷史劇?小編倒是挺喜歡看的。因為古代的歷史人物,則充滿著神奇,每一步的走向走無法預測,而每一個人走的路的好與壞,在不同的角度上來說,都是不同的結果。比如你做的這件事,對你的國家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對其它人來說,卻是傷天害理的,這就是角度的不同造就結果的不同。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人,他所做的事其實對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有很大的貢獻,可是對那些百姓來說,卻是巨大的損失,以至於他揹負了千古罵名,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他被人罵到現在,明明修繕了大運河,卻為何被人罵為昏君?

    說起來楊廣,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修繕大運河這個事,這也算他的代表事蹟了。對於很多人來說,對他的第一評價就是昏君。但是,很多人也會產生疑問,不就是修繕了一個大運河嗎?而且大運河對人類的研究方面和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貢獻,為什麼會被罵到現在,說他是一個昏君呢?小編現在就為你解答。

    第一點是巨大的工程量。我們要知道,在現代,我們可能有很多的科學技術,所以修繕一條河可能會很輕鬆。可是在古代就不一樣了,修繕一條大運河只能靠人力去挖。我們知道,隋朝大運河全長就要二千多千米,而且連線了南北的河流,這是一個什麼概念。而且當時勞動工具落後,人民生活疾苦,想象一下,人民連飯都吃不上,本來就怨聲載道,現在你讓我來幫你修河,而且還是無報酬的,這種事情誰願意幹呢?所以這就引起了百姓的不滿。就連《北史》上面都在說:“六軍如若不息,百役必將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人飢相食,邑落為墟,上弗之恤也。”這句話展現了人民拖著飢餓的身體還要幹活,累死了很多人,所以說它的做法已經傷害到人民了。

    第二點就是修繕大運河的目的不明確。很多人都知道,我們修長城是為了預防敵人來侵略國家,修烽火臺也是為了國家的安全。但是修建宮殿這些就只是為了滿足帝王娛樂的心理。而楊廣修繕大運河,就只是單純的為了去看洛陽的牡丹花時能更快的到達,以這樣的理由修河哪個人民不會抱怨?浪費著財力和人力還有物力,就只是為了讓你更加的滿足,是誰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理由,所以這也是楊廣被罵昏君的原因。

    第三點修繕大運河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只憑這一點,還無法給他“定罪”。我們知道,楊廣在此之前的很多行為早已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在他在位期間,各地的起義持續不斷,國家早就開始動盪不安。那是因為他持續發動戰爭,而且修繕宮殿玩樂。勞民傷財的種種行為就在修大運河之後一觸即發,也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所以昏君這個頭銜,給他是沒有錯的。

  • 12 # 三少yun

    這個題目,不嚴謹。

    不是楊廣打死也要修大運河,而是修大運河加速了楊廣的死!

    比如:秦二世胡亥、漢元帝劉奭,、北齊高湛、北宋宋徽宗等。

    楊廣雖然有很多荒淫的行為,不見得就是昏君。歷史上好色又荒唐的皇帝,多的是。

    比如:李世民、康熙。

    楊廣之所以被人說成是昏君,有兩點很重要。

    1:楊廣是亡國之君。

    2:時代的需要,修改史書。

    在隋末農明戰爭中,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造反成功,建立了大唐。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大改史書,修正父親造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因為,楊廣只有越昏庸,李淵造反才越有理。

    實際上,楊廣在主政期間,做了很多大事。

    比如:遷都洛陽、完成南北統一、開創科舉、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四方征伐、修建大運河等等。

    客觀地講:楊廣應該是個譭譽參半的皇帝,雖無德,卻有功。只是,他的功績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指數統一起來。

    人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楊廣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悲哀!

    揚廣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僅僅只是為了自己好玩,這個理由很白痴。究竟是什麼理由,使得隋煬帝大費周折呢?

    第1:發展南方經濟

    由於長期的戰亂,北方的經濟遭受到嚴重的打擊。而南方的經濟卻在快速的增長,國家的經濟重心都傾向南方。這樣,國家政治重心和經濟重心就嚴重分離了。

    如果統治者不能有效地控制好南方的經濟,時間長了,就會出大問題。再說,北方需要依靠南方提供物資,恢復經濟發展,並有著正常的經濟往來。

    要想富,先修路。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去修鐵路。那麼,大運河就是最佳的選擇。

    第2:為了軍事戰況做準備

    從楊廣在執政期間,多次四方親征來看,他是一個比較喜歡打仗的皇帝,而且也屢立戰功。

    這個愛打仗的首領,絕對有著不一般的軍事能力。那麼,楊廣就會時刻保持著清醒的軍事的憂患意識。

    尤其在當時,北方有很多少數民族經常來惹事,這是隋朝的一大的隱患。如果真的打起仗的話,北方的軍隊就需要南方的物質補給。

    運輸物質的時間,路程,速度,都能影響到戰爭的勝負。所以開通運河,不僅路途短,而且船運也比陸運來的要快,而且經濟。

    第3:政治原因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是隋朝的第2位皇帝。隋朝建立之初,在政權上還有很多魏晉時期的貴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一般都是世家掌控權利。

    這個世家的力量非常強大,在隋朝統一後,他們一直在不斷地與中央權力抗衡。這就使得楊廣的朝廷受到了威脅。

    這些世家,一般都在富饒的南方地區。所以,楊廣希望通過運河來控制這股勢力。

    勤勞善良的中中國人民在很早的時候,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用來運兵運糧,攻打齊國。

    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在湘桂之間開鑿靈渠,以通漕運。還在四川開鑿離隊,關中開鑿鄭國渠,既可灌溉農田,又可供漕運。

    漢朝:開鑿槽渠等。

    東漢末年:曹操開鑿了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

    這些,都是隋唐大運河的基礎。

    簡單地說,在楊廣之前,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運河,這些運河的規模小,比較分散。

    於是,楊廣在605年開始,在這些運河的基礎上,將這些歷史上的大小運河有效的加以利用,形成一個整體。

    楊廣開鑿的隋唐大運河,全長2700公里,以洛陽為中心,北抵北京,南到餘杭(今杭州)。

    大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將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連在一起,成為了當時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隋唐大運河,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寶貴遺產!

    首先,在財政方面,楊廣用光了他老爸隋文帝幾十年所積攢下來的財富,可謂投入巨大。

    其次,動用了大量人員,從中央到地方,尤其是老百姓。每次一召一百萬人民,男的沒了召女的,民心惶惶。

    據《開河記》記載:

    “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隱匿者斬三族。”

    在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大量民工死在工地上,千百萬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下寨之處,死屍滿野”!

    而且,過度的巡遊也給楊廣帶多負面影響。

    隋煬帝先後巡遊了三次,為了巡遊,又費了大量的民力,造大船。之後,隋煬帝率領著皇后妃嬪、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乘著龍舟遊江南,大張旗鼓,大講排場。

    勞民傷財過甚,民怨四起!

    隋煬帝開運河,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災難,也給自己帶來了災難。

    當各種階級矛盾加重,隋末農民戰爭爆發,618年,楊廣被叛軍縊殺。

    大規模地開鑿大運河,對於當時的楊廣來說,條件不成熟。

    如此地勞命傷財,對百姓來說不是件好事。反而使天下人都痛恨之,巴不得楊廣早死,隋早亡。

  • 13 # 史海浮沉假行僧

    這裡首先表達一個觀點。我認為楊廣並不是寧死都要修好大運河,而是作為眾多勞民傷財專案之一的大運河進一步消耗了民力,導致民怨更加沸騰,社會更加動盪,從而加速了他本人以及隋王朝的滅亡。

    另外,楊廣一開始並不是一個昏君,但他一直是個暴君。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句當今俗語在楊廣那兒得到了充分的詮釋。

    楊廣是富二代,官二代。剛出生,還是北周的天下,就承襲了父親楊堅的雁門郡公。隋朝建立後,封為晉王,年僅13歲。按理說,這條件,換一般人,高貴富足的鹹魚生活舒坦的很。但是他不想混日子,他有著各種雄心抱負,要不受顧忌的去實踐,那就得接手皇位,所以他除了給爹媽大臣留好印象,還要幹掉大哥楊勇!

    這不,文帝楊堅私底下讓看相的給眾位皇子看相,楊廣偽裝獨到,被讚賞。於是文帝親自到他府上,只見落滿灰塵且斷了弦的樂器,文帝心悅而去。

    太子楊勇性情率真,也不會裝。所以他的兩個行為直接導致了父皇母后雙雙的不滿。他給自己的鎧甲修飾花紋,崇儉的文帝見了就認為此舉會帶來奢靡之風;他也寵幸很多小妾,導致母親獨孤皇后的不滿,恰恰此時,太子妃又突然死了,獨孤皇后就更認為是太子寵愛的小妾害死了太子妃,因而對他更加不滿。

    二 昏君≠暴君

    蒙曼:“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在這第三時期,他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也不想履行什麼責任了,只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這一點我很認同蒙曼教授的觀點。看看楊廣為奪位做的那些虛假的掩飾,耗費的心機。從大角度看,他這個人為做成一件事不擇手段,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有夢想的Boy,最多說他人品不咋地,但是辦事能力挺強。

    再看他繼位之後做的事兒。

    政治上,改革官制,頒佈“大業律”,“營建東都”;經濟上整修溝通大運河;文化上首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尊崇儒教,收藏書籍;軍事上,攻滅吐谷【yù】渾,討伐占城(今越南境內),征討契丹,攻伐琉球,三徵高句【gōu】麗【lí】。

    我認為就是他剛上位的時候自覺意氣風發,急功近利,濫用民力。在脫離實際的情況下實踐眾多抱負,導致民怨沸騰,朝政不穩,由此,不僅很多抱負沒有實現,反而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的爛攤子。多重打擊和壓力使他開始變的渾渾噩噩無所謂。

    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貫通大運河

    唐·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我在小標題上用的是“貫通”二字,原因在於,隋朝時期,已經有前人開鑿的大大小小的運河基礎,而隋煬帝將它擴大溝通了,不過仍然是一項大工程。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春秋是個戰亂的時代,開鑿大運河自然也是為了方便戰爭。但是到了隋朝,溝通南北運河的主要目的在於政治和經濟方面,因為此時的大隋是大一統王朝,不需要如春秋那般的征戰!

    政治上,魏晉南北朝時期,世族門閥勢力相當的強橫,比如魏晉時期的司馬家族,王氏家族等等,都是強到可以對抗皇權的存在。這些門閥世族主要盤踞在江南,那麼隋王朝為了鞏固統治,溝通運河相當有必要。

    隋煬帝時期一共開鑿溝通了4段,分別是:

    永濟渠: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

    通濟渠:從洛陽到江蘇清江(今淮安市),長約1000公里,溝通黃河與淮河

    擴張永濟渠:連通隋文帝開皇三年開鑿的廣通渠,並疏通改造邗溝

    江南運河: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公里

    至此,洛陽與相距1700公里河道的杭州可以直接通行船舶。

    結語

    前朝的正史都是後朝修的,亡國之君肯定有他為人,行政的不當之處,但後繼者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義,在黑料上添油加醋也是必不可少的。楊廣有一顆雄心,而最終的失敗只能說明他用錯了方法,走錯了路!

  • 14 # 讀書觀影話江湖

    總有人想給隋煬帝翻案,替他摘掉昏君的帽子,但一切註定是徒勞的。雖然他有些功勞,但做的荒唐事更多,最重要的是,他是個亡國之君,如果他賢明能幹,又怎麼會吧大好河山玩壞,拱手讓給了別人。

    始皇帝不過是殺了一些坑蒙拐騙的江湖術士,一些鬧事的腐儒,他的暴君頭銜也摘不下來,他還不是亡國之君呢,六國勢力在他腳下瑟瑟發抖。可結果又如何?

    功是功,過是過,昏庸就是昏庸,不用為他辯白。

  • 15 # 蝸牛殼上的風

    這其實把因果關係顛倒了,修建大運河是楊廣身死,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是楊廣死也要修建大運河,封建帝王還沒有那麼偉大。

    也許楊廣的眼光足夠長遠,但是過於急功近利,也過於好大喜功了,徵高句麗,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江都,一個王朝能夠完成一件就可以了,隋煬帝確想在短短十餘年內全部完成,豈不荒繆。

  • 16 # 呼吸及減肥專家彭文鴻

    楊光修大運河是和秦始皇修長城一樣偉大的事情。但這些耗費巨大的事情都會導致民怨。李家趁機搶了天下,不編造謊言就沒有了合理性。所以歷史都是後一朝代寫的!

  • 17 # 歷史的星空9527

    看《隋唐演義》,在我們普遍的印象裡,楊廣就是一個喜歡到處巡遊、沉湎女色、奢侈揮霍的昏君。然而,就是這樣的昏君在位的時候下令修好了大運河。開鑿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後代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麼楊廣既然是昏君,為什麼要堅持修好大運河?

    歷史上的楊廣算不上是個昏君,但他可以說是個暴君。說楊廣是昏君是不準確的,楊廣這一生有功也有過,但總體上功大於過,算不上是個昏君。

    楊廣即位之後,對於國政有恢巨集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推動大建設,開創科舉,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

    隋煬帝楊廣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同時唐王朝為了自己統治的合法性,貶低楊廣,誇大罪行,造成了隋煬帝楊廣罄竹難書的昏君形象。

    由於長期的戰亂,北方的經濟遭受到嚴重的打擊。而南方的經濟卻在快速的增長,國家的經濟重心都傾向南方。修好大運河可以連線南北經濟,有利於發展南方經濟。

    其次,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絡,對於新收復的江南地區加以控制。運河開鑿成功可以加強北方軍事防務、溝通南北通渠,為各民族融合、通商、下層百姓就業、城市形成、發展建立都有著重要意義。

    據《開河記》記載:”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隱匿者斬三族。”在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大量民工死在工地上,千百萬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下寨之處,死屍滿野”!

    在財政方面,楊廣用光了他老爸隋文帝幾十年所積攢下來的財富,可謂投入巨大。其次,動用了大量人員,從中央到地方,尤其是老百姓。每次一召一百萬人民,男的沒了召女的,民心惶惶。隋煬帝開運河,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災難,也給自己帶來了災難。當各種階級矛盾加重,隋末農民戰爭爆發,618年,楊廣被叛軍縊殺。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 18 # 視角一線

    為什麼要把楊廣說成是昏君呢?昏君指的是昏庸無能、荒淫無道的君主,對於整個國家沒有貢獻,阻止社會進步,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造成民生凋敝的局面。我認為,楊廣並不算是真正的昏君,他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可以算是一件佳績。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當時被稱為昏君的楊廣,為什麼死也要堅持修建京杭大運河?下面,我想表達一下我對此問題的看法。

    (一)被唾罵一生的君主——楊廣

    我認為,楊廣不算是真正的昏君,但可以說是一名暴君。說起楊廣,大家肯定都會將其與隋朝聯絡在一起。隋朝是歷史上“短命”朝代之一,僅僅經歷了兩代皇帝便被覆滅。歷史上的楊廣,遭受百姓唾罵。楊廣暴行眾多,比如誣陷太子,逼迫皇帝廢除楊勇;弒父篡位,霸佔父親的妃子;登上皇位時,更是霸佔自己的嫂嫂;當朝期間,遇見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官員便將其滿門抄斬;民不聊生時,自己卻遊山玩水,斥巨資修建京杭大運河,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凡事都應該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看人也是一樣的。楊廣雖然性格暴烈,但是其才思敏捷,文武雙全,可以說是一位“全能”人才。楊廣的功勞也不少,在《通典》中曾提到,隋煬帝注重人才,選拔人才先看品質後看其才,隋煬帝還增加了科舉考試的科目和錄取人數。

    (二)楊廣為什麼要修建京杭大運河?

    在中國古代,交通主要靠水路和陸路。修建大運河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出於政治經濟的考慮。中國當時政治中心在北部,但糧食產地在江南地區。眾所周知,中國河流多為東西走向,南北走向的河流少之又少。因此,開通大運河,將南北方連線在一起,促進南北地區經濟、人員往來,有利於促進隋朝經濟的發展,鞏固隋朝政治統治。作為荒淫無度的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也是有私心的。民間傳言,楊廣修建大運河是為了遊山玩水,在《隋煬帝豔史》中也寫到,在大運河開通後,隋煬帝曾多次以觀揚州瓊花為名,從運河水路去江南“獵色”,歷覽江南美女。

    (三)大運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當時的楊廣剛剛登上帝位,卻要大興土木,廣建皇宮。據《隋書·煬帝本紀上》(卷三)載,“大業元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大業四年,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可見,隋煬帝為了修建運河耗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人心向背,必定會失去統治的根基,這也是隋朝滅亡的原因。

    以上的觀點僅僅代表個人看法,有不同觀點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你的支援是我前進的動力!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下!小編會持續給各位帶來精彩內容!

  • 19 # 海中巖haha

    楊廣不是昏君是暴君,區別很大,昏君的意思是無能,昏君的好處是幹不了大壞事,因為無能的人才是昏君,想幹壞事能力有限,幹不了太出格的事。而暴君是指能力很強但品行很壞的君主,這種君主的破壞力太大,因為能力強別人也管不了,還能幹別人幹不了的壞事。如果楊廣是個無能的昏君就不會幹那麼多事,他幹那些事嚴格來說多數都是正確的,也是能造福後世的,最典型的就是大運河,但太急了,限於國力,這些事要是花個100年幹是比較好的,但他想十年就幹完,這就要了老百姓的命了。脫離客觀條件辦事,就算是正確的也辦不成。漢朝的幾個皇帝信奉老莊的無為而治就是限於當時國力幹不了什麼事,就什麼也不幹,無能對老百姓最好的事。就怕皇帝能力強,一定要幹國力支援不了的事。楊廣十幾年就敗光了他爸幾十年的積累,民不聊生是亡國的主要原因,如果楊廣是個昏君無能,什麼也不幹,維持個幾十年也能達到什麼之治。所為謂貞觀之治就是大亂之後皇帝不幹什麼事,讓老百姓好好休息好好生產後大家快速過上好日子。不怕皇帝無能,就怕皇帝壞還有能力。

  • 20 # 戈壁灘上的駝鈴

    我們不妨從史書中加以印證,據《隋書》中《后妃傳》記載隋煬帝雖然好色,但與正宮蕭皇后仍然相守終生,未曾有非禮之事。書中記載“帝每遊幸,後未嘗不隨從”。說他“荒淫”並不公平。

    在史學家筆下開鑿運河是隋煬帝最大的罪過,可是運河並不只是皇帝遊幸之用。運河開鑿成功可以加強北方軍事防務、溝通南北通渠,為各民族融合、通商、下層百姓就業、城市形成、發展建立都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絕大部分有名的發達古城都坐落在運河兩岸,這條人工河是隋以後中國的命脈,而這一切始於隋煬帝。只是隋煬帝為後世建立的歷史功績史學家從不談論。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徵發百萬士兵和伕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三年後,又徵發百萬河北民工開鑿永濟渠,又過兩年溝通長江河。僅用五年時間,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5000多裡。修建運河同時,還在兩岸修御道,種楊柳樹,修建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修建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儲糧之所。可見工程規模非常浩大,工期非常短,確實給百姓帶來無法承受的負擔。說隋煬帝殘暴並不為過,因為他沒有體恤民情,勞民傷財。在自己剛剛即位,國力並沒有穩固的情況下,貪功冒進,也為自己的江山社稷帶來覆滅之災。

    同時隋煬帝楊廣還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精英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從“任人唯賢”,重才學而不重門第來說,具有相當大的社會進步。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恢復了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

    總的來說,隋煬帝營造了東都洛陽、開鑿了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度,對後世繁榮有著積極的深遠意義,所以說他昏庸有失公允。他並沒有預料到會給自己的江山社稷帶來滅頂之災,他的深謀遠慮只是為後世帝王做了嫁衣,而自己落了個昏庸、殘暴之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生日,不能陪在身邊,是什麼樣的心情?